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和病害防治中几个问题探讨 马忠华讲解
浅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张华, 余丛颖 陕西省高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西安,710200 河南科技 Journal of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8)
引用本文格式:张华.余丛颖 浅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期刊论文]-河南科技 2013(8)
浅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张华余丛颖 (陕西省高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西安710200)
摘要: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一种气候性病害,多发生于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一但发生,可使小麦减少10%一 20%,严重时高达80%以上,甚至可粒无收,危害性非常大,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的质量和产量,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为此本文通过实践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发病症状等,并且针对该病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赤霉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13)08—0188一01 小麦赤霉病(Head Scab)又名烂麦头、红头瘅,是由多种镰 孢属(Fusarium graminearum Sehw)真菌侵染小麦而引起的一 种流行性小麦疾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气候性疾病,该病遍 及全球。小麦赤霉病最早于1884年首次在英格兰报道,到20 世纪小麦赤霉菌病在全球各地区均有发生。在我国小麦赤霉 病主要发生于南方长江流域麦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和耕作制度的调整,黄淮平原、西北麦区及东北麦区也多次发 生大流行,并呈上升趋势,危害性非常严重,造成很大损失。 小麦感染赤霉病后,不仅使产量下降,影响子粒品质和加T品 质,而且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会引起眩晕、 呕吐、腹泻及发烧等中毒症状,严重影响免疫和降低生育能 力,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1病原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玉蜀黍赤霉菌,属子囊菌亚 门,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有Fusarium graminearun Schw.称 为禾谷镰刀菌,F.culmorum Sacc.称燕麦镰孢,F.moniliforme Sheld.称串珠镰孢,F.acuminatum Wr.称税顶镰孢等,都属于半 知菌亚门真菌。优势种为禾谷镰孢,其大型分生孢呈镰刀形, 单独的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时呈粉红色黏稠状,子囊壳散生 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孑L口,顶部呈 现疣状突起,紫红或柴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呈棍棒状, 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 赤霉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夏和越 冬,成为下季初侵染的主要菌源。 2发病条件及规律 小麦赤霉病由若干种镰孢属真菌引起一种真菌病害,赤 霉病菌致病能力极强,分布范围极广,病源菌在病麦组织、玉 米秸杆等作物病残体上以菌丝状态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 源.到春季温度、湿度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子囊孢子经 气流传播到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当条件适合时 造成侵染。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对赤霉病菌侵入的抗性差异较 大,在扬花期时最易感病,其次是抽穗期次,赤霉病发生的轻 重与品种抗病性、菌源量及天气关系密切,若小麦穗形细长、 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的品种抗病性较强,反之则易感 染。据报道称,当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若小麦抽穗扬花 期遇到连阴雨,气温在15℃以上,则可引起赤霉病大面积发生 和流行,又有报道称,土壤、种子及多种作物的秸秆、根茬等都 是赤霉病菌的侵染源,通常下,小麦在抽穗扬花前后成熟放射 子囊孢子,然后借着风雨蔓延传播,落在小麦花器上腐生后产 生分生孢子多次侵染小穗,大约1周左右后造成穗腐并产生 大量粉红色霉层,到了病害后期又可产生子囊壳及子囊孢子, 待小麦收割结束后,病菌又以腐生方式在植物残体上越夏或 继续侵染其它寄生主成为下年主要侵染源。 3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可引起苗腐、秆腐、 茎基腐和穗腐,赤霉病主要为害小麦穗部,当湿度过大时,病 部均可见到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李进永张大友许建权王荣道郭红刘志生(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224011)小麦赤霉病就是世界温暖干燥和半干燥地区广为出现的一种毁灭性小麦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北东部春麦区为主要小麦病害,危害十分轻微。
近年来随其气候的变化,小麦赤霉病已向淮河和黄淮流域扩散拓展。
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省淮南、淮北地区近年也出现较轻,通常小盛行年(病穗率50%以上,减产20%~50%)和中等盛行年(病穗率20%~40%以上,减产10%~20%)每2~3年出现一次,且几乎每年都存有轻微出现。
“十五”期间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产量与“九五”较之上升4.91%,导致这一结果非常大程度上依赖于2002,2003年连续两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等流行。
赤霉病不仅导致轻微减产,而且还大大降低小麦品质和畜肉价值,另外母舒氏麦粒所含毒素,严重影响人畜身心健康。
为了搞好赤霉病预防工作,笔者融合生产实际,探索出来一套卓有成效的赤霉病预防办法,现概述如下。
病原、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1.1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就是玉蜀黍赤霉菌,属于子囊菌亚门,子囊壳散生或聚集在病组织或其它基物表面,对寄主造成危害。
赤霉病菌的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的条件,菌丝体发育适温为22~28℃,最适相对湿度为80%一100%。
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相似,适温为25~30"c,但子囊孢子在高湿度无水滴的情况下也可萌发,而分生孢子则必须在有水滴的条件下才萌发良好。
小麦赤霉病菌寄主范围较广,包括多种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如小麦,大麦、水稻等作物及稗草、狗尾草等杂草。
1.2危害症状小麦赤霉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出现,引发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危害最大。
穗腐一般于小麦扬花后6~loci出现症状,最初在小穗和颖壳上呈现水渍状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展至全部小穗,穗颈或穗轴受害时,病都呈圆形褐色或青黄色,被害处的以上部分全部枯黄而死去。
