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大学习理论总结
三大学习理论总结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学习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学习如何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和能力就成为了很多人所关心的问题。
而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则成为了学习研究的三大基本范式。
本文将对这三种学习理论进行总结与比较。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流行的学习理论,是基于实验心理学和动物学习研究而得到的总结。
它认为学习是一种对某个刺激的反应,人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学习就是要培养正确的反应方式。
学习者是一个被动的存在,在学习过程中只需接受刺激,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相信通过外部的正反馈和惩罚机制,能够建立一套有效的学习机制。
比如:教练在训练中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鼓励学员加强训练、避免在赛事中犯轻易的错误;老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竞争性学习方式等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通过一系列的反馈、强化和惩罚手段,可以提高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反应速度和正确性,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常常忽略了学习者的内在感受和认知加入,这对于复杂的学习过程并会不短受到限制。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又叫“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传播和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将主体的认知加工能力放在学习科学研究的中心。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现有认知结构,一个有系统的内部过程,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转化、编码、存储、组织、加工、检索、表达的主观感性体验。
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探究学习者如何获取、加工和应用知识。
通过对认知过程进行深入剖析,认知学习试图为教学提供更多个性化、有助于学习者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中,认知学习理论建议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学习者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2)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突出知识和信息的结构。
(3)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重视教学中的效益(效果)。
探索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
探索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过程,也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并为教育和培训等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构主义三个主要学习理论角度出发,探索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特定反应和行为的习得过程。
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建立的,例如,帕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证明了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
另外,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也强调了动机和奖惩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觉、思维和思维模式。
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内化新知识的过程实现的。
著名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有巴黎学派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前者强调了思考和知觉对学习的影响,后者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的重要性。
三、构构主义学习理论构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意义构建。
构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
著名的构构主义学习理论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产生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他提出了适应性和认知发展理论,为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综上所述,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涵盖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三个主要方向。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条件刺激和奖惩在学习中的作用;认知主义理论强调思考和内化新知识的过程;构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参与和意义构建。
这些学习理论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认识和解释学习的过程和本质,为教育和培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理论基础。
然而,学习理论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和融合。
现代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强调综合性和整合性的学习理论,试图从多个角度解释和理解学习过程,并为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总之,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不同的学习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和过程。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的研究是通过动物进行的,是不适合人类的,因为人是有高级认知思维的,人通过思考学到或者悟到很多知识。
)条件反射理论(巴普罗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操作条件反射理(强化理论):认为,学习是指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所以,学习就是在反应(R)和强化刺激(S)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这只能说明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这理论是早已被否定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不是单由环境或个体因素决定的,环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与行为三者之间是交互决定的关系。
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具有一定的认知主义色彩)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构建起知识体系。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他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指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发现学习法的局限性: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事实上并不需要事事发现,如过多使用,占时太多;忽视了学科特点,适用数理科,文史艺术科不太适用;忽视了学生的差异,给差生造成自卑感;有极大地偶发性)(被认为设想太高,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环境的条件,带有一些空想主义色彩。
但它的提出和实践对以后的学习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如学习策略等)的提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思想和许多实质性测东西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过程。
(实质性联系指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不是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这两个特点成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重要标准)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机械性学习。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生物学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发展过程和心理机制。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帕夫洛夫提出了古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形成的。
1.2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形成和改变的。
1.3 社会学习理论:阿尔伯特·班德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行为不仅仅依赖于刺激和反应,还受到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的影响。
