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良校风与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

合集下载

优良校风与一流大学建设

优良校风与一流大学建设

春风化雨,优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的关系摘要:学风是大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和治学态度的集中反映,一流的大学,必先有一流的学风。

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清华的题词写到,“水木清华,春风化雨”,告诫学生优良学风,润物无声,激励师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绝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更不能片面追求各种大学评价的量化指标,而要深入探究大学的本质,正确把握办学规律和要素,注重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

关键词:大学优良学风一流大学建设正文: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陈吉宁发表就职演讲时说,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在于学生、学者、学术、学风。

陈吉宁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

办大学要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任何一所大学的学风,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种长期的建设和历史积淀过程。

而且优良的学风一旦形成,就会变成这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就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轻易不会改变,体现出恒久性特点。

优良的学风总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它们除了有学风的一般特征外,又会表现出打上各自大学印记的不同特点,如哈佛与剑桥的学风各异,北大、清华的学风也不同。

为此,抓大学学风建设,决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同时,又不能照搬照抄,而要从实际出发,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抓出自己的特色。

找准突破口,以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学风。

大学学风作为历史积淀下来又不断传承的优良传统,属于文化范畴,但更重要的理由是大学学风作为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基本途径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又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先进文化范畴。

在先进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既对学风建设有方向意义,也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

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优良校风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内在灵魂

优良校风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内在灵魂

优良校风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内在灵魂摘要:大学是传播真理的阵地、是生成弘扬民族文化的场所,是引导社会文化走向的杠杆,是培育未来社会精英的核心。

而大学校风,是一所大学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理想、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也是一所大学的特色和风格。

简言之,校风就是校园文化和学校风气的总称。

一流的大学,必须沐浴在一流的校园文化中。

国内国际许多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一个校园文化逐步形成和优化、大学精神逐步凝聚和提升的过程。

关键字:优良校风学风争创一流大学正文:一,何为一流大学有这样一个关于牛津大学的事例,苏格兰北部一个女学生申请牛津大学的面试未过,当地政府官员一级一级向上求助,始终未果,事情最终由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出面说情,可是牛津大学的校方领导硬是不松口,不给面子:“任何人都无权更改面试结论。

首相也不行!”这件事让布莱尔的面子十分挂不住,便私下发牢骚,批评牛津大学太古板。

结果传到大学校园,牛津大学发起了“牛”脾气,立即宣布取消了原定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计划。

今年已90岁高龄的厦门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不同人的看法并不一致,并没有绝对标准,但一般来说,公认的一流大学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是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在办学中贯彻这种理念形成校风学风,并形成凝聚力。

第二是教师的水平普遍较高,这个水平既包括较高的学术水平,也包括优秀的师德;同时还要拥有杰出的大师。

第三是毕业生的总体水平较高,在社会上普遍受到好评;而且其中有若干有突出贡献的校友。

一流大学,当然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一流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大的财政实力和物质技术基础。

当然,一流大学还应该有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

对于这些指标,应该不存在大的认识分歧。

但是,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一流大学还需要一流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一流的校园文化和软环境。

优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优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浅谈优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摘要:学风是大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和治学态度的集中反映,代表着该学校所有师生员工的科研精神,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

一所大学的风气,不会随着年代更迭而淡去,相反,会积累沉淀,最终形成一所大学之风格与气度,恒久绵长。

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绝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一流大学的形成,必先有优良的校风。

关键词:大学优良学风一流大学校风建设大学是传播真理的阵地、是生成弘扬民族文化的场所,是引导社会文化走向的杠杆,是培育未来社会精英的核心。

今天,大学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的卓著和优势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

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教学设施;需要建立先进的学科与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需要高素质的生源等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和基础。

但是,我们还需要一种精神的创造,一种通过观念、制度、文化反映出来的校园精神的培养,而正是这种精神,能够在学校中形成一种氛围,一种风气,一种使师生抛开一己之私利,真正为学术的进步、学校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追求。

这种精神,这种风尚,这种追求,就源于一流的校园文化建设。

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清华的题词写到,“水木清华,春风化雨”,告诫学生优良学风,润物无声,激励师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

大学校风,是一所大学的品牌和形象,校风为自己的学校定位,也为自己的学校区别于其他大学而显示出重要的标志和特征。

大学校风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体现着一所学校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的载体,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

