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分析

一、外国新闻作品分析:1.分析《日本签字投降》一、作者简介:霍墨·比加特: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著名记者,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写的报道,曾报道过太平洋战争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先后两次获得过普利策奖,他的报道以生动详实著称,同时又是一名有名的“写作快手”。

二、报道特色:——“寓观点于事实之中”▪这是记录在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名篇。

▪通篇都是客观叙述,用事实说话,捕捉细节▪冷静客观的描写,体现日本帝国的没落,世界强国地位的失去。

▪作者不直接评论,透过细节描写传达思想,将观点和倾向体现在对事实的取舍中三、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致描写了五个人物▪着重对日本外相重光葵的细节描写思考:结合此文,试述外国记者“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报道特色。

2.分析《火葬——甘地永存》一、写作特色:▪语言凝练、传神*介绍事件背景——描写人们吟唱经文——描写送葬队伍的不同阶层二、结构特色▪以火葬为线索*火葬的背景——火葬开始——火葬仪式——火葬结束▪围绕火葬这一中心事件,把人们对于甘地的爱戴之情传神地表现出来,通过火葬经过的描写,将各阶层人们的不同表现用事实叙述,全文融为一体,前后有序三、对观察性报道手法的运用▪既像一则消息,又像一则目击记▪观察准确,写的传神简练▪对各阶层送葬人们的描写3.分析《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一、引用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及作用:▪多次引用两位宇航员的话:用他们的切身感受真实向读者再现登月的情景,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使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这一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更形象、生动。

——“用事实说话”胜过直接评论二、“一句话导语”的重要性▪一句简单的导语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呈现给读者。

▪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及时、充分地向人民群众报道他们欲知、和应知的新闻三、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思考:结合此文,说明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重要性。

4. 分析《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一、作者简介:比昂尼克:法新社前驻北京首席记者二、抓住的两个人物镜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1)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1)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1)-自考串讲笔记I 新闻作品研究概论部分第一章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1、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一、要有正确的知道思想;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四、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五、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社会现实最新反映的新闻作品,其报道内容繁杂多样。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新闻作品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研究新闻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是我们在研究和评析新闻作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给读者阅读新闻作品以正确的引导。

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分析、研究新闻作品,就会迷失方向,难以对新闻作品作出正确恰当的认识和评价。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贵在深刻理解和善于应用。

我们在研究新闻作品时,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新闻作品和新闻工作者的采写实践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

要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3、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地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分析,还是对新闻报道表现形式的评判;无论是对记者采写实践的考察,还是对作品社会效果的认识,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新问作品的实际出发,研究者还必须努力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不能迎合别人的意图,随声附和,陷入盲从,不能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主观框框代替对新闻作品的客观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1. 引言1.1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概述及物性是指动词能否直接搭配宾语成为及物动词的特征。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往往表现为动作明确且直接的叙述,能够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

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的过程,通过名词化处理,新闻语篇可以更加简练和具有说服力。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运用有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新闻倾向于直接、简练地表达事件的要点,更注重动作的直接性和实效性;而中文新闻则更注重抽象和间接性,常通过名词化来强调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它们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信息传递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新闻传播的效果和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语篇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新闻写作的水平和质量。

2. 正文2.1 及物性与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性指的是动词通过加上宾语或者补语来使得句子完整的现象,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形式的过程。

这两种语言现象在新闻语篇中都有着各自的体现。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动词的使用上。

中文新闻语篇中,动词多数直接带有宾语或者补语,让句子更加具体明确。

而西方新闻语篇中,动词往往比较简洁,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动作的对象。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中文新闻更注重动作的对象,而西方新闻更注重动作本身。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也反映了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传播和表达方式。

2.2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分析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动词在句子中需要宾语来完整表达其意义,这种结构在新闻报道中尤为常见。

