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中后期的北边防务及其与柔然的和战关系(1)
柔然与西域
但在进 入柔然 境 内 后却
”
见其 部 人 不 浣 衣
“
不绊发
,
不洗 手
。
,
妇 人舌舐 器物
而 心生 厌 恶 之情
,
,
甚至 以
狗国
”
称 之并 折 返
中华书 局
,
大檀 可汗 闻 讯遣骑 追之而不 及
页
-
双方从 此
① ②
《
魏书 》 卷
魏书 》 卷
“
2
,
,
1
们4
1
,
第
,
32
-
33
。
《
1
03
中华书 局
”
97 4
,
第
2 290
22 9
1
页
。
《
通典》 卷
1
96
《
边 防 十二》 记柔 然
势力
③ ④ ⑤
其 西 则 焉 耆 之北
:
。
周伟洲
《
《
中 国 中 世西 北 民 族 关 系 研 究 》
1
,
西 北 大 学 出 版社
1
,
1
992
,
第
1
50
页
。
魏书 》 卷 魏书 》 卷
响 着 西 域 各 民 族 历 史 发 展 的 进程
关键 词
:
柔然
西域
民 族关 系
柔然又 称
“
蹂蠕
”
、
“
蠕蠕
”
、
“
芮芮
”
或
一
“
茹茹
”
北魏传奇(四)北燕和北魏是一家人?北国是在拓跋焘手下统一的?
北魏传奇(四)北燕和北魏是一家人?北国是在拓跋焘手下统一的?北魏经过拓跋嗣的仁政,使得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而在拓跋焘在十六岁时就继承大统,是为北魏太武帝,本期就让我们看看太武帝拓跋焘的一、马踏柔然,君莫怪!公元408年拓跋焘出生于平城,在拓跋焘出生时爷爷拓拔珪就对他无比喜爱,这个皇孙的降生使得天下人都沾了光,拓拔珪下令大赦天下。
拓跋焘在十四岁时被立为“泰平王”,而在拓跋嗣后期因病不能临朝,十六岁的拓跋焘以皇太子的身份监国摄政,这种情况是在汉人朝廷很少见的,拓跋焘在十六岁时统御百官,治理国家。
在汉人朝廷中如果皇帝生病,太子也很少有权力治理国家,一般都会设置摄政王或者宰相等一些权臣把持朝政。
但是北魏政务和汉人有很多不同,北魏的太子是有实权的,除了没有皇帝的称号,其他的职能几乎和皇帝没有差别。
上一期讲的拓跋嗣四处征战,就是这位太子爷治理后方,细分拓跋嗣和儿子拓跋焘的职权就是维持后方稳定,所以说他从小就突显出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天赋。
在柔然强大时就一直在侵扰北魏,当然拓跋焘继位后也不例外,拓跋嗣驾崩柔然趁机南下准备给刚刚登基的拓跋焘一个下马威!北魏当年在刘宋皇帝刘裕驾崩时南下攻宋,世事轮回今天轮到北魏被伐丧了,但是北魏虽然更换了统治者,国内政治还算是相对稳定的,而柔然却是内乱不断,为了不被北魏吞并柔然和各方势力和亲,可是内乱不断的柔然还是不忘侵扰北魏,对于柔然人来说好像侵扰北魏就是他们的使命。
这回柔然的侵扰和以往不同,一般柔然人是打完就跑的“风筝”战术,这一回却是侵占了北魏重要城池盛乐城,这就说明柔然人的目标不再是物资了,而是想象北魏一样建国。
在拓跋焘还沉浸在丧父之痛中柔然来了一击,拓跋焘能不怒吗?拓跋嗣时期对于柔然的策略是实属无奈,因为柔然军队的机动性太大了,他们的打完就跑战略让拓跋嗣有劲没处使,于是就像秦始皇一样修筑长城阻挡柔然人。
但是拓跋焘一上台就停止了工程,用拓跋焘的话来说:“我爸的志向岂能只是将柔然阻挡于长城之北!我要做的事是完成先帝大一统的梦想,一统天下何须修筑长城!”霸气!柔然和北魏本是一族,而柔然人侵略北魏的优势就是马跑的快箭射的远,所以北魏的马就要跑的更快,箭要射的更远!最后拓跋焘做到了!北魏在拓跋焘的带领下摆脱了柔然的侵扰,从此开始走上一条一统北国的大道。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新部编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知识梳理1.淝水之战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经过: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原因: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措施: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①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②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进程
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历史上,北魏统一北方可谓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其形成与统一北方的历史进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这一进程的演变充满了曲折、波折和变幻。
本文将对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进程进行阐述。
一、北魏形成的历史背景北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西晋灭亡之后,中国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面,各种民族统治下的政权在华北地区相互角力。
其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有鲜卑人的代国和柔然人的敕勒,北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北魏的创建者是拓跋焘,在其领导下,族人天水首领拓跋珪充当他的权臣。
拓跋焘的儿子拓跋晃因其能力杰出,最终成为北魏的开国皇帝。
经过多次统一北方的战争,北魏才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并将洛阳作为其都城,开始了其长达200余年的历史。
二、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北魏的成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统一北方的历史进程很是曲折。
公元439年,北魏在紫河之战战败,若非拓跋晃识破对方的计谋,终究成为失败者。
在这场战争中,北方的各个部落集团之间的斗争局面还没有根本打破。
2. 孙文之战北魏继续发动战争来统一北方,在公元442年的孙文之战中,北魏军团获胜后将孙文俘虏,展现出了强大势力。
但是,从整体上看,北魏的统治地位并未完全稳固,他们还要不断消灭零散势力,才能真正成为北方的一统之主。
3. 连平之战紫河之战和孙文之战后,北魏进一步增强了其影响力。
在公元447年的连平之战中,北魏彻底战胜了羌族的薛荣,并将他们直接并入牧区,消除了很多障碍。
在耿鄙之战中,北魏进一步壮大,成功地将西羌的耿鄙王转化为臣民,然后征服了许多属国,统治领土不断扩张。
北魏的统一北方的历史进程在这里得以巩固和加强。
三、北魏统一北方的影响北魏的成就和影响不限于一代皇帝和几场战争,还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北魏时期的统治阶级注重文化和教育,尤其是魏武帝拓跋珪和他的文学家周昉潜心探讨新才子、新理论和新制度,促进各种思想的交流与互通。
北魏与柔然的草原缠斗: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微妙区别?
北魏与柔然的草原缠斗: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微妙区别?北朝年间,雄踞于北方草原之上的并非“匈奴”,而是“柔然”。
与历代入主中原的王朝一样,北魏为了捍卫北部边界,不得不与柔然展开了长期较量——尽管北魏的统治集团,同样来自草原。
“蠕蠕”南犯历史上的“柔然”是继匈奴西迁、鲜卑南迁之后,雄霸大漠南北、流沙东西的一个“草原帝国”,共历19君,存在了152年(402-554)。
大抵至迟从“柔然”之后,漠北游牧民族舍弃了匈奴“单于”的称号,而尊其一国之主为“可汗”,突厥、回纥、契丹、蒙古无不相沿成习。
