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耐药分析及相关机制
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住院及门诊患者标本,培养分离出大肠埃希菌299株,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及法国梅里埃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验证是否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
结果:对299株大肠埃希菌,不同来源标本来自不同病区以及产生了ELBLs的比值,药物敏感性分析均作了详细统计(见表1、2、3)。
结论:临床上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可作为首选药物。
大肠埃希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呈现出较高的耐药性。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临床分布耐药性 ELBLs【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149-03大肠埃希菌(E.coli)是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患者腹泻、肺炎、尿路感染、血流感染等[1]。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大量耐药菌株的出现,严重影响到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熟悉其分布规律及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助于临床早期制定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收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同一患者剔除重复标本)的各种临床标本,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对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选择经鉴定为大肠埃希菌的299份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1.2 药敏纸片及培养基抗菌药物纸片购于赛默飞尔科技(中国)仪器有限公司,培养基采用M-H琼脂培养基购于江门市凯林贸易有限公司。
1.3 仪器与试剂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检测系统,全自动药敏试验卡片VITEK AST-GN13为VITEK-2comPact检测系统配套产品(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1.4 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购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对药敏试验每周进行一次质控。
头孢吡肟对质粒介导产AmpCβ-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接种效应研究
( e S c n s i l fS a x e ia i e s t , Th e o d Ho p t o h n i a M d c lUn v r iy Ta y a 3 0 1 iu n 0 0 0 )
l c ama e we e s l c e i c ud ng 1 io a e at s r e e t d n l i s l t s of ACT , 5 iol t s of DHA a d s a e f 0 s ae n 4 iol t s o ACT d DHA . an Antmir i ls s e i iiis we e de e m i e s n ot c o l to I t s s wih s a da d a d 1 0 f l i c ob a u c ptb lte r t r n d u i g br h mi r diu i n M C e t t t n r n 0 一 o d hi he n c a The i o ul g r i o ul . n c um fe t wa e i d a i h —o d o r a e I i c e s n t s i g wih t e e f c s d fne s an e g t f l r g e t r M C n r a e o e tn t h hi he no u um o p r d wih t e s a d r Re u t U n r t t nd r n c u ,a i c obils s e i g ri c l c m a e t h t r a d. s ls de he s a a d i o ul m ntmi r a u c pt—
耐多药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基因型研究及耐药性分析
Multidrug-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producing AmpC enzyme genotypes study and drug resistance analysis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region more resistant drug Escherichia coli (Escherichia coli, E.c oli) production plasmid AmpC beta-lactamase (AmpC enzyme) status and genotype distribution, yield analysis AmpC enzyme Escherichia coli antibiotic resistance to commonly used the characteristics for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prevent resistance genes to spread to provide the theory basis. Methods: Screening test early:screening test:Under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Agency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itute, CLSI) disk diffusion method recommended (kerby-Bauer, disk diffusion method) detected 71 Escherichia coli cefoxitin resistance, ie, the inhibition zone≤ 18mm suspicious of AmpC enzyme-positive strains.2.cefoxitin