在报道事件时,通常会使用及物动词来描述事件的过程或影响,如“受害者指控嫌疑人”、“政府发布声明”等。

丁邦杰中外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丁邦杰中外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丁邦杰中外优秀新闻作品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丁邦杰及其新闻成就简介二、丁邦杰的新闻作品特点1.客观公正2.深入调查3.独特的视角三、丁邦杰优秀新闻作品赏析1.《非洲的泪》2.《粮食》3.《难民营的春天》四、丁邦杰新闻作品的启示1.以人为本2.关注弱势群体3.强调社会责任正文一、丁邦杰及其新闻成就简介丁邦杰,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新闻奖项,被誉为“中国新闻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从事新闻工作数十载,一直秉持着客观公正、深入调查、独特视角的新闻理念,为我们带来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

二、丁邦杰的新闻作品特点1.客观公正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丁邦杰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真实反映事件的本来面貌,不偏离事实,不夸大其词,更不捏造虚假信息。

他的报道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深入调查丁邦杰的新闻作品都经过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力求通过自己的报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他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人民群众,挖掘出许多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新闻素材。

3.独特的视角丁邦杰的新闻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总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事件的另一面。

他的报道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三、丁邦杰优秀新闻作品赏析1.《非洲的泪》《非洲的泪》是丁邦杰的一篇著名的新闻报道,它揭示了非洲大陆的贫困和落后,以及非洲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困苦。

这篇报道以其深入的调查和独特的视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2.《粮食》《粮食》是丁邦杰的另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它关注的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

这篇报道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详实的数据,揭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难民营的春天》《难民营的春天》是丁邦杰关于难民问题的一篇报道。

他深入难民营,亲身感受难民的痛苦和困境,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难民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四、丁邦杰新闻作品的启示1.以人为本丁邦杰的新闻作品始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他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一)、消息25篇一、《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P85新闻素描,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文,运用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的表现手法。

文后半部分有几处间接议论和直接议论。

1945年8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

二、《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P87人物新闻,人物对话的运用是该文的写作特色。

新华社一九四七年二月七日电。

三、《中原我军占领南阳》:P88消息。

文,高屋建瓴,纵览全局,善于从本质上、总体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鲜明特色。

背景材料是此文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烘托深化了该文的主题。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通是该文的写作特色。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五日电。

四、《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长江》:P91消息。

它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精炼扼要、气势雄伟是它的特点。

既有事实的清晰叙述,又有清净的概括描写是它的写作特色,层层紧扣的布局安排。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电。

五、《上海严寒》:P93短消息,通过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典型事例表现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

导语中有景物描写。

文,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作者尽量不发或少发议论的写作技巧和表现特色。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二日。

六、《分清主流与之流莫把“开头”当“过头”》:P94新闻述评。

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特点。

文以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认识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人民日报》。

七、《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笔横生》:P97人物新闻。

文写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详略得当,以作画为线索。

文,背景材料作用是表现人物成长、深化主题。

一九七九年是十月十日《文汇报》。

八、《从邮局看变化》:P99消息。

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为其特色。

对比事实、特出主题为其写作特色。

运用了对比式导语。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名解:倒金字塔“结构”——即以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中的和项事实。

解释性报道——即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础上,重点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报道形式。

调查性报道——又称揭露性报道,是一种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新闻素描——用朴素自然的描写手法、准确平实记录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新闻体裁。

新闻述评——又叫述评性消息,是一种以述为主,边述边评,夹述夹评的新闻体裁。

选择及填空:1、新闻具有时间新近、内容新鲜的特点。

2、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作者的立场、观点、意见、倾向,应寓于对事实的选择、安排和客观叙述之中,让读者自己从事实中去领会作者的意图,辨别是非曲直。

4、用事实说话这一特点,决定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

5、新闻语言还必须简练、通俗、生动。

6、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一般由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部分构成。

7、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

8、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上,也反映在它的表现形式上。

9、黄远生对通讯文体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0、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大体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11、《惊心动魄的脑科手术》是一篇特稿。

12、早在20世纪初,美国《麦克卢尔》杂志上登载的林肯·斯蒂芬斯的《城市的耻辱》开“黑幕揭发”之先河。

13、调查性报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人某事进行的“单项揭丑式”报道,如“水门事件”报道。