没有校风就不所谓大学,没有优良的、一流的、大学校风就不能成为一流大学,这是历来的共识。

也有人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校风之谓也。

优良大学校风是高校争创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条件

优良大学校风是高校争创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条件

优良大学校风是高校争创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条件摘要: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许多国家都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国家战略,而各个大学自身也在为落实这一战略而付出扎实的努力。

但是各大高校如何才能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一流大学呢?很显然优良大学校风是其成为一流学校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各大高校应加强自身的校风建设,促使自己更好的发展,成为真正的一流学校。

关键词:优良校风一流学校二者关联建设一流大学是指文化教育实力浑厚、拥有极大的世界声誉和排名在世界前列的大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

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1.一流大学建设是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众所周知,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各国陆续被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浪潮中。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科技创新和新知识的快速传播,科技创新和发展成为决定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

目前,作为世界科技发展“领头羊”的美国,其技术与知识进步方面约占生产力提高因素的80% ,而美国的大部分科技创新几乎都集中在全美最著名大学,充分地显示了建设一流大学在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2.一流大学建设是政府管理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政府开始在公共部门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推行“小政府、大社会”、市场化、放权并简化程序,引入竞争机制,与此同时进行的是强烈关注财政控制、成本核算、钱有所值和效率问题,要求明确的目标定向和绩效管理。

这种由强调公平向强调竞争转变的趋势,直接影响了政府的政策实施与管理。

出于投入绩效的考虑,政府对公共财政支出更加关注短期成效和直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在高等教育领域,政府对高校的投入首先选择的必然也是本身基础条件好、科研实力强的重点大学或特色大学来进行高额投入,以保证政府资金投入的高回报和高绩效,因此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计划也就不足为奇了。

创建一流大学,学风建设是关键

创建一流大学,学风建设是关键

创建一流大学,学风建设是关键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流,往往不仅仅是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当中一般会存在一种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因素,这一核心因素就可以视为该大学的崛起路径。

大学的发展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这期间大学理念也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世界一流大学的崛起路径不一而足,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在合理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大学崛起。

总之,环顾古今中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崛起路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种崛起路径都是以“人才”为核心的——教学的功能在于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科研的功能在于利用一流的人才探索新知识,社会服务的功能在于人才如何利用知识来回报社会。

只有探索出一条能够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培养人才的发展道路,才有可能用最快的速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不容置疑,一流大学的诞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是在历史过程中产生的。

既然是过程,就必定是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变——事物形态连续地发生转变的过程。

我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演进过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个渐进过程。

它给世人的认识也不是一下子确立起来的,而是渐渐地进入世人的视野,最后达到挥之不去、举世公认。

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必然导致急功近利。

“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

”这是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科南特对哈佛大学办学经验的总结。

正因如此,哈佛大学在师资力量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施行一种社会契约式的教授终身制,有一条无形的鞭策即“不晋升即辞退”,对青年学者拒绝平庸与停滞,且须不断进取奋发向上。

教师质量是大学生存的根本,是保持学校声望和地位的最重要因素。

最好的教师可以招引来最有才能的学生,培养出最杰出的毕业生,并能产生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吸引到最多的科研资助等。

师资是哈佛学术声誉、生源、财源的源中源。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流的大学与一流的师资密不可分。

一流大学教师的素质很高,他们往往是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不乏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世界杰出科学家、划时代科技成果的发明者。

优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内在关系

优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内在关系

优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摘要:河南工业大学秉承“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工大校风,力争称谓国内外一流的大学。

大学校风是一所大学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理想、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也是一所大学的特色和风格。

优良的大学校风有利于同学们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各种人才,有利于向社会输出各种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本身的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增砖添瓦,同样也是争创一流大学所必须的。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校园文化,一流的校园文化要有一流的学校校风,因此,优良的大学校风是争创一流大学的基础。

关键词河南工业大学学风建设一流大学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

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优良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正如河南工业大学一样,秉承“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工大校风,力争成为国内外一流的大学。