二、认知理论:2.1 信息处理理论:认知理论研究人类的思维和记忆过程,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
2.2 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变化,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形象操作阶段再到抽象逻辑阶段。
2.3 社会文化认知理论: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学习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展的,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社会文化理论:3.1 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评价、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3.2 文化心理学理论:柯尔霍斯特提出了文化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3 社会发展理论:沃尔科特提出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实现的,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影响。
四、生物学理论:4.1 进化心理学理论:进化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进化机制,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的结果。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和认知论派别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和认知论派别行为主义和认知论是心理学中两种重要的学派,它们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行为主义和认知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以及它们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心理学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心理学家沃森(John B. Watson)和“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创始人斯金纳(B.F. Skinner)。
行为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可观察的行为,并将行为看作是外部刺激与相应反应之间的机械联系。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的。
行为主义关注行为的预测和控制,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试图解释个体的学习和行为规律。
行为主义的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通过对动物和人类的训练和观察,探索行为与刺激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相对简单,且结果容易呈现统计分析,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
然而,行为主义的局限在于忽视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将人类简化为反应机器,忽略了情感、意识和思维等方面的研究。
二、认知论认知论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心理学学派,它强调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论关注思维、记忆、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构成和运行方式,认为行为是由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解释决定的。
认知论认为人类是信息处理的主体,人的心智活动是以信息为基础的,而不只是对外界刺激的被动反应。
认知论尤为关注个体的观念、信念和期望等内部心理状态,将个体视为积极思考和推理的主体。
认知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和观察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数据的分析,揭示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智力运作。
认知论的研究方法相对复杂,但能够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于理解复杂的人类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应用研究行为主义和认知论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研究都起到了重要影响。
行为主义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建立奖励和惩罚机制,塑造学习者的行为,促进学习成效。
例如,基于操作条件反射的教学法在语言教学和技能训练中被广泛使用。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们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不同的学习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和方法来理解和促进学习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三种主要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和方法。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一种强调外部刺激和可观察行为的学习理论。
它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反馈和奖惩来形成条件反射和习惯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avlov和美国心理学家Skinner。
1. Pavlov的条件反射实验Ivan Pavlov通过对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机制。
他用响铃声(无条件刺激)与给狗食物(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狗开始把响铃声和食物联系起来,最终只要听到响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条件反射)。
这个实验说明了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建立的。
2. 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B.F. Skinner认为学习是通过对行为的后果做出调整来实现的,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通过在动物笼子里设置一个杆子,当动物按压杆子时即可获得食物奖励。
通过给予奖励或惩罚,动物逐渐学会采取特定的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通过给予积极的奖励来增加行为,通过惩罚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记忆和理解。
学习在认知主义中被视为一个主观的过程,人们通过内在的心理活动来处理信息、建立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美国心理学家Vygotsky。
1.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Jean Piaget通过观察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儿童在认知发展中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渐建立起对外界的理解和知识结构。
2.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Lev Vygotsky关注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行为主义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的异同
经验主义、联想主义
理性主义
基本假设
否认心理学应该研究内在的心理活动,而以外在的可观察的客观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强调研究人在学习或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不能观察到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
研究对象
外显的行为
人在学习或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不能观察到的心理过程
研究方法
实验法,对结论的解释空间较小(没有思辨的空间)
认知学习理论重视人在学习或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不能观察到的心理过程。认知学习理论的早期代表有格式塔和托尔曼,其后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新结构主义,如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以及认知建构主义,另一个是认知主义,如西蒙、安德森和加涅等。早期的认知学派唯心主义色彩比较浓厚,如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后期的认知理论不断发展,在强调大脑的主观性和认知结构性基础的同时考虑刺激的特性。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行为主义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的异同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
简述
西方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系统的理论,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克的经验论的影响,重视环境和经验的作业,强调学习中的各种要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被称为肌肉运动理论,只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改善理论,将刺激反应联结之间的心理过程也纳入考虑范围,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就将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这四个过程。