一类是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综合分析式”报道,揭露剖析政府的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的弊端。

14、《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运用了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的手法。

15、《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是一篇人物新闻,运用了人物对话的写作特色。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范文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范文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范文优秀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作品是新闻媒体的精华,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具备客观、真实、全面、深入的特点,能够准确地反映事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本文将以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为例,对其进行评析,探讨其优秀之处。

标题,《抗洪一线的“90后”女兵,冲锋在前,无惧洪水》。

这篇新闻作品以抗洪一线的“90后”女兵为主题,通过对她们的生活、工作和情感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展现了她们在抗洪救灾一线的英勇形象,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首先,该新闻作品在报道对象的选择上具有独特性。

作者选择了“90后”女兵作为报道对象,这一群体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因此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

同时,这些女兵在抗洪一线的表现也是令人瞩目的,她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展现了出色的战斗精神和责任感。

因此,选择这一群体作为报道对象,能够有效地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其次,该新闻作品在报道方式上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

作者通过对女兵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状态和内心情感的真实记录,展现了她们在抗洪一线的英勇形象和坚定信念。

例如,报道中描述了女兵们在洪水中奋勇救援的场景,她们冲锋在前,无惧洪水,展现了出色的战斗精神和责任感。

这些真实的情感和场景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该新闻作品在报道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和深度。

作者在报道中不仅展现了女兵们在抗洪一线的英勇形象,还深入挖掘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例如,报道中描述了女兵们在面对洪水时的内心挣扎和坚定信念,展现了她们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这些全面深入的报道内容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女兵们的形象和情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这篇新闻作品在报道对象的选择、报道方式和报道内容上都具有优秀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通过对这篇新闻作品的评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女兵们在抗洪一线的英勇形象,还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她们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这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1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1
结构与选材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北戴河海滨之夜话雁翎队小切入映射社会大背景华美窗帷的后面邹韬奋夜话形式借史论今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范长江散文式的笔法战争也如湖水芦苇般柔和新闻三论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刘 敏
第一章 解放前的新闻作品
消息类: 《南京发生日寇大屠杀惨案》 《毛主席回来了》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迁来北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通讯类: 《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 《当你们熟睡的时候》 《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五六十年代通讯之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 化报道。普遍意义,是指代表事物的面要宽,影 响要大,包含思想意义、教育意义、借鉴意义, 它是成为典型的基础;突出,主要是指同类事物 中最先进的事物,以及少数最恶劣的事物。典 型报道的强化,有些是根据上级当时的中心工 作或受众的反应,由新闻机构着意形成的。” --甘惜分 雷锋 焦裕禄 学大寨
两则军事报道:结构与选材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通讯类: 《外交部之厨子》 《华美窗帷的后面》 《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北戴河海滨 之夜话》 《雁翎队》
小切入映射社会大背景
外交部之厨子(节录) ——黄远生 华美窗帷的后面 ——邹韬奋
夜话形式 借史论今
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范长江
中西新闻文体之异同
西:消息、特写(有截稿时间限制、无 截稿时间限制)、评论 中:消息、通讯、特写、深度报道、调 查兴报道、评论……
中西新闻之写作
“摆进去” 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 《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 “跳出来” 访荣毅仁》 《访荣毅仁》
中西新闻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导语

中外新闻摄影奖对比研究——以华赛与荷赛为例

中外新闻摄影奖对比研究——以华赛与荷赛为例

摘要摘要当摄影介入传媒后,作为事实报道的一部分,新闻摄影作品常常映射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摄影奖的得奖照片更是一个社会大众传媒主流价值的体现。

新闻摄影评奖活动对优秀作品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和新闻价值取向,更反映了整个新闻行业的摄影实践,同时,新闻摄影评奖活动是衡量行业内新闻摄影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使得新闻摄影行业从业者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框架里良性竞争。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是全球顶尖的摄影类赛事,也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

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固然举办时间没有荷赛那么悠久,可是身为中国新闻摄影界的最高殿堂,它在国内的影响力也不小于荷赛。

