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论文
毛概论文-国有企业改革(精选五篇)
![毛概论文-国有企业改革(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8f700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b.png)
毛概论文-国有企业改革(精选五篇)第一篇:毛概论文-国有企业改革浅析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摘要: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促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明确指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带给我们硕大的成果,但仍是中国最重要最困难的改革,深化企业改革的重任依旧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经济增长深化一、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有企业在改革与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
自改革实行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都是支柱般的存在。
随着国有企业实力的加强,它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每年在GDP增长上的贡献十分巨大,国有企业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动脉,直至今日,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每年的GDP增长率均在8%以上,它们的这一作用是无法掩盖的。
而在国有经济的强大推动力下,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北京、上海等地的生活水平已经可以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了。
其二,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国有经济在石化、石油、电力、冶金等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随着国有企业的壮大,我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有了更加强大的竞争力,多家企业多次进入世界前500强企业,而在受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一蹶不振,二我国的经济依旧未受到巨大影响的背景下,我国诸多国有企业把握机会在海外收购了各类矿石、钢铁、石油矿井等等资源,还承包建造了一些外国的工程。
这充分说明在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的同时,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深化国企改革创新申论
![深化国企改革创新申论](https://img.taocdn.com/s3/m/a0caa4b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1.png)
放手一搏——深化国企改革创新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一直承担着国家发展的重任。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国企已经遭遇了瓶颈。
为了适应新市场分工,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的管理结构必须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模式,建立起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
而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较大的制度改革。
这包括阶段性的改革和全面的改革。
阶段性的改革主要指的是调整企业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吸引民营资本,引导企业发展。
而全面改革则是要建立起包括内部治理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在内的现代企业制度。
其次,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新技术,推行新业态,不仅能够为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更能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以往国企的技术架构单一,对技术创新差强人意。
建立起充分的创新体系,对创新的产业链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将能够带动企业内部的创新,并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
最后,要打造世界级的中央企业。
全球化、高效化的经济发展中,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必须在国内市场中拥有强大地位,从而进一步拓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方面,中央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海外市场的丰富资源,追求资源的国际化。
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尽快完成品牌建设,并形成世界级的品牌影响力,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总之,深化国企改革创新,是当前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企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主动适应新市场环境,掌握新生产力,让国有企业再次焕发出强大的活力。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大全5篇)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720e1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0.png)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大全5篇)第一篇:浅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浅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论文关键词: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有限责任论文摘要:要解决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深层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是有限责任。
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进一步解决有限责任问题,主要包括:切实保障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受侵犯;推进股权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在加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抓好减员增效。
Abstract:Must solve Our country enterprise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in-depth question, must establish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steadfastly.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essence's characteristic is the limited liability.Must establish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must further solve the limited liability problem, mainly includes: The practical safeguard business entity property rights free from aggression;Advancement stockholder's rights multiplication, decentralization, French hominization;During acceleratio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s, increases dynamics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downsizing for efficiency.Key words: State enterprise reform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limited liability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限责任问题,这是因为,有限责任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本质的特征。
国企改革主题征文
![国企改革主题征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5bd8a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7.png)
国企改革主题征文
国企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现代化发展。
国企改革的主题征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国企改革的历程和成就:国企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国企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等,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2. 国企改革的挑战和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国企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如如何在保持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推进市场化改革,如何处理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
