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石涛《画语录》中“远尘”与“脱俗”章的美学观点
论石涛《画语录》绘画美学体系
两忘、心手合一、物我交融的一种艺术创作境界;还 这句话也是鲜明地道出了对艺术主体的要求。“蒙养”
有的学者认为“一画”论是突破了笔墨技法这种具体 的概念出自《周易·蒙卦》中:“蒙以养正,圣功也。”
的概念,而是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高度,企图从哲学、 由此可看出,石涛重视艺术主体“养心”“养气”的
美学、艺术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理解、论述。对 作用,认为要通过“养”的过程摒弃外界的干扰,从
意味。其实《画语录》这十八个章节中,谈论技法的 论述的是艺术家如何从愚蒙状态的束缚中超越出来。
内容很多,但石涛并没有单单从技法角度谈论技法, 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老子提出过“涤除玄
而是从更深的哲学、美学角度来阐述和理解。创作中, 鉴”的观点,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魏晋时
笔墨技法、运腕、皴法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画受 期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命题,郭熙在《林泉高致》
响十分广泛,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艺术 首先表现在它是绘画之“道”,是绘画活动的根本。
家的作品伪造程度超过石涛。自康熙以来,伪造石涛 因此,绘画客体所表现的种种,都是以“一画”为本。
的作品成为书画市场中的一道风景,甚至有专门伪造 其他章节所论述的则是在“一画”论统摄下的绘画美
石涛的作手。在理论水平上,其力作《画语录》更是 学思想,其中《了法章》《变化章》主要是就“法”
艺术品鉴 YI SHU PIN JIAN
论石涛《画语录》绘画美学体系
谢 莉
清初画家石涛的绘画理论作品《画语录》在中 此,笔者是赞同后者的观点,认为“一画”的思想渊
国画论史甚至是中国美学史上都占据着总要的地位。 源最主要是受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影响和启发。正如
本文将从历史的视角,结合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传承 老子的“大音希声”思想,将“大音”和“五音”明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文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文《石涛画语录》是中国画家石涛的传世名著,记录了石涛的一生所言所写。
该书包含了石涛的艺术观念、创作经验和艺术修养的要点,对于了解石涛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石涛画语录》的心得体会。
首先,石涛强调笔墨的功力。
石涛认为,画家的笔墨功力是画作成功的关键,对于画风和形式的柔韧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石涛画语录》中,石涛多次强调了练习笔墨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练习方法和技巧。
他指出画家应该注重对笔墨的领悟和体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临摹和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笔墨的运用技巧,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其次,石涛强调描绘自然的忠诚和准确。
石涛对于自然的描绘力求忠实和准确,他认为画家应该拥有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表现能力。
在书中,石涛多次提到他对于山水之美的感受和描绘,他追求山水画能够表达出真实的山水景色和情感。
他强调绘画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来表现自然现象。
这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描绘自然的重要性,以及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才能够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
另外,石涛提出了画家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画家不仅要有艺术的才华和技巧,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修养。
他鼓励画家要多读书、多思考,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学术背景。
在《石涛画语录》中,石涛列举了一些他个人的学术见解和读书心得,这让我深感当代画家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
只有如此,才能够创作出更有内涵和深度的作品。
最后,石涛对于个性化创作的强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画家要有独特的个性,并且要在画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反对画家的机械复制和僵化的创作方式,鼓励画家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独到见解。
这让我明白到,作为一名画家,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
总之,阅读《石涛画语录》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启发。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本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范本《石涛画语录》是一本记录了中国画家石涛的绘画经验和心得的书籍。
