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

合集下载

语言自迩集--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英)威妥玛(电脑藏书)

语言自迩集--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英)威妥玛(电脑藏书)

语言自迩集--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英)威妥玛(电脑藏书)
语言自迩集
【内容简介】
1886年出版的英国人威妥玛著《语言自迩集》(第二版),在当时是一部权威性的北京话课本。

它系统地记录了19世纪中期的北京官话音系。

作为课本,语音、汉字、语汇、阅读并重,1500多条注释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价值远远超出课本。

文章借以讨论汉语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并质疑“至少六百年来北京音一直是官话正音”的定说。

【目录信息】

译序
凡例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学习指南备忘录
第一章发音
单元音和复元音
辅音
送气音
音节总表
第二章部首
部首总表
部首测验表(一)
部首测验表(二)
部首测验表(三)
答案
第三章散语章
中国的度量衡
第四章问答章
第五章谈论篇
第六章秀才求婚,或践约传
第七章声调练习
关于声调影响韵母的条件的注释
练习燕山平仄编
声调练习
第八章词类章
绪论
名词与冠词
汉话的量词
数,单数与复数


形容词及其比较级
代词
动词的情态、时态和语态修饰
副词、表时间、处所、数量、程度等等
介词
连词
叹词
附录
北京话音节表
北京话字音表
《语言自迩集》里边的北京话资料。