3. 国企改革的前景和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的国企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强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4. 国企改革的经验和启示:国企改革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
启示。
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具有借鉴意义。
例如,国有企业应该坚持市场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和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国企改革主题征文的一些方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向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2024年国企改革的成效及经验总结范本(2篇)
![2024年国企改革的成效及经验总结范本(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289a7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a.png)
2024年国企改革的成效及经验总结范本摘要:本文以____年国企改革为背景,通过对改革成效的分析和总结,提炼出关键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国企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论文共分为导言、背景介绍、改革举措及成效分析、经验总结和结论五个部分。
一、导言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国有企业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____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____年国企改革的成效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二、背景介绍____年国企改革是在国家经济形势严峻、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的背景下进行的,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
改革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国有资本的运营管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改革举措及成效分析1. 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
改革后,国企与民企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企业经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市场竞争力也得到增强。
2. 转型升级:国企改革重点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产流程等措施,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股权激励:通过股权分配和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改革后,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得到提升。
4. 优化公司治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改革后,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明显提高,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四、经验总结1. 政策引导与市场化改革相结合:在国企改革中,政府要在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市场规律,推动市场化改革,给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2. 引入多元化投资者: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如民间资本、外资等,实现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共赢,并促进企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国企改革论文
![国企改革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4f610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d.png)
国企改革论文引言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体制僵化、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
为了加速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国企改革向市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本论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国企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国企改革的背景与意义国企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中国的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许多问题。
国企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革措施和市场机制的引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
国企改革不仅对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经济整体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影响。
2. 国企改革的现状与问题2.1 国企改革的成果近年来,中国的国企改革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通过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营资本,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此外,国企改革还推动了一些国有企业的上市和股权激励,提高了企业治理水平,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2 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尽管国企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严峻问题。
首先,由于体制不完善,一些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存在利益输送和腐败问题。
其次,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的能力上存在明显差距,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一些国有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缺乏灵活性和适应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3. 国企改革的前景3.1 推进市场化改革当前,国企改革要紧紧围绕市场化的方向进行,通过引入更多市场化机制,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改革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优化企业治理等手段实现,同时还需要注重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竞争政策的落实,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和机会。
3.2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能力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我国国企改革经历论文:浅谈我国改制企业董事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国企改革经历论文:浅谈我国改制企业董事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93c9813844769eae109ed0a.png)
我国国企改革经历论文:浅谈我国改制企业董事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我国国企改革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已对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公司制、企业制改造,搭建起了一定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的治理机构。
时至今日,随着市场经济大好前景和政策极力扶持相协调的形势下,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持久的生命和活力,必须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建立在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基础上,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监事会分权制衡的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已改制企业,虽普遍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和董事会制度大都是从西方企业制度演变而来,针对改制企业多由工厂制企业改造而来这一特殊性,并没经过西方企业制度演进过程中的业主制、合伙制、股份公司三个阶段,因此很难做到行为规范。
其中,董事会作为连接股东与管理层的关键桥梁,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逐渐规范的过程中绝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说,一个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具有一个拥有完善信息且能够很好发挥功能的董事会。
一、董事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公司法》对董事会职能作了明确规定,但在管理实践中董事会往往成了闲置的橡皮图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后,为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转,我们一定要先了解现阶段我国企业董事会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企业的“疾病”,以期为企业更好地谋利润。
