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企改革的误区

合集下载

对国企改革出路问题上若干错误观念的剖析

对国企改革出路问题上若干错误观念的剖析
三 、 组 织 退 出论 党
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 ,也使党组织的战斗堡 垒作用和党 员 的先锋模范作用比一般 的国有企业发挥得更充分 、更突出和 更有特色 , 其做法和经验倒 不失为 国企协调“ 老三会 ” “ 与 新三 会” 职权关系和实现政 企分开 的有益借鉴。
茫。从国企本身来看,对事关 国企生存的关键性 问题久拖不 决 , 策摇摆不定 , 政 必然使 国企经营管理者感到束手束脚 , 畏
体制条件下 ,国企既要实现企业盈利的经济效 益 目标 ,又要
实现党对企业领导权的社会政治效益 目标 ,所 以,不能单纯
以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高低来论国企改革的成 败 ,来评头论


首畏尾 ,往往坐失良机 ,徒叹功败垂成 ,令广大职工痛心 疾
首。一时社会 上关于国企改革出路 问题上的种种错误 观点流
传开 来, 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 混淆是非 , 模糊视听 , 迷惑人心 ,
使本 已是步履艰难 的国企改革雪上加霜 ,这些错误观 点归纳 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

营 者和职工拥有本企业股票 ,实现 工者有其股 ,职工才关心
和爱护企业并努力工作 。缺位论 者无视 国企产权属于全民的 明显事实 ,片面夸大股份制和职工持股 的作用 ,有借股份制 改革之名行 侵吞 国家财产之实的嫌疑。

私 有 化 论
私有化论者认为 : 国有企业 是效率低下 、 腐败盛行和官僚
主义严重 的代名词 ,而私有企业比国有 企业有更好的经济绩 效 ,将国企私有化可 以改进资源的配置效率 ,从而有助于国
缺位论 者混淆 了国有 、全民所有和全民实有等三 个概念 的历史逻辑 ,认为国有实质上就是全民所有 ,全民所有就要

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引言国有企业想要在当代背景之下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环境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其长期稳定发展以及完成市场准确定位的重要环节,相关部门必须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并针对解决具体问题。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各行各业都得了飞速的发展,国有企业要跟紧时代潮流的步伐,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经济学界专业人员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具体的改革环节当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相关政策仍有待完善。

为顺应时代发展,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应结合多方面因素改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

一、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我国国有企业自改革开始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当中,相关人员已经意识到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相对较慢的问题,尤其是在自主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过低的科技资金投入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的速度不断提高,相关科研人员在多方面都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引入的科技资金却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国有企业的改革需求,因此导致国有企业科技发展空间狭小和发展后劲力不足。

相关先进科技的引入,能够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改革的速度与进程,足够的科技研发和科技投入量能够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增强其主要发展实力。

国有企业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在很多方面能够得到足够多的投资,但是其科技实力却相对落后,相关企业以及部门致力于经济发展与投资。

因此忽视了科技投资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科技投资能够直接提高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以及发展实力这一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现阶段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营业务远远落后于外企发展,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科技投资严重不足。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就不能在时代大潮流下与民营企业和外企一争高下。

目前我国国企在人才培养、科研研发力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资金发展成本管理、市场开发能力及产品质量、企业形象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外企。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精选合集]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精选合集]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精选合集]第一篇: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国企改革理论认识上不足,改革不彻底,垄断行业坚冰难破等问题。

面对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提出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决议,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之战打响了决胜性的一枪。

国务院国资委今年7月15日宣布,在中央企业启动4项改革的试点,分别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董事会授权试点、向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

这标志着国企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大幕。

一、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资产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是由两部分构成,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重大决策和公司重要政策,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

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经理层由董事会选聘。

而实际上,国有企业董事会、经理层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或国资监管部门任命、提名,虽然批着“推荐”的外衣,但事实上是在股东会、董事会上“跑跑龙套,走走程序”,造成董事会和经理层“和气一团”,相互制衡机制没有有效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发挥作用。

(二)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 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 年底,全国2500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为国家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50%以上。