面向汉语二语教学的传统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策略——以《践约传》为例

面向汉语二语教学的传统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策略——以《践约传》为例

面向汉语二语教学的传统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策略以‘践约传“为例罗宇(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800)㊀㊀摘要:‘语言自迩集(第二版)“中的‘践约传“由‘西厢记“改编而成,合理地嵌入‘语言自迩集(第一版)“里‘散语篇“和‘续散语篇“中的语言项目,是一部经典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读物㊂从汉语二语教学的视角出发,‘践约传“对传统经典文学的改编有三个方面的启示:合理嵌入汉语词汇和语法项目;从语言文化教学需要出发重构文学作品;隐性地介绍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习俗㊂关键词:‘践约传“;‘西厢记“;‘语言自迩集“;改编;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194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3798(2021)03-0104-09收稿日期:2019-12-18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共建项目 汉语双音节语气词的词汇化与二语教学研究 (GD14X2W09)作者简介:罗宇,男,贵州遵义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㊂①威妥玛(ThomasFrancisWade),英国驻华公使,剑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㊂他编写的汉语教材有‘寻津录“‘语言自迩集“‘文件自迩集“等㊂一㊁引言汉语二语读物,能帮助外国学习者通过阅读学习汉语词汇㊁语法内容,了解中国文化㊂如何改编传统文学经典,以发挥其教学和文化传播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㊂‘践约传“是迄今发现的第一本由中国人编写的供外国人学汉语用的泛读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1]㊂它是清末西方人学习汉语口语的极好教材[2],堪称改编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用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典范㊂为此,本文将讨论它对当前开发汉语二语读物的启示㊂‘践约传“是‘语言自迩集(第二版)“(威妥玛①主编,1886年)中的读物㊂它以‘西厢记“的故事情节为框架,结合‘语言自迩集(第一版)“(威妥玛主编,1867年)第五部分‘续散语篇“中的语句和第三部分‘散语篇“中的部分词语,精心编写而成㊂‘践约传“的编写缘由,教材中有如下说明:㊀㊀显然,这本口语教材第一版中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所给出的句子,缺乏关联,不便于学习㊂为了降低难度,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些语句整合到一个连贯的文本中㊂笔者第41卷㊀第3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Vol.41㊀No.32021年6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Jun.2021有这个想法,尚未付诸实施,满族学者于子彬自发以‘西厢记“为框架,将教材的第三和第五部分中的语句加以改编,串联起来,这大大方便了学生学习㊂[3]Ⅶ可见,改编的直接目的在于将零散的语句串联在故事中,降低阅读难度㊂最初提出改编思想并付诸实践的是于子彬①㊂于子彬是‘语言自迩集“编写团队中的重要成员,他和另外两位不知名的中国人一起,完成了改编任务㊂实际上,‘践约传“主要嵌入的是‘续散语篇“的语句㊂‘践约传“第四十段第一句说:㊀㊀这且不提,可惜,叙到此处,那原板(版)自迩集内续散语一篇,俱已用完,撰成这践约传,于散语外加增的不少,无法再为铺张㊂[3]232‘续散语篇“有十八段,共计6000多字;‘践约传“扩展后为四十段,共计23000多字㊂而第一版‘语言自迩集“的第三部分‘散语篇“在第二版中仍然存在,改动很小㊂‘践约传“没有照搬‘散语篇“的语句,而是嵌入了其中的许多富有口语色彩和时代色彩的词语㊂‘践约传“对改编读物的借鉴意义很大㊂目前只有鲁健骥和林彬晖曾对‘践约传“的改编意义有过论述㊂鲁健骥指出,‘践约传“出于教学需要,简化‘西厢记“的情节,增添了一些新情节,降低了阅读难度,合理地运用大量活跃于口头的成语和熟语,注释丰富精彩,有针对性[1]㊂林彬晖认为它传递了汉语语言功能,同时将‘西厢记“故事带入汉语学习者的视野 在汉语教学史㊁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外传播史中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2]㊂但是,他们没有讨论如何改编传统文学经典使其能更好地运用于汉语二语教学中㊂为此,本文对‘践约传“和‘续散语篇“的词语㊁成语㊁熟语和句子以及‘散语篇“中的词语,作全方位对比分析;并对比‘践约传“和‘西厢记“在故事情节㊁人物形象㊁思想内容等方面的异同㊂研究方法是,将‘续散语篇“和‘践约传“输入word文档,运用分词软件将它们进行分词和统计,并通过word文档的搜索功能比对两者的语句重合情况㊂运用人工对比‘践约传“和‘散语篇“中的部分词语㊂同时,对‘践约传“和‘西厢记“的相关内容进行标注并加以比较分析㊂基于此,提出改编文学经典作品用于汉语二语教学的几点启示㊂二、合理地嵌入汉语词汇和语法项目改编经典文学作品用于汉语二语教学,就要合理地将合适的汉语词汇㊁语法项目嵌入故事中,以实现汉语教学功能㊂㊀㊀(一)嵌入‘续散语篇“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践约传“吸收了‘续散语篇“大量的词语和句子㊂据笔者统计,‘续散语篇“共用了1483个词语(词种),其中1120个在‘践约传“中出现,占总数的75.52%㊂‘续散语篇“起到了语言大纲的作用,为改编‘西厢记“提供了语言项目清单㊂现以‘续散语篇“第十三段为例,详细说明‘践约传“中嵌入语句的情况㊂该段总共48个语句,其中41个已经嵌入到‘践约传“中,占总数的85.42%㊂限于篇幅,仅列出其中14句为例加以分析㊂㊀㊀(1)把刀子插在鞘子里去②㊂(2)身上刺挠,洗个澡就好了㊂(3)造谣言,说瞎话㊂㊃501㊃2021年第3期罗宇:面向汉语二语教学的传统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策略 以‘践约传“为例①于子彬,‘语言自迩集“中没有介绍其生平㊂暂时也无确切资料查考其履历行迹㊂②本文中的例句来自‘续散语篇“或者‘践约传“,文中不再注明㊂‘续散语篇“详见:ThomasFrancisWade.Yü-YenTzǔ-erhChi(FirstEdition)[M].London:Trubner&Co.,PaternosterRow,1867.㊃601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41卷㊀(4)丝毫不错㊂(5)贼咬一口,入骨三分㊂(6)能言快语的㊂(7)各人的巧妙不同㊂(8)独占鳌头㊂(9)步步儿留心㊂(10)公的母的分不清㊂(11)募化重修㊂(12)斋戒沐浴㊂(13)白水煮豆腐㊂(14)目观眼见的㊂这些语句,彼此毫无联系,可以分为几类:成语㊁俗语㊁短语㊁单句㊂‘践约传“将它们整合㊁嵌入到故事文本中㊂成语嵌入句,例如:㊀㊀(6a)他们俩倒像一对双生儿,姑娘见他能言快语,说话做事痛快,脸上又很腼腆,诸事都靠他,倒是姑娘一个大帮手㊂(出自‘践约传“第11段,简称11段,下同㊂)(8a)你的文墨精通,怎么不立个独占鳌头的志向,将来建功立业,谁不尊重呢㊂(28段)(14a)老太太厉色说,这事左不过是你一个人儿干的,怎么是小孩子撒谎,他目睹眼见,你还干嘴硬不认账么㊂(31段)(6a)(8a)未对成语作任何改变,直接嵌入;(14a)将散语中的 目观眼见 改为 目睹眼见 , 观 意为 观看 ,此处显然没有此义, 睹 更符合 欢郎 作为证人的身份㊂俗语嵌入句,例如:(5a)那些人想了一想㊂这话不是玩儿的,贼咬一口入骨三分㊂(5段)(13a)那琴童嗤了一声说,衰迈是衰迈了,他说的那些个话都是白水煮豆腐,一点儿味儿都没有㊂(38段)这些俗语的运用,完全没有镶嵌的痕迹㊂俗语的文化内涵丰富,将其置于情景语境中,读者更容易理解㊂相对成语和俗语,普通短语要多得多,嵌入得也更多㊂例如:㊀㊀(3a)红娘假怒说,嗐,这是什么话,怎么尽造谣言说瞎话,不告诉老太太就便宜了你,这可是得一步儿进一步儿,贪心不足了㊂(27段)(4a)张生回说,我干什么撒谎呢,的确是真的,丝毫不错㊂(27段)(11a)法本说,这倒巧咯,那边儿有两间西厢房,可是厨房烟熏火燎得很肮脏,我原要收拾来着,还没有动手呢㊂张生说,大可以募化重修,不知道这块地主是谁㊂(9段)(12a)他们正在这儿闲谈,崔老太太合崔莺莺在家里已经斋戒沐浴完了,一齐过庙里前院儿来,往客堂里走㊂(15段)造谣言说瞎话 丝毫不错 募化重修 斋戒沐浴 都是普通短语结构,分别嵌入到上述句子中,十分自然通顺㊂嵌入的单句最多㊂例如:㊀㊀(1a)那孙飞虎遥望这个声势,心就忐忑起来了,只得把刀插在鞘子里,直蹭到将军马前跪下,满嘴里告饶儿㊂(22段)(2a)张生身上觉得不爽快,止不住的刺挠,想能洗个澡才舒服,就叫琴童把水温热了㊂(29段)(7a)红娘笑着说,各人的巧妙不同,我说出来管保叫你喜欢㊂(26段)(9a)虽然太太叫我们拜为兄妹,可是一样儿,老太太步步儿留心,若是知道我过去探病,那时候儿怎么好㊂(10a)这些鸡公的母的怎么分得清呢㊂(18段)以上几例,只有(2a)和(10a)稍有改动㊂(2a)将 身上刺挠,洗个澡就好了 修改后,符合上下文语境;(10a)将陈述句 公的母的分不清 改为疑问句㊂这些句式上的细微调整,目的是符合语境要求㊂‘续散语篇“这段话,有48个句子,含标点符号共计442字次,包括14个成语或俗语㊂分散嵌入‘践约传“各章中,大大增加了可学性:其一,降低学习难度㊂如果让学生同时学这么多内容,显然负担过重㊂改编后,‘践约传“高难度词语的密度比‘续散语篇“低了许多㊂如例(5) 贼咬一口,入骨三分 ㊂例(8)的 独占鳌头 ,例(11)的 募化重修 ,例(12)的 斋戒沐浴 等,都是难度极大的词语,分散出现,可使难度降低㊂其二,提供典型用例和语境㊂如(8a)中 独占鳌头 与 文墨精通 建功立业 谁不尊重 等同时出现,加上文中崔莺莺说服张生进京赶考的情景㊂学习者自然会猜到它的意思是 考试取得好成绩 ㊂(13a)中, 一点儿味儿都没有 可以说明 白水煮豆腐 的意思,而前文 他说的那些个话 则是 白水煮豆腐 描述的对象㊂典型的例句和语境,能帮助学习者学会使用这些语句㊂其三,增强趣味性㊂‘践约传“故事性强,学习者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感情起伏变化,不知不觉地学习其中的语言项目㊂这种内隐学习,效果比显性学习更好㊂如例(1a)中 把刀插在鞘子里 是对孙飞虎的动作描写,显得生动形象,趣味性自然增强㊂㊀㊀(二)嵌入口语色彩和时代色彩强的词汇语法项目1.嵌入口语色彩浓厚的词汇语法内容‘语言自迩集“是口语教材,编写者根据教学需要在‘践约传“中嵌入口语词㊂‘践约传“全文共计使用儿化词443个,其中部分与‘散语篇“的相重合,例如:家当儿㊁时候儿㊁偏偏儿㊁行当儿㊁功夫儿㊁样儿㊁空儿㊁话儿㊁点儿㊁会儿㊁地方儿㊂这很可能是编者有意为之,增加这些词和儿化音结构的复现频率㊂句末语气词也是口语的一个重要标志㊂‘践约传“共使用语气词467词次㊂分别是:罢咧{2}①㊁罢了{2}㊁罢{50}㊁呢{81}㊁吗{24}㊁着呢{2}㊁咯{13}㊁阿{16}㊁么{17}㊁了{260}㊂除了 罢咧 ,其余的都是‘散语篇“中的语气词㊂‘践约传“中也使用了若干叹词,例如:嗐{10}㊁哎{7}㊁哎呀{1}㊁阿{4}㊂但‘散语篇“中只用了一个 哎呀 ㊂儿化词㊁语气词㊁叹词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践约传“北京官话的口语色彩,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易于读者接受和使用㊂此外,为了增强口语色彩,编者将‘西厢记“中的诗词删去㊂例如,张生和崔莺莺相约幽会的书信里的诗词,从汉语教学的角度看,对于初中级学习者,阅读较为困难㊂‘践约传“将其删去,一笔带过㊂例如:㊀㊀(15)张生想这话有理,就研浓了墨,醮饱了笔,一眨眼儿的工夫就写完了一首秃头儿的诗,递给红娘,嘱咐说,姑娘看见,说什么你可来告诉我㊂(16)把信递给张生,张生打开一看,上头也是一首诗,念了半天才揣摩出里头的意思来㊂2.