three-dimensional extract test:According to cefoxitinthree-dimensional extract test,whether by extracts of Escherichia coli beta-lactamase hydrolysis of cefoxitin (FOX) to determine whether AmpC enzymes to detect produced AmpC enzymes strains. Kerby-Bauer disk diffusion method : 71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 to 10 antibiotics were performed by Kerby-Bauer disk diffusion method with the standard of NCCLS. A TCC25922 was used for quality control.The experiment method points:On a flat plate LB doing (37 ℃ incubation 24 hour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acteria into and 0.5McIntosh standard pipe turbidity the same bacterium fluid, and the bacterium fluid in the uniform coating sterilization Mueller-Hinton culture medium surface, dry for several minutes, by sterile tweezers will drug susceptibility were flat piece of paper stick in the M-H culture medium surface, the distance between each piece of paper > 24 mm, pieces of > 15 mm from the flat. Will the culture dish with a piece of paper in 37 ℃incubation after 24 hours, with mm feet measurement bacteriostatic annulus diameters (bacteriostatic annulus to the edge of the naked eye can't see bacteria obvious growth limit),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the bacteriostatic annulus diameters reflect the bacteria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rug test sensitive degree .Results: 2006 NCCLS standard to judge, and each test all use escherichia coli bacteria strains of the standard quality A TCC is 25922. 4.PCR technology:AmpC gene dete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est positive strains.References to specific design 6 primers, using common plasmid small mention kit extraction escherichia coli plasmid DNA fo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mplate .Each specimen use to design good respectively six primer amplification, positive amplification fragment length were 520 bp, 462 bp, 405 bp, 346 bp, 302 bp, 190 bp .PCR products were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UV detector observations.5. Gene sequencing:Plasmid AmpC enzyme gene amplification-positive strains, respectively, to take the PCR amplification products the nucleic quantitative instrumentmeasured the DNA concentration> 300ug/ml, and sent to Shanghai Sangon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were sequenced. Results: 1. 11 strains harboring AmpC were screened, and 8(11.27%) strains were found by cefoxitin three-dimensional extract test. 2.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results:71 Escherichia coli susceptibility results show the whole sensitive to imipenem, amikacin, cefoxitin, aztreonam, cefepime, sensitive rate is higher are more than 59.15%, lower cephalosporincefotaxime, streptomycin, gentamicin, ciprofloxacin, levofloxacin.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24 (33.80%) and 35 double-resistant strains dominated (33.80%), including the mode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phenotype of GEN + CTX + LEV (16 strains, 22.54%)-based. Resistant strains producing AmpC enzyme and non-producing AmpC strain rate: AmpC producing strains of a variety of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resistance rate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AmpC producing strains (χ 2 test, P <0.05).4.PCR detected by plasmid AmpC enzyme gene situation: three-dimensional experimental 8-positive strains for PCR amplification, two positive, sequenc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are DHA-1 type.Conclusions: 1. In the region of clinical isolates of Escherichia coli producing ESBLs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 the AmpC enzyme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phenomenon of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has emerged. 