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之路
走在课改的路上
走在课改的路上课改,指的是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革新和改进的行为。
走在课改的路上,是指我们以实现优质教育为目标,通过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阐述走在课改的路上。
课程内容是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关注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改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和知识结构都在不断变化,老旧的课程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我们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增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需要关注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课程的碎片化和应试化倾向。
课程内容的改进需要与学科教师和专家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讨论,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学方法是促进课改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为了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和互动性,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项目学习等。
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评价方式是课改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为了实现全面评价,我们需要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作品展示、课程设计和学科竞赛等。
这些评价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走在课改的路上,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革新和改进。
课改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界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改之路。
走在课改的路上
走在课改的路上课程改革是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在不同领域中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灌输知识,而创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要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还需要改革学校管理体制。
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注重统一管理,但往往忽视了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改变学校管理体制,注重学校个性化发展,建立学校的特色课程,培养学校的特色文化。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只有坚定信心,敢于创新,才能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让课程改革不断取得更大的成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改路漫修远
课改路漫修远自古以来,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未来的根基。
从近代开始,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想拥有强大的国家实力,都必须把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教育也不例外,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中国的教育走上了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课改之路。
课改,即课程改革,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的完善、更新和改进。
我国的课改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课改已成为一项不断推进的长期任务。
在中国的课改过程中,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课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改变课程的设定、调整课程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师队伍、推行教育信息化、实现素质教育等。
改变课程的设定。
传统教育体系下,往往以各科名义设置课程,而课程之间往往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片面的和陈旧的,不能很好地提供多种维度和多方面的知识。
在课改中,学科教育逐渐向综合教育转变。
现在的课程设计结构一般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思想政治和体育等板块,课程内容涉及到科学、艺术、文学、经济、医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调整课程的内容。
在知识时代,课程的内容也需要新的补充和调整。
例如,关注社会趋势,设置生态环保、实践经验等选修课程。
教育是跟随时代发展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跟随时代发展变化才能够保持竞争力。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课改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调从理论、实践和体验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在让学生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关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和盈于其中。
例如,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课堂演讲、强调实践和场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
优化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优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多年课改之路_从探究课堂到翻转课堂
十多年课改之路:从探究课堂到翻转课堂吴志铉中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路程。
总结这十多年的课程改革,从课改之初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努力打造探究式课堂课改刚刚兴起之际,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局面:教师处于极其强势和中心的地位,可以完全依据自己设计的“教学路线图”,滴水不漏地按照预设的教案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至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互动探究、生成问题、大胆提问等等,则完全不被重视,更难以看到差异学习、分层学习等个别化教学的踪影。
很多接受能力较弱、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形态中被处于边缘状态,成绩日益下降,最终完全丧失学习的兴趣。
针对这一教学状况,课改之初,我们努力在课堂中营造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师生互动、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凸显学生的地位,破除教师为中心、强势主导学生思维过程的教学状态。
在教师们的努力下,课堂教学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也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空间。
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课堂的时间就那么多,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系统的讲授,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情形。
因为,讲授的时间多一点,探究的时间就被排挤了,而探究的时间多一点,系统讲授的空间就被压缩了。