若就此而言,“柔然”又可以视为草原上的第一个“汗国”。
有趣的是,当时的南北朝双方对“柔然”的称呼有着微妙的差异。
南朝的《宋书》称之为“芮芮(中古拟音大致为*niuei niuei)”,北朝的《魏书》则唤作“蠕蠕(*niuo niuo)”。
考察这两个称呼的中古读音,固然与“柔然(*niou nien)”差别不算太大,但其中的感情色彩同样一望即知——显而易见“蠕蠕”是个蔑称。
其实《魏书》和《北史》都明确记载,柔然就是“自号柔然”。
只不过北朝(准确地说是北魏)“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故改其号为蠕蠕”。
说来滑稽,令北魏统治者切齿痛恨的柔然,原本与鲜卑拓跋氏同出“东胡”一系。
柔然始祖曾是拓跋鲜卑的奴隶。
拓跋猗卢(?—316)时期,柔然首领木骨闾摆脱拓跋鲜卑的控制,集合百余人逃亡至游牧于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纥突邻部。
木骨闾死后,他的儿子车鹿会从纥突邻部分离出来,自号“柔然”,仍役属于拓跋鲜卑。
由于这层关系,后来柔然可汗阿那瓌就对北魏朝廷坦承“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
虽然北魏统治集团最忌讳承认自己与“北边叛隶”、卑贱的“蠕蠕”有什么瓜葛,但这毕竟是历史事实,所以也只能无可奈何。
公元4世纪后期,约在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权的同时,柔然也乘机在漠北地区扩充势力。
402年,柔然领袖社伦“尽有匈奴故庭”,正式建立柔然汗国,征服敕勒(高车)诸部、匈奴余部,其势力范围“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成为北魏在北方的劲敌。
北魏的北方民族入侵柔然与突厥
北魏的北方民族入侵柔然与突厥北魏时期,北方民族的入侵对该朝代的政权稳定与边疆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特别是柔然与突厥这两个民族,不仅在北方地区频繁侵扰,还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柔然入侵柔然是北方游牧民族中最大的一个部落联盟。
他们以马为生,善于骑射,并且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实力。
在北魏社会中,柔然对于政权的稳定和边防的保卫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
柔然的入侵多次给北魏朝廷带来强烈的冲击。
一方面,他们在边境地区频繁劫掠,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另一方面,柔然对北魏政权的威胁日益加深,朝廷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这种情况。
为了应对柔然的入侵,北魏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首先,他们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工事,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来阻挡柔然的进攻。
其次,北魏还通过外交手段,试图与柔然建立友好关系,以遏制他们的扩张欲望。
然而,这些举措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柔然依然是北魏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突厥入侵与柔然类似,突厥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中的一支强大势力。
他们以打猎与牧畜为生,能够长时间骑马行军,对战争具备强大的战斗力。
在北魏时期,突厥频繁入侵北方,给北魏政权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突厥的入侵给北魏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突厥的频繁入侵导致北魏政权无法集中精力处理内政问题,政府机构不得不将大量资源用于军事防御。
其次,突厥对经济的破坏非常严重,不仅对边境地区的农田进行掠夺,还对城市、贸易线路等进行破坏与劫掠。
此外,突厥的文化传统和北魏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融合,对北魏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对抗突厥的入侵,北魏朝廷不得不采取措施加强边防的建设。
他们修建了更加坚固的边境城防,并派遣精锐部队驻守,以确保边境的安全。
此外,北魏还与周边的游牧民族建立了一些联盟,以联合抵御突厥的侵略。
虽然北魏朝廷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措施应对柔然与突厥的入侵,但是这两个民族对北魏政权的威胁并没有完全解除。
最终,柔然与突厥的势力逐渐壮大,导致北魏政权的土崩瓦解。
部编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完美版课件1
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
等。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的交融)
1、北魏的建立:
4世纪后期 鲜卑族拓跋部
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
2、北魏统一北方: 439年
3、改革目的:
巩固统治(根本目的);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适应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
4、措施:
(1)迁都洛阳; (2)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 改汉姓,通婚姻,习汉礼,用汉制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 族大交融
317年,司马睿 建立东晋,定都 建康。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是哪个民族于 何时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 强,并统一了北方?
淝水之战
一、淝水之战(北方民族的分裂)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东晋 改革都进展顺利 D.
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
课后检测
C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
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文化交流:内迁各族多使用汉语;
A.羌族 B. 匈奴 C.氐族 D.羯族 政治制度:北朝统治者沿袭中原的君主专制制度;
前秦是哪个民族于何时建立的?
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评价孝文帝
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民族交融的民表族现交融是双向的!
生产生活(经济):畜牧业生产与农业生产方 式相互学习;“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政治制度:北朝统治者沿袭中原的君主专制制度;
精读系列第二十篇:北朝的胜利之“此消彼长”