2 in the region of the Escherichia coli plasmid-mediated AmpCenzyme genotypes of DHA-1, resistant strains producing AmpC enzym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AmpC producing strains. (3) in the region of Escherichia coli detected the two suspected SSBLs, the genotype combination of both DHA-1 AmpC and CTX-M type of ESBLs.Key words: Escherichia coli; AmpC gene; multi-drug resistant前言大肠埃希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杆菌科,是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
大肠埃希菌质粒AmpC酶和ESBLs的基因型及耐药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肠埃希菌质粒AmpC酶和ESBLs的基因型及耐药性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大肠埃希菌质粒AmpC酶和ESBLs的基因型及耐药性研究研究背景与意义: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见菌群,也是医院及社区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其感染可引发泌尿系统、胃肠道、呼吸道、软组织等多种感染病。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滥用,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其中质粒AmpC酶和ESBLs的产生是造成其耐药性快速蔓延和治疗的难点之一。
因此,对大肠杆菌质粒AmpC酶和ESBLs 的基因型及其耐药性的研究,对于控制大肠杆菌的传播及其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内容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离临床大肠杆菌中的质粒AmpC酶和ESBLs阳性株,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比较不同基因型的耐药表型特点。
同时,对质粒AmpC酶和ESBLs的基因型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其基因类型、序列差异及功能特征。
通过这些研究,探究大肠杆菌质粒AmpC酶和ESBLs基因型及其耐药性特征对于治疗和预防大肠杆菌感染的重要性。
研究方法:1. 分离临床大肠杆菌中的质粒AmpC酶和ESBLs阳性株,并进行药敏试验。
2. 分别利用PCR扩增、测序和比对分析,得到质粒AmpC酶和ESBLs的基因型及序列。
3. 利用构建重组表达载体等方法,验证质粒AmpC酶和ESBLs的序列特点及其与耐药性之间的联系。
研究进度及安排:1. 完成临床样品的采集及初步病原体分离鉴定(2个月)。
2. 进行药敏试验及筛选质粒AmpC酶和ESBLs阳性株(3个月)。
3. 利用PCR扩增、测序和比对分析,得到质粒AmpC酶和ESBLs的基因型及序列(4个月)。
4. 利用构建重组表达载体等方法,验证质粒AmpC酶和ESBLs的序列特点及其与耐药性之间的联系(5个月)。
5. 结果分析及撰写论文(2个月)。
预期结果及意义:研究结果将为控制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相应的感染预防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下呼吸道感染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下呼吸道感染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大肠埃希菌是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菌,由于各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使大肠埃希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不断下降,这些耐药的产生与大肠埃希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ESBLs)、AmpC酶有关[1,2]。
文献报道,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等应用广泛的抗生素敏感性逐年下降。
为此,我们对本院呼吸内科住院尘肺患者分离的256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谱及ESBLs、AmpC酶检测,指导临床抗感染用药。
1 材料与方法1.1实验菌株:2006年7月-2010年7月呼吸内科住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送检的痰液标本。
病人早晨漱口,深咳,取痰液送检,连续3日。
用SENSITITRE荧光法全自动快速微生物鉴定仪(Aris)进行菌株鉴定。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为标准菌株。
1.2 药敏试验:将大肠埃希菌在LB液体培养基(OXOID)中于37℃培养过夜,用LB培养液调整浊度至0.5麦氏浓度。
采用Kirby-Bauer法。
Mueller-Hinton琼脂(英国Oxoid公司),受试抗菌药物共18种,分别是:哌拉西林(齐鲁制药公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美国Wyeth-Ayerst公司)、头孢西丁(海南海药公司海口制药厂)、头孢他啶(Galaxo-Smithkline苏州公司)、头孢噻肟(华北制药凯瑞特公司)、头孢曲松(中诺药业公司)、头孢吡肟(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公司)、美罗培南(日本住友制药株式会社)、阿米卡星(上海旭东海普药业公司)、环丙沙星(广州南新制药有限公司)、左氧氟沙星(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取0.1ml菌液点于平板中央,用涂布棒均匀涂布整个平板,制成含菌平板。