(一)董事会机构职责不清。
目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董事会独立性不够,是制约董事会发挥战略职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董事会的关键在于加强董事会团队的战略决策职能,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增强董事会与管理层职能的分工。
《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法人代表,在董事会闭会期间有权代行董事会部分职责,而不是由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在董事会闭会期间代行董事会权力,董事长必然要介入到执行活动中。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毕业论文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59a3db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0.png)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毕业论文介绍该毕业论文旨在研究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国有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改革其管理体制对于提高企业效率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本论文的主要目标是研究并提出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可行方案。
具体来说,论文将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现状和问题:分析目前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以及其对企业效能的影响。
2. 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研究国内外成功进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案例,探讨其改革方案和实施过程。
3. 适用于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案:根据国内外案例研究的结果,结合中国国有企业的特点和环境,提出适用于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4. 改革方案实施策略:详细制定改革方案的实施策略,包括时间表、资源需求和逐步推进的措施。
方法本论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综述,建立理论框架。
2. 案例分析:选择国内外成功进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案例,对其改革方案和实施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3. 阶段性调研:通过对多家国有企业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实际情况和意见,为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4. 方案制定:根据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调研结果,制定适用于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5. 方案实施策略:在方案制定的基础上,制定改革方案的实施策略,包括时间表、资源需求和逐步推进的措施。
同时,考虑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要求。
预期结果通过本论文的研究,预计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预期结果:1. 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具体的改革需求和方向。
2. 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总结出适用于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3. 提出一套可行性较高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包括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措施。
国企改革散文
![国企改革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f061379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a.png)
国企改革:变革之路
曾经,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承载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希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企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成为了束缚企业发展的枷锁。
改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提出“放权让利”,给予了国有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这如春风拂面,为僵化的体制注入了一丝活力。
然而,改革的路途并不平坦。
放权让利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出现了管理混乱、效益下滑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
股份制改革、公司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应运而生。
此时的国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昔日的计划经济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全球化、市场化浪潮又接踵而至。
然而,正是这一关键时期,国企人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见证了太多故事。
有那些勇于创新、先行先试的改革先锋,他们不畏艰难,带领企业在改革大潮中破浪前行;也有那些默默奉献、坚守岗位的普通员工,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持着企业的变革。
正是这些人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国企今天的辉煌。
如今,国企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企业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成为国内外市场的佼佼者。
然而,改革永远在路上。
面对未来,我们仍需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国企改革,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
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的命运,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书写国企改革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试论国企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
![试论国企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ff09d6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b.png)
试论国企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为开放的企业运作环境,也让许多国有企业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制度和桎梏,实现了全面的跨越式的发展。
同时,在现代公司的相关治理要求下,也相应地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
但在这一改革的进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即一些企业只是改变了一些形式,但依旧是被传统制度所束缚。
在此背景下,本论文重点就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国企;改革;公司治理引言:自从我国实行了经济体制的变革之后,国企的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历经数个时期的探索,主要表现为“放权”、“股份化”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公司都摆脱了传统的制度,开始了证券市场的发行,并且建立了内部管理架构。
然而,在这个进程中,许多企业的发展变革也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究其核心原因,主要是原有的制度依然对它们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笔者就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司治理进行了研究。
一、国企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现状分析(一)三会一层职权界限不清晰,没有明确权责清单指引公司尚未形成规范、明确的权责清单,公司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权责分工仍不够明晰,议事清单不齐全,分级授权体系不健全,影响日常事项决策审批和日常工作开展效率。
在现代公司体制中,公司的董事会起着重要作用,它主要负责公司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总经理的选聘等,但是,在行使其职权时,通常要经过有关政府部门的审批或直接由政府部门任命,从而制约了董事行使职权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公司的经理层和董事会之间存在着权力交叉、重叠等问题,导致了我国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人缺失和利益主体的模糊,从而影响了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工作的效率。
