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风与中国唐诗的审美意境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美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摘要: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十分丰富,蕴含独特的韵味。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因素,这些因素能够给人带来感官上的美感,由于诗词具有其意境,因此诗词整体有美学价值。
意境是艺术境界的简称,意境的形成是由艺术作品中所形容的景象、思想、感情而结合。
中国古代诗词极具艺术美、感染力,诗词的美体现在意境方面,诗词是否美,与诗词的的意境优劣程度有关。
本文分析了意境美的提成与修炼,并浅析了唐代诗词的意境美。
关键词:古典;意境美;诗词中国古代诗词是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艺术上面的造诣很高,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当认真对待古代诗词,珍视古人文化艺术结晶,以端正的态度去研究古代诗词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美学的论题有很多个,其中意境美是最重要的一个论题,意境是衡量中国古代诗词美感的标尺。
一、意境美的提成与提炼晚晴学者王国维在所创作的《人间词话》中对意境表达过看法,“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深浅而已”[1]。
中国古代诗词大多数是以抒发情感为主,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体现了浓浓的艺术美。
若想知道古代诗词中意境是如何构成的,可以通过举例来分析。
南宋诗人赵师秀约朋友下棋被爽约后,曾经写过一首诗叫《约客》,也是其生平代表作之一,“黄梅时节家家语,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大意:诗人在梅雨季节的一个深夜等待朋友赴约,然而朋友却失约,诗人只好无奈落寞的敲着棋子打发时间。
此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可以是实景、显景以及有限的景,朋友可以是虚景、隐景以及无限的景,如诗人是实景,而朋友则是虚景;诗人是显景,则朋友是隐景;诗人是有限的景,朋友则是无限的景,用这种手法展现了美妙的意境。
根据《约客》可以得出,意境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意境能够通过所描绘的形象来引发人们的想象,形象可以是有限的、可以是具体的,可以是真实的,人们通过想象从而获得感官上的享受。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被誉为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些优美动人的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诗词创作中所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给予读者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
而意境则是诗词所表现出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效果,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人以灵魂的触动。
本文将以唐诗宋词为例,探讨其中的意象与意境,以及如何鉴赏这些意象和意境。
意象与意境的定义与特点意象是指通过具象化的描述,使抽象的概念和形象得以生动表现的修辞手法。
在诗词中,意象运用得当能够让读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得到冲击和享受。
意象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象征,通过抽象的形象来代表某种具体的意义。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往往富有生动细腻的描写,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意象的重叠。
意境是诗词所表达出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效果。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人以灵魂的触动。
意境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唐诗宋词中的意境往往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心境和思考,给人以深远的意义和艺术享受。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纵览整体:壮丽恢宏的江山风景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往往以壮丽恢宏的江山风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山川河流、云雾日月等,给人一种广阔和开放的感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写,营造出壮丽的景象和豪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山和河流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广袤的想象空间。
这种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中所体验到的自由和豪放的情感。
地理景观:山川河流的意象和意境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中常常可以见到对山川河流的描写。
山川河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象征,它们代表了一种永恒和无尽的自然力量。
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写,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思考具象化,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
雨打芭蕉:这一意象蕴含了三种美,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咏
雨打芭蕉:这一意象蕴含了三种美,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咏芭蕉又名甘蕉、绿天、扇仙等,原产于我国南方地区。
