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遥感基础第一次大作业

合集下载

微波大作业

微波大作业

四端口网络研究分析1.四端口网络的基本性质性质1无耗互易四端口网络可以完全匹配,且为一理想定向耦合器。

性质2有理想定向性的无耗互易四端口网络不一定四个端口均匹配,即是说四个端口匹配是定向耦合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性质3有两个端口匹配且相互隔离的无耗互易四端口电路必然为一理想定向耦合器,且其余两个端口亦匹配并相互隔离。

2.理想定向耦合器一个可逆无耗四端口网络,各个端口完全匹配,有一个端口同输入端口完全隔离,输入功率在其余两个端口上分配输出,这种网络称为理想定向耦合器。

如①口为输入端口,其它三个为输出口或隔离口。

由隔离口的端口的不同,其相应的矩阵为]S、[]03S、[]04S。

[02性质1 无耗互易四端口网络可以完全匹配,且为一理想定向耦合器。

(可由互易网络的幺正性证明。

)对于上图中(a),其散射矩阵为⎥⎥⎥⎥⎦⎤⎢⎢⎢⎢⎣⎡=00000000][241423132423141302S S S S S S S S S对于上图中(b),其散射矩阵为⎥⎥⎥⎥⎦⎤⎢⎢⎢⎢⎣⎡=00000000][341434232312141203S S S S S S S S S 对于上图中(c),其散射矩阵为[]⎥⎥⎥⎥⎦⎤⎢⎢⎢⎢⎣⎡=00000000342434132412131204S S S S S S S S S 性质2 有理想定向性的无耗互易四端口网络不一定四个端口均匹配,即是说四个端口匹配是定向耦合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ΓT Γ-T T -ΓT Γ=0000j jCjC j j jC jC j S 性质 3 有两个端口匹配且相隔离的无耗互易四端口电路必然为一理想定向耦合器,且其余两个端口亦匹配并相互隔离。

[]⎥⎥⎥⎥⎦⎤⎢⎢⎢⎢⎣⎡=00000000342434132412131204S S S S S S S S S3..定向耦合器的技术参数以常用的互易无耗][04S 为例。

(完整word版)第一次习题课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第一次习题课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次习题课#第1讲作业绪论1微波的频率和波长范围分别是多少答:频率范围从300MHz到3000GHz波长从0.1mm到Irn 2微波与其它电磁波相比,有什么特点答:主要特点是:微波波长可同普通电路或元件的尺寸相比拟,即为分米、厘米、毫米量级,其他波段都不具备这个特点。

普通无线电波的波长大于或远大于电路或元件的尺寸,电路或元件内部的波的传播过程(相移过程)可忽略不计,故可用路的方法进行研究。

光波、X射线、射线的波长远小于电路或元件的尺寸,甚至可与分子或原子的尺寸相比拟,难以用电磁的或普通电子学的方法去研究它们。

(有同学仅仅写微波的特点,有同学是把课本上微波特点写下来)正是上述特点,使人们对微波产生极大兴趣,并将它从普通无线电波波段划分出来进行单独研究。

3微波技术、天线、电波传播三者研究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何区别和联系?答:微波技术:主要研究引导电磁波在微波传输系统中如何进行有效传输,它希望电磁波按一定要求沿传输系统无辐射地传输。

天线:是将微波导行波变成向空间定向辐射的电磁波, 或将空间的电磁波变为微波设备中的导行波。

电波传播:研究电波在空间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是微波领域研究的三个重要 组成部分,它们共同的基础是电磁场理论,但三者研究的对 象和目的有所不同。

(有同学没有写区别和联系) #第2讲作业1.导出如图9.1( C )所示的平行导体板传输线的等效电路参 H,且 W b 。

解:令传输线上仅传播沿 z 向的行波,则传输线上的行波电从能量或者功率的角度来求,方程中有未知量为 E ,H所以求得这两个未知量就可以。

由于Wb 的条件,可以忽略不均匀性,视两板间为均匀电量。

假设平行导体板间填充媒质的电参数为,,其中jz,行波电流为I l o e jz。

压为U U o e其中,U U o e jz由于传输线理论和电路理论中传输线单位长度的电场储能 相等,可得:s 为电场和磁场所处的横截面积,这里的S 是标量SE t E t dS2Wb bb注意是'而不是ed ,因为点容与损耗无关。

微波遥感复习

微波遥感复习

第一章微波遥感基础1、微波遥感的概念及分类微波遥感是利用某种传感器接收地面各种地物反射或散射的微波信号,藉以识别、分析地物,提取所需的信息。

主要分为主动微波遥感和被动微波遥感,被动微波遥感包括微波成像仪和微波探测仪;主动微波遥感包括雷达高度计、雷达散射计和成像雷达。

2、微波遥感的优越性(1)微波能穿透云雾、雨雪,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能力,优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探测能力(2)微波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对地物的穿透深度因波长和物质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3)微波能提供不同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所能提供的某些信息,比如微波高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具有测量距离的能力,可以用于测定大地水准面,还可以利用微波探测海面风场。

(4)雷达可以进行干涉测量3、微波遥感的不足(1)微波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要比可见光和红外传感器低(2)其特殊的成像方式使得数据处理和藉以相对困难些(3)与可见光和红外传感器数据不能在空间位置上一致4、合成孔径雷达(SAR)特性及优势(1)全天候,不受云雾雪的影响,雨的影响有限(2)全天时,主动遥感系统(3)对地表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依赖于波长(4)对植被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依赖于波长和入射角(5)高分辨率,分辨率与距离无关(6)独特的辐射和集合特性(7)干涉测量能力(8)多极化观测能力5、极化,指得是电磁波的电场振动方向的变化趋势。