在田间高温高湿条件下颖壳边缘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发病后期病部出现黑色粒状物(病原菌的子囊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中常见的病害之一,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病因、防治措施和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麦赤霉病主要受到气候、土壤和病原菌的影响,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易发生。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可以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清除病残体、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等措施。
加强小麦赤霉病的监测和预防意识,以及综合防治措施对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性,对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措施的综合应用将有助于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病因,防治措施,监测,预防意识,综合防治,重要性1. 引言1.1 小麦赤霉病的定义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赤霉毒素引起的小麦病害。
麦赤霉毒素是一种外源性毒素,可通过食用受感染的小麦及其制品而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生长期间发生,当气候潮湿、温度适宜时易发生。
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麦赤霉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导致小麦感染。
小麦赤霉病的定义可以简单理解为小麦受麦赤霉毒素感染所引起的病害。
麦赤霉毒素是一种致病性毒素,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监测和预防意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保障小麦的生长品质,同时也保障了人体健康。
1.2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赤霉病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斑、褐斑和红斑等症状,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从而减少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降低小麦的光合效率和养分吸收能力,导致植株生长停滞,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2. 减少小麦产量:赤霉病通过侵染小麦叶片和穗部,使植株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导致叶片枯黄、穗部减产,从而减少小麦的产量。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分析
1 运城市小麦赤霉病防控现状 2021 年秋季连续阴雨天气时间较长,秋收工作被迫延迟,进 而导致小麦不能按期播种。雨后抢收抢种,一是土壤墒情过于饱 和,二是整地质量差,三是播种日期推迟,导致冬前麦苗生长相 对较弱、抵抗能力相对较差,为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埋下 了隐患。为了切实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确保防治工作能 够落到实处,运城市各级政府部门及早谋划,早做准备,成立小 麦赤霉病防控指挥部,任务压实到村到人,做好田管工作生产指 导、督促和落实。再一方面监测预警,实时防控。运城市农业综合
素,对播种量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防止小麦在幼苗阶段出现郁 闭度过高的现象,一般机械化播种深度控制在 3~5cm,播种过深 会大大延迟小麦种子的出苗时间,增加赤霉病发病的风险。
5.2 药物防治技术 在开展小麦赤霉病药物防控时,一定要保证用药的精确合 理,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机,并积极推广应用一喷三防防治技术。 在药物应用中,对于不同药物的防治机理应该有所了解,要保证 不同药物交替应用,真正提升药物的实际防控成效,避免出现耐 药现象。在小麦赤霉病防控中大多数农户都会应用多菌灵,但现 阶段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抵抗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应减少多菌 灵和相关药剂的使用。播种之前应该对种子进行有效的处理,提 高种子的抗病能力。赤霉病发生之后,积极推广应用无人机喷 药,喷药更加全面,确保药效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于赤霉病 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要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至灌浆初期阶段进 行一到两次药剂喷防,可以选择使用 25%的戊唑醇乳油 80g/ 亩, 或者使用 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50g/ 亩,或者使用 25%的 环丙唑乳油 40mL 兑水 50kg 进行喷雾防治效果显著。另外在小 麦赤霉病防控过程中,要想实现防治效果的最大化,应该开展大 面积的统防统治工作,开展多种类型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推广应 用一喷三防技术,将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混合应用,达到协 同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增强小麦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为小麦高产 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注重加强小麦赤霉病的监测和预警,科学研判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趋势,提前制定预案,及时采取措施,这 是防控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前提。各级部门也需要提高重视 程度,加强各项设施的投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准备好充足的 药物和器械,积极开展统一化的防治,这是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 流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海生,杨永志,刘丰收,等.近几年灌云县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 及综合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7(1):152-154. [2]尹纯军.阜南县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9,25(12):87-88. [3]沈田辉,王风良,丁世峰,等.2010 年以来大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 特点探究及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J]. 上海农业科技,2017 (1):104105. [4]程红雨.桐城市 2012 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7):116-117.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措施
35土地流转,划方成片,通过与种养殖大户、“土专家”“田秀才”合作的形式,实现传统农作物、经济作物生产规范化、产品规模化。
超市+观赏旅游体验区。
