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考试复习总结 太原理工大学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共5篇)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共5篇)第一篇: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一、名词解释(选答6题,每题5分,共30分)1、辩证法;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引起的.2、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自然观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代自然哲学家们以古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马克思、恩格斯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
5、人工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式之一。
6、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式之一。
7、反科学;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思,用怀疑、批判的态度对待唯科学主义所代表的价值观、自然观。
8、科学范式:1)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如经典力学的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理性2)科学共同体所持有的共同的基本信念、基本价值和世界观(如绝对时空观)——非理性9、技术共同体:指一定领域中具有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知识背景,从事技术问题研究、开发、生产等的工程师、技术专家、技术人员等进行交流维系的整体10、技术范式;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推到出来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定的技术问题的模型或模式。
11、技术异化;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的力量。
学硕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7.简单枚举法: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18.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为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地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同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同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
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补充(可看可不看)历史地位: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上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
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认为“存在“充实空间,不存在虚空)、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7.简单枚举法: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18.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考试重点

1、人、自然与科学技术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对象,请结合三者关系谈谈如何看待今天的生态危机问题?世界性的自然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人将其归因于现代科学技术。
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现代技术,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敬畏到改造、索取的发展过程。
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双重中介作用。
从生态视角审视技术的正负效应,探索人、技术、自然的协调发展途径,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荫,现代社会已是技术的社会,技术系统对人类生活的干预强度和范围也是前所未见的。
但人类在享受技术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开始而且越来越严重地承受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效应。
由此,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不断遭到人们的非难。
对技术的一概否定或简单接受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肯定技术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和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进步作用的同时,对技术的生态负效应进行全面的反思,并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使人、技术、自然达到协调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总结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
(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
(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
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
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一、绪论1、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答: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
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二、自然观1、什么是系统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本质特征?如何理解系统整体性特征?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同时,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
3、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条件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现代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自组织的概念: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
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A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和维持;B.“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要无序向有序进化,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最新整理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总结资料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
(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
(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
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
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自然系统的差不多特点?1、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或元素)组成的统一体;2、组成物质系统的物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结构对物质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作用;3、自然系统具有普遍性。
·自组织形成的依照和条件?1、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2、远离平稳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条件;3、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依照;4、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机制;5、内部涨落是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截了当诱因。
·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差不多条件?1、在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人是唯独具有聪慧的方面,是人与自然调控系统中的操纵者。
2、在自然界方面,同样存在着和谐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多种可能性。
3、在中介方面,也存在着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可能性。
·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途径?1、和谐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差不多原则;(1)摆正人与自然界的位置。
(2)必须坚持生态平稳的原则。
(3)要进一步完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4)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2、走可连续进展道路。
在人类追求生存与进展的权益时,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当代人在追求和制造今世进展与消费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平等。
·科学事实的特点?陈述性个别性真实性可重复性·科学观看应遵守哪些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简述科学实验的特点?1、实验方法能够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实验方法能够强化研究对象;3、实验方法能够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显现;4、实验方法能够延缓、加速研究对象的运动速度;5、实验方法能够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6、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地点法。
·捕捉机遇需要哪些条件?1、敏捷的洞悉力2、高度的判定力3、科学的想象力4、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体会·假说有哪些特点?科学性、假定性、易变性。
研究生考试自然辨证法复习资料

1、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的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2、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与前进。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如何理解马克思科学技术方法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1绪论绪论何谓自然辩证法?何谓自然辩证法? ① 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不仅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观,又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的方法论。