嵌入具有时代色彩的词语‘践约传“的部分词语有时代色彩㊂‘语言自迩集“第一版出版于1867年,第二版出版于㊃701㊃2021年第3期罗宇:面向汉语二语教学的传统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策略 以‘践约传“为例①{}中的数字是该词出现的次数,下同㊂㊃801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41卷㊀1886年,前后间隔20年㊂这20年正处于清朝洋务运动时期㊂‘践约传“中出现了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现象的词语㊂例如:老佛爷㊁太太㊁打辫子㊁港口㊁油鞋㊁私货㊁走私㊁犯禁㊁中国㊁外国㊁外洋㊁国家㊁贵国㊁鸟枪㊁通商口子㊁洋行㊁外国商人㊁信局子㊂其中 太太㊁私货㊁犯禁㊁中国㊁外国㊁国家㊁鸟枪 等都曾出现在‘散语篇“中㊂老佛爷 等词语,指称清朝时期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用在故事背景为唐朝的‘践约传“中,与故事背景明显不符㊂但从教学的角度讲,这却是结合当时语言交际需求的体现㊂显然,编者优先考虑语言文化的交际功能,把故事背景置于其次了㊂编者也知道类似的文化现实不符合故事背景,威妥玛本人就在‘语言自迩集“的绪言中说道:㊀㊀文中也有一些谬误之处,例如开篇讲到故事发生在唐代,即公元600年到900年间,那时候中国与西方国家还没有什么条约可言,外国猎人也不会在中国港口附近打鹿,然而这些现象都出现在了第三十六段中㊂[3]Ⅷ再如, 太太 是清朝末年才可能用的称呼,男人留辫子也是清朝的现象㊂这些词语具有时代性,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帮助他们用共时汉语进行交流㊂可以说,这是为了语言教学,特意做出的改编㊂三、从语言文化教学需要出发重构作品‘践约传“中文学要素方面的改编包括故事情节㊁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三个方面㊂㊀㊀(一)故事情节‘西厢记“①和‘践约传“的主要故事情节见表1㊂表1㊀‘西厢记“和‘践约传“的情节列表②‘西厢记“第一本‘践约传“段落‘西厢记“第二本‘践约传“段落‘西厢记“第三本‘践约传“段落Ⅰ偶遇7㊁8Ⅰ遇劫16㊁17㊁18㊁19㊁20Ⅰ传书26Ⅱ租房㊁约道场9㊁10㊁11Ⅱ解围21㊁22㊁23Ⅱ回信27Ⅲ初见12㊁13㊁14Ⅲ盼婚 Ⅲ幽会一28Ⅳ闹道场15Ⅳ赖婚24㊁25Ⅳ害相思28㊁29Ⅴ抚琴26‘西厢记“第四本‘践约传“段落‘西厢记“第五本‘践约传“段落Ⅰ幽会二30Ⅰ及第40(略)Ⅱ泄密㊁订婚31㊁32㊁33㊁34Ⅱ寄相思39Ⅲ送别35Ⅲ夺婚--Ⅳ梦魂36Ⅳ团圆40(略)㊀㊀‘践约传“对 租房和约道场 初见 遇劫 解围 泄密和订婚 等情节描写得非常细致㊂例如, 初见 一节,‘践约传“用了三段来描述张生见崔莺莺后,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找茬①王实甫.西厢记[M].张燕瑾,弥松颐,校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㊂本文中所言‘西厢记“均为该版本,下文不再说明㊂②罗马数字表示‘西厢记“的折数序号,阿拉伯数字代表‘践约传“中的文段序号㊂儿生闷气,晚上爬到墙上偷看对方㊂再如, 订婚 一节,增加了郑恒犯罪发配致死的情节,让崔太太顺理成章地把崔莺莺许配给了张生㊂增补得最为详细的要算郑恒的沦落㊁借钱㊁聚众饮酒㊁遭遇偷盗等情节,将郑恒的生活状况作为一条明线来叙述,在介绍中国底层群众生活的同时,嵌入‘续散语篇“里边的词句,情节上为崔莺莺嫁给张生进行了铺垫㊂更重要的是,这些部分有不少人物间的交流对话,便于汉语口语学习㊂‘践约传“删去了 盼婚 夺婚 两节内容,‘西厢记“ 盼婚 一节重在描述张生的急切心情,交际对话不多,编者将其删去; 夺婚 一节,也因郑恒生活堕落,发配致死,自然不复存在㊂而 及第 结婚 团圆 等情节因‘续散语篇“中能编入的语句已经用完,一笔带过㊂㊀㊀(二)人物形象‘西厢记“和‘践约传“中的人物角色及其对情节的推动作用见表2㊂改编后,主要变化体现在于崔莺莺㊁崔太太㊁郑恒三个人物上面㊂下面分别说明㊂表2 ‘西厢记“和‘践约传“的人物及其功能列表作品人物形象张生崔莺莺红娘琴童郑恒崔夫人①杜将军孙飞虎法本西厢记爱情和功名追求者㊂大胆执着追求崔莺莺㊂新型女性,爱情勇敢追求者,反抗崔夫人㊂辅助者㊂张崔婚姻的红娘㊂张生仆人,次要辅助者㊂纨绔子弟,张生的强势竞争者㊂张崔爱情强势阻碍者,科举卫道士㊂武举,张生辅助者,正义人士㊂张生竞争对手,劫匪㊂和尚,为张生提供住宿㊂践约传同‘西厢记“㊂传统女性,爱情和功名追求者㊂恪守妇道㊂同‘西厢记“㊂同‘西厢记“㊂没落纨绔子弟,张生的弱势竞争者㊂张生爱情弱势阻碍者,普通母亲㊂同‘西厢记“㊂同‘西厢记“㊂同‘西厢记“㊂㊀㊀崔莺莺在‘西厢记“里是个典型的新女性形象,而在‘践约传“里是个典型的传统妇女形象㊂崔莺莺在‘西厢记“里大胆追求爱情,在相国寺和张生相见,一见钟情,但因崔夫人管教严格,不得和张生相见㊂后因孙飞虎带山贼逼婚,在情急之下崔莺莺被许配给张生㊂张生退敌之后,崔夫人食言赖婚,崔莺莺就和张生通过书信和琴音传情,在红娘的帮助下幽会,甚至和张生同居,要挟崔夫人答应他们的婚事㊂她对爱情的追求大胆而执着,对功名却不那么看重㊂‘践约传“中,崔莺莺和张生见面之后,对他也有好感㊂在危难之际她被许配给张生,虽然在崔太太赖婚后,也觉得失落,但是她对张生也不那么热情㊂后来在红娘的劝诱下,终于和张生幽会,不过正如红娘所言,他们 绝无邪行 ㊂另外,她主动要求张生考取功名,体现了传统妇女相夫教子的思想㊂故事情节经改编后,崔莺莺的言行显得中规中矩,更符合传统中国妇女形象㊂㊃901㊃2021年第3期罗宇:面向汉语二语教学的传统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策略 以‘践约传“为例①‘践约传“中改称为 崔太太 ㊂㊃011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41卷㊀在‘西厢记“中,崔夫人俨然是一个封建礼教的代言人㊂在‘践约传“里,她更像一个温情的传统母亲㊂‘西厢记“中的崔夫人虚情假意㊁世故圆滑,总说着择婿 不要辱没了崔家的家谱 ,女子行事要对得起相国家风㊂因为张生当时处境贫寒,她对张生和崔莺莺的婚姻百般阻挠,处事反复无常㊂在遇难之时,孙飞虎带贼兵围困白马寺,要抢崔莺莺做压寨夫人,她以崔莺莺为诱饵,征求能解围之人㊂张生退敌后,崔夫人却转念要他和崔莺莺结为兄妹㊂后来,崔莺莺与张生私会,崔夫人碍于家门面子,将女儿许配给了张生,同时要求张生立即上京取应,及第则来见她,不及第则永远不要来㊂张生中状元后,她异常欢喜㊂可是郑恒一个谎言,就让她又改变了主意,又要将崔莺莺许配给郑恒㊂崔夫人飘摇不定㊁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㊂在‘践约传“里,崔太太虽然也阻挠二人的婚姻,但由于故事情节有所改变,其形象不那么丰满,只是一个爱女心切的普通妇女形象㊂由于郑恒在‘践约传“中是一个落魄纨绔子弟,已经沦为地痞,所以崔太太并不想将崔莺莺嫁给他㊂改变白马寺立下的诺言,只是因为当初已经许诺将崔莺莺嫁给郑恒,不能食言㊂后来郑恒死讯传来,崔莺莺和张生的隐情暴露,她也就顺水推舟,愿意将崔莺莺嫁给张生㊂当然,她也仍然要让张生考试及第,但那不是必要的条件㊂在听到红娘的劝解之后,她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㊂崔莺莺向她哭诉,她也怜爱有加,表示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婚姻问题㊂郑恒的形象变化不小㊂‘西厢记“中,郑恒直到第五本第三折才出现,第四折就自杀死去㊂郑恒是个家道没落的纨绔子弟,父母双亡㊂崔家把崔莺莺许配给他,在崔家老爷死去时,发信叫他扶柩下葬,他因故未去㊂后来,却想方设法去索婚㊂索婚时,先是说明自己家世显赫,条件优越,威胁说要抢婚,甚至撒谎欺骗,说张生已经做了卫尚书的女婿㊂抢婚时,发现杜将军在场,又马上变卦说是来庆贺张生㊂可以说为了得到崔莺莺,他恫吓㊁威胁㊁欺骗㊁抢劫的方法都用上了㊂而在‘践约传“中,郑恒是一个普通官员的儿子,父母双亡,沦落为赌棍和小偷㊂一开头就用了六段话叙述郑恒的家世和处境㊂他由于沦落,后来因案发被流放致死㊂他几乎没有对张生的爱情构成太大威胁㊂郑恒人物形象的改变,也是为汉语文化教学服务的,他代表了当时下层人士中无业流民群体的生活形象,折射出这类人的生活困境㊂‘西厢记“作为文学作品,审美求新性是首要标准,故此,主要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突出㊂‘践约传“作为教学材料,其人物形象需体现教学价值,文化代表性更为重要,为此,主要人物显得典型真实㊂㊀㊀(三)思想内容‘西厢记“改编为‘践约传“后,道德教化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减弱了,交际文化因素增加了㊂第一,相对于‘西厢记“,‘践约传“对社会的批判性弱化㊂‘西厢记“对封建社会的门户观念㊁科举观念和婚姻观念的批判非常尖锐,对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和平等婚姻的做法赞誉有加㊂这是其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决定的㊂‘践约传“则无明显的批判性,描写的是一群在正常情景中的 正常人 形象㊂原因是它属于教材,目的不在于批判,而在于客观地反映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人的行为特征㊂威妥玛这么说: 我认为,作为一个故事,尽管‘践约传“完整呈现了中国人的爱情观念,但它没有什么出色之处㊂这最多算是一种技术上的策略,正如结尾段所言,将各种短语㊁词句组合在一起,减轻学习的乏味感㊂ [3]Ⅶ-Ⅷ这是改编的初衷,实际上不光反映了中国人的爱情观,也反映出中国人的婚姻观㊁门户观念和官本位思想等诸多价值观念㊂第二,‘践约传“加强了汉语交际文化的隐性介绍㊂如孙飞虎的手下钱姓头目,是张生的同乡,来到张生住处打听崔家的情况㊂张生原是以礼相待,后来因为钱头目打听崔家的事情,张生又想起他以前干过坏事,所以要想办法赶他走㊂可是张生没有直接要对方离开,而是不断找茬儿,生琴童㊁厨师等人的气,故意不理钱姓头目的问话,使对方明白自己不欢迎他了,让钱头目主动离开㊂这种情节,乃至有关钱头目的篇目,‘西厢记“里边是没有的㊂这些情节呈现了汉族人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交际特征,不喜欢某人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当事者,不直接和对方起冲突,而是通过其他行为(如指桑骂槐)表现出来㊂再如,崔莺莺和张生幽会,红娘来到张生住处,要先行一步,通知张生她们到了,免得崔莺莺直接见到张生时尴尬;后来,觉得时间太晚了就叫崔莺莺回家,免得让人闲话㊂这很好地反映了中国男女交际时的情状㊂汉语二语教材中的课文,道德文化负荷不能太多太重,而应该注重突出价值观念和交际文化内容㊂四、结语‘践约传“的出现,说明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有改编传统文学经典,用于汉语教学的实践㊂改编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汉语和汉文化,帮助他们和中国人交流㊂笔者认为,‘践约传“对改编经典文学作品用于汉语教学有如下启示㊂第一,合理地嵌入汉语词汇和语法项目㊂读物如果能参考汉语教学大纲或某部综合教材的词汇㊁语法㊁文化项目,合理地再现课堂中所学的内容,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汉语学习㊂语言文化项目在读物营造的语境和情境中反复出现,有利于学习者弄清 对什么人在什么情境下说什么样的话 ㊂这方面,于子彬和他的团队已经作了很好的尝试㊂‘续散语篇“和‘散语篇“就起着教学大纲的作用,为读物提供了语言和文化学习项目的清单和选取范围㊂读者阅读故事时,在充满审美愉悦的过程中,或者学习陌生的汉语词汇㊁语法和文化项目,或者再现课堂和教材中学过的语言点,效果更为显著㊂读物具有连续性故事情节,为读者理解特定语言点提供了丰富的上下文语境和文化语境,能够降低理解难度,突出语言点的实用性,增强学习趣味性㊂语言应简单明白㊁自然真实,用典范的当代汉语,适当使用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词语㊂非常规的语言形式,如传统戏曲和小说中的诗歌㊁文言词语,要避免使用㊂‘践约传“也为我们提供了范例㊂在读物中增加了儿化词㊁语气词和叹词等口语成分,增加了反映清朝末年社会生活的词语,删去了原著中的诗词等难于理解的内容㊂目的是为读者学习汉语和汉文化提供真实㊁实用的语言材料㊂第二,从语言文化教学需要出发重构文学作品㊂故事情节㊁人物形象㊁思想内容要符合学生特征㊂编者应牢记读者是汉语文化学习者和传播者㊂从教学的角度看,面向汉语二语学习者的读物,应该促进他们对典型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㊂故事情节应具有吸引力,在遵循创作规律的情况下,兼顾语言文化项目的编排㊂要有吸引力,读物内容上就得有悬念㊁反转㊁意外㊁高潮等,形式上就得运用记叙㊁描写㊁映衬㊁对比㊁补叙等多种方法㊂例如,‘践约传“就用遇劫㊁赖婚㊁害相思等情节,制造悬念,吸引读者㊂人物形象应反映普通中国人的文化特点㊁行为方式和交流特征㊂‘践约传“中的人物形象,多反映的是清朝年间普通人的传统文化特征㊂崔太太㊁崔莺莺㊁张生㊁郑恒等主要人物的刻画,能够帮助学习者认识当时的中国人㊂教材内容应弱化道德教化和社会批判方面的内容,要以反映优秀的中国文化为主,能有效㊃111㊃2021年第3期罗宇:面向汉语二语教学的传统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策略 以‘践约传“为例。