精读系列第二十篇:北朝的胜利之“此消彼长”一、北魏的崛起淝水之战以后,北方陷入分裂,之前被前秦吞并的一个小国——代国获得了复国的机会。
前任国主的孙子拓跋珪崛起,定都盛乐(今内蒙古林格尔),建立代国。
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在碎片化的北方土地上,北魏东征西战,不仅重新占领了山西北部地区,还拥有了陕西以北的河套地区。
此时北方的政治势力有长安的后秦、中原的后燕、山西的西燕,以及甘肃河西走廊的后凉。
公元395年,后燕国首先挑起战争,慕容垂派八万大军征伐北魏。
从中山出发翻越太行山井陉关口进入晋阳(今太原),以此为据点过平城(今大同)出雁门关,企图一举攻占北魏首都盛乐。
但客观的地理劣势给了慕容垂沉重打击,山西北部和蒙古地区给了北魏巨大的战略缓冲地带。
拓跋珪首先主动撤退千里,避开慕容垂的锋芒,然后骚扰后燕补给,让后燕军队进退两难。
最后依靠主动和灵活的战术,拓跋珪一举打败后燕大军,坑杀燕军数万人。
公元396年,拓跋珪开始反扑。
两路大军讨伐后燕,一路从幽州(今北京)北部军都陉(今居庸关)翻越燕山进军幽州;一路大军从山西北南下,过马邑攻占晋阳,从井陉穿越太行山直逼后燕国都。
后燕国地处中原腹地,缺乏战略纵深,很快首都陷落,慕容垂身死国灭。
拓跋珪的胜利让北魏拥有了山西和河北,获得了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起家时的资本。
随之拓跋珪迁都平城,确立了自己强国的稳定地位。
此时南方正直强盛时期,南朝的刘裕统治了黄河以南,与北魏隔黄河相望。
很快刘裕替北魏灭亡后秦,又因内讧让匈奴人赫连勃勃占据关中,建立了夏国。
成为了北魏在北方的主要对手。
由于连年战乱,关中平原已经从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变成了贫瘠之地,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无法同华北相抗衡。
公元426年九月至公元431年,北魏用时五年逐步蚕食了夏国。
之后逐一清理了位于辽东慕容氏的北燕和其他小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
此时,南方由于刘裕的去世陷入混乱,由盛转衰。
相反北方的拓跋魏蒸蒸日上,启动了一系列国家制度的构建,让一个以游牧民族为主的“蛮族”迅速文明化,变成了囊括“草原--中原”、胡汉文化并存的二元国家。
《北魏政 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清单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清单一、北魏的建立与发展北魏(386 年 534 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拓跋珪在前秦瓦解后,趁机复国,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北魏初期,政权尚不稳固,面临着诸多内外挑战。
但在拓跋珪等统治者的努力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手段,逐渐扩大了统治区域,增强了自身实力。
二、北魏政治制度1、均田制这是北魏时期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
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和调。
租调制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别设立邻长、里长、党长。
三长制的建立,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征发赋役。
4、官员选拔制度北魏前期,官员选拔主要依据门第和出身。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开始注重才能和功绩,选拔了一批有能力的官员,为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北魏的汉化改革1、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移风易俗下令鲜卑族改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3)采用汉族官制礼仪仿照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礼仪规范,改革北魏的政治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改革的影响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使北魏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四、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1、经济方面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农作物品种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学习。
鲜卑族逐渐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汉族也吸收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北魏政 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清单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清单一、北魏政治1、北魏的建立北魏(386 年 534 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拓跋珪在前秦瓦解后,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2、拓跋珪的统治举措拓跋珪即位后,积极扩张领土,他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政治上,他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文化上,重视教育,尊崇儒学。
3、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孝文帝决心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①迁都洛阳:为了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②推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禁止鲜卑族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学说汉语:规定鲜卑族官员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改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4、北魏的政治制度(1)中央制度北魏初期实行的是部落联盟时期的政治制度,后来逐渐向汉族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
设立了三公九卿等官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地方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1、民族迁徙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少数民族内迁。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杂居相处。