② 研究对象: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会发展中的作用。
③ 主要内容:自然观(核心内容)、科学观(科学方法论)、技术观(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
及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辨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自然辨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自然辨证法语自然科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联系。
区别:区别: ① 研究对象不同:自然辨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造物为研究对象。
造物为研究对象。
② 研究目的不同:自然辨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自然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自然科学则通过抽象揭示研究对象的一些运动规律。
研究对象的一些运动规律。
③ 联系:联系: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不可分割。
第一编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何谓自然观?何谓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点。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历史形态?史形态?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形态,分别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物主义自然观。
简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基本思想:)基本思想: ① 万物的本源—物质性的元素—自发的唯物主义(没有科学根据)物主义(没有科学根据) ②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自然界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原因归于事物的内在的力,试图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产生事物的根源。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注:本科开放性程度相对较大,请大家复习时注意结合教材,以理解为主。
特别是要注意考试时可能会出具体的材料分析等,类型五花八门不便总结。
不过相信只要认真复习,大家一定都没问题。
加油!绪论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学习辩证法的意义答:(1)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提高哲学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2)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发展自然科学的需要(3)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需要。
2、学科性质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即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史实、成果和具体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与历史唯物主义同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
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二、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关系自然辩证法通过对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和它的历史以及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特殊的研究方法进行概括,即间接地去揭示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一般的研究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
三、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从西方科学哲学中汲取和借鉴有益的、积极的成果,但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
西方科学哲学否认有辩证法,或者即使承认自然科学有辩证法,也决不承认自然界客观上存在辩证法,只局限于对科学的探索与解释,完全脱离开科学的客观急促,把科学看做纯逻辑和纯理论之事。
3、恩格斯写书过程第一阶段:1873年5月至1876年5月1873年5月恩格斯给马克思信中提出了研究自然辩证法初步纲要。
此后,恩格斯全力以赴地展开相关的研究,集中精力搜集和研究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材料,写出大部分的“札记和片段”与“导言”和“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两篇论文。
太原理工 2013年秋季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一、选择题(1)毛泽东技术思想原则:1: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2.向科学进军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2)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顿悟(3)默顿提出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4)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一元论、都研究宇宙时空观、走向不同、宇宙观决定真实观(5)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的分类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发展原则(6)人工自然观主要特征: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
人工自然观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7)三阶段理论: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本质论阶段。
(8)现代技术门类结构要素:实验技术、基本技术、产业技术构成(9)自然辩证法相邻近的学科: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
(10)社会建构论:比克、平齐二、简答题1、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内容答: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客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考察和研究了科学发展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和规律,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说,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辨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2、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答: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2015-2016学年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整理

2015-2016学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选择、判断、简答等为主)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P7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P8(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特征。
P15-16主要观点:(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
(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
(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机械运动,宇宙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
(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6)人与自然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基本特征:(1)机械性。
(2)不彻底性。
(3)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P20(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先于人而存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历史属性。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主张从既有的事实出发,运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认识自然界。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P20(1)实践性。
(2)历史性。
(3)辩证性。
(4)批判性。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P23(1)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4)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5)成为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6.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P26(1)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相互统一的物质系统。
(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3)自然界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机制。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总结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总结自然观,科学价值,技术价值重点看一.名词解释:(6题*5分=30分)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及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P1)1-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的思想基础。
2. 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P52)3. 拉普拉斯决定论: 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P32)4. 系统思维方式: 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P50)5. 自组织: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P65)6. 生态危机: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P76)6-1环境污染: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
