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21、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3

合集下载

第21-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返回
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1905—1945年)中国 作曲家。广东番禺人。因家贫先后 半工半读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和法国巴黎音乐学院。1935年毅然 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 延安,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 年赴苏联为在延安拍摄的影片《延 安与八路军》配乐,1945年病逝于 莫斯科。 作品有《黄河大合唱》合唱等四部,歌曲《到敌 人后方去》等约500首,交响曲《民族解放》等两部及 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他继聂耳之后,以更广泛 的题材、体裁,更丰富的艺术手法,表现中国人民的 解放斗争,对全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起了很大的鼓舞作 用。 返回 冼星海作品欣赏
詹 天 佑
蔡元培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 家、科学家。是20世纪初中 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 者。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 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他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 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为 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 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负 伤 之 狮
印度牛
欣赏014
泰 戈 尔 像
返回
聂耳(1912—1935年) 中国作曲家。云南玉溪 人。出身清寒,自幼爱 好音乐,能奏多种民族 乐器。中学时即秘密加 入共青团。1933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 1935年拟取道日本赴苏联,7月17日在日本鹊 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创作歌曲有《义 勇军进行曲》等30余首,集中表现中国人民抗日 救国的坚强意志和工农群众的苦难与反抗,是我 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先驱。
返回
作品欣赏
保卫黄河
探究任务
1、 阅读已学课文中有关抗日救亡音乐作品的内容。 2、 收集有关介绍抗日救亡歌曲的词曲作者、词曲内容、创作 的具体背景等方面的资料。 3、 通过重温抗日歌曲,体会和探讨以下问题: A、 为什么说抗战歌曲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与 呼唤,是华夏九州慷慨悲壮的救亡曲、正气歌、民族魂? B、 为什么说抗战歌曲是一部反映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进行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并最后取得胜利的绚丽的历史 画卷? C、 为什么说抗战歌曲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光辉 典范?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21-22课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21-22课知识点汇总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一、平型关大捷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侵占太原2、时间:1937年9月3、交战双方:林彪指挥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日军板垣师团一部4、结果:歼灭日军1000多人5、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一)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时间:1938年2、目的: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3、主要内容:①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③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4、影响: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决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建立:(1)概况: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2)战略总后方(指挥中枢):延安2、发展措施:(1)军事: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

(2)政治:建立抗日民主政权(3)经济: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3、作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敌后战场的地位: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3、时间:1940年下半年4、指挥者:彭德怀5、规模:八路军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6、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7、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8、结果: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反“扫荡”作战。

八年级上册全书笔记完整版

八年级上册全书笔记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笔记(2013.9)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一课鸦片战争的烽烟(即中英鸦片战争,又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被称为“民族英雄、“全球禁毒第一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背景英国:__打开国外市场、鸦片牟利中国:__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_、烟毒泛滥2、经过:1839.6.__林则徐___(谁)__虎门__(地点)销烟,他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 1987年联合国把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3、影响中国:表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英国:__利益受损、挑起争端__二、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原因根本原因: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2、时间:_1840.6__——1842.6.3、经过(略)4、结果:中英__《南京条约》_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①割地:___香港岛____ ②赔款:__2100万银元__________③五口通商:__广州____、__厦门_____、__福州__、_宁波__、_上海__④关税:____中英关税__协定开放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5、影响:①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最主要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政治: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③经济:中国经济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④思想:魏源“师夷长技”新思想的出现。

三、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师夷长技”新思想的出现1、背景: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促使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求革新救国方法。

2、新思想出现: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3、影响: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对洋务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课劫难中的抗争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年—1860年、咸丰帝时期)1、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拒绝其无理要求。

八上历史第22课整理笔记

八上历史第22课整理笔记

八上历史第22课整理笔记从古至今,历史在不停地发展,在其中发生了无数有趣的故事。

本文以《八上历史第22课整理笔记》为标题,来探讨社会文明的发展。

第一部分,讨论的是西元100多年前的世界,以及那些有趣的发展。

在这个时间段里,全世界已经发展了大量的文化、科技、思想、政治系统、社会体系等。

早期的文明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古希腊、罗马。

比较著名的文化有古老的中国文化、古希腊的希腊神话、罗马的城邦文明以及印度的古老文化。

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许多新的科学研究,思想体系也发生了变化,政治上出现了君主制、行政制、民主制等,人们也开始了解和使用货币,更多的社会组织也出现了。

第二部分,讨论的是17世纪的世界,以及发展变化。

17世纪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文化方面,出现了大量新的文学、绘画、雕刻等作品,思想方面,启蒙运动等思潮流行,政治方面,法国大革命爆发,对英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方面,贸易开始以更大规模进行,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方面,多元文化的国际交流也加剧了。

第三部分,讨论的是19世纪的世界,以及发展变化。

在这一时期,文化方面,新的文学作品和思想构成的文化现象不断出现,为世界文化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思想方面,各类主义思想大行其道,政治方面,列宁的革命活动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经济方面,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方面,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种族主义现象在世界各地出现。

