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桃-喜看稻菽千重浪(1)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统编版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2200191统9统编编版版语语文文《《喜喜看看稻稻菽菽千千重重浪浪》》课课件件 ((共共52张 52)张)
2200191统9统编编版版语语文文《《喜喜看看稻稻菽菽千千重重浪浪》》课课件件 ((共共52张 52)张)
• 1.英国《每日邮报》2019年7月17日报道:近日,联合国 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 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了《世界粮食安全和 营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自2015年以来,全球饥饿人 口已经持续上升了3年。2018年,全球有超过8.2亿人营养 不良;非洲情况尤其令人不安,那里的饥饿率持续上升。 在东非,约有30.8%的人口营养不良,是世界上饥饿率最 高的地区。在亚洲,也有大约12%的人口正在面临饥饿。
2019统编版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 件 (共52张)
消 息
2019统编版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 件 (共52张)
2019统编版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 件 (共52张)
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 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 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200191统9统编编版版语语文文《《喜喜看看稻稻菽菽千千重重浪浪》》课课件件 ((共共52张 52)张)
2200191统9统编编版版语语文文《《喜喜看看稻稻菽菽千千重重浪浪》》课课件件 ((共共52张 52)张)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2200191统9统编编版版语语文文《《喜喜看看稻稻菽菽千千重重浪浪》》课课件件 ((共共52张 52)张)
2200191统9统编编版版语语文文《《喜喜看看稻稻菽菽千千重重浪浪》》课课件件 ((共共52张 52)张)

喜看稻菽千重浪赏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赏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赏析
引言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庐山谣》中的一篇,该作品是明代
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

该篇以描绘稻菽成熟的场景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农田劳作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农业劳动的尊重。

本文将从诗歌结构、意象描写和主题表达三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诗歌结构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首七绝诗,共分为四句,每句五个字,共计二十字,
整体结构简洁紧凑。

这种诗歌形式使得整首诗在表达内容上更加精炼和独特,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韵律方面,该诗凝练而平和的韵脚使得整首诗气韵流转,读来顺口自然。


过这种韵律上的安排,诗歌的意境和节奏感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意象描写
《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以稻菽成熟为主线,通过具体的意象描写传递了丰收
和欢乐的情感。

首先,稻菽的成熟是整首诗的核心所在。

诗中通过。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共224张4张PPPTT) )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共224张4张PPPTT) )
典例1:袁隆平1960年7月在湖南安江农校任 教时意外找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准 备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下定决心要把这种优势 应用到生产上,战胜饥饿。
明确:表现袁隆平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
•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
•最是风流袁隆平。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24 张PPT)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24 张PPT)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24 张PPT)
走 进 袁 隆 平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24 张PPT)
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 标。

——袁隆平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24 张PPT)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共224张4张PPPTT) )
民以食为天
稻菽 •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三字经》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共224张4张PPPTT) )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共224张4张PPPTT) )
• 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 月参加工作。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 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 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 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 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 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 水稻之父”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共224张4张PPPTT) )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曾记否,到中流击水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吃饭的事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

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

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这首诗描写的是他在巡视岭南地区时所看到的美景,尤其是丰收的稻田和豆田,所以该诗也被称为《巡岭南稼辅使至百越园呈奉圣裴常侍》。

以下是诗文全文:
红鳞手可拈,黄角巨可握。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总共四十个字,却把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的情感细腻地表现出来。

其中,稻菽千重浪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居易以生动的笔触,把稻田和豆田都描绘成漫山遍野的波涛,让人联想到海洋、大自然的壮观和宏伟。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皇帝的忠诚和关注,以及他对治理岭南的关心之情。

在这首诗的末句中,白居易表达了他对人类长久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是一首充满人文情怀和高度审美价值的佳作。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袁⽼从年轻的时候就操⼼⼈们的吃饭问题,六⼗年的时光⼀直在和⽔稻打交道,研究怎样增产,怎样解决吃饭问题。