石涛是宋代的一位杰出画家,他的作品在中国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本书中,他详细地谈到了自己的绘画理念和技巧,并分享了一些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石涛的绘画思想和绘画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画的精髓和美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石涛画语录》中,石涛强调了“形神兼备”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幅好的画作必须具备良好的构图和写意,既要有恰当的结构和比例,又要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这种“形神兼备”的理念,也是中国画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通过对“形”的细致刻画,画家能够展现出物象的栩栩如生,而通过对“神”的把握,画家能够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在我的绘画实践中,我也注重理解石涛这一观点,并在创作中努力实践。
我努力研究物体的形态和结构,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同时也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个性。
除了对“形神兼备”的追求,石涛还强调了画家要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他认为画家应该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创作,而不是只是机械地模仿前人。
按他的说法:“别人的样子最容易学,自己的样子最难学。
”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
在绘画的过程中,我常常受到前人的作品的影响,也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一些优秀的画家的风格。
然而,石涛的话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画家,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创作风格,才能真正实现创作的突破和进步。
因此,我鼓励自己在创作中寻求个人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勇于创新和尝试,使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此外,石涛还对绘画技巧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阐述。
他对于山水画的构图、线条、墨色的运用,以及人物画中的姿态、神态等细节都进行了具体的讲解和演示。
通过对他的技巧解读,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制图和造型方法,掌握了更加精细和细致的绘画技巧。
尤其是在墨色的运用上,石涛提出了“用墨如修文”的观点,即在掌握好墨色的浓淡变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墨色的神韵和质感。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
读《石涛画语录》心得《石涛画语录》是一本以明朝画家石涛的一些话语和观点为主题的书籍。
通过这本书,我对石涛的艺术观念、创作方法以及他对绘画的独特理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石涛是一位非常有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画家。
他对绘画有着独特的见解,不墨守成规,善于创新。
他认为绘画应该追求真实和个性化,不应受到传统规范的束缚。
他在书中写道:“吾画布莫作初罗列,千万遵循平和法。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传统绘画规范的不屑和对个性创作的追求。
他主张用心去写实,以个人的理解和感受来表达景物的特征和美感。
其次,石涛注重写生和观察力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写生才能真正掌握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他在《石涛画语录》中写道:“吾常写所见之处,尝画所知之地。
”他强调写生是他绘画的基础,只有通过亲眼观察和记录才能获得真实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写生,他能够观察到景物的气质和特点,使自己的绘画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石涛的绘画风格独特而多变。
他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但他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山水画风格,而是试图融合多种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对风景和自然界的描绘极富想象力,展现出他对山水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他在书中写道:“山、水、树、石能与人对话,寻找你们的思考方式,你的性格会决定你的画。
”另外,石涛还强调用笔的功夫,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他用笔干净利落,注重笔墨的韵律和节奏。
他在书中写道:“心没有境界那是胡说八道,没有境界就没有创作的境地。
画画是自己创造的空间,绽放的区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画笔功夫和情感表达的重视,他认为只有掌握了笔墨的灵活运用和表达技巧,才能够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石涛画语录》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绘画创作的启示。
