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K12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最新-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精

最新-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精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

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

山洞“深”、“难”、“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

接着,作者转入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

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仰慕孔孟,立志高远。

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不就是探寻险远之处的奇伟瑰怪吗?当然,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

没有远大志向就永远到达不了“险远”。

王安石有这个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要经世致用,这个愿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讲得清清楚楚。

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否则,也不能到达“险远”。

在此基础上,自身还要有足够的力量。

从政治改革的角度讲,这个“力”是德、才、学、识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

以上三个方面,志、恒、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备的条件,可谓内部条件。

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处,如果“无物以相之”,也不能到达。

这里的“物以相之”指什么?作者王安石是有深意的。

王安石在做地方官时是就开始推行“青苗法”,效果很好。

初试改革,他信心十足。

然而改革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阻挠。

改革如果没有最高权利──皇帝的·评论·赏析语文人生·支持是绝对不行的。

特别是当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怀疑者、攻击者纷纷而至的时候,关键就看皇帝的态度了。

王安石对此十分清醒,他希望皇帝能支持他。

当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后,并没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视,或者说,宋仁宗根本就不想支持他变法改革。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学案学案博苑12-14 1632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

2、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3、背诵名句名段,4、学习课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详略得当的写法。

5、学以致用,汲取文中精神养料。

学习内容与过程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而卒()葬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五万兵难卒()合以故,是故()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有碑仆()道风尘仆仆()长乐王回深父()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侧()目而视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10*游褒禅山记怎能说“到我家来拜访”《市长秘书》(作家出版社2007年9月版)是一部反腐力作,但是,好作品也存在美中不足。

例如第五章有这样一段话:有一天晚上,黑水河城建房产开发公司总经理沙威和夫人到我家来拜访,这两口子是特意来找杨娜的。

(注:杨娜是“我”的老婆)“拜访”一词使用有误。

拜访:看望、探望。

拜:敬词,用在表示自己动作的词前面,表示对人的恭敬。

如拜读、拜托、拜访。

我们能说“到某某人家去拜访”,却不宜说别人“到我家来拜访”。

我们怎能要求别人对自己恭恭敬敬呢?那不是太自傲了么?——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陈两森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相关知识王安石散文的主要风格(节选)积极务实的政治性王安石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把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指出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

1.注音(1)庐冢. zhǒnɡ (2)音谬.miù (3)窈.然 yǎo (4)昏惑.huò (5)瑰.怪 ɡuī (6)无悔.huǐ (7)萧君圭. ɡuī (8)咎.其欲出者 jiù (9)孰.能讥之 shú (10)⎩⎪⎨⎪⎧华.丽huá华.山huà (11)⎩⎪⎨⎪⎧相.互xiānɡ无物以相.之xiànɡ (12)⎩⎪⎨⎪⎧舍.本逐末shě始舍.于其址shè (13)⎩⎪⎨⎪⎧好.坏hǎo 好.游者hào(14)⎩⎨⎧仆.道pū仆.役pú (15)⎩⎪⎨⎪⎧王回深父.fǔ父.兄fù (16)⎩⎪⎨⎪⎧褒禅.山chán 禅.让shàn (17)⎩⎪⎨⎪⎧遂.与之俱出suì半身不遂.suí 2.写对字形(1)⎩⎪⎨⎪⎧地zhǐ址zhǐ趾高气扬 (2)⎩⎪⎨⎪⎧石bēi 碑bì婢女(3)⎩⎪⎨⎪⎧mi ù谬误绸móu 缪 (4)⎩⎪⎨⎪⎧l ú庐冢lú芦苇“口”是个象形字。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34岁,从舒州〔现在某某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体文章,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体,记游的文字甚少,而主要是借记游生发出一番有深刻哲理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即人生美好的境界往往在险远而人所罕至之处,而要达到此境界,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外界条件。

王安石本文,距离其变法主X的提出时间不远。

五年之后,即嘉祐四年(1059年),他便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这里所言的思想、精神与他后来推行新法时的表现是一致的。