有⼈岁⽉静好,就有⼈在负重前⾏。

盛世⽆饥馑,全赖袁⽼稼穑谋。

⼀⽣浸在稻⽥⾥,功勋写在⼤地上。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原⽂ 曾记否,到中流击⽔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点。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百亩⼤的试验⽥,然后跨过⽔渠,迈步⾛进⽥间。

他蹲下⾝⼦翻看着⼟壤。

我跟随在他⾝后不禁产⽣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签署、颁发的国家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专家”“泥腿⼦院⼠”的称谓。

挽起裤腿⾛下稻⽥,是⼈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们常提出的⼀个疑问是:中国的稻⽥⾥如何⾛出了袁隆平这样⼀位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都将是⼀个农业⼤国,“民以⾷为天”的说法⾃古流传。

到了当代,农民出⾝的⽑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吃饭的事情。

20世纪五六⼗年代我国普遍发⽣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铭⼼的印象。

那时在湖南⼀所偏僻⼭村农校──湘西雪峰⼭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拼尽毕⽣精⼒⽤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1年7⽉的⼀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

采⽤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埂上,⾛下稻⽥⼀⾏⾏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光停留在⼀蔸形态特异、鹤⽴鸡群的⽔稻植株上。

他屏⽓静神地伸出双⼿,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株奇特的稻⽲,株形优异,穗⼤粒多,⾜有⼗余穗,每穗有壮⾕⼀百六七⼗粒。

喜看稻菽千重浪高中课文原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高中课文原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高中课文原文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

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蔸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

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

喜看稻菽千重浪事件概括

喜看稻菽千重浪事件概括

喜看稻菽千重浪事件概括在这个金秋时节,稻田里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穗,简直让人心里乐开了花。

走在田埂上,微风拂过,稻穗随风摇曳,真像一波波金色的浪潮。

这种感觉,啊,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想大喊:“太美了!”你要知道,这可不仅仅是稻谷,这可是辛勤劳动的结晶呀!每一颗稻谷,背后都是农民伯伯、农民阿姨们的汗水和心血。

想想他们一年四季的辛苦,春种秋收,风吹日晒,每一锄下去都是希望的播种,每一颗稻谷都承载着家庭的期待。

然后啊,咱们来聊聊这稻田的变化。

以前,田里总是杂草丛生,稻子长得慢,结果不佳。

但现在,科技的进步让农业大变样,什么水稻良种、智能灌溉,哎呀,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现在的稻田,不仅产量高,还特别抗病虫害。

想想,那些虫子看着金黄的稻谷,肯定都想咽口水,却无可奈何,哈哈!这就是科技的魅力,让我们不仅吃得好,还能过得好,真是一举两得。

稻谷的收成不仅仅关乎一家的温饱,更是关乎整个乡村的振兴。

你看,村里人都围在一起,忙着收割,欢声笑语不断,简直像过节一样。

大家齐心协力,虽然个个都是大汗淋漓,但脸上的笑容,恰似秋天的阳光,温暖又灿烂。

稻谷收获的季节,就像一场大型的聚会,谁说农忙就只能辛苦?这可是欢庆的时刻啊!等到一捆捆稻谷堆起来,村里的小孩儿们欢呼雀跃,像小鸟一样在田间奔跑,真是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再说说稻谷的用途,嘿嘿,那可真是多得数不胜数。

米饭、粽子、酒,还有各种各样的米制品,真的是应有尽有。

想想吃上一口热腾腾的米饭,配上香喷喷的菜肴,那种幸福感,简直让人直流口水。

米饭还被称为“百搭之王”,怎么吃都好。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桌上总少不了米饭和美味,温暖人心的味道,就是从这一粒粒稻谷开始的。