根据古代地理专著《三辅黄图》记载,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从南越国将芭蕉带到北方栽培。
芭蕉,既不名贵,也很容易种植。
但是,芭蕉躯干挺拔,色泽翠绿,叶片硕大而轻盈,形态美丽优雅,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古代园林中经常将芭蕉作为景观植物种植。
雨天,站在窗前檐下,听着雨水滴落在芭蕉叶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聆听一场大自然的天籁音乐会;雨中的芭蕉姿态轻盈雅致,又像在观看一群婀娜美女的长袖曼舞。
自唐代起,“雨打芭蕉”这一自然景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意象,出现在各种文学、书画及音乐作品中。
《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文人墨客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雨打芭蕉”的景象中,变幻出千般妙韵、万种心曲,或空灵、或悲戚、或欢快,创作出了无数动人的艺术作品。
笔者认为,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雨打芭蕉”这一意象蕴含了三种美:一、愁怨之美雨,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意蕴丰富,但其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愁怨、相思之情。
在寂寥的雨天时,人总会回忆起很多往事,思念远方的亲人。
雨打芭蕉的场景,也很容易让人产生离愁别绪之苦。
绵绵不断的雨水,敲打着厚实的芭蕉叶,一声一声,清脆响亮,就像是一个个追问——远方的你还好吗?时间都去哪里了?何处才是我的归宿?多情善感的文人们,被蕉雨惊梦,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于是化为思念与愁怨,之写出了一首首动人的诗句。
有的是表达闺阁幽怨之情,比如:“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长相思》)“正忆玉浪游荡去,无寻处。
更闻帘外雨潇潇。
滴芭蕉。
”(顾夤《杨柳枝》)“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欧阳修《生查子》)有的是表达羁旅思乡的愁情,比如:“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
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
”(杜牧《芭蕉》)“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
碧纱窗外有芭蕉。
”(晁补之《浣溪沙》)“一声声,一更更。
从“雪中芭蕉”窥中国意境论的一角
从“雪中芭蕉”窥中国意境论的一角[摘要]“雪中芭蕉”来源于唐代王维的禅画《袁安卧雪图》,其理论意义与价值历来备受关注。
对于“雪中芭蕉”的解读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理解王维的人格与追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禅宗视阈下的意境论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王维;《袁安卧雪图》;雪中芭蕉;禅宗;意境论一、从王维《袁安卧雪图》谈起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与画家,他的禅画《袁安卧雪图》充分吸收了中国民间典故以及禅宗思想的艺术成就,用极精湛的笔法和高超的绘画艺术,表现了袁安的高尚品格,并以独有的“雪中芭蕉”申发了内心的感受。
沈括曾批点此画曰:“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
”[1]179图中的雪里芭蕉,在中国绘画和文学艺术等相关领域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神思妙理给予中国古典审美以多样的启迪,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雪中芭蕉”又称“雪蕉”,来源于王维的画作《袁安卧雪图》。
袁安是东汉年间的集仁义与孝道一身的贤士,《后汉书》引汉魏周裴《汝南先贤传》云:“时大雪积地丈余,汝阳令自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
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1]1518王维作此图,不仅描绘出袁安的贤士风度,而且在图中构筑了一个万世难解之谜:雪中芭蕉。
“雪中芭蕉”历来为评论家所关注,关于它的讨论由古至今绵延未绝。
就针对雪蕉的观点来看,现今存多家之言,然归纳而视,实则三种:一为谬误说。
这种观点认为王维的雪中芭蕉实不知寒暑,谢肇淛《文海披沙》卷三载:“作画如作文,少不检点,便有纰缪,如王右丞雪中芭蕉。
虽闽广有之,然右丞关中极寒之地,岂容有此耶?画昭君而有锥帽,画二疏而又芒跤,画陶母剪发而手戴金钏,画汉祖过沛而有僧,画斗牛而尾举,画飞雁而头足俱展,画掷骰而张口呼六:皆为识者指摘,终为白璧之瑕。
”[3]46钱锺书先生指出:“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也暗示毕竟无。
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
摘要:本文将日本和中国两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形式――俳句和唐诗绝句作一个对比,选取其意境美这一方面进行了阐述。
文章以最具代表性的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作品为例,着重介绍了意境美之寂静、余情、纤细之美,并对“空”、“虚”之美作了简单的论述,以期对读者理解其文学作品有所裨益。
关键词:俳句绝句意境前言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诗的五言绝句,也以其因小见大、以少总多、有平仄韵律,流传甚广,至今仍广为后人所传颂。
这两种诗体,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两国的文学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突出地位,尤以其简短的字句,传达深刻、幽深的意境,为后人所尊崇。
笔者在此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加深对这种诗体的理解,体会其意境之美,也期望对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一定的参照。
1. 俳句及唐诗的基本知识俳句,为日本的一种格律诗,是诗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将其中的感动或感受,用语言凝结在17个音节中的诗作,其韵律为五七五,十分简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唐诗的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五言绝句。