第四部分,讨论的是20世纪的世界,以及发展变化。

在这一时期,文化方面,新的新闻传媒和信息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世界的文化景观,思想方面,各类理论和思想开始流行;政治方面,世界各国开始探索民主政治;经济方面,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方面,世界各国人民开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开始探索人类发展的新道路。

总之,本文以《八上历史第22课整理笔记》为标题,回顾了从西元100多年前到20世纪的世界,也探讨了一段伟大的社会文明发展史。

文明的发展伴随着文化、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不断变化,人们也逐渐深入地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发展。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doc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doc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学案%1.学习目标1、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2、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1.知识结构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新式教育法时期:创办京师大学堂Y的开端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X-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厂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徐悲鸿:《愚公移山》讴歌文明、聂耳:《义勇军进行曲》鞭挞黑暗的V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文学、艺术郭沫若:《屈原》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J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方法指导※历史知识前后关联的方法许多历史知识,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涉及到,把不同时期的相关内容进行阶段总结也是十分有益的。

这些知识散步于不同的课目当中,整理起来要耐心、细心,这样才不会疏漏。

如本课讲到科举制度的废除,而此前我们在古代史学习中,已学习过科举制的创立、发展, 这一课学完之后,就有必要对科举制度进行一下总结,可总结出以下几点:1、科举制度是我国从隋朝至清朝,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2、科举制开始于隋朝,唐朝初年进一步完备。

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3、科举制有利于进一步打破魏晋以来的士族制度,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

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笼络人心,选拔人才。

4、明朝科举制度规章严格。

规定三年一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试,文体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使很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埋头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5、清朝前期有科举制度,基本承袭了明代的制度,在教育上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6、戊戌变法采取的措施中,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7、1905年,清政府宣废除科举制度。

四、例题分析1、如何认识晚请新式教育改革的开端?答:(1)晚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一,清朝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学校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发展的需要。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二、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成功时间:20世纪20年代
B、代表作:《制碱》
C、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知识

技能
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过程

方法
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共同的(精神、意识、品质、文化素养等),但具体表现又有所区别(学科领域、时代)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谁先进,就要向谁学。
讲授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人物姓名:詹天佑;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年代:1905——1909年;
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笔记
一、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日本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时间:1894-1895年
重要战役: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牺牲)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二、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展开了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典型事件: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

三、戊戌变法
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等。

时间:1898年6月-9月。

主要内容:《应诏统筹全局折》、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保护和奖励实科,也就是现在的高考状元等。

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捕杀维新派,废除变
法法令,戊戌变法失败。

影响: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四、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等八个国家拼凑了2000多人的队伍,从大沽到天津向北京进犯。

1901年9月,清政府和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901年9月,清政府和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笔记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笔记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笔记
以下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笔记,涉及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运动。

代表人物有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主要内容有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 戊戌变法: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
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改革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最终失败。

3.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4. 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
动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治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下,白话文逐渐普及。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
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以上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笔记中的重点内容,同学们学习时可以参考这些要点,并阅读课本巩固记忆。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21、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3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21、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3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21、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3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21、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一、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P112)1、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1)时间:1905年― 1909年(2)主持修建者:詹天佑① 成就: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等② 意义: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2、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P113)侯氏制碱法2、纯碱的研制(P113)(1)时间:20世纪20年代侯德榜(2)研制者:① 地位:我国著名的化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

② 成就:制出纯碱。

撰写《制碱》一书。

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比欧洲制碱成本降低40%。

三、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1.魏源:《海国图志》《天演论》2.严复: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P113---P114)生活时代代表作品思想主张魏源像《海国图志》的内容和鸦片战争时期编写目的各是什么?内容系统介绍了南洋《海国图志》出版后影响很大,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海国图志》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海国图志》有什么影响?编写目的是“师夷长技对后来资产阶级维新派有一些启以制夷”。

蒙作用。

此书出版后,很快传入师夷长技以制夷日本,对日本的变法运动也发生了一定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魏源的思想?启蒙思想家严复(P114)评价译著主张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天演论》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影响重点回放人物成就著作(思想主张) 评价詹天佑侯德榜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著名的化学家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位思想家撰写《制碱》发明“侯氏制碱法”编写《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严复翻译《天演论》主张戊戌变法时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启蒙思想家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一、新式教育的开端(P117)1. 洋务运动时期(京师同文馆)2. 戊戌变法时期(P117)(京师大学堂)评价: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历史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说课稿

历史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说课稿

历史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是人教版八上历史第七单元内容,其地位相对而言不是很重要。

但是它展示了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入侵、民族危难的时刻,不少的爱国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取得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成就,其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通过分析、比较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在各自领域里,能够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找出他们的共性,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理安排课本内容的顺序。

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贯穿本课内容,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谁先进,就要向谁学。

3、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分析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四位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概括出本课的主题。

难点:分析典型事例,概括主题思想应采用的方法、手段和尺度的把握。

【二】说教法、学法1、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提问引导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主线贯穿法。

可以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贯穿本课内容,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4、列表比较法:通过列表比较使学生准理解历史概念,并且透过现象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