石涛的创作理念和独特风格不仅对于绘画有启发,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应该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追求真实和个性化,用心去观察和体验,用笔去表达和传达。
诗性的超越与栖居——论石涛远尘、脱俗的“自然”美学
品不仅在 于题材和技法的恰 如其分 ,更在于主体排除尘世的干扰 , 与大 自然形成一种“ 物我交融 ” 的境界 , 正所谓“ 一花一世界 、 一草一
精神 ” 。
郭熙在《 泉高致 》 林 中所谓 的: 春山澹冶而如笑 , “ 夏山苍翠而如滴 ,
秋山明净而如妆 , 冬山惨淡而入睡。” 道出了 自然 的无限生机。 自 大 然向石涛敞开了胸怀, 涛也在拥抱大 自然的过程 中产生了一种精 石 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升华 。宗 白华认为 :中国人这支 画笔 , “ 开始于一 画, 界破 了虚空 , 留下 了笔迹 , 既流出了人心之美 , 也流 出了万象之 美。” @ “ 画乃人之所有 , 画人所未有 。夫画贵乎思 , 一 思其一则心有所
说的“ 心不劳则有 画矣” 是相似的心理状态 , 石涛也正是 以这种心境 面 向自然 、 对景写生。石涛在《 黄山图》 题画诗中说 :黄 山是我师 , “ 我是黄山友 。 心期万类 中, 黄峰无不有 。 事实不可传 , 言亦难开口。 ” 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 , 黄山的朝夕变幻都是令丹青所 向往 的, 在这
石涛远尘脱俗的创作 心境与老庄哲学不谋而合 , 老庄哲 学的基 础就是 自然。《 庄子 ・ 论》中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齐物 “ ” 老子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 自然。” 人离不开 自然 ,
一
。
作为 自然之子应该效法 自然 之道 , 过一种 自然无 为的生活 , 达到“ 无 为而无不为”顺应 大 自然 的规律 畅快的生活。画家将 自己融人 自 , 然并与 自然达到浑然 一体 的亲和状 态, 自然观思想的映射下 , 在 山 水画的创作必含有画家 自己的感情 。画中的一山一水 、 一草一木 皆 被赋予某种灵性 , 梅坚强不屈 、 竹高风亮节、 出淤泥而不染。正如 荷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石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也是当代最具特色的艺术大师。
他的一画论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里程碑,它在改变当代艺术观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涛的一画论从思想上、审美上和内容上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他看来,“大胆地把你的观念表现出来,意识到艺术的个性化”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强调挖掘一幅作品的内在精神,不要受外界的影响,尽量去把自己的内心隐秘的想法表达出来。
在石涛的一画论中,也强调了挖掘作品的审美,他认为作品的审美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使作品的风格更加独特,使人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此外,他还强调作品的内容,以及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观念,他认为艺术要取精英文化,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
石涛的一画论不仅改变了当代艺术的观念,而且也使许多艺术家受益匪浅,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改变了当代艺术的概念,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令艺术受到在国内外的认可。
总而言之,石涛的一画论无疑是当代艺术发展巨大的助推器。
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观念,而且还使许多艺术家受益匪浅,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浅谈《石涛画语录》的山水美学思想
浅谈《石涛画语录》的山水美学思想作者:禹志远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石涛《石涛画语录》中的“一画论”理论受到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影响,汲取了各家理念的营养。
结合现实主义创作理念“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论,使得《石涛画语录》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绘画美学思想。
它对开创近现代山水画的新风起了巨大的作用,并对后世创新的画家以极大的影响和鼓舞。
关键词:石涛;画语录;山水;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026-01石涛(1642 - 1707年),姓朱,名若极,明朝靖江王朱赞仪之十世孙,广西泉州人。
他法名原济,字石涛,号有苦瓜和尚、瞎尊者、大涤子、清湘老人、靖江后人等。
石涛是清代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
《石涛画语录》中阐述了他的山水美学思想。
一、“一画”说山水美学思想在《石涛画语录》著作中“一画”说,是石涛的山水美学的思想理论的核心。
《画语录》中有三十多处提到“一画”,石涛通过反复论证“一画论”,贯穿了《画语录》的一根主线,并且阐释出石涛对山水画美学的独特理解,“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