亦有仄起,平起二格。
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姊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
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出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2. 松尾芭蕉与王维诗人的人生经历,对于其作品的创造,对于其作品的内容乃至情感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诗人人生经历的考究。
探讨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日本的俳句和唐诗绝句的两位代表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其作品意境美的把握很有帮助。
2.1 松尾芭蕉(公元1644―1694),伊贺国上野人,本名宗房,初号桃青,后改芭蕉,又名钓月轩、泊船堂、天天轩、华桃园、栩栩斋、风罗坊。
雨打芭蕉的典故
雨打芭蕉的典故
一、引言
雨打芭蕉,这个充满诗意的景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深厚的渊源。
它既是一则典故,也是一种文学意象,为广大文人墨客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二、雨打芭蕉的典故来源
据传说,雨打芭蕉的典故起源于东晋时期。
当时,著名文学家谢灵运因贬谪至广州,在一座寺庙中居住。
当地的气候炎热潮湿,雨夜时分,他听到了雨滴敲击芭蕉叶子的声音,由此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此后,雨打芭蕉便成为一种寓意愁思的文学意象。
三、雨打芭蕉的文学意象
雨打芭蕉具有丰富的文学意象。
那雨滴敲击芭蕉叶子的声音,如同悠扬的琴声,传达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意境。
在这种意境中,文人们往往能够抒发内心的忧愁与感慨。
因此,雨打芭蕉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四、雨打芭蕉在诗词中的应用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雨打芭蕉的身影随处可见。
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留得残荷听雨声”;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等。
这些诗词借助雨打芭蕉的意象,表达了诗人们对历史、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感慨。
五、雨打芭蕉对文人墨客的影响
雨打芭蕉作为一则文学典故,对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一种寄托愁思的象征,让文人们在创作中找到了共鸣。
同时,雨打芭蕉也成
为了诗人墨客抒发情感、表达心志的一种方式。
六、结论
总的来说,雨打芭蕉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既是一则寓意丰富的典故,也是一种具有独特美感的文学意象。
芭蕉在古诗中的意象
芭蕉在古诗中的意象
一、雨打芭蕉处处愁
这个意象是最常见的,尤其是客居他乡时更是思愁万千
“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
二、蕉影处处,凉愁几许
这个意象分为两种:
1、夏日觅阴凉
“炎蒸谁解换清凉,扇扇摇摇上竹窗。
”“坐睡觉来清夜半,芭蕉影动道场灯。
”
2、秋日添寒愁
“独坐愁吟暗断魂,满窗风动芭蕉影。
”“三更窗外芭蕉影,九月床头蟋蟀声。
”
三、病身如芭蕉
“灵寿扶衰力,芭蕉对病身。
”“童子不知师病困,报风吹折好芭蕉。
”
四、丹心一片如芭蕉
严格说来,这个意象主体是芭蕉花,多用于表达对挚友、对家国的赤胆忠心
“素不生枝节,人皆见赤心。
”“芭蕉身世都来几,天地中间要立心。
”。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
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
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
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
“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它先天地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正是道家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言穷尽而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
诗人、艺术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味、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去获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审美享受。
这正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魅力。
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一、关于意境究竟何为意境?意境一词,最先由唐代名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与他同时代的王昌龄、刘禹锡又有所阐发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提出“三境”说。
他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在经过历代诗人、理论家的探讨和发挥,终于形成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特有的概念,并主导着古典诗词的创作。
自提出“意境”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无数种界定。
在不少关于意境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哲学意蕴说。
中国先秦的“道”论,有深刻的学术影响。
“道”家的“道”与后来佛教、禅宗结合影响尤其大。
文学领域提出“原道”主张,也根深蒂固。
这样后人就又引“道”论来解释“意境”,力图说明意境中所谓“象外”、“意外”,其实就是一种行而上的意味。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以禅论诗,就提出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叶朗教授更是明确提出:“‘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