以笔者所在区属国有独资一级平台公司为例,在执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过程中,虽然党总支会议事清单已发布,但三重一大事项尚未明晰,议事清单中的“其他应由党总支委前置研究讨论的重要事项”指代不清,造成不需要上会的事项也习惯或偏向于上会讨论现象,导致决策和工作效率下降。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854a5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1.png)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一、关于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改革以来,我们在体制上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所有制改革使我们的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变化。
经过20年改革,我国形成了四种比较典型的所有制模式。
第一种是以东北几省为代表的国有经济模式,国有经济的地位还没有动摇;第二种是以广东的前期和上海的后期为代表的外资经济模式;第三种是以江苏为代表的集体经济模式;第四种是以浙江为代表的混和经济模式。
这四种模式特征清楚,对比鲜明。
其中对比最鲜明的是东北的国有经济模式和浙江的混合经济模式。
东北的国有经济模式在我国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弊端造成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历史负担沉重,所以东北地区近几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许多问题,如生产效率低,下岗人员多。
与此同时,浙江则不同,浙江发展很快,这与它的混合经济模式有很大关系。
以温州为代表的混合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曾受到过激烈的抨击,说它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私有经济泛滥,二是商业道德沦丧,三是公益事业无人关心。
20年后的今天,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了,温州不但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公益事业也取得长足进展,如大家集资修建公共设施,大家一致打假。
从这些情况看来,国有企业多的地方,社会问题就多;相反,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发展的地方,就比较稳定。
所以,所有制结构不调整,一切无从谈起。
加快改革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收缩国有经济战线,既有利于坚持公有制,又有利于政(论文库)府从面大线长的国有经济困境中解脱出来,真正转变职能。
因此,中央下决心调整国有企业的战略布局,让国有资本从有些领域坚决退出来。
关于如何科学地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本文主要谈以下四个问题:(一)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目标。
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经济应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要控制的行业有: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产业。
国企改革典型案例材料范文
![国企改革典型案例材料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07823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17.png)
国企改革典型案例材料范文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国企名称]就像一艘大船,在汹涌的市场海洋里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又充满希望的变革之旅,成功实现转型,成为国企改革的典型范例。
一、改革前的困境:风雨飘摇中的老船。
曾经的[国企名称]就像一位年迈的老者,背着沉重的包袱艰难前行。
机构臃肿那可是相当严重,就像一棵大树,枝干繁多,可好多枝干光占地儿,不咋结果子。
各个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就像一群没头的苍蝇,乱嗡嗡。
员工呢,积极性也不高,干多干少一个样,整个企业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再看看产品方面,几十年不变的老面孔,在市场上越来越不受待见,就像那些过时的老古董,年轻人看都不看一眼。
生产技术也是老掉牙的,和那些新兴的竞争对手比起来,就像是拿着大刀长矛和人家的洋枪洋炮打仗,输得一塌糊涂。
市场份额那是逐年下降,就像坐滑梯一样,“嗖”的一下就没了,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二、改革的举措:大刀阔斧的改造计划。
# (一)机构精简与职能优化:给大树修剪枝丫。
[国企名称]的领导们决定对这个臃肿的机构动大手术。
就像给一棵大树修剪枝丫一样,把那些没用的、重复的部门砍掉。
比如原来有三四个部门都在管后勤,这下好了,合并成一个,一下子就清晰多了。
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谁该干啥,写得清清楚楚,就像给每个员工都画了个清晰的跑道,你就沿着这个道跑就行。
这样一来,扯皮的事儿少了,工作效率蹭蹭往上涨。
# (二)激励机制改革:让员工跑起来。
# (三)产品创新与技术升级:打造新武器。
在产品和技术方面,[国企名称]可是下了血本。
他们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团队,从市场上挖来好多年轻有创意的人才,就像组建了一个超级英雄联盟。
这些人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对老产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原来那老土的产品,经过他们的手,一下子变得时尚又实用,就像给一个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
同时,企业在技术升级上也不含糊。
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淘汰那些老掉牙的机器。
还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就像找了一群学霸当外援。
国企改革论文-浅析国企改革问题
![国企改革论文-浅析国企改革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ab26705b7360b4c2e3f6464.png)
浅析国企改革问题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国民经济运行的活力与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经济改革来说,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又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当前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重要问题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新形势下认清和准确把握好国企改革问题,对于在当前阶段的深化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一、国企改革历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经济体制在改革探索中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中国有企业作为改革关键领域开始了漫长而崎岖的改革历程。
国企改革至今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放权让利”。
从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时间跨越6年左右。
期间,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
1983年国有企业向政府上缴利润由利润所得税代替,即“利改税”的改革。
实行利改税的主要目的是划清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可支配收入的界限,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与税收挂钩、企业收入与利润挂钩的机制。
第二阶段是1986年12月国务院提出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即常说的“承包制”。
在所有制不变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的一种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但承包制的最大缺陷是有激励而严重缺乏约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了,但所有者缺位,所有权不能约束经营权,造成了经营者滥用经营自主权谋取私利或小集体利益,大量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进而造成了国有资产随着承包周期变化而不断流失。
第三阶段是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阶段。
这个阶段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用了10年时间。
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看法以及建议论文
![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看法以及建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55989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c.png)
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看法以及建议引言国有企业改制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改制国有企业,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进程。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改制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市场竞争性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市场竞争,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可以激发其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资本运作的需求:改制可以通过引入外部投资和股权运作,提高企业资本利用效率和企业效益。
