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海外华文媒体调查报告首次公布

合集下载

最新-海外华文文学完整性 精品

最新-海外华文文学完整性 精品

海外华文文学完整性一、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回顾与分析海外华文文学主要指中国本土之外作家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双语写作的华人作家用非汉语写作又被翻译成汉语的作品。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则指上世纪初以来发生在海外各国的汉语文学,目前分布于70多个国家,大致可分为东南亚、东北亚、北美、欧洲、大洋洲等不同板块,近年来南美华文文学也有所兴起。

近30年来,包括大陆、台湾、港澳在内的百年中国文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而百年中国文学除在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在内的本土取得成就外,也在海外有了丰富的延伸和重要的影响。

一是中国作家旅居海外的创作;二是华侨、华人在东南亚、东亚、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地创作形成的居住国华文文学,这种华文文学属于居住国文学,但其以第一代移民和华侨身份创作的文学,与中国文学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香港、台湾的公民身份政策和欧美等国的移民政策,使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华人与中国也仍有密切关系;三是各国汉学家对百年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也可包括非华人用华文创作的作品,但数量很少,这虽不是华侨、华人所写,但反映出百年中华民族新文学的世界性影响,也构成对民族新文学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其中用中文写作的内容。

这三种形态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中华文化传统在世界的传播,构成海外华文文学的主要内容,也与百年中国文学构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其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东方与西方、雅与俗等重大问题上的实践及其经验已产生世界性影响,并使得汉语文学成为世界性语种文学,推动着世界各语种文学多元共生秩序的形成。

而其本身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也是世界文化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海外华文文学在近百年中生存强韧、发展强劲,1980年代以来遍及的国家更多,创作更丰富,提出的课题更多样,而其分布广,个人性文学活动多,显得散零、边缘的文学现象中有更深层的内在联系。

面对这样的文学存在,展开整体性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即在20世纪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背景上,打通不同板块、国别的华文文学,探寻其内在联系,展开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研究,在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的写作、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课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 /灵真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灵真随着张爱玲1952年出走香港,1956年移居美国,大陆的评论家忽视了她,大陆的新一代读者不知道她。

然而在台湾、海外,张爱玲一直受着读者的青睐和研究者的推崇。

80年代以来,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大陆也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张爱玲热”,众多出版社争相推出她的作品,研究文章也越来越多,关于她的传记也有了四部。

本文是对整整半个世纪的海内外张爱玲研究情况的综述,其目的是为研究界提供一个简明的研究资料,并尝试性地探讨如何深化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40年代上海张爱玲的名字与她最初发表的作品一同被读者注意,一同为文坛重视。

她是上海某些杂志的座上客,《传奇》一出版,即有活跃文人参加的“《传奇》集评茶会”。

第一篇正式评论张爱玲创作成就的论文作者,是著名的翻译家傅雷。

他以“迅雨”为笔名,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篇长文[①]。

以翻译著称的傅雷,评论文字似不多见,但他以纯正的审美品味和艺术眼光,发现了张爱玲的独特价值。

傅雷开宗明义地指出,在时代的重压之下,张爱玲的出现,似乎是个奇迹,人们被怔住了。

他所做的工作,正是要说明这个奇迹之“奇”和何以会发生。

紧接着,傅雷从技巧与主义的角度,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了一番检讨。

他说:“我们的作家,一向对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

‘五四’以后,消耗了不少笔墨的关于主义的论战,仿佛一有准确的意识就能立地成佛似的,区区艺术更不成问题。

……哪一种主义也好,倘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悉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件象样的作品,而且这一切都得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

”从艺术必须首先是艺术这一现代基本艺术的观念出发,他批评了新文学中长期存在的忽视技巧的倾向,以及仅从文学的外部因素这一单一角度评判作品的缺陷。

傅雷立意的起点颇高,且具有针对性,还涉及到对新文学的整体评价问题。

浅析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情况

浅析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情况

浅析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情况□李静一/文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传递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内涵,已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张鲜亮名片。

本文以中国当代文学的部分流派: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为切入点,通过数据分析与读者评价,浅析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情况,以期整理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情况和脉络,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1 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其特征是把“改革者”的形象塑造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描写他们在某一单位、地区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的动人故事[1]。

因为顺应转型时代的历史潮流,迎合大众的变革渴望,符合国家的现代化政策,所以改革文学很快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部分。

作为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家,张洁、麦家、路遥等作家的作品在海外获得广泛译介与传播。