超市设有花卉园、动物园、采摘园等,一方面,客户在成为超市会员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参观游玩,赏心悦目;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实现订单式体验,自娱自乐。
超市+农副产品销售区。
销售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上以金阳电商产业园孵化基地为依托,通过互联网超市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线下以实体店超市为依托,发挥农产品自产自销、有机营养、平价销售的优势,通过超市营业员利润分红的形式,实现超市共享,成果共享。
赤霉病是山东小麦的重要病害,对产量影响较大,轻者减产10%~15%,重者减产20%以上,更重要的是赤霉病粒含有毒素,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现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近年来的重发原因,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症状识别小麦赤霉病又称烂麦头、红麦头、麦穗枯,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病,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发生最重,对小麦影响最为普遍和严重。
穗腐一般在扬花后6~10天出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黄熟后停止。
穗腐发生初期,往往先在个别小穗的颖壳上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扩散到整个小穗,文/ 宁津县农业农村局 刘忠强小麦赤霉病 综合防治措施编辑:杨风光 nyzszz@ 大田作物由一个小穗蔓延到周边小穗,并引起穗轴水渍状青灰色或褐色坏死,部分或整个麦穗枯死,形成白穗。
发病条件小麦赤霉病的菌丝发育适温为22~28℃,最低为3℃,最高为35℃,空气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发病率高。
当春季平均气温为9℃以上,3~5天雨天时间,越冬菌源便产生子囊孢子,小麦抽穗扬花期在有大量成熟子囊孢子存在的情况下,遇降雨或空气潮湿,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
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赤霉病将重发。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根据近几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对小麦赤霉病的症状、病原、侵染循环规律、发病条件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综合防治小麦赤霉病是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多雨潮湿地区发生最重,流行频率最高。
近年来,随着小麦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种植密度增大,水肥充足,小麦赤霉病有加重趋势,并已成为江淮和黄淮冬麦区的常发病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一般减产10%~20%,大流行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产。
病粒中产生的毒素会引起人畜头昏、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病粒发芽率降低,即使能发芽,但幼苗瘦弱,容易枯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提高对小麦赤霉病的认识、搞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症状识别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等,自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期危害最重。
1.1苗腐幼苗出土前受害,根鞘和芽鞘变褐腐烂,挖出后种子上可见粉红色霉,幼苗出土后发病芽鞘和出生根变褐,受害重者枯死,轻者生长衰弱。
1.2基腐又称脚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初期茎基部变褐变软,最后植株枯萎死亡,病苗被拔起时,往往自茎基腐烂处折断,断口处略带粘性,病部可形成粉红色霉层。
1.3秆腐多发生于穗下第一、第二节,发病初期叶鞘上出现淡褐色斑点,后扩展为淡褐色的不规则形病斑,并向内部及节部蔓延,严重时病部以上枯萎,甚至不能抽穗。
1.4穗腐在小麦开花或开花以后发生,病菌最先侵染部位主要是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壁。
发病初期在局部小穗的颖壳上呈现淡褐色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发病小穗随即枯黄。
当雨水多、田间湿度大时,颖壳合缝处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一个穗上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小穗发病,严重的整穗发病。
如果病斑扩展至穗轴,被害部以上枯死,形成枯白穗。
浅谈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栏目 编 辑李 春 立
研 究 论 文
浅谈小麦赤霉病 发生原 因及综合 防治
口尹 学 惠 ( 新 乡市植 保植 检 站 , 河南新 乡 4 5 3 0 0 0 )
小麦 赤霉 病是 小 麦生 产 过程 中的一 种严 重 性 的扩 散 和浸 染 , 5 月 雨量 明显 偏 多 , 小 麦 灌浆 期 的 病害 , 具有传播速 度快 、 分布范围广 、 危害性大等 时 晴时雨 加 重 了病害 的扩 散 。 2 . 3品 种 的 抗 逆 性 差 异 特点 。扬 花期 喷 药 防是 防治 小麦 赤 霉病 的常用 办 法。 为探讨新 乡市防治小麦赤霉病 的发生 , 确保我 目前 ,赤 霉病 的 抗病 育 种虽 然 取得 了一些 进 市小 麦优 质 高产 , 结 合 我市 小麦 生 产 的实 际情 况 , 展, 但 尚无 理想 的抗 病 品种 在 生产 中应 用 。 选用 抗 浅谈 小麦 赤霉 病 发生 原 因及综 合 防治 。 ( 耐) 病 品种 , 目前虽 未 找到 免 疫 品种 , 但 有 一些 农 1 . 发 生与 危害 艺 性 状 良好 的 耐 病 品 种 , 如周麦 9 号、 平麦 9 9 8 、 小麦遭受赤霉病侵染后 , 不但造成减产 , 而且 矮优 6 8 8 系、 新宝丰( 7 2 2 8 ) 等。 各地 可 因地 制宜 地 对种 子质 量 和实 用价 值也 有 严重 影 响 ,带菌 的麦 选用 。病 菌在 小 麦不 同生 育 期 的侵 入程 度有 很 大 穗 在 潮湿 的 麦堆 中 ,或带 菌种 子 在 湿度 超过 标 准 差异 。一 般抽 穗后 5 ~ 2 0 天 最 易感 病 , 以开 花期 感 的仓 库 中能够 继续 感 染 而导致 霉 烂 , 造 成损 失 , 不 染发 病最 重 。 在 有大 量 的菌源 条件 下 , 小麦抽 穗 扬 能 留种 。 此外 , 病麦 带有 的毒素 对人 畜均 会 出现 毒 花期 间若 遇 3天连 续 阴 雨 、气 温 保 持 在 1 5 以 素作用 , 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 值得引起警惕。 上, 赤霉 病将 大 流行 。 2 . 发 生规 律 2 . 4 栽 培 方式 与耕作 管理 症状 特点 :小 麦赤 霉 病发 生 的关 键 原 因是 春 凡 是 造 成 田问湿 度 增 高 的耕 作 活 动 方 式 , 都 季 田问病 菌 数量 和春 季 气候 。 同时 , 也 与 品种抗 病 会加重赤霉病。一般情况 , 半冬性 品种发病较轻 , 性、 栽 培方 式和 耕作 管 理有 关 。主 要 引起 苗枯 、 穗 弱春 性 品种 较重 。 播 种偏 迟 , 只是小 麦 抽穗 扬花 期 腐、 茎基腐 、 杆 腐 和 穗腐 , 小 麦 赤 霉 病从 幼 苗到 抽 相应 推迟 , 赶上气温升高 , 有 遇 连 阴 雨 天气 , 造 成 穗都 可受 害 其 中影 响最 严重 是穗 腐 。 苗腐 是 由种 病 害流行 。播 种 期 晚 , 冬前 苗 不足 , 通过 早 春偏 施 子带 菌 或土 壤 中病残 体 侵染 所致 。 氮肥 促 春发 育 , 造 成麦 苗贪青 晚熟 , 延 长 了病菌 侵 染时间, 增 加 了浸 染机 会 。 同时 , 还 造成 了无效 分 随着 秸 杆 还 田大 面 积 的推 广 , 耕作 方 式 的改 蘖多, 植株抗病抗倒伏等能力下降 。 变, 地 面表 层 残 留秸 秆 、 加 之 冬 种 作 物 小麦 栽 培 、 3 . 综 合 防治措 施 秸秆 外露 。