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物质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固体、液体和气体1.3 混合物与纯净物2. 第2章:力和运动2.1 力的初步认识2.2 运动的形式2.3 力与运动的关系3. 第3章:声音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2 声音的特征3.3 声音的应用与噪声防治4. 第4章:光和颜色4.1 光的传播4.2 颜色的形成4.3 光和颜色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力的作用、声音和光的传播等基本概念,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声音和光的传播、颜色的形成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天平、小车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单、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如“力的作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
2. 内容:列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以提纲形式呈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种固体、液体和气体。
请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请简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请解释颜色的形成原理。
2. 答案:略略略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读物、科普视频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奥秘2. 光的传播3. 电的力量4. 磁铁的吸引力5. 岩石与矿物6. 植物的生长7. 动物的适应8. 天气的奥秘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光、电、磁铁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应用。
2. 认识常见岩石、矿物、植物、动物的特点,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
3. 学会观察天气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电的力量、磁铁的吸引力。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植物的生长、天气的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光源、电路实验器材、磁铁、岩石、矿物、植物、动物标本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放大镜、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声音、展示光源、演示电路实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
(2)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原理,以及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电的力量:讲解电路的组成,以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磁铁的吸引力:讲解磁铁的性质,以及磁力线的分布。
(5)岩石与矿物:介绍常见岩石、矿物的特点,学会鉴别。
(6)植物的生长: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7)动物的适应:介绍动物如何适应环境,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8)天气的奥秘:学会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候现象。
3. 随堂练习: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光的传播原理3. 电的力量与磁铁的吸引力4. 岩石、矿物特点5. 植物的生长过程6. 动物的适应策略7. 天气的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画出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解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描述磁铁的性质和磁力线分布。
(5)列举三种岩石和矿物的特点。
(6)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第1课《我们的地球》:介绍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
第2课《太阳和月亮》:探讨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及对地球的影响。
第3课《水的世界》: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第4课《植物的生长》:观察植物的生长现象,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
第5课《动物的生存》:研究动物的生活习性,探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6课《人体的奥秘》: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第7课《声音的传播》: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第8课《光的传播》: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难点:科学现象的解释和科学原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与课程相关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运用PPT、模型、图片等教具,生动形象地讲解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6.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绘制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2. 作业答案:(1)实验结果解释:根据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与我们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3. 动物的适应与进化4. 地球上的能量5.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6. 声音与音乐7. 光与影8. 电与磁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使学生掌握植物、动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和适应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2)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4)声音、光影、电磁现象的产生与作用2. 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3)简单机械、声音、光影、电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生物多样性展板(2)植物、动物标本(3)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温度计、土壤湿度计等(4)简单机械模型:杠杆、滑轮、齿轮等(5)声音、光影、电磁实验器材2. 学具:(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2)观察记录表(3)学习卡片(4)绘画材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生物多样性展板,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观察植物、动物标本,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2. 例题讲解:(1)通过讲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2)以动物为例,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绘制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图,巩固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4.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与我们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六大器官生长过程3. 动物的适应与进化生物进化适应环境4. 地球上的能量5.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杠杆滑轮齿轮6. 声音与音乐7. 光与影8. 电与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生长变化图。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第1课:走进生物世界第2课:观察与描述第3课:生物的分类2. 第二单元:呼吸与血液循环第4课:呼吸系统第5课:血液循环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不同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生物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使学生理解呼吸与血液循环的重要性,了解人体生理机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呼吸与血液循环的过程。
2. 教学重点:观察与描述生物的方法、生物分类的依据、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模型、挂图、PPT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分类卡片、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标本、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与描述生物的方法。
3. 实践活动:分组观察生物,填写观察记录表,进行生物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分类的依据,进行随堂练习。
5. 知识拓展:介绍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原理,结合模型、挂图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分类:植物界动物界微生物界2. 呼吸与血液循环:呼吸系统:鼻腔、喉、气管、肺血液循环:心脏、血管、血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生物,描述它们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2)结合模型,简述呼吸与血液循环的过程。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生物分类、呼吸与血液循环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疑问。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观察活动,提高观察、描述生物的能力。