一、世界一流大学究竟怎么样才能称得上世界一流大学,现在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

渡行政化的大学,行政大于学术的大学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学术腐败频发难以革新的大学,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没有办学想、自主权,学术不独立的大学,显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大型土木,置办硬件,校容豪奢,把钱用在行政开支上的大学,不是真正的大学;唯利是图,成为一个培训场,把学生当作器具的大学,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但大家一致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世界名牌大学。

大学的校风与院风建设

大学的校风与院风建设

大学的校风与院风建设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校风与院风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塑造学术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作为传统文化学者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大学的校风与院风建设,并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大学的校风与院风建设应注重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

大学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

同时,大学也应当注重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次,大学的校风与院风建设应强调学术导向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大学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应当坚持学术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术领域中有所建树。

同时,大学也应当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成长。

这包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需求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

第三,大学的校风与院风建设应重视师生关系的构建与优化。

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应当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这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术指导。

同时,也需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大学的校风与院风建设应注重学风与德风的培养。

学风是大学的灵魂,德风是大学的根基。

大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术道德,强调学习的目的性和系统性,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和创新。

同时,大学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社会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加强作风、教风、学风建设,创建一流大学

加强作风、教风、学风建设,创建一流大学

加强作风、教风、学风建设,创建一流大学加强作风、教风、学风建设,创建一流大学摘要:校风,即指学校的风气。

又包括领导的作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俗称“三风”。

为了建设现代化大学,既要重视物资设备这个有形的“硬环境”建设,又要十分重视校风这个无形的“软环境”建设,才能把学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大学。

高校的校风建设是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品味、育人环境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

创建优良大学校风学风是高校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基础工程,一所大学的校风学风如何不仅影响到学校自身的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优良的校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校风、“三风”建设、学风、战略性、潜移默化、长效机制正文一、校风建设是学校的灵魂校风,即指学校的风气。

又包括领导的作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俗称“三风”。

为了建设现代化大学,既要重视物资设备这个有形的“硬环境”建设,又要十分重视校风这个无形的“软环境”建设,才能把学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大学。

高校的校风建设是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品味、育人环境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

创建优良大学校风学风是高校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基础工程,一所大学的校风学风如何不仅影响到学校自身的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近年来,我校着力推进自身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品牌争创一流大学。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大学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

但是现在大学学风问题也在渐渐地体现出来,现在的大学生对,以自主认知为起点,以诚信自律为根本,造就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和勇于创造性学习与学习的价值、学习的意义、学习观念和治学品质的大学学风意识越来越淡忘,所以,学风建设是一所大学建设,创一流名校的重中之重。

从狭义上讲,高校的学风是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于主体本身而产生的外部反映。

浅析优良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的关系

浅析优良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的关系

浅析优良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的关系内容摘要:校风是指一所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是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群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集体心理氛围和行为风尚,如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团队精神、民主意识、学术氛围等。

学校的校风建设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理念,学风是一个学校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

校风是高校的软实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的育人氛围,也是高校求生存、促发展、创品牌、树形象的基础。

一所高校校风建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品位、办学特色和办学声誉,所以加强河南院校校风建设,更显紧迫和重要。

该论文在深入探讨校校风建设现存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我校校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校风建设现状对策正文:校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全体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精神风貌。

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至关重要内容。

同时,大学校风也是一所大学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理想、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也是一所大学的特色和风格。

简言之,校风就是学校风气的总称。

一所大学的校风是该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精髓,反映着该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管理风格和校园文化特色,代表着该学校所有师生员工的科研精神,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

因此,校风建设对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大学校风是一所大学的品牌和形象,校风为自己的学校定位,也为自己的学校区别于其他大学而显示出重要的标志和特征。

大学校风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大学校风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的载体,是一所学校的内在的品质和灵魂,是维系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一个精神支柱。

大学校风如同一所大学的空气和阳光,使学生得到沐浴和熏陶。

优良学风与一流大学

优良学风与一流大学

摘要:21世纪我国大力推进一流大学的建设,以期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引领发展,创造未来。

而教风、学风、学术风等组成的优良校风是一流大学必要条件。

优秀的学生素质形成的学风是一流大学的基础,雄厚的师资力量形成的教风是一流大学的关键,一流的学科建设形成的学术风是一流大学的根本所在。

关键字:教风学风学术风优良校风一流大学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世界水平的大学,即使国家规模再大,在世界分工体系中也只能永远充当小配角的角色,捡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

