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石亨和于谦有什么关系 石亨为什么要害死于谦
历史趣谈:大明忠臣于谦 “救世宰相”何以被冤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大明忠臣于谦“救世宰相”何以被冤死
导语:明英宗“不忍心杀害功在社稷之人”。
力主要杀于谦的人就把当年其“社稷为重,君为轻”,不顾英宗死活的主张告诉了英宗,还强调:“不杀于谦
明英宗“不忍心杀害功在社稷之人”。
力主要杀于谦的人就把当年其“社稷为重,君为轻”,不顾英宗死活的主张告诉了英宗,还强调:“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英宗才痛下决心杀了于谦。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由于蒙古瓦拉部侵犯大明江山,英宗采纳宦官王振的建议亲自抵抗外族的侵犯,由于组织不周且前线指挥由宦官独断,导致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英宗被俘。
这时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后来明英宗时期,各地政局产生了一些动荡,也都被于谦平定。
景泰八年,将军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发动宫廷政变,于谦被逮捕。
罪名是迎立外藩、图谋不轨,罪至当诛。
石亨曾是于谦的部下,经于谦提拔才至将军位,在京师保卫战中也曾立过战功,但是此人经常藐视大明律多行不义,于谦就参劾他,由此对于谦恨之入骨。
徐有贞在京师保卫战后被罢免官职,后来让于谦替自己向景泰求情,景泰对徐极为反感,复官不成,这笔仇怨也记在了于谦头上。
当石亨等人力主要杀于谦的时候,明英宗“不忍心杀害功在社稷之人”。
力主要杀于谦的人就把当年其“社稷为重,君为轻”,不顾英宗死活的主张告诉了英宗,还强调:“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英宗才痛下决心杀了于谦。
还强调:“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英宗才痛下决心杀了于谦。
据史料记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京郊妇孺,无不生活常识分享。
石曹之乱的结局:“夺门之变”三大“功臣”,一贬二死
石曹之乱的结局:“夺门之变”三大“功臣”,一贬二死本文导读:得势后的徐有贞、石亨等人随即以“莫须有”的罪名置于谦于死地。
于谦“以定社稷功,为举朝所嫉”,加上他孤高自负,从不结交党羽,独往独来,朝中大臣竟没人站出来为于谦辩护。
当时英宗还是认可于谦的功劳的,对于判处他死刑有些于心不忍。
徐有贞说:“不杀于谦,复辟就无名!”最终,于谦和王文、舒良等大臣一同被杀。
据说,于谦被查抄家时,清贫得令人难以置信!行刑之日,天空阴霾四起。
石亨逐渐暴露了骄狂和欲壑难填的本性。
大肆冒领军功,为部下四千余人冒领功赏,各地的守将都愤愤不平。
此外,石亨和曹吉祥肆意夺取民田,有一位御史上书弹劾。
英宗看到奏书,对大学士李贤和徐有贞说:“御史敢这样直言,真是国家的福分!”站在一旁的曹吉祥恼怒要治御史之罪,被英宗制止。
石亨更是怒气冲天,斥御史言语不实,还认为李贤和徐有贞是幕后主使。
石亨对曹吉祥说:“如今在内廷是你的天下,在外朝由我统领,李贤之流这样诬陷,其用意很明显啊!”徐有贞升任内阁首辅,与石亨、曹吉祥发生了矛盾。
三人相互争斗,连皇帝都看不下去,开始信任锦衣卫统帅门达、逯杲。
此时锦衣卫指挥门达正依附于曹吉祥和石亨。
门达和给事中王铉分别上书皇帝,称都御史耿九畴党附首辅徐有贞和大学士李贤,唆使御史诬陷石亨。
曹吉祥趁机在英宗跟前痛哭:“臣等万死一生,舍命迎皇上复位,内阁大臣一定要杀了我等而后快!”说时声泪俱下,伏在地上痛哭不起。
英宗又信任石亨和曹吉祥,将徐有贞和李贤降职,那位御史被充军。
石亨恃宠骄狂,无所顾忌。
一天,石亨率千户卢旺、彦敬进入皇宫禁地,直入文华殿。
皇帝惊问:“他们是何人?”石亨满不在乎地说:“这是微臣的两个心腹,迎复皇上之功,这两人功劳最大。
”石亨当即请皇帝下旨,擢迁二人为锦衣卫指挥使。
1458年(天顺二年)三月,石亨的心腹、兵部尚书陈汝言的贪污罪被揭发。
其家中财物之多令皇帝吃惊。