极化方式有线极化、椭圆极化、圆极化。

第二章微波遥感系统1、常见的微波遥感传感器在海洋、陆地、大气微波遥感应用中,常用的有效的传感器有五种:散射计、高度计、无线电地下探测器(以上为非成像系统);微波辐射计、侧视雷达(以上为成像系统)。

2、散射计微波散射计是一种有源微波遥感器,专门用来测量各种地物的散射特性。

它是通过测量地物对微波的散射强度,达到测定地物的后向散射系数的相对值。

散射计按照观测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侧视观测散射计;前视(后视)观测散射计;斜视观测散射计;笔式光束环形扫描散射计。

遥感第一次作业

遥感第一次作业

一、遥感大事件1、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2017中国高分卫星应用国家报告》。

该报告体现了高分卫星应用的最新成果和相应国家整体能力的初步形成,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手段上了一个新台阶,是指导国家遥感应用发展的纲领性报告。

报告的发布代表了我国遥感应用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战略转型的实质性突破,是我国遥感应用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2、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全面建成。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支持下,经过十多年努力全面建成由北京密云站、新疆喀什站、海南三亚站和北京总部等组成的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标志着我国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技术的跨越发展,是我国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建设的重大里程碑。

3、“吉林一号”视频04、05、06星成功发射。

2017年11月21日12时50分“吉林一号”三颗光学遥感视频卫星成功发射,使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在轨卫星数增加至8颗,星座在同一区域的重访周期提高至1天,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也使得该星座成为国内目前卫星数量最多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4、海南初步建成遥感大数据服务平台。

经多年努力,海南省初步建成海南遥感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海南省在海岸带保护、生态环境、热带农林业、旅游文化四个典型领域开展应用示范,不仅大幅提升政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也为智慧海洋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更为进一步推动海南形成完整的遥感信息产业链条和“互联网+”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遥感卫星实时数据保障雪龙船顺利穿越冰区,创造遥感成功应用新记录。

在雪龙船船载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支持下,利用实时接收的海洋二号卫星数据制作海面风场专题产品,以及及时调度高分三号等遥感卫星开展应急观测,为雪龙船快速穿越西风带、穿出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按计划顺利开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6、我国自主研制微小型、低功耗激光雷达系统实现业务化应用。

我国首套实用化微小型、低功耗激光雷达系统“AoEagle”2017年研制成功,并全面开展了大量行业应用,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微小型激光雷达系统已完全具备全地形、多平台工作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微波

微波

微波遥感技术第一次作业1、微波传感器与光学或红外相比的优缺点?优点:(1)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微波具有穿透云层、雾和小雨的能力,而且太阳辐射对辐射测量没有太大的影响。

因此微波辐射测量既可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在白天和黑夜发挥作用,具有较强的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能力,这一特性优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探测系统。

(2)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微波对地物的穿透深度因波长和物质不同有很大差异,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同一种土壤湿度越小,穿透越深。

微波对干沙可穿透几十米,对冰层能穿透100m左右,但对潮湿的土壤只能穿透几厘米到几米。

a.微波穿透土壤的深度与土壤湿度、类型及工作频率有关。

b. 微波穿透植物层的深度,取决于植物的含水量,密度,波长和入射角。

如果波长足够长而入射角又接近天底角,则微波可穿透植被区而到达地面。

因此,微波频率的高端(波长较短)只能获得植被层顶部的信息,而微波频率的低端(波长较长),则可以获得植被层底层甚至地表以下的信息。

(3)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性比如微波高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具有测量距离的能力,可用于测定大地水准面;还可以利用微波探测海面风在可见光、红外波段所观测的颜色基本上取决于植被和土壤表层分子的谐振特性,而微波波段范围内观察到的“颜色”则取决于研究对象面或体的几何特性以及体介电特性,这样,将微波、可见光和红外辐射配合运用,就能够研究表面上几何的和体介电的特性以及分子谐振的特性。

另外,微波还可以提供某些附加的特性,这使其在某些应用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例如,根据不同类型冰的介电常数不同可以探测海冰的结构和分类;根据含盐度对水的介电常数的影响可以探测海水的含盐度等等。

(4)具有多极化特性不同的极化特性,表现更加丰富的目标特征信息。

HH 极化方式,VV 极化方式, HV 极化方式,VH 极化方式。

(5)雷达可以进行干涉测量微波遥感的主动方式即雷达遥感不仅可以记录电磁波的振幅信号,还可以记录电磁波的相位信息,通过相位信息可以进行雷达干涉测量。

微波遥感实习报告一

微波遥感实习报告一

微波遥感实习报告一在本学期,我参加了微波遥感的实习课程,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微波遥感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微波遥感是一种利用微波频段的电磁波进行对地观测的技术手段。

与传统的光学遥感相比,微波遥感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能够穿透云层、雾霭和一些植被,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依然能够获取地表信息。

这使得微波遥感在气象监测、海洋观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实习的初期,我们首先学习了微波遥感的基本原理。

微波遥感的基础是电磁波与地表物体的相互作用。

不同的地表物体对微波的反射、散射和吸收特性各不相同,通过接收和分析这些电磁波信号,我们可以推断出地表物体的物理特性和几何形状。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原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课程学习和案例分析。

接下来,我们接触到了微波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实习中,我们使用了一些常见的微波遥感卫星数据,如 Sentinel-1 等。

获取数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数据的预处理,如辐射定标、几何校正等,以及后续的专业处理,如干涉处理、极化分析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专业的遥感软件,如 ENVI、SARscape 等。

这些软件功能强大,但也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熟悉和掌握其操作流程。

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细节的重要性。

一个参数的设置错误或者一个步骤的遗漏,都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不准确。

例如,在进行辐射定标时,如果没有正确选择传感器的类型和波段,就无法得到准确的辐射亮度值,从而影响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除了数据处理,我们还进行了实地的观测和测量。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校园周边的一片区域,使用便携式微波辐射计进行了实地数据采集。

通过实地观测,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微波在不同地表物体上的反射和散射情况,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