2、经济交流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传入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畜牧养殖技术也被汉族所吸收。
3、文化融合(1)语言文字各民族在语言文字上相互学习,汉语成为通用语言,但少数民族语言也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使用。
(2)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逐渐与汉族融合,如饮食、服饰等方面。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梳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梳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引言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时,北魏时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北方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与冲突中,逐渐实现了大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新格局。
同时,北魏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为北方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考点。
二、北魏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北魏政权的建立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其创始人为拓跋珪。
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即代王位,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
【考点解析】同学们需要掌握北魏政权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基本史实。
同时,还要理解鲜卑族拓跋部在北魏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北魏政权的巩固北魏政权建立初期,面临着来自周边各族以及内部反对势力的威胁。
为了巩固政权,北魏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军事扩张:北魏通过多次军事行动,成功击败了周边各族以及内部反对势力,扩大了疆域。
(2)政治改革: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效率。
(3)文化融合:北魏统治者注重文化融合,尊重汉族文化,同时也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考点解析】同学们需要了解北魏政权巩固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同时,还要认识到政治改革和文化融合在北魏政权巩固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魏政权巩固的基础上进行的。
当时,北方各民族已经实现了大交融,汉族文化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
同时,北魏统治者也认识到汉族文化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发展。
改革的内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这是北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一次重大转移。
(2)推行均田制:政府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规定农民必须承担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总结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考点一、淝水之战1.背景(1)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2)北方: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其中氐人苻坚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北方。
2.概况(1)时地:383年淝水(2)双方:前秦VS东晋(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4.影响(1)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面临困难重: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改革(1)改革者:北魏孝文帝(2)支持者:冯太后(3)措施①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迁到中原。
②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3.作用: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新中考难点突破:观点论述题】围绕“改革对社会的重大作用”提炼观点,并选取两个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论述:①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实行鼓励耕积,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通过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一系列汉化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结论:综上所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1课文注释: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
课文注释: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
鲜卑拓跋部原居于今东北兴安岭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领什翼称代王,建代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
公元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
公元386年,什翼之孙拓跋珪继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
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
395年,拓跋珪大败后燕军于参合坡,歼灭后燕军主力。
次年,北魏基本占有今山西、河北之地,不久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拓跋珪死后,长子明元帝拓跋嗣继位,公元423年拓跋嗣率军越过黄河,攻占洛阳、滑台(今河南滑县)、虎牢(今河南巩县西北)。
拓跋嗣死后,其子拓跋焘继位,是为世祖太武帝。
