读《传统十论》有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读完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心生感慨。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首先,钱穆先生对人生观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的追求,更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追求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这使我深思,我在生活中是否过于追求功利和物质上的满足,是否忽视了内心世界的建设。
其次,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
钱穆先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尊重他人,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常常因为争斗和利益冲突而紧张,我们应该学习钱穆先生的观点,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书中关于追求真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穆先生认为人应该不断地追求真理,践行自己的理想,并力求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应该学会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是一本富有哲理和智慧的书籍。
通过阅读他的观点和思考,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有了新的启示。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追求真理,与人和谐相处,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吕洞宾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通过十篇文章,探讨了人生的种种境遇和哲学思考。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收获。
首先,书中的第一篇《性命之谜》探讨了人生的起源和生命的意义。
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的追求,而是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第二篇《性情之理》则着重探讨了人的情感和性格。
作者认为,人的情感和性格是由天生的性情和后天的环境所决定的。
这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情感,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接纳和理解他人的差异。
第三篇《生死之谜》则深入探讨了生死的真相。
作者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人应该接受生死的存在,不要过分畏惧或者执着于生死。
这让我明白了生死是不可逃避的命运,而要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为未来的死亡而焦虑。
第四篇《忧乐之理》则探讨了人生的忧乐之源。
作者认为,忧乐的源头在于人的内心,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
这让我明白了忧乐是自己内心的体验,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内心寻找快乐。
第五篇《得失之理》则探讨了人生中的得失。
作者认为,得失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中的得失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从得失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要为得失而沮丧或得意忘形。
第六篇《贫富之理》则探讨了贫富对人生的影响。
作者认为,贫富并非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而是一个人内心的态度和修养。
这让我明白了贫富并非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财富。
第七篇《荣辱之理》则探讨了人生中的荣辱。
作者认为,荣辱是外在世界的评价,而并非一个人真正的价值。
这让我明白了荣辱并不是决定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坦然面对外界的评价,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
第八篇《善恶之理》则探讨了人生中的善恶。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钱穆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思想,他的著作《人生十论》更是他智慧的结晶。
这本书以其简洁明了、深刻睿智的语言,深刻剖析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
在阅读完《人生十论》后,我深受启发,感悟良多。
首先,钱穆在《人生十论》中提到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实践,而不在于理论”,这一观点让我深有感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理论知识所束缚,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其次,钱穆在书中提到了“知识不是学问,而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一观点让我深有共鸣。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追求知识,却忽略了知识的本质。
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只有将知识融入生活中,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修养。
另外,钱穆在《人生十论》中还提到了“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工作”,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工作,努力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成就。
此外,钱穆在书中还提到了“学习是为了修身,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这一观点让我深有感触。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追求学历和职位,却忽略了学习的本质。
学习是为了修身养性,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修养,而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成功和地位。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修身修心的途径,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
总之,钱穆的《人生十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态度。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传统十论
LOGO
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中国的政治传统中的 君主,其神圣地位与绝对权力的密切相关, 大体上说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一 是君主的产生方式,其二是视国家为私产 的家天下的传统。 综上所述,中国不可能实行君主立宪制, 因为没有这样的传统——遗憾的是,我们 不可能创造出一个传统来;我们也没有这 样的真正限制君权的宗教——也许我们也 创造不出这样的宗教来。
传统十论
秦晖
LOGO
【作者简介】 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经济、 社会史、农民问题、改革与现代化问题研究, 主编《农民学》丛书,出版专业著述《田园 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再认 识》、《市场的昨天与今天:商品经济、市 场理性、社会公正》、《政府与企业以外的 现代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 择》、《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究者的心 路》、《陕西通志》魏晋卷(合著)、宋元、 明清卷(合著)、《经济转规与社会公正》 (合著)等,随笔集《问题与主义》、《天 平集》、《思无涯,行有利》等。
LOGO
三、戊戌变法的不可能性
我们在高中讲戊戌变法的时候,一般会分析变法 失败的原因。我们的历史老师把失败的原因归结 为四点:国家利益和族群利益的尖锐矛盾;帝党 和后党的矛盾斗争;变法者的措施过于激进;变 法者的策略失当。 但秦晖在书中尖锐而敏锐地指出,中国搞“君主 立宪”其实是不可能的,原因正在于中国皇帝的 真正权威是建立在“法、术、势”上的,令人恐 惧,而不令人有发自内心的尊敬,一旦君主在中 国失去了实权,不可能得到像其他国家那样的尊 敬。
LOGO
二、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思想内核是什么?