带 菌 秸秆 为小 麦 生长 后 期赤 霉 病发 生 3 . 1 选用 抗 ( 耐) 病 品种 , 病 害常 发 区选 用穗 形 提供 了大量 菌源 。 我省 大部 稻麦 两 作 区 , 病 菌 除在 细 长 、 小穗 排 列稀 疏 、 抽穗 扬 花整 齐集 中的 品种 。 病残 体 上 越 夏 外 , 还 在水 稻 、 玉米 、 棉 花 等 多种 作 3 _ 2 适期 播 种 , 结 合肥水 管 理 。 掌控 好 密度 , 培 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 育壮苗生长, 提高抗病性。 上形 成 的 子囊壳 是 主要 侵染 源 。子 囊孢 子 成熟 正 3 . 3 抓 好抽 穗扬 花期 的喷药 预 防 。 掌 握好 防 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侵染小麦而引起的疾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小麦赤霉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影响。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于保障小麦的生产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赤霉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赤霉病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15-25摄氏度和85-100%的相对湿度。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赤霉菌能够快速侵染小麦,造成病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小麦的抽穗至灌浆期,这个阶段正好是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宜的时候。
此时,小麦叶片和穗部的组织丰富,提供了繁殖赤霉菌的条件。
小麦赤霉病在这个阶段容易大面积发生,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构成威胁。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1. 显著提高下限量和下限频率。
当小麦在孕穗期及抽穗期发生一定程度的赤霉病时,及时采取下限量和下限频率使其达到有效防治措施的要求。
对于有严重菌斑的小麦及时采取药剂追肥和大量喷药处理,可大大提高治愈率和医治率。
2. 加强对小麦的管理。
选用耐生病抗逆、适应性强的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施肥,保证小麦充足的养分供应;加强排水和适时除草,保持小麦田的通风透光;合理播种密度,以减少小麦叶片间的病菌传播;及时采取剪穗、早收等措施,减少小麦赤霉病的传播机会。
3. 开展细胞工程技术研究。
以细胞工程技术为手段,研究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制,并通过基因改良培育出抗病的小麦新品种。
这种方法在病害防治上具有长期、安全、高效、经济的特点,有望成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新途径。
4. 实行立体防治措施。
将预防与治疗综合起来,采取药肥合用,同时注意预防传播的源头,保持整洁卫生,并合理搭配增效剂等多种立体防治方法。
通过这些综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对小麦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首先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侵染方式。
然后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和宿主植株的影响因素。
接着提出了针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害进行控制,而生物防治方法则是利用天敌或微生物来防治病害。
结论部分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控措施、病原特点、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综合防控策略、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该病害主要由真菌产生的毒素引起,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赤霉素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毒素之一,能够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产生突变和致畸效应,对人畜的肺脏、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长期食用受到污染的小麦制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研究以及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为2000字。
是指对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和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索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点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点,揭示其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探索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提出综合防控策略,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减少小麦赤霉病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将重点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和发生规律,为制定科学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农民收益。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不仅会造成小麦产量的大幅下降,还会对人畜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条件:小麦赤霉菌对气温、湿度和光照等条件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常见发病的气候条件是在20-30℃的温度下,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上,长时间的高湿度有利于小麦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2.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菌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和耐干性,但对土壤湿度有较高的要求。
过度湿润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小麦赤霉菌的存活和繁殖。
3.种植历史:连续种植小麦会导致土壤中赤霉菌的积累,从而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合理的轮作制度和间作作物的选择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4.病原菌侵入方式:小麦赤霉病菌主要通过种子和空气传播侵入小麦植株。
种子传播是主要的侵染途径,种子处理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环节。
1.合理轮作:避免连续种植小麦,可以选择间作作物,如油菜、豆类等,以减少小麦赤霉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2.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进行良好的管理,保持植株健壮,增加抗病能力。
3.适时播种:避免在发病高峰期播种小麦,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尽量选择在天气干燥、温度适宜的时候进行播种。
4.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赤霉菌的传播和侵染。