据世界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数据库(OCLC)显示,截至2024年1月26日,收录有张洁《沉重的翅膀》(Leaden Wings,Howard Goldblatt)的图书馆,最大馆藏量达479本,麦家《解密》(Decoded,Olivia Milburn,Christopher Payne)最大馆藏量达537本,贾平凹《浮躁》(Turbulence,Howard Goldblatt)最大馆藏量达456本(如表1所示)。

改革文学作品的馆藏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类作品的海外影响力,而普通读者的真实评价往往又是评判异域作品本土接受度的重要指标。

作为改革文学作家之一,麦家曾获得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进步最大的作家等多项国内奖项,其作品《解密》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等奖项。

在国外,《解密》于2014年3月18日在英美等21个英语国家同步上市,并被收入进英国著名的“企鹅经典文库”,是迄今唯一被收入此文库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麦家也成为被“企鹅经典文库”收录作品的首位中国当代作家。

本部分选取《解密》在国外读书社交网站“读书网站”()的读者评价数据(如表2所示),通过分析,总结指出读者对该小说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

近年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研究观察与思考

近年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研究观察与思考

进入21世纪,海外华文文学创作表现极其活跃,尤其是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创作,整体上呈现出一个积极的上升期,而作为海外华文女作家群体本身,也表现出极为自许的兴奋状态,这自然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学界的眼光,顺理成章的,对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的研究更是应声而出;也日渐受到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硕、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广泛关注。

由其所呈现出来的研究态势、问题域的纷繁及其阐释所引发,我们以为,女性创作主体的嬗变与海外华文文学历史、女性叙事批评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范式、女性文学的审美阐释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建构等,无疑构成当下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研究的突出问题。

本文拟分别展开讨论。

一、女性创作主体的嬗变与海外华文文学历史比较本土女性文学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艰难“浮出历史地表”,并在很长时间内仍然为自身的“正名”而无法回避来自主流话语与男权政治结盟质疑的情形,某种意义上,对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的关注,从一开始似乎就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凡讨论海外华文文学必谈及海外华文女性作家的创作。

以2000年以来中国期刊网提供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大量的硕、博士论文看,一是在题名中直接标示关涉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研究,或直接表明为海外某一华文女作家创作之研究的,在数量上就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二是在大量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篇什中,虽然观察的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整体状况,但几乎没有不涉及其女性作家的创作的。

我们以为,这一研究情形并不难理解。

首先,正是一大批游走在地球经纬线上的海外华文女作家擎起了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之大纛,仅以1980年代后大陆背景的海外华文女作家计,我们就可以列出严歌苓、虹影、张翎、林湄、查建英、周励、王瑞芸、陈瑞琳、陈谦、融融、施雨、吕红、刘慧琴、华纯、蒋濮、胡仄佳、毕熙燕等等一长串响亮的名字;其次,女作家本就在感受并把捉自己生命律动的特质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而如果具备了丰富的跨文化生存的经验、足够的时空距离,并以此用来审视异质文化的差异,思索和探照超越种族、地域和文化的人类共性,这对于海外华文女作家而言,她们在情感和理智上也就同样来得更为丰富、细腻和独特,这恐怕也可以解释近年严歌苓、虹影、张翎、林湄、陈谦等人的创作比之其他海外华文男性作家在国内所以更受关注的原因;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经过自19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扬弃和研究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对女性主义分析批评本土实践的不断历练、积累和调整,女性文学研究已经完全构成了当下人文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这就为学界进入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批评经验。

华文文学版本差异问题析论

华文文学版本差异问题析论

华文文学版本差异问题析论朱立立林娟芳摘要:华文文学存在着复杂的版本问题,作品发表或出版时间、地区不同,以及误传、翻译、作家手稿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版本内容差异。

从聂华苓小说《爱国奖券》二异本的比较观照、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因翻译导致的版本差异来看,华文文学版本差异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重要性,研究界应加强华文文学版本意识,促进华文文学研究的深化和学理化。

关键词:华文文学;版本差异;聂华苓小说;文学翻译作者简介:朱立立,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娟芳,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21)1-0210-11作为文学史史料学的一部分,版本研究涉及对文献资料的鉴别、比较与阐释,是文学研究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

传统版本学主要指的是研究古籍版本问题,在古籍整理和古典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今书或新书包括现当代文学(文学作品及研究论述)同样存在版本问题。

早在1935年,阿英(钱杏邨)就在《版本小言》中指出,版本学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旧书固如此,新书又何独例外?……注意版本,是不仅在旧书方面,新文学的研究者,同样的是不应该忽略的。