实验法,对结论的解释空间较大(有一定的思辨的空间)
对学习的认识
①被动学习
②学习是对刺激进行反应的联结的习得
③学习过程中强调强化理论的应用
①主动学习
②学习是心理结构的改变
③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简介行为主义理论:基本概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代表人物:1.桑代克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实验内容:就是“猫开门”的实验。
他把饿得发慌的猫关进被称为迷笼的笼子,笼外放着食物,笼门用活动的门闩关着。
被放进笼时的猫在笼子里躁动不安在乱碰乱抓的过程中,偶然碰到那个活动的门闩,门被打开了,猫吃到了食物。
如此反复,猫从笼中出来吃到食物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实验表明,所有的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
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
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
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主要有:1)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2) 效果律(law of effect)3)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是效果律)之外,桑代克还指出了一些其他的规律,或称为学习原则。
其中有多重反应(multiple responses)律、定势(set)律、选择性反应(selective response)律、同化(assimilation)律、联想性转换(associative shifting)律等。
2、基本观点: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四大学习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四大学习理论的区别与联系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美国现在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
由于意识是不可测的,因此,只需研究在何种刺激下,个体有何种行为即可。
所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只研究个体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巴普洛夫认为,由于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反复结合,个体产生条件行为,即刺激在前,行为在后,个体的学习是一种应答性行为。
斯金纳认为,个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行为之后的强化,即行为在前,刺激在后,个体的学习是一种操作性行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因反对行为主义而生,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
它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有思维的,因此主张研究意识,反对研究行为。
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组织和加工。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严格上讲,心理学中并没有建构主义的学派,只是很多认知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相似,故将其称为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都强调人的意识,强调学习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加工,但建构主义更强调这种加工的主观性。
强调学习者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
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都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但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而人本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价值、理想、情感和潜能等。
对三种学习理论的认识
对三种学习理论的认识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连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认为心理活动是午饭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㈠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下:⒈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⒉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⒊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㈡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⒈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学习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形成了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⒉桑代克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他的“猫开门”实验证明: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是由刺激情景与正确反应之间的连接所构成的。
提出了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⒊斯金纳认为人所从事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行的,即随意的有目的的自主行为,即便存在引出这些反应的刺激,它们在学习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他认为,不管有没有刺激存在,如果一种反应之后伴随一种强化,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而且可以通过强化或实施强化的环境控制反应,人们称之为强化理论。
㈢个人观点行为主义理论主要观点是强调学习是由外部刺激而引发的人们的反应,也就是说人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的刺激,而引起自己做出反映的过程;学习是人们通过自己错误的经验而获得领悟的过程,类似于人在积累经验的基础是所获得感悟的过程;学习是人有意识和目的的想要做出某种反应,并通过不断的强化和环境的设置,使这种反映在相同的环境中逐渐强化,并永远被人深刻记忆的过程。
这些观点都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内部心理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机械的过程,没有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挖掘出人所具有的潜力,更没有突出人的个性意识与特点,因此,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09一、学习观(1)行为主义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②联结主义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公式是S-R。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③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即时强化是行为学习的关键。
④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它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但具有认知性。
(2)认知主义①格式塔学习理论: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了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
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②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③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④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⑤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3)建构主义共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赋予信息以意义,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个性:①激进建构主义: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主体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在此时,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②生成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先前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③认知灵活性理论: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
④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浅析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论文
浅析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论文浅析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21世纪关于学习的理论分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两大理论,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为经验主义和还原主义为理论,在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建立的便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的学习涵盖了学习的内容、方式和分类、测量等有明显的差异。