“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石涛画语录·一画章》)。
一画的概念在此第一次被提出,“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
” 石涛阐明“ 一画” 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它既存在于神秘的自然中,也藏身在人的认识和人为创作之中。
石涛对“一画”论述,立点很高,首先从“统一”的观念论起,如:“一画之洪归”,“一画尽收鸿蒙之外”(《石涛画语录·一画章》),“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石涛画语录·山川章第八》)都是从统一的观点论述“一画”的理念。
“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石涛画语录·絪缊章第七》),从一画以至万画,从最简单到最复杂;从万画仍归于一画,从最复杂到最简单。
说明“一画”法是包含在万物的画法之中。
禅艺合一的心灵至境——石涛“远尘”、“脱俗”论的佛学疏解
作 者 简 介 : 荟 敏 (9 9一), , 苏 17 女 云南 昆 明人 , 学博 士 , 文 云南 大学 中文 系 讲 师 , 主要 从 事 中 国美 学 研究 。
境 ” , “ 尘 ” “ 俗 ” 说 。此 外 , 涛 对 论 即 远 、脱 之 石
心 灵 问 题 的探 究 受 佛 教 与 禅 宗 的 影 响 颇 深 , 不 仅 作 为 心 灵 转 化 基 本 原 则 的 “ 受 ” 源 自佛 尊 说 学 有 关 “ ” “ ” 理 论 , 涛 在 此 提 出 的 受 与 识 的 石 “ 尘 ” “ 俗 ” 也 各 有 其 佛 学 渊 源 。 因此 , 远 、脱 论
本根… :一画者 , 有 之本 , 象之 根。 《 “ 众 万 ”( 一 画 章 》 不过 , 为 宇宙 与 艺 术 本 根 的 “ 画 ” ) 作 一 并 非 外 在 于人 的 : 夫 画 者 , 于 心 者 也 。 ( 一 画 “ 从 ”《
章 》 可 以认 为 , “ 灵 ” 者 “ 术 心 灵 论 ” ) 从 心 或 艺 的角 度 来思 考 “ 画 ”以及 艺 术 问题 , 是 石 涛 一 正 美 学 思想 的 基 本 维 度 。具 体 而 言 , 涛 的艺 术 石
石 涛不 仅 是 清 初 的伟 大 画家 , 是 一 位 杰 还
出的 美 学 家 。 在 晚 年 精 心 结 撰 的 《 语 录 》一 画
一
书 中 , 涛 以 “ 画 ” 核 心 建 构 起 严 密 的美 学 石 一 为
、
“ 尘 离垢 ’ 远 ’
体 系 。在 他 看 来 , 一 画 ” 成 了 宇 宙 与 艺 术 的 “ 构
禅 艺合 一 的 心 灵 至境
石 涛 “ 尘 ” “ 俗 ” 的佛 学 疏 解 远 、脱 论
简论石涛画论中表达美学思想
简论石涛画论中表达的美学思想【摘要】石涛是清初“四僧”之一,他一生蔑视权贵,锐意革新。
同时他的美学思想讲求变化、重视感受。
著作《画语录》非常系统地阐述了画学理论,是中国古代视觉艺术理论的经典,也是他一生艺术实践的总结,具有独特的意义。
本文就从他的“一画”论出发,探究其美学思想。
【关键词】石涛画论;美学思想;“一画”论石涛是中国画大师,更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绘画美学思想大师,他在中国画理论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对清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近现代画坛产生的巨大影响。
他的绘画美学思想集中出现在其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里。
《画语录》共十八章,首章《一画章》开篇提出要“立一画之法”。
“一画”作为石涛独创的美学概念,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是石涛画论体系中的精神内核。
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和体系性,对后世力图变法求新的画家有重要影响。
一、“一画”论“一画”论是石涛美学思想的核心。
石涛提出的“一画”概念,就是指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
它不仅是绘画艺术形象的抽象,也是天地万物形象的抽象。
石涛以这个“一画”论为基础,论述了绘画创作中法则和自由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石涛的这个美学体系,使得绘画史上关于创造自由的探讨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石涛的“一画”与法之间的紧密关系,是理解一画的关键。
这个法是他的至法,至法即无法,是法本身。
“一画”作为无法之法,是要使画家解除一切来自于传统、概念、物欲、笔墨技法等束缚,进入到一片创作的自由境界中。
所以,“一画”的核心是要掘发人的创造力,这一创造力是人的个性的显现。
“一画”是一切事物的原始,也是一切事物的归根。
正如杨成寅在《石涛美学》一书中阐释的:“‘一画’论中包含着这些基本含义:其一,‘一画’指宇宙万物的生成、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
其二,‘一画’又指绘画的根本规律和法则。
其三,‘一画’有时指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为一笔墨。
石涛 《 画语录 》 “一画论”之评述
石涛《画语录》“一画论”之评述在石涛《画语录》中可以发现,不乏有胆识有见地的观点。
譬如他对艺术个性的强调,对继承和创新关系的分析,对生活感受的珍视,对艺术创作高品格(远尘、脱俗)的提倡,以及对取景构图、山石、树木、海涛画法的研究等等。
然而,很遗憾的是,作为他的整个绘画理论的支撑部分,即他的“一画论”却未能成为他理论体系中最精彩的篇章。
因此可以认为石涛留给后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他丰富的绘画创作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所做的理论性总结,不是超验的形而上学的玄思。
对于后人来说,石涛《画语录》无疑是一份瑰宝,但是,如果我们不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方法去做批判地继承,而是一股脑儿地全盘接受,诵之为经典,那就只能归罪于我们这些后辈了。