这足以说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非常单一,即使一些股权改制企业,虽然也实行了股权多元化,但多元化主体仍然是国有股,没有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

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探讨

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探讨

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探讨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近年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国有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与市场化的经济体制相适应。

然而,国有企业改革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体制机制问题、财务问题、人员问题和管理问题等。

由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比较僵化、管理混乱,使得这些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此外,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受制于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限制和约束,导致改革进程缓慢,改革力度不够,改革效果不明显。

其次,国有企业改革还面临竞争力不强和效益不高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和资源优势,使得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动力和活力。

同时,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利益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问题,使得这些企业的效益低下,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不大。

再次,国有企业改革还面临着人员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人员流动性和职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积极性的不足。

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企业需要进行人员优化和重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舆论和政策的限制,使得企业在人员改革上进展缓慢。

最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改革措施。

首先,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行政垄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国有企业向市场化经营模式转型。

同时,还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规范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效率。

其次,国有企业改革要注重财务问题,进行财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透明度。

再次,国有企业改革还要关注人员问题,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调动和激励人才,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还要加强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最后,还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民众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国企改革六大陷阱及应对分析

国企改革六大陷阱及应对分析

国企改革六大陷阱及应对分析国企是指对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产权重组、发展机制创新等方面的。

虽然国企的目的是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国企中存在的六大陷阱,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分析。

一、内外因素不协调的陷阱国企通常面临政策、市场、管理等多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中政策因素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进度受阻。

此外,国企还受到市场对国企的态度和预期的影响,一旦市场预期不良,可能会导致国企难以进行。

对于这一陷阱,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加强政策解读和沟通,在国企过程中及时发布政策,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

(2)建立有效的市场沟通机制,了解市场对国企的态度和预期,及时采取措施调整预期。

二、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陷阱一些国企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薄弱可能导致效果不明显。

此外,国企过程中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力也可能导致难以进行。

针对这一陷阱,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完善国企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2)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推动。

三、利益调整不当的陷阱国企涉及到大量的利益调整,而利益的调整可能影响到多方面的利益相关方,一些利益相关方可能会反对并产生阻力。

对于这一陷阱,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协商,解释的意义和目标,争取利益相关方的理解和支持。

(2)制定合理的利益补偿政策,确保被调整利益方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四、员工心理困扰的陷阱国企往往涉及到人员的裁员、福利等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员工的担忧和不稳定心理,从而影响的进行。

对于这一陷阱,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积极引导员工的思想,向员工解释的必要性和目标,并鼓励员工主动参与。

(2)制定完善的人事安置方案,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

五、缺乏有效竞争机制的陷阱国企的目的是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一些国企在过程中没有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得国企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这一陷阱,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建立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国企。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对于这一议题,人们对其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需要进一步澄清。

第一,误解私有化改革的本质。

私有化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将国有企业转为私有企业,而是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第二,过于关注私有化后的财务表现。

对于私有化后企业的财务表现,很多人关注得过于片面,只看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忽视了企业发展的实质,例如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等。

第三,忽视私有化过程中的合法程序。

私有化改革必须严格遵循合法的程序,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得任意侵犯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第四,对私有化改革的目的存在偏差。

私有化改革的本质是为了促进企业竞争力和长期发展,而非简单的收缩国有企业规模和转移国有资产。

第五,过度强调私有化改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私有化改革的影响不仅局限于金融市场,更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就业、社会保障、民生、环保等。

在私有化改革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上误区,加强制度规范和监督管理,确保私有化改革合法、公正、透明,同时注重企业实际发展因素,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稳健发展。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在对于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进行思考时,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一、将私有化改革作为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唯一路径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中,私有化改革被视为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唯一路径,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体系的核心部分,其改革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包括混合所有制、联合重组等多种发展模式,而不应仅仅依赖私有化改革,在实践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改革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国有企业的优化和发展。