在实地观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仪器的校准误差、环境干扰等。

但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提高了我们的应变能力。

华北理工微波遥感课件第1章 微波遥感基础

华北理工微波遥感课件第1章 微波遥感基础

一、微波遥感的特点
1. 基本概念 微波遥感是利用工作在微波范围内的微波遥感器
对远距离目标物进行非接触性的探测、成像,并对所 获得的数据或图像进行测量、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判读的技术。
一、微波遥感的特点
1. 基本概念 以合成孔径雷达(SAR)为代表的微波遥感器取得的雷
达图像,具有与摄影像片相媲美的空间分辨率和独特的物 理特性,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和 应用的热点。
一、微波遥感的特点
2. 微波遥感的优越性
(1)微波能穿透云雾、 雨雪,具有全天候、全 天时工作能力
冰云对微波 几乎无影响
一、微波遥感的特点
2. 微波遥感的优越性
波长大于3cm, 大雨倾盆地区对微 波传输影响很小
一、微波遥感的特点
雨的衰减系数 与频率的关系
一、微波遥感的特点
2. 微波遥感的优越性
二、微波遥感发展历程
(6)1953年7月,依利诺斯大学用机载X波段雷达对地面 和海面的反射信号进行了研究,第一次证明了合成孔径 雷达原理,并获取了第一张合成孔径雷达图像。 (7)1956~195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制成功第一部采 用光学处理的合成孔径雷达,并于1957年8月进行了飞行 试验,得到的数据胶片,经地面光学透镜组处理,获得 了高分辨率的聚焦型合成孔径雷达图像。
平时成绩=考勤(15%)+课堂作业 (15%)
总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70%)
第一章 微波遥感基础
一、微波遥感的特点 二、微波遥感发展历程 三、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 四、无线电谱与微波谱
一、微波遥感的特点
1. 基本概念 微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形 式,把微波与可见光、红 外线、紫外线、X射线、 γ射线以及无线电波按波 长大小顺序排列,构成电 磁波谱。

微波遥感基础

微波遥感基础

2)电磁波基本特征
1) 不需要传播介质 2) 横 波 3) 波动性 4) 粒子性 5) 叠加原理 6) 相干性和非相干性 7) 衍射和偏振(遥感器的几何图象分辨率,波长越 长,偏振现象越显著,偏振摄影和雷达成像) 8)多谱勒效应(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波粒二象性 粒子性: 反射,折射,吸收,透射 波动性: 干涉,衍射,偏振(极化)
H 垂直极化
Z
(4)微波的多普勒效应
电磁波因辐射源(或者观察者)相对于传播介质的运 动,而使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 为多普勒效应。 类似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
多普勒效应不仅仅适用于声波,它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 包括电磁波。科学家爱德文· 哈勃(Edwin Hubble)使用 多普勒效应得出宇宙正在膨胀的结论。他发现远离银河系 的天体发射的光线频率变低,即移向光谱的红端,称为红移, 天体离开银河系的速度越快红移越大,这说明这些天体在 远离银河系。反之,如果天体正移向银河系,则光线会发 生蓝移。


电场和磁场互相垂直,且都位于与传播方向垂 直的平面上,该平面所有点上电场或磁场的相 位都是相同的(等相位面)。 波面是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平面的波。在离点波 源较远处,沿波的传播方向取一局部范围来看, 在这范围内的波面都是平行的,这样的波可近 似看成平面波。如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波可看成 平面波。
平面波与球面波
示器的工作原理, 混合像元的分 解)
(2)相干与非相干性
Coherent/incoheren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频率、振 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 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 合成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的 矢量和。因此,会出现交叠区 某些地方振动加强,某些地方 振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干涉。产生干涉 现象的电磁波称为相干波。电 波天线正是利用电磁波的相干 性制成的。

遥感技术基础课后作业 遥感考研总结

遥感技术基础课后作业  遥感考研总结

遥感技术基础课后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

通过对目标进行探测,获取目标的观测数据,然后对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变化规律的描述(即认识观测对象)。

2、遥感技术系统:从空间分布的角度:空间部分(空基系统)、地面部分(地基系统)。

从功能的角度:观测系统、数据传输与接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应用系统。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按照波长或频率依大小顺序划分成波段并排列成谱。

4、瑞利散射:由尺寸远远小于电磁波波长λ的微粒引起的散射。

5、米氏散射:由尺寸与波长λ相当的微粒(水滴、烟尘、花粉、气溶胶)引起的散射。

6、大气层窗口: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比较高的波段。

7、镜面反射:电磁波照射到光滑的表面上,引起的一种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反射。

8、漫反射:电磁波照射到一定粗糙程度的表面上,引起的一种不论入射方向如何,各个方向都有反射光,并且从各个方向观察到的反射亮度是相同的的一种反射。

(在物体表面的各个方向上都有反射能量的分布的一种反射)9、方向反射:由于地形起伏和地面结构的复杂性,电磁波往往在某些方向上反射最强烈。

10、反射率:物体的反射通量(单位时间内的反射能量)与入射通量之比,即ρ=Eρ/E。

11、波谱反射率:地物在某波段的反射通量与该波段的入射通量之比。

12、波谱反射特性:地物波(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13、遥感平台:遥感过程中,搭载传感器(成像设备)的工具。

14、卫星轨道根数:用于确定轨道形状及卫星在某时刻的位置需要的参数。

(表示卫星运动轨道特征的参数)15、近极轨道:环绕地球两极并且轨道倾角约为90度附近的卫星轨道。

16、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变化的轨道。

(太阳高度角不发生变化的卫星轨道)二、问答题1、遥感中为什么要讲电磁波知识?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