关于《画语录》中“一画”注家和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有人认为“一画”是指绘画造型的线,有人认为“一画”是指绘画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元素,有人认为“一画”是指绘画的整体,还有人认为“一画”就是对立面斗争与统一的规律。
这些解释,相互之间的分歧是很大的。
石涛整个的《一画章》的意思是说,万物形象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一画”,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也是“一画”,因此,“一画”就是绘画的根本法则。
画家把握了这个根本法则,对于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就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就能获得艺术创造的高度自由。
石涛的这个思想,看来是受到老子哲学的启发。
老子哲学认为世界的始原是“道”。
“道”就是“朴”,就是混沌。
从作为“天地之始”的角度看,“道”是“无”。
“大象无形”。
从作为“万物之母”的角度看,“道”是“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石涛对老子的这些话,似乎作了这样的理解:由“道”到一,就是由无形到有形。
一是形的开始,是形象的基础。
由此他就得到了“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这样一个命题。
“一画”是形象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因素,在“一画”中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可能性。
石涛绘画思想中的去俗论
石涛寓京画名渐响 , 然而他 人仕 的愿 望却落 了空 , 康熙三十 于
-
及佛 教的思想 , 都受 有很大影 响。而且将 这三 种思 想混合 起
来 , 难 分 清 楚 。 ① 其 原 因 , 世 清 先 生 认 为 , 涛 “ 期 生 很 ”究 汪 石 长
思想 为指导 , 当他们失意归隐时 , 便转而尊奉道 家隐遁避 世 的 主 张 , 以 儒 、 两 家 思 想 , 众 多 士人 的 世 界 观 、 生 观 影 响 所 道 对 人
最为深远 。
① 周 积寅编《 俞剑华美术论文选) 山东美术 出版社, 8 , 1 6年版, 9
第 2 3页 。 5
俗 观 的 影 响 等 四 个 方 面入 手 , 探 讨 这 一 绘 画 思 想 。 来
关 键 词 : 涛 ; 俗 思 想 ; 尘 ; 俗 ; 俗 论 石 雅 远 脱 去
中 图 分 类 号 :2 3 JO 文献标 识码 : A
Th e De—v l a ia i n i s o Pantng I a — u g rz to n m Ta i i de s
画论著作之 一, 远尘”、脱俗 ” 列“ “ 二章 , 表明了石 涛倡雅贬 俗
的立 场 , 重 要 的 是 明确 指 出 了 如何 避 俗 的 关 更 之处。 “ ” “ ” 历 代 画 论 中 不 断 探 讨 的 一对 重 要 范 畴 , 雅 与 俗 是 在
印象 , 以至五年后 , 熙第二 次南 巡至扬 州 , 康 石涛在平 山堂又 一、源自石 涛雅 俗 思想 的根 源
博 尔都 的交往尤 为频繁 , 氏善诗画 , 博 也收藏 有不少古书 画精 品, 石涛为他画 了多幅 画, 并和王 原祁合作 《 竹石图》 送他 , 博 尔都 也为石 涛的画题字 , 石涛还在其 家中饱览 许多宋元真迹 。
解析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
解析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摘要:石涛《画语录》及其题跋是系统完整的画学理论,是石涛一生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
石涛画论的内容广泛,其美学思想也相当丰富。
本文主要从美学理论的角度,探讨石涛主要的美学思想中的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清人众多的画学著述中,石涛所撰《画语录》有着独特的意义,是我们研究、学习、创新发展中国画的基石,其画论所识,至今仍为中国画发展具有革新精神而具有典范作用。
关键词:石涛;“一画论”;美学思想;主体意识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74-02一、生平简介石涛(1640-约1718),自称苦瓜和尚,俗姓朱,字若极,小字阿长,法号原济,又号大涤子,又号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晚号瞎尊者。
广西桂林人。
石涛是明代皇族,刚满4岁时即遭国破家亡之痛,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虽然石涛大约4岁时出家当了和尚,但真正倾向于禅佛是20 岁以后,晚年的石涛又出佛入道。
石涛一生云游四方,曾拜当时著名禅师旅庵本月为师,石涛深受他的影响。
在《生平行》中,石涛说旅庵本月指示他“谓系八极游方宽,局促一卷隘还陋。
”旅庵要求石涛能打破原来狭隘浅陋的陈见,深入大自然的奥秘。
所以石涛在安徽宣城的15 年,除参禅习佛外,还遍游黄山,创作了大量作品,并把自己对禅的理解与体验也渗透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
黄山的奇丽壮观,使石涛深切地体察了大自然的美,从而提高了他的绘画表现技艺与美学思想。
至康熙朝,画名已传扬四海。
但他又不甘寂寞,从远离尘器的安徽敬亭山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南京,康熙南巡时,他曾两次在扬州接驾,并奉献《海晏河清图》,晚年与上层人物交往比较密切。
石涛晚年,以卖画为生,并自还俗后,又有家口之累,故其晚年作品相当丰富。
但是我们研究石涛的美学思想,不能回避的是他的故国黍离的遗民思想。
这种遗民思想在石涛身上表现的主要特征是时起时落,忽明忽暗,波动很大。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使石涛对人生的感悟体验更加的深刻,艺术表现更加的老辣,美学思想更加练达。