英宗想起于谦的清贫,痛心地说:“于谦在景帝一朝始终受宠,死时家无余赀;而今陈汝言当了不到一年的兵部尚书,竟然得了这么多贿赂!”。
世事两难全的事例
世事两难全的事例明朝于谦7岁的时候,有个僧人给他相面,说:“他日救世之宰相也!”到于兼长大,执政后果然大有成绩。
他正直敢为,惩治贪官污吏;他体恤民情,所到之处总为百姓行德政;他又足智多谋,知识广博,能文能武,从指导百姓兴修水利,种树凿井,到平盗贼理财赋,无一不处理得当。
后来,“土木之变”,皇帝被掳,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一身而兼将相之职,外抗强敌,内整朝纲,把一个行将崩溃的国家治理得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反败为胜。
更可贵的是他的无私和清廉,体现了中国老百姓和士大夫对执政者的希望。
正是在这样一位执政者身上,发生了一场“忧国忘身”的悲剧。
于谦初掌朝政时,北边有瓦剌强敌,南部诸省也不太平。
于谦需要同时应付数场战争,内忧外患,他只能用铁腕来治理这个混乱的国家。
史书记载说:“戎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
”就是说,为了适应变化万千的艰难处境,于谦实行直接指挥,包括调动军马,拟订计划,口授奏章,他的僚属还来不及思考,便只剩下执行的功夫了,结果又总是证实他是对的,不服也不行。
这与法国史书上记载拿破仑的治军作战应变的方式相似。
这样做,虽然迅速造成了全国上下号令统一行动一致的良好局面,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和内乱的平息,却留下了同僚们弹劾他的理由。
一旦和平到来,人们说他专断的批评就不断出现,尽管他举出历朝律令来证明自己没有越权,但嫉妒者喋喋不休,终于损害了他。
他的清廉更是危及同僚,本来皇帝命令他和一些大臣兼职东宫,可以领两份俸禄,大家循例谦让一下也就算了,可是领头的于谦却执意一推再推,就是不要。
皇帝看见他的住宅太小太破旧了,几乎挡不住风雨,就赐给他一所上好府邸,可他还是一再推辞。
更为甚者,其他功臣都指望“封妻荫子”,但封赏总不能越过功最大位最高的于谦。
大将石亨是为了报恩(于谦曾为石亨说情,让他戴罪立功,还提拔他担任要职),二是为了自己的妻儿着想。
他上表皇帝,要求加封于谦的儿子于冕。
历史解密救时宰相于谦两袖清风却惨遭处死 于谦的后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救时宰相于谦两袖清风却惨遭处死于谦的后代
导语:于谦又被后人称为“救时宰相”,关于明朝于谦的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两袖清风”讲述的就是明朝于谦的故事。
话说,于谦担任兵部侍郎期
于谦又被后人称为“救时宰相”,关于明朝于谦的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两袖清风”讲述的就是明朝于谦的故事。
话说,于谦担任兵部侍郎期间,有一次在河南一带巡查。
当时,朝廷的政权被宦官王振所把持,各地官员为了拉拢王振,纷纷用重金和稀有宝物去贿赂王振。
即使在外地出差的官员,等到回京时,也要带一些金银财宝前去献给王振。
如果要是哪位官员没有给王振献上宝物,那么他就很有可能遭到王振及其党派的打击报复。
两袖清风的于谦当然看不过王振嚣张跋扈的样子,但是苦于没有证据,所以没法扳倒王振及其党羽。
等到于谦从河南回京时,有同僚建议于谦回京之后给王振进奉一些金银财宝,顺便再拿点河南的土特产送给权贵们。
于谦听完同僚的建议后,他哈哈大笑,随后拿起毛笔,在白纸上洋洋洒洒写下一首诗歌。
诗歌内容就是:“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
同僚看完这首诗歌后,立马明白了于谦的意思。
等到于谦踏上回京之路时,他果然没有带上当地的土特产。
等到于谦回京之后,大多官僚都以为于谦会对王振有所表示,但是于谦依然我行我素出入朝廷,丝毫没有顾及王振及其党羽的看法。
后来,人们常常用“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来形容于谦为人清廉、正直的美好品行。
明朝于谦为什么被杀
在了解于谦的故事后,觉得于谦既伟大又悲惨。
于谦之所以伟大,生活常识分享。
将相故事-民族英雄于谦简介 于谦是怎么死的?