在现行高利害的考试制度面前,很少有教师敢于轻视系统讲授。
教师们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尽管课改的目标强调探究式学习,然而在很多课堂,所谓的探究只是作为一种陪衬,或是被用来作为一种上公开课的点缀。
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改革,差不多成为学校和教师彼此“心照不宣”的惯例。
第二阶段:“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为了改变课堂中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之间的矛盾,于是我们看到,出现了以山东杜雕口中学为代表,并以“导学案”为特征“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课改进入了第二阶段。
既然讲授与学生互动、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存在着时间上的冲突,何不把其中的一部分,即原本在课堂上教师系统讲授的部分移出课外,让学生课前进行前置f生学习,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导学案。
我的课改之路
我的小结以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其实是以回归生活为重要趋势的教学教育活动。
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了一些体会,现一一记录如下,愿与各位共同探讨。
一、对创设情境的一点想法:首先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
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加深了理解,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
其次,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创设情境应该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如实践活动课《量一量》设计非常好,将量渗透到生活实际中,量出自己的一柞、一步、一庹,并到篮球场去量,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测量方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兴趣很高,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在生活中,学生们深深感到:学数学,真有用!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家庭入手,从学生周围环境着眼,是我们对如何实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几点感悟。
A创设情境还应该具有开放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问得恰到好处,可以引发孩子的思考,也可以练习让孩子问,逐渐到会问。
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与学生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练习都是具有开放性的,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学生说得有理由就给予正确。
这种开放的、有一定现实价值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确实有很大的作用。
课改之路的感受与体会
课改之路的感受与体会听了梁记者对九所课改学科的客观评价,我深有体会,特别是对我校步入课改以来的进展情态给予了恰当中肯的评价,我更有感触。
我校开启课改之路,起步较晚,时间不长,无论是探寻高效课堂建构模式,还是挖掘小组文化建设内涵,从领导层面到普通教师层面,都开启心智,凝心聚力,用心研磨课改的每一步、打琢课改的每一环节,可谓全员参与,共同行动。
走课改,需要一种勇气,一种胆略,更需要一种时间上的考验。
1.课改并非朝夕之功,一蹴而就,他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打造。
课改本身是一次从思想到行动的全方位的挣脱束缚,一次性彻底底告别传统的教学模式风格是不可能做到的,这需要用时间慢慢消退人们心头的顾虑与困惑,急不得,要充分考虑人们面对新事物的感受和接纳过程,再到悦纳过程。
同时,在进行可该事件中,需要方方面面的细致工作,甚至每一步,每一环节都要打磨细琢,并且在推进之中还会遇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以及如何克服与应对,这些都是我们从未经历课改磨练所可能遇到的问题。
2.课改之路已开启,我们就不能等待,不能观望,头脑中要植根新理念,要以高效课堂模式驾驭课堂,让学生尽快享受课改给他们带来的久违的自由与阳光,教师与学生在一样的课堂舞台上共享交流体验与合作快乐。
3.课改走的每一步,每一环节都要有成长的收获与反思,课改实践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过程,在体验中,我们所走过的每一处,所触过的每一环节,都要记录下来,反复揣摩,用心思考,找到需要弥补和改进的地方,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方位或修改路径等,比如学科模在课堂中的具体实施运用,他的每一步取舍增补或灵活调整,都要随着课程内容的不同而相应变化,学科模只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课改的推进,也要适时地作以调整,再比如小组合作模式上,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已有的固定模框,要根据自身实际,依据学生心理成长发展的特点,用心经营出适合本班独特的小组合作模式,并在运用之中不断根据新情况灵活变化等。
通过记录成长中点点滴滴的收获,慢慢积累着成长中的得与失,并及时反思,弥补不足,修正失误,就这样会不断收获着我们课改道路中的成长体验。
我的课改之路
我的课改之路回顾一年的新课改历程,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从刚开始的彷徨,怀疑,到现在坚定不移地实施课改,从最初简单的模仿别人到现在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征途中,我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一路上有泪水也有欢笑。
有经验教训,也有点滴收获。
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1.学习理论是课改成功的基础,只有学习理论才能思考如何联系实际,才能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
特别是学校组织的杜郎口和人才学校的两次外出学习犹如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课改前进的道路。
每当想起这两次学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开放、民主、高效的课堂,积极参与、专注学习的学生,都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我暗下决心:借鉴杜郎口和人才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创建适合自己的英语课堂。
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开始认真阅读有关杜郎口教师撰写的教案,教学反思和成功的课改案例,随后,及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我还在网上查阅了大量有关杜郎口和人才学校的教学资料,通过进一步学习研究,使我更加了解了他们课改成功的精髓,这对我今后的课改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我认真学习学校印发的有关新课改的所有资料和《学科课改实施方案》.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尝试和不断反思,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课改教学模式,并且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认同。
2.转变观念是课改成功的保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新型教师的课堂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大家都熟知这些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亲躬。
二、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建立竞争机制1.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形式,科学分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首要条件。
我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性格差异及男女比例,把班里学生分为9个小组,每个小组优中差三类学生合理搭配,分配均匀。
具体位置坐法是1号优生和4号差生坐后排(同桌),2号中上等生和3号中生坐前排(同桌)。
课改之路 教师的探索与成长演讲稿