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处理方法,如种子热处理、酸处理、药剂浸种等。
5.药剂防治:可选用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三唑酮、噻菌脒、五氯硝基苯等,可根据病情情况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喷洒。
6.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维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有利于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合理施肥和灌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也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7.病害监测: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扩大。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常见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一、发生规律1.病原及侵染:小麦赤霉菌主要通过风、水和种子传播。
常在收获前后、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发生。
主要侵染小麦籽粒的外层,尤其是胚乳部分。
2.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发生条件。
温度在20-30摄氏度时,湿度在70-90%之间时,病害易发生。
3.分部侵染:小麦赤霉菌首先侵染小麦麦穗顶部,逐渐向上部和下部扩散,最后侵染整个麦穗。
二、综合防控措施1.选择耐病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抗病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优化种植措施:合理选择种植时间,避开高温潮湿的季节;适当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健康种子管理: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用抗病好的种子进行播种;定期清理栽培区域的秧苗残体和杂草,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4.加强田间管理:采取间套作、轮作和合理间隔,减少病害的发生。
及时清除病株和病穗,及时处理病害严重的部分。
5.控制温湿度:对存储和运输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干燥通风,控制温湿度,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6.化学防治:遇到病情严重的情况,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选择低毒、高效、无残留的药剂,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影响。
7.监测预警: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掌握病害发生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8.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是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原通过风、水和种子传播引起的。
综合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选择耐病品种、优化种植措施、健康种子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温湿度、化学防治、监测预警和科学施肥。
通过综合防控措施的采取,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达到保护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浅谈小麦赤霉病的全过程防控
浅谈小麦赤霉病的全过程防控作者:毛永荣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26期小麥,禾本科植物,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报道,2018年我国小麦的播种面积2382万公顷,总产量1.27亿吨,约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7%。
作为世界产粮大国,小麦生产的持续和稳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主要产生的病害,它的防治决定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高低,也是当前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之一。
一、小麦赤霉病简介小麦赤霉病又名红麦头、麦穗枯、烂麦头,是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世界性小麦流行病害,可侵染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造成小麦苗枯、秆腐和穗腐等病变症状。
小麦的扬花期和灌浆期是赤霉菌主要的侵染时期,赤霉菌侵染后,伴随着小麦籽粒灌浆成熟不断繁殖生长同时产生包括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等代谢毒素。
这些毒素具有食用毒性,对人畜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
DON含量是评判小麦品质的重要食品安全指标,在我国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7)中明确指出小麦中DON限量1000μg/kg,严控食品安全关,保证人民食用安全。
二、小麦赤霉病诱发因素小麦赤霉病发病的诱发因素众多,可归纳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为可控的诱病因素,是指可人为事先准备,有效减少赤霉病感染的因素。
主要包括小麦品种不适用性、种植技术不成熟等因素。
另一类是不可控的诱病因素。
是指部分突发因素不可事先预知,仅可预防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应对的因素,主要包括天气因素如突降大雨,空气湿度增加等。
三、小麦赤霉病全过程防控1、加强小麦种植源头控制(1)确保种子适用。
对小麦种子从品种、DON含量、前处理三方面考虑。
一是,选用符合地区特性的高产、稳定、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如山东枣庄地区选用鄂麦系、襄麦系、郑麦、扬麦系和华麦系系列等抗(耐)小麦赤霉病且具备优质、高产、早熟等特性的小麦品种。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控措施作者:郑良勇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19期小麦赤霉病也叫红麦头或者麦穗枯,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
近年来,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气候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小麦赤霉病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造成的危害也随之增加。
一旦小麦患上赤霉病,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进而导致小麦产量的下降,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小麦的品质。
除此之外,患上赤霉病的小麦,在其病粒中会产生毒素,人畜在食用后会引起中毒现象,导致出现头昏、呕吐以及腹泻等。
如果将病粒作为种子进行耕种,则会导致种子的发芽率大幅度的降低,并且幼苗的生长能力较弱,导致幼苗瘦弱,甚至会出现枯死,这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为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原因,这样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来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