将相故事-民族英雄于谦简介于谦是怎么死的?说起于谦这个名字,大部分人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著名的相声演员——于谦先生。
不过小编所说的于谦与于谦先生并无多大瓜葛,他们甚至不是生活在一个时代的。
本文所说的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大臣、民族英雄。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汉族人,出生于公元1398年,去世于公元1457年,祖籍考成,有《于忠肃集》,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自小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聪慧,在他七岁的时候,曾有和尚观其相貌,称他是救世的良相。
虽然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是假,那个老和尚所说又是否只是戏言,总之和尚一语成箴,于谦后来果然挽救大明于颓势之中。
永乐十九年,二十三岁的御前高中进士,于宣德初年授御史之职。
后来跟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叛乱,作战有功,升任巡按江西。
宣德五年,再升兵部右侍郎之职,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
于谦在此当政之时,时常深入群众之中,稍有灾祸,马上上奏朝廷,忧民之所忧。
因为河南靠近黄河,有黄河水患的隐忧,于谦当政期间,下令加固堤坝,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解决隐患的同时,也不忘明祸,他执政极严,在职期间严厉打击盗匪,恩威极重,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于谦因此深得当地百姓爱护拥戴。
正统十一年,于谦上京述职,因为没有向大宦官王振送礼,因而被王振记恨,其后王振给他扣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
若不是因为于谦在民间多有贤名,使得两省百姓纷纷要求于谦复任,以及当地藩王的求情,于谦怕真要被王振冤枉致死。
正统十三年,因为在任兵部右侍郎的九年间,政绩出众,于谦升任兵部左侍郎。
正统十四年,历史著名的土木堡之变爆发,御驾亲征的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
一国之君被俘,群龙无首,朝政混乱。
当时群臣商议聚集钱财将明英宗赎回,但是瓦剌虽然收取了银钱,却贪心的想要更多,因而并没有按照约定将明英宗放回。
在国君被俘,首都面临瓦剌进攻,群臣都提议南迁的情况下,于谦力排众议,请求固守国都,立钺王朱祁钰为新君,进兵部尚书。
于谦之死原因浅析
于谦之死原因浅析作者:李亮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1期【摘要】夺门之变后,于谦被徐有贞等人以“意欲迎立外藩”为名构陷下狱致死。
于谦之死,部分史家归咎于“夺门”。
诚然,这是一条直接原因。
除此之外,于谦之死还有以下原因:人际关系上,由于于谦未能处理好与群臣的关系,得罪许多大臣,从而增强了倒谦派的实力,引来杀身之祸;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之后的部分举措间接伤害到了英宗的感情;于谦作为景帝的重臣,卷入到了英宗和代宗之间的皇权斗争中,英宗因景帝而迁怒于于谦。
【关键词】于谦;人际关系;英宗;景帝关于于谦之死,部分史家归咎于“南宫复辟”。
史载:“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
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帝意遂决。
”很明显,这里要杀于谦就是要为夺门正名,不杀于谦师出无名,于谦成为复辟后的一个必要陪葬品和牺牲品。
关于于谦之死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①于谦之死归于“夺门”。
陈剩勇《于谦的悲剧:一个政治学的解读》认为于谦之死是皇朝最高统治者为确立其“复辟”的政治合法性,为重建因景泰帝继统而遭到破坏的皇统的政治需要之所致。
②于谦之死归于制度原因。
朱章芳《于谦之死原因浅析》一文中认为于谦于谦悲剧的发生是有其制度必然性;赵秀丽《从于谦之死看明朝英景之际中央权力的运作》认为于谦之死与英景之际的中央权力运行机制有密切关系。
归于复杂的人际关系。
钱国莲、叶仁美《从于谦的人际关系论其人生悲剧的成因》认为于谦之死的根源在于于谦独特的人格特征和性情气质。
于谦,子廷益,钱塘人。
历仕三朝:宣宗、英宗、代宗。
宣宗时,“高煦出降,帝命口数其罪。
谦正词崭崭,声色震万。
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于谦为人公正不阿,正直坦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于谦为人过于正直的性格,在官场上是吃不开的。
他的为人处事缺乏灵活性,长此以往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得罪众多臣僚,导致自己同众臣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又微妙,惹祸上身。
历史趣谈:解读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要杀忠臣于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解读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要杀忠臣于谦
导语: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要杀忠臣于谦于谦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一生白衣,自检朴实,两袖清风,是一个难得的忠臣,但是为何明英宗复辟后还是要
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要杀忠臣于谦
于谦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一生白衣,自检朴实,两袖清风,是一个难得的忠臣,但是为何明英宗复辟后还是要将于谦赐死呢?