二、私有化改革必然导致外资垄断对于私有化改革的争议点之一,是其是否会导致外资对中国企业的控制。

在实践上,改革不从内部进行,外部竞争压力将不可避免地占主导地位。

而外资投资进入中国市场不仅是私有化会带来的结果,而且是全球化趋势所决定的趋势,同时,全球化及产业链分工的深入发展,外资在中国投资也从过去的资源性投资转向现在的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投资,对中国内部企业的帮助也越来越大,因此,可以看出,私有化并不必然导致外资的垄断,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掌控。

三、企业私有化改革简单粗暴,必然导致资源和财富的外流私有化改革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改革方式,但实际上,私有化改革是需要制度保障、市场引导、政策支持等综合手段的改革路径,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该扮演好调节者的角色,使市场在均衡的基础上发挥其调节作用,有效预防资源和财富的外流问题。

在私有化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员工可能会面临失业风险,这也是一些人对此进行批评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在私有化改革的实践中,许多企业对于员工的处置要求是按照法规和劳动合同约定,保障员工的权利和利益,同时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寻求新的发展方法,尽可能回避或降低为员工带来的失业风险。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是中国经济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应尽量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层次同时开展改革,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政策,以实现更加全面、细致、高效、顺畅的改革进程。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要任务。

在实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认识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对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进行浅析。

一些人错误地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等同于国有企业的全部私有化。

事实上,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只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形式,它旨在通过引入私人资本和市场机制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进行管理层和员工持股等方式。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并不意味着国有企业的全部私有化,而是在保持国家垄断或战略性行业的引入市场化的机制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就是为了剥夺国家或者社会的权益。

实际上,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益和质量。

通过引入私人资本和市场机制,可以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并且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释放政府资源,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职能。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实际上是为了增加社会和国家的福祉,并不是为了剥夺国家或者社会的权益。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就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事实上,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既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国有企业不同于私营企业,它们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政策导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还要注重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职工待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护职工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就是为了迎合外资和国际观点。

事实上,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是一个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的内在要求,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深化国企改革的五大误区

深化国企改革的五大误区
这 种 观 点无 懈 可 击。现 代 企 业 制度 的 发 展 和 完善 ,主 要有 赖 于 高 效 的董 事
会 治 理 结构 。 也就 是 说 ,真 正 的现 代 企 业 制度 根 本无 需行 政 化管 理 。 而我
们 现 在 的 许 多 国 有 企 业 , 根 本 不 具 备
现代 企 业制 度 的特 征 。有 的行 业、 有
商业科技质量 中心主任
次 提 出和 肯 定 “ 混 合 所 有 制 以来 ,媒 体 、 学 界 和 实 业 界 关 于 国 有企
业实行 “ 混合所有 制 的讨论 与争论 在 喧 嚣和 热 闹 了一阵之 后终 归沉寂 。
广 东省 国 资 委在 全 国两 会 期 间 出 台了 《 关 于 进 一 步 深 化 国有 企 业 改 革 的意见 ( 征 求意见稿 ) 》( p J , 下简称 《 意 见 》 ) , 其 中提 出 : 除 了 少 数 国企 和 国 资 运 营 投 资 公 司 , 其 他 国 企 应 积 极 引进 社 会 资 本 。 国 有 股 权 低 于 5 0 %的 混 合 所 有 制 企 业 , 不 再 参 照 国企 实 施 管 理。这 不 仅充 分 体 现 出从 过 去管 国
意 见 》 还 明确 了 改 革 的 时 间 表 , 即 到2 0 1 5年 , 广 东 省 全 部 完 成 国 企 公 司
制 改造 ;2 0 1 7年 ,混合 所 有 制企 业 产 权 比重超 6 0 % ;2 0 2 0年 这 一 比 重 须 超
8 0 % , 且 二 级 及 以 下 竞 争 性 国 企 基 本 成 为 混 合 所 有 制 企 业 ,从 而 使 国有 资
本 的流动性 明显提 高。
该 《 意 见》 出 台适 逢全 国 两会期 间 , 对于我们 当前关于 国企改革 的各种争论 不 啻是一 种清 醒剂 。 透 过 现 象 看 本 质 , 仍 有 必 要 厘 清 关 于继 续深 化 国企 改 革方 面 的五大误 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讨论和实施这一改革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这些误区不仅容易引发争议,还可能影响到改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有必要对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