1、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原因①品种的抗病能力差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小麦的产量,在小麦的选种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小麦的丰产能力以及小麦的抗倒伏能力等,对于小麦的抗病能力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这种选中方式虽然对提升小麦的产量很有帮助,在小麦病害较轻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小麦的丰产,进而增加农民群众小麦种植的经济收入。
但如果遇到小麦病害比较严重的情况,由于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差,一旦爆发小麦赤霉病,则会造成较大的危害,给农民群众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②田间病菌数量多通常情况下,小麦的种植会与玉米进行轮作,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玉米收获完成之后,往往会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这种做法很容易造成田间积累大量的赤霉病原菌。
除此之外,农民群众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往往会施加未沤熟的有机肥,这种施肥方式可以会使田间的赤霉病原菌增加。
大量的赤霉病原菌在田间积累,一旦条件适宜,便会导致小麦赤霉病还爆发,给小麦的正常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③对小麦赤霉病的预防措施不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许多农村青壮年来动力都选择到城市务工或生活,这使得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以老人为主,这些人员往往受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比较严重,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只是在小麦发生病患的时候才会采取措施加以治疗,缺乏对对小麦赤霉病提前预防的意识。
2019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34/会议/产业市场Market 近日,由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主办,溧阳市植保植检站、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承办的“2019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研讨会”在常州溧阳成功举办。
会议围绕“小麦赤霉病的绿色防控技术”展开讨论,旨在交流技术经验,提升整体防控水平,为小麦丰产丰收、提质增产奠定基础。
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副站长杨荣明主持会议,他表示,今年秋收工作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在座所有植保人的辛勤付出。
回顾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有效控制了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的发生,有效控制了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为害,为全年的粮食安全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强调,尽管小麦赤霉病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秸秆还田、小麦品种抗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赤霉病流行的风险仍然将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存在。
溧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谢菊芬为大会致辞,她介绍,溧阳作为苏南地区的农业大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是苏南地区唯一稻麦亩产连续4年达“吨粮”的县市。
今年,溧阳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凝聚精气神,建设新溧阳”的总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全市农业发展呈高效、高产态势。
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保林在致辞中表示,公司与全省植保系统联合开发的小麦赤霉病药剂在经过大力推广示范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为进一步防控好全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公司将继续加强与科技部门的合作,研发更好的绿色防控产品服务于社会。
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保证做好售前、售中、售后工作,将优质产品送至千家万户,为现代农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马忠华介绍了小麦赤霉病全程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他表示,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发生的诱导因素有气候条件因素,如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天气为病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小麦品种选育因素,经鉴定,3,200多份小麦品种中有90%的品种容易感染赤霉病;秸秆还田、大面积轮作等因素,会致使田间存在病菌寄主。
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病特点及防控对策
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病特点及防控对策作者:郭成君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1年第09期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常发的一类真菌病害,近些年该病害在泗县的发生程度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给当地小麦的增产、提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该文结合泗县小麦生产实际,对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发病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以期为小麦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防控对策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9-0088-02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常发的一类真菌病害,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发,在湿润、半湿润小麦区发生比较频繁,尤其是沿江江南及江淮地区的冬麦区发生程度偏重[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具有“可防难治”的特点,一旦错过防治的最佳时间可导致严重的危害,不仅造成小麦产量及品质的降低,还导致小麦中真菌霉素含量超标,进而影响到食用者的健康。
泗县地处黄淮平原东南部地区,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降水量充足、日照资源丰富、土质肥沃,优越的气候及土壤资源比较适合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