于谦像
明英宗由于在土木堡之变中大败,被瓦刺国抓去当了俘虏,期间为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臣不可一日无首,由于谦带头的的大臣们纷纷主张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景泰,瓦刺国本来想利用被俘虏的明英宗来向明朝开条件,并且发军攻打明朝,却被以于谦为首领而抵挡住了攻击。
最后明英宗被放回自己的国家,却又被自己的弟弟软禁起来,这一软禁就是漫长的七年,经过“夺门之变”后,明英宗终于重新登上了皇位,重新掌握了大权,明英宗登位没过多久朱祁钰就去世了,明英宗自然也清楚于谦是个忠臣,但是如果杀掉于谦,可以让他从新树立威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面对着曾经失去一次权利的人,面对着曾经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的明英宗多少也有了些经验了,杀掉于谦也是对当初拥护朱祁钰为皇帝的人一个告诫,不然不足以证明复辟之君王的威名与政治之权威,由此可见,明英宗赐死于谦是属于无奈之举啊。
明英宗后由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接任,也许是对于谦的愧疚,明英宗特别强调了要求明英宗为于谦洗清冤屈,可是一代忠臣已经成了刀下亡魂,即使洗脱了冤屈,也已经没有什么作用,无非是一些名声罢了。
生活常识分享。
于谦保卫京城的故事
于谦保卫京城的故事明朝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
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断了手的,缺了腿的,陆续在北京街道出现了。
京城里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
再说,京城里留下的人马不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就是代理皇帝的职权),并且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剌。
大臣们七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
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
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的,应该砍头。
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
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太后决定叫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一江一钱塘(今杭州)人。
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
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
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一习一。
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专权的时候,贪一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
”他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后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闾阎就是里巷。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因为于谦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一党一诬告于谦,把于谦打进监牢,还判了死刑。
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员和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的消息,成千上万的人联名向明英宗请愿,要求释放于谦。
{读史有感】于谦蒙冤被杀原因探析
于谦蒙冤被杀原因探析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
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任监察御史,为宣宗皇帝看中,升迁为兵部侍郎。
巡抚河南、山西近二十年间,他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政绩卓著,深得民心。
他一生清正廉洁,忠君爱国,只为国事,不谋私利。
《明史·于谦传》说他“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社稷,功伟矣”。
可是这样一位有功之臣,最后却惨遭杀害,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不得不从当时政局发生的变化说起。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于谦拥立景帝,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
当时朝廷人心惶惶,翰林侍讲徐有贞以“星象有变”为由,主张弃都南迁。
于谦挺身而出,当庭怒斥徐有贞,说“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阻止了南迁,并调集重兵,组织指挥京城保卫战,最终化解了这场关系明朝生死存亡的危机。
于谦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刚直无私,深得景帝信任,也因此遭受朝中大臣嫉恨。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日夜晚,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趁景帝病重,发动“夺门之变”,于谦以谋逆罪被杀。
据《明史》记载,景泰八年正月壬午,武清侯石亨、徐有贞和太监曹吉祥等人趁景泰帝(朱祁钰)病重之机潜入南宫,拥立被软禁在南宫的太上皇英宗(朱祁镇)复辟。
次日凌晨,太上皇英宗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划迎立襄王子为帝。
石亨等人唆使言官上奏。
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逆,处极刑。
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等人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呢?”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有功。
”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英宗皇帝便下定了决心,下令将于谦处死,并抄没家产,家人被充军边关。
当锦衣卫奉旨抄家时,发现于谦家无余财,只有正屋大门被锁着。
于谦之死原因浅析
