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题
图表型论述题专项训练:中国近现代史-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论述题专项训练中国近现代史·图表型论述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型扫描图表型论述题主要以表格(数据、文字)、柱状图(差异性、趋势性)、饼状图(差异性)、漫画(讽刺方式体现事件本质)、图片(反映历史现象的本质)、思维导图或结构图(历史现象本质)等类型。
这些题目难度较大,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变化趋势、共性或差异性、现象本质等信息提炼观点、看法等,并进行阐述。
考查主题近代史主义以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为主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考查近代仁人志士(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的斗争以及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现代史主要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要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努力和贡献为主题,通过图片考查新中国的建设道路的正确选择和建设成就的巨大。
1.(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3.(2024·山东青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则通讯稿为了建设更多的纺织厂新华通讯社记者任家骥著文在晋中平原的腹地,人们拉起电线,铺起铁路,以无比的热情建设起自己的工业。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重大事件: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
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1973~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例2】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1.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
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前提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是这个过渡的必然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实践中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右倾主义和其他错误的过程中形成的。
它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的现成的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智慧的结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适应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为社会主义革命肃清了障碍。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战祸和灾难,操纵了近代中国的命脉。
所以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反对封建主义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4年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为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距今约5300年的玉鹰,其双翼之尾是猪首形。
它体现了()A.国家意识与艺术审美的统一B.社会组织的复杂C.宗教信仰与生产劳动的结合D.中原文化的拓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其双翼之尾是猪首形,腹部刻画出一圆圈纹,内刻八角星纹,有学者认为鸟是东夷和淮夷人的图腾,玉鹰双翅作猪首形展开,是希冀高飞的鹰能把牲品带给上天,反映凌家滩先民鸟崇拜、猪崇拜、太阳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观念。
同时猪也是重要家畜,反映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综上可见,玉鹰体现了宗教信仰与生产劳动的结合,C项正确;当时国家尚未产生,排除A项;玉鹰反映含山凌家滩先民的信仰与生产生活状况,看不出氏族、阶级等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村,从材料看不出含山凌家滩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影响,不能体现中原文化的拓展,排除D项。
故选C项。
2.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史事不同史籍对该史事的记载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继位。
公子扶苏、中尉蒙恬死。
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病笃……丞相臣(李)斯、御史臣(冯)去疾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毛概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单选题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A.封建社会主义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前资本主义社会2.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A.认清革命对象B.认清革命动力C.认清国情D.认清革命阶段3.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A.古田会议上B.八七会议上C.秋收起义中D.三湾改编中4.革命的首要问题是()A.认清革命性质B.认清革命对象C.分清敌友D.明确革命任务5.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6.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A.工人问题B.农民问题C.土地问题D.政权问属7.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其根本的标志是()A.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B.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C.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D.革命的前途不同8.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是()A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B.必须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C.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D.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9.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思想的文章是()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C. 《战争和战略问题》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0.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是()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C.保护民族工商业D.发展资本主义1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的是()A.统一战线B. 党的建设C.武装斗争D.群众路线12.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A .新文化运动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3.毛泽东首次在下列哪一部文献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科学概念()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C.《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 .新三民主义B .三大政策C .马克思主义D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15.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归纳了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是()A.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B.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C.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D.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二、多选题1.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2.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A.无产阶级领导的B.人民大众的C.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D.反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3.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有()A.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B.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C.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D.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A.民族资产阶级 B .帝国主义C.官僚资本主义 D .封建主义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A.农民阶级B .无产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6.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那么“两头”是指()A.地主大资产阶级B.城市小资产阶级C.农民阶级D.无产阶级7.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性质C.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范畴D.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8.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 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B.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同盟者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C.对同盟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予政治教育D.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三、判断题1.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是对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的同时,也对其采取限制政策。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
一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1.“两个过程论”。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1](p632),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这一观点,史学界称之为“两个过程论”。
2.“三次革命高潮说”。
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
“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3.“两种趋向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说法,如“两种趋向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
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
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这种认识史学界称之为“两种趋向论”。
4.“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
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
A、中国精神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中国共产党D、中国人民答案:A2、()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A、中华民族B、中国人民C、中国共产党D、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答案:C3、()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A、爱国主义B、民族精神C、时代精神D、改革创新答案:A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勤劳勇敢B、自强不息C、改革创新D、爱国主义答案:D5、()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C、文化传统D、民族精神答案:B6、重视并崇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主流观点。
A、物质生活B、精神生活C、文化生活D、政治生活答案:B7、以下()不是表现为对矢志不渝的坚守理想。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B、“兼相爱,交相利”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答案:C8、都江堰设计巧妙,成效卓著,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在2000多年中持续使用,体现的中国精神内涵是()。
A、伟大创造精神B、伟大奋斗精神C、伟大团结精神D、伟大梦想精神答案:A9、19世纪波兰音乐家肖邦离开祖国时曾带了一瓶祖国的泥土,在巴黎临终时,他嘱托亲人和朋友“我希望至少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去。