微波遥感集中实习报告一

微波遥感集中实习报告一

微波遥感集中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不同类型的SAR图像进行比较和分析,认识SAR影像的几何和辐射特点,特别是不同类型地物的影像特征,为提高图像解译能力奠定基础;理解斑点噪声产生原因,熟悉SAR图像滤波方法,以减少斑点噪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基础知识和原理对SAR图像进行解译和计算机自动分类。

二、实习内容1.SAR影像认识和比较通过对不同数据的比较,分析SAR影像的数据特点,包括SAR影像的辐射特性和几何特性。

SAR影像的辐射特性包括影像上有明显的斑点噪声,这是由于回波的相干性,造成图像明暗变化,有些像元很亮,形成斑点噪声。

SAR影像的几何特点包括斜距显示的近距离压缩、透视收缩和叠掩以及雷达阴影,近距离压缩是因为SAR影像是侧视投影距离成像,地距上等长的物体斜距成像之后会表现为成像点近的地物成像较短,远的地物成像较长,这种现象在平地时可通过等效中心投影消除,但在山地等有高低起伏的地形即使以地距显示也无法消除这种压缩现象;透视收缩是指在山地前坡方向或是其他有高度起伏的地物,坡度较缓时,近距离时图像收缩更大,而叠掩现象也是主要发生在山地前坡以及其他有起伏的地物上,坡度较大时,会出现顶底重叠甚至顶底倒置的现象,不仅如此,信息之间还会相互叠加,导致信息被掩盖,叠掩现象在城市地区影像解译方面影响较大;雷达阴影是由于波束无法到达后向区域,造成阴影现象。

2.不同类型SAR数据的比较分析首先有同一地区光学与雷达影像,对比分析发现,光学影像更符合人眼的视觉效果,较易解译,雷达影像存在一定的几何变形,并且还会出现许多亮点——斑点噪声,这是其固有属性,对比光学影像,在几何上有不一致,解译也较困难。

比较星载机载获取的同一地区的雷达影像,发现也有不同。

由于平台不同,影像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机载雷达影像表现出更明显的明暗条带间变化,这是因为星载平台入射角要小于机载雷达,所以星载影像照度更均匀,机载雷达影像则明显受天线方向图的影响,并且机载平台不如星载平台稳定,几何变形更大。

微波遥感复习题

微波遥感复习题

第一章1. 微波遥感的微波波段:频率范围:300MHz – 40GHz ;波长范围:1m – 0.75cm.。

太阳辐射微波小于地球辐射 微波。

地球辐射微波:100MHz – 10GHz :3 nWm-2,100MHz – 1GHZ :29 pWm-2。

有鉴于 此,微波遥感多为主动遥感。

2.微波遥感的特点:由于微波的波长较长,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所以能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遥感探测。

微波对某些物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直接透过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盖物。

因此广覆盖。

全天候、全气候、广覆盖。

3.微博遥感中较多应用相同相位、微小频率差的干涉。

第二章1.成像几何的一些概念斜距方向:微波束传播方向。

地距方向:地面上与飞行器飞行方向垂直的方向。

方位方向:飞行器飞行方向。

天线覆盖区:天线波束射到地面的覆盖区。

幅宽 :在地距方向上,微波束’照亮’地球表面的宽度。

天线覆盖区在地距方向的 宽度。

近地距线 :幅宽最接近地面轨迹的边。

远地距线:幅宽最远离地面轨迹的边。

视角:天线到地面的垂线与斜距方向的夹角。

(技术参数)入射角:入射线与地面点的法线 的夹角。

入射角越小地面起伏越大,反射越强图像上越亮 星下点:飞行器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

卫星高度:飞行器离开地面的高度 H 。

天线尺度:方位长度 la 和垂直长度 lv 。

方位长度平行与飞行方向,垂直长度垂直与飞行方向。

2. 距分辨率:雷达系统在距方向上分辨两个相邻目标点的能力,即返回脉冲在时间上没有重叠3.斜距分辨率: r r =2τc 地距分辨率: g r =θτsin 2c关于距分辨率:当 = 0,地距分辨率 rg 无穷大 采用侧视 雷达的原因;地距和斜距分辨率均与搭载平台的飞行高度 H 无关;地距分辨率与入射角 有关。

近地距 处的分辨率低于远地距处的分辨率。

4. 脉冲压缩技术(关键技术,提高地距分辨率) 知道过程发射调频宽脉冲,其频率随时间线性变化,称为线性调频脉冲;返回的线性调频脉冲与发射线性调频脉冲的副本经相关器压缩成窄脉冲。

微波遥感基础

微波遥感基础

微波遥感基础微波遥感基础 (1)一、微波遥感物理基础 (2)二、微波遥感技术的简介 (4)2.1 微波遥感 (4)2.2 微波遥感器 (5)2.2.1 雷达散射计 (5)2.2.2 微波辐射计 (5)2.2.3 雷达高度计 (6)2.3 微波遥感技术的特点 (7)2.4 微波遥感的优越性 (7)2.5 微波遥感的不足 (7)2.6 微波微波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7)2.7 我国微波遥感的差距 (8)三、雷达概念、分类 (8)3.1 成像雷达 (8)3.2 非成像雷达 (8)3.3 真实孔径雷达 (9)3.4 合成孔径雷达 (9)3.5 极化雷达 (10)3.6 干涉雷达 (11)3.7 激光雷达 (11)3.8 侧视雷达 (11)四、微波遥感图像 (11)4.1雷达图像 (11)4.1.1雷达图像 (11)4.1.2 雷达图像显示 (12)4.1.3 雷达图像分辨率 (12)4.1.4 雷达图像的处理 (12)4.2 侧视雷达图像 (13)4.3 雷达图像校准 (14)4.4 雷达图像定标 (14)4.5 雷达图像模拟 (14)五、微波遥感定标 (15)六、微波遥感概念、理论和技术的突破 (15)七、我国微波遥感的差距 (16)八、微波相关技术介绍 (17)8.1 偏振探测技术的特点 (17)8.2 微波散射特性 (18)九、微波遥感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9)十、微波遥感的应用 (20)10.1 空间对地观测 (20)一、微波遥感物理基础电磁波具有波长(或频率)、传播方向、振幅和极化面(亦称偏振面)四个基本物理量。