《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

《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

花样几也新鲜,又合如今的时样儿。【注】:齐截
ch‘i
chieh,平整匀称,就像刀切的似的;叉,
表示完整,或准备就绪的状态。(238页)
按:在《自迩集》中随文注释的北京话口语 词多达100余条。我们将专文介绍,此不一一
列举。
2.在第七章《声调练习》中直接指出词及
其词义。 (1)阿哥a4 k01:(满语a一聆)哥哥。皇上的 儿子称ako;老大叫“大阿哥”,老二叫“二阿 哥”,依此类推。(342页) (2)产业ch‘an3 yeh4:财产;本指创造收 益的。(344页) (3)珂碜k‘01 ch‘en3:丑陋的;非常难看 的;指人或物。(345页) (4)刻搜k‘ei。soul:搅扰;使烦恼。(363
pei
页)
(5)吹畸ch‘・-j1
p‘an93:吹牛皮,吹捧某
shih2
【注】:
hui,老
人的才干、地位等。”(379面) (6)哈什马10 ma3:蛙干,或类似可
得是非颠倒、走向黑暗;老得只会说傻话、做傻
事。”(225页) (7)请菜。我可不布,都没外人,自取罢。 ……我看诸公都不动筷儿,我不能不布一布。您 何妨嘈一喈?
“定规ting kuei:定,已经块定或规定;规kuei, 作为行动的明确的方式。”(121页)
B.定规tinf k・Ieil:制定规章;确定规程。
(39l页)
拆开一看,就说:呀!怎么还是一首诗呢?详细 看完了才恍然大悟,说:光景是今儿晚上来看我
4.解释整个句义中涵盖了对词义的解释。 (1)谁想,张生心里是七上八下的,看什么
ch‘eng,实在的,可信耪的。不实诚pu
shih.ch
‘e雌,虚情假义;在这里几乎可以说是‘客套’

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

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

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¹)))以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为依据º李无未杨杏红»(厦门大学中文系,厦门361000)[摘要]本文以日本明治时期的北京官话课本为依据,描写北京官话教科书中的语气词与同时期其他文献在词形、词音等方面的差别,并分析仅出现在北京官话课本中的语气词/呐0/咯0的使用情况。

文章最后指出日本明治时期的北京官话课本中出现的语气词与同时期其他文献存有差异的原因,并认为应该动态地看待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的使用。

[关键词]语气词;北京官话;明治时期;课本[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11)01-0096-08零、引言日本明治时期(1867-1911)刊行的北京官语课本共有316种,其中一些重要的、影响深远的课本都收进了六角恒广的5中国语教本类集成6中。

在这些教科书中出现了一些同时期其他文献少有的语言现象。

目前有关语气词发展的文章很少关注清末民初的情况,即使涉及到清末的文献,也没有专门就此去讨论北京官话。

总体来说,这些研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有关清末民初汉语的描写多以清末小说为依据,较少涉及当时的北京官话材料;(2)选用的材料都没有注音,往往会因为字形的相同,而以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去判断当时语气词的读音;(3)没有把北京官话从北京话中剥离出来,有些结论不够严谨。

本文拟以北京官话的典型材料)))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为依据,从词形、词音以及独有用法三个方面描写清末民初部分语气词的使用特点。