一、认识误区一:私有化改革就是要把国有企业卖给外资在一些人的认知中,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就是要把国有企业卖给外资,因此认为这样的改革是对国有资产的“私有化”,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有经济的命运受到威胁。

实际上,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其中包括了股权分置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等多种形式。

私有化改革并不意味着完全交给外资所有,而是为了引入市场化、法治化的机制,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通过私有化改革,国有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一些人认为,私有化改革就是要让国有企业变成私营企业,采取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放弃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益属性。

实际上,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益属性,而是要通过改革创新,使国有企业既能够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又能够履行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盈利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在私有化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当保持其公益属性,继续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有人认为,私有化改革就是要对国有企业进行破产重组,通过出售或关闭不挣钱的企业来降低国有企业的负担,提高整体效益。

私有化改革并不是要通过破产重组来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而是要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在私有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管理体制改革、组织机构改革、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等工作,以提高企业的内在竞争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中国国资改革:困惑、误区与创新模式

中国国资改革:困惑、误区与创新模式

在市场经济初期,农民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农村 经纪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这些组 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这些 组织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小规模经营、分散化生产等。
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探索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组织需要进一步创新。其中,农业 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新型农业科技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的 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 生活水平。
总之,中国国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克 服许多困惑和误区,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制 度建设等措施不断提高国资运行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内容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农村经济组织模式也在不断演变。本次 演示将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模式、变迁和创新,以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 考。
结论与建议
总之,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农业的演变过程,从 家庭承包经营制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 村经济组织需要进一步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同时也要提 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建议政府加大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产 业化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服务 和市场支持;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人才,以推动现代农 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家庭承包经营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小规模经营难以实现机械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同时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 广和应用。因此,中国农村经济组织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政府管制、国企改革误区与产权制度创新

政府管制、国企改革误区与产权制度创新

政府管制、国企改革误区与产权制度创新一引言回顾二十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确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从深层次上看,中国的市场经济仍缺乏自由、公正与民主的神韵。

如果我们真正具有了市场经济的神韵,那么,国有企业改革不会在承包制、股份制与公司制等改革过程中节节后退。

如果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了,那么,国有资产不应是不断流失,而应是不断的保值增殖。

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产权制度的真谛,那么,国有企业改革就不会只在表面掠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子后而涛声依旧。

上述现象说明,我们还缺乏对市场经济精神的深刻理解,缺乏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政府管制问题的深刻认识,缺乏对产权制度的文化底蕴在经济领域表现形式的真正认同。

当我们评判国有企业改革的功过时,除了要从国有企业自身寻找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应看到政府的政策及其导向对国有企业改革绩效的影响。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从属于政府;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方案是由政府拟定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为市场经济开辟道路的不是市场,而是政府的有限理性。

只有政府才能决定是否允许市场经济存在及其市场经济的生存空间,政府决定市场、国有企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来,根植于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制度能否改造国有企业,则是一个与政府理性、政府能力、政府管制密切相关的问题。

政府的确是众多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国有企业产权的终极所有者,但这个出资人是不确定的。

原因在于,这些资本来源于财政,而财政又是民众与组织所纳之税,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不过是笼统的、抽象的出资人而已。

就终极所有者而言,时而是国有资产管理局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总代表,时而是财政部门、经贸委、国家计委、组织部与企业工委、劳动部“五龙治水”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由此可见,这个终极所有者也是不确定的。

因此,无论我们反思国有企业的承包制改革过程,还是审视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历程,都要分析政府管制在这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政府影响国企改革绩效的机理。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浅析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一直是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存在对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把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等同于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独立法人化”改革。

在我国的金融体系内,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公司,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完成了独立法人化改革,他们转变为了由股东拥有的法人公司,管理框架更加科学,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却并非简单的独立法人化改革。

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改革,需要涉及更广泛的方面。

二、把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等同于股份制改革。

虽然股份制改革是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一种形式,但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并不等同于股份制改革。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所有权问题和经营管理问题,而股份制改革只是所有制方式的一种形式。