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学情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因为大多学生都不大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知识点分享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知识点分享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知识点分享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知识点分享
一、京张铁路
时间1905年修筑,1909年全线通车起讫北京→河北省张家口修筑者詹天佑地位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困难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
二、制碱
背景19世纪中期,欧洲人已能制造纯碱,但欧美各国垄断不外传,中国工业所需纯碱完全依赖进口时间20世纪20年代人物化学家候德榜地位撰写《制碱》,打破制碱业的垄断,降低40%的成本,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候氏制碱法”。

候德榜为中国近代化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

备注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创办了永利制碱公司,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得金质奖。

三、思想家人物魏源严复功绩①在林则徐所著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被军队;①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等观点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
③强烈批判闭关锁国政策,对封建顽固派猛烈抨击,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反对外来侵略;②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主张。

地位《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较详细的介绍西方的著作,对日本也有很大的影响。

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四、钱塘江大桥1937年,茅以昇修筑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八年级上册历史22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22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22课笔记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八年级上册历史22课的笔记。

请注意,这是一个大致的概述,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修改。

八年级上册历史22课: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1.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 改革开放的原因:为了解决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

3. 改革开放的目标: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
1. 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2. 城市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

3. 引进外资和技术:吸引外国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4. 开放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成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三、改革开放的影响
1. 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3. 国际地位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4. 思想观念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更加开放、自由、多元化。

四、改革开放的意义
1. 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综合国力。

2. 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3. 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笔记概述,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和《天演论》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三、新式教育的开端
1、创办新式学堂
(1)创办京师同文馆(洋务运动期) —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 (2)创办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期) —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
2、拟定《奏定学堂章程》(20世初) 3、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
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表明中国教育改革
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我国近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1、文学巨匠 — 鲁 迅
代表作: 《狂人日记》、《孔乙己》等 2、美术大师 — 徐悲鸿 代表作: 《愚公移山》等 3、人民音乐家 — 聂耳、冼星海
(1)聂耳代表作: 《义勇军进行曲》
(2)冼星海代表作: 《黄河大合唱》
4、郭沫若 — 创作了历史剧《屈原》等 5、赵树理 — 创作了优秀小说《小二 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6、丁 玲 — 创作了优秀小说《太阳 照在桑干河上》等
2、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1)时 间: 20世纪20年代
(2)地 位: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 (3) 成 就: 他研制出纯碱;制碱法被命名为“侯
氏制碱法”比欧洲制碱成本降低40%。 撰写《制碱》一书。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侯
氏 制 碱 法
1、魏源
二、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郭沫若
赵树理(1906-1970)
婚小 二 黑 结
丁玲,现代女作家。 原名蒋伟,字冰之,又 名蒋炜、蒋玮、丁冰之。 笔名彬芷、从喧等。湖 南临澧人。1948年完成 了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 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曾被译成多 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 林文学奖。
丁玲
姓名
成就、著作 (思想主张)
第21、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 京张铁路
(1)时 间:1905年 — 1909年
(2)主持修建者: 詹天佑 ① 地 位: 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
詹天佑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中国近 代反封建斗争中最彻 底、影响最广泛的思 想家。1902年赴日留 学,原学医后弃医从 文,代表作有《狂人 日记》、《孔乙己》。
孔乙己
徐悲鸿(1895-1953)
中国画家、美术 家。江苏宜兴人。 少时即刻苦学画, 后留学法国。善 油画、国画,尤 精素描,以画马 驰名中外。
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
八骏图
徐悲鸿作品欣赏
《泰戈尔像》,国画,1940年 《田横五百士》,布面油画,1930年 《群奔》,国画,1939年 《九方皋 》,纸本设色,1931年
聂耳,1933年初加入 中国共产党。中国新音乐 的开路先锋和反法西斯的 勇士。为电影《风云儿女 》所作主题歌《义勇军进 行曲》,反映了民族危亡 时,万众一心、一往无前 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 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 英勇气概。这首作品一经 诞生,即在祖国大地上到 处传唱,奏响了挽救民族 危机的时代最强音。
鸦片战争时期 (1)时期: (2)思想: “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3)成就: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 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 2、严复 (1)时期: 戊戌变法时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 (2)观点: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成就: 译著《天演论》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魏源和《海国图志》
聂耳
冼星海,原籍广 东番禺,1935年从巴 黎音乐学院毕业回国, 后辗转来到陕北抗日 根据地。1939年与光 未然合作创作《黄河 大合唱》。
冼星海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 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 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 和“若水”)。四川乐山人。中 共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为现代著名文学家、史学界权 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 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 的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家、诗 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 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 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
地位
詹天佑
侯德榜
设计京张铁路 侯氏制碱法,《制碱》 《海国图志》 《天演论》 《愚公移山》
魏源
严复 鲁迅 徐悲鸿 聂耳
中国人自行设计的 第一条铁路 将制碱的奥秘公诸于世, 打破碱业的垄断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狂人日记》《孔乙己》
文学巨匠 美术大师 人民音乐家 人民音乐家 作家
冼星海
郭沫若
《义勇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 《屈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