一、语气词的词形语气词因声而作,由于语音变化或不同时代使用汉字习惯的差异,往往同一个语气词有好几个不同的汉字形式。

即使是同一时代,因为使用者或者使用阶层的不同,字形也可能不一样。

清末民初北京官话一些语气词的字形和同时期的其他材料相比就存有一些差异。

¹º[基金项目]本文是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语言研究0(项目编号:08BYY014)的部分研究成果。

19_世纪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汉语观

19_世纪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汉语观
个问题今天仍旧存在,主要是口语中的异读
造成的,语音规范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统
一读法,去掉异读音。 翟理斯已经开始意识
到汉字声调对交际的重要性,他在《 华英字
典》 (1892 年) ①序言中说:“ 好在现在不用详
述关于声调精确知识的重要性,所有新学校
中认真的学生都会把对汉语声调的学习作为
中文学习要花费精力的一个必要部分。” [3] vii
西方语言亲缘关系的理论派,另一个是以庄
自接触汉语开始,西方学者们一直致力
延龄为代表、希望通过对当代语言事实的描
写和语料搜集来进行汉语研究的实证派。 而
于汉语拼读系统的拉丁字母改造。 从利玛
翟理斯的汉学研究,从汉语教材的编写到汉
窦、罗明坚的葡语罗马字注音转写、金尼阁的
语工具书的编纂,再到各类文学作品的翻译,
翟理斯曾经引用过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
选出来的词条在翻译的时候都参考了其原文
来表达对汉语字词的看法:“ 一个汉字的意
出处,这样一来,在人称、数、性等使用上通常
思很难用一个定义去完全概括,每个字都像
都与原文保持一致。”
long, of
time
[3] ix
or
advantageous;profitable;
南语三个国家的注音。 这些注音都采用庄延
龄的语音研究成果,同时参考了金璋的笔记
和富善的小册子,此外还利用了中国传统韵
书《 标注有很多错误的
( 二) 重视汉语声调
由于大多数印欧语都是无声调的语言,
对于大部分初学汉语的西方人来说,学习辨
别汉语声调简直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即便到
的痕迹,例如:“ Ch’ ing Ming 清明” “ Kung fu

西方最早的北京话口语汉英对照课本及其编纂方式

西方最早的北京话口语汉英对照课本及其编纂方式

the English side of the page, as a clerk follows the parson in church.A PeKing teacher for the
PeKing language is always the best;no other person can pronounce it like a bond-fide PeKing
— “ THE CHINESE SPEAKER”的来源
( ― ) “ THE CHINESE SPEAKER” 的内容和体例 目 前 能 见 到 的 “ THE CHINESE SPEAKER” 的本子只有上卷,因此我们只能考察它 上卷的内容和体例。
- • , •• :•., ►略®^12^2霪拢警K •••、
•文献专书研究•
西方最早的北京话口语汉英对照课本及其编纂方式
王为民吴静0
摘 要 :罗伯特■托姆“ THE CHINESE SPEAKER” (1846) 是目前能见到的西方最早 的教授北京话口语的汉英对照课本。在罗伯特•托姆的指导下妥玛斯•米道斯制订了北京话 历史上第一个罗马字拼音方案,之后威妥玛才在妥玛斯•米道斯的基础上制订了著名的威妥 玛拼音方案。罗伯特•托姆及其“ THE CHINESE SPEAKER”在倡导北京话口语教学与研究 的历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man. (试着找一个聪明的北京本地人来读中文,就像一座教堂里的教士随牧师做跟读那
ER) 。在这里,罗伯特 •托姆先交代了 “ THE CHINESE SPEAKER” 出版的缘由和卷帙,
然后对学习者提出了四点注意事项。 I .Try to get an intelligent native of PeKing to read the Chinese, and do you follow him on

《北京官话全编》时间副词研究

《北京官话全编》时间副词研究

《北京官话全编》时间副词研究作者:***来源:《现代语文》2020年第03期摘要:《北京官话全编》是一部新发现的域外汉语教科书,大约成书于清末民初。

它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晚清民国时期北京话口语的语言面貌。

《全编》的时间副词十分丰富,共计155个,其中,复音节词语占绝对优势。

部分时间副词正处于语法化的中间阶段,尚未完全虚化,仍保留一些实义特征,兼具动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有些时间副词具有鲜明的北京方言特征,有不少副词带有儿化韵。

关键词:《北京官话全编》;时间副词;特点一、引言《北京官话全编》是由日本人深泽暹所撰写的一部日本汉语教科书。

深泽暹(1876—1944),系深泽立之子,生于东京。

为了从事海事相关工作,曾在攻玉社(海军预备学校)二松学社学习。

后来因为视力问题,未能如愿,于是转到横滨英语学校学习。

1892年毕业之后,跟从田岛藏之助学习汉语,接着又到清韩语学校学习汉语,并于一年后毕业。

1896年,深泽暹通过日本外务省留学生选拔,赴北京留学。

此后,他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多年。

1936年底,回到东京。

由于各种原因,《北京官话全编》并未在作者生前刊印。

之后,该书稿本由鳟泽彰夫收藏。

鳟泽彰夫后来将自己的大量藏书都寄赠于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并建立了鳟泽文库。

2017年,在关西大学教授内田庆市的极力促成与亲自指导下,由关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官话全编の研究》[1],我们才得以目睹其真貌。

《北京官话全编の研究》由内田庆市主编,分为上、中、下三册。

其中,上、中两册为《北京官话全编》中文手稿的影印,下册为此书的字、词索引以及数篇相关研究论文。

除了稿本的影印之外,《北京官话全编の研究》还收录了此书的中文草稿及日文翻译《北京官话全编总译》。

上述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此书的成书过程。

《北京官话全编》(以下简称《全编》)共378章,34万余字,基本上遵循了英国人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的编撰体例。