雨打芭蕉
雨打芭蕉
中唐以来,雨打芭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
雨打芭蕉主要是由雨和芭蕉两种元素组成,呈现出声韵、节令、地域等丰富的美感特征。
在欣赏吟咏的同时,雨打芭蕉引发了古代文人羁旅、闺怨、闲适等多种情感体验。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参考网站
/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25359696 /z/q107881004.htm?sp=1000&pos=0&ch=20 13ww.tw.xgzs。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读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读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读古代中国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吸引着广大读者。
这些作品艺术地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理解。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并带领读者一同领略其中的诗意流转。
一、唐诗的绮丽意境唐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在这个时期活跃。
他们用华丽的辞藻和瑰丽的意境,将世间万象娓娓道来。
比如,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描绘了月光下小桥流水的美景,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仿佛带人进入了一个完美的世界。
此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以其高远的意境闻名于世。
诗人通过描绘登上高楼鸟瞰的场景,将人们带入了广袤的天地之间。
二、宋词的婉约意境与唐诗的豪放之气不同,宋代的词作更多地强调柔美和婉约。
词人们以流畅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悲欢离合中的细腻情感。
柳永的《雨霖铃》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给人一种忧郁而动人的感受。
就像辞章之书,《青玉案·元夕》也是一部宋词的代表作。
该词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告诉读者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整篇词以清新的意境和婉约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短暂而美好的瞬间。
三、元曲的智慧意境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体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意境而闻名于世。
最著名的元曲莫过于关汉卿的《汉宫秋》。
该曲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意境,使得观众深陷其中。
另外,《窦娥冤》也是一部展现智慧意境的元曲。
该曲通过展现窦娥被误判冤死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个人的悲剧命运。
四、诗词意境的共同点尽管不同的诗词作品在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具备一些共同的意境特点。
首先,古代诗词作品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其次,这些作品往往通过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古代诗词作品通常用简练而精确的语言,给人以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诗意流转的世界。
雨打芭蕉诗词意境解析
雨打芭蕉诗词意境解析雨打芭蕉,一副独特的诗意境界,在古人的诗词中被广泛描绘和赞美。
芭蕉倒似柔草,不但抵挡了风雨的冲击,更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本文将从雨打芭蕉的意象、描写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雨打芭蕉诗词所传达的丰富内涵。
1. 雨打芭蕉的意象雨打芭蕉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景象,为古人提供了丰富的意象想象空间。
雨滴像珍珠般从天空中坠落,击打在芭蕉叶上发出清脆的声音,形成一道独特的音乐。
雨水缠绕在芭蕉叶上,叶茎柔软下垂,给人一种柔软、细腻的触感。
芭蕉披着绿衫,更显得生机盎然,明艳而富有生命力。
2. 描写技巧在描写雨打芭蕉的诗词中,古人善于利用各种修辞手法,将芭蕉与雨水、人物等进行巧妙的结合,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意境。
比如,运用拟人手法,将芭蕉赋予思考、感知的能力,使其成为一个有情感的主体。
在表现雨水与芭蕉交融的时候,常用雨打芭蕉作为一个整体形象进行描绘,以形容雨水强烈的力量和芭蕉顽强的生命力。
此外,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3. 情感表达雨打芭蕉诗词所传达的情感多种多样,既有赞美自然、讴歌生命的情感,也有寄托哀思、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
雨打芭蕉的意象鲜明而生动,使得诗人能够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有的诗词中,雨打芭蕉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表达对逆境的抵抗和战胜,唤起读者积极向上的情绪;而有的诗词中,则将雨打芭蕉作为一种意境,用以表达诗人对离愁别绪、思乡之情的抒发。
综上所述,雨打芭蕉诗词通过对雨滴、芭蕉等元素的描绘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它不仅具有美感,更带给人内心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许多诗人学习古人的诗词创作技巧,将雨打芭蕉的意象融入到现实生活的表达中,传达独特的诗意境界。
诗词意境解析风的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
诗词意境解析风的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风,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却又神秘而灵动的存在。