17.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7 技术: 于1859年被正式使用,源于希腊文techne(技艺、技能)和logos(逻各斯、词、讲话、理念))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第1章1.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原子论的基本思想。
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 数学自然观(要会判断是哪种自然观)(1)核心思想: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2)代表人物:数学自然观的古希腊代表:毕达哥拉斯数学自然观的近代代表——开普勒3.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2)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机械论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认为,物体若不受外力的作用将处在静止或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所有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物体只有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质量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
(判断题)(3)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判断题)错。
4.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了解):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创造论。
目的性”的上帝创造论。
5. 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了解)(1)机械构成论认为世界具有严格的因果决定论,它否定了事物的随机性。
(2)线性运动论反映了一种确定性的观念,否认事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3)僵化同一论是一种简单处理事物的,它否定了事物之间辩证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考试资料汇总

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2、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3、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4、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保持(或恢复)其原有的特性。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自然界演化的唯象描述1、宇宙的起源与演化2、地球的演化3、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4、人类的产生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1、可逆与不可逆可逆是指一个物质系统经过某一演化过程,从某种初始状态达到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使该物质系统与外界环境完全回到原来的初始状态,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如果不存在使系统与环境完全复原的过程,原来的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如热传导、质量扩散、功热转化、生长发育、物种进化……2、进化和退化的含义:进化是指物质客体演化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进化退化的统一性1、进化和退化相互包含2、进化和退化同存共生3、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1、矛盾是自然界运动与演化的根本动力2、渐变与突变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3、自然界运动转化的守恒定律4、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周期性自然观的形成一、古代朴素的自然观1、远古时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一个标志——打磨石器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二个标志——人工取火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三个标志——创造文字2、古希腊的科学技术古希腊自然观的特征(1)自发的唯物论(2)朴素的辩证法(3)整体性、系统性(4)直观性、猜测性相应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状况正处于发展时期和高峰时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元)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时期:远古—西周(公元前770)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发展时期:秦汉—五代(公元前221—公元960)高峰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相对衰落时期:明、清时期(1368—1911)二、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解放)宗教改革(人的解放)地理大发现哥白尼日心说,新物理学的诞生(伽利略、牛顿)数学(几何学、对数的发明、微积分的创立)化学、生物(生理学、)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局限性A.“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B.机械论C.机械决定论D.经验论E.唯心论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天文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进化论)物理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由实验观测材料、定理和学说等知识单元组成的系统,并通过这些知识单元的内在逻辑特征和知识单元之间的本质联系被揭示后建立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研究生期末考试总结——自然辩证法2

前一年的辩证法考试题目:1.论述怎样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论述科学创造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3.论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自然辨证法考试复习总结

概念: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古代自然哲学的概念?古代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
古代人积累的自然知识综合地表现为自然哲学。
古代的自然哲学反映着那时的哲学与科学还未分化,它既是哲学,又是自然知识的特殊形态。
三、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
是改进现有或创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过程:既包括从发明到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或者称之为技术本身的创新过程,又包括经济过程、管理与组织过程。
这一过程是连续渐进的过程,同时又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技术创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其创新内容要发生变化。
四、星云假说: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起源于一片原始星云,由原始星云逐渐生成的学说。
五、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面、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说明他们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具有时间演变的历史。
六、实用科学:古代的实用科学是尚未与技术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包含知识,知识带有明显的实用性。
简答:一、怎样理解自然辨证法的地位和性质?自然辩证法性质:自然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心,具有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地位:自然辩证法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也不同于各门科学技术,它是两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二、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科学认识和方法、科技与社会为研究对象,四大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学认识方法论、科技与社会。
三、简述古代朴素自然观(古代自然哲学)的特点?1.直观性。
从某种有形体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
2.辩证性。
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副有种种联系和过程相互交织起来的画面。
一切都是发展的、变化的、联系的。
3.思辨性。
缺乏实证,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答: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以上三部分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体现了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的统一。
2、自组织形成的根据和条件有哪些?答:自组织形成的根据:无序和有序相互转化的机制和条件问题。
条件有:(1)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
(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
(3)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
(4)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机制。
(5)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接诱因。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以自组织形式来实现的进化过程是在具备了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和涨落等诸多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的,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系统都难以产生新的有序结构。
3、科学观察应遵守哪些原则?答:运用观察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包含着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和逻辑的成分。
为了提高观察效率,保证观察材料的准确可靠性,必须遵循一下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观察者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的反映观察对象,绝不能搞主观虚构。
(2)全面性原则。
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尽可能从多方面观察自然现象,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关系。
(3)典型性原则。
所谓典型性原则,就是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一类食物的共性和本质,特征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观察,使观察易于进行,使结果具有普遍意义。
4、简述科学实验的特点。