全书主要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因此,口语性较为突出。

从《语言自迩集》看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的语言特征

从《语言自迩集》看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的语言特征

《从《语言自迩集》看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的语言特征》摘要:其张丹星(03)《清末民初北京话选择问句》将《语言迩集》和其他献起作考察对象对清末北京话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描写和讨论认清末民初北京话反复问句共有四类“BgB”“gB”“Bg”“Bg”,(《语言迩集·六·秀才婚·二十六段》)这例句虽然表面上看是两动词连用但实际上“爱”是反复问句“V”“喫桃”整“v”作“”句用“V+v”进行反复,(《语言迩集·四·问答四》)例(6)“会分不会”“”是动词“分”是谓词性;例(7)做“”是“那车是谁”是完整句子;(8)“”则是名词“针线”是名词性;(9)“”是代词“这”也是名词性罗雅丹摘要重考察9世纪汉语教材《语言迩集》反复问句通对分类总结和描写其语言特征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主要类型有V+g和V+g+V者使用频率远前者;两种类型细分下有六种形式主要是“V没有”和“V不V”分别用已然体和然体提问关键词反复问句;清末北京话;语言特征研究清末北京话义清末民初是汉语历巨发展变化期是汉语发展重要阶段(蒋绍愚 09);北京话从明清起至今汉语发展直占有重要地位又作普通话基础是汉语研究重要容研究清末北京话对研究汉语演变具有重要义但是目前对清末民初北京话研究还比较少主要以《语言迩集》研究对象通汇总教材反复问句例句进行再分类描写反复问句基形式及其特以总结出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语言特征《语言迩集》及相关研究《语言迩集》是9世纪英国人威妥玛编写部供外国人学习汉语教材不仅国使用而且远播海外如英、美等地还成日些汉语教材如《亚细亚言语集支那官话部》、《清语阶梯语言迩集》底对世产生了重影响总共分八前有凡例、序言课以对话主容广泛如待客、宴请、与朋友游玩等多用口语反映清末北京话样貌展现了北京风俗是研究清末北京话重要材国对《语言迩集》专门研究始0世纪末世纪初(宋桔03)以往看其研究方向体可以分三种()将其作种教材对汉语教学或汉语教材编写及出版进行考察;()着重对其词汇、语音或化等某方面进行研究;(3)以参考对清末北京话整体进行考察其张丹星(03)《清末民初北京话选择问句》将《语言迩集》和其他献起作考察对象对清末北京话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描写和讨论认清末民初北京话反复问句共有四类“BgB”“gB”“Bg”“Bg”反复问句是历史久远问句形式又称正反问句是从件事正反两方面发问要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其标准有两条(张丹星 03)“必须出现两可供选择不确定性语段;这两不确定性语段必须是词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叠用”希望通对《语言迩集》反复问句再次集和描写总结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基特征据张卫东翻译版序言886年二版是目前能见到惟子“从二版序言推知也是子”所以主要参照986年二版《语言迩集》其反复问句集出现三散语、四问答、五谈论、六秀才婚(或曰践约传)八词类有少量分布3《语言迩集》反复问句总体上看《语言迩集》反复问句主要有两种类型即“Vg”和“VgV”3“V+g”式反复问句这类型“V”是谓词性成分;“g”是否定词主要“不”“没有”“V+g”形式反复问句《语言迩集》总共出现3例其“V没有”出现频率远“V不”3“V不”《语言迩集》“V不”仅有例用然体提问()[长者]还教你们写清楷不啊?(《语言迩集·五·谈论五》)“不”作否定副词反复问句历史悠久先秦铭仅有例直到春秋秦代到汉代使用例子已较多直存《语言迩集》仅有例不是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主要用法可能是语言种存古现象3“V没有”“V没有”是这类型反复问句主要形式有3例占“V+g”类型9688%带体标记是其主要特其带“了”例子有例带“”例子5例带“了”如()[少年]兄台你纳看我射箭比从前出息了没有?若有不是地方儿请拨正拨正(《语言迩集·五·谈论十》)(3)主仆二人住下後了几天张生见姑娘带著孩子出问法给崔人念事定了日子没有?法说日子是定了月十五(《语言迩集·六·秀才婚·十段》)以上三句否定副词“没有”前都出现“了”表示说话人要问这件事直到现有没有发生带“”如()你办那没有?(《语言迩集·八·词类·动词情态、态和语态修饰》)(5)我没问你候儿你看见没有呢?(《语言迩集·八·词类·动词情态、态和语态修饰》)表示说话人要问这件事是否发生有兩例没有体标记(6)李那千金长得多么看你瞧见没有?(《语言迩集·三·散语·练习十八答案》)(7)你吊丧没有?(《语言迩集·五·谈论七十六》)但(6)句“瞧见”包括了动作“瞧”完成结“见到”;(7)“(回)”“(回)”也是动作完成结虽没有体标记但暗含了动作发生结“V没有”形式反复问句多用对已发生事进行提问多情况带有体标记用已然体提问从出现频率上看是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主要形式3“V+g+V”式反复问句“V+g+V”型反复问句V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还可以是短语成分复杂表现形式更多不形式差异表现“g”前对“V”省略吕叔湘指出总原则是如谓语很短只有格式(你不?)稍微长就要省部分只反复前部分全部反复然也可以不免显得繁重“g”否定副词主要是“不”“没有”具体说有四类“V不V”“V不V”“V没V”“V没V”其“V不V”多“V不V”和“V没V”次“V没V”少3“V不V”“V不V”形式《语言迩集》所见多总共有99例占这类型693%V既可以是双音节词也可以是单音节词当V动词如(8)那秃子说这是甚么话拏酒灌他看他喝不喝?(《语言迩集·六·秀才婚·五段》)(9)十分里看了有七八分明白不明白?有几分不明白也有几不认得(《语言迩集·三·散语六》)例(8)“喝”单音节动词;例(9)“明白不明白”双音节动词当V形容词情况上(0)今年棉花多不多?少是不少可没有年那么多(《语言迩集·三·散语练习十二》)()你瞧那疋红纱颜色儿光润不光润?怎么是光润呢?(《语言迩集·三·散语练习二十八》)例(0)单音节形容词例()双音节形容词三类是“V得不V得”()他们令侄纳认得不认得?(《语言迩集·四·问答七》)(3)我听见说你学官话呢你懂得不懂得?我不懂念日子不多(《语言迩集·三·散语练习六》)对某人是否具有某种能力进行询问多用然体提问“V不V”形式出现句末也可以分两种情况种是语义指向主句成分通常与其构成主谓关系用询问某物性质如()[长者]今年那儿庄稼不?(《语言迩集·五·谈论三十二》)(5)他卖东西不?不很(《语言迩集·三·散语练习二答案》)以上两例句“V不V”形都是“不”分别指向主句“庄稼”和“东西”且与二者构成主谓关系还有种是跟完整句子後用询问某人整事件对错或征某事件常见是“不”、“行不行”、“是不是”(6)我明儿晌午不?(《语言迩集·八·词类·动词情态、态和语态修饰》)(7)你等我回行不行?《语言迩集·八·词类·动词情态、态和语态修饰》)(8)钱争闹後有报了官是不是?(《语言迩集·五·问答六》)这三句“不”“行不行”“是不是”都不是单纯指向句“我”“你”“”而是指向“我晌午”“你等我回”“钱争闹後有报了官”这些事件即询问目标不是句某成分而是说话人谈话对象因这些“V不V”结构不与句子成分构成主谓关系具有定独立性有附加问前面也会直接出说话谈话对象如(9)有五我要买些东西你卖不卖?你要甚么东西?(《语言迩集·三·散语练习二答案》)或者加入插入语如“你说”(0)到那儿就树林子青草地里坐着又凉快又没土你说不?(《语言迩集·三·散语练习二十六》)“V不V”常用清末北京话然体反复问句两种用法《语言迩集》分别占%和分5756%附加问形式比用其他情况所占比例高通常用询问对错或者征3“V不V”“V不V”总共有3例这种形式反复问句都用然体占整“V+g+V”类型608%其动词V可以是表示行也可以是表示判断如()你给我买鸡子三四鸡子儿还要牛奶不要?牛奶便宜我就要几斤(《语言迩集·三·散语十四》)“要”是行动词;()既到了门口儿怎么又回了呢?想必是我们里人们说我没你恼咯是这缘故不是啊?我若不说出缘故你怎么知道呢?(《语言迩集·五·谈论二十》)“是”是判断动词这种“V(是)不是”格式有9句占“V不V”形式总数00%通常用“是”或“不是”回答当“v得”作“V”反复问句“得”有出现反复部分有省如(3)他那人懂得官话不懂?我听见人说他不懂得(《语言迩集·三·散语六》)()我听见人说他不懂得他认得不认得?还认得认四五千(《语言迩集·三·散语六》)“V不V”也有相关例子但反復部分都是“V得不V得”完整形式目前只发现例否定副词後反复部分有省略即例(3)推测是V双音节反复部分完整与否与是单音节或双音节有关(5)原这屋里蚊子多张生儘抓痒痒儿整夜不能睡刻斜靠着炕桌子打纯儿忽然看见琴桌儿上盘子里有买下桃倒很就问红娘你们姑娘爱喫桃不爱喫?烦你拏几回敬他罢(《语言迩集·六·秀才婚·二十六段》)这例句虽然表面上看是两动词连用但实际上“爱”是反复问句“V”“喫桃”整“v”作“”句用“V+v”进行反复仅例“V不V”形式比较有特是“”形式“”既可以是名词性也可以谓词性如(6)四声你会分不会?都会分(《语言迩集·三·散语六》)(7)可恶知道那车是谁不知道?(《语言迩集·四·问答七》)(8)你会针线不会?我不会(《语言迩集·三·散语十二》)(9)就是你今儿实是因这不是?(《语言迩集·四·问答四》)例(6)“会分不会”“”是动词“分”是谓词性;例(7)做“”是“那车是谁”是完整句子;(8)“”则是名词“针线”是名词性;(9)“”是代词“这”也是名词性33“V没V”“V没V”总共7例这形式“V”般是“有”即整格式常“有没有”基都用然体有两种情况种用存现式是主要形式7例有6例(30)我们商民也有上那儿没有?(《语言迩集·四·问答》)(3)走到十街兒见有几座药铺忽想起旧病了进铺子问这里有常山没有?(《语言迩集·六·秀才婚·二十八段》)都是用询问有没有某物“V没V”“”通常是名词如“有常山没有”有也是名词性短语如“上那儿”是“V”形式只有例不是用存现式表示种比较如下你告诉我他那人口音有你没有?我口音不甚么他认得比我认得多(《语言迩集·三·散语五》)3“V没V”“V没V”只有例有3例都有体标记(3)我叫你买那茶碗你买了没买?《语言迩集·三·散语七》(33)你给了没给呢?(《语言迩集·四·问答二》)(3)这你瞧没瞧?瞧了(《语言迩集·三·散语五》)可见其较多用已然体询问某事有没有发生且所用动词多及物动词如例句所举“买”“给”“瞧”仅有例是附加问形式出现属然体提问询问某物是否存(35)听见说还有河地方儿有没有?(《语言迩集·四·问答八》)从《语言迩集》看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语言特征反复问句根据对《语言迩集》反复问句描写和分析致可以得出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特征清末北京话主要类型有V+g和V+g+V两种前者具体形式少者;主要形式是“V没有”和“V不V”分别用已然体和然体提问“V没有”用已然体提问V般带体标记或V身是动结短语;“V不V”多用然体提问否定副词前成分灵活性较作附加问形式征询肯否也很常见外用然体还有“V不”、“V不V”、“V没V”;“V不”可追溯到先秦期清末使用频率较少可能是种存古现象;“V不V”V成分和成分都比较灵活;“V没V”多用然体存现式常见搭配“有没有”询问某物是否存“V没V”可用已然体提问般带有体标记;也可以用然体提问出现形式附加句但总说这种反复句出现频率不高5结语清末是汉语历巨发展期《语言迩集》是重要对外汉语教材所用语言口语化明显对研究清末北京话有重要参考义通对《语言迩集》反复问句分类和描写总结出清末反复问句两种类型和六种基形式用已然体和然体分别有两种和四种;“V不V”和“V没有”是出现频率高形式;其附加问也是反复问句普遍存形式像“是不是”、“不”、“行不行”等用法广泛;存现式反复问句主要是“V没V”总说清末北京话反复问句类型及具体形式已与现代汉语十分相似不省略形式上不如现代汉语灵活尚发现“gB”、“Bg”形式还是以完整形式反复主参考献[]蒋绍愚北京话和普通话[]语言战略研究09(6)3[]宋桔《语言迩集》诸版及其双语语价值[]语言教学与研究03 ()[3]吕叔湘国法要略[]北京商印馆9885[]张丹星清末民初北京话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研究[]北京北京学03[5]李超汉语反复问句历研究[]湖北武汉学03[6]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国语985()相关热词语言北京话问句。