三、把所有国有企业都要实行私有化改革。

私有化改革并不是所有国有企业都适用的一种改革方式,只有在市场条件和国有企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进行。

此外,个别国有企业不仅不需要进行私有化改革,反而需要加强政府管理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把私有化改革等同于国有企业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遭到了破坏。

私有化改革并不是摧毁国有企业,而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力。

私有化改革使国有企业免于政府过多干预,有更多的灵活性、创新性和竞争力。

总之,对于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认识,需要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避免出现错误的认识误区,从而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进程。

【推荐下载】论国企改革的成就及四个误区

【推荐下载】论国企改革的成就及四个误区

论国企改革的成就及四个误区本文讲述了关于国企改革的成就及四个误区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摘要:在党中央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决定》指导下,国企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减少了国企数量,提高了质量;国有经济和民有经济两个轮子共同驱动,促使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的快速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把股份指定性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目前,在国企改革方面至少还存在四大误区:一是继续维护已经过时的宪法第六条。

二是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三是国有企业是宏观调控的物资基础。

四是企业经营好坏与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所有制 今年4月21日《学习时报》上发表了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融荣同志题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报告》一文,文中就国企改革的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抓国企管理的几项重点工作和几点体会,都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证,对国有经济应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作了详细的论述。

这是国务院主管国资工作的权威人士的文章,应能够代表官方的看法和观点。

 该《报告》对国企改革作了一个总的评价:经过3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国有经济比重不断降低,但资产总量大幅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显着增强。

这一评价是中肯的,符合实际情况。

 一、30年国企改革的主要成就 笔者认为,国企改革最大的成是党中央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决定》,明确指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为社会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这一《决定》是对国有经济调整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是国企改革的指导方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这是《共产党宣言》提出国有经济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对社会主义下国有经济一个明确定位,指出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回答了要国有经济干什么这一难题,这对于认识社会主义所有制有重要理论意义,可以避免重犯所有制越一大二公,社会主义制度越巩固的错误。

跳出国企混改的误区

跳出国企混改的误区

040跳出国企混改的误区自2015年开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以来,到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个重要内容。

2018年3月,百家中央企业子企业、百家地方国有骨干企业进行“双百行动”,实践中,224 家中央企业子企业、180家地方国有骨干企业合计404家参与。

与之前的混改试点相比,“双百行动”具有级别高、数量多、范围广的特点。

我们对被列入“双百行动”的部分企业、投资者、国资委进行了走访、研究、调查,并深度参与部分企业的混改实践,发现当前混改工作中容易出现三大误区,可成为落实三年行动方案的有益警示。

股权结构——要么一股独大,要么过度制衡本轮国企改革,在国有股东股权比例上允许国有绝对控股(国有股≥51%)、国有相对控股(国有股34%-50%)以及国有相对控股或参股(国有股<34%)。

目前大部分混改方案保留了国有绝对控股或者相对控股,说明本轮国企改革仍是以国有控股、社会参股为主要方向,应注意一股独大或过度制衡的问题。

“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要重新定义国有企业。

”在混改中,需要打破旧制度的束缚,用市场的力量让国有企业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之际,期待更多的企业利用混改的契机,解放思想、避开误区,实现制度和效益上的双突破文/林朝雯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41一股独大。

国有股东绝对控股时,如果其他股东的股权比例过小、过于分散,则保留了一股独大,不能形成制衡,小股东在董事会没有提名权,混改就只实现了资本层面的“混”而没有实现实质层面的“改”。

以一家大型国企为例,混改完成后,原股东仍持股70%,其他20多家投资者分别持股1%-3%不等。

如此持股过度分散且没有具领导地位的外部投资者,外部力量很难在治理中发挥作用。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在国有股东占绝对控股的情况下,适当引入多家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每家可取得3%-10%的股权且有权提名董事,可对大股东形成正向的制衡作用,使董事会组成更具多样性。

浅析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二00四级经济学专业浅析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地方国企改革已“攻坚”多年,可至今仍是“攻而犹坚”,羁绊国企改革的旧病尚未医好,又添了改革“失范”、“走偏”的新病。