开展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实验,加深学生对生理机能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活动的安排与指导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6. 课后反思的内容和拓展延伸的实践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生物的分类:这是本教案的一个难点,因为生物分类涉及到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学生需要掌握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声音与听觉2. 光与视觉3. 电与磁4. 生命之源5. 植物的生长6. 动物的行为详细内容如下:1. 声音与听觉: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听觉的形成与保护。
2.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视觉的形成与保护。
3. 电与磁:简单电路、磁铁的性质、电与磁的关系。
4. 生命之源:生物的特征、分类、生长发育。
5.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结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
6. 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运动、繁殖、适应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声音、光、电、磁、生物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自然界中相关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生命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与听觉、光与视觉、电与磁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光源、电路元件、磁铁、生物标本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演示声音传播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讲解光与视觉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光的传播方式。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例如:讲解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6. 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六、板书设计1. 突出教学主题,简洁明了。
2. 内容:列出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相关概念和原理。
3. 图表:展示实验过程、数据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声音传播实例,并分析其传播原理。
(2)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并解释原因。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种子发芽等。
课时:4课时内容:植物生长的过程、植物繁殖的方式、种子发芽的实验等。
2. 第二章《动物的适应与进化》:探讨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证据。
课时:4课时内容:动物的运动、感觉、保护色、进化原因和证据等。
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及宇宙的基本知识。
课时:4课时内容:地球的结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太阳系等。
4. 第四章《能量与机械》:学习简单机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课时:4课时内容: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化、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地球运动、能量转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简单机械原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4)解释能量守恒定律。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及对环境的适应。
2. 第2章《动物的行为》:探讨动物的行为分类、适应性及影响因素。
3. 第3章《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的结构、地形地貌以及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4. 第4章《电与磁》:学习电与磁的基本原理、现象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植物、动物、地球与宇宙、电与磁的基本知识,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地球与宇宙的关系、电与磁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观察、实验、探究方法的应用,科学思维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地球仪、磁铁、电路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等实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醒目、简洁,体现教学内容。
2. 内容:条理清晰,突出重点、难点,图文并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调查身边动物的行为,分析其适应性。
(3)绘制地球仪,标注重要地形地貌。
(4)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解释其工作原理。
2. 答案:提供详细答案,指导学生正确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培养科学素养。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自然界的多样性1.1 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2 植物的分类和特征1.3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2. 第二章:力的世界2.1 力的概念和作用2.2 力的测量和单位2.3 力的合成与分解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力的合成与分解。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力的概念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模型等。
2. 学具:学习手册、实验报告、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分类和力的概念,进行实例分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力的测量和生物分类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植物分类: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动物分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2. 力的概念和作用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植物和三种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2. 答案:植物分类: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动物分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力的作用: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生物分类和力的概念的理解,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生物和力的知识,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选择;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和答案的详细程度;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完整教学设计点此下载:点击下载此文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们身边物质》: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解物质性质和变化。
2. 《力世界》:探索力概念、作用和效果,学习牛顿三定律。
3. 《声音奥秘》:研究声音产生、传播和特性,解声音与音乐关系。
4. 《电与磁》:探索电产生、传递和利用,认识磁铁性质和应用。
5. 《光传播》:研究光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性质和变化、力作用和效果、声音与音乐关系、电与磁现象、光传播和反射。
2. 教学重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投影仪等。
2. 学具:实验手册、练习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故事、谜语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点、难点知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本节课主要内容。
2. 提纲:列出本节课重点知识,简洁明。
3. 图表:绘制相关图形、表格,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固体、液体和气体,并描述它们性质。
(2)解释牛顿三定律,举例说明。
(3)简述声音产生、传播和特性。
(4)分析电与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5)画图说明光传播和反射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具有挑战性任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我深知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是教学成功关键。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的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2. 第2章《动物的行为与习性》: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3. 第3章《岩石与矿物》:认识岩石、矿物的种类、特点及成因,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