•提升经营效率: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非常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面临一些问题:1. 内部管理问题国有企业改制往往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内部管理改革,包括体制机制改革、人员职能调整等。
这个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利益关系,很容易出现管理混乱、人员流失等问题。
2. 资产重组问题国有企业改制中,涉及到资产的重组和整合,而这通常需要进行繁琐的审批程序和政策调整。
由于资产重组涉及到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所以往往面临复杂的政策和利益博弈。
3. 经济效益问题虽然改制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的改制效果并不理想。
这主要是因为改制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和政府部门在利益分配上存在一些矛盾,从而影响到改制的效果。
针对问题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内部管理改革改制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内部管理改革,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管理混乱、人员流失等问题。
可以通过提高员工待遇、加强培训等方式,招揽和留住优秀人才。
同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内部创新活力。
2. 加强资产重组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应加强对资产重组的规范管理,确保整个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91dda03bed5b9f3f90f1c0f.png)
论文题目新制度经济学下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学院 xxxxxxxxxxxxxx 专业名称 xxxxxxxxxxx 班级 xxxx 学号 xxx姓名 xxxxxxxxxxxx【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十四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政策调整转变到制度创新上来,并提出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和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新思路与新举措。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并结合产权研究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国企改革制度。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产权国有企业改革【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力量,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目前国有经济似乎正在经历全面的困难:国有企业亏损累计额大、资产负债比率高、企业资金短缺、产品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不足等等。
同时,大多数企业产品单一,多以一般原材料粗加工为主,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正文】一.简述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被认为掀起了一场经济学的革命,甚至它的开创者科斯称其为“本来就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
从交易费用这一基本概念出发,新制度经济学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发展了几个重要的分支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以科斯、阿尔钦、威廉姆森、诺思、德姆塞茨和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家为代表,指出无摩擦交易、完备的信息和明确界定产权的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现实的。
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其主要的学术思想体现在两篇论文里面,分别是1937 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 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而这两篇论文及其推论也就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他首先意识到了在经济生活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产权界定的重要性,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科斯认为,假定不存在交易费用,初始产权界定明晰,那么,不论造成负外部效应的一方是否有权这样做,当事人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都将产生有效的资源配置结果。
这个重要的结论后来被概括为“科斯定理”。
2024年国企改革的成效及经验总结标准范文(2篇)
![2024年国企改革的成效及经验总结标准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6b185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c.png)
2024年国企改革的成效及经验总结标准范文Ⅰ. 引言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一环,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____年是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和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本文将总结____年国企改革的成效和经验,并提出改进方案。
Ⅱ. ____年国企改革的成效1. 提高国企经营效益____年国企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经营效益。
通过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国企经营效益明显提升。
一方面,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国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通过健全法制环境,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____年,国企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均有较大提高。
2. 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为了提高国企的竞争力,国企改革注重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
____年,国企加大了对科研开发的投入,通过引进、融合国内外优质科研资源,提高了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国企也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投资,降低对传统产业的依赖,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这些举措使国企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3. 促进国企国际化发展国企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推动国企的国际化发展。
____年,国企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了国际化。
一方面,国企积极推进境外投资,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拓展国际业务。
另一方面,国企加强了与国际企业的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提升国企的国际竞争力。
国企的国际化发展不仅加强了国企的综合实力,也为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做出了贡献。
Ⅲ. ____年国企改革的经验总结1. 坚持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关键。
____年国企改革深化了对市场机制的引入和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通过市场化改革,国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
因此,未来应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推动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2. 加强法制环境建设法制环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保障。
国企改革产权效率问题论文
![国企改革产权效率问题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ff0e64abe1e650e52ea99f8.png)
浅议国企改革中的产权与效率问题摘要:当前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着道路选择问题,大家对产权与效率的争论越发激烈,如何科学规划国企改革,划定未来国企发展道路,在争议中前行,本文提出改革的关键是建立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竞争中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国企改革效率市场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公地理论”,讲的是原来的公共草地上,许多居民养了大家的羊,没有人管理草地,导致羊把草地上的草吃完,羊无法生存,居民的收入和生活也受到影响。
但将这一片草地划归个人进行管理,每个家庭都养护各自的草地和羊群,最终实现了羊和草地和谐相处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我许多启示,那就是在这片草地上如果要建一条公路会怎么样?如果要在这片草地上修一条公路,这时这条公路会经过许多人家的草地,这就涉及到征地的问题,就需要与许多人家进行协商和谈判,到家家户户去做工作,势必影响工程的进度,效率不一定很高。
但如果这是一片公共草地就不一样了,可能经过大家召开会议共同商议,通过“简单多数”原则,就有可能通过方案,那么修一条公路的愿望就实现了。
这比第一种情况的进度,可能要快得多。