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教授曾经说过:现在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在沾沾自喜,因为国际上很多人都在说21 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我不知道这句的根据在哪里。

在我看来,要想使21 世纪成为中国人的世纪,中国必须要有几十所世界级的大学。

中国人口占了全世界总人口的近25%,假如不能建成几所世界水平的大学,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就是一句空话了。

为此本文从优良校风方面探究其与一流大学的内在联系1.雄厚的师资力量形成的教风是一流大学的关键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一所大学能否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一流师资队伍。

只有拥有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使学生能够较广泛地接触教师中不同学派的观点,不囿于一己之见,一家之说,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使他们有可能从不同观点的比较中引出新义,提出自己的创见。

蔡元培任职北大时要求:“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

不但世界的科学取最新的学说,就是我们本国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来整理它。

”他还组织了一个聘任委员会,协助校长聘任教员。

委员以教授为限。

凡新聘或续聘教授都要经过委员会的审查与投票决定。

审核是严格的。

由于重视延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各方面人才,使北京大学的教员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那些学术水平低下,不适合在大学任教的,不论中外教员,蔡元培都一律按聘约合同予以解聘。

论优良大学校风和争创一流大学之关系

论优良大学校风和争创一流大学之关系

论优良大学校风和争创一流大学之关系摘要:大学,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镇,既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社会,必然也会有自己的风尚,我们将这种风尚叫做校风。

换言之,校风是指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可以表述为:“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集体努力下所形成的学校风气。

它由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它既是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又是衡量办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优良的大学校风是创办一流学校的基础。

关键字:大学校风一流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少年,青少年的希望在于教育。

步入21世纪以来,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为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

大学—作为自由的知识的摇篮,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先进的教育制度,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成为当代社会的希望所在。

“211.工程”明确指出,在21世纪要建设好100所重点大学,力争一批一流的大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什么是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在社会中普遍代表着先进知识的传播和理念的推行方面的佼佼者。

一流大学具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拥有雄厚的师资资源和科研能力以及知识传播体系,拥有有效的教职工科研教学激励体系以及相应的硬件教育设施,但更重要的是,一流的大学应当拥有超前的,务实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校风。

校风就是一个学校对其文化,精神,灵魂的自觉,习惯和认同。

即包括学校教学科研所需的物质文化,又包含学校各种规范性系统性的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还包括学校成员共有的道德追求,理想信念,大学校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整体的象征,赋予了大学活力和生命。

大学的校风对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激励教职工科研教育,为社会提供进步的动力最终成为一流大学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加强校风建设,争创一流大学

加强校风建设,争创一流大学

加强校风建设,争创一流大学摘要: 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校风建设,它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并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校风,即一所学校的风气,是全体教师、职工、学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种特有风尚。

它包括学校领导和机关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等。

它是一种学校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具有特别的约束力。

优秀的校园文化铸就了优良的校风, 优良的校风是学校成为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因素.关键词: 校园文化校风建设创新一流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领导作风和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可以产生一种良性互动作用,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品牌的重要体现。

大学校风,即大学的特色和风格,是一所大学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理想、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

简言之,校风就是学校风气的总称。

一所大学的校风是该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精髓,反映着该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管理风格和校园文化特色。

校风建设是一所大学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包括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等。

学风是校风建设的核心,教风是校风建设的基础,领导作风是校风建设的关键。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引导、规范、激励师生们的作用。

它既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通过宣传、教育、熏陶等手段共同有意识创造的,又是师生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当中无意识习得、模仿而逐渐形成的,通过师生的思想追求、志趣、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治学精神和行为风尚等多方面反映出来。

我们河南工业大学自办学以来一直秉承“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遵循“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自1956年建校以来,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以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为主旋律的昂进乐章。

对优良校风建设的再认识

对优良校风建设的再认识

对优良校风建设的再认识
重新认识优良校风建设
校风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支撑,也是培养大学生品质的重要因素,它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综合素质。

因此,建设优良校风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当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扎根校园,贯彻国家“只有科教兴国,学生才有前程”的发展理念。

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富有活力的氛围,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发展的乐园,推进环境的秩序化、规范化、文明化的建设。