4. 第4章《能量的转换与应用》:探究物体内能的转换、简单电路、可再生能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的转换与应用、岩石与矿物的识别。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元件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器材、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故事、观察等方式,引入新课。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际操作、观察、思考,让学生掌握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 课后实践: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材重点、难点内容。
2. 板书结构:清晰、简洁,逻辑性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植物生长过程中,种子发芽的条件有哪些?(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岩石与矿物的区别。
(4)列举三种可再生能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网站、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的确定与解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的重要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的确定与解析1. 能量的转换与应用:此部分涉及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包括第1课《植物的生长条件》、第2课《植物的生长过程》、第3课《植物的开花与结果》。
2. 第二单元《电路的奥秘》,包括第1课《电路的组成》、第2课《电路的连接方式》、第3课《电路的开关》。
3. 第三单元《磁铁的力量》,包括第1课《磁铁的性质》、第2课《磁铁的磁性方向》、第3课《磁铁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生长过程、开花与结果的特点;掌握电路的组成、连接方式和开关的作用;认识磁铁的性质、磁性方向及其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电路的连接方式、磁铁的磁性方向。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条件、电路的组成、磁铁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电路实验器材、磁铁及磁性材料。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演示电路实验、展示磁铁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生长条件:阳光、水分、土壤、空气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2. 电路的奥秘:电路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连接方式:串联、并联3. 磁铁的力量:磁铁性质:磁性、极性、磁性方向应用:磁铁吸附、指南针、电动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的生长条件。
(2)列举电路的连接方式。
(3)简述磁铁的性质及应用。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为植物的生长过程、开花结果、种子传播等;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详细内容为动物的行为分类、适应环境的方式、动物的运动等;3. 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详细内容为地壳运动、火山与地震、岩石与矿物等;4. 第四章《简单机械与能量》:详细内容为简单机械原理、能量的转换与守恒、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植物、动物、地表形态、简单机械与能量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与适应、地表形态的变化、简单机械原理等;2. 教学重点:观察与思考、实践操作、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岩石矿物标本、简单机械模型等;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地表形态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疑问;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6. 课后实践: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突出本节课主题;2. 内容:以图表、关键词、简笔画等形式展示教学重难点;3. 布局:合理布局,条理清晰,便于学生记录与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2)观察动物的行为,分析其适应环境的方式;(3)了解一种地表形态的变化,绘制相应的示意图;(4)设计一个简单机械,说明其原理与作用。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案第一课:鸟的觅食法课时目标:通过学习鸟类的觅食法,让学生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并能够观察鸟类的觅食行为。
教学重点:了解鸟类的觅食法。
教学难点:观察鸟类的觅食行为,总结鸟类的觅食法。
教学准备:图片、PPT、小饼干、鸟类觅食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教师用PPT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对!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繁殖方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很好!我们要学习鸟的觅食法。
Step 2 学习新知 (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鸟类觅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鸟的动作和所觅食的对象,让学生描述鸟类的觅食方式。
2.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种类的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鸟类的嘴型和脚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嘴型和脚型与觅食方式之间的关系。
3.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鸟巢图片,让学生猜测不同形状的鸟巢适用于觅食哪种食物,激发学生的思维。
Step 3 实践探究 (30分钟)1. 教师将准备好的小饼干撒在教室地板上,并放置一个高处,让学生模拟鸟类觅食。
2.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学生担任观察员,观察其他小组学生的觅食行为。
3. 观察员记录下学生觅食时的动作和选择食物的方式,并总结不同小组学生的觅食行为。
Step 4 总结归纳 (10分钟)1. 观察员向全班汇报观察结果,展示图片和记录表。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种类的鸟类觅食方式,以及不同形状的鸟巢的意义。
3. 教师出示鸟类觅食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进一步理解鸟类觅食方式。
Step 5 拓展延伸 (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鸟类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它们的觅食方式,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
Step 6 小结复习 (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所学知识点和方法,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开花结果等基本知识。
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研究动物的行为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觅食、防御、繁殖等方面。
3. 第三章《岩石与矿物》:学习岩石的分类、特点及矿物的形成过程,培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第四章《电的奥秘》: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电流现象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岩石矿物和电的基础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安全用电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动物行为与适应的关系、岩石矿物的辨别、电路的组成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岩石矿物的特点与分类、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行为视频、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播放动物行为视频,引发学生对本册内容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特点、岩石矿物分类及电路原理。
3. 实践: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种子发芽、制作简单的电路等。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图解2. 动物行为特点表格3. 岩石矿物分类图4. 电路原理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发芽的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营养需求、光合作用、植物的繁殖方式。
2.第二章《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社会行为。
3.第三章《气候与季节》:天气与气候、气温与降水、季节的变化、我国的气候特点。
4.第四章《声音与音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征、音乐的基础知识、声音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气候与季节的变化及声音与音乐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社会行为、季节的变化原因、声音的特征。
2.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分类、气候与季节的关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植物生长过程图示、动物行为视频、气温与降水统计表、声音实验器材。
2.学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天气记录本、音乐器材。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各章节知识点。
3.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