浅析《石涛画语录》——远尘
文艺研究浅析《石涛画语录》——远尘蒋梦雨 吴丹四川师范大学摘要:石涛作为清初著名的书画家、画家理论家,他不只是有在书、画、诗中的成就。
更多的是在于他那种远尘的精神。
他且沉醉其中,饮尽这漫漫的生命诗情,墨迹的婉转与奔放,顿挫与流淌,宣泄着袭袭情愫的别雅情致。
关键词:石涛;水墨;意境一、语录中的远尘石涛作为清初著名的书画家、画家理论家,他不只是有在书、画、诗中的成就。
更多的是在于他那种远尘的精神。
石涛在明灭亡后出家,随后不时隐忍于心的矛盾和苦痛,又强烈地反映在他的诗文书画作品中:“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寄于诗画,故有时如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以笔墨之中寓之”。
牵尘年华,又有谁能逃离出那份痛苦的经历。
石涛以心为轴,以淡泊为半径,为自己画圈为牢,任凭书画困于其中,再也不想出去。
其实对于石涛而言,避开这纷纷攘攘的尘世嘈杂更适合他,能用一副淡然的心,慢看人间沧桑,爱恨情愁,叶落彼岸。
《画语录:远尘章》中流露出,石涛认为自己是被时间抛弃的人,在不经意间,书写了错误的人生。
作为末代王朝的子弟,自从唯一的信念丢失时,他便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希望的微茫之光,缥缈的像是梦境中的花开,碎裂的无声,如同水中荡漾的皓月。
他深知,早已拼凑不回完整的岁月,却依旧不愿放弃最初的信念。
喜欢石涛那淡淡的水墨韵,他的画墨色清雅,气韵悠远,携远尘意韵于纸上,留淡静闲雅于心间,虽不能让人感觉惊鸿一瞀,却越品越有韵味。
画中一水一心语,红尘的烦闷,婉约成文字中最美的情怀,倾尽一生的柔、只为水墨相映,墨,在文里,深情的呢喃,柔柔,无语也缱绻,水,在心里,多情的顾盼,脉脉,无酒亦沉醉,研墨的当口,他抬笔落腕处,便有了馨香。
他的坎坷经历,造就了他的画一墨一生花,万般景致于残笺碎片的苍凉中,远离尘世的门扉,在青山绿水里,镌刻着片片浓情,点染出人生画轴,墨与水的邂逅是一场完美的表达,尽态极妍地诉说着一场际遇,墨迹似乎是循着早已注定的生命纹路,以一种极尽的姿态演绎着生命的赞歌,墨与水的亲吻,晕开的生命舞姿,唯美的意境,水墨的缠绵,舞墨的神韵。
浅谈石涛“一画”论
浅谈石涛“一画”论作者:刘飞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9期摘要:石涛,清初最富独创性的画家,一生饱览大江南北名山秀水。
他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仅画艺高超,还留下许多非常重要的绘画理论,其代表画论《画语录》仿佛一部高深莫测的天书,透过这本著作,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位画坛奇才独到的绘画艺术观和美学思想观,“一画”是《画语录》艺术观与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其中的哲学理论发人深思。
它既是宇宙辩证的统一又是主体精神与客观艺术表现的统一。
同时,又是一个不为任何具体固定法则所束缚的艺术创作理论。
关键词:石涛;画语录;“一画”论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91-01清初四僧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石涛,幼年国破家忘,后因生活所迫出家为僧,其命运坎坷。
石涛在经历入世、出世、顿悟对佛、儒、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后,结合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晚年的对哲学的思索,写出《画语录》这部高度精炼的美学著作。
而“一画”论作为《画语录》的主导思想,贯穿全书。
“一画”论包括绘画中心、道、法、物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密切联系。
其学说来源于佛教的“华严境界”。
华严境界是一种圆触无碍、万法惟心的境界。
所以一的一切都是圆融无碍的,这种境界是在法界缘起的思想中展开的。
石涛的“一画”又与中国道家哲学中的“道”在本体意义上是相通的。
石涛“一画”论中的“太古无法,太朴不散”之中的‘朴’本身是道的代名词,石涛所谓“一画”的“一”,还等同于《老子》中“道生一”的那个“一”,《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见此处的“一”就是“有”的意思。
道家讲“万物得一以生”,佛家中讲“一中有万”、“一即一切”。
《画语录》全书贯通道、释哲学,可见其理论思想受到两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中的主导思想。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时期的文人,石涛的活动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范曾散文:对石涛画论的几点体会
范曾散文:对石涛画论的几点体会石涛流传到现在比较完整、系统的画论,只有《画语录》十八章。
但是石涛的画迹却很少。
从这些画迹的题跋里,零珠碎玉,颇有不少论画卓见。
石涛论画常发纵横深邃之说,他以胆大的革新精神打破了陈腐的艺术观念,用奔放驰骋的文字,阐述自己对绘画的系统看法。
甲申之变之后,石涛遁入空门。
持守佛法恐不甚在意,自称“有冠有发之人”谈佛说禅倒成了他的余事。
石涛的画论源于他的哲学思维,综观之,多得益于老庄,其得益于佛者盖少。
石涛的绘画实践和他的理论是相得益彰的。
他的画,不拘绳墨,脱去时习,用纵横的笔触描写了大自然形形色色的变幻。
因此,石涛画无论在意境和笔墨上都有独特的创造,不仅当时的一些食古不化的人和石涛相比显得相形见绌,即使在同时代的另一些革新派画家中他都是一个佼佼者。
石涛认为首先要认识自然的规律,然后才能真正运用绘画的技法。
他说:“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天地者,规矩只运行也。
世有知规矩而不知夫乾旋坤转之义,此天地之缚人于法,人之役法于蒙。
”又说:“所以有是法不能了者,反为法障之也。
”规和矩是指绘画技法的最高准则,但是如果不先了解自然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乾旋坤转之义”),那么,这便是造化以“法”束缚人,而人复于蒙昧中使用“法”。
为了使绘画的技巧符合自然规律,石涛认为画家必须首先了解绘画的根本法则——“一画”。