因此本文根据对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概述,分析了行为主义和心理学理论的异同。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异同学习理论的本质是揭示人的学习活动,并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引领学生学习。
第20世纪心理学术界的重要领域就是理论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的出现源于学习理论的产生,同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核心要点。
十几年以来,许多的心理学家根据实验调查和对理论的研究,给出了一些不同观点的学习理论。
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理论,反映了层次组建中的一些基础特征和一般规律,并给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和教学手段。
大部分的国内外理论界都比较认同于二十世纪的学习理论观点,将学习理论归纳为两大类,即行为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思想理论基础概论1、关于学习的本质行为学派的几个重要代表的观点并不是从学习的基本定义。
关于学习问题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持有不一样的看法。
通过感官感知的方法,针对某个组织或完全于作用环境的人,这种组织的万兴作用便是格式塔研究。
什么是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自主独立积极地控制自己的体验。
学习就是一个接收信号和认知符号的过程,学习的抽象含义是获得,并不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学习也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环境符号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所以,行为心理学主张的是刺激反应的影响和行为活动的改变,就是根据外界的强化训练导致的行为变化,而这些变化一般都是由学习引起的,这一观点很明显是强制性的。
认知心理学主张有机体对人的.作用,指出学习是一种个人对场景的辨别,是组织外部的东西映射的后果,同时注重对内部的强化。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总4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三种学习理论
三种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斯金纳等。
其基本观点为:(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怎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应重知识、重技能、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目前对言语信息、动作技能领域学习结果,计算机软件设计等仍具有指导意义。
2、行为主义理论对课件设计的影响设计和编制这类课件或教材就是要在人机之间形成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机制,即提供刺激引起学习者的反应,并根据反应正确与否进行巩固强化或消退强化。
为此,就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明确地分割,组成一个个单元或框面,并按单元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组合起来。
引导学习者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同时在教材中设置强化机制,采用不断地提问,核对和评价等措施,引导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
斯金纳关于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就可作为课件设计指导原则。
它们是:(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
这个小单元称作小步子。
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就是程序化教材或课件,确保学习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
(2)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做出反应。
要改变这种消极学习的现象,就要求在程序教材的每一项目中让学生做出积极反应。
通过选择、填空、书写答案和"按键"等方式使学生做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这项原则在课件设计中也得到广泛地应用,并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
(3)即时强化原则是指当学习者做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
要求课件要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即时确认"。
尤其对学习者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就会提高其操作力量。
(4)自定步调原则是指程序教学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潜力进行学习。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知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这三个领域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共同构成了对社会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首先,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结构和运作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层面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揭示出社会现实中的各种规律和趋势。
社会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中的群体行为、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式,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其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学科。
它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了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人际关系、社会认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揭示出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动态和行为特征。
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人际关系的有效管理和个体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
最后,社会认知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知觉、记忆、推理、判断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方式,研究了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决策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社会认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社会因素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揭示出了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信息加工方式和行为表现,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主动性和适应性提供认知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三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综合性解释框架。
它们在不同层面和角度上探讨了社会问题的核心内容,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的运作和人的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只有综合运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视角和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挑战、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体发展。
【以上内容共1132字,如需增加字数,请予以扩充完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主义学习理论的区别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概念
把学习看做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
把学习看做是学习者对事物进行认识、辨别和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学习结果
学到的是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
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结构也是渐进的。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意义学习理论。
是内发的,是主动的,也是整体性的。
注重方面
注重学习结果和实验研究。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内心活动,观察研究、思维实验和逻辑分析的方法。
教育方面