现在的稻田,不仅是农田,更成了观光地。

每到秋天,游客络绎不绝,纷纷前来“打卡”。

拍照、游玩、品尝新鲜的稻米,简直成了秋游的新风尚。

那些稻浪翻滚的景象,和一群人欢声笑语的画面,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自然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喜看稻菽千重浪》丰收稻菽,乐在心头

《喜看稻菽千重浪》丰收稻菽,乐在心头

《喜看稻菽千重浪》丰收稻菽,乐在心头金秋时节,广袤的田野仿佛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涂上了一层金黄的色彩。

当微风轻轻拂过,那沉甸甸的稻穗便在风中摇曳,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金色浪涛,这便是“稻菽千重浪”的绝美画卷。

每到这个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喜悦和感慨,丰收的稻菽,如同一份珍贵的礼物,让辛勤劳作的人们乐在心头。

记得小时候,跟着父母去稻田里帮忙。

那时候,农业技术还没有如今这么发达,播种、插秧、除草、施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们亲力亲为。

弯着腰在水田里插秧,一天下来,腰酸背痛。

但看着那嫩绿的秧苗在水中挺立,心中又充满了希望。

夏天,烈日炎炎,还要去稻田里除草,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杂草影响了稻子的生长。

终于,迎来了金秋的丰收。

收割稻子的日子里,全家人早早地起床,带上镰刀,奔赴稻田。

大人们熟练地挥舞着镰刀,稻子一排排地倒下。

我们小孩子则在后面帮忙把稻子捆起来,虽然力气小,但也想尽一份力。

收割下来的稻子,被运到打谷场上,用脱粒机将稻谷从稻穗上分离出来。

那时候,打谷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谈论着今年的收成。

如今,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机械化的设备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播种有播种机,插秧有插秧机,收割有收割机。

科学的种植技术和优良的品种,让稻子的产量逐年提高。

而且,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而是将稻谷加工成优质的大米,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

丰收的稻菽,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更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富足和美好。

曾经,粮食短缺是困扰人们的一个大问题。

为了能吃饱饭,人们辛勤劳作,却依然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而现在,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人们不仅能够吃饱,还能吃得好。

丰富多样的大米品种,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口味需求。

丰收的稻菽,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一个缩影。

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撑。

农业的丰收,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为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材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讲述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水稻育种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展示了他们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努力。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培养尊敬劳动、热爱科学的情感。

(2)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

(2)报告文学特点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的理解。

(2)报告文学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探讨报告文学的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析课文结构、报告文学特点等。

5. 情感共鸣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尊敬劳动、热爱科学的情感。

6. 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沟通交流等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文本划分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作者立场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小标题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作者立场
曾记否,到 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 家的灵魂和 本质
事实是科学 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 在退却
发现天然杂 交稻杂种第 一代但试种 失败
核心精神: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失败 其他精神:
1.“袁隆平眯起双眼,……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 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挽起裤腿走下稻田”中的动作描写有什么 作用? 2.“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 来……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 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句话怎样写出了袁隆平激动心情的? 3.“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 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在这句话里作者为什么用如此精准 的数字?
入门测:
连线题
文章题目
新闻体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特写
2.《“飞天”凌空
人物通讯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3.》《一着惊海天
事件通讯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评论
4.《谁是最可爱的人》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消息
文体介绍——通讯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反映新闻 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通讯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新闻性、文学性和评论性
通讯一般包括人物 通讯和 事件 通讯。
喜看稻菽千重浪 人物通讯

喜看稻菽千重浪-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上册

课文8: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课文赏析《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沈英甲创作的一篇人物通讯,其主人公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在这篇人物通讯中,沈英甲形象、有趣、科学、完美地还原了袁隆平先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成为我们深度解读袁隆平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人物形象之所以让人感受到生动与真实,正因为其所采用的语言与词汇具有恰当的描绘性作用,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与直接特征进行呈现,由此达到了立体化效果。