将抗生素药敏纸片贴至含菌平板表面,35℃孵育24小时,测量抑菌圈直径。
1.3大肠埃希菌ESBLs检测:按照1.2方法进行菌液涂布琼脂平板及贴药敏纸片,35℃孵育24小时,测量抑菌圈直径。
AmpC酶的检测方法及在临床耐药菌检测中的意义
AmpC酶的检测方法及在临床耐药菌检测中的意义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我国又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检测、监测,才能及时发现并控制耐药菌的传播。
目前,对于耐药菌产生的重要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家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其检测技术也日趋成熟,但是对于在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中扮演着同样重要角色的酶—AmpC酶却了解甚少。
1 什么是AmpC酶AmpC酶属Ambler分类中的C组酶,其基因为ampC而得名。
AmpC酶是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β-内酰胺酶,其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故AmpC酶又称为头孢菌素酶。
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可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属于诱导酶。
质粒介导的AmpC酶(pAmpC酶)与前者不同,pAmpC酶高水平持续表达,且可通过转化、接合等方式转移给其它菌种,造成耐药性的广泛传播。
1989年韩国首次报道发现一种质粒介导的AmpC酶(CMY-1),1990年在美国发现另一种pAmpC酶(MIR-1),目前已有20多种pAmpC酶被陆续报道。
根据AmpC酶的遗传学关系,可将pAmpC酶分为5个家族:(1)枸橼酸杆菌起源的LAT族;(2)未知起源的FOX族;(3)阴沟肠杆菌起源的Entb族;(4)摩根摩根菌起源的Morg族;(5)蜂房哈夫尼起源的Haf族 [1]。
根据AmpC酶的产生方式又可将其分为3类:诱导高产酶、持续高产酶和持续低产酶。
(1)诱导高产酶:AmpC酶的合成往往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存在有关。
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只产生少量的AmpC酶。
当有诱导作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时,AmpC酶的产量明显增加。
(2)持续高产酶:即产AmpC酶的菌株无论在有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均可持续高水平产生AmpC酶,其原因为去阻遏突变。
大肠埃希菌耐药特征及AmpC酶基因分析
・
基础 医学 ・
大肠 埃 希菌 耐药 特 征 及 A C酶 基 因分 析 mp
王淑峰 戎 建 荣 ,
(. 1 山西 医科 大学第 一医院 , 山西 太原 00 0 ;. 3 0 12 山西省 临床检验 中心 , 山西 太原 00 1 ) 3 0 2
[ 摘 要 ] 目的 : 解 产 生 超 广 谱 B 内 酰 胺 酶 ( B s 的 大 肠 埃 希 菌 耐 药 表 型 和 Amp 了 一 ES L ) C酶 基 因 型 。 方 法 : 双 用 纸 片 扩 散 法 和 E— s t t筛选 确 认 大 肠 埃 希 菌 产 E B s和 Amp e S L C酶 菌株 , 过 P 通 CR基 因 扩 增 对 Arp 酶 耐 药 基 因 型 nC 进 行 确 认 。 结 果 :8株 产 生 超 广 谱 B 内 酰 胺 酶 大 肠 埃 希 菌 中 有 1株 为 Amp 酶 。 结 论 : 肠 埃 希 菌 是 产 生 E . 6 一 C 大 S B s的 常 见 茵 ,同 时 产 生 Amp L C酶 的 菌株 使 其 耐 药 性 增 强 , 实验 室 对 其 检 测 和 监 控 非 常 重 要 。
Amp tan r ce n d a d d tce y d u l — ic di u in a d E-e t An h C sr i s we e s r e e n ee td b o b e d s f so n t s. d t e Amp e z me r g r ssa c f C n y s d —e it n e u g n t p sc n r d b e oy e wa o f me y PCR e e a l c to t o Re uls:Th r s 1 i g n mp i ain meh d. s t i f e e wa Amp sr i mo g 6 tan r d - C ta n a n 8 sri s p o u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摘要】大肠埃希菌是临床最常分离到的致病菌之一,长期以来,人类对大肠埃希菌病防治的手段以药物控制为主,但是随着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导致了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产生,给大肠埃希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严重的障碍。
通过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能为消除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大肠埃希菌疾病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β-内酰胺酶;外排系统大肠埃希菌是临床最常分离到的致病菌之一,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及不恰当使用,耐药菌株增多,耐药机制及形式也多种多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其耐药率大幅度上升,多重耐药剧增且耐药谱明显增宽,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本文就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进行文献综述。
1产生灭活酶产生灭活酶是大肠埃希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可使抗菌药物活性降低或完全失活而产生耐药。