我认为,在组成这本书的十篇论文中,秦晖写的最好的 是《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在这篇论文中, 秦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分析,精辟地揭示了 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精神和思想内核。 秦晖在文章里还精彩分析法家的“性恶论”、“分权制 衡”的实质及其与西方的区别。文章中对我大有启发的 问题还有: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循环、法道互补导致的行 政不正义(内容包括:监督制、回避制、科举制)、法 道互补导致的行政不安全、非主流的春儒的反抗(秦晖 把儒者分为法儒、道儒和纯儒)、为什么近代以来思想 界(尤其是五四新文化)不反法家只反儒家(这个问题 我一直以来很困惑,现在基本搞清楚)、中国现代化的 问题等等。
思修人生十论读书报告docx
品读《人生十论》,领略古代人生《人生十论》这本书是由前国学大师--钱穆写作,汇编成书于1955年之夏。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人生十论,二为人生三步骤,三为中国人生哲学。
他在自序中写道,文中是十篇杂凑稿,有对幼年读书心情的记录,有对湖上闲思录的回忆,全书比较杂,有几篇专有关于人生问题的,因此取名为人生十论。
他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教训人,也不是精心结撰想写哲学,也不是心情悠闲地抒发自己的胸怀。
只是在不安定的生活环境下,一些一知半解的临时小杂凑而已。
在《人生三路向》中他提到:人生只是一个向往。
在精神层面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在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则是科学。
一个重在情感,一个重在理智。
西方人的人生的向往首先在于人对于人生的要求上,比如恋爱、财富、权利,人总是在逐步追求,在追求中向前,在追求中逐步充实,并体会着愉悦。
但这样的人生情态是不完美的,当他们取得了某种满足后,他们并不会得到满足,满足转瞬成为空虚,不断向前就是不断扑空,人生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印度人,他们更重视对于自身内在层次的追求。
如果说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那么向内的人生就是洗刷的人生。
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他们忘记了外在的事物,把外在遗弃、把外在摆脱,最后境界变成了一大脱空,这便是印度佛教的向往追求。
不过这样的人生同样存在问题,人始终还是要吃饭、睡觉、交往的,摆脱外在的一切,遗弃外面的一切事物,包括到你的心,也就不存在内了。
同以上两种人生态度不同的是中国的禅宗,不向外,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
不过这种思想也是不可取的,消极无为。
但如若在这个态度上再加一种向往,便走上了儒家思想里的另一种境界。
那种境界不偏向也不中立,他们有向往,但他们只依照中间线路而前进,前进也是无限的,不过随时又可变为终点。
这种思想的一般通俗化便是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
福的人生观不是折损人的辽远的理想,不仅仅是眼前的内心调和、心物交融的情景,它同时不允许你沉溺在现实之享受。
传统文化论谈读后感
传统文化论谈读后感传统文化论坛(一)听了王财贵教授讲了中华传统文化,让我深受教育,他经典的演讲升入人心,开始重新反省自己到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多少。
王财贵教授其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从小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不要做文化的侏儒,是啊,在当今这个社会有多少人知道学会感恩和孝道,知道感恩的真正含义,知道怎样生活才道德,怎么样做人才不会失去尊严。
现在的我为人母亲了真正体会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熟话说”养女才知父母恩“真是一点都不假。
,我们可以发现首孝悌是当头第一篇,“百行之首,以孝为先”。
就是告诉大家要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
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
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会,不愿感恩。
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
然而,这不应该是借口。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
所以,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
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嫌烦呢。
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因为,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百行之首,以孝为先。
让我们好好孝敬我们的父母吧!传统文化论坛读后感(二)假期我看了《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的碟,碟是从陈爷爷家借来的。
我刚看的时候,以为是有趣的动画片呢,结果是关于人生问题的讲解。
中国哲学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哲学通论》(宋以后)阅读书目原著类1、周敦颐:《周子通书》2、张载:《张载集》3、二程:《二程集》4、朱熹:《朱子语类》、《四书章句》、《四书或问》5、陆九渊:《陆九渊集》6、朱熹、吕祖谦:《近思录》7、陈淳:《北溪字义》8、王阳明:《传习录》以上书籍必须为中华书城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今人著作: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0、章太炎:《国学概论》11、王国维:《静安文集》、《红楼梦评论》12、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通论》13、冯友兰:《新世训》、《新原道》、《新原人》、《新理学》14、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宋代理学三书随劄(zha)》、《宋明理学概述》、《朱子学提纲》15、陈荣捷:《朱学论集》、《近思录详注集评》、《传习录详注集评》、《朱子新探索》16、陈忠凡:《两宋思想述评》17、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国哲学十九讲》、《从陆象山到刘戢山》、《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18、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等19、唐君毅著作(具体书目请大家到图书馆查询)20、宗白华:《美学散步》、《美学与意境》2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等2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美学、哲学与传统文化》等23、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儒教与民族国家》24、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国思想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论戴震与章学诚》、《现代儒学论》、《士与中国文化》等25、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26、秦晖:《传统十论》27、陈来:《宋明理学》、《有无之境》等28、杨国荣:《王学通论》、《心学之思》、《善的历程》等29、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30、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等31、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等外国著作32、沟口雄三(日本):《中国的思维世界》、《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33、三口久和(日本):《章学诚的知识论》34、岛田虔次(日本):《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35、秦家懿(加拿大):《朱熹的宗教思想》36、田浩(美国):《朱熹的思想世界》、《宋代思想史论》。