无论研究新旧学问、中外学问,对于版本,是应该加以注意的”。

①长期致力于新文学版本和史料研究的朱金顺认为:“新文学产生的年代较近,但版本的复杂和处理起来的棘手,是不亚于古代文学的。

”②现当代文学研究面对着伪本、伪装本、增删本、修改本、盗印本等版本问题。

单说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修改本问题就不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的演进与人文学术的发展(1950—2010)”(项目编号:16ZDA138)。

① 钱小云、吴泰昌编:《阿英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244页。

②朱金顺:《辑佚•版本•“全集不全”:读“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论文随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3期。

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华文经济价值的提升,海外华文教育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促进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整合华文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华文教育的质量;强化政府职能,保证华文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海外华文教育;机遇与挑战;对策华文教育是指海外华侨华人来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和华侨华人在所在国对华族子女所进行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

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外的一种延伸,与中国国内语言文化教育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地域、风俗和当地政策等原因,海外华文教育又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

目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华文经济价值的提升,海外华文教育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

一、海外华文教育的概况从历史渊源来看,海外华文教育已有300多年历史,地域遍布各大洲,其中东南亚诸国华文教育发展尤为突出。

目前,海外有华侨华人约3000万,分布于全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文学校5000多所,华文教师2万多名,其中亚洲有华文学校3000多所,欧美各国的华文学校也在蓬勃发展,其中美国就有华文学校500多所,学生6.8万人。

亚洲华文教育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从1690年印度尼西亚华侨创办的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学校——名诚书院算起,亚太地区的华文教育已有300余年历史。

东南亚地区现有华文学校2 600多所,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

东亚的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华文教育开展的时间也较长。

北亚的蒙古,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以色列、伊朗、土耳其等,这些国家的华侨华人不多,从几万人到数百人不等,华文教育较为薄弱,但由于近年来华文的经济价值提升,学习华文的人数也日渐增多。

南美洲和中美洲华文教育的历史较短,但近年来,巴西和智利等国家的高校开设了中文专业,有的设立了中文系,社会上也出现了中文学校。

北美洲的华文教育历史较长,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西班牙为寻求财富,带一批中国劳工到墨西哥,揭开了美洲华侨史的序幕。

国内媒体海外传播研究报告

国内媒体海外传播研究报告

国内媒体海外传播研究报告《国内媒体海外传播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内媒体对海外传播的重视逐渐增加。

本报告旨在探讨国内媒体海外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媒体的全球传播提供参考。

一、国内媒体海外传播现状目前,国内媒体在海外传播方面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首先,媒体内容单一化。

国内媒体对于海外观众的需求了解不足,导致海外传播的内容大多集中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缺乏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报道,难以吸引外国观众。

其次,海外传播方式落后。

国内媒体在海外传播方面多依赖传统媒体,忽视了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重要性,限制了传播的范围与深度。

最后,语言和文化障碍也制约了国内媒体的海外传播。

由于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国内媒体在传播过程中难以实现真正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国内媒体海外传播问题分析面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

首先,内容单一化的问题是因为国内媒体未能重视对海外观众需求的研究,缺乏海外传播的专业人才和体系。

其次,海外传播方式落后的原因是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在海外传播中效果受限。

最后,语言和文化障碍造成的问题是由于国内媒体未能充分了解海外受众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

三、国内媒体海外传播对策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国内媒体应加大对海外观众需求的研究力度,开展市场调查和观众调研,了解他们的喜好和关注点,以此为基础调整内容策划和报道方向。

其次,国内媒体应积极拓展新媒体平台,利用社交媒体等工具与海外观众进行互动,增加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国内媒体可以加强员工的语言和文化培训,提高他们与海外受众的沟通能力。

四、国内媒体海外传播前景展望虽然目前国内媒体在海外传播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但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内媒体在海外传播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媒体可以借助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平台,扩大海外观众的覆盖范围。