大肠埃希菌产生的灭活酶主要是β-内酰胺酶,主要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两类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一类能水解青霉素,三代头孢及单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但其对头霉素,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及酶抑制剂敏感,它由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突变而来。
现已发现的tem型esbls有90余种,shv型esbls有30余种及ctx系列esbls12种。
esbls是由质粒编码的,易在肠杆菌科之间传播,可将耐药质粒以转化,整合,传导,易位,转座等方式传给其它菌株,造成耐药菌株感染的爆发流行。
1.2ampc酶ampc酶家族是革兰阴性菌产生的不受克拉维酸抑制的“丝氨酸”头孢菌素酶组成的一个家族。
最初在耐氨苄西林的大肠埃希菌中发现,分为染色体介导的ampc型β-内酰胺酶和质粒介导的ampc型β-内酰胺酶。
其与esbls最主要的区别是其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
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受amp复合操纵子的调控。
研究表明,野生型大肠埃希菌低水平表达ampc酶,并不造成对广谱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
ICU产ESBLS酶和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1 1 菌株 来源 :0 8年 1月 ~2 0 . 20 0 9年 1 2月 我 院 I U 患 者 中 分 离 C 的大肠 埃 希菌 2 8株 。质 控菌株 大肠 埃希 菌 ( 3 ATC 5 2 ) C 2 9 2 为不 产酶 株 、 肺炎 克雷 伯菌 ( TC 0 6 3 为 E B s 控 菌株 、 A C 700 ) SL 质 阴沟 肠 杆 菌 ( 2 0 9M) 为 Amp C酶 质控 菌株 。 1 2 细菌 鉴定 和药 敏试 验 : 美 国德 灵 公 司 的 w la y 9 . 用 ak wa - 6全 自 动微 生物 分析 仪分 析鉴 定及 药敏 试 验 。 i3 E B s . S L 检测 : C S 推 荐 的标 准 纸 片 扩 散 法 测 定 E B s 采 按 LI sL , 用头 孢 噻 肟 ( T 3 u ) 头 孢 噻 肟/ 拉 维 酸 ( TX 3 u / 0 g 组 C X, 0 g 及 克 C L, 0 g 1 u ) 合、 头孢 他 啶( AZ,0 g 及 头孢 他 啶/ C 3u) 克拉 维酸 ( AZ 3 g u ) 合 。 C L,O u / g 组 任一组 药 敏 的抑 菌 环 直径 相 差 ≥ 5 mm 时 , 判定 E B s阳性 。 以 质控 菌 SL 株 肺炎 克 雷伯 菌 ( TC 0 6 3 为 E B s阳性 对 照 。 A C70 0 ) SL 1 4 Amp . C酶 检测 : 采用 酶提 取物 三维 试 验方 法 , 考文 献L 操 作 。 参 1 ] 挑 取 血 平 板上 过夜 培 养 的 数 个 待测 菌 落 , 入 3 加 O mL胰 蛋 白 大 豆 肉汤 中 ,5 3 ℃恒 温振 荡培 育 7h 4 40 / i 心 3mi, 沉 淀置 一 8 ℃ ,℃ 00rrn离 a 0 n取 0 反 复冻 融 5次 。加 入 15ml . 1mo/ P S p 7 4 旋 涡 混 匀 ," . 0 lL B ( H . ) 0 4C 100/ n 心 1 i, 3 0 r mi 离 5r n 取上 清液 , a 即为 酶 提 取 物 。将 0 5麦 氏 浊度 的 . 阴沟肠 杆 菌 A C2 9 2 液密 涂 于 M 琼脂 平 板 , 千后 在平 板 中心 TC 5 2 菌 H 稍 贴 一 3 u/ 0 g 片的头 孢 西丁纸 片 。用无 菌 刀片 在 离 纸 片边 缘 5mm 处放 射 状 地切 一条 狭缝 , 用微 量加样 器 取 2 u 0 L酶提 取 物加 入 狭 缝 内, 免 酶 液 避 溢 出狭 缝 , 酶液 稍干 后置 3℃孵 箱 过夜 。若 在狭 缝 与 抑菌 圈的 交界 处 待 5 出现扩 大 的长菌 区 域 。 为 三 维 试 验 阳 性 , Amp 判 即 C酶 阳性 。 以标 准 菌 株 阴沟 肠杆 菌 ( 2 的酶粗 提物 为 阳性 对照 。 0 9M) 1 5 统 计学处 理 : WHO T 5 3软 件进 行统 计 。 . 用 NE .
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情况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62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13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及耐药菌株的初步筛选;通过酶粗提物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同时应用PCR 技术对产酶菌株进行ampC结构基因的PCR扩增。
结果:临床分离的62株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及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但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明显较环丙沙星低。
在6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产AmpC 酶菌株共8株,占总菌株数12.90%;产AmpC酶菌株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非产酶菌株明显增高。
结论: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状况较为严重,应对AmpC 酶检测及监测给予足够重视;治疗产AmpC酶细菌所引起的感染以亚胺培南或头孢吡肟为首选,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可作为选用药物之一。
关键词: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三维试验The Detection of AmpC enzyme and Analysis of Drug-Resistancein Enterobacteriaceae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of AmpC β Lacta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which are resistant to the third-general cephalosporins for the basis of treating infections. Methods: Clinically isolated 62 strains of the Enterobacteriaceae were collected. The isolates harboring AmpC β-lactamases were detected by cefoxitin three-dimensional extract test and PCR amplification of ampc structure gene were studied. The method of Kirby-Bauer agar diffusion with the standard of NCCLS was used for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o 13 kinds of antibiotics. Results: The resistant rates of 62 Enterobacteriaceae strains were low to cefepime, imipenem and amikacin, but high resistance to ampicillin/sulbactam, ceftriaxone, ceftazidime. The resistant rates of clinical isolates to levofloxacin was lower than ciprofloxacin. 