从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看出,修路时他们的草地产权是私有的,公共草地的产权是公有的。
同样是一片草地,在养羊和修路两件事情上,私有产权不一定比公有产权效率高,公有产权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比私有产权效率低。
所以说,产权和效率的关系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那么产权和效率是什么关系呢?国外学者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英国私有化改革成果的分析,或许能给大家一个答案。
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曾对英国各类企业私有化后的经营成效做了综合广泛的比较,最终得到结论,市场的竞争越激烈,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也就会越好;而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的平均效益并不是很好。
所以他们认为:企业产权与效益的归属变化之间并不是一种必然的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企业就会更加努力地提高效益。
通过以上经济学家们的实证分析和理论阐述,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效率和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存在显著关系,而与产权关系不大。
毛概论文---我国国企改革的必然原因
![毛概论文---我国国企改革的必然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f9c9c96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a.png)
论国企改革的必要性从1992年我国市场化改革开启至今已历时二十年,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
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但是,在商品市场取得重要进展、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它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越来越显而易见。
这些问题有些是根源于传统体制的老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趋于明朗和尖锐,有些是随着商品市场发展而引出的新问题。
概括地说,它们集中表现为几个重要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与市场竞争对所有者作用要求提高之间的矛盾。
第二个矛盾是国有资本事实上的部门、地区所有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之间的矛盾。
第三个矛盾是国有经济战线拉得过长与随着市场竞争的扩展而出现的“市场失效”问题之间的矛盾。
这三个矛盾相互交织,给国企改革带来重重矛盾,也因此为中国社会带来各种社会问题,引来很多非议。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主角,国企改革也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那么,是什么让决策者下定决心,甘冒这么大的风险进行改革?这首先要从历史的大背景说起。
工业革命以来近代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我们所称的“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过程。
当今西方的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由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逐步过渡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呈现出过渡的差异,但体制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终促使这些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而我国整个经济水平较低,随着社会主义的实践,人们愈益认识到,在现有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能建立起马克思所设计的那样一种计划经济体制的。
相反,强行实行计划经济,会严重阻碍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经济不得不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
而我国的大工场式的国营企业与市场经济缺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关于国企改革论述的重要文章
![关于国企改革论述的重要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c4e6d7a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7.png)
关于国企改革论述的重要文章国企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从不同角度论述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
过去,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也面临着效率低下、体制僵化等问题。
通过国企改革,可以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改革将引入市场化机制,激发企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国企改革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益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通过改革,可以推动国有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盈利能力。
同时,改革还可以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这将推动整个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地位。
国企改革还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地位,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
通过改革,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改革还可以推动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引导其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转型。
这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国家的产业竞争力。
国企改革还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全面开放和国际化进程。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开放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通过改革,可以推动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竞争,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促进国内企业与国际接轨。
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全面开放和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国企改革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革,可以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全面开放和国际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国企改革问题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国民经济运行的活力与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经济改革来说,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又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当前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重要问题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新形势下认清和准确把握好国企改革问题,对于在当前阶段的深化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一、国企改革历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经济体制在改革探索中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中国有企业作为改革关键领域开始了漫长而崎岖的改革历程。
国企改革至今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放权让利”。
从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时间跨越6年左右。
期间,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
1983年国有企业向政府上缴利润由利润所得税代替,即“利改税”的改革。
实行利改税的主要目的是划清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可支配收入的界限,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与税收挂钩、企业收入与利润挂钩的机制。
第二阶段是1986年12月国务院提出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即常说的“承包制”。
在所有制不变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的一种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但承包制的最大缺陷是有激励而严重缺乏约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了,但所有者缺位,所有权不能约束经营权,造成了经营者滥用经营自主权谋取私利或小集体利益,大量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进而造成了国有资产随着承包周期变化而不断流失。
第三阶段是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阶段。