极化面是是指电场振动方向所在的平面。

电磁波谱有时把波长在mm到km很宽的幅度内通称为无线电波区间,在这一区间按照波长由短到长又可以划分为亚毫米波、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超短波、短波中波和长波。

其中的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三个区间称为微波波段,因此有时又更明确地吧这一区间分为微波波段和无线电波段。

微波遥感实验报告

微波遥感实验报告

实习报告撰写的内容与要求1.实习任务:介绍实习的目的、意义、任务及实习单位的概况等内容。

通常以前言或引言形式表述,不单列标题及序号。

2.实习内容:先介绍实习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地点、内容等,然后逐项介绍具体实习流程与实习工作内容,以及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习过程中的应用。

本部分内容应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叙述的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叙述,其它内容则可简述。

3.实习结果:围绕实习任务要求,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依据(如有参考文献可在正文后附录)。

分析讨论的内容、推理过程及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作为实习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映或评价实习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

4.实习总结或体会:对实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着重介绍自身的收获与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列举。

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习中发现的自身不足,简要地提出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

5.将实习日记按照时间顺序以附件形式放在实习报告正文后面。

实习报告封皮由学校统一印发,正文一律采用计算机排版、A4纸打印。

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居中(题目前、后各空一行),正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要求语句通顺、论述严谨、规范、正确。

字数:不少于3000。

目录1.单雷达影像处理 (3)1.1导入数据 (3)1.2影像多视处理 (4)1.3滤波 (5)1.4分析滤波影像 (7)1.5地理编码和辐射定标 (9)1.5配准 (10)2.InSAR生成DEM (11)2.1基线估算 (11)2.2干涉图生成 (11)2.3去平处理 (12)2.4自适应滤波及相干性计算 (13)2.5相位解缠 (15)2.6选择GCP (16)2.7轨道精炼和重去平 (17)2.8相位高程转换 (19)3.思考题 (21)微波遥感实验报告1.单雷达影像处理1.1导入数据导入武汉市的Envisat ASAR数据,数据文件名:ASA_IMS_1PNDPA20081221_141624_000000162074_00483_35607_5531.N1 操作过程:SARscape ->Basic->Import Data->Standard FormatsData type 选择IMS,然后选择数据的输入和输出路径,路径必须都是英文的。

微波技术答案(一二章)精品文档8页

微波技术答案(一二章)精品文档8页

题 解第 一 章1-1 微波是频率很高,波长很短的一种无线电波。

微波波段的频率范围为8103⨯Hz~12103⨯Hz ,对应的波长范围为1m~0.1mm 。

关于波段的划分可分为粗分和细分两种。

粗分为米波波段、分米波波段、厘米波波段、毫米波波段、亚毫米波段等。

细分为Ka K Ku X C S L UHF 、、、、、、、…等波段,详见表1-1-2。

1-2 简单地说,微波具有下列特点。

(1) 频率极高,振荡周期极短,必须考虑系统中的电子惯性、高频趋肤效应、辐射效应及延时效应;(2) 波长极短,“反射”是微波领域中最重要的物理现象之一,因此,匹配问题是微波系统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同时,微波波长与实验设备的尺寸可以比拟,因而必须考虑传输系统的分布参数效应;(3) 微波可穿透电离层,成为“宇宙窗口”;(4) 量子特性显现出来,可用来研究物质的精细结构。

1-3 在国防工业方面:雷达、电子对抗、导航、通信、导弹控制、热核反应控制等都直接需要应用微波技术。

在工农业方面,广泛应用微波技术进行加热和测量。

在科学研究方面,微波技术的应用也很广泛。

例如,利用微波直线加速器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利用微波质谱仪对分子精细结构进行研究,机载微波折射仪和微波辐射计对大气参数进行测量等等。

第 二 章2-1 解 ∵01011Z Z Z Z +-=Γ 2-2 解 图(a )的输入阻抗021Z Z ab =; 图(b )的输入阻抗0Z Z ab =;图(c )的输入阻抗0Z Z ab =;图(d )的输入阻抗052Z Z ab =; 其等效电路自绘。

2-3 解 ∵01011Z Z Z Z +-=Γ 2-4 解 (1) ∵e j Z Z Z Z 40101122π=+-=Γ (2) ∵π2 =l β2-5 解 ∵ljZ Z l jZ Z Z Z tg βtg β10010++= 2-6 证明而I Z E I Z E U g 0-=-= 故2EU =+2-7 证明而 ρ11min =Z ,对应线长为1min l 故 1min 11min 1tg β1tg βρ1l Z j l j Z ++= 整理得 1min 1min 1tg βρρtgβ1l j l j Z --=2-8 解而给定的1Z 是感性复阻抗,故第一个出现的是电压腹点,即λ/4线应接在此处。

微波遥感实习指导

微波遥感实习指导

《微波遥感原理与应用A》实习指导书刘国祥编写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测量工程系2006年10月目录实验一:SAR复数影像多视处理和干涉相位分析 (2)实验目的 (2)实验要求 (2)数据说明 (2)实验步骤 (2)实验二:SAR影像预处理 (3)实验目的 (3)实验要求 (3)椒盐噪声滤波处理 (3)雷达影像的边缘增强处理 (5)雷达影像增强 (6)雷达影像亮度调整 (7)实验三:SAR干涉测量与分析 (9)实验目的 (9)实验要求 (9)数据说明 (9)实验步骤 (9)实验四:SAR立体三维重建 (18)实验目的 (18)实验要求 (18)数据说明 (18)实验步骤 (18)实验一:SAR复数影像多视处理和干涉相位分析一、实验目的1、理解SAR复数影像的数字特征、雷达干涉中主(Master)、从(Slave)影像的配置。