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一)一、“生活”是人生的第一步骤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
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
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二、行为和事业是人生的第二步骤钱先生对行为和事业的解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
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
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
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
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修身,修身是基础,只有先修身,后齐家、才有机会达到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道德修养,亦是做人,可是如何修身呢,我想还是自己慢慢感悟,渐渐修养吧。
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要齐家?这就讲到了人生第三个步骤,即人生的归宿。
三、归宿是人生的第三步骤我们如果能圆满我的天性,完成我的天性,自会得到安乐两字做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
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十论”为主线,围绕着人生的种种境遇和感悟展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小说中的“天道”一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其实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无法改变,只能接受。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是天意,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过分执着于物质的追求。
这让我明白了“知足常乐”的道理,珍惜眼前人和事,感恩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其次,小说中的“人生”一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和追求。
不管遭遇多少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坚定信念,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考验,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让我明白了“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的道理,让我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再次,小说中的“爱情”一论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也是最令人心痛的事物。
爱情让人变得温柔,也让人变得脆弱。
在爱情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尊重对方的选择,珍惜彼此的感情。
只有真正懂得爱,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这让我明白了“爱情是需要经营的,不是等待的”道理,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爱情。
此外,小说中的“友情”一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友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朋友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侣,他们能够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让我们在困难时刻不感到孤独。
在朋友面前,我们可以真实地展现自己,不需要伪装和做作。
这让我明白了“朋友是人生中最好的礼物”道理,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友情。
最后,小说中的“生活”一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心境。
无论遭遇多少挫折和困难,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和烦恼,但只有坚强和乐观,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让我明白了“乐观面对生活,生活会更美好”道理,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人生十论读后感
前言:钱穆的《人生十轮》较之于《爱的艺术》算得上是十分好理解。
(这很有可能是母语和外文翻译的区别导致的)《人生十论》里面的“物与心”和“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两章尤其引人入胜,而且很能为我所理解。
物与心“物与心”一章论述了物质、生命、心灵之间的递进关系,以及生命,心灵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物质的。
作者在运用思辨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使作者的观点活跃于纸上。
比如作者在论述心灵如何不依赖生命而存在时就如是说道:“例如这张桌子吧,他仅是一物质,但此桌子的构造、间架、形式、颜色种种,就包括有制造此桌子者之心 (1)样的说理方法更适合我们去理解。
在本章之初,作者首先表达了它唯物的观点。
“当世界放始,根据近代科学家研究,那时尚只有物,而还没有心。
”2与此相反的宗教信仰作者则不支持。
“虽照宗教家说,此宇宙先有心,先有上帝来创造此世界。
但此说仅是一种宗教信仰。
就目前人类知识,还无法证实它。
”3我个人对先有物还是先有心的理解如下:我其实对唯物还是唯心没有绝对肯定或否定,但根据“依赖模型的实在论”4,由于是否存在上帝不能证实,而且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的确确感受到的是一个物质的世界,我们不妨姑且认定这个世界时先有物,后有心的。
“尽管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信仰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也别无选择,只好装作仿佛它真是那样的。