其次,应该坚持以学校章程为法,以教育法为依据,坚持学校制度的完善和规范,发挥制度机制的作用,从体制上确保安全性、有序性、文明性。

再次,应当坚持发扬正能量,鼓励学生和教职员工积极、热爱、勤奋、创新。

鼓励他们珍惜时间、担当责任,坚持把全民族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深入普及。

最后,建立一套完善的责任和奖惩机制,积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严格规范
学生行为,形成公正、合理的校园行为规范体系。

建设优良校风,既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又要坚持以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落
实学校的章程、制度,依据教育法允许,发扬正能量,以及设定完善的奖惩机制,多方面促进校园文明、安全、有序发展。

只有有序建设优良校风,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生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建设优良校风争创一流大学

建设优良校风争创一流大学

建设优良校风争创一流大学摘要在高校建设中,高校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正在日趋合理,高等教育培养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同时,学科种类也逐步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满足着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进而,在我国初步形成了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

我校秉承“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遵循“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关键词校风一流大学教育近年来,关于如何创办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国家教育领导部门十分重视,而且各有关重点大学也十分关心。

这说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教育立国”的战略重点,它关系到我国目前的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固然拥有各种耀眼的光环,但“一流大学”独特的社会声望和学术声誉,需要长期的发展、积累和培养,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揠苗助长。

相比建校数百年的牛津等名校,我国高校还需要长期的积淀。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首先致力于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及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克服浮躁心理、功利心态的影响,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展开。

高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在我国各个建设领域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接受其教育的学习者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的高校,必然要搞好高校学风建设,才能为高等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载体。

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包括学习目的、学习价值、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品格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科学精神,发扬和尊重大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积极担当责任以及追求生命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浅谈优良学风建设与创一流大学

浅谈优良学风建设与创一流大学

浅谈优良学风建设与创一流大学【摘要】学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是无形的,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是高校的重要的无形资产。

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所没有优良的学风的大学,是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的。

【关键字】大学学风一流大学学风建设【正文】和中国其他大学一样,“建设一流大学”也是我们学校的长远目标。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且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学风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和实质所在,毫无疑问,在众多因素里面,优良学风的建设尤为重要,是成为一流大学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条件也是首要的条件、基础、前提是一流的学风。

何谓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

也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

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

可见,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

在优良学风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并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自然对学校的发展和前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校党委书记戚世钧先生在做客《河南日报》时说“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品质和精神气质,展现了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所大学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大学精神的魅力。

在一个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精神是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成为这个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记忆。

浅谈高校学风及其建设

浅谈高校学风及其建设

浅谈高校学风及其建设【摘要】高校学风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高校学风包括自律、求实、创新等特点,是学校的精神灵魂。

建设高校学风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促进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校学风的建设需要学校领导重视,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高校学风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风松懈、道德失范等问题。

高校学风建设需要持续改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高校学风建设不仅关乎学校的声誉和文化底蕴,更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未来,高校学风建设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之成为高校教育的长效机制,推动高校优质教育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重要性、含义、特点、意义、方式、挑战、发展、改进、持续1. 引言1.1 高校学风的重要性高校学风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积极风气和有效文化,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体现。

高校学风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高校学风既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塑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校学风能够促进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激励学生潜心学业,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学校整体发展。

高校学风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高校中,良好的学风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增强学校的学科竞争力;高校学风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学风还反映了学校的软实力和文化底蕴,对外部的招生与合作具有影响力。

高校学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加强学风建设,才能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 正文2.1 高校学风的含义高校学风是指高校内部形成的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包括学风严谨、求实创新、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等方面。

高校学风的形成和传承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它是高等教育的文化基因和灵魂,是影响学生终身受益的力量。

良好校风学风

良好校风学风

良好校风学风
良好的校风学风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志,它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声誉,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一个良好的校风学风下,学生能够受
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出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学术水平。

首先,良好的校风学风能够提高学校的声誉。

一个学校的声誉是由学
校的教育质量、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在一个良
好的校风学风下,学校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和学生,提高学校的
知名度和声誉。

同时,学校的声誉也能够吸引更多的赞助和捐赠,为
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其次,良好的校风学风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一个良好的校风
学风下,学生能够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培养,培养出优秀的品德和良好
的学术水平。