梳理和揭示改革难题,是改革征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依病”综合诊治的需要。

一、为什么改革整体推动难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我们的企业制度的确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转换,企业的竞争力在增强、活力在增加,但是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比,同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比,同国际著名的大的企业集团比,我们的企业竞争力和活力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改革还难以整体推动。

加快改制,增强企业活力和吸引力,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地方在改制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一)多数未改制国有企业质量低下其表现:一是,债务包袱沉重。

国有工业企业一半以上账面负债,如考虑潜亏损失和现实市场状况,实际企业负债率就更高,总体上说已经是资不抵债。

二是,企业现存资产质量差、变现能力低、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

多数企业固定资产已经抵押给了银行,成为不可处置的资产;有些企业库存有帐无物,即使有产品也都已报废;一些企业由于生产设备闲置多年,应该淘汰;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已成“呆死帐”,无法收回;一些企业资产权属不明,很难以有效资产计算。

这些原因致使企业想改制改不了,想破产破不了。

三是,企业转制形式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前景堪忧。

已1转制企业大都属于内部转制,外来资金进入比例很低,转制企业仍处于“近亲繁殖”状态,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四是,个别企业涉及合同纠纷和诉讼案件,改制工作无法进行。

(二)安置职工政策落实难其表现:一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安置职工所需费用缺口较大,许多企业无力支付正常改制所需成本。

从调查看,地方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拖欠职工工资、医疗费、取暖费数额巨大。

而多数企业资产质量差、变现能力低,造成无力筹措资金偿还拖欠职工的各项费用,又无法支付改制所必须支付的安置配套费用。

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革的误区

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革的误区

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造的四个认识误区赵立纲2006年07月24日15:05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内容提要:股份制改造是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是破解国企发展瓶颈的根本途径,更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巨大工程,人们必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如不做好思想疏导工作,不但会影响到国企改革,甚至会影响社会主义政权稳定。

本文就这方面的四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对于化解人们的不正确看法会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国企;股份制改造;认识误区国企股份制改造作为地方国有企业转换体制机制的方向和重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触及到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人们必然会对国企股份制改造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因此,必须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冲破妨碍发展的一切思想观念,努力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造的认识误区:第一,要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造是实行私有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有人认为实行国企股份制改造就是将公有制变为私有制,就是从企业的微观层面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对国企股份制改造性质的最好阐述。

股份制不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范畴,只是一种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性质。

股份制既可以为公有制企业服务,也可以为私有制企业服务。

实行国企股份制改造,不是要改变企业的公有制性质,而是实行新公有化改革,改变国企单一所有制结构。

在国家投资、国有参股的同时,取消股权比例限制,大胆引进外资和民营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从而增强国企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的影响力与控制力,更好地发展公有制。