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主张运用奖励和处罚。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复杂的环境作积极的心理探索。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巴普洛夫、华生----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浅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浅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者:曹娜来源:《求知导刊》2017年第08期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环境的刺激,其过分强调外界刺激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内部动机的功效,其常见代表人物包括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
学习理论的得出借助于科学的实验。
巴普洛夫曾通过“狗听铃声,分泌唾液”这一实验,得出要形成条件反射需要进行多次强化;华生通过“婴儿”实验,同样验证了外界刺激的作用,但这个实验有悖于伦理;桑代克通过“猫开谜笼”的实验证明了动物的学习要经过多次的失误,并提出了经典的“准备律、联系律及效果律”;斯金纳通过“饿鼠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并提出了强化规律。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大抵可以归纳为“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我国传统教学极为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行为主义肯定“题海战术”的功效,但练习的次数并非越多越好,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过度的练习则会适得其反,同样作业量的布置也要恰当。
对于强化规律,反应加强化可以增强反应,反应无强化可以减弱反应,反应加惩罚则会压抑反应。
所以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强化程序,使学生学会某种行为或控制某种行为的发生,对学生进行奖惩时,尽量多使用正强化而非负强化。
同时教师应注意到“重要的刺激发生在反应后,而非反应前”,这给予教学的启示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或过程后,给予学生有目的的刺激产生的效果要强于在教学过程实施前给予学生的刺激。
教师在获得学生积极的反应之后,要注意用“小步子”原则,不可操之过急,并注意及时强化,最终“自定步调”,降低错误率。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外界刺激和内部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肯定了学生内部条件对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注重学生的内部条件,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复杂信息加工活动的过程。
皮亚杰非常重视幼儿的学前教育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皮亚杰主张采用活动方法,活动是可以真正释放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幼儿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是常用的一种活动方法。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简介行为主义理论:基本概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代表人物:1.桑代克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实验内容:就是“猫开门”的实验。
他把饿得发慌的猫关进被称为迷笼的笼子,笼外放着食物,笼门用活动的门闩关着。
被放进笼时的猫在笼子里躁动不安在乱碰乱抓的过程中,偶然碰到那个活动的门闩,门被打开了,猫吃到了食物。
如此反复,猫从笼中出来吃到食物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实验表明,所有的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
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
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
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主要有:1)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2) 效果律(law of effect)3)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是效果律)之外,桑代克还指出了一些其他的规律,或称为学习原则。
其中有多重反应(multiple responses)律、定势(set)律、选择性反应(selective response)律、同化(assimilation)律、联想性转换(associative shifting)律等。
2、约翰·华生基本观点: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比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比在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与能力》近几次考试可发现,学习理论是一个重点考点,而行为主义学派理论和认知学派理论又是重点中的重点,虽然在考试中大多以单选题的形式来考察,但由于此考点难度较大,同学们很容易混淆,所以这里就在多个方面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做一个比较,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区分。
比较类别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代表理论巴甫洛夫、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格式塔的完型一顿悟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经典实验试误(猫)、经典条件反射(狗)、操作性条件反射(鼠)、观察学习(人)顿悟(猩猩)、潜伏学习(鼠)研究主题可以观察和改变的外在行为学习时,头脑里的认知过程研究范式进行动物实验,并将结果推到人类,抹杀了人与动物学习机制的本质区别多数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学习实质学习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变动力重视外在强化重视内在动机主张通过外部情境的控制,来塑造或者改变行为激发人学习积极性理论应用行为矫正、程序教学、学习策略的教学认知发现学习、认知接受学习、认知指导学习小试牛刀:张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张老师的这种做法符合( )。
A.人本主义学习观B.行为主文学习观C.认知主义学习观D.建构主义学习观【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外部情境的控制,来塑造或者改变行为,更加重视外部强化,而题干中张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通过外在的强化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故本题答案选择B选项。
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的区别和联系及启示
问题: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两者对我们日常学习及生活的启示是什么?答:1.区别:(1)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认知理论家们只关心人类的学习,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这与行为主义者只关注外显行为、无视心理过程的观念有显著区别。
(2)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华生所提出,然后迅速席卷整个心理学界,成为当时心理学主流研究方向。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不可知的,所以心理学必须研究人的行为,其根据巴普诺夫的神经反射原理,提出人的行为是完全由环境塑造的,人的经验过程中产生条件反射,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行为心理学提出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刺激、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他们试图通过刺激强化从而达到控制人行为目的。
(3)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派看来,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既然要生存,必然要与所处的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人作为认知主体,相互之间也会不断交换信息。
人总是以信息的寻求者,传递者,甚至信息的形成者的身份出现,人们的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也象通讯中的编码与解码一样,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转换和加工。
认知心理学是随着科技发展与人们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反对逐渐发展起来的,成为当前最主流的心理学学派。
认知心理学最初是把人比作计算机,把人脑处理信息过程比作计算机处理。
其最大的进步为考虑到人内部心理过程对人行为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重视认知因素对人的行为心理的作用,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需要不断通过奖励、榜样的替代强化等刺激控制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而认知心理学家更关注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学习自我效能感),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愉快的或痛苦的)等认知因素。
2.联系:虽然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存在着上述区别,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如果我们在建立我们自己的学习心理学体系的时候,能抛弃两派各自的不合理因素,吸取其合理的因素,就能够建立起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简介行为主义理论:基本概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代表人物:1.桑代克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实验内容:就是“猫开门”的实验。