在他统治期间,北魏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拓跋焘,字佛狸,“聪明大度”,是北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
他继位后,采取多项措施,以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过程,加强与中原汉族地主的结合,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任用崔浩等汉族士人,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坚实基础。
在崔浩等人的战略谋划下,拓跋焘将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占据关中地区的夏国,自公元426年起,拓跋焘连年攻击赫连昌统治的夏国,经过统万之战、上邽之战等役,于公元431年,终于消灭了夏政权,在此期间,拓跋焘还率军深入大漠,反击蠕蠕族的侵扰,有力抑制了北魏自身北部的边患。
此后,拓跋焘将兵锋转向据有今辽宁、天津一带的北燕,历经数年征战,于公元436年灭亡了北燕政权。
接着,拓跋焘又把打击的对象锁定在占据河西地区的卢水胡北凉政权,公元439年,拓跋焘亲率大军攻克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灭亡北凉。
至此,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历时136年之久的十六国分裂局面,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而太延五年即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这一年,通常被认为是南北朝的开始年代。
北魏统一北方与胡汉矛盾
一、北魏统一北方 二、胡汉矛盾
一、北魏统一北方
道武、明元、太武三朝 北魏前期的疆域
395年、396年,北魏歼灭后燕于参合陂 拓跋珪曰:“纣以甲子亡,周武不以甲子 胜乎?” 北魏攻占信都(今河北冀县)、邺城(今河北 临漳西南)等后燕重镇,基本上控制后燕疆域。
拓跋嗣即帝位,是为明元帝
在朔方水以北、黑水以南建筑都城,勃勃曰: “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 名。”《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负责统万城建 筑的是将作大匠叱干阿利,他心灵手巧,但 十分残忍。
北燕
冯跋“既家昌黎,遂同夷俗”《魏书·冯跋传》
北凉
沮渠蒙逊 卢水(今甘肃黑河)
通往西域
统一北方后的北魏
拓跋嗣上承开国君主拓跋珪武功建国,下有 拓跋焘统一北方。因此他在北魏前期历史中 起过承先启后的枢纽作用。
拓跋焘
拓跋焘(408—452),字佛貍,谥号太武帝,庙号 世祖,史称魏太武帝。在他统治期间,北魏统一了 北方,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割据混乱局面得 以结束,为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 有利条件。
北方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北燕、大夏、后 秦、西秦、南凉、北凉、西凉等王朝的割据
游牧部落柔然(蠕蠕、芮芮)的存在
据了解,明元帝虽未进行实际性的统一北 方的战争,但我们认为,在他在位的时间应 属于消除拓跋贵族内部的矛盾,并打下由太 武帝来进行统一战争的准备状态
对于太武帝的措施,“自是,中原及西北 之地,一归于魏矣。”《资治通鉴》卷122
北方的重新统一,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社 会环境,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生产以及 商业都得到发展,文化艺术也有新的发展。 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的 条件
北魏统一北方简介
北魏统一北方简介北魏统一北方,是在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统一了北方,西晋末年以来135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北魏统一北方简介,希望你喜欢。
北魏统一北方分析中文名称:北魏统一北方参战部队:北魏、夏国、南凉等十六国战争结果:北魏统一北方时间:北魏登国元年(386年)至太延五年(439年)地点: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人物:拓跋焘拓跋圭冯跋拓跋嗣北魏统一北方详情平定关东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年),魏王拓跋圭面对后燕军的进攻,针对其恃强轻敌,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的方针,同时注重瓦解对方军心,奋勇追击,在参合陂(今内蒙左凉城东北)决战中歼灭四五万燕军。
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北魏势力进入中原。
第二年,拓跋圭乘胜进击,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夺得并州(治今太原西南);又东出井陉进入河北诸州郡,就地取粮,择弱而攻,逐步扩大战果,陆续占领信都(今河北冀县)、中山(今河北定州)、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镇,基本上平定了关东地区。
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进入中原的拓跋部,实行“分土定居”,开始由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并引用汉人士族,建立封建制度,开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飞跃向封建制的发展过程。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圭徙都平城,称帝,史称魏道武帝。
此后数年,北魏帝著力于巩固内部及既得地域,也时而与北部的柔然和关中的后秦交战。
如北魏天兴五年(后秦弘始四年,402年),魏主领大军以围城打援、分而歼之的战法,于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汾河东岸柴庄)大败后秦军,歼灭3万余人。
积极备战永兴元年(409年),拓跋圭被杀,长子明元帝拓跋嗣继位,嗣死,其子拓跋焘即位,是为世祖太武帝,于时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拓跋焘继位后,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整顿税制,分配土地给贫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汉人参政,旨在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与中原地主的结合,稳定社会,发展经济。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1) 图文
淝水之战为什么失败?
“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 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 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 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 有后患,悔无及也!”
——《资治通鉴》
淝水之战为什么失败?