这个阶段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用了10年时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要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在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进一步阐明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明确了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方向。
这10年间,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特别是1998年—200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国有企业实施了改革脱困3年攻坚,通过债转股、技改贴息、政策性关闭破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国有企业的优胜劣汰,实现了国有企业的整体扭亏为盈,为国有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第四阶段是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以党的十六大为开端。
针对长期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十六大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提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中央、省、市(地)三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组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在国有企业逐步实施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加强。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当前国企改革面临的瓶颈和挑战1.政策性负担改革不配套直接造成国有企业面临着一系列沉重的政策性负担,使其不能处于与其他类型企业相同的竞争地位。
换句话说,由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尚未彻底改变,在非国有经济执行了调整扭曲的产业结构的同时,国有企业则承担着继续履行传统发展战略目标的责任。
首先,考虑到中国经济中资本仍然稀缺这种现实资源禀赋状况,许多大型国企的资本密集程度仍然过高,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缺乏自生能力。
其次,国有企业承受着退休职工养老金。
其他一系列职工福利支出、冗员以及下岗职工补贴的沉重负担。
【2】2.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仍不尽合理由于国家是国有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加之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惯性思维,产权制度问题一直是国企改革伴随始终的难题。
国家作为国企的所有者,极易形成“所有者缺位”问题,这一问题在东欧和俄罗斯的转轨经济过程中都由于“内部人控制”产生对经济社会很大的消极影响,对我国的国企改革起到重要的警示和借鉴作用。
由于产权结构的问题,加之国企内部的约束激励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产生腐败问题和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3.国有经济的结构亟需调整在传统经济体制的思想束缚下,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仍然存在全面出击、求大求全的错误思想。
因此,导致一些国企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没有优势的领域和行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这一状况不但致使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问题,而且严重阻碍了市场化的进程,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企业冗员与失业问题首先,经过微观放权改革,企业劳动效率明显提高,企业冗员现象变明显起来。
由于政府要求国有企业承担位置稳定就业的职能,所以国企仍然雇佣者超过实际需要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取得劳动用工自主权,失业和下岗现象也开始出现。
三、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政策选择1.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根据国家的授权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依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监督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明确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
2.建立起有效的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要尽快建立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或经理市场,以解决经营者的筛选和产生机制的问题。
其次,建立经营者享受与其奉献相对应的薪酬制度。
第三,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
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其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四方都必须到位,并形成一种既能互相协作前进,又能互相制衡监督的机制。
3.进行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强大推力正确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所在。
中共十五大指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以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3】对国有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做到有进有退,通过国有企业在相关领域的退出和引入民间资本,在优化国有经济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同时,扩大民间资本的投资,促进投融资多元化,增强经济活力,释放新的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4.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环境目前国有企业改革陷入困境,停滞不前,关键在于缺乏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如果没有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就不存在一种能够简便直观地反映企业经营实况的指标,所有者于是无法对企业经营进行有效监督,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激励不兼容。
信息不对称以及责任不对等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更无法完全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各项政策性负担的制约,因此,彻底剥离国有企业的各项政策性负担,是深化的国企改革突破点和前提,将国企的政策性负担以通过建立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
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为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就是国企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战”。
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国企改革,打破国企垄断迫在眉睫并且势在必行。
随着市场化的深化,国企的垄断已经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乃至经济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打破国企垄断,释放改革红利,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成为下一轮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经过国内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和国外丰富的市场化经验,我们可以预见,只有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可以看出,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改革着力点也放在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上,一系列关于打破国企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传统垄断领域的政策也相继出台。
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机制转换,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国有经济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
30年来,体制的不断变革和机制的不断创新,增强了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意识,激发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屡创新高。
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不断涌现。
虽然当前阶段的国企改革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并且已经着手开始化解面临的难题。
今后只要朝着正确的改革方向,脚踏实地,以大无畏的改革精神破解难题,国企改革必将取得新的成功,进一步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30年国企改革历程回顾》 2009年01月10日《经济日报》【2】《中国经济》蔡昉、林毅夫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卫兴华、张宇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