8(12.9%) strains which produced AmpC β-lactamases were determined from 62 strains of the Enterobacteriaceae . The resistant rates of the Enterobacteriaceae producing AmpC β- lactamas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producing AmpC. Conclusion: The resistant status of Enterobacteriaceae is severe.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of AmpC β-lactamase detection and surveillance. Imipenem is the most effective antibiotic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ns caused by AmpC producing strains. Cefepime, levofloxacin and amikacin were also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such infections.Key words: AmpC β-lactamase; Enterobacteriaceae; Three-dimensional extract test.前言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并且不合理的应用,导致细菌对其耐药日益增多,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逐年上升。
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基因型检测
t e s l ts f h io ae o Es h rc i c l. c e i h a oi M e ho 4 sr i s f Ceo ii a t id e e ain t ds 2 tan o f xtn nd h r —g n r t0 c p a o po i —r ssa tEs h re i o iwe e io ae r m ln c ls e i n n o rh s ta. e h ls rn e itn e e ih a c l r s ltd fo ci ia p cme s i u o p i1
大肠埃希 菌中, 经三维试验检测 , 单纯产 E B s 1 (28 , S L 者 8株 4 . %)单纯产质粒 A p m C酶者 4株 (.%) 同 95 , 时产质粒 A C酶与 E B s者 1 ( . , A C酶三维试验阳性菌株 , P R扩增其 中 4株扩 mp SL 株 23 5株 mp %) 经 C 增 到了清晰 的条带 . 1株 扩增 为阴性 .C P R产 物经 测序分析其基因型均为 D A 1 。 结论 大 肠埃希 H 一 型 菌临床分离株产 E B s S L 率较高 . 己经出现了质粒介导的 A C酶 , 并 mp 其基因型为 D A 1 H 一 型。 【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 质粒 ; mp A C酶 ; 基因型 ; 多重 P R C
T ep o u t f C r e u n e . Re u t Of 2 i lt s1 oa e n yp o u e S L h r d cso R we es q e c d P sl s o ae .8 i l tso l rd c d E B s 4 s s
大肠埃希菌耐药及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及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C)的药物耐受性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公共健康和治疗效果。
大肠杆菌是引起人类和动物肠胃疾病的常见致病菌之一,也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营养菌。
然而,它也是一种具有多药耐药性的致病菌,治疗愈发困难。
本文将重点介绍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机制,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药物的分类及影响针对大肠杆菌感染的药物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然而,由于很多患者缺乏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甚至出现了滥用、过量使用的情况,从而导致大肠杆菌出现了多重药物耐受性。
二、耐药性的机制1、基因突变大肠杆菌传染性很强,易发生基因突变,也是其获得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肠杆菌的基因突变可以使其体内的酶失活,或者使药物分子在其细胞内“失效”。
2、质粒传递性耐药基因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其质粒传递性耐药基因是其严重耐药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质粒传递性耐药基因可以跨越不同菌株,从而使不同的菌株拥有类似的耐药性。
3、韧性生理大肠杆菌在恶劣条件下,往往可以进入代谢休眠状态。
这种状态下,其代谢反应变慢,同时还可以封闭细胞壁,抵御药物和其他细胞的攻击,从而保持生命。
4、药物代谢和排泄型的耐药性大肠杆菌中一些酶物质可以诸如利用外源酶来破坏药物类分子。
大肠杆菌还可以通过外部物质和药物的泵输入和抽出来使它们远离细胞,从而保持不受影响。
三、研究进展目前,大肠埃希菌的多重耐药性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问题。
在研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方面,国内外学者们做出了很多努力,可以说科学家们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机制。