清末民初北京话口语词中的方言词语考——以张美兰《明治期间日本

清末民初北京话口语词中的方言词语考——以张美兰《明治期间日本
2 0 1 5年 8月

佳 木 斯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学 报
J O U R N AL O F s 0 C L S C I E N C E O F ⅡA MU s I I 『 N I Ⅵ碾S nY
Au g. ,2 01 5
Vl 0 1 . 3 3 N 0 l . 4
第3 3卷第 4期
清末 民初 北 京 话 口语词 中 的方 言词 语 考
— —
以张美兰《 明治期间 日 本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 口 语词》 为例
李光杰
(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 , ■龙江 佳木斯 1 5 4 ( I ) 7 )
[ 摘 要] 清朝 中后期 , 满语 的衰落与 汉语 的兴起 为现代 北京官话 的形成提 供 了前提 条件。 而北京作为 清政府
政治、 经济、 文化的 中心 , 又为北京 官话取代 南京 官话起到 了推动作 用。清朝后期 , 北 京官话 成为 国外 学习汉语 的重 要 内容 。日本 明治 时期与我 国清末民初在 时间上大体一致。 出于外交、 商 贸及 军事等 原因 , 日本在这一 时期 出版 了 大量 的以学 习北京官话为主要 内容的汉语教 科 书。清华 大学张美 兰教授 选取部分 日本 汉语教科 书, 从 中整理 出一 些宝贵的北京 口语词 , 具有极大的研 究价值 。然而, 口语词不能等 同于方 言词 。对这 些北京 口语 词进行 方言词语的 考订 , 有利于北京方言特征词 的提取 、 有 助于厘清 北京 方言与其 它方言区之 间的 内在 关 系。同时 , 对于 北京方言词
此时的北京官话并不是 国外学 习汉语 的主要对 象。
国内还在学 习“ 唐话 ” 。出于政治 、 外交 的需要 , 日本该 学北京 官话。至此 日本汉语 教学 开始 由南 京官话 向北 京 官话转 变。为便于以北京 官话 为主的汉语学 习, 此 间 出版了大量的北京官话 教科 书 , 这些 北京官话教科 书保 留了的丰富的北京官话 口语词 , 是研究清末 民初北京 官 话 口语 词以及北京方言词语的宝贵语 料。 二、 北京 口语教材 中的北京话 口语词考订 明治初期 , 日本汉语学习 由南京官话迅速转 向北 京

《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

《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

《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
张美兰
【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语言自迩集》是一部反映清末北京方言口语词汇面貌特征的历史文献,其中英文注解与汉文注解并重,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北京口语里的特有词语、特有的读音或特殊含义.该书对研究清末北京口语词汇、北京方言词汇史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总页数】6页(P83-88)
【作者】张美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1
【相关文献】
1.清末民初北京话口语词中的方言词语考——以张美兰《明治期间日本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为例 [J], 李光杰
2.19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词类观——以《汉语手册》与《语言自迩集》为例[J], 沈玲;方环海;陈秀玉;
3.19世纪中期北京话复音词研究——以《语言自迩集》为例 [J], 吴晓芳;
4.华语教学与语言学的结晶——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及《北京话异读字表》评议[J], 于昕;史言;
5.从话语互动看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对
《问答篇》的改编
——兼论话本小说叙事传统对清代北京话的影响 [J], 王继红;全文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

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

作者: 张卫东
作者机构: 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5-143页
主题词: 威妥玛;汉语官话;北京音
摘要: 《语言自迩集》是英国人威妥玛1867年编写出版的一部供西方人士学习汉语官话的教材,并明确表明它所教的是当时“通行于中国的首都及各大都会官场上的汉语口语”,是当时的北京音。

这部三卷本的《语言自迩集》,既是一部高水平的汉语教材,又是130年前北京话的精彩实录文献,还是一部以当时北京话为描写对象的语言学专著,对于中国语言学史、北京话史和普通话史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语言学界对它却知之甚少,无人论及。

本文报告《语言自迩集》所反映的北京口语语音系统及其若干特点,希望能引起同道注意,给威妥玛及其《语言自迩集》以科学评价和应有的学术地位。

从儿化词看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对满汉合璧教材的改编

从儿化词看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对满汉合璧教材的改编

11.8% 2.4%
17.6% 100%
46.5% 18.6% 4.7%
“.6% 2.3%
16.3% loo%
《语言自迩集》中副词儿化、形容词儿化的比例均高于其前的三部文献。《新刊清文 指要》儿化数量不但最少,而且形式变化单一。形容词力DJt,缀的形式从满蒙汉合璧《三合 语录》(1830)才开始出现,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代词力aJt,缀的用法在《语言自迩集》中才 开始出现,使用频率也呈增加态势。代词加儿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儿”与“里”近 音替代现象影响,下文会具体论述。动词、量词与副词儿化现象数量较少,《参订汉语问
集》由于其汉语教科书的性质存在对北京话儿化现象刻意甚至泛化描写的现象。 关键词:儿化;语言自迩集;清文指要;满汉合璧;北京话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自迩集》是19世纪中期由英国来华外交官Thomas Francis Wade(威妥玛)编写 的汉语教材,该教材一出版即被各国驻华使馆使用,并且传播到海外。日本、韩国等国家 还以该教材为底本,改编成《亚细亚言语集支那官话部》、《自习完璧支那语集成》等适合 本国汉语教学需要的北京官话教材。从1867年到1903年,《语言自迩集》曾多次再版, 每个版本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目前关于《语言自迩集》版本和语言的研究主要在两个 方面进行。
表2《清文指要》及其后改编文本儿化类型统计
时间
1809 1818 1830 1867 1879 1880 1921
版本 清文指要 新刊清文指要 三合语录 语言自迩集(第一版) 亚细亚言语集 参订汉语问答篇国字解 自习完璧支那语集成
名+JL 量+JL 动+儿 副+JL
84.9% 9.4%
3.6%
2.1%
·232·励耘语言学刊

清末民初北京话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以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为例

清末民初北京话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以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为例