荷赛与华赛的得奖照片是中西方新闻媒体和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

对华赛和荷赛在评选过程、评选尺度、获奖作品特征等各方面的对比分析,旨在理清这两种评奖制度产生差异的原因所在,这不仅能丰富新闻传播学理论,为我国媒体的新闻摄影实践提供指导,而且能通过对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的研究,探析获奖作品中所体现的不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尝试探究新闻摄影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趋势。

另外,在价值分析方面,通过对华赛和荷赛的对比分析,明确华赛价值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对华赛评奖制度的几点建议也希望对中国新闻摄影激励机制做一点有益的尝试,从而助力这个摄影赛事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前进。

关键词:新闻摄影;荷赛;华赛;摄影记者AbstractABSTRACTWhen photographers intervene in the media, as part of the fact that news photography works often map a country and even an era of value standard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winning photo in news photography awards reflects a social mass media mainstream value of the embodiment. The choice of excellent works not only reflects the ideology and news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mainstream media, but also reflects the photography practice of the whole news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news photography awards activities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overall level of news photography in the industry , Can make the news photography industry practitioners in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framework of benign competition.Word Press Photo (WPP) is the world's top photographic tournament and the most authoritative event in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news photography competitions. Although the history of 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 Photo Contest(CHIPP) is not so long, but as the highest award in the Chinese news photography hall, its influence in the country is not less than the WPP. the award-winning photo in WPP and CHIPP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news media and social culture.This paper not only enriches the theory of news communication, but also enriches the theory of news communication. In this paper, i try to explore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different societies embodied in the winning work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winning works of news photography, and try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news photography in form and content. In addition, in the value analysi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tch between China and the Netherlands, i try to clea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a's proposal and hope that the Chinese news photography incentive mechanism to do a little useful Try to help the photographic game in the direction of health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Keywords: news photography; WPP; CHIPP; photographers目录目录第1章绪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 选题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 研究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1 对荷赛的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2 对华赛的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4 本文研究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2章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1 荷赛的历史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2 华赛的历史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3 其他新闻摄影比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3章荷赛与华赛在评奖形式上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1 荷赛与华赛在评奖程序上的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1.1 奖项设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1.2 评选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1.3 评选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2 荷赛与华赛在评奖尺度上的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2.1 评奖宗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2.2 评奖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3.2.3 评奖限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3.3 荷赛与华赛在获奖情况上的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3.1 奖励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3.2 财政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3.3 获奖地区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目录3.4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4.1 华赛与荷赛在评奖形式上明显趋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4.1 华赛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第4章荷赛与华赛在获奖内容上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4.1 荷赛与华赛在报道题材上的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4.1.1 战争灾难类题材比重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4.1.2 注重热点题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4.1.3 荷赛的外放与华赛的内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4.2 荷赛与华赛在拍摄方式的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4.2.1 图像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4.2.2 色彩倾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4.2.3 拍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4.3 荷赛与华赛在新闻价值观上的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4.3.1 荷赛的个体解读与华赛的以人为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4.3.2 荷赛的西方自由与华赛的东方严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4.4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第5章华赛与荷赛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5.1 媒介生态系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5.2 新闻摄影观念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第6章对华赛及中国新闻摄影的进一步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6.1 对华赛的几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6.2 对摄影记者的几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第7章结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致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 选题的背景从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到如今手机摄影和移动互联网的盛行,人们已经进入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3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3


1985 - 1991 :曲折发展 宏观经济改革开始有成效 价格、工资的改革,民营企业的放开, 开始出现财富阶层,这些都在媒体的发 展上得到了反映。
主要财经媒体




主办单位:中国社科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 1985年1月创刊,原名 《专业户经营报》、 《中国农村经营报》 1989年1月正式更名为 《中国经营报》 办报方针:"为改革开放 鼓与呼,为实践者出谋 划策"
现场短新闻的特点