1、抗生素的新开发针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成为了目前国内外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研究显示,某些实验室制成的新型抗生素对诸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耐药菌有效。
2、基因编辑技术针对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的机理,一些研究者尝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设计出新的物质或方法解决耐药菌的问题,该技术可以有效改变菌体的耐药性。
大肠埃希菌药物耐药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大肠埃希菌药物耐药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大肠埃希菌是人类常见的肠道细菌之一,同时也是引起腹泻和肠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不断加强,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逐渐失效。
因此,探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前迫切的问题。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水平基因转移和表观遗传学等方面。
基因突变是大肠埃希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大肠埃希菌获得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例如,一些基因突变可以使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敏感,从而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
水平基因转移也是大肠埃希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水平基因转移是指细菌通过吸收外源性的DNA片段来获得外源性基因。
大肠埃希菌可以通过共享质粒、嗜菌体和碎片DNA等渠道来获得外源性基因,从而获得相应的耐药性。
例如,暴露在抗生素中的大肠埃希菌会产生β-内酰胺酶,这种酶可以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而使大肠埃希菌获得相应的抗药性。
表观遗传学是指没有改变DNA序列而改变DNA表达方式的一类机制。
表观遗传学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方面。
一些表观遗传学机制会影响细胞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例如,组蛋白修饰可以影响细胞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导致大肠埃希菌产生相应的抗药性。
分子生物学研究为了更好地探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分子生物学研究成为非常有必要的方法之一。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PCR、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和纯化等方面。
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
PCR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和快速等特点。
PCR技术可以用于扩增特定的DNA序列,从而探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
基因克隆是将DNA序列插入到质粒或噬菌体中,从而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基因克隆可以用于获得大肠埃希菌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载体,从而进行抗药性相关的功能研究。
重症监护病房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及耐药特性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著 ・
重症监护病房产 A p m C酶 大 肠 埃 希 菌 的检 测 及 耐 药 特 性研 究
张 文斌
【 摘要 】 目的 探讨我 院重症监 护病房 中大肠埃希 茵产 A p m C酶的情况及 耐药特性 。方法 试验检测 大肠埃希菌的产 A p m C酶情 况,采用纸 片扩散 法做 药敏试验。结果
照。
细菌 的耐药情况 日渐严重 ,A p m C酶在 大肠埃希菌 的对 药物 的
耐药 机 制 中起 了 重要 作 用 。重 症 监 护 病 房 在 医 院 的重 要 性 决 定 r其 分 离 出 的 大 肠埃 希 菌 的耐 药 性 有 其 特 性 。本 文 研 究 大 肠 埃
希菌的产 A p m C酶情况并对其耐药情况进行分析 ,以反馈 信息 给临床。
a d a t it rp r e . M e h d T r e—p a et s frd tc in o s h r h ac l c f xt n n i oi p o e t s b c i to s he h s t o ee t f c e i i o i e i n Amp n y r d c in c n i e o E c o i C e z me p o u t o d - o t n ,u i gd s i u in meh d frd u u c p i i t e t g Re u t I tn ie c r n t r d c n mp n y f c e i s o sn icd f so t o r gs s e t l y t s n . f o bi i sl s n e sv a e u i p o u i g A C e z meo h - Es
质粒介导ampc型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和检测方法
质粒介导ampc型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和检测方法质粒介导ampc型β-内酰胺酶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
该基因的存在会导致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从而使得抗生素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对于该基因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质粒介导ampc型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