同时,根据海外观众的需求调整内容策划,加强文化交流与多元付费服务,提高海外传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研究——“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研究——“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究 、华文师资培养与资格认证研究 、华语 与华
[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1 — 1 6
[ 作者 简介 ]曾毅平 ( 1 9 6 3 一 ) ,男 ,暨南 大学华 文学 院教 授 、博士 生导 师 ;朱庆 洪 ( 1 9 7 1 一 ) ,女 ,暨南 大 学
华文 学 院 2 0 1 3级博 士生 ,深圳 大学师 范学院讲 师。 [ 基金 项 目]2 0 1 0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 特色专业建设点项 目;广东省重点专业—— 暨南大学华文教育专业项 目 ① 本 综述 依据 会 议论 文及 提 要 、大会 报 告 P P r r 、会 议 记 录及 录音 、会 议新 闻稿 等 整 理 。记 录人 :钟 吉鸿 、 王虹骄 、周伶俐 、韦芝萍 、李 舒 、黄 良程 、王冕 、王艺文 、骆含宇 、付 先绪 。
位 学者 出席 ,主题 为 “ 华 文教育 发展研 究 ” 。主要 内容有 :华 文教育 中的认 同问题 :国别华 文教育 的成
就 、困境 与未来 发展 ;两岸 华文 教育发 展研 究 ;华 文教 育 、教学标 准研 究 ;华 文 师资 、教材 、教法 研 究 ;华 文 习得与偏 误分 析 ;面 向华 文教 育 的汉语本 体 与语用研 究 。研究 新动 向 :华 文教 育与族 裔 文化 身 份 的认 同 ;华文 教育 的语 言生 态 ;华 文教 育史 的人文 价值 ;现代 教 育理论视 角 的华文教 育 ;华文 教 材 的价值赋予 功能 。 [ 中图分类 号 ]G 7 4 9 ;H1 9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8 1 7 4( 2 0 1 4 )0 l 一 0 0 0 1 — 0 8

华文 教 学 与研 究
2 0 1 4年 第 1 期

“海外华人社区与中华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海外华人社区与中华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年6月June 2019No. 2华侨华人历史研究Journal of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第2期95“海外华人社区与中华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李爱慧(暨南大学 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2)“海外华人社区与中华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3月23日在广州召开。

此次研讨会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处联合举办。

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主办方共收到中英文论文33篇,既有关于海外华人认同与文化传承的宏观理论性探讨,也有区域国别华人社区变迁、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华人社团、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关系等问题的个案实证分析。

会议设主旨发言和分组讨论两个环节。

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主持,赵小建、柯群英、李明欢、张秀明、陈奕平五位学者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赵小建教授分析了当前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对海外(美国)华人经济发展模式、身份认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柯群英教授探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与华侨华人的文化交流,认为这会推动形成“文化场域”。

李明欢教授分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一个新动向:即移民不再是“落叶归根”,而是转向“逐梦寻根”。

张秀明主编对新世纪海外华人认同的变迁特点及其几大影响因素作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思考,提出华人认同表现出“多元性与差异性、变动性与可塑性、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共存的特征。

陈奕平教授阐述了当代海外华人社区传承中华文化面临的几大机遇和挑战,提出海外华社、中国政府和住在国政府三方面应共同努力,从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角度,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解决海外华人社区传承中华文化面临的问题。

上述主旨发言多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紧密结合中国与海外华人社区的新动态,运用新的理论解释框架,提出富有洞见的分析和归纳,阐明了海外华人社区、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上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比较文学学术研究存在问题分析-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学术研究存在问题分析-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学术研究存在问题分析-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历史回顾中国比较文学是同新时期国家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同步发展,在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今天在座的许多学者,都先后投身于它的复兴与开拓,见证了它的成长和发展,体验了它的历程和甘苦。

1.1我们拥有一支相当稳定、学科专业意识很强的比较文学教研队伍我们学会的会员数始终保持在千人左右,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各个学校的教研骨干、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和政府咨询顾问,而我们老当益壮的教授,仍在辛苦笔耕、舌耕。

据不完整统计,我们还培养了硕士674人和博士百人以上,以及一批博士后(据94所高校中56所公布的数字)。

我们的队伍是老中青结构合理、又后继有人并齐心合力的教学研究团队。

1.2我们成功举办了8届全国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年会主题从开始两届的“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和“文学的空间与局限”,到七、八两届的“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学与当代人文精神”,反映出中国比较文学从复兴到发展、从摸索到成熟、以及与国际学界接轨并彰显自己特点的步步台阶。

而且我们的前后两任会长,杨周翰和乐黛云,以及孟华、刘象愚等教授都参与了国际比协的理事会工作,协助香港国际比协大会的召开,成功举办国际比协理事会会议,比较文学成为当今国际比较文学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3学科体制化建设趋于成熟完善我们有开设比较文学课程的学校在160所以上;出版教材81部,其中国家级优秀教材1部,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的教材8部,被命名为“面向21世纪系列”的教材6本。

凡此表明,我们的学科建设正走向优质前列。

此外,我们还具有稳定的专业杂志和报纸:《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通讯》、《比较文学报》、《中外文化与文论》、《跨文化对话》、《海外华文文学》、《文学与人类学》等,而且每年发表和出版的论著,数量稳定,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我校成功举办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