”5先有物后有心的思想在这一章非常重要,因为缺少这一点,后面的篇幅将毫无论证的意义。
既然是先有物,那么物质后来是如何演变成生命的?这是科学需要解答的问题,不在此处的讨论范围。
在此我们讨论的是物质、生命、心灵三者的关系。
可以容易理解到,物质是生命的基础,但是是不是只要有生命就有心灵呢?作者的观点是“这事亦还难论断。
但就一般实事说,就现在人类常识言,有生命的不一定就有心。
”6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物质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是心灵的基础。
“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殊不能轻易推翻此宇宙先有物,后有生命,再有心的那一番常识的判断。
”7其实,在针对这类任何答案都无法验证的问题的时候,我的看法是: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最正确的答案。
人生十论读后感(推荐阅读)
人生十论读后感(推荐阅读)第一篇:人生十论读后感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人生十论》序中的一首小诗。
钱老太过虚怀若谷,他不堪赠君的《人生十论》却无可非议的是给当代中国青年的最丰厚的赠品。
刚开始拿着一本薄薄的《人生十论》,本打算为了完成任务就将之硬着头皮读下去,但是当初涉其中之一二时,我已经深深地不能自拔地陷入了钱老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之中了。
不过这本书读得太过艰辛了,我无法一目十行地扫读,因为书中的一条条人生经典名言就如同一座座大山一样耸立在我这个还涉世未深的小青年面前,我必须怀着崇敬的心情缓慢地攀登着,尽可能多的汲取其中的宝贵精华。
所以就有了很多人的说法,《人生十论》不适合速读。
总体来说,《人生十论》这本书是钱老就有关人生的价值观问题的深刻见解和探讨。
钱老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渊博的学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并且对人生的真善美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刻的剖析。
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做了深入的对比来推敲人生哲学的深刻内涵。
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绚丽的修辞,有的只是国学大师通俗易懂的朴素文学以及娓娓道来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博大精深,富含哲理。
钱老将此书分成三大章节: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
其中大章节又分成了诸多的小章节。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
在本书的开篇,钱老谈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体现出了钱老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之后才具有的。
在我看来,这已经能很好地表达出了钱老的思想境界。
细细地体会,随时会遇到困难,然而当我们努力过,奋斗过,不管结果如何,就算是失败了,但我们的心已经超然物外了,不会因为不曾努力而感到悔恨。
因为在心里上我们已经成功了,已经有了钱老的那种人生的境界了。
人生三路向主要介绍了三种倾向:向外的人生、向内的人生、中国儒家的人生。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即追求对物质的享受,对金钱和权力的崇拜。
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人生,自我净化的人生,对人生的看淡,导致人的无所求。
论语十则读后感论语十则读后感范文
论语十那么读后感论语十那么读后感范文《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
下面是的论语十那么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小时候,妈妈让我看《论语》,我看了好几遍,也能背出几句来,可我却没有理解任何一句话的意思。
我是独生女,所以大人们将我视为“掌上明珠”。
小时候我不懂事,吃饭时,一遇到不好吃的菜就往外公碗里扔。
妈妈见了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遍《论语》,怎么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呢?”我一知半解地把菜放回碗中。
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但妈妈训斥了我,我知道自己做错事了。
二年级的一个中午。
我们班发生了一场“鱼丸风波”。
我班的二号胖子小陈,看着他碗里的美味佳肴—鱼丸,差点流出了口水。
但他的同桌小窦看着鱼丸却皱起了眉头。
小陈看见了皱着眉头的小窦,拍了拍她的肩膀,在她耳边叽里咕噜说了一通话。
说完后,小窦眉开眼笑地把鱼丸一股脑儿地倒给了小陈。
我和一些同学见状,也把自己不要吃的鱼丸倒给了小陈。
没过多久,小陈的碗里矗立起一座宏伟的鱼丸金字塔。
这时朱老师进来,看见小陈苦着脸,捂着饿扁的肚子,对着“金字塔”无从下手。
朱老师急忙走过去,从他碗里扔出了许多鱼丸。
终于让小陈吃到了饭。
当朱老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在黑板上写下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并且对我们讲了这句话的由来。
这时,我听了朱老师的话,我才渐渐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自己不要的东西,不能强行别人。
我们这么做,给小陈添了很多麻烦。
通过这些事,我明白了,孔老夫子写的《论语》蕴含着许多我们做人的道理,我还会再读《论语》的。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答复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2024年《论语十则》读后感(2篇)
2024年《论语十则》读后感自从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纸质书籍逐渐被电子书籍所取代。
然而,作为一名热爱读书的人,我坚持选择纸质书籍,并且每年都会去书店购买一些新出版的书籍。
今年,我购买了一本名为《论语十则》的书籍。
这本书是一位学者整理出的《论语》中的十则教义,并附有详细的解读和注释。
阅读完《论语十则》后,我深受感动,对于这本书籍有着很深的体会和感悟。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被公认为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反映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举止,并通过对话的形式传达了一种道德伦理的观念。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从小就接触到《论语》这本书,并且通过学校的教育深入了解其中的思想和教义。
然而,《论语十则》却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
首先,我对于这本书籍的整理方式感到非常赞赏。
《论语十则》从《论语》中选取了十条经典的教义,对于每一条教义都进行了精心的解读和注释。
这种整理方式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书中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和思索。