”肖邦的做法体现了爱国主义中的()。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D、爱自己的国家答案:D10、毛泽东高度赞扬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以鲁迅为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了()。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D、爱自己的国家答案:B11、爱国主义是人们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简答题
1. 简述社会保障制度(5分)标准答案: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
2.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
(5分)标准答案: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5分)标准答案: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4. 如何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5分)标准答案:第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第三,建立最低保障与社会救助网络。
第四,积极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第五,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六,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标准和水平。
1. 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5分)标准答案: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第一,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2. 简述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
(5分)标准答案: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现代化四个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四个主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正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和任何新的思想、学说一样,必须首先从已有的中外思想材料出发,但是它的根源却深藏在以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为基础的实际生活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一脉相承,并不是因为它发现或表现了某种“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绝对真理(恩格斯语)”,而是在于它始终置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现实基础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者、创立者的现实生活和实践基础就是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父——邓小平,基于对20世纪下半叶人类和世界各国以科技为动力的现代化发展潮流以及中国在其中地位的真切感受,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等。
从中共十二大起,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地强调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一性和联动性。
邓小平通过论证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中国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国现代化自始至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和本质内涵,本文拟从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型特点和历史阶段、发展主题入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政治前提、经济基础和社会体系等选择、建设的现实矛盾与时代背景,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在现代化的视域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现实关系。
一、文化创新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内核的选择与自觉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进步的共同趋势。
作为后发大国,中国现代化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和所要完成的发展主题与先发国家相类似,但是在所面临的矛盾性质和解决路径的选择上,有着后发型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毛概思考题
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是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是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凝聚全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 1、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2、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二者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共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主要内容?(P18)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
(7)中国特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5.《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读书笔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读书笔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陈旭麓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探讨,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问题。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一、主题和结构本书的主题在于揭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以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影响。
全书共分为十四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每章都有明确的主题,如“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的登场”、“中国近代工业的进展与问题”、“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等。
二、观点和思想在书中,陈旭麓先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思想,包括:1.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变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外来的影响、内在的发展需求以及各社会阶层的互动等。
2.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以自己的国情为依据,不能简单地模仿西方。
陈旭麓先生强调了国情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从国情出发,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3.近代中国的变革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
陈旭麓先生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规律。
4.近代中国的变革必须以民主革命为前提。
在书中,陈旭麓先生强调了民主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民主革命,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三、材料和方法在本书中,陈旭麓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包括各种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历史事件等。
他通过深入的分析和严密的推理,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内在规律和本质问题。
此外,他还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阶层的发展情况,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四、结论和启示通过阅读本书,我得到了以下结论和启示:1.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是一个复杂而又必然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外来的影响、内在的发展需求以及各社会阶层的互动等。
这种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02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过程性考核2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中等得分: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学生答案:C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2()。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A1997年7月1日B1999年12月20日C1993年1月1日D1995年7月7日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31978年冬,()的18户农民创造了包干到户,这个办法简便易行,成效显著,受到农民欢迎。
A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B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C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D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学生答案:B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中等得分:2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A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C中国共产党领导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学生答案:B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中等得分:25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等重大问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C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
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学生答案:D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中等得分:26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B阶级斗争C科技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中等得分:27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
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三讲教育”思想D科学发展观学生答案:B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中等得分:28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并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称之为“两个任务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者以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和华东师大的章开沅教授为代表,开始参与现代化研究,他们在介绍、评论国外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力图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作了大量的艰苦探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得到学界同仁的首肯和响应。
目前,许多学者跟着提出了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现代化视角”和“现代化主线”等论点,均可称为“现代化论”。
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历史逻辑所谓“基本线索”,简言之,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本质的事件。
作为基本线索,第一必须能够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独特本质,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主题,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统一在它所揭示的本质之下;第二必须能够涵盖不同历史领域的内容,能揭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层面的发展本质及其趋向。
何谓“现代化”?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公认的一致看法。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把现代化的种种涵义归纳概括为四大类:一是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二是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三是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四是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实际上,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