它时而柔和轻盈,吹拂人们的心扉;时而狂野而狂暴,吹袭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在诗词中,风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创造出无数缠绵悱恻、意境深远的美丽诗篇。
下面将从几个角度分析风在诗词中所展现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首先,风在诗词中常常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意境。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了长城的壮丽景色,其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依山”、“入海”正是因为风的吹拂,才让长城在无垠的大地上显得更加壮观,给人以无限遐想。
类似的还有宋代辛弃疾的《夜行船》中写到:“月白霜斜秋色里,东篱折得槿花提。
我的故乡在水西。
”通过对风与月、霜、秋色的巧妙结合,辛弃疾将水西故土的美好与乡愁之情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一种深切的怀念之情。
其次,风在诗词中也经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清代袁枚的《七夕》中用风来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忆共车中日,荡荡意何长。
榆荚解怀恨,风转蝴蝶狂。
”这里的风被赋予了狂放不羁的特质,与蝴蝶般的自由飞舞相呼应,形成了一种浪漫的意象,诗人借此诉说了自己对爱情的追求与期待。
同样,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写到:“心系昔贤风,坚贞用逆情。
志士凭三尺,世事付一身。
”这里的“昔贤风”表达了诗人追求前人智慧和品德的志向,同时也蕴含了一种坚守信念、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
第三,风还可以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楼观苍苍,几许风华。
”这里的“风华”一词虽然字面上意为风的华美,但在这里指的是风吹拂下形成的景象和景色。
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使读者能够听到风的声音,感受到风的气息,进而引发对世界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同样,晚明朱权的《秋思》中写到:“渐渐起秋风,夜夜鸣蝉声。
”这里的秋风带来了蝉的鸣叫声,给人一种寂寞和萧瑟的氛围,引起读者对秋天的思绪和情感的共鸣。
关于蕉的诗句
关于蕉的诗句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ay attention!蕉类植物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作为意象出现,尤其是在诗歌中,它们往往象征着清凉、幽静或是某种超脱的心境。
诗词意境解析唐诗与宋词的审美追求与艺术风格
诗词意境解析唐诗与宋词的审美追求与艺术风格唐诗与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上具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唐诗与宋词的诗词意境进行解析,探讨它们在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一、唐诗的审美追求与艺术风格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在以情感抒发为主题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与表现。
唐诗师法古人,崇尚雅正的气质,注重意蕴的把握。
在审美追求上,唐诗追求简约、明快、自然的艺术风格。
首先,唐诗以“意境”的创造和表达为核心追求。
唐诗以“景中有情”为出发点,通过描绘外在景物来寄托内心情感。
唐诗家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点线面相结合,营造出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写,表达了壮志豪情和追求卓越的情感。
其次,唐诗注重诗歌的音韵和韵味。
唐诗的格律严谨,注重平仄、押韵等音韵效果的运用。
唐代的诗人们善于运用声音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使诗歌具有一定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中运用了平仄和押韵的技巧,使整首诗具有悠扬的音乐效果,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最后,唐诗追求直抒胸臆、真情实感。
唐诗家注重真实感受和自我表达,他们勇于倾诉心声,抒发真挚感情。
唐诗以婉约、豪放、哀艳、清凄等不同情感为主题,有的表达自然山水的壮丽,有的抒发对社会风俗的关切,有的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佳作,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二、宋词的审美追求与艺术风格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伟大创造,它在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上与唐诗有所不同。
宋词强调词意和音律的完美结合,注重细腻、婉约的艺术表达。
首先,宋词注重独特的词意的创造和表达。
宋词倾注了词人们对生活琐事的关注,注重以情感反映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力求表达真我内心的情感。
宋词以细腻、含蓄的词意为主,通过意象的渲染和细节的描写,巧妙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对春夜的描写,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古代诗词中的芭蕉意象解析
古代诗词中的芭蕉意象解析“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有一个想法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那个物象就成为了“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可以分为树木类、花草类、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类、器物类、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类、地点类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意象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相对固定的含义。