例如,《论语十则》中的第一条教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可以被理解为“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想被别人做的事情”。
通过对这句话的解读和注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其次,我被《论语十则》中的教义深深地打动了。
这些教义不仅有着深刻的道理,而且也具有极高的普适性。
它们教导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怎样处理人际关系。
例如,《论语十则》中的第四条教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表达了从己欲出发,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目标的道德观念。
这种道德观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人际关系,也适用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教义所蕴含的信仰和情感。
最后,我认为《论语十则》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利益至上的思想泛滥。
在这样的背景下,《论语十则》提供了一种对于人生道路的指引和引导。
《传统十论》读后感1000字【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读书笔记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传统十论》读后感1000字先说第一论。
书中给出的答案是,追求“过程公正”,跳出怪圈。
那么如何追求“过程公正”,显然是通过权力的彼此制衡。
所以这又要讨论到底如何约束、制衡权力?如何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什么样的制度能约束权力?靠道德的力量以上垂下,“上”的日子是不是过得太惨,谁又愿意当这样的“上”呢?多数会变成“上”与官僚合作,谁也别太出圈。
英国君主是虚君,迫不得已当了这样的“上”,但官僚的日子也没有那么好过,官僚的权力是分散的,没有人是大权独揽的,大官僚通过“议会”解决国家难题。
而传统中国是通过集权来解决国家难题。
集权你又管不住“皇家人”,所以这抑不抑兼并,倒霉的都是老百姓,感叹中国老百姓之惨。
也想起有学者极端地说中国没有社会史!老百姓能否形成一级力量抵抗压榨是个问题,也是这本书的另一论。
这一论中也从“过程公平”说到了现代的改革开放,指出现在不是说改革快与慢的问题,而是没有过程公平,妄谈改革速度,指责改革中有的人没有旧体制的束缚却享有旧体制的保护。
有的人失去了保护却仍受到束缚。
不能只享受成果,而不承担代价。
这里我认为对“改革”一词需要界定,“过程公平”也是“改革”的一部分,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所以,“改革”仍需提速,不能放缓改革。
这一论表面是说历史,实际是着眼于当下改革。
中国历史“繁荣-崩溃”的循环如何跳出,现在还没有答案。
平心而论,当今是盛世,是繁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但如何避免走向崩溃呢?这才是当今学界的重大课题。
2003年的文章至今震耳发聩!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读书笔记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论语十则读后感范文2
论语十那么读后感精选范文论语十那么读后感精选范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详细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为您带来的是论语十那么读后感精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论语十那么》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那么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回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cao!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翻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假设是他对他父亲的教导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导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根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那么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那么.前一那么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那么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假设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那么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慎重而老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典范,不断鼓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那么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兴盛、礼仪之邦.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读《人生十论》有感
读《人生十论》有感----读《人生十论》有感近日,有幸拜读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先生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探论“心”、“我”、“自由”、“命”、“道”等终极问题,鲜明标定有关人生的观念、态度。
可以说,无论向学、处世还是为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从先生的“十论”中获益。
结合日常生活、工作,我将人生分为信念、真理、价值、前行“四部曲”:坚定信念:事业前进的力量之源先生在“人生三路向”一章提出人生追求的三种方向,向外追求物质与权力、向内追求灵魂的安宁、向现实追求当下的幸福。
这三种人生观,都诠释和奉承一个信念问题。
信念犹如人生中的路标,为铿锵前行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依然记得,毛主席对刘胡兰英勇事迹做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高度评价,永远铭记,无数革命前辈用共产主义坚定信念,激励着后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关注前所未有,城市管理所肩负的责任、面临的压力和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市容环境的不断优化给市民带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前所未有。
但是,城市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时常面临利益诱惑、工作压力、失败挫折,甚至遭遇暴力抗法、群众误解,作为城市管理带头人,只有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辨明方向、破冰除险、筑牢防线,才能积聚干好城市管理事业的力量之源。
执着追求:真理在彼岸熠熠生辉“如何探究人生真理”一章为读者指点迷津,认为“人类求真理,必当还就人类本身之有限可知中求之,而同时又必知人类本身所知之永远是有限。