第二,要走出国企股份制改造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不利于保值增值的认识误区。

有人认为,国有股减持、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吸纳民营资本入股等措施会直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 的十六大报告确立 了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 国企改革 的思路有 民营资本 “ 使 一股独大 ” 同样 不能解决 所有 问题 , 有时反 而适得其反 。由此 可 见 我们不能片 面地将 当前 国有企业改革 中存在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国有股 或 了实质性 的新突破。近段时问来 。 国企改革 明显提速 , 各地 纷纷推 出大 刀阔 . 应全 找出根源 。 以便对症下 药 , 斧改革措施 , 有的地方甚至推 出了国有资产 不论优劣一概从经 营领域全线退 国有资本 的错 , 面而辩证地看待存在 的问题, 出的时间表 诚然 , 国企改革的历史进程看 , 从 国有资产从一 般竞 争性 行业 进一步促进 国有企业 的发展 。 误区五 : “ 轻“ _ 设 制的 目的是为了股曩上市而非企业改制 t 股” 制一— 逐渐退出是一个改革的大方 向, 党的十六报告也对此问题作 出了毋庸置疑 的 回答 , 问题的关键是 : 如何退?哪些资产该退 ?那些资产不 该退或 暂时不能 众所周知 . 股份 制企业是将企业的全部资 本分成 等额股份 。 以发行股 票 退?如果 片面的理解 . 纯地为退 而退 , 单 也许 偏离 了国企改革 的正确 方向。 方 式来筹集资本而组织起来 的公司。股东 以其 出资额 为限对公司承担有 限 其实 。 对这一问题党和 国家早 已出台了有关 方针政策。中共十五届 四中全会 责任, 并享有所有者权益, 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权。 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 企业依 法 自主经营 、 自负盈亏 。这种组织形 式通过资产这一 带 决定提出 了“ 抓大放小 ” 的决策 . 而在十六大 和其后举行 的有关工作会 议上 , 增值的责任 。 新的指导思想也体现 了“ 抓大放小” 决策的延续 : 除少数必须 由国家独资经营 效地实现 出资者所有权 与企业法人财产分离 。 而促使 驶企分开 、 企 有 从 转换 的企业外 。 积极推行股 份制 . 展混 合所 有 制经 济. 发 实行 投资 主 体多元 化。 业 经营机制 。股份制企业是公司的一种组织形式 。 因此 。 份制 的首要 目的 股 “ 抓大放小” 的初衷 , 是遵循市场化道路 , 一步调整国有经济 的布局和结构 。是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 进 提高 自 身的活力 。 争取最 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在改 革 股票上市似乎成 了公司股 份 使有限的 国有资本从 中小企业向大企业 集中 , 从一般竞争领域 向关系 国民经 过程中认识上 的误 区以及过多地采用行 政手段 。 济命脉的重要行业 集中, 但并不意味着 国有资产 从经营性 领域 中全线 退出。 制 改组 的终极 目的。往往只在 字上做文章 。 股” 蔚没有 在转。 上下工夫 。 制 根据西方经济学 理论 。 为了克服市场失灵 。 对那 些涉及 国家安全 的。 提供重要 有的企业搞股份制 , 仅把原来的“ 换成 “ 厂” 公司”机制并 没有转换 : , 有的股 份 有新 实 更有甚者 , 一些 企业竟把股份 制 公共物品和服务的 , 自 具有 然垄断性质的 , 支柱产业和 高新技术产 业 中 企 业, 的组织形式 , 际运行是老一套; 以及 的重要骨干企业 和市场 主体不愿意提供或不 能提供却 又为人 民生 活必需 的 作为向社会集资或变相给职工发放资金的手段 。 股份制只是。 空壳” 。国企 改 产品和服 务的企业 , 国有资产不仅不应退 出 . 而应加 大投资和控股的力度 ,制 过程 中. 反 我们有相 当一部企业认为搞股份制的 目的是 为 了 票上市 。 股 以获 取 而不从转换机制、 增强实力上下工 夫。 以打破束 缚国民经济发展 的“ 瓶颈 为其 他行业 的发展 提供坚 实 的物质 基 大量低成本的资金 , 。 础 , 民经济的实 际增长率接近潜在增长率 。同时, 使国 我们认为 . 对一般竞争 的确 , 企业公司化改造后通过募股 上市 , 便于筹集社 会资金 , 增强发展 的 性领域中的 国 有企业也不应一概“ 放而了之 ”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站稳脚 实力 。但是 , , 公司制作为一种资产的组 织运营形式 和经营制度 。 有其 固有 的 跟且已取 得竞争优势 的国有企业 , 加大扶持 力度 , 也应 促使其 进一步发挥竞 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因而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决不是 简单地更换名称 . 也 争优势 , 做大做强 , 国有 贷产的控制力 得到加 强。 使 不是单为 了筹集资金 , 而要严格按照< 司法) 公 和政策、 规的要求 , 法 放弃计 划 误区二 : 以上市筹 资代餐机制转换 经 济体制下 的传统运行方式 , 照产权 清晰、 按 权责 明确、 政企分开 、 管理科 学 建立科学规范 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真正按公 司企业 的议事 规 我们 对国有 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 主要 目的是要 改变它们在计划经济体 的运行惯例 , 制下形成 的僵化机制 , 建立起能与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经营机制。党 则来办事 , 构造一种全新的运行机制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 国有企业公司化 的十四届 三中全会 以后 , 大家形成了一种共识 , 要转变 国有企业 的经营机制 ,改组过程 中, 必须彻底摒弃搞公 司化改组 是为 了募 股上 市的“ 重股轻 制 思 必须建立 现代企 业制度 , 而对 国有企业进行公 司化改造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 , 想 切实转换企业 的经营机制 , 以使企业按 国际惯例进行规范化运作. 通过严 度的有效 途径。根据公司企业的发展历史 和我 国企业 的实际情况 , 大多数 企 密科学 的管理 、 开拓性 的经营活动, 不断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 , 为公司化改组 业只能改造成有 限责任公司 。 只有少数大型企业才能改造成股票上市的股 份 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 有限公司。改造成股份有 限公司途径 多种多样 。既可 以通过 发行股票 吸收 误 区六 : 以资本经冒代替产品经曹 部分 民问资金增加企业 的资本金 的办法改 制。 也可 以将企业 的国有资产股 份 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后 , 随着各种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发 化后 售出一部分 。 从而达到改制的 目的。但 是从公 司化改造 的实际情 况看 。育 , 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出现 , 资本经 营的问题被 提了出来 。问题是 什么是 资 本经 营。 资本经营是否能代替产品经 营, 生产经营性企业应该 如何 正确对待 企业对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并不积极, 对售出部分国有股更不感兴趣。他们 的主要 目的是想通过上市弄到钱 。 以解决企业资金短��
维普资讯