正如同在《喜看稻菽千重浪》中,作者不需要处处强调袁隆平农业研究科学家的身份,而透过“稻菽、淤泥、分蘖、讲义、选育”等词汇,自然而然地塑造出农民科学家的形象,这种语言与词汇既展现了他工作的环境,又体现了他科研的精神,由此才能达到完善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效果。

当然,袁隆平的形象是多元而复杂的,作者在词汇的运用上也是丰富而多变的。

“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等称谓既形象又贴切,将袁隆平先生亲民接地气的科研精神进行了充分体现,他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放进心中,并深刻认识到,他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而是一个朴实无华但又无比热爱土地的农民科学家。

又如“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这些词汇,看似不像形容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词,但如假包换地展现了袁隆平先生曾经寻求目标植株的形象特点。

而“三个有余,三个不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力排众议,力挽狂澜”等词语,又分别展现了袁隆平谦虚谨慎、理想远大、有责任心的品格特征。

这样的词汇还有很多,只要我们阅读时对这些词有一个简单的认识,袁隆平先生的形象就会油然树立于我们心中,他有着坚定的杂交水稻梦想,在工作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能吃苦受累,不畏惧艰难;在生活中他又温润如水,平和近人,既能登上世界舞台,也能脚踩泥土大地;在品格上他坚持科学精神,既强调创新,又要求脚踏实地。

如此一来,一个身体有些瘦弱、脸庞略显黝黑的农业科学家形象就此形成,这就是语言积累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表现。

当然,词汇是组成语句的基本单位。

喜看稻菽千重浪(1)

喜看稻菽千重浪(1)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 到韶山》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 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 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 2004年度人物”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 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 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 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 浪,最是风流—— 袁隆平 ? ”
南瓜重量竟超300斤
今年3月初,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农业技术人员 采用将几株南瓜秧苗嫁接后成多个根系的一根秧苗,集中培育一个南瓜的 培育法育出了20多个特大南瓜。据介绍,这20多个仅生长两个多月的大南 瓜,目前都已经超过了150公斤。预计到秋季,每个南瓜重量有望达到200 公斤以上。
最重时达470斤,目前仍有380斤,医生说将切去90%的胃
学习目标
1.明确新闻类压缩语段的几种类型; 2.掌握新闻类压缩语段的解题方法。

当代神农氏
•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 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 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 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 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 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 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 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 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 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 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曾记否,到中流击水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吃饭的事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

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

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高中 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高中 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学生例文2 是他,为了实现“人民不被饿死”的愿望,来到了当时条件艰苦
的海南学习技术,培育了自己梦想的果实;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 恳恳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实验,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困难;是他, 在声名远扬之时不在乎那些功名利禄,得奖后依然挽起裤脚下田指导工 作。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泥腿子专家”的传奇老人——袁隆平。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高中 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高中 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学生例文3 他,引领时代、扬名世界。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粮食产能作出
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他,富有梦 想;他,勤于实践;他,勇于创新;他,敢于质疑。从苦苦寻找天然雄 蕊不育的雌稻,到一代代培育人工杂交水稻,他走的是一条科技创新之 路。他成功了, 他所追求的让亿万人民吃饱饭的质朴又伟大的理想实 现了。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明知识——新闻通讯
析手法——善用细节描写。


传精神——热爱劳动。


1 任务
阅读一则消息,通过对比说说通讯的特点
【新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高中 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消息和通讯
消息
• 短小 • 概貌 • 倒金字塔结构 • 五W要素 •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尾
【新教材】4《《喜喜看看稻稻菽菽千千重重浪浪》》课课件件——高高中中语语文文统统编编版版必(修2上01册9) 必修上 册
评价结果
优点: 1.同学能够区别新闻事实,明确人物的贡献 2.能够概括人物身上蕴藏的精神品质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8: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8: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课文8: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课文赏析《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沈英甲创作的一篇人物通讯,其主人公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在这篇人物通讯中,沈英甲形象、有趣、科学、完美地还原了袁隆平先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成为我们深度解读袁隆平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人物形象之所以让人感受到生动与真实,正因为其所采用的语言与词汇具有恰当的描绘性作用,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与直接特征进行呈现,由此达到了立体化效果。