而此有限之外,永远有一无限不可知者包络之。
”这是人生真理所在,而我们共产党人干事业,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
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品格,是忠诚度的必然反映,是实现理想和推进事业的根本动力。
这些年来,我无论是在公安还是在城管战线上,始终告诫自己宗旨不能忘,凡事摆正心态,坚持信仰,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譬如,现下城管部门重点抓好公共自行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民生重点工程项目,高度重视解决停车难、渣土车辆等热点难题,能否使老百姓得到实惠,群众是否满意,这就是我们城管部门评判真善美的标准。
传统十论读书心得
传统十论读书心得
《传统十论》读书心得
《传统十论》这本书,是由著名学者王蒙先生所著,主要从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理论探讨,还结合了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通过作者的阐述,我认识到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
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
同时,我也意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只有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才能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积极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总之,《传统十论》这本书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收获了思考和启示。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第1页共1页。
论语十则读后感800字
论语十则读后感800字推荐文章论语十二章读后感600字热度:论语28则读后感1000字热度:论语七则读后感_论语读后感热度: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精彩范文热度:论语诠解读后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热度:近些年来,随着“读经热”,“国学热”浪潮的席卷,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和解读成为目前公众关注的重要焦点之一,作为有东方“圣经”之誉的《论语》更是如此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论语十则读后感800字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十则读后感800字篇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
《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
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读后感
论语十则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论语十则是其中的十则名言,包含了孔子对学生和世人的教诲。
在阅读论语十则后,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道德感的重要性,特此写下读后感。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论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提出了许多道德和政治思想,充满智慧和卓越。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
阅读论语,我很受启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成就。
我从中汲取了很多灵感,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启示。
例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不学则已,学则厉,无乃不厉乎?”这两句话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望。
同时,我也深深体悟到了孔子的思想,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在了道德的高度并深刻阐释了仁风之道,有益于人们的人格修养和行为规范。
与此同时,阅读论语十则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书籍本身的认识。
这些名言虽然只是简短的句子,但是其中透露出的深刻思想和生活哲学都很有启发性。
读完论语十则,我不禁想到,一个人的思想、经历、情感...都会在所读的书籍中得到体现,我们需要用心去品读,去从中寻找灵感和启示。
书籍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我们获得知识,更加了解世界,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一份闪亮的光芒。
总的来说,论语十则是一份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遗产,重要性不言而喻。
孔子提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仍然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巨大的影响力。
相信阅读论语十则后,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体悟和感受,使我们更加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传统十论》有感
罗启伟
近日,拜读了秦晖老师著作的《传统十论》,打开了我看待中国历史的一扇窗。
因为对历史不够了解,也从来没有深入考虑过这些问题,看了之后特别有启发。
综观全书,秦晖主要论述了以下十个问题:中华帝国的基层控制、土地兼并问题、“大共同体本位”、公益组织、“西儒会融”和“法道互补”、“穷”和“达”、评“西方中心论”、公社、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理论、平等概念的变化,等等。
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秦晖确实是在论“传统”,但“传统”的史学观点却没有束缚住秦晖的头脑,他的很多观点对我来说,是原创性的和颠覆性的。
读罢,掩卷沉思,以下两个方面内容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政治的统治内核是什么?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国家权力只设置到县一级,县以下的乡村社会属于“乡绅自治”,即所谓的“国权不下县”,完整地概括是:“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但作者通过对走马楼吴简的实证研究,发现这种观点是靠不住的。
作者的结论是中国古代的乡村社会并不是儒家理想中的伦理自治,而是国家政权一统到底。
那么,国家政权靠什么对县以下的乡村进行统治的呢?靠“乡吏”!在乡吏的管理下,国家政权可谓无往不在、无远弗届。
那么,中国古代的乡村社会究竟是儒家理想的乡绅自治呢?还是国家政权“一竿子捅到底”呢?这当然是一个可以争论的问题。
我的兴趣不在这儿,我感兴趣的是:在中国古代,究竟是谁在真实地统治着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呢?