现就芭蕉这一较常见意象做简要解析。
芭蕉又叫绿天、扇仙、甘蕉、天苴、板蕉“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是前人对芭蕉的形、质、姿的形象描绘。
芭蕉是我国古代文人喜欢的植物之一。
1愁苦心情的象征提起芭蕉人们往往会想起夏天的雨和雨打芭蕉的声音此时在一个轩中静坐手中握着一本古书是最合适不过的。
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一“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后两句的意思即是说我的愁绪像未展的芭蕉叶和丁香未开的花苞一同向着春风各自发愁这里芭蕉就是忧伤愁苦的象征。
吴文英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词人内心的感受雨打芭蕉是令人惆怅的面对离别纵然晴昼无雨芭蕉只在秋风中的摇曳也令人感到凉飕飕地凄楚。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芭蕉》借吟咏芭蕉写怀恋故乡之情“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此词写于词人在温州避难之时全词的意境凄清雨打芭蕉更是勾起词人的满腔愁苦。
2夏雨的信使芭蕉的叶子硕大芭蕉又常常在夏天最为繁盛雨打芭蕉就成为一种景致一种美妙的组合所以芭蕉就成为了雨特别是夏雨的信使。
白居易《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这首试写于作者谪居江州之时后两句写的是隔着窗户听到芭蕉发出的声音知道夜里下起了雨隐约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和漂泊之感意蕴绵长。
杨万里的《芭蕉雨》“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
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
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
古代文学中的芭蕉意象研究
古代文学中的芭蕉意象研究在古代,由于芭蕉具有丰富的美感和较强的观赏性,所以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并且也成为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植物意象和题材。
在唐宋时期,有大量的名篇佳句以芭蕉为意象和题材,并且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固化,出现了一系列的特殊意象,比如“雨打芭蕉”“展蕉”等。
芭蕉意象充分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植物的热爱以及基于植物的世界观,并且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芭蕉意象也影响了今天的文学作品。
一、古代文学中的芭蕉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文人都多次提到“蕉”。
除了上文提到的“雨打芭蕉”“展蕉”外,还有很多以芭蕉意象为主的特殊意象。
雨打芭蕉意象雨打芭蕉意象通常在古代文学作品用于表达愁绪,比如杜牧的《芭蕉》中就充分地表达了思乡情绪。
而在宋词中,雨打芭蕉意象更多地是表达女性对男性的思念之情。
在宋朝,雨打芭蕉意象就以铺天盖地之势应用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哀愁、离别等各种情绪。
卷蕉意象与展蕉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除了以雨打芭蕉作为意象和题材,卷蕉意象和展蕉意象也被频繁使用。
卷蕉意象是由于蕉叶在初期呈现卷曲状态,而随着蕉叶的生长会慢慢展开,其卷曲的状态就体现了其中的意象。
比如,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中写到的“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就充分表现了卷蕉意象。
古代文人通过对蕉叶卷和展的观察后,将卷蕉与展蕉意象用于作品中表达愁绪或欢喜。
芭蕉意象表达的情感并不是固定的含义,芭蕉不展表达的是愁,芭蕉开展表达的则为喜。
败蕉意象败蕉是接近佛家寓意的一种意象,败蕉是指人的肌体,败蕉意象则寓意人的身体不能永远健康,其中充满了枯寂和荒凉。
佛教认为芭蕉是中空不实的植物,所以容易折断,而芭蕉本身颜色鲜艳,并且芭蕉还有遮蔽功能,而败蕉则寓意人的肉身充满枯寂,所以败蕉意象更多地出现在与僧人有关的诗中。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败蕉意象相比雨打芭蕉意象出现的次数要少很多。
二、芭蕉意象的内涵古代文学中芭蕉的文学形象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特殊意象表达的思想也不一样,无论是雨打芭蕉还是败蕉,从深层去思考芭蕉意象都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情感意蕴。
独喜芭蕉容我俭自舒晴叶待题诗_论古典文学中的_芭蕉_意象
独喜芭蕉容我俭 自舒晴叶待题诗
— ——论古典文学中的“芭蕉”意象
科技交流
殷红梅 廖汪洋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中国古典文学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 610064
代陈眉公《眉公秘笈》, 又云:“王维《雪蕉》, 曾在清门阁, 杨廉夫题 以短
篇。芭蕉之美, 尤胜在蕉叶之姿态, 蕉叶绿荫如盖, 为人遮风掩雨、孕风
歌 。”据 此 可 推 测 大 概 明 代 以 后,作 品 已 遗 佚 ,“雪 里 芭 蕉 ”乃《袁 安 卧 雪
贮凉。迎风而动, 尤似佛扇, 李商隐曾有“芭蕉开绿扇”之句, 杨 万里也 曾有“翠蕉自摇扇, 白羽得暂闲。”之佳句。
苏辙《新种芭蕉》云:“芭蕉移种未多时, 濯濯芳茎已数围 。毕竟空心何
如? 平生枉用藤溪纸, 绿玉窗前好写书。李渔《闲情偶寄》芭蕉篇云:
所有, 欹倾大叶不胜肥。……堂上幽人观幻久, 逢人批示此身非。”黄庭
幽斋但有隙地, 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于俗, 与竹同功, 王子
坚《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忆》: 万水千山懒问津, 芭蕉林里自观身。张
有底春风能好事, 解持刀尺剪青天。知君新得草书法, 旋卷碧云供小
生, 当知法无实。”《维摩经》卷一《方便经》:“是身如芭蕉, 中无有坚。”
笺。另见诗文:
唐慧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观色如聚沫, 观受如水泡, 想 如阳炎,
尽日高斋无一事, 芭蕉叶上独题诗。— ——唐·韦应物《闲居寄诸弟》
行如芭蕉, 识如幻化 , 唐 译《大 乘 本 生 心 地 观 经 》卷 六《厌 身 品 》云 :“出