学习本文,请注意三点:1.要梳理积累文言词语。

本文文句的难点在于虚词,单是“其〞字就出现了十几处。

要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如“其〞“于〞“以〞等。

另外一些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如“道〞“由〞“文〞“至〞“舍〞“观〞“名〞“明〞“相〞等。

2.要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怎样把表达和议论紧密结合,材料观点前后照应,水乳交融。

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要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及其内在关系,举一反三,拓展涵盖X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课文解读褒禅山①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卒⑥葬之;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禅〞。

〔褒禅山也叫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①褒禅山:在某某含山县北十五里,旧名华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

寺院〔即下文所说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2

《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1、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 至) 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2、自制多媒体课一、导入: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某某集》等》。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表达。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三、研读第一、二段〔一〕1、指名朗读、口译。

如有疑难那么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一词多义:A.“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③华美、有彩饰。

“舍其文轩〞。

〔《公输》〕C.“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高中语文10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10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8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一、知识和才能1.理解作者。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掌握词类活用。

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化,艺术手法的独特。

●解决方法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老师只进展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才能。

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构造,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③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

⑤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假如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⑥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

名,说知名称。

二、导入刘勰?文心雕龙?:“登山那么情满于山,观海那么意溢于海。

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遗》等。

之庐冢也(句式)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草惹行襟絮拂衣”是写春景名句,试析“惹”与“拂”两字使用的妙处。

褒禅山,第一课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点拨:1.名寺洞碑1.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欧阳修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①酩酊插花归。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三)欧阳修红树青山目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①篮舆:竹轿(1)“草惹行襟絮拂衣”是写春景名句,试析“惹”与“拂”两字使用的妙处。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后两句是如何表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答案:(1)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惹”有招惹之意,写出了春草茂盛,生机勃勃,主动牵惹游人衣襟的样子;“拂”有轻轻拂过之意,写出柳絮纷飞,洒落在游人身上的洋子。

(2)第一首诗中借太守插花醇归形象的塑造,侧重写醉春之态;第二首则通过对天已暮、春将归时,游人不管这些,依旧踏花赏春情况的描写,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缠绵酣畅。

高中语文 必修二10《游褒禅山记》学案

高中语文  必修二10《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自主探究】一、作家作品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二、课堂练习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________。

(5)作者由仆碑得出的感慨句是________。

2.解释加粗词的意义。

3.给句中加粗字注音并释义。

(1)有碑仆道()________(2)其文漫灭()________(3)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4)夫夷以近()________(5)而世之奇伟、瑰怪()________(6)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________读资料,完成后面的练习。

“其”字用法归类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

如: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二)文言知识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学习作者反思人生、总结经验的做法,从而更好地掌控未来。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1.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住重点;所谓“拨”就是解决疑难,排除障碍。

“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三)词类活用(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4)由山以上五六里(名词用作动词,向上走)(5)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色)(6)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7)往往有得(动词用作名词,心得,收获)(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10)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四)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表示数目。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凡。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读书人,泛指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名之也因为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向 往
4.火尚足以明也用来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用来
词类活用: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 命名
2.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 定居
3.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 从侧面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 走到尽头
本文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5.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 到达的人
6.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名词 照亮 照明
7.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动词作名词 见到的景色
8.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 险远的地方
9.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 说出
判断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常识记忆情况
(2分钟)
学生听读课文,
注明字音。
(6分钟)
游褒禅山记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第二、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目标定向:
1、解读具体课文内容,背诵第三段。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一)课文分析
1.阅读第一自然段
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哪一个是别名?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与审美:(1)理解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2)深入领悟作者“尽吾志〞“深思而慎取〞的思想观点。

激趣导入我国地大物博,奇山异水遍布大江南北,历代文人骚客、雅士名流多喜欢访游这些胜景,挥毫泼墨,吟诗作赋,描写各地各时独特的风景,借以抒发其胸中块垒,或失意仕途,或忧国忧民,或高超出世,一言以蔽之,多是景为情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却独出机杼,走出了写景抒情的窠臼,进入了记叙说理的新境界。