他把饿得发慌的猫关进被称为迷笼的笼子,笼外放着食物,笼门用活动的门闩关着。
被放进笼时的猫在笼子里躁动不安在乱碰乱抓的过程中,偶然碰到那个活动的门闩,门被打开了,猫吃到了食物。
如此反复,猫从笼中出来吃到食物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实验表明,所有的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
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
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
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主要有:1)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2) 效果律(law of effect)3)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是效果律)之外,桑代克还指出了一些其他的规律,或称为学习原则。
其中有多重反应(multiple responses)律、定势(set)律、选择性反应(selective response)律、同化(assimilation)律、联想性转换(associative shifting)律等。
2、约翰·华生基本观点: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实验内容:小艾伯特惧鼠实验小艾伯特是日托中心的一个健康、正常的幼儿,当时他只有11个月又5天。
条件刺激是一只小白鼠,小艾伯特最初的反应是好奇,他看着它,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
无条件刺激是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的声音,这显然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声音,因此小艾伯特的无条件反应是惊怕、摔倒、哭闹和爬开。
在白鼠与敲击钢轨的声音一起出现3次后,光是白鼠就会引起害怕和防御的行为反应。
在6次条件作用后,小艾伯特见到白鼠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小艾伯特1岁又21天时,华生进行了一系列泛化测验,即在小艾伯特面前呈现小白兔、小白狗和白色裘皮大衣等。
在每一种情况下,小艾伯特都表现出一种很强的情绪反应,类似于对白鼠的反应。
3、斯金纳基本观点: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他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
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
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的公式为:R=f(SoA)。
他把学习的历程分为两种类型:应答型条件作用和操作型条件作用。
强化类型: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称积极强化)和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又称消极强化)。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
例如,当饥饿的白鼠按动开关时给予食物,食物便是正强化物。
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例如,当处于电击状态下的白鼠按动开关时停止电击,停止电击就是负强化。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
除了对正强化与负强化作出区分外,斯金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包括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
例如,食物和水等可以满足生理基本需要的东西。
二级强化物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但后来作为与一级强化或其它强化物配对的结果而起强化作用的刺激。
例如,斯金纳箱里的灯光。
斯金纳认为,对于人类来说,二级强化物包括对大量行为起强化作用的许多刺激,诸如特权、社会地位、权力、财富、名声等,这些大多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它们构成了决定人类行为的极有力的二级强化物。
斯金纳从事实验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论述和澄清强化的类型和强化的安排对学习测度的影响。
学习测度主要包括习得速度、反应速度和消退速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斯金纳在强化安排方面的实验,是他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斯金纳认为,在行为实验分析中,最容易控制的、最有效的变量是给予强化的方式。
在一种仔细控制的实验情境中,实验者可以精确地决定使用什么类型的强化,以及怎样给予、何时给予强化。
也就是说,实验者完全可以控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基本过程:1、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2、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3、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主要观点:1、交互决定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
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2、自我调节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3、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二、区别与联系联系点:1、社会认知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相同点: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都非常强调观察学习,一个人要观察别人的行动及其结果,并从他所观察到的东西中学习,而且记忆中的行为可以被观察者再现,即模仿,而且人们这种模仿不仅仅是对观察到的行为的简单模仿,新环境会产生基于既定行为准则的新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将储存于记忆中以便于今后在新环境下调整,即抽象模仿。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不回避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相反,它重视符号、替代、自我调节所起的作用。
因此,班社拉的社会认知论被称之为认知行为主义,也就是说他是综合了行为主义和思维认知的成果。
具体表现如下①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②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既可以通过人的思维、信念和期待等认知过程预测人类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改变人类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也可改变人的信念、期待等认知过程;③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传统的行为主义强调外在强化对行为的影响,忽视了“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的影响;④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强调要把行为主义同建构论结合起来,重视以往经由学习而获得的认知规则在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过程中的作用;⑤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3、班杜拉的行为主义的几个核心概念是替代强化,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
班杜拉的行为主义具体到学习理论上,就是社会学习理论。
区别点:行为主义理论: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
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有机体只是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正确的反应而缺乏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
社会认知理论:1、认知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
理论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社会认知理论阐述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模式,即外部环境、个人因素和行为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它尤其强调人类具有象征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省能力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是一种在“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及认知学习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着重阐述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
2、斯金纳和巴甫洛夫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核心概念又都是强化,只不过在具体的强化概念上有所差别。
因此,整个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关键的概念就是强化,这也是划分认知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依据。
诚然,在班杜拉的概念里出现了像自我强化这样的概念,但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强调的无疑是外部条件的作用。
也许在我们今天开来,这些过程包含了认知的要素,但班杜拉的理论出发点无疑是考察更广阔的强化问题,而非人的内部的认知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
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