它首先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发生现代化变革的过程,也是经济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
2023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形势与政策作业
2023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形势与政策作业1.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只有把最关键()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A最核心B最先进C最稀缺D最基础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4分难度:较难得分:42.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属于着力解决好()的问题。
A谁来培养人B培养什么人C怎样培养人D为谁培养人学生答案:C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5分难度:中等得分:53.()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A发展B人才C科技D教育学生答案:D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5分难度:中等得分:54.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
A正确B错误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4分难度:一般得分:45.()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尺度。
A为党育人B人民满意C为国育才D学生成才学生答案:B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5分难度:一般得分:5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A专业骨干人才B科研型人才C创新型人才D青年科技人才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4分难度:一般得分:47.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必须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B大力发展实体经济C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D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科技攻关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5分难度:一般得分:58.深入实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
列强企图从中国拿到更多权益的策略手段。早在1853年,英 国就利用最惠国待遇和中美《望厦条约》第34款有关12年后 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向中方提出修约要求。这年5 月,英国政府训令驻华公使文翰提出修订《南京条约》问题, 要他向中方提出:中国应毫无保留地给英国人开放全部城市 和港口,英国人走遍全中国不受任何限制。文翰接到训令时,
2
求在中国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要求在中国全境通商,要求 在北京设立使馆。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黄宇和教授近年 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英国之所以 发动这场战争,很大程度是要強迫清政府把鴉片貿易合法化, 以保障当时英国在华最大的经济利益 —— 鴉片貿易。[i] 谋求在华的全面经济与政治利益, 这是它们的根本利益
4
利。伯驾知道, 《望厦条约》只规定了12年后作细小的修改, 但 他 认 为 : 为了达到各国政府的最大利益, “ 不仅细小的修改 , 而且激烈的变更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必须采取强硬手段” [iv]。他在来华前,遍访了伦敦和巴黎外交部,取得了一致 意见。1855年8月,伯驾希望北上渤海湾,逼迫北京政府举行 修 约 谈 判 。 令 说 : 用孤单的行动而不伴以强大的军事压力 , 包 “ 就没有希望从中国取得任何重要的让步”[v]。因为各国军舰 尚未调到远东来,没有军力支持,这次北上行动未能成行。 这就是说,用战争手段,达到逼迫清政府同意修约的目的, 这已经是既定决策。关于这一点,我再引用下面的材料加以 证明。研究远东国际关系的历史学家、苏联人纳罗奇尼茨基 写道: “还在1850-1854年,英国政府已在考虑对中国发动新 的战争。1850年9月29日,巴麦尊写道:很快就可以通过对扬 子江下游重要据点的占领以及切断大运河的交通来对中国实 行‘新的打击’。 他 写 道 : ‘中国人在对唯一能使他们信服的 论据——大棒论据退却以前,就不仅应该看到这根大棒,而 且应该感到这根大棒确实打在自己的背上’。1851年9月,巴 麦尊询问包令究竟在什么时候最宜切断对北京的大米供应, 中止大运河和长江会合处的粮食运输。 ”[vi]战争已经逼近中 国人的头上了,可惜当时的中国政府还浑然不觉。可惜,过 了150年的今人,在写作“现文”的时候,也浑然不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旦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旦大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第一章测试1.毛泽东指出,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是()。
参考答案:认清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的国情2.以下关于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近代中国革命就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3.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土地革命4.毛泽东在()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参考答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测试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参考答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参考答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参考答案:农民问题4.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是()参考答案:保护民族工商业5.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归纳了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是()参考答案: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第三章测试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社会。
参考答案:新民主主义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
参考答案:没收官僚资本3.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遵循的原则是()。
参考答案: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4.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遵循的方针是()。
参考答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5.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第四章测试1.()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实现工业化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首先必须()。
参考答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运用()规律深刻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On the basic clue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作者: 李延华[1];陶爱新[2];曹英敏[3]
作者机构: [1]河北工程大学社会科学部,河北邯郸056038;[2]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北邯郸056038;[3]邯郸市职工大学,河北邯郸056002
出版物刊名: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7-108页
主题词: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现代化
摘要: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史学界争论颇多目前仍在探索的问题。
以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不仅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题,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而且史学界也早有此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现代化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能够全面、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思想文化层面。任何一种社会的变迁必然不能脱离这三个层面。
就近代以降的中国而言,历史的逻辑是这样的:西方冲击——中国反思和变革: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或清末新政,它们首先都是为了应付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冲击。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地主阶级洋务派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从而形成了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的闸门;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内忧外患下逐渐要求改良政治、开放政权、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于是政治领域的现代化变革——戊戌维新粉墨登场;戊戌维新失败了,可戊戌维新所开拓的历史道路最终不可逆转,在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打击下,清末新政真正地将维新派的主张付诸实践,从而将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政治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共和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民国,但中国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民国有其名无其实。近代知识分子反思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于是掀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更猛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行大规模自主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基本条件具备,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个半世纪以来,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努力中,中国社会逐渐发生变化,一步一步地走向现代化。
自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久。根据倡导和推动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之更迭,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几十年中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从事的现代化努力,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属封建主义现代化类型;第二个时期是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诞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民国时期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阶段。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开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先河。但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却因军阀混战与政治纷争等原因而倍遭摧残,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又打断了国民党主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推进。抗日战争结束后,代表中国两种不同命运的国共两党经历了四年的国内战争较量,因国民党政府本身的腐败与无能败走台湾,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而结束;第三个时期(1949年至今),共产党在取得了现代化主导权之后,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动员全体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运动的新时期。
1.现代化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可见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11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曲折历程。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还可以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历史和现实沟通和联系起来,如果我们把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在分别研究其基本线索的前提下,揭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现代化则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只不过在理解这一基本线索时,近代和现代各有侧重点。在1840年—1949年,反帝反封建这一任务特别突出,它是在外来刺激下不得不发生并且为现代化发展创造前提条件,现代化在这一阶段曲折缓慢地与之伴行。1949年以后,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成为时代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