课改之路教师的探索与成长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同事们: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从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来。
回首过往,那些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日子,让我感慨万千。
两年前,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我有幸成为学校首批投身其中的教师之一。
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既感到新奇又感到迷茫。
我如同久旱逢甘霖的枯草,渴望吸收每一份知识的滋养。
在课改的道路上,我经历了从无知到求知,从困惑到明晰的转变。
课改不仅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更要求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索。
在这条道路上,我曾遇到无数的挑战。
记得有一次,我精心准备的研讨课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们的注意力被游戏吸引,而非课堂内容。
领导和同事们的批评让我意识到,我需要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开始转变角色,从传统的教师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
我努力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享受学习的乐趣。
随着课堂氛围的改善,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被点燃,他们敢于提问,勇于探索,将学习视为一种快乐。
课改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也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
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创新,都是我前进的动力。
他们的童真和真诚,让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价值。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投身于课程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够找到课改的真谛,实现教育的辉煌。
让我们携手同行,在课改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共同迎接教育的春天。
谢谢大家。
课改之路,成长之路——学习,实践,反思
课改之路,成长之路——学习,实践,反思人常说,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美好是属于自信者的,机会是属于实干者的,成功是属于执着者的,课改路上,你若不想做,总会找到借口,你若想做,总会找到方法,更何况未央这片教育大地上,我们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在脚踏实地地摸索实践、交流学习、分享收获,我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在未央这个浓厚和谐的课改氛围中,我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教师,我觉得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只有活水不停歇地入源,才会一直保持积极的生命状态,所以我深切懂得汲取的重要性,我也在不断地、全面地、深入地汲取中,因为我心中有期待——理论指导实践,让我走得更稳更远:一、向理念学习,坚定信心五年多的学习,五年多的坚持,五年多的实践,五年多的成长,我转变了思想、改变了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动学生、利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主线”的理念,所以课改之路一定要向理念学习,坚定信心。
二、向同仁学习,取长补短新课改的课堂,我惊喜连连,不管你走进哪一个课堂,学生们都有充分的自主权,交流展示充满自信,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敢答、敢做,而且整个课堂中都是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他们争取每一个交流和展示的机会,抢不到机会的同学会沮丧,但也会立刻给自己鼓劲,再争取下一个机会,课堂都成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在这里,我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小老师,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点,而不是死记硬背,更厉害的是数学课他们还会编小口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使每个小伙伴都有想学数学的冲动,更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除此之外,他们在大卡呈现环节,根据所学内容,会出题、分析易错点,试想一下,一个会出题,会批改、纠错、会总结易错点的学生,他能学不会、学不懂吗?毋庸置疑,他不仅掌握了知识点,并且对考点有了深刻的认识,否则他们怎么能确保出题的规范性和捕捉易错点准确呢?再者,学生不仅完成了新知的探究,还完成了相应的习题,而且正确率惊人。
课改之路,我们扬帆起航
课改之路,我们扬帆起航孩子们是一片宽阔的原野,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所有的花草,你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透过这团野火,孩子的世界会变得更精彩,更有生命力!——题记课改这股“巨浪”终于还是卷到了我们大乘中学,彭校长推出要在我校全面进行课堂改革,随后“学校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衡水中学”“课改的春天”等走进了我们学校来到了我们身边。
各种有关课改的培训和各种学习在我们学校熊熊燃烧起来。
按理说,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而且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也不是那么根深蒂固。
刚开始我的感受是:难以置信。
由于校领导的决心和坚持,课改的巨浪在我们学校滚滚卷起,而我们不得不扬帆起航。
随着课改的必然趋势,在我校逐渐形成了“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教学模式。
起点——郑宽学书记在我校专题讲座应彭校长的邀请,宜宾县研培中心郑宽学书记去年来到我们学校校进行专题讲座。
郑书记侃侃而谈,洋洋万言,从浦江经验在宜宾县的实践给实验学校带来的变化谈起,谈到到重庆綦江取经的感言,再到杜郎口探营。
他讲解到教育界的风云人物,朱永新,冯恩洪,佐藤学,给我们带来了课改的春天。
郑宽学书记的讲座赢得了听课教师们的热烈掌声。
我深深地被他的“一个教师,一个校长,一个行动者,一个追求教育梦想的人”的执着教育情怀所感染与打动。
第一次尝试:《一国两制》公开课〖课堂处理〗课前先学。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在课本上勾画笔记并尝试记忆。
课中后教和当堂检测。
第一,采用复习(抽同学作答并加分的方式)“民族区域自治”导入新课。
第二,检测学生课前学习情况:香港澳门的历史、回归情况、一国两制(抽同学作答并加分的方式),我简单总结近代史。
第三,合作交流部分要求学生先自己根据导学案引导来进行思考,把不懂得地方提到组内研讨。
然后每组均又一次机会展示一题,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由学生进行分析讲解,我做补充更正。
第四,当堂检测部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再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由组长收起来交到下一组进行评价。
坚定不移走课改之路
坚定不移地走课改之路敬爱的各位领导、专家及同仁:大家上午好!沐浴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我们在课改路上奔跑,今天迎来了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下面我就学校的课改向大家作简单的汇报,我发言的题目是《坚定不移走课改之路》以求抛砖引玉,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依据校情创生课改新模式我们枫木桥中学地处宁乡西南一隅,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学校设备简陋,生源外流,留守儿童多,厌学、辍学情绪严重;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每年大量流动;同时教学理念陈旧、方法落后,教学质量提升幅度不大;家长社会对学校略有微词。
我们身处困境,深感不安。
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毅然决定地提出了“困境求生存,课改谋发展”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行课改。