北京保卫战之后,也先大败,被迫撤军。景帝之后对有功之臣大加封 赏,其后数年,徐珵官职依旧。史载:“珵急欲进取,自创南迁议为内廷讪 笑,久不得迁。而是时用人多决于少保于谦。珵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 祭酒。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珵 不知谦之若之也,以为沮己,深怨谦。”徐珵升迁之事,虽不是于谦有意阻 挠,但毕竟和于谦能扯上一点关系,况且徐有贞本人气量狭窄,和于谦的 关系日益恶化。俗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忠者的悲剧命运始终就在于他没有伤在敌人的明枪上,却之于同类 从背后袭来的暗箭。”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却被身为 同僚的徐有贞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在这儿,于谦多了一个潜在的 敌人。
于谦,子廷益,钱塘人。历仕三朝:宣宗、英宗、代宗。宣宗时,“高煦出 降,帝命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万。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出按 江西,雪冤囚数百。”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于谦为人公正不阿,正直坦 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于谦为人过于正直的性格,在官场 上是吃不开的。他的为人处事缺乏灵活性,长此以往就会在不知不觉间 得罪众多臣僚,导致自己同众臣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又微妙,惹祸上身。
关于于谦之死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①于谦之死归于“夺 门”。陈剩勇《于谦的悲剧:一个政治学的解读》认为于谦之死是皇朝最高 统治者为确立其“复辟”的政治合法性,为重建因景泰帝继统而遭到破坏 的皇统的政治需要之所致。②于谦之死归于制度原因。朱章芳《于谦之死 原因浅析》 一文中认为于谦于谦悲剧的发生是有其制度必然性;赵秀丽 《从于谦之死看明朝英景之际中央权力的运作》认为于谦之死与英景之际 的中央权力运行机制有密切关系。归于复杂的人际关系。钱国莲、叶仁美 《从于谦的人际关系论其人生悲剧的成因》认为于谦之死的根源在于于谦 独特的人格特征和性情气质。
于谦之死
于谦之死明英宗复辟的当日,于谦被下狱。
第六天,也就是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问斩。
罪名是谋逆,被判凌迟。
抄家时,让陷害他的石亨、徐珵等失望的是,这位位高权重的重臣,家里竟然没有多余的东西,不要说奇珍异宝了。
锦衣卫发现,上首的一间正屋紧锁着,打开后看到的,只有代宗皇帝赐予的蟒袍和宝剑。
而在于谦死后不到一年,由石亨推荐取代于谦为兵部尚书的陈汝言获罪,抄家时却是“赃累巨万。
”于谦有“救时宰相”之称。
明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六日,英宗皇帝朱祁镇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消息传到北京的第二日,紫金殿上人心汹汹,朝廷大臣哭作一团,刚刚被皇太后任命的监国郕王朱祁钰不知如何是好。
群臣廷议战守,自称精通星象的侍讲徐珵进言,从星象来看还是以退为好,应将国都由北京迁往南京。
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立即予以反驳,他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斩!京师是天下根本,一旦南迁,就意味着失败,应该还记得宋室南渡的事吧!”他的主张受到郕王的肯定和众多主战派大臣的赞同。
但战可不是说着玩的,明廷新败,京师五十万劲甲精骑在土木堡损失殆尽,所剩疲卒羸马不及十万,人心惶惶,上下不稳。
怎么能够抗衡刚刚得胜的蒙古瓦剌的铁骑呢?况且,瓦剌首领也先自恃有大明皇帝做人质,可谓是“以战不败,以和可成”,和战的主动权握在也先手中。
为了战胜瓦剌的进贡,于谦竭尽了最大的努力。
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
军事上,明廷的主要军事将领包括兵部尚书都在土木之役中战死,京中不仅缺乏精兵,也缺乏战将。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后,推荐石亨总领京营兵马。
石亨原为大同左参将,土木堡战役前,石亨在大同阳和口大战中兵败逃回,被贬官下狱。
但石亨骁勇,所以于谦特请朱祁钰起用石亨。
同时,于谦还建议褒奖和推荐杨洪等一批军事将领。
并从各地抽调兵马,充实京师。
政治上,在群臣的推戴下,朱祁钰于九月初六日做了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拆掉了也先手中的王牌。
消息传到瓦剌大营,也先大为震怒。
本以为英宗这一奇货可居,却不料被明廷识破,另立皇帝,失去利用价值。
明朝于谦(明朝最厉害的三个人)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明朝最大的冤案,于谦挡了谁的路“山若炼成艰辛,火必白烧。
我不怕破,我要在世上保持清白!”这篇名篇是明代于谦写的,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457年正月,为保卫北京战争、保卫大明江山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于谦,在他发誓要守护的城市前寿终正寝,受命于朱祁镇、明英宗、实为千古奇冤。
为什么要杀于谦1457年,朱祁钰病重,但被关在南宫的朱祁镇却成功复辟,再次登上皇位,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夺门之变”,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胡汉三回来了”。
第二天,朱祁镇提出了立功大臣的“夺门之变”。
徐宥箴:入阁,兵部尚书;石亨:冯忠国公;张琦:冯太平侯;曹吉祥:司仪太监和总督的三个营。
徐宥箴立即逮捕了于谦和王文,因为于谦是他们兴旺发达的最大障碍。
只要于谦活着,他们的阴谋早晚会曝光。
换句话说,是徐宥箴等人杀了于谦,而不是朱祁镇。
朱祁镇曾说“谦虚是立功的”,但徐宥箴又回到了“不杀于谦,则无名”。
在这一刻,朱祁镇失明了,直到几年后,才有人能解决他的疑虑。
阴谋为什么“夺门之变”是个阴谋呢?徐宥箴等人把“迎宾”的重任交给了于谦和王文鼎,这就需要用到金牌。
毕竟藩王不应该随意进京。
然而,于谦和王文从未获得过金牌,所以审理此案的官员很难做到。
徐宥箴说“虽无明显迹,有意”,即“意”,类似于“莫须有”杀岳飞。
徐宥箴也在奸臣之列,堪比秦桧。
事实上,在“夺门之变”发生的当天,于谦、胡瑗、知望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推荐朱见深为太子。
他们找到了鲁尚,请他起草一份奏折,准备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征求皇帝的同意。
于谦等人从没想过要欢迎藩王称帝,而是想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
也就是说,如果朱祁镇想夺取王位,他会带着儿子去抢,但徐宥箴等人不会告诉他这个消息。
就徐宥箴一行而言,一旦第二天的会议结束,于谦等人就在朝廷上递交奏章,而朱祁钰没有儿子,所以他很可能会同意于谦的请求。