正如同在《喜看稻菽千重浪》中,作者不需要处处强调袁隆平农业研究科学家的身份,而透过“稻菽、淤泥、分蘖、讲义、选育”等词汇,自然而然地塑造出农民科学家的形象,这种语言与词汇既展现了他工作的环境,又体现了他科研的精神,由此才能达到完善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效果。

当然,袁隆平的形象是多元而复杂的,作者在词汇的运用上也是丰富而多变的。

“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等称谓既形象又贴切,将袁隆平先生亲民接地气的科研精神进行了充分体现,他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放进心中,并深刻认识到,他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而是一个朴实无华但又无比热爱土地的农民科学家。

又如“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这些词汇,看似不像形容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词,但如假包换地展现了袁隆平先生曾经寻求目标植株的形象特点。

而“三个有余,三个不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力排众议,力挽狂澜”等词语,又分别展现了袁隆平谦虚谨慎、理想远大、有责任心的品格特征。

这样的词汇还有很多,只要我们阅读时对这些词有一个简单的认识,袁隆平先生的形象就会油然树立于我们心中,他有着坚定的杂交水稻梦想,在工作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能吃苦受累,不畏惧艰难;在生活中他又温润如水,平和近人,既能登上世界舞台,也能脚踩泥土大地;在品格上他坚持科学精神,既强调创新,又要求脚踏实地。

如此一来,一个身体有些瘦弱、脸庞略显黝黑的农业科学家形象就此形成,这就是语言积累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表现。

当然,词汇是组成语句的基本单位。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资料库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资料库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资料库作家作品沈英甲,吉林辉南人。

著有长篇小说《前尘》,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等作品。

背景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战争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问题。

有些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很多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杂交水稻给饥饿的人们带来了福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相关链接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

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

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

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等。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

因此,我们应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人物的行为和他的语言,突出他的个性内涵,使特定人物的个性形象在文字中鲜活起来。

常见的写法有:(一)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二)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三)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散文式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首先,“散文式”新闻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

其次,“散文式”新闻富有人情味,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那么,如何将散文式笔法运用到新闻(消息)写作中去呢?(1)新闻标题“散文式”。

新闻(消息)标题是报纸上新闻的题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揭示消息的基本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意义;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吸引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散文化标题能更好地突出这些作用(2)新闻导语“散文式”。