l0 一 5
甘肃农业
20 年第 2 总第 2 5 06 期( 3 期)
其二 : 股权过分分散不利于对企业经 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在 当 前的企业改制实践中. 由于既缺乏对企业经理人任意决策行为的有效监督机 制 。 国 产权 的“ 以及 有 虚置” 和经理人市 场 的缺乏 。 造成经理人 对 国有企业 事 实上 的控制 。 以致许 多企业 出现了 内部人控 制” 现象。理论上讲 。 过度分 散 陈刚勇 的股权结构使得 市场接管以及争夺代 理权从而约束经理人 的行为难 以发 生 (南 委 校o级 商 理 究 i 长 40 ) 湖 省 党 4 工 管 研 生 8 沙 10 B 南 00 或需要较高的成本 。从 而使得对经理人 的监督 约束机 制流于形式 。从某种 摘娶 : 党的十六犬以来 , 田的田有企业豉革的速度明显加 快, 我 取得 了一 程度上讲 , 由单一的大股东控制企业可能更有效地监督企业经理人按照利润 些成鼓。 但也弃在一些硖 区。 导致 田企 出现 了新 的问题。 目此喜 充分认识 这 最大化 目 追求企 业的价值增值 。 标 些改革的硖 区, 找到我 田田企改革 的最佳路径 。 其三 : 由民营资本或外资控 股经 营 同样会 产生新 的。 一股独 大” 。实 际 美■词 : 田企 ; : 改革; 区 谖 上。 作为自由市场上的经济主体, 国有资本、 民营资本戚外资资本均以追求利 旨 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在认识上、 前。 做法上存在着误区。 润最大化为目 , 标 所不同的是 , 民营资本或外资资本的所有者不存在缺位现 这些误 区的存在 . 严重地 阻碍 了国有企业建立 现代企业 制度 的步伐 , 甚至在 象或缺位现象有所改进 , 但资本的逐利性往往使其在控制企业后更易产生新 某种程度上导致 了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推行的步履维艰. 因此有必要从理论 的“ 独大 ” , 一股 问题 有时这种新 的“ 一股独大” 现象产生的问题对社会的危 害 更大 . 资本市场上 的案例来看 , 从 民营资本通过 受有 国有股权后不断掏 空上 上、 实践上予 以纠正。 l 区之一 : 爨 为退而遇—— 国有资产要全线退 出 市公司的案例数不胜数 。 以至使上市公司 的资产重组变得声名狼藉 。可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