从前秦方面看 (1)民族交融程度不深 (2)前秦军队指挥不当 从东晋方面看 (1)晋军英勇善战,战术正确 (2)为了保卫家园,士气高昂
丽和幸福,原来就在你路途的景色里!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时间也不能停滞,但是我们可以驻足。人生路上,一路行走,一路都是风景,路上,你会遇到很多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不要忘了经常抬头凝视一会儿蔚蓝的天空和飞翔的鸟儿;不要忘了去看一看路边盛开的花朵,嗅嗅花儿散发出的香气。 显得很美丽,你大凡可尽收眼底。只不过人生的风景画册里,有的柔和,有的热烈,有的凄美,还有的悲壮,只要你放慢脚步,多看看沿途的风景,多收藏些快乐的心情,人生就会轻松很多。也许在你放松心境的时候,你就能看见生活的笑容。不同的人生体验,才能让人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前秦和东晋的对峙
氐族 鲜卑、 羌、羯
4世纪后期 氐族苻坚重用汉人 王猛统一了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
前秦军队 步兵60余万 骑兵27万人 东晋军队 精兵8万人
淝水之战
东晋以少胜多 前秦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洛阳伽蓝记》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 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 中原却很风行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育教学课件
4、感情因素:自文明太后去世三年来,母权阴魂未散,文明太后的势力尚能制约 政局。孝文帝正是为了尽快摆脱这种旧的氛围,才迫不及待地作出迁都的决断。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孝文帝改革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木兰辞
北朝民歌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产方式 生活习俗 文化生活
政治制度 民族心理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内迁各族大多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制度
2. 汉化措施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 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 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 汉化措施
孝文帝改革
北魏文官俑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孝文帝改革
2. 汉化措施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1. 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孝文帝改革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 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原因
孝文帝改革
平城
1、地理环境: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差。 2、政治: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文化:传统风俗浓厚难以推行汉化改革
洛阳
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
部建立
北,魏
北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概论
北魏政权与北方民族关系概论淝水之战以后,北方的前秦政权瓦解,以前为苻坚所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北方的短暂统一被彻底破坏。
自此,北方又陷入分裂,公园386年,拓跋鲜卑部落的首领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何)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后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
史称“北魏”,孝文帝改汉姓后也成“元魏”。
北魏建立以后,便着手进行统一战争,当时的北方多个政权并存,它虽然面临诸多敌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时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随着战争的深入,北魏逐渐统一北方。
(北魏建立后,以战争为主,征服其他政权,拓跋焘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胡夏统万城。
公元431年灭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统一)。
北魏不仅在北方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而且还发动了对南朝的战争,夺去了南朝的几个军事重镇。
(由于南朝的经济实力发展迅速,北魏放松了对南朝的进攻,将主要精力放在北部地区)。
北方少数民族以柔然的力量最为强大。
柔然可汗为掠夺魏境的粮资和雄据大漠南北,连年互相攻战。
北魏为防御柔然,拱卫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修筑长城,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延袤2000余里,并设军镇、置戍卒。
柔然为适应军事上的需要,也建立了一整套军法。
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八月,即北魏拓跋焘即位之初,柔然可汗大檀率6万骑兵疯狂入侵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
拓跋焘力排众议,亲率2万大军赴云中救援,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柔然军。
魏帝为彻底摆脱北面柔然与南朝刘宋两面夹击的威胁,并雪云中被围之耻,在大败赫连夏,克其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后,决心集中力量打击柔然。
