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 静息电位:人及哺乳动物-90mv k +

电流是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成分,方向是从膜内

流向膜外。

静息电位的构成:k +的平衡电位;(少量Na+内流↓和生理性Na +-K +泵活性↑)→影响小

(2) 动作电位:

1. 去极化过程(0期):从-90mv →+30mv 。速度快,约1-2ms 。在外界适当刺激时由静息

电位到达去极化。

机制:有Na +内流而导致,当刺激作用引起少量Na +通道开放→到达阈电位(-70mv )→引起Na +通道的大量开放(正反馈),大量Na +内流→去极到0mv→Na +通道的关闭,可去极到+30mv 。

Na +通道开放时间很短,约1ms 。由快Na +通道引起的快速去极化的细胞称快反应细胞,如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细胞,引起的动作电位称快反应动作电位。

2.复极化过程:

时间200-300ms ,包括1期,2期,3期

(1) 快速复极初期:+30mv →0mv ,10ms ,快速复极初期,峰电位。

主要原因:K +负载的I to (一过性外向电流),I to 通道在膜电位复极到-40mv 时被激活,开放5-10ms 。

1期:快Na +通道失活→I to 被激活→K +一过性外流→快速复极化。

(2) 2期(平台期):100-150ms ,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特殊的主要原因。

该期电流:外向电流(K +外流),内向电流(Ca 2+内流),总的结果是形成一种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的微弱的外向电流。

a) K +外流:K +外流的通道有I K 和I K1等多种。I K1在静息电位时通透性很高。0期

去极化过程中,I K1通透性↓,这种I K1通道因膜的去极化而通透性↓的现象称内

向整流。I K 在2期,K +外流的主要通道。

b) Ca 2+内流:L-型钙通道(慢通道,电压门控),去极化到-40mv 时被激活,这时

Ca 2+内流(去极化)。

K +外流(复极化),但随着时间推移Ca 2+通道逐渐失活。

(3) 3期(快速复极末期):0mv→-90mv,100-150ms,L-型Ca 2+通道失活关闭,外向电流

I K 进一步增加,I K1也参与其中,而膜电位越负,内向整流作用就越小,而形成了正反馈,直至复极化完成。

3.静息期:-90mv,-90是由Na +,Ca 2+的内流和K +外流所致,所以要维持细胞要不听的排出

Na +,Ca 2+,摄入K +。这一过程主要依赖Na +-K +泵和Na +- Ca 2+交换体及Ca 2+泵。Na +-K ++30 -90 0 1 2 3 4

泵→3Na+排出,2K+摄入,总的是外向电流。Na+- Ca2+交换体是继发性主动转运→3Na+摄入,1 Ca2+转出,产生内向电流。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区别在于4期自动去极化,原因是进行性净内向电流的产生。原因:(1)外向电流的减弱(2)内向电流的增强(3)两者兼有。

1,浦肯野细胞:

形成机制包括两种:一种外向电流I K的↓及内向电流If的↑。起主要作用的是后者。

If在-60mv左右的时候开始被激活,在-100mv时完全被激活,然后开始自动去极化。在-50mv 时If又被抑制,而在3期复极化末期再被激活。

2,窦房结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

特点(1)最大复极电位(-70mv)和阈电位(-40mv)绝对值均小于浦肯野细胞(2)0期去极化幅值较小(∣70mv∣),时程长,速度慢(3)没有明显的1,2期(4)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于皮肯也细胞。

(1)去极化:-40mv是激活L-型钙通道,引起Ca2+内流,因其打开,关闭都很慢→慢反应细胞。

(2)复极化:0mv时L-型钙通道失活Ca2+内流↓,I K通道被激活开放,K+外流↑,达到最大负极电位。

(3)4期自动去极化:1种外向电流的减弱和2种内向电流的增强。

a) I K在负极到最大负极电位时I K开始关闭,K+外流↓。(I K通道的时间依从性的关闭造成K+外流进行性减弱)

b)If:因窦房结细胞最大负极电位是-70mv;If激活缓慢,作用小。

c)I Ca-T:在自动去极化到-50mv时,通道被激活,引起少量的Ca2+内流,可被Ni2+阻断,一般Ca2+通道阻断剂对I Ca-T无作用。

三.某种离子的“平衡电位”:

以K+为例说明

K+在细胞膜内外分布有差异,膜内远高于膜外,所以在膜两侧既有浓度差,也有电位差。所以这种离子向外流存在两种驱动力,其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K+因浓度梯度驱动,由膜内向膜外转移。而扩散后产生的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阻止其近一步外流,当电位差形成的驱动力,刚好对抗浓度差的驱动力时,此时的跨膜电位称“K+的平衡电位”。

四.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RP):

1,静息电位即各种离子(细胞膜对其通透的)平衡电位的代数和。

2,膜在静息条件下,主要对K+通透,对Na+也有一定的通透性,所以细胞膜的静息电位接近[K+],但较其略小。

3,以下几点可影响膜的静息电位:

(1)膜内外K+浓度差,膜外K+浓度高,静息电位减小。

(2)膜对K+,Na+的相对通透性。

(3)Na+-K+泵的活性水平。

五.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AP):

1,电化学驱动力:某种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等于静息膜电位与该离子平衡电位之差。

内向电流:膜外→膜内,Na+内流,Ca2+内流(膜去极化)

外向电流:膜内→膜外,K+外流,Cl-外流(膜复极化或超极化)

2,动作电位期间膜电导的变化:

对Na+的电导增大,使Na+在很强的电化学驱动力作用下,形成Na+内向电流,使细胞膜迅速去极化,成为峰电位的升支;随后Na+电导减小,形成峰电位的降支,同时K+电导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