我们最初采取“双流程目标导学”模式,但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存有着死搬硬套的现象,二是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中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广度,三是学生展示和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为此,我们请了中心学校、普教科、教研室和进修学校的领导和专家实行了专门的指导,结合本校实际,大胆尝试,最后总结出了“双主四环”模式,双主是指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为主线;四环是指前面讲的认定目标、探究目标、拓展目标、巩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为要旨,推动学生自主发展,快乐成长。
二、全员行动推动课改新发展课改有经验可循,有榜样可学,但是要走一条真正适合本校实情的高效之路,就只有持续地实行课堂实践与反思,才能逐步达到高效。
一是体验出真知。
“双主四环”高效课堂模式,并不是固定的死套路,四环节是课堂的形,双主才是课堂的神。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才是课堂的主旋律。
预习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基础。
课改之初,参照很多课改名校的做法,我们通过导学案的设置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各科知识实行预习,为第二天课堂的探究和展示作准备。
但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导学案在一定水准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于是课题组经过研究,将导学案改成导研案,教师注重从大方向给学生以引导,使预习更具有研究性。
初中学校课改之路陈康金心得体会
初中学校课改之路陈康金心得体会2014年9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以“引领新课程改革,让教育教学充满智慧”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
在此期间,学校安排了由陈康金校长主讲的《课堂改革之路》专题讲座。
我聆听了陈康金校长为我详细地讲解了什么是“高效课堂”,什么是“课堂模式”,什么是“教学设计”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改革所做的种种努力等话题。
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要做一名合格的新世纪教师这一坚定信念。
陈校长详细讲述了如何做好这堂课,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和谐学习中成长;如何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通过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所作了详细解析。
使我从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中,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工作,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领跑者和成功者!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并实践: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知识;2)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3)提升课堂教学质量;4)积极探索符合本学科特点和发展实际的新课程改革;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老师答疑解惑;7)用“互联网+教育”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8)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课堂教学创新;9)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
现就本人对新课改和新课堂的几点思考及感悟与大家分享如下:1》课程改革是必由之路,它给了我一个打开思路的契机。
1、课改之路是一条不断地超越自我的路任何一次课改,都是一次自我超越的机会。
只有勇于超越自我,才能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实施,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情况。
如:教材如何改革?如何让教材更加符合学生成长成才原则?如何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世界先进课堂内容?如何打破原有班级学习模式?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个挑战。
2、教育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不断地反思中成长的过程学生喜欢的是我们的课堂,我们学生不喜欢的是我们的课。
教师演讲稿:回首课改路
教师演讲稿:回首课改路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一名教师,在这里我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一同分享我在课改道路上的心路历程。
首先,我想借此演讲的机会,向所有关心教育事业的领导和同行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回首课改路,我不禁怀着喜悦与感慨。
喜悦的是,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感慨的是,课改让我和我的同行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几何时,我们纷纷议论教育发展之路,探索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而课改的到来让我们有了实践的机会。
真正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主场,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尝试着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和学生们一起探索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学生们的思考方式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他们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积极尝试了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例如,引入了项目制学习,让学生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了课堂互动讨论,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们在虚拟世界中感受知识的魅力。
这些举措的结果让我深感欣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当然,课改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例如,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差异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稳定;体制机制的约束限制了课改的深入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使得一些教师对课改仍然持保留态度等等。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对教育的热爱,坚持改革的决心,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不断迈向更高的教育水平。
回首课改路,我感到自豪和骄傲。
因为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看到了他们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形象。
走进名师课堂探寻课改之路
走进名师课堂探寻课改之路课改是指对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系列行动。
在当前教育领域,课改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为了深入了解课改的实施情况,我参观了一节名师课堂,以此来探索课改之路。
这节名师课堂是一节语文课,老师是该校的语文教研组组长。
我进入教室时,发现教室布置得十分温馨,墙上贴满了学生们的作品,教室里还摆放了各种绘本和文学作品。
课程开始后,老师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知识铺垫,通过唱歌、朗诵、写字等方式激发了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