因为“一画”是宇宙本体,是道,而绘画技法又是自“一画”之大道演化来的。
所以石涛所讲的“一画”便是指天理。
画家只有深入理解了它,才能运用和创造绘画的技法。
也就是所谓“一画落纸,众画随之”、“一理才具,众理附之。
审一画之来去,达众理之范围”。
笔墨的技法和自然内在的规律应该是统一的。
如果把他们孤立起来而不知道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绝对不行的。
石涛说: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势也。
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
为了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一画”,石涛认为必须先深入地观察自然要透过“鸿蒙之理”。
《石涛画语录》中《远尘章》《脱俗章》之浅见
《石涛画语录》中《远尘章》《脱俗章》之浅见□陈麓帆袁金林摘要: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普遍追求清雅脱俗。
当时社会对于艺术家的修养也有着各种要求,并且几乎每一位艺术家都会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些要求。
石涛也不例外,单从他的文化艺术修养就可以看出他的清雅品格。
对于艺术家自身的修养,石涛在《石涛画语录》中也有阐述,主要集中在《远尘章》《脱俗章》之中。
关键词:石涛画语录艺术修养石涛并不是中国艺术史上唯一一个分析过艺术家修养的人。
但由于他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理论被众多后世艺术家、学者、理论家重视并深入研究,可见其个人影响巨大。
石涛提出的关于艺术家修养的理论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内容。
这些理论不仅阐述了石涛对艺术家修养的要求,而且体现出石涛自身的艺术素养,对于后人研究《石涛画语录》全篇甚至其艺术作品都有较大的帮助。
―、石涛与《石涛画语录》清朝初期是石涛人生历程的重要时期。
石涛是明朝宗室后裔,清初在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改名为石涛,法名原济。
石涛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书画家,也是著名的艺术理论家。
石涛留下了为数不少的艺术作品和可贵的艺术理论,对后世的艺术家、艺术理论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石涛的艺术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艺术理论著作《石涛画语录》中,这一部经典美学理论著作是他艺术思想、艺术精神的集大成之作。
石涛“一画说”的思想主要来自禅宗,并糅合了儒家思想、易学思想、道家思想等,形成了丰富的内在理论结构。
这也是石涛那个时代儒、道、释思想交融的体现[1]o石涛一直秉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他精通佛学佛理、饱读诗书,游历各地,饱览名山大川,在各方面都颇有造诣。
他的艺术成就主要集中于山水画及相关理论之中,同时,他也是书法家、诗人、佛学家,还擅长造园叠山。
石涛早年出家,从小接触的禅宗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在他的作品和美学思想理论中都有体现。
石涛遁入空门并非其他大多数出家为僧的诗人、学者、画家那样是出于避世心理,但自幼成长于寺院佛门之地的石涛依然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之中,而且在他的《石涛画语录》中也有所体现。
浅析石涛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一画”论(一)
浅析石涛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一画”论(一)论文关键词:石涛绘画理论体系“一画”论文摘要:“一画”论是《石涛画语录》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
本文从创作过程,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以及与宇宙的关联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一画”是一气流行表现于绘画与宇宙万物的根本起源与基本因素。
石涛,中国著名古代书画家之一,与弘仁、髡残、朱耷,并称“清初四僧”,晚年着有《石涛和尚画语录》一书。
此书是其一生实践与求索的理论结晶,概括了石涛的整个绘画理论体系。
一《画语录》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
前四章侧重讲了绘画原理的探讨;五至七章侧重论述了绘画的形式;八至十四章侧重分别论述山水画的具体技法;十五至十八章侧重谈了创作主体的修养论。
第一章为全书的总纲,第十八章是全书的总结。
全文由谈画理开始,继而论形式、技法,最后又重新回到了理论。
此书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即“一画”。
“一画”论具体是何解释?众说纷纭,对“一画”论大致有这么几种看法:第一种理解是“一笔”、“一划”。
此种说法是对“一画”的最通俗的理解,认为“一画”是组成字或画的最基本的一个单位,“一画是艺术造型的一根线条”。
①第二种理解是“一画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②第三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整体。
③第四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对立统一规律。
④第五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
⑤先看第一种理解:“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
”⑥书画形象的最原始、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的因素,就在一画。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⑦在一画之中,就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可能性。