我校成功举办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

[] 李 程 . 曲语 言 艺术 研 究 [ .广 西 大 学硕 士 论 文 ,0 4 2 散 D] 20. [] 中 国戏 曲研 究 院. 国 古典 戏 曲论 著 集成 ( 四 集 ) M] 北 3 中 第 [ .
京 : 国 戏 剧 出 版 社 , 9 9 中 15.
至此 , 本文对 明 代散 曲雅 化 现象 及 其 原 因 的 探 讨只能 说是暂 时 告一 段 落 , 因为 明代 散 曲毕 竟
行 了 充 分 、 入 的 研 讨 和 交 流 。 中华 世 界 华 文 文 学 学 会 副 会 长 、 苏 省 台港 暨 海 外 华 文 文 学 研 究 会 深 江
会长、 苏州 大学曹 惠 民教 授及 2 6位来 自南 京大学 、 南京 晓庄 学院 、 徐州师范 大学 等高校 的 台港 暨海 外华 文文学研 究专 家与 教学骨 干作 了研讨 发言 。 这次会议 回顾 和总 结 了三 十年来 大陆华 文文 学研 究 的历 史 与现 状 , 检视 近 年来 华文 文 学研 究 的成 果 。学者 们普遍 认 为当前 台港 暨海外华 文文 学研 究领 域 在不 断 拓展 , 文 学层 面转 向文化 层 从 面和 影视方 向 , 视野 更加 开 阔; 究层 次得 到深化 , 研 从单 纯 地研 究作 家 作 品到 对海 峡 两岸 关 系和 规 律 的探讨 。同时学者 们也对 新 技术条 件下 网络文 学等文 体 的兴起对作 家创 作 的影 响及 可能带来 的 华文 文学新 的研究路 径 与方法 提 出了 自己的看法 。本次 年会 的成功 召开对 于推动 我省 台港 暨海 外 华文 文学研究 , 提升 我省 台港 暨海外华 文文学 学科 建 设水 平 , 开拓 我 校师 生学 术 视 野 , 进 我校 台 促 港 暨海外华文 文学学 科建设 等方 面都具 有 十分重 要 的意 义 。 ( 晓东 臧冬 兰) 孙

灵根自植--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之我见

灵根自植--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之我见

存之道。从中可以看出在某些人那里“海外华文文学艺术”背后的潜台词。海 外华文文学应当是对当代生活的折射,是华人关注当下生活的结果,是华人自 己的关照方式,它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都应当是有别于纯西方的,是东 方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当代呈现。在这一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交流与互 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当今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文化形象,不能再 以严重错位的“侏儒式的文化形象”,特别是某些人自己制造的个人化或妖魔 化的艺术形象,来扭曲当今中华民族在越界中的文化形象。这并非意识形态化 的僵化教条,而是一种客观事实。这就需要文学家从艺术情感与个性出发,表 达海外华人的精神诉求、民族身份的诉求,创造出更多海外华人世界的光鲜的 艺术形象。
“后后”结构主义的种种实验差不多发挥到了极限,时至今日,剩下的可能就 是文字上的衰竭、疲软和迷惘。如果我们重新回到“华文”的视点,那么,用 中文讲故事和用其他语言讲故事显然不会相同。任何“翻译”都有“不信”、 “不雅”、。不达”的可能。对于华文作家来说,把别人的语言拿来叙事自然不 是不可以,但难以达到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效果。华文是华文作家滋养品中主 要的维生素。用中文写作,书写对人生的体悟,对生命的感觉,对记忆的激活, 简洁,洗练,优雅,从容,可以写出一个完全的、深刻的、华人心目中的时间。 强调。华文视野”,正是用华人的心态看世界,用华人的语言表述世界。当然, 文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存在“纯粹中文”的问题,不存在方言、杂语“污染” 了普通话的问题。华文本身可以而且应当更开放一些,吸纳那些新鲜的、甚至 被视为。糙杂”的却是活在唇舌上的语言。但从“华文视野”看,正如现居美 国的小说家王清心所说,一个好的华文作家要做到一个句子里一个字都不能再 动,“好句子看起来像水,品了像酒,陈年老酒。深刻的句子,简单,又合情 理,如‘林妹妹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一。131重新确认搿水”与“酒”的关系, 意味中华传统文论在新一代华文作家心底的植根。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图书拾贝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图书拾贝
并 不 为 各 界 所尽 知 .
并加增 了阅览报刊和电子 出版物等服务模式. 2 台 湾 地 区 的 出版 物
台湾 地 区在 光 复后 的 出版 物 几 乎 都 还 是 日文 , 过 几 经
十年 的发展 , 出版社从 10多家达到 4oo多家. 3 o 台湾 出版 业 包 括 从 大 陆 来 台设 置 的分 支 机 构 经 从 翻 印 中 国学 术 著 作
庆柏《 永棠大典 书 目考 》 赵万里 《 棠大典 内辑 出之佚书 、 永 目》 孙冯翼《 、 四庳全害辑永檠 大典 目录》 以及 文廷式 《 永棠
清末和民国时期是 我 国社会 发生 深刻 变革 的历 史时 期, 经历 了鸦片战争 、 戊戌 变法 、 辛亥革命 、 四运动 五 北伐 战争 、 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等重要的历史时期 和历史 事件. 抗 其问产生的各类 文献 反映 了这个 时期 的思想 、 治 、 政 历史 、
影印 的大典残存十六卷 ( 中十卷 为世界 书局版所缺 ) 日 其 、 本京都大学汉籍 目录载有的大典六六 五及六六六两卷. 卷册之间的关 系是 :每~册有一卷 , “ 有两 卷, 问有三 亦 卷者 , 而以两卷者为最多 , 每卷 的页数 自十五页至三十多页 不等. 采用 四合一 版 式影 印 , 研 究 中 国文史 学 者所 欣 ” 为
国家 图 书馆 台港 澳 文 献 阅 览 室 对 台港 澳 等 地 区华 文 图 书 的收 藏 和 利 用 的 现 状 . 以此 为 契 机 , 导 促 进 两 岸 学 术 并 倡 交流 , 示 中 华文 化 的 渊远 流 长 和博 大精 深 , 动 中华 文 化 走 向 世 界 的 愿 景 . 展 推 关键 词 : 中国 国 家 图 书馆 ; 海外 华 文 ; 藏 介 绍 馆 中图 分 类 号 : 22 G 5 众 所 周 知 , 刚 迎 来 自己 百 年 华 诞 的 中 国 国 家 图 书馆 刚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播途径及影响——以红杉林作家群为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播途径及影响——以红杉林作家群为例