唐诗的艺术特点与审美价值
唐诗的艺术特点与审美价值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审美价值。
这些诗歌作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以精准的艺术描绘,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和思想美四个方面分析唐诗的艺术特点以及其所体现的审美价值。
一、音韵美唐诗以优美的音韵美闻名于世。
其音乐性和韵律感让诗歌更加动人。
诗人通过巧妙的押韵和平仄、调顺、字音相似的技巧,创造出丰富的音韵形式。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明、月”和“疑、地、霜”押韵和谐,给人一种流畅和悦耳的感觉。
这种音乐性的美感使唐诗更富魅力。
二、意境美唐诗以其独特的意境美迷倒了世人。
诗人通过精巧的构思和描绘,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听觉和感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的“银烛秋光”和“轻罗小扇扑流萤”给人以冷凉清新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
唐诗的意境美犹如一幅幅绘画,令人陶醉。
三、语言美唐诗以其简练、精炼的语言著称。
诗人通过排比、对偶、转折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排比手法,通过对比描绘出雄伟壮丽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唐诗的语言美使诗歌更具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四、思想美唐诗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同时在思想内涵上也有着丰富的价值。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后庭花落尽,只有青苔存”表达了人生无常和岁月无情的哲理,给人以深思。
唐诗的思想美通过抒发情感、表达哲理等方式,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唐诗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使其成为后人欣赏和研究的对象。
其音韵美让人陶醉,意境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语言美让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思想美使人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些特点和价值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唐诗兴象之美的浑融诗境
论唐诗兴象之美的浑融诗境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的这番话是赞美盛唐诗歌意境的兴象之美。
李白诗歌最具兴象之美,以下以其美学思想及其诗歌进行论述。
关于兴象之美的浑融诗境,李白《古风》其35有论述:“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雕虫伤天真。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
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
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
安得郢中质,一挥成风斤。
”其中”安得郢中质,一挥成风斤”,是引用了《庄子·徐无鬼》中“匠石运斤”的故事。
王琦引萧士贇的评论曰:“太白尝论诗曰:将复古道,非我而谁?《雅》《颂》之作,太白自负者如此。
然安得《雅》《颂》之人识之,使郢中之质,能当匠石之运斤耶?”[1]一般人与萧士贇一样关注李白诗中知音之意的一层,或者认为李白强调诗艺的高超。
实际上,李白这句诗还有强调诗歌意境浑然天成一面。
从这首诗中,李白一开始论述的是诗歌要自然,不能雕饰过甚。
而“安得郢中质,一挥成风斤”这句诗与追求诗歌自然美的要求一样,也表达了李白对诗歌意境浑然天成意境美的追求,主要是对浑融诗境的追求。
那么兴象之美的浑融诗境有何特点呢?从上述严羽之论可知,浑融诗境的特点,首先在于语言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其次在于情景交融的整体性;第三在于诗境意蕴韵味。
首先,关于语言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严羽《沧浪诗话》要求诗歌“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由此,他反对宋代诗人普遍以“文字为诗,才学为诗,议论为诗”的做法。
实质上,就是讲诗歌要有形象性和情感性。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曰:“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这就表现了李白借山水以寄情的思想。
在《望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处巢云松”(《望庐山五老峰》)和《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蕉叶题诗典故
蕉叶题诗典故摘要:1.蕉叶题诗的来源和含义2.蕉叶题诗的历史典故3.蕉叶题诗的现代应用和影响正文:蕉叶题诗,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在蕉叶上题写诗句的一种文化现象。
蕉叶,即香蕉树的叶子,因其宽大且具有自然优美的形态,成为了古代文人挥毫泼墨的佳品。
题诗,即在蕉叶上书写诗句,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趣。
蕉叶题诗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关于蕉叶题诗的典故,我们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曾在《登鹳雀楼》一诗中提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正是他在观赏一幅题有蕉叶题诗的画作时灵感迸发而创作的。
可见,早在唐代,蕉叶题诗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蕉叶题诗的典故屡见不鲜。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述了一幅秋夜蕉叶题诗的画卷,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再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欢喜时。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提及蕉叶题诗,但可以想象,这幅春江美景也可以成为蕉叶题诗的背景。