该基因是由ampC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因此其基因型可以分为两种:突变型和野生型。
突变型ampC基因会导致细菌产生抗生素酶,从而增强其耐药性;而野生型ampC基因则不会产生抗生素酶,因此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质粒介导ampc型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PCR扩增法、DNA芯片法、荧光原位杂交法等。
其中,PCR扩增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 提取待检测菌株的DNA。
2. 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扩增出ampC基因片段。
3. 对PCR产物进行电泳分析,观察是否存在目标片段。
4. 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确定其基因型。
除了PCR扩增法外,DNA芯片法也是一种快速、高通量的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芯片上的探针与待检测DNA序列进行互补杂交,从而实现对目标基因的检测。
荧光原位杂交法则是一种直接观察细菌中目标基因表达情况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荧光标记的探针与待检测菌株中的RNA序列进行互补杂交,从而实现对目标基因表达情况的观察。
总之,质粒介导ampc型β-内酰胺酶的检测对于临床抗生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药敏试验结果,可以更好地指导抗生素治疗方案的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要 】 目的 了解安徽省 3 5所医 院自临床分离 的 4 2株大肠埃 希菌产 质粒介导 A C酶及 0 mp
对 常用抗菌药物 的耐药情况 , 揭示其相 关耐药机制 , 以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以三维试验筛选产
A C酶 株 ; 重 P R检 测产 质粒 介 导 A p mp 多 C m C酶 菌 株 , 对产 质 粒 介 导 A p m C酶 菌 株 用 P R方 法 检 测 超 C 广谱 p 内酰 胺 酶 ( S L ) 因 、I类 整 合 子 基 因 盒 插 入 序 列 和 主 动 外 排 系 统 ar Btl 一 EBs基 c — C基 因 。 结 A o 果 检 出 产 质粒 介 导 A p m C酶 菌 株 2 8株 ( .% ) 其 中 两株 经 测 序 比对 证 实 为 新 的质 粒 a p 70 , m C基 因 型 。产 酶 菌 株对 常用 抗 菌 药 物 , 亚胺 培南 、 罗 培 南 都 敏 感 外 , 其 他 大 多 数 抗 菌 药 物 耐 药 率 均 高 除 美 对
weea l e yP R.Re ut Amo gte4 2 ioae olce 2 7 O )po u e l mi— da r mpi db C i f sl s n h 0 sltsc l td, 8( . % e rd cd pa d me i・ s
tdA p — ca ae .D A sq e c a s o f m d ta 2 w r n v l m C g n s h ei a t e m C p l tm s N e u n e a l i c ni e h t ee o e a p e e .T e rs t a s n ys r sn
米卡星 、 四代 头 孢 菌 素 类 抗 菌 药 物 。
【 关键词 】 A p m C酶 ; 大肠埃 希菌 ; 耐药
Re it n e a d s o i td e it n e ss a c n a s ca e r sa c me h n s s c a im o c e iha oi r d c n p a mi - d a e f Es h rc i c l p o u i g l s d me i t d
l4 4
至
笠 鲞 箜
iJEpOi n cD Hem iVro) u t0 7 o 1 3 l x nIft i 1 e s( c n ei ,  ̄s20 .v l .N t t c sn A o
.
基 础论 著 .
产 质粒 介 导 A p m C酶大 肠埃 希 菌 耐 药 分 析 及 相 关 机 制
s s T epam dme i e mp — c mae w r e c db ut l C .E tn e — e t m p lc e . h l i— da d A C p l t ss eed t t ym lpe P R xe d d s c u — — s t aa ee i x p r a
23 02 0 2,Chia n
C r so d n u o : Jabn E al li i9 8 o u cr oe ni at r rp g h i—i . m i ia n 4 @sh . o : vsgt t r utnadr iac o p si m d t m CB A s at r b cv oi e i e h p dco n st e f l md eie A p — ei n ta e o i esn a — ad
Amp  ̄lca se W N in C E Y h H NGJ n A G Yn —i ,Y ig IJ —i C - tmas a A G Qa , H N a ,C E u ,W N i y g E Yn ,L i b . g n a n D p r etfI et u Dsae,TeFr f l t o i lf A h iMei lU i rt,HfiA h i eat n o n cos i s m f i e s h itA i e H s t n u s f ad i pa o dc n esy e , n u a v i e
le m epouigEceci l ( .o )adaa z e soie eia c ehns n ud at a —r cn s n h c i E cl n nl et iasc t rs tnem ca i adgie as d h ao i y hr ad s m
r t n lu eo n i it s ai a s fa t o i .M eh d T r e d me so a xr c s w sa o t d t e e t o b c to s h e — i n in l t t e t a d p e d tc e a t o Amp 一a t ma C 8 lc a —
于非产酶株 。2 8株产 酶菌株 中有 2 3株表 现为多重耐药 ,0株检 测出各 型 E B s 因,1株 扩增 出 2 SL 基 2 I 整合子基因盒插 入序列 ,0株主动外 排 系统 ar Btl 类 2 cA — C基阕 阳性 。结论 o 产质 粒介 导 A p m C酶 大肠埃 希菌对临床常用抗 菌药物 的耐药率均较高 , 重耐药现象普遍 , 多 同时存在多种 耐药机制 , 中 其 以产生灭活酶和 I 整合子介 导的耐药机制为主 。对产酶菌株 临床经验用药 可选用碳 青霉烯类 、 类 阿
tm ss( S L )gn ,net ee ast s f ls 1it rn n ci fu yt cA — l gn a ae E B s ee isr dgn see as e os dat e f xss m ar Bt C ee e c t oc n g a v el e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