学校能够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够
全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同时,学校也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
环境和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最后,良好的校风学风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一个良好
的校风学风下,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和支持,能够更加自信地
面对学习和生活。

同时,学校也能够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让
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问题,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良好的校风学风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学校应该注重校风学风的建设,提高学校的声誉和教育
质量,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同时,学生也应该注重自身的素质和
品德培养,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议建立良好的校风

浅议建立良好的校风

浅议建立良好的校风内容提要:良好的校风,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因素,可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良好的校风能指引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能告诫师生自觉完成肩负着的重任;能锤炼和造就教师称职,学生成才。

关键词:建立校风模范作用师德素质良好学风对于校风建设,过去我们仅仅把它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种手段,忽视了它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教育新理念,探索学校管理的新途径,从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校风,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因素,可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它具有约束力,是任何规章制度所不能代替的;它具有凝聚力,使生活在学校里的教师、学生团结一心,受到正确的影响;它具有促进力,使教师、学生精神焕发,身心愉快;它具有号召力,使教师、学生的思想崇高,道德纯洁。

良好的校风像一面招展的旗帜,指引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它像一座无声的警钟,告诫师生自觉完成肩负着的重任;它还像一座无形的熔炉,锤炼和造就教师称职,学生成才。

因此,校风建设是学校先进文化的标志,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群体的模范作用,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关键学校领导是校风的最具体的体现者。

好的领导就会办出好的学校。

学校领导应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时时严格要求,处处做出样子,事事干在前头。

在管理上精细、全面、科学;在工作上肯干、卖力、务实;在教学上潜心研究、深入一线、全力督导;在生活上俭朴、廉洁,自律。

学校领导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追求端庄、朴素、优雅的美。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采取耐心细致地正面说服教育,尽量鼓励,笑容面对,爱生如子。

始终强调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这一真谛。

树立正确的团队观,青年教师要向恪尽职守、严谨治学、富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学习。

中老年教师向青年教师传作风,传技艺、言传身教。

新分配来的教师一踏进校门就会受到好校风的熏陶、感染,能很快地适应学校要求,搞好工作。

学生们耳融目染,遵纪守法,爱校为家。

高校校风建设

高校校风建设

高校校风建设高校校风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校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培养以及学术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校风建设的重要性、校风建设的目标和措施以及成功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风建设的重要性校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对于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高校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校风建设是对大学社会定位的凝练和体现,它反映出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

良好的校风能够吸引人才,促进学术研究的繁荣和学术氛围的浓厚。

其次,校风建设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积极向上的校风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此外,校风也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学生服从管理、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校风建设的目标1. 建立积极进取的学术氛围:高校应该加强对学术研究的支持和鼓励,培养学术自由、创新思维和严谨扎实的学风。

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议、组织科研项目等形式,激发师生的学术热情,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2. 倡导诚信守法的校风:高校要着力打造诚信守法的校风,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组织开展法制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高尚的品德。

3. 培育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高校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搭建社团平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交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校风建设的措施1.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校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和检查。

制定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措施,推动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

2. 加强师德建设:高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人格魅力。

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3.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高校要通过专门的学生教育管理机构,开展学生个性化指导和辅导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优良校风与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
摘要:校风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宝贵财富。

一流的大学应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优良的校风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内涵,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永恒的主题。

分析优良校风与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探索一流大学校风建设的内涵和途径,大力加强校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一流大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优良校风一流大学文化关联
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一流的大学,文化首先应该是一流的,优良的校风即是大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

大学校风,即大学的特色和风格,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精髓,是其长期以来所积淀的独有文化,其表现为一种学校精神。

校风是一个学校的全体师生按照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在长期教育管理中形成的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精神风貌和思想作风,也是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和校园文化的综合表现。

同时优良校风建设也是一所大学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一个学校的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的集中反映,
一、从优良校风的文化内涵看一流大学的建设
校风,究其实质也是一种文化,既表现一所大学的文化气质又依存于大学现有的文化深度和广度。

校风建设依赖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同
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优良校风建设对于一流大学创建的作用,从文化的不同角度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良校风中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统帅,彰显着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 ,是建设优良大学校风的根本途径。