一旦会议开始,徐宥箴和其他人将失去实施这一阴谋的机会。
毕竟,王位迟早是朱祁镇的脉搏。
究竟谁要害死于谦?从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看人性之恶
究竟谁要害死于谦?从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看人性之恶于谦,明英宗、明代宗两朝的中流砥柱,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领导了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人的入侵,为大明朝续命两百年。
土木堡之变,可谓明朝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当朝皇帝被异族侵略者活捉了。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9月,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
想当年,朱祁镇爷爷的爷爷朱元璋先生发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檄文,挥师北伐,把元蒙统治者赶出北京城,赶回了大漠。
经过一百多年,元蒙的一支、瓦剌部落逐渐强大,并且又开始在明朝边境骚扰。
瓦剌本来是小打小闹,只是想敲诈几个零花钱,没想到23岁的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居然兴师动众地御驾亲征,御驾亲征你就好好打也行,结果他把打仗当郊游了,由着王振怎么开心怎么来。
王振不懂打仗,也不想懂,王太监只想让皇帝陪自己回乡一日游,那不比衣锦昼行还有里儿有面儿?王太监还知道自家的万顷良田不能踏坏,因此王振不顾后有追兵,领着几十万人马在回乡的小路上七弯八绕。
在王振匪夷所思的瞎指挥之下,明军全军覆没,二十五万兵马以及随行的官员都跟着枉送了性命,朱祁镇本人也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被俘。
消息传回京城,后宫哭成一片,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在后宫主持捐款,凑了八大车金珠宝贝,又命令大臣们筹集了两万多两白银,想把朱祁镇赎回来。
结局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瓦剌收了财物,但没有放人,瓦剌怎么会轻易放了这个提款机、超级肉票呢?并且,瓦剌还裹挟着朱祁镇来进攻北京城了,企图用朱祁镇逼迫明朝投降。
北京城危在旦夕,大明朝危在旦夕。
朝中的大臣们,有主张投降的,有主张南迁的,还有官员偷偷把老婆孩子金银细软送往了南京,只等朝廷有个风吹草动,自己也就拔腿蹽了。
毕竟天下是朱家的,又不是他家的,只要自己身家安全,他们就还可以照常做官,投降也好,南迁也罢,给谁当官不是当官?在哪儿当官不是当官?力主南迁的代表是徐有贞。
所幸,官员们并不都是尸位素餐、窃禄偷安的,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一声断喝振聋发聩:“建议投降、逃跑的该杀,难道你们忘记了北宋的靖康之耻吗?”于谦的一番慷慨陈词,扭转了朝堂上的逃跑主基调,很多大臣都站到于谦一边来,于谦力主坚守北京。
他让明朝多活几百年 明英宗却为何一定要他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他让明朝多活几百年明英宗却为何一定要他死
导语:他的前半生是个典型的清官,百姓爱戴的好官,当太监王振执政的时候,全朝堂的人都去巴结,唯独于谦没有任何表示。
太监原本心眼就小于平常
他的前半生是个典型的清官,百姓爱戴的好官,当太监王振执政的时候,全朝堂的人都去巴结,唯独于谦没有任何表示。
太监原本心眼就小于平常人,这让王振非常不满,觉的于谦看不起自己。
于是就指使人弹劾于谦,准备把这个不知好歹于谦给整死,王振要让人知道,他想整谁跟踩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
但是,当于谦要被处死的消息出出来,一时间群民共愤,数万百姓联名上书禀明实情,于谦无罪并希望其继续留任原职,周王、晋王等藩王也上言说明情况,这样,于谦才逃过一劫。
时间到了正统十四年,蒙古部落南下洗劫,兵锋直指京城。
此时的明英宗觉的自己可以像先祖们一样,打得这些蒙古野蛮人回去吃草,于是在王振等人怂恿下御驾亲征。
不曾想,出师不捷,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数十万大家溃败。
国不可一日无君,没办法的情况下,于谦等人请郕王出面主持大局,安定军心,防御蒙古来袭。
这期间朝臣集团开始借着王振怂恿而迫使皇上被俘一事,开始反击宦官集团,并诛杀了王振,随后推举了郕王继位,史称明代宗。
当蒙古大军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他见全城兵士士气低下,作为文官的于谦,选择身先士卒跨马杀出城去,进行突袭。
士兵见长官都不要命的冲,显的异常英勇,一时间杀的蒙古人蒙了头脑,纷纷后撤整理方阵,至此北京保卫战首战告捷。
生活常识分享。
于谦的轶事典故有什么
于谦的轶事典故有什么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在历史上有过不少的功绩,虽然结局悲惨,但是他的功劳后人永记。
而与他诸多历史功绩相对的是,关于他本人的轶事典故也并不少。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于谦的轶事典故,希望你喜欢。
于谦的轶事典故一、救时之相于谦小的时候,他母亲最爱给他梳两角之髻。
有一日一位名叫兰古春的和尚看见于谦,便戏称:“牛头喜得生龙角。
”哪知于谦机敏异常,当下便脱口说道:“狗口何曾出象牙。
”虽然回了和尚,但是年幼的于谦回到家中,还是让母亲不要再给自己梳两角髻了。
过了没几天,竖着三角之髻的于谦与兰古春再次相遇,兰古春又开玩笑道:“三角如鼓架。
”于谦愤愤回了句:“一秃似擂槌。
”两个对子让兰古春极为惊异,细观于谦长相,回到佛寺对其师傅说:“此儿救时之相也。
”而后来于谦在“土木堡之变”的应对,也正应了“救时之相”的箴语。
二、八岁成对于谦少有大志,从小的时候就处于不凡。
他八九岁的时候穿着红衣骑马,正是鲜衣怒马,有邻长呼其名戏之曰:“红孩儿,骑马游街。
”公应声曰:“赤帝子,斩蛇当道。
”这个对子不仅工整,而且其中所代表的志向也不小,闻者无不惊叹异常。
三、志惊鬼魂于谦为诸生时,每日里读书都读到深夜。
这一晚于谦照例秉烛夜读,窗户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巨人,举着扇子希望于谦能给他题一首诗。
那时候于谦喝了点小酒,有些微醉,也不觉此事惊异,接过扇子,便大笔挥就:“大造乾坤手,重扶社稷时。
”巨人大惊,悲跃而去,却原来巨人是一个鬼魂,他所持的扇子实际上就是一片芭蕉叶。
四、秀才智对于谦为弟子员时,接巡按三司坐一寺中,有人指责殿中大佛说:“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可以为对。
”于谦对曰:“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等出了寺庙,兵士问他对了什么,他回到:“两卫小军,偷狗偷鸡偷苋菜。
”实在有趣。
于谦不仅文治武功均得,能机智成对,还著有许多诗篇遗世。
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那首《石灰吟》。
于谦救时宰相称号的来源于谦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杀于谦?不杀于谦会怎样?