#—'—'—'—•$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播途径及影响◎吕红----以红杉林作家群为例摘要:本文在初步梳理大量的原始资料基础上,将美国《红杉林》杂志的缘起及发展脉络呈现给学术界作为研究参考,窥斑见豹,以深入了解海外华文文学、新移民文学创作与研究。

关键词:海外华人创作新移民文学红杉林杂志海外传媒一、红杉林打造传媒平台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海外华文文学从20世纪初发端到今天,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近30年来中国世界华文学会及各地高校的积极开展通力合作,在研究方面有了丰富的成果。

恰如学者专家所见,当代的海外华文写作,在相当程度上承续了中华人文传统精髓;而海外华媒发挥团队力量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社团发展及华校互动,尤其是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更是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资源与通向未来的坐标。

6000万海外华侨华人,是除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之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华文群落。

华人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精神血脉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犹记100多年前,梁启超在太平洋途中感怀身世:“余乡人也,九岁后始游他乡,十七岁后始游他省,了无大志。

懵懵然不知有天下事。

曾几何时,为十九世纪世界大风潮之势力所颠簸、所冲击、所驱遣,使我不得不为国人焉,不得不为世界人焉。

”当今世纪,全球化趋势,网络及现代科技似无远弗届。

打破族群和民族的边界,传递文明及其价值,而创造联系彼此的精神纽带。

传统被赋予新的生命,释放无穷能量而成为新的起点。

新移民作家群体以开阔的视野、娴熟的笔致,构建了一个与中国本土文学殊异的文学空间,彰显出不同的文学观,并使得华人文学已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一脉”自2004年我作为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副会长参加了在山东威海举办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以后就延续下来几乎每年都参加国侨办主办的世界华文传媒大会与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建立广泛的人脉!为创建文化交流平台打下很好的根基”再谈一下《红杉林》与美华文协或《美华文学》在停刊、创刊之间的关联。

海外华文传媒功能与角色解读——以欧洲华文传媒为例

海外华文传媒功能与角色解读——以欧洲华文传媒为例

海外华文传媒功能与角色解读——以欧洲华文传媒为例作者:戴楠来源:《传媒》 2014年第16期文/戴楠从欧洲最早的华文报刊——19世纪60年代在伦敦出版的《飞龙报》算起,中文报刊在欧洲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

而真正由华人创办的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法国,是1907年6月22日由巴黎新世纪书报局编印的《新世纪》周刊。

本文主要着眼于21世纪以来的欧洲华文传媒的发展格局,以此来探讨海外华文传媒在新世纪的发展态势与功能角色定位。

欧洲华文传媒的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华人移民的数量持续攀升,据2008年欧洲华人华侨社团联合会的调研结果,欧洲的华人华侨总人数已超过250万人,近年来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随着华人移民数量的增加、中国经济实力和国力的增强以及传播技术的革新,欧洲华文传媒也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媒体继续发展。