4.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1.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成熟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2.动物的行为行为分类: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合作、分工、竞争3.气候与季节气候要素: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春→夏→秋→冬4.声音与音乐声音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乐知识:节奏、音高、旋律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植物的生长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2)请列举三种先天性行为和三种学习行为。
(3)请描述四季的变化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通过实验演示,强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在现象、性质、能量等方面的区别。
-引导学生关注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以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二、例题讲解解析
1.物质性质的判断与分类
-优化作业题目和答案,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课后拓展
-反思课后拓展活动是否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后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调应富有变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氛围活跃。
二、时间分配
-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充实,又不显得匆忙。
-例题讲解和实验演示环节应适当延长,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提问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鼓励学生思考和参与。
-针对不同难度的知识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
一、教学内容
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涵盖以下章节和内容:
1.事物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生活中常见的能量
-电能
-热能
-声能
3.地球上的力与运动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力的作用与运动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类,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
-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验、讨论、游戏等,以提高教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与听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保护耳朵,预防听力损伤2.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与反射彩虹的形成原理眼睛的结构与功能3. 电与磁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磁铁的性质与应用电磁感应现象4. 运动与力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机械运动与能量转换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声音、光、电与磁、运动与力等科学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光、电与磁、运动与力的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光源、电流表、磁铁、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音叉、镜子、电池、导线、小灯泡、磁铁、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声音、展示光源、演示电与磁现象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声音、光、电与磁、运动与力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3.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声音:产生、传播、特征、保护耳朵2. 光:传播、反射、彩虹、眼睛结构3. 电与磁:电流、磁铁、电磁感应4. 运动与力:速度、力、机械运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传播原理。
(2)解释彩虹的形成原因。
(3)列举电流的三个作用。
(4)分析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答案:(1)声音传播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如空气)传播。
(2)彩虹形成原因:太阳光通过雨滴时,发生折射、反射、色散,形成彩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优质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物体运动》和第四章《力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物体运动种类和特点,力概念、作用方式以及影响力大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种类,掌握其特点。
2. 让学生解力概念,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和思考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作用方式和影响力大小。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种类和特点,力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磁铁、气球等。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种类和特点。
2. 例题讲解:(1)物体运动种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等。
(2)力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作用,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运动例子,并分析其运动种类。
(2)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力作用,如拉弹簧测力计、推物体等。
4. 讲解力作用方式和影响力大小,结合实践情景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物体运动种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等。
2. 力概念:物体对物体作用。
3. 力作用方式:接触力、非接触力。
4. 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三种不同种类物体运动,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描述一个例子,说明力是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简述力作用方式和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1)如:直线运动:走路、跑步;曲线运动:投掷物体、足球运动;往复运动:摆动、振动。
(2)如:用力推一辆静止小车,小车开始运动,说明力改变小车运动状态。
(3)力作用方式: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是否掌握物体运动种类和特点,力概念及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天气单元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一、认识天气现象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
(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第二课天气日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5.温度计每组一支6.科学记录本和笔教学活动过程: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
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
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
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
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
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第三课温度和气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三、气温的测量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5、教师小结。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二、探究内容:(一)风向和风向标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1)出示自制风向标。
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二)风速和风速等级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
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三)实地观察1、测量风向和风速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教学过程】一、导入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3、小结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第六课云的观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教学过程】一、描述云1、出示“云”字。
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一)观察云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
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反馈(二)对云进行分类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2、生汇报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