清末民初北京话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以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为例陈明娥;李无未【摘要】日本明治时期的十种官话课本里出现了1510个北京话词语,这一惊人的数量不仅反映了清末民初北京口语的基本面貌,也体现了官话课本的"京味儿"风格和实用主义的教学策略.这些北京话词语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带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再现了清末民国前期北京地区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为北京话词语研究、北京方言词汇史研究、北京官话研究以及辞书编纂等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汉语史价值.【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8页(P56-63)【关键词】清末民初;北京话;日本汉语教科书【作者】陈明娥;李无未【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I46.2早期北京话词语的研究,多以19世纪以前或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文献为主要参考语料,[1]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北京话面貌,自然也就出现了断层。

日本明治时期刊行的大量“北京官话”教科书,为我们研究清末民初北京官话面貌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也为北京方言研究、近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研究、字典辞书编纂等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张卫东、李无未、张美兰等都先后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一时期汉语教科书的词汇研究价值,[2]我们则试图从北京话口语词汇方面来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选择了日本明治中后期十部影响价值较大的实用性北京官话课本① 日本的这十种官话课本分别是:《官话指南》(简称《指南》),明治14年(1881);《支那语学校讲义录》(简称《讲义》),明治34-35年(1901-1902);《北京官话实用日清会话》(简称《日清》),明治37年(1904);《官话急就篇》(简称《急就》),明治37年(1904);《日清会话语言类集》(简称《类集》),明治38年(1905);《日华会话筌要》(简称《筌要》),明治38年(1905);《实用日清会话》(简称《实用》),明治38年(1905);《清语正规》(简称《正规》),明治39年(1906);《北京官话清国民俗土产问答》(简称《民俗》),明治39年(1906);《官话应酬新篇》(简称《应酬》),明治40年(1907)。

清末民初北京话语词札记

清末民初北京话语词札记

作者: 刘一之
作者机构: 日本岐阜圣德学园大学外国语学部
出版物刊名: 中国语文
页码: 565-56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清末民初;北京;话语词;白话文运动;札记;《京话日报》;语法格式;老百姓
摘要: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许多白话报纸,例如《京话日报》、《白话捷报》、《爱国白话报》、《白话国强报》等,上面刊登的无论是新闻、演说还是小说,都是用当时的北京口语写作的。

办报人的宗旨就是使用当时老百姓的语言,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从而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

这些文章、小说的语言和后来的白话文运动所产生的那种含有大量欧化、日化语言的小说、文章不同,使用的语法格式、词汇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报纸上的文章也是现在研究当时北京口语的宝库。

张之洞对日本的迎与拒:从反感到崇信 再变抵拒

张之洞对日本的迎与拒:从反感到崇信 再变抵拒

张之洞对日本的迎与拒:从反感到崇信再变抵拒比起那些金发碧眼,手持十字架和《圣经》的外来者,同用汉字和同尊儒教的文化共同体想象,将日本装扮成了一个更容易被接受的他者。

比起那些金发碧眼,手持十字架和《圣经》的外来者,同用汉字和同尊儒教的文化共同体想象,将日本装扮成了一个更容易被接受的他者。

一旦想象被揭破,怨望、抵拒甚至憎恶都会随之而来。

在这出“同文同种”的虚构剧中,张之洞倒还不算入戏太深。

都说晚明以来“西学东渐”,这个“渐”字用得恰如其分。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西学”换妆为经过明治时代日本人改造的“东学”,裹挟着无数似曾相识的“新名词”涌入中国。

终于打破“渐”的状态,仅仅十多年的时间,便使得此前此后的知识世界分为古典与现代两截。

这一以日本为中介的近代化突变,以往多归功于梁启超一辈思想界先驱,或者留日学生、立宪派、革命派等“进步”势力的开拓;近年来,随着史料和视野的扩充,则越来越被认为是“朝野合力”的结果。

旅日学者陶德明在其《明治的汉学者与中国》(关西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论著中,通过汉学家西村天囚的记录,早就揭发了日本陆军参谋本部联络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的细节;汪琬的《清末中国对日教育视察之研究》(汲古书院,1998年)则以各省督抚、学务处派往日本的教育考察为例,论述官方力量如何通过日本媒介建立西方式的教育体系。

通读这些研究,不难发现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是一个特别的角色。

一方面,张氏及其幕府主导了清末新政(特别是教育改革)的启动。

当时熟悉内情者,多视张之洞系统为日本资源作用于官方政策的推手。

严复在1902年初致信弟子熊元锷,抱怨京师大学堂“东学”横行,日本教员滥竽充数,便归咎于“张南皮辈率天下以从事东文(日本文)”。

更有意味的是,张之洞自身的对日态度,呈现出由爱生怨、始迎终拒的转变。

这种从崇信到抵拒的逆转,倒不失为近代中国文士面对日本经验的一种典型心态。

关于张之洞接受日本影响的契机,陶德民等学者以张氏电稿、随行者游记为依据,强调1897、1898年之交参谋本部派遣神尾光臣、宇都宫太郎前来游说的作用。

《语言自迩集》定稿2

《语言自迩集》定稿2

《语言自迩集》的编刊与流传提要:《语言自迩集》是近代对外汉语教学史上的通用教材。

本文在文献学的意义上考察了它在36年间三次修订出版。

论文第一部分是对主要作者和协作者及各自承担的工作的考述。

论文第二部分是对1867年初版、1886年修订版和1903年删节版的文本比勘,借以考订全书的结构体例、作者编写意图和教学安排以及读者的需求反馈。

论文第三部分论述了它的刊印(“London Trubner & Co.”和上海“别发洋行”)、流传与影响。

关键词:威妥玛语言自迩集编刊流传一、它的作者、协作者及各自承担的工作1867年,英国驻华使馆的中文秘书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出版《语言自迩集》第一版,用以培训使领馆翻译学员,同年,禧在明(Walter Caine Hillier)被英国使馆录用为翻译学员;20年后出版的第二版,已是这对师生的合作成果,前者是驻华公使卸任回国,后者是使馆在任中文秘书;再过17年,作为威妥玛遗嘱执行人的禧在明授权出版删节本的时候,他的老师已经去世(1895)8年了。

在第一版序言(1867年5月16日,上海)中,对于此书的编写目的,威妥玛这样写道:笔者的一项职责,就是指导英国驻中国领事馆招募人员学习汉语……它的基本功能是帮助领事馆的学员打好基础,用最少的时间学会这个国家的官话口语,并且还要学会这种官话的书面语。

①因此,他在《语言自迩集》的中文书名下,特意标注“designed to assist the student”(意近“为辅导学生而设计”)。

事实上,在1867年出版“这一初级课程”之前数年,威妥玛已经在他辅导的“领事馆学员”中开始使用“这些练习的手稿”,“经过四次修订,余下的练习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

他还特别声明,“领事馆学员采用这些练习的手稿所取得的进步,为这一基础课程的效用提供了很好的证明”(皆见第一版序)。

在第二版序言(1886年7月4日,伦敦)中,威妥玛多次介绍了禧在明对本版的贡献:汉英练习及其答案……主意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开始做的;可是,1882年回到英国时,我的体力和精力已不能适应这样的工作……我有好运气拥有一些可贵的英国助手。

《语言自迩集》的词语注解系统

《语言自迩集》的词语注解系统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提要
《语言自迩集》记载和注解了大量的19世纪中期北京口语词汇,创建了一个完善适用的注解体系。

它高度重视词语注解,词语释义的编排方法灵活多样。

对同一词语的不同义项,科学安排学习顺序,释义时强调义项间的意义联系与差异。

兼顾了词语释义体系的三个子系统,全面解释词义,服务于语义理解与运用。

词语注解中也反应了作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这对我们今天的教材编写和词汇教学仍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语言自迩集》词语注解
一、词语释义的编排方法灵活多样,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
二、高度重视同一词语的不同义项在教材中的出现顺序,释义时强调不同义项间的意义联系与差异,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循序渐进的认知特点
三、兼顾了词语释义体系的三个子系统:语义意义、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全面解释词义,服务于语义理解与运用
四、词语注解中作者对词的读音、字形或意义方面尚不明白的地方、已做的考察和已有的思考都在教材中明确指出,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对我们今天的教材编写、汉语教学都仍有启发意义
《国际汉语教育》2011第一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