欧洲华文报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各国华文报刊众多,但因难以维持而停刊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对而言,英国和法国两国的中文报纸,不论是从发行周期、发行的辐射面还是影响力来说,都占据着相对重要的地位。

2009年8月27日,由台湾联合报系创办了27年的《欧洲日报》称“因外在环境变化迅速,网路新闻媒体普及,影响纸本媒体之发行,而金融风暴之冲击,更造成广告之流失”,宣布自2009年8月31日起“永久性停刊”。

至此,《欧洲日报》退出欧洲华文传媒市场。

新世纪欧洲最大的华文日报,则由1983年创刊于法国的《欧洲时报》和1975年在英国出版的《星岛日报》两家占据。

《欧洲时报》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始向全欧洲辐射,2011年12月,《欧洲时报》在伦敦发行英国版;2012年8月,《欧洲时报?中东欧版》在维也纳创刊;2013年9月,《欧洲时报》德国版开始发行。

第二,电视媒体进军欧洲。

欧洲第一家华语卫星电视台是1993年开播的欧洲东方中文电视台,后于1999年被总部在香港的凤凰卫视收购。

时代华人电视是欧洲第二家华语卫星电视台,1994年3月开播,1995年8月被TVB所属的电视广播国际公司收购部分控股权,更名为无线卫星欧洲台。

海外文化调研报告

海外文化调研报告

海外文化调研报告海外文化调研报告近年来,海外文化的调研成为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和机构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探索海外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机遇,我们进行了一项海外文化调研。

首先,我们选择了美国作为调研地点,因为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广泛。

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交流,我们了解到美国文化的几个重要特点。

首先是多元文化融合。

美国的文化是多个文化的交融所形成的结果。

移民潮使得美国成为一个民族大熔炉,不同的文化在这里获得了广泛的表达和共存。

各种民族、宗教和传统因素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美国文化。

其次是创造性产业的繁荣。

美国以其强大的创新力和创造力而闻名于世。

在电影、音乐、时尚、设计等领域,美国有许多全球知名的创造性产业。

这些产业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无限机遇。

此外,美国注重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

尽管形成了多元文化,美国在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方面也表现出极高的重视。

例如,美国的博物馆、图书馆、艺术团体等机构保护和展示了丰富的本土文化遗产,同时还支持本土文化创作和表现。

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海外文化调研不仅有助于拓宽视野,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情况,也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趋势和消费需求,有助于国内企业和机构在拓展海外市场时更好地进行定位和推广。

总的来说,海外文化调研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

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我们在建设多元文化社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海外文化调研,我们能够为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创意。

近十年关于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关于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关于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十年来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进行了系统综述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对海外华文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探讨。

结合实践案例,揭示了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关键问题。

最后在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状分析、发展趋势、挑战、策略探讨、实践案例、研究展望、结论总结、未来研究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海外华文教育是指在海外国家开设的以汉语教学为主的教育机构。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海外华文教育逐渐受到更多关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近十年来,关于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致力于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研究背景作为本文引言的第一部分,将回顾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探讨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脉络和方向。

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基础和方向。

1.2 研究意义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传承意识日益增强。

通过对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方式,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研究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成为必然趋势。

学术研讨会成果摘要

学术研讨会成果摘要

学术研讨会成果摘要第五届东南亚华人文化与华文文学研讨会成果摘要第五届东南亚华人文化与华文文学研讨会于2002年4月13-17日在厦门大学召开。

第五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是由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会、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与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

与会的海内外学者、专家共100 余人,大会收到论文140 多篇。

会议围绕着东南亚华文文学及其研究以及菲华文学的历程和特点等问题展开讨论,意在对东南亚华文文学进行回顾与展望,充分认识东南亚文文学的当代使命。

会议对学术界近年来出现的包括东南亚华文文学在内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不同评价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来自海外的几位华文文学研究者在国内报刊上著文指出,多年来由于研究活动的基础观念是“语种的华文文学”,而它又绕过了对其本质属性的考问,强调了“语言学的表象”,因而他们认为历时二十多年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繁荣景象是一种量的积累,而在具有普遍性学术理念的营造上并无重要意义”,华文文学研究陷入困境,因之他们提出一种全新的观念——“文化的华文文学”,认为这是强调对研究客体的尊重,“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

针对以上的看法,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把“语种的华文文学”同“文化的华文文学”对立起来是不对的,因为后者离不开前者,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再说把“语种华文文学”说成是“被灌入民族主义的文化因素”显然不合实际,应充分看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将逐步成为世界性的一种通行语言,这是中国本土综合国力和海外华人成就的体现,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无关。