接下来,老师以《论语》中的故事为例,引导学生们分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组织同学们进行探讨和辩论。
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课程的过程中,老师还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
老师通过给学生们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授学生们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写作。
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堂内容。
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课堂上,老师时常鼓励学生们多读书、多写作文,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老师还鼓励学生们参加各类语文比赛,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注重综合素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们全面发展。
课堂评价也是课改的重要一环。
在该节课中,老师通过观察学生们的表现、听取他们的发言、检查他们的作业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老师还给学生们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参观这节名师课堂,我深刻感受到了课改的良好效果。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
而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课改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相对较弱,需要更多的培养和指导;一些教育资源不足,限制了课改的进一步推进。
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课改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实施课改,推动教育水平的提高。
走进名师课堂探寻课改之路
走进名师课堂探寻课改之路课改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它鼓舞着教师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要想了解和探寻课改之路,我们有幸走进了几位优秀教育家的名师课堂。
我们进入了李老师的数学课堂。
李老师以其深厚的学科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式而闻名。
进入课堂的一瞬间,我们感受到了李老师与学生之间默契的互动。
李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思维,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他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王老师的语文课堂。
王老师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热爱教学,用心引导学生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
王老师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分享精彩的作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课堂上,王老师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走进这些名师课堂,我们发现他们在课改中都有共同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启发者。
课改之路是一条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和尝试的道路。
我们应该借鉴这些优秀教育家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名师课堂,探寻课改之路,为教育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
走进名师课堂探寻课改之路
走进名师课堂探寻课改之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探讨教育改革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探索课堂教学的创新之路,试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更富有活力、更具创造力的课堂里学习。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课改之路的实践情况,笔者前往一所知名学校的课堂,深入观察名师的授课,希望能够从中探寻到更多的教学启示。
笔者走进了高中数学课堂,这堂课的主讲老师是学校的名师,此前曾多次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优秀奖项。
在这堂课上,这位老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而是采用了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课程一开始,老师提出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并邀请学生们共同讨论解决方法。
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逐渐发现了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在讨论中获得了更深刻的数学理解。
整堂课下来,学生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观摩完这节精彩的数学课后,笔者来到了一节语文课堂。
在这堂课上,名师同样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小故事。
然后,在学生朗读作文的老师针对每篇作文进行了巧妙的点评,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还能够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这两节课的观摩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了名师们注重学生思维活跃和创造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他们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这两位名师的交流中,笔者深感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应该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而这正是名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做的。
他们不断探寻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让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生活,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之路
作者:蒋同英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3期
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回首十年的教学历程,好似离本心越来越远……说不清哪里不对,只是感觉到学生学的好累,我也教的好累!一直在寻觅一种让学生学的快乐,让自己教的幸福的“良方”……教学形式不断的的变化,教学方法不断的更新……听课学习,高效课堂研究……可变来变去,还是感觉没找对方向……“我们班学生是不善于举手的!就算举手,也是不善于表达的!就算表达,也是表达不好的”我一直这么认为!
我不断的变着花样的改课堂。
我试验过让“优生”看教案练习讲课的上课的形式。
试验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汇报交流的上课形式……可总感觉这些也就紧紧流于形式,因为,总感觉就算优生只会照本宣科!他们“读”完,还得需要我去讲解,费时费力!也练不出什么思维与表达!我也曾经学着公开课“激趣导入课堂”,可也就是导入的时候感觉热闹而已,真正进入新授也是那么差强人意!总感觉这不是我要的数学课堂!我还学着优质课的老师去评价学生!也怕评价的不具体,不到位,就去网上搜了二百多条激励学生的语言,进行学习!可有句老话“教的曲唱不得”,自己去运用那些话语评价时,感觉好假!所以,实验一段时间之后,我宁愿不去评价,也不去虚假的评价!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聆听了苗军芙教授的《教师职业倦怠与压力管理》,崔成林老先生的《做最简约的课改》,齐鲁名师高翔老师的《教师专业发展内需力和行动研究》以及我区王守松校长和曹海燕老师的经验交流,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课堂!
一、为什么我会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累”?