新闻价值高 现场感强 短而精

《”飞天”凌空》
中美磋商的最后一幕


6月17日19时47分,北京东长安街外经贸 部大会议室内传出一阵掌声,中美由此避免了 一场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贸易战。 这个场面,自1994年开始,至今每年一次。 从会议室向外望,摄影机自昨天起将入口 堵得水泄不通,可以听到记者们用汉、英、法、 日等语言对在无线电话机发稿,这至少说明中 美知识产权磋商在全世界贸易中的影响。

《日本经济新闻》 1876年12月2日创刊
何谓“财经新闻”



狭义:金融市场、证券市场、资本市场 (胡舒立) 广义:关注经济生活的全局,经济新闻 +金融证券新闻 例: 《关于股市的通信》 《菜价追踪》


小平同志身着深灰色中山装,站在屏风旁 边,容光焕发,同来访的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 的日本客人一一握手。当着几十位日本客人、 几十位中外记者,小平同志向他们、也是向中 国、向全世界宣布:“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将 是我会见的最后一个正式的代表团,我想利用 这个机会,正式向政治生涯告别。” 短短几句话,像以往那样说得明快、平和, 几十位在场的中外记者却由此得到一条重要消 息:今天,敬爱的小平同志将正式告别他60多 年的政治生涯。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通讯等)1.华美窗帷的后面(风貌通讯邹韬奋、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表现特色:选材典型、因小见大。

2.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通讯范长江、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

语言风格:写景状物,具体生动;评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3.桌上的表(通讯张明、特点: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

结构特色: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

4.访“葡萄常”(人物专访邓拓、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5.春夜(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

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写作手法:优美清新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细致刻画。

)6.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事件通讯中国青年报记者(有时会考选择题)特点: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

这篇通讯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

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一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入胜。

通讯中虽涉及的部分、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

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7.英雄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中国登山队员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新闻作品概述•中外新闻作品比较研究•新闻作品的研究方法•新闻作品的社会影响与价值•新闻作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中外新闻作品案例分析01新闻作品概述新闻作品是指以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报道和传播新闻信息的媒体作品。

定义新闻作品的特点包括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社会性等。

特点定义与特点1新闻作品的分类23可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网络新闻等。

按媒体类型分类可分为消息、通讯、特写、访谈、评论等。

按报道形式分类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等。

按内容分类03现代新闻传播随着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新闻作品的发展历程01古代新闻传播古代的新闻传播主要依靠信鸽、驿站、烽火等手段,传播范围有限。

02近代新闻传播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报纸的出现,新闻传播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媒介。

02中外新闻作品比较研究报道风格国内新闻作品往往更加注重宣传效果,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而国外新闻作品更加注重自由、独立、客观的报道风格。

中外新闻作品的差异选题角度国内新闻作品在选题角度上往往更加注重政治、经济、社会等“大新闻”,而国外新闻作品更加关注文化、科技、娱乐等“小新闻”。

叙事手法国内新闻作品在叙事手法上往往采用“倒金字塔”结构,以事件本身为重点,而国外新闻作品更加注重对事件背景的挖掘和分析,采用“正金字塔”结构。

中外新闻作品都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播社会正能量,维护社会稳定。

媒体的社会责任中外新闻作品都追求报道的时效性,力求第一时间传递新闻信息。

报道的时效性中外新闻作品都关注民生问题,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和需求。

关注民生问题中外新闻作品的相似之处中外新闻作品的融合与创新跨文化传播01中外新闻作品在跨文化传播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通过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作品,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