泗县目前小麦的种植面积在12万hm2左右,近些年受到品种更换、复种指数增加、气候异常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地小麦生产中赤霉病呈频繁、加重发生态势,给当地小麦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2]。
本文结合该县小麦生产实际,分析了赤霉病流行发病特点,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1 流行发病特点1.1 气候条件有利影响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其中关键性影响因子是温、湿度。
春季温度超过7℃时,赤霉病病原菌子囊壳易形成,温度达到12℃以上时子囊孢子出现,温度达到15℃时即为赤霉病发病的温度低限,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病原菌侵染小麦植株的速度加快,进一步缩短病原菌发病的潜育期。
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湿度,在遇到阴雨天持續时间过长的情况下,此时若温度条件适宜,则子囊壳成熟,将子囊孢子释放出来,在风的作用下扩散开,为该病的流行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条件[3]。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探究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探究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病虫害的影响,小麦产量经常受到损失。
研究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对于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小麦常见的病虫害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期为小麦的生产提供参考。
一、小麦常见的病害1.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茎、叶和穗部,造成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
小麦赤霉病初期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散在的不规则黄色斑点,随后逐渐蔓延成大片的红色斑块,最终导致叶片枯黄枯萎。
防治技术:对于小麦赤霉病,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要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通风透光,避免密播密茬,及时清除麦田周围杂草,合理施肥,喷施药剂进行防治。
小麦纹枯病是由小麦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地下部,导致小麦根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2. 小麦蚜虫防治技术:小麦蚜虫的防治可以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如适时翻耕、轮作、间作、合理施肥等,同时也可以使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手段。
小麦螟虫是小麦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茎部,导致小麦的叶片枯黄,严重时会导致小麦倒伏和减产。
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严重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来控制这些病虫害的危害。
除了选用抗病虫品种外,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避免密播密茬、合理施肥以及喷施药剂进行防治都是有效的措施。
农业防治措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手段也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方式。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防治小麦的病虫害,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其生长周期长、生长期间易受病虫害侵害,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重大病虫害,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农业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许多综合防治技术。
本文将从小麦的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对小麦重大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探讨。
一、小麦的常见病虫害1.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成熟期。
其主要特征是小麦籽粒表面出现红色或粉红色的霉斑,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2. 小麦褐飞虱:小麦褐飞虱是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会导致小麦的生长迟缓、叶片黄化和凋落。
3. 小麦秆锈病:小麦秆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秆部。
秆锈病会使小麦秆部变黄、变褐,并对小麦的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产生影响。
以上仅为小麦常见的病虫害之一,还有很多其他病虫害也会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小麦重大病虫害的防治技术1. 农田轮作制度:农田轮作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在农田不同区域轮作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2.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小麦病虫害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虫能力,增强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
4.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当前比较受关注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之一,主要通过引入天敌、天敌菌等生物制剂来控制小麦病虫害。
上述仅为小麦重大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的一部分,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小麦种植情况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综合防治技术。
在实际的小麦种植生产中,农民们会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病虫害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应用。
例如在需要施肥时,会根据土壤养分情况进行合理的施肥,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虫能力;在发现小麦叶片出现褐飞虱等害虫时,会选择合适的生物制剂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刘庆宝【期刊名称】《现代农业》【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2页(P40-41)【作者】刘庆宝【作者单位】山东省平邑县农业局农技站【正文语种】中文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由多种镰孢属真菌侵染小麦等作物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
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