大学作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兼收并蓄、兼容并包是近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和尊贵传统,就精神文化对校风培育而言,其包容性就体现在教师风格的多样性、具有不同经历、学术观点的教师之间的争鸣和对话;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拘一格,学生有充分的选择学习的自由和施展个性的舞台。

(二)、优良校风中的制度文化
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

规范化制度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办事依据和行为准则,是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的具体化,它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理念、培养目标、学校实际等制订的,反映着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和人文精神,是优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

优良的制度文化,可以把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要求加以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能够使师生生活在一个文明有序的文化环境中。

因此,优良校风中健全的制度文化对于维护大学精神、确立大学的价值导向、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行为规范以及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基础。

(三)、优良校风中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在大学中无处不在,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大学的地理环境;二是大学的规划与布局;三是大学的教学生活设施、建筑、校园人文景观及绿化美化;四是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电教传媒、图书馆、报刊、杂志等学校文化传播载体与设施。

这几个方面相互依存,共同组成大学环境文化的有机整体,发挥着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

物质文化是传播大学第一印象的表象文化, 丰富物质文化的内涵,能够为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所以优良校风中的的物质文化是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也是一流大学文化的自然流露。

人们置身于一所一流大学时,首先应该感受到的是她那与众不同的校园物质文化,进而体会到她那独有的学习学术风气。

(四)、优良校风中的行为文化
大学行为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人员、教师、服务人员和学生的行为文化。

学生行为文化又可分为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教师行为文化也可细分为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

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文化是大学学风的具体表征,优良的学术学习风气均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文化中。

多样化的教师和学生行为文化一方面表征了大学学风的多元化和内涵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大学学风,使大学学风向着平等、自由、多元和包容的方向发展,对一流大学的建设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二、从优良校风的建设途径看一流大学的建设
校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校风的因素很多,单从文化的角度说,培育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加强校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认识,努力完善校风建设的综合机制。

要进一步认识校风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加强校风建设是培养适应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新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

校风建设是创建一流大学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由学校统一领导,整体规划,认真研究和总结办学中长期形成的校风特色与优良传统,努力使校风建设形成制度,构建完善的校风建设体系。

第二,以人为本,努力形成校风建设的浓厚氛围。

良好的校风,我们大学生是直接营造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大学的学风建设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理想定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作为学校不同岗位的群体,教师群体要培养良好的教风,学生群体要培养良好的学风,领导管理群体要培养良好的作风。

要形成各学科、各院系以及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各方面都高度重视和积极进行校风建设工作的良好气氛。

第三,突出特色与个性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要包括高校特色也要体现时代精神,突出个性文化。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的目的。

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一流的大学的建设,应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
需求,同时,每所大学都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人文精神和优势学科,并努力营造有个性的校园文化。

我校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把学校办成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大学,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就包括优良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在校风建设方面,我们河南工业大学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工大广大师生遵循“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博学奉献”、“勤奋诚信”的教风、学风,凝聚了“团结进取,务实高效”的校风,熔铸了“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

学校坚持以文化育人,从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优良校风建设对于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校作为载体,因为文化的融入提高了自身的价值;文化通过学校这个载体,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所以说在校园文化中学校和文化二者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的优良校风的作用也是在此。

首先,良好的校风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加强校风建设是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造就大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

学生的人文素质取决于校园人文氛围,优良的校风,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直接对受教育者起着引导、鼓舞和激励的作用,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等各方面有着深刻
的影响。

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与濡染作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与人文修养。

其次,优良的校园文化是一流大学的根基和血脉。

优良校风可以对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产生一种良性互动作用,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品牌的重要体现。

优良校风也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

走进一所有影响力的大学,我们可以或隐或显地感受到其优良校风无处不在,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培养优良的学风是一所大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次,加强校风建设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学校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高校履行大学职能,实现大学使命,塑造大学精神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校风建设是办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

一流大学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的硬性条件,同时还要有优良的校风。

学校应该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单元、班级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校风建设新格局,努力建设良好育人环境,培育优良校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为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大学需要文化文化需要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年.
[2]范琦.浅谈当前高校教风建设[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刘汉英,王铁生.学校文化视角的学风建设分析[J].教学与管理
(4),2008.
[4]李海容.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J].希望月报(上半月) (12),2007.
[5]黄立文.高校校风学风建设探究.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报[J].200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