技术创新02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外新闻作品在报道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形象。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消息类: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一章 解放前的新闻作品
它是消息,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消息. 而是采用若干文学手法尤其是描 写的笔法写出来的现场新闻, 是“ 现场短新闻”这一新闻报道方式的 一个重要品种。
4 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典型报道复苏期
5 80年代后期至今 典型报道低潮期
邱少云 黄继光 鞍刚经验 孟 泰精神 郝建秀工作法
焦裕禄 雷峰 大寨 大庆 但开始 出现了众多高产卫星典型,唯 意志典型,高大全式典型
特别有正面影响的典型很少,大 量的是什么造反英雄聂元梓,白 卷英雄张铁生,反潮流黄帅等
产生原因
马列党报观特别是列宁党报思想指导下的苏联典型报 道的成功实践对我国的影响 (恩格斯—党报的任务是什么?首先是组织讨论 论证 阐发 捍卫党的要求。 列宁---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 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1我党新闻理论的支持 2毛泽东亲身实践与倡导
3特定历史条件的呼求
1 不断发展的我党党报理论为典型报道的长期生 存提供了牢固的理论支撑
新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评的特点
3、由述而评, 以评统述。述评摆事实和讲道理兼 而有之。它所讲的道理, 是作者通过大量新闻事 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正是述评与某些 推理性评论的区别。因此, 述评更注重材料和观 点的统一。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有时多一 些, 有时少一些, 但都服务于观点, 或者说接受观 点的统率。述评的作者要掌握大量的事实和各种 背景材料, 这样才能经过分析研究, 得出正确的结 论。
典型事例是构成消息和通讯的主要成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阅读分析部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阅读分析部分
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
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背景材料对表现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和突出新闻主题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12 、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
经验性消息
写作特色:据实、写实。
经验性消息的价值在于它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用性、可借鉴性强。
13 、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
4 、访“葡萄常 ”
人物专访 邓拓
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5 、春夜
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 梅阡
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相思正是吐黄时》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从表面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深入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融于笔尖,抱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来去自由的对台政策,文中人、景、理、情交织融合,意蕴含蓄、深远,感情浓烈饱满,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25 、别了,“不列颠尼亚”
消息
写作特点: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安排有序、繁简得当的结构布局。

1 、华美窗帷的后面
风貌通讯 邹韬奋
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中外新闻鉴赏 纲要

中外新闻鉴赏 纲要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序言♦1、课程简介♦2、学习方法♦3、考核方式第一章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一、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严格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

♦案例分析:¡°看图说话¡±新闻、戏说新闻♦(二)研究者必须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案例分析:以讹传讹的¡°假记者被打致死¡±事件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一)真实♦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的。

♦1、具体事实必须真实♦新闻要素必须真实(5w+1h)♦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案例分析:《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国竟占8个》♦2、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3、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符合客观实际✦(二)新鲜♦1、时间新近♦案例分析:♦2、内容新鲜♦案例分析:¡°新瓶装旧酒¡±¡ª¡ª《电影促进法》及电影分级制度将出台♦唐山地震死伤情况公布(三)迅速及时♦(四)具有重要性♦“新闻数学公式”:平常人+平常事=0♦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例:小里根失业三、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一)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

(二)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上,也反映在表现形式上。

♦例:新闻文体的变化♦(三)新闻作品的语言文风,也同样留下时代的印记。

四、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一)生产者、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过程中的情况♦(二)客观传播效果第二章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一、感性与理性♦(一)感性认识阶段♦即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

♦案例分析:《钱被风刮跑以后》赏析♦(二)理性认识阶段♦即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

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案例分析:《白色皇冠拖着被撞伤者狂逃》(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首先表现在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作品赏析:《相思正是吐黄时》♦其次表现于它们的相互渗透二、个性与共性♦在新闻作品研究过程中,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而不同国家的新闻报道往往受到各自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框架和视角。

本文将对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点。

一、报道方式在报道方式上,中外新闻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新闻报道往往以正面报道为主,强调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和成就,对负面信息进行控制和过滤。

而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对政府和权力进行监督,报道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新闻价值观念,强调新闻真实性和独立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的影响。

二、内容呈现在内容呈现方面,中外新闻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报道内容往往偏向正面,对一些敏感话题进行避讳。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开放和包容,对各种观点和声音都给予平等对待,报道更加多元化和深入。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事实真相的还原,追求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

三、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上,中外新闻报道也有所不同。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强调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内容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导向。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报道更加注重人权和民主价值。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强调新闻的社会监督功能,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强调新闻的独立性和社会监督功能。