它是一种爆发性、毁灭性病害,大发生时可导致小麦严重减产,甚至绝产,且病麦含有毒素,食用后可引起人畜中毒。
平邑县是小麦种植大县,常年种植30 万亩以上,年产量达13 万吨以上,在全县的粮食生产上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秸秆大量还田,选用品种的抗病性差等因素,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逐渐严重,给广大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为更好的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时的选用高效对路的措施防治小麦赤霉病。
现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产生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尤以小麦开花至灌浆期最为严重,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主要危害穗部,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当湿度大时,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
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起初是芽变褐色,然后根冠腐烂。
基腐又称脚腐,初期茎基变褐色,以后凹缩,最后枯萎死亡。
秆腐初期在叶鞘基部呈棕色,随后上面长出一层红色霉层,风吹易折断。
穗腐初期在颖片上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发黄,最后不断蔓延至全小穗,在小穗基部长出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当湿度过大时,粉红色霉层变成蓝黑色小粒(病菌子囊壳),最后麦粒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
二、小麦赤霉病的危害一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危害。
赤霉病主要是危害小麦的穗部,在生长的各个阶段均能产生一定的危害。
一般年份小麦赤霉病可导致减产5%~15%,中等年份可导致减产20%左右,大面积流行时可导致减产50%~60%,甚至造成绝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 河南
郑麦、豫麦、济麦、淮麦、矮抗58等白皮品种
周麦16、矮抗58、郑麦7698、周麦18、周麦22、济麦22、新麦21、 豫麦70-36、漯麦4号、轮选987、众麦998、济麦20、西农979、衡 观35、郑麦366、众麦一号、众麦二号
山东
矮抗58、周麦22,其次为济麦22、济南17、泰农18
有些地区分生孢子更常见,分生孢子是重要的初侵染源之一
18
四、病害发生规律
1. 品种抗病性:宁麦、扬麦系列较抗,其它多数感病。 2. 菌量:长江和黄淮麦区病残体上的菌量满足病害流行条件。 3. 抽穗扬花期的气候条件: 抽穗扬花期2天阴雨、大雾、大面积结露天气病害就可能流行。
19
五、赤霉病抗性品种严重缺乏
防治策略:预防为主、主动出击。 适期用药:在小麦齐穗期至扬花初期主动用药,高感品种可适
当提早至破口抽穗期。 科学用药:足量用药:多菌灵有效成分50克/亩;
防治次数上,流行年份确保2次防治。
22
药剂防治适期试验
试验药剂:50%多·酮90克/亩; 地点: 江苏海安; 品种: 宁麦13
用药时间 生育期
病穗率%
3
病害加重发生的原因: 1、品种感病 2、气候改变 3、耕作措施
1)秸秆还田 2)玉米小麦轮作 3)同一地区品种杂、乱,生育期进程不一 4)种植密度大,造成田间密闭,雨后湿度大
4
品种感病:目前多数主推品种对赤霉感病
省份 安徽
2012年发病较重的品种 烟农19、皖麦52、皖麦50、泛麦5号、矮抗58、连麦2号、济麦22
长江中下游的扬麦、
宁麦等品种对赤霉病
表现较好的抗性, 其
它多数品种对赤霉病
表现感病 。
济麦22、矮抗158、漯麦 8、烟农5158、烟农19、
衡观35等高感。
流行年份: 抗病品种+药剂防治; 感病品种+两次药剂防治20
后备品种赤霉抗性问题没有改善,黄淮麦区要重视赤霉病的抗
病育种
21
六、赤霉病的化学防治
4月27日 抽穗58.5% 29
4月29日 抽穗100% 15.5
5月1日 扬花6% 12
5月3日 扬花37.5% 10
5月5日 扬花78.5 20.5
5月7日 扬花92%
22
5月9日 扬花100% 31.5
对照
42.5
病穗率防效% 31.76
63.52 71.76 76.47
51.76 48.23 25.88
14
F. asiaticum 和F. graminearum 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长江中下游地区 西南 地区
黄淮海地区
东北
与温度、品种有关
Feng, 2012
15
三、分生孢子是重要的初侵染源之一
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 子囊(子囊孢子)在稻桩或玉米秸秆上
16
稻桩、玉米杆上赤霉病菌子囊壳
17
秸秆还田稻草上赤霉病菌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
68.94 71.59
30%戊唑.多菌灵 90 克
59.78
30%戊唑.多菌灵 118 克
68.99
43%戊唑醇 20 克
50.95
小麦品种:扬麦16
43%戊唑醇 25 克 43%戊唑醇 30 克
51.39 61.18
扬花15%左右喷药
50%多.酮 90 克
54.58
药后第二天喷孢子(105 个/ml
喷药后25d调查效果
50%多.酮 118 克 42%咪酰.甲硫灵 90 克 42%咪酰.甲硫灵 118 克 30%戊唑醇.福美双 120 克
13900
12000
10000
8848
9995
8000
发病面积(万亩)
6000
5372
6102 5692 5736
6171 5128
4485
4130
4000
2787 2674
2000
6000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5
2012年淮安市农科院种植的淮南片99个国家区试品种病穗率都 在80%以上
6
抽穗扬花期阴雨天气、雾霾、大面积露水等是诱发赤霉病流行成 灾的重要环境因素
徐麦30
济麦22
徐麦31感病品种,但由于抽穗扬花期未遇到阴雨天气,其发病程度显著轻于两 侧的感病品种,表明抽穗扬花期的阴雨天气对病害流行成灾至关重要。 7
病指 8.25
4 3.5 2.63
6.88 7.13 9.75 12.5
病指防效% 34
68 72 78.96
44.96 42.96 22.00
齐穗至扬花初期用药效果最好 23
处理(g.ml/667m2)
平均防效%
不同药剂防治效果 25%氰烯菌酯 150 ml
比较 (2012)
25%氰烯菌酯 200 ml
13
Fa 比Fg对小麦有更强的致病力
菌株 Fg
致病力 (病情指数,接种后 15d)
扬麦158
安农8455
9.6-9.7
34.3-35.2
菌丝生长速率 孢子产量
(mm/d)
(孢子/ml 培养基)
7.71-7.99
128-198 x 10 3
Fa
22.9-23.2
55.9-58.5 8.7-9.25
210-376 x 10 3
国际上禾谷镰刀菌复合种中有16个种 我国有主要有两个种: 禾谷镰孢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亚洲镰孢菌 Fusarium asiaticum
FGB, 2011,48:1096-1107 12
Fg 和Fa 菌体形态上没有明显差异,但产毒类型和致病力不同
Fg: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 、15-AcDON Fa :3-AcDON、15-AcDON、雪腐镰刀菌烯醇 (NIV) 和 4-NIV
赤霉病症状多样
典型症状
8
枯穗症状由顶部向下发展
9
赤霉病菌引起感病品种的杆腐
10
今年赤霉病发生趋势
菌量基本满足; 见症早(4月8号); 4月12-13、16-17、18-20三次降雨; 江淮、黄淮南部流行成灾风险高
后期如有连阴雨天气 , 导致毒素污染问题严 重。
11
二、病原菌分化明显
禾谷镰刀菌复合种 (Fusarium graminearum complex) 燕麦镰刀菌 (F. avenaceum ) 黄色镰刀菌(F. culmorum )
小麦赤霉病发生和防治中 几个问题探讨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 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马忠华
2014.4.15 济南
提纲
一、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总体趋势 二、病原菌分化 三、初侵染源 四、病害发生规律 五、品种抗性 六、药剂防治
2
一、赤霉病的呈加重发生、北扩趋势明显
16000 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