2、掌握雷达影像振幅(Amplitude)和相位(Phase)信息的计算方法。

3、掌握雷达干涉中相位差分(Phase Differencing)的计算方法。

4、掌握多视(Multilooking)处理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要求1、在Matlab环境下,编制程序读取主、从SAR复数影像,计算干涉图和多视干涉图,并显示相关结果图。

2、每人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3、实验结束之后,每人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三、数据说明本实验使用教师提供的两个ERS-1/2 SAR影像块,可从本课程的教案网站下载,文件名称分别为:master.dat和slave.dat,影像大小均为:555×294。

注意,从影像是经过配准处理后所得到的,也就是说,这里的主从影像对应于相同的目标空间,逐像素一一对应。

影像矩阵在二进制文件中按行排列,每一像素的实部和虚部信息均以32位浮点数存储。

四、实验步骤1、基本程序和数据下载从本课程的教案网站下载压缩文件“data show.rar”,解压后可得到基本数据读取和处理的Matlab 程序、以及主从影像数据。

中国地质大学微波遥感上机实习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微波遥感上机实习报告

微波遥感课程实习报告学生姓名:班学号:113152-07学号:指导教师:陈启浩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7年11月目录实习一 SAR图像目视解译 .......................................................... - 2 - 【实习目的】 ........................................................................... - 2 - 【实习内容】 ........................................................................... - 2 - 【实习过程】 ........................................................................... - 2 - 实习二极化SAR信息提取 ........................................................... - 7 - 【实习目的】 ........................................................................... - 7 - 【实习内容】 ........................................................................... - 7 - 【实习过程】 ........................................................................... - 7 - 心得与体会 ................................................................................... - 10 -实习一 SAR图像目视解译【实习目的】1.熟悉常用的SAR图像分析软件,2.了解SAR图像格式和元数据信息,3.利用所学的SAR图像特性进行目视解译。

微波遥感原理与应用影像教学实验1

微波遥感原理与应用影像教学实验1

微波遥感原理与应用影像教学实验2指导老师:报告人:学号:班级:1. 利用BEST获取后向反射系数BEST:基本Envisat SAR工具箱(The Basic Envisat SAR Toolbox)是一组可执行软件工具,旨在便于使用ESA SAR数据。

1.1 头文件分析Header Analysis1.2 提取全分辨率图像Full Resolution Extraction1.3 数据转换振幅数据转换为功率数据Amplitude to power1.4 提取后向散射系数calibration/backscattering image generation1.5 几何校正geo correction1.6 输出图像export 'backscattering image' to Geotif2. 斑点噪声滤波2.1 斑点噪声产生的机理SAR成像系统是基于相干原理的,而这一理论基础存在着原理性缺陷,这个缺陷表现为:在雷达回波信号中,相邻像素点的灰度值会由于相干性而产生一些随机的变化,并且这种随机变化是围绕着某一均值而进行的,这样就在图像中产生了斑点噪声。

而斑点噪声的产生是由于SAR成像所基于的相干原理所造成的缺陷,因此是不可避免的。

从产生机理上讲,SAR图像中的斑点噪声是由于雷达目标回波信号的衰落现象所引起的。

而信号的衰落过程是这样产生的:同时被照射的有多个散射体,当雷达目标和雷达站之间具有相对运动时,这多个散射体与雷达之间具有不同的路程长和不同的径向速度,这使得雷达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产生一定的随机起伏,从而使SAR对目标散射系数的测量产生很大的偏差。

最终表现在图像上,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斑点噪声现象。

因此,斑点噪声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要想得到高质量的SAR图像,如何有效地抑制斑点噪声是关键所在。

2.2 斑点噪声的乘性模型在SAR图像中,斑点噪声是由于信号的衰落引起的,而且通过对SAR图像的观察,人们发现该图像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均匀区域,被斑点污染得越厉害的区域,在图像上表现得越亮,因此,人们设想斑点噪声的模型为乘性的。

微波遥感考试1

微波遥感考试1

微波遥感考试重点总结第一章遥感系统概念,七个环节:1、能量源与光源2、辐射与大气3、与目标交互4、传感器接收能量5、数据转化接收处理6、翻译与分析7、应用检验分辨率定义、影响:定义:可以被检测到的最小变化,四种分辨率:1、空间分辨率:能被检测的最小尺寸特征2、时间分辨率:能被检测的短时间内的改变3、频谱分辨率:传感器定义的最佳波长区间4、辐射分辨率:传感器测量电磁能量的灵敏度量级影响:成像清晰度第二章电磁波和目标作用机理以及应用:电磁波照射到目标,目标表面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再辐射出电磁波,应用:雷达水平、垂直极化的定义以及表示:水平极化:其电场垂直于辐射的入射平面;垂直极化:其电场平行于辐射的入射平面左右旋极化波:向波传播方向观察,长的旋转方向逆时针(若+z方向传播,E y超前E x)为左旋量子能级理论:电子吸收或发散能量在能级之间跃迁第三章立体角:表示立体张开角大小:公式1天线增益::天线发射的辐射功率密度与无损的各项同性天线的辐射功率密度之比,一般G=D 方向性系数:发射方向的辐射功率值与均匀辐射功率值的比方向图:当在固定距离测量天线时,描述天线的远场方向特征主瓣旁瓣:主瓣:对于相对指向天线,绝大多数能量辐射通过的狭窄扇区;旁瓣、后瓣:通常不被需要,代表着天线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和天线接受过程中的潜在干扰第四章第五章极化定义: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其电场矢量的瞬时取向称为极化;水平极化:平行于地表面(XY平面)传播正方向为Z方向,正交于入射平面散射系数定义:散射电磁波辐射功率与发射电磁波辐射功率之比点目标、扩展目标的雷达方程:课件5-5涨落形成原因:因为信号在空间中矢量叠加,所以造成了有明有暗的点:两个具有相同统计特性的地面斑点,可能产生不同量级的后向散射信号,因为两个斑点不同位置散射系数不同。