因此,从具体的绘画技法去解释,“一画”为绘画的基本手段,是艺术造型的一根线条,起着产生亿万万形象的重要作用。
但我们又要看到,从绘画的表现手段来分析,线并不是唯一的绘画表现手段,绘画艺术中的许多问题也不能单靠线条来解决。
在有些理论见解上单以“一画”论贯穿,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 涛对 “ 自我 ”的 彰显 极为 重视 ,他说 道 “ 古 人之 须眉 不 能
古人 须 眉 ” 的态 度 ,却 并 未拒 绝 心 态 、 氛 围 。因 此 《 画语录》将 “ 远 尘 ”章 置 于 “ 脱 俗 ”章 之 长 我 面 目”,只 摆 明 了 自己对 “
前 ,在 “ 远尘 ”中 首先 阐 明 了 自身 的两 个层 次 :一 是 涉及 社 会生 和 否 定 。 “ 古人 ”即是 传统 ,他 不 一味 推 崇而倾 向于在 一 定程 度
自己 的艺 术造 诣 ,达 到 更 高 的艺 术境 界 。两 章连 贯 起 来看 ,就 能 法 是对 画法 的一 种观 念 ,一 种别 样 的解 读 ,而 非刻 意设 计 或规 定
发现 石 涛 写就 这两 章 内容并 非 全然 是 “ 随性 之笔 ”,其 中有着 极 好 的某 种 固定 的模 式 。石 涛 在~ 画法 中融入 他对 “自由”状 态 的 严 谨 的 逻 辑思 维和 最 明 白的绘 画理 法 。 先阐 述 了外 物对 人 的 种种 追 求 ,希冀 心灵 、感 知 的 自由必 为他迎 来绘 画 实践 的 自由。 影 响 :如 与人 交往 中遇 见一 无 是 处不 擅 一技 的俗 人 , 或是 面 对名 利 、地 位这 些 不可 避 免 的物 质 考验 ,对 这些 经 历 的回 应能 在 不 同 二 、石 涛 的 “ 出世 ”与 “ 入 世 ”及 创作 态度 解析
“ 远尘 ” “ 脱 俗 ”分别 是 《 画 语 录 》 中的第 十 五 、十 六章 ,
在 内容 上有 相 通之 处 ,在 特 定 语言 环境 中甚 至表 述 了 同一 理念 。
“ 远 尘 ” 中提 到 影 响艺 术家 进 入 自由状 态 的 原 因 :一是 物 质利 益 对 山水 间 自然 的用 心 体悟 进 而实 现 自身 绘画 意 图 。石 涛 从事 中国 悟 ”的感 受 绝不 同于 对 艺术 家 精神 状态 的束 缚 这 可 以衍 生 出多 种 问题 ,如 名 利 、俗 古 代绘 画创 作 ,又 日 日与佛 经打 交道 ,对 “ 画语 录》 中 的每 一章 都 隐射 禅宗 对石 涛 的影 响 ,简而 人 的交 往 会造 成 劳心 的 情况 ,使 画家 缺 乏精 神和 人 格独 立 , 面临 普 通人 。 《 一 画 ”法也 意 在 “ 无 画 ”的境 地 ,这 无 疑 是石 涛 极力 避 免 的 ;在 艺 术 交往 、 艺术 言 之就 是 他 一味 强调 、 尊重 感受 。他 不 断提 到 “ 借 此表 达 自己 的独特 感 受 ;其艺 术感 受 与前 人 笔下 的意 图截 然 不 创 作方 面 他有 着 绝对 的至纯 倾 向。二 是 画家 不应 受 物 质和 他 人消 极影 响 的 束缚 。如果 画 家 自身 囿 于技 术性 笔 墨技 法 或 是只 机械 模 同, 画法 更是 异 于前 人 的成 法与 程式 。每一 个美 学命 题 在其 他 章 仿 自然 ,就会 偏 离 艺术 创作 的本质 ,陷 入工 巧 ,创 作 无法 自 由, 更遑 论达 到 至 高至 纯 的艺术 境 界 。 节 里又 一 再提 起 ,总 不 离开 一个 自我 肯 定 的范 畴 。 “ 夫 画者 ,从 于 心 者也 。 ” “ 不任 于 山 ……是 有其 资 者也 。”他 的 自我 肯定 需
・
美 术 与设 计 ・
大 众 文 艺
试析石涛 《 画语录 》中 “ 远尘 ”与 “ 脱 俗 ”章的美学观点
姜 阿珊 ( 江 南大 学 2 1 4 0 0 0 )
画 语录 》 即使 是放 在 当今 的社 会模 式 中依 旧能为 人所 摘 要 :作 为 中 国历 史上 第一部 系统 而深刻 的绘 画美学著作 和 自 方式 使 得 《
关键词 :石 涛; 《 画语 录 》;美 学;观点
生 活 的主要 内容 。佛 家重 “ 悟 ”,一 个悟 字 道 出 了无 限种可 能 ,
一
、
“ 远尘” “ 脱俗 ”涵盖 的 自我 与 “ 古人 ” 的关 系
把 握这 些可 能 就 需要 不 间断 地去 思考 去 发现 去领 会 。他 因此 有某 种 程度 上 的顿 悟 ,并 结合 生 活经 历与 绘 画实 践 ,产 生 出独特 的美 学 观与 艺术 观 。 中 国古代 绘 画也 离不 开对 “ 意境 ”的感 悟 ,通过
身绘 画思想的集 中体现 ,石涛在 《 画语录 》中提 出了多个美学命题 。
接 受 ,可见 ,在 当时石 涛 的观 点有 着 非 同寻 常的 超前 性 。多 数人
其美学思想和 艺术理念跨越 了时代 ,现今 仍不断在 艺术创作 中起 到积 在 分析 石 涛其 人其 画 及这 本 《 画 语录 》 都倾 向从 佛 、道 角度 去 寻
石溪 开金 极 作用 ,证 明石 涛艺术观 的超前性 。这种超 前性在 整本书 多处显 示出 找 可 能 。 关 于 这 一 点 ,潘 天寿 有 过 很 凝 练 的 论 述 。 “
石 涛所处时代的 艺术理念 和社会 局限。
陵 ,八 大世 开 江西 ,石涛 开扬 州 ,其 功 力全 从蒲 团 中来 ,世 少彻 悟 之士 ”。结 合其 生 平来 看 ,他 首先 是 一个 僧人 ,研 读 经卷 是他
活 与人 格 层 次 的主 体状 态 ; ~是 重 艺术 视野 与 境 界层 次 的艺 术修 上 借 鉴传 统 。画 家面 对 不 同时 空绘 画作 品 ,每 次萌 生 的感 受均 不 养。 “ 脱俗 ”章较 前 者 更注 重 认识 层 面 的作 用 , 即画 家要 在 理性 相 同 ;然 而这 无 数 的差 异 中总有 一种 共 通性 的存 在 ,这 就 是其 在 一画 ” 认识 和 实 际操 作 中摆 脱 俗见 ,在 绘 画效 果上 去 除俗 气 , 从而 提升 绘 画 实践 中惯 用 、独 属 的方 法 。所 以我 们 明确 了一 点 : “
自我 ”有 明确 的 意 两 章 内容 由字 面 看 虽 属 同 义 词 ,但 在 文 章 立 意 与 顺 序 上 却 建 立 在 身 心 绝 对 自 由的 前 提 下 ,这 表 明对 “
有着 明显 的不 同。 “ 远 尘 ”重 在表 述 如何 摆 脱 日常 俗物 的束 缚和 识 。
尘世 生 活 的种 种 影 响 ,专心 于 绘 画 的意 境 , 以此 获 得 艺术 创 作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