神鹿加二年四月,与众大臣商议击柔然,公卿大臣及保太后担心宋军进攻,均竭力劝阻。
太常卿崔浩认为:宋闻陛下克统万,内心深怀恐惧,必不敢动;柔然自恃遥远,谓我力不能制,防备松懈已久,故夏则散众放牧,秋则聚众南掠,今乘其放牧无备出击,可一举灭之。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相处,加强了相互的交流;生 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 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 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三、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胡 人 汉 服
……
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对阵双方 军力对比
特点
前秦——东晋 前秦: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 东晋:8万精兵
以少胜多
相关成语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 影 响 混战状态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 地——噶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拓片
思考:北人教魏版七“年级马上上册 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
北朝
三 国
魏 蜀 吴
十六国
西 (前秦) 晋
东晋
东魏
北魏 西魏 宋齐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唐 朝朝
南朝
淝水之战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
前秦衰败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大交融
北魏统一北方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 民族 生产 生活 政治 文化
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
方式 方式 制度 汉族 以农耕 定居 比较 先进
当严重,北魏统治者
为主
完备
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
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 治举步维艰。
北魏 以游牧 逐水草 相对 相对 鲜卑族 为主 而居 落后 落后
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迁都洛阳
今欲断诸北语,一丛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 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依旧。若 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略论柔然与北魏的关系
略论柔然与北魏的关系
田建平;林幹
【期刊名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6(0)3
【摘要】柔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于公元四世纪末到公元六世纪中叶。
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时期,正是柔然开始走向强盛的时期。
拓跋鲜卑的“重心南向”,使得柔然族有可能尽占“匈奴故地”,获得大漠南北这一广阔的活动场所。
公元四○二年(北魏道武帝天兴二年)柔然主社仑自称可汗,正式建立奴隶制政权,直至公元五五二年(西魏废帝元钦元年)被新兴的突厥族击灭止。
柔然政权存在时间(公元402——552年)与北魏王朝存在时间(公元386——534年)大体相当。
这个时期内,我国北方诸少数民族中,只有柔然能与北魏相匹敌,故二者既时相攻战,又时相和好。
本文拟对柔然与北魏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
【总页数】7页(P109-114)
【关键词】柔然;拓跋鲜卑;社仑;北魏道武帝;匹候跋;北方少数民族;大漠南北;地粟袁;阿伏至罗;豆仑
【作者】田建平;林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从柔然汗国与北魏的关系看北魏北边防务的兴衰 [J], 胡玉春
2.略论柔然与中原政权的关系 [J], 赵晓燕
3.北魏六镇与柔然关系探析 [J], 何建国;郭建菊
4.小议柔然与北魏的关系 [J], 王勇
5.柔然与北魏的使者往来研究 [J], 李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中后期的北边防务及其与柔然的和战关系《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02期作者:张金龙429年,北魏大军深入漠北腹地给柔然汗国以沉重打击,柔然力量受到极大削弱,双方一直所持敌对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北史·蠕蠕传》谓“太武征伐之后,意存休息;蠕蠕亦怖威北窜,不敢复南”。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分裂半个世纪的北中国重又出现统一局面。
北魏采取以功为守的战略,发动了数次对柔然的主动功击,防止其进犯漠南而影响北境稳定①。
终太武帝一代,北魏与柔然征战关系的格局虽然并未改变,但随着北魏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化,缓和的趋势开始上升,双方敌对关系缓慢解冻,和平通使的次数逐渐增加,而征战则越来越少。
与这种形势相适应,北魏北边防务也在前期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着调整,突出的特点是防守代替进攻而成为防务政策的主导思想。
这样,北镇地位以及与此相关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太安四年(458)十月,北魏文成帝北巡,欲伐柔然,“以寒雪方降,议还”。
侍中、太尉尉眷谏曰:“今动大众以威北敌,去都不远而便旋驾,虏必疑我有内难。
虽方寒雪,兵人劳苦,以经略大体,宜便前进。
”(《魏书·尉眷传》,下“《魏书》”二字皆略。
)这一主张被采纳,于是魏军“骑十万,车十五万辆,旌旗千里,遂渡大漠”②。
柔然处可汗吐贺真率部远遁,其莫弗乌朱贺颓以数千落降魏,乃“刊石记功而还”。
除这次较大规模的征伐外,在太武帝大举征伐后一二十年间,北魏与柔然之间很少有战事发生,双方敌对关系有所缓解。