那么此文记了什么地方的胜景,又阐述了什么道理呢?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答复段后问题。

(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唐代高僧)..(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墓旁的小屋。

庐,屋舍。

冢,坟墓)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华山之阳.(山的南面)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其文.(碑文)漫灭..(模糊、磨灭),独.(只有)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说)“华〞如“华实〞之“华〞者,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音谬.(错误)也。

请概括段意:介绍褒禅山的概况和名称的来历。

(第二段)其下平旷..(从旁边涌出),而记游..(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平坦空旷),有泉侧出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从、自)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到达尽头)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拿着火把。

拥,持、拿)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见到的景象)愈奇。

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还)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高中语文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能学会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2.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

2.文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王安石(1021--1086)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诵读课文】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2.读准下列字音:褒________ 庐________ 窈________ 怠________ 圭________ 父________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自主学习】(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词类活用1. 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名之曰褒禅。

高中语文(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古文的字词句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背诵全文。

2.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教学方法:精读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知识精粹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

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10游褒禅山记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10游褒禅山记学案2

【学习目标】巩固重点文言词汇。

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二.一词多义1其:以其乃华山之阳余亦悔其随之问其深或咎其欲出者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皆出于此乎2之:古人之观于天地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天下之大此言得之何陋之有3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良乃入,具告沛公4道:有碑仆道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三.古今异义(解释句中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于是余又叹焉3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至于幽暗昏惑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四.词类活用(归类,释义)1始舍于其址2其后名之曰褒禅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4则其至又加少矣5火尚足以明也6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常在于险远8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五.解释加线词1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励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知识点答案一.1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1第三人称代词,它/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代词/代词,指代“欲出者”/反问副词,难道/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副词,一定/推测语气,大概2取独/补语标志,得/定后标志/之,代指上文的道理/宾前标志3是,为/副词,竟然/连词,于是4名词,道路/动词,说/名词,规律,道理 7当然/会面三.1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2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3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4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5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四.1舍,筑舍居住 2名,命名、取名 3深,深度/穷,达到尽头 4至,到的人 5明,照明 6极,尽兴 7险远,险远的地方 8谬,使……谬误五.1死/因为/命名 2到达/迷乱/帮助 3.尽游褒禅山记知识点答案一.1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1第三人称代词,它/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代词/代词,指代“欲出者”/反问副词,难道/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副词,一定/推测语气,大概2取独/补语标志,得/定后标志/之,代指上文的道理/宾前标志3是,为/副词,竟然/连词,于是4名词,道路/动词,说/名词,规律,道理 7当然/会面三.1古义:十分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

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二、背景资料1.《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这篇游记,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2. 关于褒禅山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城东北7500米处,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1000米,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

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

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出前洞,上山,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

前后洞并不相通。

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未有人走到底。

三、文体知识“记”的特点和分类记:有许多文章因事因感而发,或叙或议,或抒情或说明,不拘一体,不便归类,于是称“记”,实为杂记。

一般说来,唐代及以前的杂记大多以叙事为主,到宋代,抒情、议论及至考证的成分日渐增多。

唐代及以后的“记”大体分三类:①亭台楼阁多胜记,多记建筑物或名胜的地理位置、修建过程及景观特点,又常借题发挥谈作者的感慨。

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②山水游记,往往是按作者的游踪依次写山水风光。

如《小石潭记》《游褒禅山记》。

③杂物书画记。

如《核舟记》。

方法练习一、字音识记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咎(jiù)好游(hào)仆(pū)碑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二、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⑤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得①此余之所得也(动词,得到)②古人…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③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动词,能够)④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正确)三、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四、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五、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六、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七、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何……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

)课文解析一、要点赏析1.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分析:第一段对褒禅山名字的来源、禅院、仆碑作了一番介绍,让我们对褒禅山有了大致的了解,便于进入下面文章的游览路程。

其中对碑文的描写,似乎无关紧要,实际上是为下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分析: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

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

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