明代的一位理学先生陈几亭有个观点,认为天下的治乱的根本系
于绍兴。
因为中央政府部门的胥吏全是绍兴人,而胥吏变好了,天下就大治,所以绍兴是天下治乱的根本。
秦统一天下之后,中国逐渐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但“官僚政治”只是理论上的一个概念,根据钱穆先生的观点,天下的治乱的关键不在“官”,而在“吏”。
余英时也认为,中国古代的胥吏制度是传统官僚制度底层的一个极大漏洞。
这些胥吏(尤其是县级的胥吏)和社会上的特殊势力(如豪强)最容易勾结在一起,官僚制度的客观性因此遭到很严重的破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核心不是“官”而是“吏”,正如秦晖所言,古代的中国县以下虽然不设“官”,但“乡吏”仍然代表政府统治到农村的最基层。
因此,“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政治的好坏。
二、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思想内核是什么?
我认为,在组成这本书的十篇论文中,秦晖写的最好的是《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在这篇论文中,秦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分析,精辟地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精神和思想内核。
同时,他的很多说法也让我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感。
过去我们常说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是“外儒内法”,这当然没有错,表面上,统治者强调用儒家来教化百姓,但骨子里却实行的是法家那一套:即说的是儒家政治,行的是法家政治;讲的是性善论,行的是性恶论;说的是四维八德,玩的是“法、术、势”;纸上的伦理中心主义,行为中的权力中心主义。
但秦晖认为这还不够,在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中,道家的地位在哪里呢?过去我们的认识是,道家思想一般盛行在一个新朝代的统治初期,因为经过战乱,经济凋敝,百废待兴,而正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就为统治者休养生息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经济恢复,国力强盛之后,这种无为而治的主张
便不能适应大一统的需要,于是,道家学说便自然被抛弃。
其实这是一种极其肤浅的认识,秦晖认为,中国的政治理论,是“儒表”之下的“法道互补”。
比如,法家指鹿为马,儒家说此非马,则被坑矣;说此马也,则非儒也。
而庄子说:马亦鹿,鹿亦马也,“万物齐一”,没什么区别。
所以,指鹿为鹿,儒也;指鹿为马,则大儒也,超越俗见,是为“真人”、“圣人”。
庄周的哲学正好证明了什么叫“高尚的无耻”。
而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产生了深远的恶劣影响。
因为坚持原则、说真话是要受到惩罚的,所以,不仅精英阶层谙熟“难得糊涂”,而且大众长期受到“奸臣害忠良”、“好人没好报”的启蒙和教育,则懂得了“识时务者为俊杰”、“成者王侯败者寇”的道理,学会了“明哲保身”。
于是,中国人越来越“聪明”,“糊涂”者越来越少。
于是,老庄的“逍遥”之道、犬儒主义和所谓的“圆融通透”的行为方式便大行其道,和儒家的道德说教和正直之道形成鲜明对比,而道家这样的行为方式和生存理念恰恰是专制统治最欢迎和最需要的!因此,可以说:几千年来,大多数中国人行事和生存的指导原则是道家提供的,而这样的原则则是专制统治的“内法”的必然结果。
法家的强权哲学和道家的犬儒哲学(实用主义)相结合,这才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内核。
由此可见,我们过去对道家的理解多么肤浅,仅仅知道道家的“无为而治”是多么的表面化。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道家学说也进行了简短但深刻的批判,也强调了“法道互补”或“法道一体”的观点。
管理一个社会是如此,那么管理一个企业呢?咱们企业管理的思想内核又是什么?是不是也需要法家的强权哲学和道家的实用主义相结合?以史为镜,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