不同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新闻报道之间的交流与对比将更加频繁,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新闻报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

收稿日期:2019-12-10作者简介:石钰婧,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研究。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石钰婧(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下重要的一环———高考,也顺着全球化的潮流而逐渐被世界各国所熟悉。

这场被称为“全球最难”的年度考试,在深深触动国人神经的同时,也激起了外国媒体和网友的浓厚兴趣。

作为亲中代表的泰国,该国媒体对中国高考的报道显现出泰媒对中国教育体制的真实看法。

与中国的报道相对比,能够看到中泰报道高考之间的差异,从而能进一步发现中国现有教育制度的优缺点,或能帮助中国从评论中收获对高考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高考;报道对比分析;语料库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22(2020)06 0087 05 一、引 言《中国日报》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日报,是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目前中国被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报纸。

《曼谷邮报》是泰国主要的英语报纸,主要在曼谷发行。

该报自1999年起,每年都提供半年份的泰国经济报告。

通过该报纸,每天数以万计的各国读者获得关于泰王国的政治、财经、教育、交通、旅游、就业信息,以及增进自己的英文水平。

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近年来,高考扼杀学生创造力、导致学生压力过大的质疑之声也越来越多,因此中国也正在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中外媒体对中国“高考”报道的不同视角、信源选择以及修饰高考的短语搭配的差异体现出中外对“高考”的不同态度,进而可以看到本土媒体和外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差异,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之作品简单评析(一)《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新闻素描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人物新闻写作特色:人物对话《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

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穿。

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写作特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

本文特点:精练扼要,气势宏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上海严寒》短消息写作特点: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新闻述评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人物新闻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从邮局看变化》消息特点: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写作特色:通过对比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

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经济学家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市场经济的报道。

写作特点:以小见大,反映深刻而且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用动词。

《运载火箭飞跃万里长空》由四篇短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

报道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实验成功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写作特点:现场感强。

《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背景材料对表现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和突出新闻主题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经验性消息写作特色据实、写实。

经验性消息的价值在于它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用性、可借鉴性强。

《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消息写作特点:角度新颖《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消息写作特点:避开常见的冗长、呆板的悼词,运用灵活多样的笔法,对金山同志的生平业绩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是新闻界公认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消息。

其新,主要在于记者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新颖的表现手法,使得这条“白色新闻”,突破了长期以来追悼会消息的老套子。

《京郊出现“科学热”》消息特点:立意巧妙,报道角度新颖表现手法别开生面。

《滦河水向天津奔来》现场新闻写作特点:写水与写人紧密结合,场面生动,波澜起伏,主体突出,首尾呼应。

《抢菜记》现场新闻写作特点:现场观察的采访手段。

《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现场新闻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是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新闻的迅速及时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写作特点:把人物活动、现场情景、鹤类知识介绍紧密结合在一起。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体育快讯结构特点:以“零的突破”贯穿全篇。

此文具强烈的时效性。

联系此文说明时效性对增强新闻价值的重要性。

《陕北有煤海》反映陕西北部神木、府谷一带煤藏丰富、煤质优良的新闻。

写作特色: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好啊!诚实永存》人物消息结构特点:段落短小、节奏感强。

《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现场新闻特色:通过记者在抗洪大提上的所见所闻,以实情实景、实声,鲜明直观、真实具体地报道抗洪斗争,表现重大主题《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经济新闻(离不开数字)写作特色:精选典型数字表现主题;用事实说话并贯插必要的背景材料。

此文三处引用了国务院副总理等政府官员的谈话,增强了消息的权威性、可信性和说服力。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国际新闻写作特点:通过具体形象的事实体现新闻主题。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在结构安排上颇有特色。

全文分为7段,第一段导语,开门见山。

紧接着第二段、第三段交代有关北京材料,说明情况。

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以记者的所见所闻描述了两位高级代表与记者会面时的情景。

最后一段还是背景材料,介绍了在次之前双方谈判的会谈要点。

从全文来看,无论是导语、主体、背景,还是结尾的安排,都是为了有助于突出消息的主题,有助于畅达地表现消息的内容,让读者便于阅读而设。

《别了,“不列颠尼亚”》消息写作特点: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安排有序、繁简得当的结构布局。