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杀于谦?不杀于谦会怎样?在南宫复辟后,英宗朱祁镇杀于谦,除了英宗本身为了自己找一个理由外,于谦个人的性格的因素占了很大的因素。
于谦的人品太高尚了,他的品德与才智,均把其他人甩在后边,他为官争理不争利,不拉帮结派。
在景泰一朝,于谦得罪了太多人,包括英宗本人。
01.得罪了英宗朱祁镇土木之变后,于谦的一系列行为得罪了英宗。
英宗杀于谦的第一个理由:他不仅拥立了郕王,而且多次拒绝了英宗南归。
当时也先以英宗为人质,为了在战斗中不受制于人,于谦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这既使英宗朱祁镇丢掉了皇位,成了太上皇,也使他失去了人质的价值,南返的希望变得渺茫。
瓦剌挟持朱祁镇至大同城下,于谦举荐的大同守将郭登拒开城门。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于谦拒绝了也先的讲和之议,又一次使朱祁镇失去了早日返回的机会。
后来也先几次对朱祁镇说:如果朝廷派使者来,你早回去了。
这时,朝廷大臣多次提议和瓦剌议和,把英宗接回来的,只有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由,坚决不妥协。
于谦的话,在古代就是大逆不道的话,无论哪个皇帝听了都会怀恨在心。
于谦的杀身之祸由此萌生。
朱祁镇要杀于谦的第二个原因,于谦支持景帝朱祁钰废掉了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朱祁镇迁怒于他,也是有可能的。
在朱祁镇再次登上帝位后,于谦的命运可想而知。
02.于谦得罪了夺门之变的功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张軏等人作为帮助英宗重新登上皇位的的大功臣,每个人都有置于谦死地的理由。
首先来看徐有贞(徐珵)。
徐有贞和于谦结仇始于土木之变后。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瓦剌进犯京城,徐珵建言迁都南京,遭到于谦的厉声呵斥。
后来徐珵很长时间无法升迁。
景泰初,徐珵请于谦帮忙,求国子监祭酒一职,景帝认为徐埕人品太差,拒绝了。
徐珵以为于谦压制他,因此怀恨在心。
其次看石亨。
于谦对石亨是有恩的,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荐举其为右都督,总京营兵。
在北京保卫战中,石亨离了大功,被封为武清侯。
石亨为了报答于谦,向朝廷荐举于谦的儿子于冕,于谦不仅不领情,还弹劾石亨。
石亨陷害于谦之谜
石亨陷害于谦之谜恩人变仇人:石亨为何要陷害于谦提到石亨,我们首先会想起“夺门之变”,这场政变推翻了景泰政权,使得明英宗能够复辟。
石亨作为主谋之一,他处心积虑要推翻景泰政权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能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因为他觉得自己在景泰朝并不能大富大贵。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报复于谦,对,就是那个打退瓦剌进犯,保卫大明江山的“救时宰相”于谦。
本来石亨是靠着于谦的大胆举荐和任用,才得以封侯的,那他又为何不知感恩,对于谦怀恨在心,翻脸比翻书还快,甚至不惜将其置于死地呢?石亨是正统、景泰时期有名的勇将。
正统时期的阳和北口之战,他吃了败仗,单骑逃了回去,明英宗追究他的罪责,令其降职,募兵自效。
朱祁钰监国之初,为打击瓦剌侵犯,鉴于“北征将士十亡八九,械器略尽,京师人心汹汹”之势,于谦上奏推荐了石亨,朝廷随即宽宥了他的罪责,并让他出任五军大营总兵官,统领大明军迎敌作战。
而后于谦出任总指挥,石亨担任总兵官,两人相互配合,身先士卒,激战于北京城下,打退了瓦剌的进攻,保卫了京师。
事后石亨被封为武清侯,而于谦仅仅是加衔少保,食一品官禄。
当时的石亨还算有点良心,想想自己,看看于谦,心里顿时充满了愧疚之意。
随后景泰二年大明北疆局势大体平稳的情势下,他上疏给当朝皇帝朱祁钰,荐举于谦的儿子于冕做官。
景泰帝接奏后下诏,让于冕来京。
于谦知道后立即上言,极力推辞,景泰帝不允。
于冕到达京城后,于谦再次上辞,说:“为人父者,莫不欲其子之显贵,臣岂独无是心哉?但方国家多事之秋,宜以公义为重,不当顾其私恩。
伏念臣才乏寸长,官跻一品,本已乖于清议,岂敢重冒于殊恩?况臣男器非远大,名位爵禄,非所能胜。