这个后向散射信号的变化叫做信号衰退或者信号闪烁。

散射矩阵的形式:课件5-3RCS是什么:衡量散射电磁波能量强弱的参数相干VS非相干散射RCS:相干散射:散射矢量之间具有确定的相位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波遥感基础大作业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一. 微波传感器与光学或红外相比的优缺点?答:优点:(1)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微波具有穿透云层、雾和小雨的能力,而且太阳辐射对辐射测量没有太大的影响。

因此微波辐射测量既可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在白天和黑夜发挥作用,具有较强的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能力,这一特性优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探测系统。

(2)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微波对地物的穿透深度因波长和物质不同有很大差异,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同一种土壤湿度越小,穿透越深。

微波对干沙可穿透几十米,对冰层能穿透100m左右,但对潮湿的土壤只能穿透几厘米到几米。

a.微波穿透土壤的深度与土壤湿度、类型及工作频率有关。

b. 微波穿透植物层的深度,取决于植物的含水量,密度,波长和入射角。

如果波长足够长而入射角又接近天底角,则微波可穿透植被区而到达地面。

因此,微波频率的高端(波长较短)只能获得植被层顶部的信息,而微波频率的低端(波长较长),则可以获得植被层底层甚至地表以下的信息。

(3)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性比如微波高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具有测量距离的能力,可用于测定大地水准面;还可以利用微波探测海面风在可见光、红外波段所观测的颜色基本上取决于植被和土壤表层分子的谐振特性,而微波波段范围内观察到的“颜色”则取决于研究对象面或体的几何特性以及体介电特性,这样,将微波、可见光和红外辐射配合运用,就能够研究表面上几何的和体介电的特性以及分子谐振的特性。

另外,微波还可以提供某些附加的特性,这使其在某些应用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例如,根据不同类型冰的介电常数不同可以探测海冰的结构和分类;根据含盐度对水的介电常数的影响可以探测海水的含盐度等等。

(4)具有多极化特性不同的极化特性,表现更加丰富的目标特征信息。

HH 极化方式,VV 极化方式, HV 极化方式,VH 极化方式。

(5)雷达可以进行干涉测量微波遥感的主动方式即雷达遥感不仅可以记录电磁波的振幅信号,还可以记录电磁波的相位信息,通过相位信息可以进行雷达干涉测量。

例如:可以实现地形主动干涉测量,微波遥感的主动方式可进行干涉测量对地形变化进行监测,实现InSAR地形测量缺点:(1)SAR一般是侧视成像,侧视SAR图像具有阴影、迎坡缩短、顶底倒置等几何失真。

(2)光学成像通常是一次成像,而SAR是多次扫描后的叠加成像,成像的效果与雷达的一些实际状态有关。

(3)相干斑现象严重,解译困难。

(4)微波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要比可见光和红外传感器低。

(5)其特殊的成像方式使得数据处理和解译相对困难些。

(6)与可见光和红外传感器数据不能在空间位置上一致。

二.同光学与红外相比微波遥感的意义和应用?答:意义:(1)可以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观测;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微波信号可以穿透云层,便于从空间进行对地面目标的探测,可以获得地下或水下浅层目标的信息。

(2)电磁波穿透目标媒质表面并在其中传播的能力随频率的升高而降低,在微波频率的低端,电磁波可以穿透表面,具有进行次表层观测能力,在干燥的沙漠地区,L 波段的雷达可以获得穿透几米的地下信息,而可见光和红外则只能获得目标的表层信息。

(3)有源微波遥感对阳光辐射的依赖性弱,具有全天时工作的能力。

由于频率较低化接收、相干接收和幅相,能够进行极矢量接收。

(4)微波波段的频率远低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对于发射、接收和处理系统的响应速度的要求要比可见光和红外波段低得多,所以能够实现更高的系统性能;在微波波段,发射和接收天线容易实现单一极化方向,所以极化信息在微波遥感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而多数的光学遥感器,必须在探测前进行特殊的处理,才能产生偏振信号;电磁波的特征参数包括幅度、相位、频率和极化信息。

(5)微波、毫米波遥感对气体成分有敏感的谱线,便于进行对这些气体成分探测,进而通过对某些气体成分异常分布的测量进行地震预报、资源探测等。

气体分子转动产生的电磁能量发射主要分布在微波、毫米波波段,这种发射形成表征体组分的谱线;由于微波接收机可以同时获得较高的频率分辨率,能够比较准确地跟踪和鉴别不同成分的谱线,是目前主要的遥感手段。

应用:(1)在海洋、大气、冰雪研究方面应用广泛。

(2)地理测绘和农业与土壤应用方面。

(3)可以实现通过信号编码调制技术,获得更高的信噪比;可以进行深层次的信号处理,便于提取更多的信息,提高系统的性能。

(4)在微波波段可以通过极化接收获得极化信息;可以通过相干接收获得相位信息。

上述特点是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所难以提供的。

(5)大气降雨、大气可降水量、云中液态水含量,海面风场、台风、海冰的监测,陆地土壤湿度、积雪、干旱洪涝灾害、陆地水文、植被与农作物生长监测等都有重要的应用。

同时,还可在土地利用、地质资源与探矿、地下目标探测、大地河口与海岸监测、城市发展管理、海流与海面污染、海面舰船或地面目标的识别等民用和国防技术中有十分重要的关键性的应用。

三、从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中,了解现有星载微波遥感的各种工作模式、应用范畴以及趋势?答:工作方式:星载微波遥感器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有源微波遥感器,二是无源微波遥感器。