时至今日,蕉叶题诗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在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中,蕉叶题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广泛运用于书籍、绘画、工艺品等领域。
同时,蕉叶题诗作为一种古典文化符号,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义。
人们在欣赏蕉叶题诗的同时,不仅可以品味古典文化的韵味,还可以感受到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蕉叶题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它一直在传承和发展中,成为连接古典与现代文化的纽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淡泊的志向, 从中获得了精神慰藉。松尾芭蕉 的《 忆老杜》 “ 西风拂须时 , 感叹秋深者谁子 ? ” 也充分
说 明了杜 甫对芭 蕉 俳句创 作 的影 响 。这首 俳句 不仅 表达 了他 对老 杜相 悯相 惜 的情致 , 从 内容 上看 , 它
则出自于杜甫《 独坐》 中的“ 悲秋回白首 , 倚杖背孤城” 和《 白帝城最高楼》 中的“ 杖黎叹世者谁子?泣
普及 , 发 展 至江 户 时代 已成 为上 至王 室 、 武 士 等贵族 阶级下 至平 民百姓都 喜 爱 的通俗 文学 形式 。真 正 将 俳句 带入 “ 黄 金 时代 ” 的俳 句 大 师 当属 松 尾 芭 蕉 。他 是 伊 贺 国上 野人 , 本名宗 , 初号青 桃 , 后 改 为
“ 芭蕉” 。他 树立 的“ 蕉风” 为俳界 树立 了一个 可 供研 究 和效 法 的 典 范 , 并 使 日本 俳 界认 识 到 : 俳 句 不 能 光 是在 滑稽 诙谐 中混 日子 , 而 要 以严肃 的态度 进行 创作 , 要从 多 方面 对感 情 内容 和艺术 技 巧进 行探 讨 。只有 这样 , 它 才能作 为文学 形式 长期 流 传下 去 , 且 写 出严 肃 而 又 清新 的作 品 来 。最 终 , 松 尾 芭蕉
综上所述作为蕉风审美核心的风雅之诚与闲寂理念与中国唐代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芭蕉本人的汉文学功底也可见一斑但他的俳句绝非是对中国诗歌的意境模仿而是通过对具有感染力的唐诗表意方式与思维模式的借鉴与吸收将其充分地置于日本传统文化与审美之中再次锤炼浓缩将中国唐诗对称的全景的绚丽恢宏的诗篇浓缩为非对称的片段的枯淡纤细的警句从而形成了流芳百世的蕉风
蝉吟) 的伴 读 , 拜 师 在贞 门 , 学 习俳谐 写作 。在 陪伴 蝉 吟 的 日子 里 , 芭 蕉 不仅 学 会 了大 量 的俳 谐 创 作 , 还 接触 了不少 中 国古典 文 学 , 特 别钟 爱李 白 、 杜 甫 的诗 歌 。可 惜 , 蝉 吟不幸 早逝 , 使 他原 本想 凭借 蝉 吟 的信 赖 和赏识 改变 卑微 身 份走 上仕 途 的梦想 破 灭 。之后 , 芭蕉 去 京都 、 江 户学 习贞 门俳 谐 和谈林 俳谐
1 3 2
创作 , 并于 1 6 7 6年在 “ 俳 句 百 韵 连句 ” 大 赛 上 一举 成 名 , 登 上 俳坛 。他 先后 发 表 了 《 江 户 两 吟 集》和
《 青桃 门第 : 独吟二十歌仙》 , 巩固了他在谈林俳谐的地位。
但 是芭蕉 不 愿像 贞 门俳 谐那 样 进行形 式 化创作 , 也 不 愿像谈 林 派 只追求 诙谐 、 流 于卑俗 。所 以他 放弃 了在俳坛 的 地位 , 在 门人 的帮助 下 隐居深 川 草庵里 。 由于他 对 杜甫 的钦 佩 , 加之 与杜 甫结 庐草 堂 相 似 的经历 , 他将 其所 住 的庵名 定为 “ 泊 船庵 ” 。他 在《 乞食 翁 》 中说 : “ 窗含 西 岭 千 秋雪 , 门泊 东 吴 万 里船 。我识 其句 , 不识 其心 。察 其 闲寂 , 不 晓其乐 。唯胜 老杜 者 , 独多病 耳 。 ” 杜甫 《 绝 句 四首》 中这 两 句 诗描 写 的情景 , 胜 似从 芭蕉 草堂 眺望 深川 对岸 的远 景 : 富士 山顶 白 皑皑 的 积雪 在 阳光 下 闪耀 , 门前 河 中停 泊着 大小 船舶 。芭 蕉 把 自己清 贫简 素 的生活 同在 浣 花 溪 草堂 时 的杜 甫相 比 , 借 此 表 白 自己宁
青海社会 科 学
2 0 1 5年 第 3期
蕉 风 与 中 国唐诗 的审 美 意境
涂 丹 李 怡 、
摘
要 :俳 句作为 日本的非 物质文化 遗产 , 是一种 古典短诗 , 由十七 字组成 , 要பைடு நூலகம்求严格 , 受季语的 限
制 。至今 不过 五百年历 史的俳 句, 与 中国文化 却 有着很 深的 渊源。唐诗 对 日本 俳 句的创作 产 生过 重要 影
响。俳 句大师松尾 芭蕉正是借鉴 了唐诗 丰富 多彩的词汇 、 巧妙 奇特的构 思 以及 审美意境 , 形成 了自己别具
一
格 的文学风格“ 蕉风” 。 本 文 旨在 梳 理 “ 蕉风” 的形 成 与 中 国 文 化 的 渊 源 , 探 讨 芭 蕉 对 这 些 中 国 文 化 元 素
的吸 收 、 同化 及 如 何 将 其 融 入 到 日本 本 土俳 句之 中 , 形 成 自 己的 别 具 一 格 并 影 响 深 远 的 文 学 风 格 。
究方 向: 比较文学 、 文 化 产 业 与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
李怡 , 女, 华 中师范 大学外语 学院教授 。研 究方向 : 比较 文学。
俳句 是 日本传 统 诗歌 的一 种 文学形 式 , 有 严格 的季 节要 求 , 是一 种 以最短 的形 式表 现对 事 物独 自 见解 的象 征 诗 。作为 一种 独立 的诗体 , 它是 包 括季语 的十七 个 音组成 的最短 的诗 歌 , 这 十七 个 音又 分 成 三句 , 通 常称 为五 七五 格式 。俳 句作 为 独立 诗体 形 成于 1 5世 纪 , 经 由贞 门俳 谐 、 谈林 俳谐 的推 广 与
凭借 在俳 句上 的探 索 与创新 确 立 了其 “ 俳圣” 的文 坛 地 位 。本 文 旨在 梳 理 “ 蕉风” 的形 成 与 中 国文化
的渊 源 , 探 讨 芭蕉 对这 些 中 国文化 元素 的 吸收 、 同化 及 如何 将 其 融 人 到 日本 本 土俳 句 之 中 , 形 成 自己
的别 具一 格并 影 响深 远 的文学 风格 。
关键词 :俳 句 蕉风 中国唐诗 审美意境 渊源
中图 分 类 号 : 1 1 0 6 .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1— 2 3 3 8 ( 2 0 1 5 ) 0 3— 0 1 3 2— 0 4
作者简 介 : 涂 丹, 女, 华中师范大学外语 学院讲师 , 华 中师 范大学 国家文化 产业 中心博 士研 究生。研
一
、
芭蕉 的“ 风雅之诚” 与杜 甫
在 芭蕉 的俳 句 中 , 最 显 著 的中 国古典 诗歌 元 素 当属 杜 甫 的佳 作 。芭 蕉非 常崇 拜 杜甫 高洁 的 品行 ,
对 杜甫 漂泊 坎坷 的一生 有着 强烈 的共 鸣 。芭 蕉 出生 于一个 下级 武 士家庭 。1 3岁 成 为藤 堂 忠 良( 俳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