再次,与会代表不同意对八十年代以来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成绩采取轻易否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这种批评显然是片面的,大量研究成果的存在是任何人都不能抹煞的。

同时,研究方法既要一元论又要多样化,怎么可以独尊一已之法,否定他人已有成果?!关于包括东南亚华文文学在内的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是会议的热点之一。

传播学视野下的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华文化之传承——以新、马、泰、菲华文报纸为例

传播学视野下的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华文化之传承——以新、马、泰、菲华文报纸为例

传播学视野下的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华文化之传承——以新、
马、泰、菲华文报纸为例
邢永川
【期刊名称】《东南亚纵横》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长期以来,海外华文媒体被赋予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功能.作为重要的海外华文报刊集中地之一,东南亚华文报纸如何发挥其作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四国华文报纸为例,运用传播学的某些理论对它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实践进行归纳分析,并指出其所面临的问题.
【总页数】5页(P78-82)
【作者】邢永川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东南亚医疗保健客源市场需求分析——以新、马、泰、菲、印尼为例 [J], 徐久香;张林
2.文化自信视域下华文报纸对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以《智利之窗》为例 [J], 柯卓英;王亚荣
3.文化自信视域下华文报纸对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以《智利之窗》为例 [J], 柯卓英;王亚荣
4.《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境界:中西传播思想的分野与对话》:华夏传播学研究又
一力作出炉 [J],
5.我校举办“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研究海外华文媒体调查报告首次公布
摘要:华侨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的2011年《华侨华人蓝皮书》称,海外华文媒体面临挑战,政府与研究机构大有可为。

这是海外华文媒体现状调查报告以学术研究的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布。

华侨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的2011年《华侨华人蓝皮书》称,海外华文媒体面临挑战,政府与研究机构大有可为。

这是海外华文媒体现状调查报告以学术研究的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布。

蓝皮书指出,目前运营中的海外华文媒体数量在300家以上,分布在全球近50个国家中,其中,5个国家即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及澳大利亚的华文媒体数量在20家以上。

蓝皮书根据全球华文媒体问卷调查分析,华文媒体的发展出现了集团化、网络化、跨国化及本土化的趋势特征,其中,网络化趋势最为明显,55.7%的媒体已经创建了媒体网站,除此之外,12.9%的媒体已经计划开展网络化的工作。

华文媒体经营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在有限的华文媒体市场环境下的同行竞争,超过60%的媒体认为竞争是其经营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另外,华文媒体内部经营管理的困难也较为明显,出现资金短缺困难的媒体比例为50.8%,专业编辑人员匮乏的比例为47.7%。

蓝皮书指出,华文媒体是海外华人的重要信息中心及文化传承载体,兼具整合与沟通的社会功能,一方面报道和反映当地华人社会的新闻,对华人社会、政治及社团活动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维持着与大陆的联系,大幅报道大陆地区新闻时事。

调查显示,88.6%的媒体专业人士赞同或非常赞同华文媒体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作用,78.6%的专业人士认同华文媒体所起的与中国大陆的沟通桥梁作用。

该调查收到了数十位海外媒体专业人士向中国政府相关部门提出的建议意见,主要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牵线搭桥、组织活动等方面,如选择性地支持海外媒体,扶持一些有代表性的华文媒体,扩大中国与华人在海外的话语权;免费提供新闻内容及节目的资源;支持本地的华文教育,提高华人汉语水平;与国内媒体牵线,鼓励国内媒体与海外媒体合作;与国内地方政府联系,让海外传媒为地方外宣服务,以广告的形式刊登招商信息或华人政策信息;与国内的广告资源联系,增加华文媒体的经费来源等。

同时,国内相关的学术机构也应当为海外华文传媒的发展有所贡献,除了做好海外华文媒体的研究之外,还可以为海外华文传媒提供更多的支持,包括构建海外华文传媒的交流平台,建立海外华文传媒与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渠道以及为海外华文提供技术及信息咨询与培训等,关注和帮助海外华文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转型,推动海外华文媒体进一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蓝皮书指出,进入21纪之后,两大主要因素决定着华文媒体又面临着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一是20世纪末以来的新移民浪潮,超过百万的华侨华人从大陆、台湾、香港移居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为华文媒体开辟了广大的市场;二是全球媒体共同
面对的网络化变革,在传统纸质媒体市场不断缩小,网络媒体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华文媒体的创新与发展出现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可以预见,以华侨华人为服务对象的海外华文媒体仍然有广阔的空间,在新一代海外华文媒体人士的开拓下,将以更强的姿态再次书写华文媒体的百年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