(一)家庭原因
回忆刚参加工作的4年中,我对工作充满了热情,话里话外都是学生,教学,工作……用同事的一句玩笑话:“你是三句不离老本行啊!”,那时,对工作真的是有用不完的精力。
可自从有了孩子,休完产假重回工作岗位,工作家庭两边忙,就显得非常力不从心。
(二)个人价值得不到肯定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是最富有活力和朝气的主力军,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一批又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的新教师力量不断的补充进来,把我们推到了中后方。
我们的存在的价值感逐渐的减弱,带着消极的态度去工作,这也是倦怠的原因之一吧。
毛主席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就算是伟人,不学习也会落在队伍的后面。
三天的培训学习中,我发现,这些名师都热衷于读书、学习、思考!所以,想克服个人价值得不到肯定的倦怠状态,还得从改变自己做起,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积累!
同时也应多学习与挖掘高科技软件与产品对教学的便利,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张福涛校长“翻转课堂”中的“微课”,以及推荐的“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草料二维码”……用于教育教学非常方便。
二、课堂到底需要改什么?
(一)思维碰撞,让深度学习在课堂发生
反思自我,我一直犯着崔老先生所说的毛病:“心急,嘴长,耳朵短”。
缺乏耐心,不等学生听清、想清就提问,学生回答完毕马上定论,听不清学生想表达什么。
当我试着改变“心急,嘴长,耳朵短”的毛病,当我把姿态放低,当我把讲的语气变成商量,当我把提的问题尽量能达到思维碰撞,当我用心去关注学生时,我突然发现课堂好似有些生机了!学生举手不举手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我发现当老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时候,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思维活跃的同学急切表达,而且很多回答出乎我的想象,表达上好似也流畅很多!当思维活跃的同学回答完,思维慢些的也会恍然大悟,当在大多数恍然大悟的时候做个类似的巩固,几乎全班的小手都能举起来!原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曾经,我为学生不举手而生气,为讲三四遍的题目,学生依旧木讷的行为而难过!曾经强迫学生必须举手,还说“举手证明你在听,有助于听课效率”,可能学生依旧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我不会举手干嘛?叫起我不会说,不成滥竽充数了吗?”所以,“举手助听”的谬论,删除!必须删除呢!
(二)教学设计:“删除”无效即有效
李玉民教研员说:教学不能远离了“学”。
他总结了15种课堂的无效现象,这正是一些课堂的“写真”。
现象一:不等学生做好就开讲。
现象二:不等学生听清、想清就提问。
现象三:随意草率的课堂提问。
现象四:忽略任务的分配。
现象五:课程标准成了摆设。
现象六:掌声变得如此俗气。
现象七:片面追求多种解法。
现象八:“辅助手段”主宰了老师。
现象九:画蛇添足的课堂练习。
现象十:“倾听”远没有形成师生的习惯。
现象十一:自主学习成了“自由放任”。
现象十二:不恰当的幽默使课堂基调变了味。
现象十三:讲评课只是简单地对答案。
现象十四:充满隐忧的作业。
现象十五:激情难觅,学生昏昏欲睡。
如果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把这些现象,考虑在内,删除无效的的提问与活动环节,相信,课堂会高效的多。
三、以后的教育教学路,我该怎样走
(一)教学相长
伯乐名扬,是因为他发现了千里马,如果教师想成为名师,离不开学生。
学生是教学对象,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对象。
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名学生”推动教师成长。
(二)干一行,爱一行
齐鲁名师高翔老师不是教研员,也不是校长,可能在推动大型课堂改革上不太现实,但他选择了在他的物理学科上进行教学研究。
由此,作为小学教师中的一名普通数学老师,也许惊天动地的大课改我左右不了,但,我可以选择在我的小学数学学科中崭露头角。
(三)不断地进行自我诊断
1.你能划分出你的阅读发展史吗?有几个阶段?(计划先从和学科有关的读起,慢慢涉猎其他书籍杂志。
)
2.你有摘抄和复印学习资料的习惯吗?(所有的忙都不是理由,唯有读书可以让一个人与众不同。
)
3.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吗?(曾经没有,参加培训以来,开始试着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4.你有错题集吗?(曾经嫌麻烦,没有整理,现在想来,很有必要整理)
(四)经常自我反思
描述性反思:我做了哪些事?是怎样做的?
技术性反思:存在什么问题?怎样做更好?
理念性反思:为什么这样做更好?
课堂教学改革,贵在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
模式众多,唯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模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一位教师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践行者,唯有自己不断地去反思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