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它要求文字简练,主题明确,可读性强。

“散文式”导语,能诱发读者的求知欲,增强可读性。

(3)新闻主体”散文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研究的重大意义
•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 面积为总播种面积的1/3,水稻产量占粮食总 产量的40%。 • 从国际上看,全世界约有1/2的人以大米为主 要粮食,有90多个国家种植水稻——世界意 义。
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荣誉:
• 一九七九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 利转让美国。 • 一九七九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一九八一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 奖。 • 一九八五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 家” 金质奖章。 • 一九八七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 九八八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 一九八九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 等。
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 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 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 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比如:各 类最美女教师、最美清洁工等等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民以食为 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 何谈经济建设。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 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 的功臣。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 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我国大江南北 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 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 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成功的启示
我培养灵感有四个字, 这就是知识+汗水。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 2004年度人物”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 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 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 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 浪,最是风流—— 袁隆平 ? ”
走进文本——
整体阅读,思考:
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 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 质?
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 ?
主要事迹一: 主要事迹二: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工作态度和方法)
(学术品格)
主要事迹三: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新闻背景
• 世界上36个国家和 地区由于内战或气 候恶劣等原因,面 临严重粮食短缺。 在发展中国家,有 1/5的人无法获得足 够的粮食,全世界 每年有600万学龄前 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 ——联合国粮农组 织
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
加工作。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 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 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 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 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 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 用。袁隆平的努力,也 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 题作出了贡献。国际上 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 世界杂交水稻之
(道德操守)
主要事迹四: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
(理想志向)
(一)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1、首先描写了袁隆平在赴京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前几天仍在试验 田里工作的情形:
(思考):为什么要特意点明时间和天气?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天空飘着小雨,当大部分人还沉浸在 浓郁的节日气氛里,端坐在空调房或者火炉旁边的时候,他就出现 在试验田里,是为了突出袁隆平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细节描写:
获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
获以色列沃尔夫农业奖
被 选 为 人 大 代 表
• 面对千亿身价,袁隆平一笑置之。 • 他说:“人的身上,最值钱的 东西,是 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 一米六高,六十公 斤重,连骨头卖了都 值不了几个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 外加院士补助、其它津贴、顾问讲学费、 稿费,掐指一算,也有几千元,够 花 了。”
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他对工作的认真细心和一 丝不苟,特别是“”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一句特 写,突出“泥腿子院士”的本色。这段文字就像描写 了一位平凡的农民,而这正是这平凡的外貌和伟大的 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伟大和可 贵之处。
2、(读第四段)⑴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 铃响后,……匆匆赶到试验田。 ” ⑵“ 1960年袁 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3、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①.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 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 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 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 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 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 同类人。
(思考):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⑴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 ⑵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不怕吃苦,勤于实践
3、第一段是“2001”年,第四段是“1960”年, 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 的过程:
1960年7月的一天,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 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 真理(收获)。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 谨、一丝不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 到韶山》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 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 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解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 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 最吸引人的信息。 本文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 律· 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 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实题,点明所 报道的人物。
结语:小结、启发、号召、分析、展望
通 讯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
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通讯的类别: 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通讯的特点: 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通讯与消息相比:
通讯
消息
内容 表达方式
详细完整
简要概括
记叙、描写、抒 情、议论、说明等 以记叙为主 (灵活)
时效性 弱 强
南瓜重量竟超300斤
今年3月初,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农业技术人员 采用将几株南瓜秧苗嫁接后成多个根系的一根秧苗,集中培育一个南瓜的 培育法育出了20多个特大南瓜。据介绍,这20多个仅生长两个多月的大南 瓜,目前都已经超过了150公斤。预计到秋季,每个南瓜重量有望达到200 公斤以。
(二)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1、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
可分两个层次。
⑴前五个自然段都是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 战权威、自创新说来展开。
⑵后两个自然段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 新成果。
①首先摆出袁隆平研究时遇到的困难与阻力 A、权威论断的否定“水稻是自花授 粉”“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 而杂交无优势” B、有些人的嘲笑:(学生找出来) C、有些作家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 于生产。

大家知道他现在的身价是多少吗?
■袁隆平是个神话。1998年一项无形资产评 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被估价超 过1000亿元。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 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 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 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 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西红柿“参评”冠军
近日,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西红柿评 选,许多西红柿种植户带着自己精心培育的西红柿来参评冠 军。这得益于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服务的组织 模式,引导农村群众科学种菜,探索出了新路子 。
新泰天宝首届樱桃节
进入五月以后,山东省新泰市天宝镇迎来樱桃的收获季节,以 “品中华樱桃,游物华天宝”为主题的新泰天宝首届樱桃节正在举 办。近年来当地积极推广樱桃种植,改良品种,扩大销路,全镇樱 桃,年产量达3万吨。当地还借助天宝樱桃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和旅游业。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背景资料: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 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 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 足够的 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 而夭折。在 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 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 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 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新闻 快报
本课教学目标
• 1、人物通讯的相关知识。 • 2、了解袁隆平的相关事 迹。 • 3、了解袁隆平的品质。
•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 报告文学等。 •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消息又称新闻,它是用事实说话, 及时报到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 价值的事实。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标题: 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标题,也可以前有 引标题或后有副标题。 导语: 一般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 的概括。 主体: 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 的新闻事实。 (以上三部分必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