答: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地,运用科学仪器和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控制和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其特点有;(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3)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实验方法可以延续、加速研究对象运动速度。
(5)实验方法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
(6)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由于实验方法的突出特点,所以它可以超过单纯观察,超过生产实践,直接推动各门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为生产开辟途径,从而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最主要的社会实践基础。
5、捕捉机遇需要哪些条件?答:机遇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并非所有碰到机遇的人都能从中作出科学发现。
能否利用机遇提供的重要线索,从中作出新发现,关键是要善于捕捉机遇。
从科技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来看,可见要包括以下几点:(1)敏锐的洞察力。
(2)高度的判断力。
(3)科学的想象力。
(4)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6、假说有哪些特点?答:假说的构成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科学性。
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而提出来的。
(2)假定性。
假说中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
(3)易变行。
对同一自然现象,由于人们占有的材料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等原因,可以提出多种不同的假说;对同一自然现象提出的假说,还会随着实践的过程中的新发现而变化,随着争论的发展而修改。
这就是假说的易变性。
7、科研选题的原则。
答:科研选题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并不存在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不过集古今中外科学家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还是能够从中引出具有方法论功能的一些基本选题原则。
(1)需要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及研究者今后发展的需要。
社会需要包括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防建设的需要、医疗卫生的需要和文化教育的需要。
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包括开拓科学领域的需要、更新科学理论的需要、改进科学方法的需要等。
、(2)创造性需要。
创造性需要是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任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选题要有科学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4)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实际具备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择研究课题。
上述四条选题原则,充分反映了科学研究的目的、价值、根据和条件,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选题时应全面考虑,综合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8、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是什么?答:科学和技术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1)从存在的形态来说,科学是知识形态,技术除了只是形态外还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2)从选题来说,科学是自由探索,技术则目标明确;(3)从完成课题的期限来说,科学无法规定,技术却有规定;(4)从经济作用来说,科学不确定或长远,技术则确定或长远;(5)从来自社会的监督来说,科学较弱,技术较强;(6)从目的来说,科学是认识自然,技术则是改造自然。
9、简述库恩科学革命模型。
答:美国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家库恩1962年在他《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名著中提出了科学革命规范模式。
库恩模式的关键性概念是“范式”。
简言之,库恩的“范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十七中,科学家必须共同遵守的科学活动的“模型”\”信念”,它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在内的范例等。
其模式是:前科学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时期在前科学时期,科学家们对该学科基本原则的看法完全不一致,他们经常争论,呈现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
在常态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是通过渐进的“平稳积累”实现的。
在反常与危机时期,坚信原科学范式的科学家就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补充”和“修改”弥补范式的不足。
科学革命时期,科学革命的基本内容就是抛弃旧范式,确立新范式。
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新的常态科学中又出现了新的反常,形成新的危机,爆发新的革命。
如此循环往返,以至无穷。
10、简述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
答:技术的进步可以分为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扩散、技术革命等主要形式。
(1)技术发明。
技术发明是运用自然规律所做出的高度的技术创造。
技术发明必须同时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2)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是技术发明的第一次产品化或商业性的应用,是技术的渐进性变革,包括新产品的出现,新生产方法的引进,新市场的开辟,新资源的获得,以及新经营组织方式的形成等。
(3)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属于技术发生以后的迁移运动,主要是技术的量的扩大和积累性进步。
技术扩散研究新技术的应用扩大化过程,一般产用技术推广普及、技术移植和技术综合等方式。
技术扩散是技术进步最普遍、最常见的方式。
(4)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是指能够引起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重大变化的本质性的技术变革。
11、科学共同体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答:科学共同体并不是以科学为职业的人们的简单总和。
科学共同体作为具体的存在形式,可以分为学派、“无形学派”、学会、科研组织、科研中心等。
(1)学派。
学派是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科学家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一种形式。
这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科学家保持着密切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
学派组织具有内聚性、整体性、传统性、排它性等特点。
(2)无形学院。
无形学院是指一种以学术思想沟通为基础的,不定型的小规模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研讨。
(3)学会。
学会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共同体诸多形式中最为广泛的组织形式。
其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
(4)科研组织。
科研组织是国家和社会直接领导下科学技术最强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就是国家的各级科学院、研究院、研究所,和企业的研究所、研究室。
(5)科研中心。
科研中心是国家或社会兴办的以大的项目目标为核心组成的科学社会组织形式。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在组织上的体现。
科研中心有一定的专门队伍、配套的实验设备、资料情报和行政管理系统,又能灵活地组织力量,实现重大的综合性的科学研究任务,是一种刚性和柔性组织的结合。
12、科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征有哪些?答:科学是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但其本身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服从于特定的社会规范。
科学活动在这些社会规范的调整下得以进行,它们也构成了科学活动区别于其它人类活动的特征。
(1)普遍性。
普遍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无积极性。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而自然现象和规律是客观的。
(2)竞争性。
科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科学鼓励竞争,极大地尊重独创性,并以承认优先权仅为奖励制度的基础。
(3)公有性。
科学是大公无私的,它为全人类服务,这是科学的共有性本质决定的。
科学的共有性既决定了科学没有国别,又决定了科学是跨时代的。
科学的共有性本质要求科学成果必须公开,不公开的科学成果得不到社会的确认。
充分而公开的交流有助于开拓只是边界,增强对科学活动的刺激,保守和封闭只能延缓科学的发展。
(4)可检验性。
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规律。
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科学所依据的事实是任何人都可以重复实验的。
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具有同样的实验条件,必然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结果。
(5)合理的怀疑性。
科学是在探索未知的领域,合理的怀疑性是科学发展必需的本质属性。
13、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功能。
答:科学作为人类探索自然界的认知活动,它遵循着从客观自然界中提炼出理性的知识,又以理性化的认识返回去理解自然界的认识程序。
科学的认识功能就包含在这一过程中,它表现为:(1)揭示自然界规律的发现功能。
发现功能是科学最基本的功能,是科学存在的理由。
(2)说明自然现象的解释功能。
有了对自然界本质的揭示,就是的人们有可能根据这种认识去理解这些现象,说明他们的性质、运动和特性。
(3)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和规律的遇见功能。
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是自然科学的魅力所在。
14、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
答:(1)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首先,对劳动者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影响正是通过教育帮助劳动者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和较高的生产技能,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对劳动资料的影响。
科学技术通过技术发明等途径改革和创新劳动资料,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
第三,对劳动对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