语言严谨精练、叙述紧凑(二)《华美窗帷的后面》风貌通讯邹韬奋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表现特色:选材典型、因小见大。

《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范长江旅游通讯特色: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语言风格:写景状物,具体生动;评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桌上的表》张明通讯特点: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

结构特色: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

《访“葡萄常”》人物专访邓拓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春夜》梅阡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又是动人的抒情诗。

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写作手法:优美清新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细致刻画。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事件通讯《中国青年报》记者特点: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

这篇通讯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

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一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入胜。

通讯中虽涉及的部分、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

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英雄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穆琅玛峰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为祖国争得荣誉的感人事迹。

写作特点:在矛盾斗争中展开事件,表现人物。

描写特点:描绘自然景色,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

《“一厘钱”精神》工作通讯新华社记者李峰余辉音写作特色:此文属经济报道,但不拘泥于具体数字、生产过程、生产进度,不就事论事,而着力写人,见物见人见思想,贴近实际,贴进群众。

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选取题材、提炼深刻主题。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物通讯穆青写作特点:通过各种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真实表现了时代的英雄,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

穆青的人物通讯得到很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笔去反映英雄的时代,讴歌时代的英雄,用英雄身上的革命火花,去点燃千百万人心灵的火把,用英雄的精神力量、理想和追求,去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前进。

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能表现中华民族的脊梁、体现民族浩然正气的英雄模范人物;即使是写凡人小事,也都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昂激越的感情,教育读者、感染读者、鼓舞读者,成为他的人物通讯的主旋律。

《水城威尼斯》国际风貌通讯穆青写作特点:抓住特点,展现不同的地域风貌。

写景动静相衬。

优美清新的语言风格。

《写在绢帕上的诗》人物专访柏生以真挚的感性、动人的文字,表现了邓拓和丁一岚之间的文字缘、革命情。

结构特点:以文字为主线,谋篇布局、串联时空。

《并非鱼草之争》工作通讯陈晓微周守瑾此文反映在多种经营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问题。

事情虽然较专门、较抽象,但写得不枯燥、不空泛。

写作特色:边叙述事实,边分析问题,边阐明道理。

运用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主题,增强了说服力。

结构特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夜宿车马店》通讯刘云山此文宏观照眼,微观落笔,通过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

写作特点: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多侧面、多方位表现主题,语言生动形象。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人物特写夏浩然樊云芳写作特点:落笔集中,突出一点。

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以静反衬动。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的艺术感染力。

《“妈妈教我放鸭子”》刘衡记者的笔下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快的放鸭图写作特点:运笔独特,构思巧妙,“口语入文”,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与读者娓娓交谈。

采用通俗的民谚、民谣,使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明白、妙趣横生。

融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的表现技巧。

《“妈妈教我放鸭子”》通过第一人称自述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热爱养鸭工作的年轻姑娘的思想感情,语言简洁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记者刘衡善于运用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言和通俗、晓畅、幽默的群众语言,因而她笔下状物也好,写人也罢,总是独具魅力。

《访厕所》罗详兴写作特点:材料丰富、翔实。

语言具体、生动、诙谐、幽默、可读性强。

《核弹元勋的“三子”》人物通讯李春王进昌特点:角度独特,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映衬人物质朴而高尚的精神风貌。

《相思正是吐黄时》通讯连锦添特点: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炽烈充沛,将人、事、景、理、情自然融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运用托物寄情的散文笔法烘托气氛、开拓意境,能够及时捕捉富有人情味的细节。

具有起笔自然、结句意味深长的结构特点。

《相思正是吐黄时》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

从表面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

深入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

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融于笔尖,饱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来去自由的对台政策,文中人、景、理、情交织融合,意蕴含蓄、深远,感情浓烈饱满,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华阳礁上补给忙》现场短新闻刘冰徐文良写作特色:现场感强,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