且(石)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岩穴幽隐,拨一行伍微贱,以裨益于军国之务,顾乃荐臣之子,于公义安在?况臣叨掌兵政选法,比以军功妄报者多不准理,所以杜徼幸,革冒滥也,岂宜臣之子而冒官赏乎?仰祈圣鉴,令(于)冕回还原籍,庶不上玷朝廷之名器,下以协舆论之至公,而臣亦免非分之责。
于谦越狱(3)
于谦越狱(3)赵指挥这才说出经过来,其实狱卒将于谦送出狱外来,也是受石亨指使的。
因为皇上也觉得于谦功劳太大,杀了对天下人不好交代。
石亨等人看出皇上的犹豫,于是有意安排人助于谦逃出来,再派人追杀,这样于谦背上了一个越狱的罪名,就必死无疑了。
赵指挥就是奉命来捉于谦回去的,为了将事情做得一干二净,还奉命将几名狱卒都杀了。
可赵指挥敬佩于谦为人,想趁机放他走,这才将两名一起来的同伙也杀了。
其实石亨和于谦的仇,来由并不大。
石亨曾守卫大同,北京保卫战之前,他从大同战场逃归,本来已被夺职。
后来还是于谦推荐他掌管五军大营,在北京保卫战期间,他是于谦的副手,为击退也先立下军功,进武清侯爵。
为表示对于谦的感谢,石亨就荐举于谦的儿子破格提拔。
但于谦不但不领情,还上疏景帝,指责石亨行事不公。
于是,石亨由恩生怨,此时得势,更想置于谦于死地。
赵指挥说: 于大人,在战场上你有勇有谋,可是你做官太正直了,只知道刚正不阿、洁身自爱,根本看不出来同僚的尔虞我诈。
现在你已经被他们弄到狱外来,就算跳进也洗不清了,回去必死无疑。
现在我只好冒死将他们杀了,您趁着没人看到,赶快逃走吧,离京城越远越好。
于谦哪想得到,石亨为了杀人,竟然生出这些事来,但他仍然拒绝了赵指挥的请求,说: 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还是押我回去,生死就听天由命吧!赵指挥哪料到这个时候,于谦还是不愿逃走,只得不断劝说。
却在这时,四周呼地一下,燃起无数火把来,一人当先走了出来,大笑道: 幸好我还有另一手安排,要不然,还真让手下的叛将给出卖了呢! 却是石亨到了。
赵指挥大叫一声: 于大人,您快走,我替您拦住他们! 挥刀上前想拦住众人,但他一人如何敌得过众人。
石亨手一挥,无数刀往赵指挥身上招呼,只一瞬间,就被众人砍倒了。
石亨走上前来,笑道: 于大人,你不是一直不承认没有叛逆吗,这次你越狱,让我给捉回来了,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看着石亨一脸的奸笑,于谦冷哼一声,说: 想不到你为了名正言顺地杀了我,竟使出这么卑鄙的方法来,可叹大明江,就败坏在你们这种人手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石亨和于谦有什么关系石亨为什么要害死于谦
导语:石亨害死于谦于谦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臣,是当时难得清明的官。
但是,中国古代的清明之官结局都惊奇的雷同。
都会被一些不实在的罪名处死。
石亨害死于谦
于谦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臣,是当时难得清明的官。
但是,中国古代的清明之官结局都惊奇的雷同。
都会被一些不实在的罪名处死。
于谦也是如此。
于谦在生前是明明白白,一身清明,但是,他的死却是不明不白的。
他是被小人联合害死的。
在蒙古族瓦剌部进攻时,英宗被俘,受其首领的胁迫,大明朝不得不把朱祁钰推上皇位,也就是代宗,于谦在代宗上位中有较大的功劳,但是这也成为让他死的一个原因,因为他备受代宗的重用,但又是严正之人,一些善于玩弄权术的人,在他这里都吃闭门羹,所以在朝中就产生了许多想要挤兑他的小人。
石亨、徐有贞等人就是这批小人中的几个。
有人说,害死于谦的人是徐有贞,其实,不仅仅是徐有贞那么简单,他的死也涉及到了石亨等人。
石亨是明代的一位武将之臣,他由于曾经抵御蒙古族失利而不被重用,后来,于谦看他是人才又开始用他,他知道于谦对他有恩,就想报答于谦,就主动举荐于谦的儿子为官,但是于谦是个清廉之人,知道后就很不高兴,还大骂了石亨一顿。
石亨觉得这个人不识抬举,就开始倒戈,记恨在心。
在代宗生病,英宗复位的政变中,石亨、徐有贞等人开始在英宗面前说于谦的是非,而英宗因为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就在石亨等人的策反下,顺水推舟的给了于谦一个谋反罪名,将于谦推上了刑场。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