有源微波遥感器:凡是由微波遥感器发出探测用的微波照射在被测目标物体, 与被测目标物体相互作用,发生反射、散射或穿透一定深度,然后接收被测物体散射(或反射)回来的微波信号,通过检测、分析回波信号确定物体的各种特性。

这类微波遥感器称为有源微波遥感器,或称主动式微波遥感器。

星载SAR、高度计、散射计是目前三类有源微波遥感器。

无源微波遥感器:又称被动式微波遥感器。

遥感器本身不发射电磁波,只接收被测目标背景辐射的微波能量来探测目标物体特性。

微波辐射计属无源微波遥感器。

星载SAR:应用:海洋应用、地理测绘等发展趋势:1978年6月发射的“Seasat一A”的SAR,是第一个从空间对地球进行成像探测的雷达系统,拍摄了地球表面1亿多平方公里的陆地、海洋图像,显示了微波遥感的潜在价值,打开了从空间监视我们星球的遥感频谱新领域。

90年代初,星载SAR进入应用阶段,开始了永久性沿轨道运行的SAR的新时代,1991年标志着SAR永久在空间的开端,相继发射了Almaz 一1、RS一E1、JERS一、RADARSAT等。

未来SAR的发展趋势为: 频段扩展,几个频段组合使用,多种极化,具有不同分辨率(3om一2 50m),不同幅宽(30km一500km ),可在 15~ 500范围内选择入射角及其可调,多种成像模式。

计划在本世纪末上天的EOS一SAR选用3个频段(L,C,X),多种极化成像(L:正交极化;C:双极化) ,电子束控制,将获取多种入射角度和扫描SARX数据。

它具有3种成像模式:局部高分辨模式(分辨率: 20m一30m,幅宽:30km一50km);区域测绘模式(分辨率50m一100m ,幅宽10 0km ~ 200km)和全球测绘模式(分辨率:250m,幅宽:360km)。

这将代表下世纪初星载SAR 的技术发展趋势。

星载高度计(Altimeter):应用:海洋、地质探测、军事跟踪发展趋势:高度计实质上是一个短脉冲高分辨雷达,通过精密测量发射脉冲的往返时间,获取飞行器轨道各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并能沿星下点轨迹测量有效波高度,从而提供了沿星下点轨迹来测量海面形状的方法。

高度测量数据已被广泛用于大地测量学、深海测量学、中尺度海洋学、潮汐、海冰地形学、海风海浪等的研究。

世界上第一种星载高度计Skylab 的S一193高度计是1973年发射的,此属概念性演示第二种星载高度计是1975 年4月发射的GEOS一C卫星上的高度计,是第一个应用型专用高度计。

第三种就是1978年6月发射的 Seasat一A卫星高度计,是海洋卫星专用设备之一,也是第一个试图从轨道上获得10cm精度的高度计,其主要任务是测量海面平均高度、有效波高和风速。

星载高度计的技术发展为:测高精度越来越高,由Seasat一A的10em精度, 提高到TOPEx/P oseidon的24em的精度。

采用脉冲压缩技术,自Skylab之后,各系统都使用了脉冲压缩技术,压缩比从80提高到32768降低峰值功率,前几个系统采用的都是2kw的栅控行波管,工作寿命1一3年,TOPEx使用了长寿命、低功率(20w)的行波管。

峰值功率的降低是通过把非压缩脉冲的宽度增加到了102.4 以及改善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噪声系数来实现的,且Poseidon 采用了固体放大器,功率更小,只有4w。

双频工作以提供电离层修正,在TOPEX设计中,增加了5.3G Hz第二信道。

全去斜率处理技术的采用,用接收的海面回波信号代替发射脉冲信号与本振信号混频,经混频处理后,将海面上分离的距离转换为分离的频率, 即将时域测量转换到频域测量,测量频率比测量时间来得容易。

这种技术的优点要求把处理回波信号的带宽压缩(把Chrip脉冲的320MHz带宽压缩到1.25MHz带宽),便于全数字信号处理,能实现频域的高精度跟踪。

星载微波散射计(Seatterometer)应用:气象、地理、海洋发展趋势:微波散射计是专门用来测量分布目标后向散射系数和点目标雷达横截面σ的有源微波遥感器,实质上是一种定量测量目标背景后向散射回波功率的雷达。

散射计是海洋测量的重要工具,根据回波功率与风速风向的关系,可进行洋面矢量风的测量,具有其他遥感器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散射计不用于成像, 因而对空间分辨率要求不一。

Seasat一A散射计(SASS)采用扇行波束,4副天线,前后两个方位角同时观测, 多普勒单元分辨,固定多普勒频率滤波器组滤波技术,获取星下点两侧750km幅宽的海面风速风向。

测风速精度士2cm/s。

RS一1散射计增加了一个中间扇形波束,以E消除风向模糊。

同时采用距离单元分辨测量技术,以获取散射回波频率。

在Adeos一I装载的散射计(NSCAT),6副扇形波束天线,3个方位角同时观测星上首次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滤波器代替了固定频率多普勒滤波器,将分辨单元由50m 提高到25km ,将测风速范围从3m/s一25m/s提高到3m/s一30m/s。

上述星载散射计都采用了扇形波束天线固定入射角工作方式。

缺点:一是幅宽不能连续覆盖,星下点两旁有一定的间隙。

二是天线尺寸长, 发射时需折叠,轨道上需展开。

三是由于地球自转,同一时间前后天线波束不能完全覆盖,且天线在地面的投影经纬度不一致,导致星上处理很复杂。

为克服上述不足,美国人More提出了点波束圆锥扫描体制。

微波辐射计其技术正向多频、多极化、多视角、亚毫米波方向发展。

空间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不断提高,增强了辐射计的数据收集能力。

多频、多波束、多极化高性能扫描天线技术将是发展无源微波遥感的关键,而研制工作在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段的辐射计的准光学器件,是发展无源微波遥感向电子学提出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