和平五年(464),柔然处可汗病故,其子予成即位(受罗部真可汗),建元永康。
年号的建立,是继柔然部落联盟酋长自称可汙以后柔然汗国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进步,反映出它和北魏交往关系的发展而受到中原王朝文化的冲击已达到了一个较高层次,对柔然汗国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接着,予成率部众南犯魏境,为北镇游军所败。
当时北魏为防止柔然寇掠,在北镇地区派兵镇守,沿边巡逻。
予成所率部众为北镇游军击败的事实说明,这时柔然的力量已较过去大为衰退,对北魏的威胁也在减弱。
皇兴三年(469),柔然两次遣使到平城“贡献”(《显祖纪》),在友好行动的背后掩盖着侦察形势的意图。
次年,予成率众入侵边塞,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进犯,北魏朝廷予以高度重视。
献文帝引见群臣商议对策。
尚书右仆射拓跋目辰说:“若车驾亲征,京师危惧,不如持重固守。
虏悬军深入,运粮无继,不久自退,遣将追击,破之必矣。
”给事中张白泽则提议舆驾亲征,“岂可坐而纵敌”(《通鉴》卷132),这一主张为文献帝所接受。
以殿中尚书吕“罗汉与(尚书)右仆射元目振(辰)都督中外诸军事”(《吕罗汉传》)“掌留台事”(《通鉴》卷132);同时以陆“馥为选部尚书,录留台事,督兵运粮,一委处分”(《陆馥传》)。
献文帝与诸将北征:京兆王子推、东阳公拓跋丕督诸军出西道,任城王云等督诸军出东道,汝阴王天赐、济南公罗乌拔督诸军为中道(献文帝为统帅)前锋,陇西公源贺督诸军为后继(《蠕蠕传》,参各本传)。
参加这次征战的将领还有毛猛虎,拓跋平原等人(参见《魏书》本传)。
诸道魏军会合于女水(此役后改名武川,在今呼和浩特市西)之滨,献文帝亲誓众,诏诸将曰:“用兵在奇不在众也。
卿等为朕力战,方略已在朕心。
”乃以轻骑惑敌而击之,柔然部众溃退,乘胜“逐北三千余里,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戎马器械不可称计”。
柔然的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故在秋冬季节漠北高原天气严寒难以牧畜时便经常徙居漠南游牧,自觉不自觉地对北魏北部边境造成危害。
加上奴隶制游牧民族所特有的掠夺性生产方式,它便在放牧时乘机寇抄魏边,影响边地安宁。
为此,北魏每年在秋冬季节加强对北边的防守,《魏书·源贺传》:“是时,每岁秋冬,遣军三道并出(“屯于漠南”),以备北寇,至春中乃班师。
”这表明北魏北边防务政策已由主动进攻转变为以防守为主,它是北魏全国统一以后加强对内控制政策的必然结果,又反映出北魏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倾向。
这种办法比起柔然寇边然后进行还击来说,已是一大进步,但毕竟还存在着严重缺陷。
源贺认为它“劳役京都,又非御边长计”,上表说:请募诸州镇有武健身三万人,复其徭赋,厚加赈恤,分为三部。
二镇之间筑城,城置万人,给强弩十二床,武卫三百乘。
弩一床,给牛六头;武卫一乘,给牛二头。
多造马枪及诸器械,使武略大将二人以镇抚之。
冬则讲武,春则种植,并戍并耕,则兵未劳而有盈畜矣。
又于白道(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北)南三处立仓,运近州镇租粟以充之,足食足兵,以备不虞,于宜为便。
不可岁常举众,连动京师,令朝庭恒有北顾之虑也③。
源贺的建议是在深刻分析北魏与柔然双方冲突特征及北魏防务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
如据此议,北魏北边可建立一支稳定的防务力量,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卫体系。
春夏正是北镇地区生产季节,此时柔然正在漠北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游牧,为北魏防卫士兵进行耕作生产创造了安定环境;秋冬农闲季节,柔然为躲避高寒气候侵袭而南移,北魏此时正好讲武御敌,有足够的积储作为抗击柔然侵犯的后盾。
但是这一具体周备颇有实施价值的计划却未能受到统治当局的重视,“事寝不报”。
源贺上表正值献文帝末年,拓跋弘在数年前传位太子宏,仍以太上皇身份决策国政,太上皇与太皇太后冯氏的矛盾越来越大。
源贺上表没有任何处理结果,或许正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激烈而无暇他顾的缘故。
比起北魏正在实施的防务政策,源贺的计划更为积极,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防守措施:耕战兼行,屯田自给,戍边卫镇。
这一措施未能实施,表明北魏王朝尚不具备全面防守北边的能力。
孝文帝太和初年,遣军秋冬屯守漠南之策并未改变。
《魏书·源怀传》:孝文帝初年,为征南将军,“寻为持节,督诸军屯于漠南”;《元平原传》:太和时,“每岁率诸军屯于漠南,以备蠕蠕”。
延兴二年(472),太上皇曾经两次率兵还击柔然的进犯:二月,追击南侵之柔然部众至石碛,“不及而还”;十月,柔然部众南侵至于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拓跋弘率军欲渡漠追击,“蠕蠕闻军至,大惧,北走数千里。
以穷寇远遁,不可追,乃止”。
(《高祖纪上》)。
与此同时,柔然在西北地区对北魏进行寇掠,严重威胁着魏廷对西北边地的控制。
北魏在消灭北凉后不久,便在敦煌设镇④,加强对河西的控制,并开始经略西域。
这就危及原控制河西北边地区和西域的柔然汗国的利益,双方的冲突在所难免。
延兴年间,柔然曾数次进攻北魏敦煌,晋昌(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等边镇,为守将尉多侯,乐洛生、薛奴等击败⑤。
北魏朝廷对西北局势非常关注,“尚书奏以敦煌一镇,介远西北,寇贼路冲,虑或不固,欲移就凉州。
群官会议,佥以为然”。
给事中韩秀不同意移镇主张,他说:愚谓敦煌之立,其来已久。
虽土邻强寇,而兵人素习,纵有奸窃,不能为害,循常置戍,足以自全。
进断北狄之觇途,退塞西夷之{K22D309.jpg}路。
若徙就姑臧,虑人怀异意。
或贪留重迁,情不愿徙,脱引寇内侵,深为国患。
且敦煌去凉州及千余里,舍远就近,遥防有阙。
一旦废罢,是启戎心,则夷狄交构,互相来往。
恐丑徒协契,侵窃凉土及近诸戍,则关右荒扰,烽警不息,边役烦兴,艰难方甚。
(《韩秀传》)北魏朝廷采纳了韩秀之议而未移徙敦煌镇。
其时敦煌设镇已逾三十年,它是北魏最西边的一个军镇,其主要职责是控扼河西门户,并负责经略西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如果将敦煌镇移就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就意味着北魏迫于柔然威慑而主动放弃了河西西部地区,其后果将不仅是失去了对西域的部分控制权,而且也为柔然打开了通往关右的门户。
很显然,这种战略上的退却无疑会使西北边地蒙受极大损失,是缺乏全局观点的短浅之见。
北魏朝廷接受韩秀建议维护郭煌镇驻地的决策是正确的选择。
其后不久,裴修出任张掖子都大将,“张掖境接胡夷,前后数致寇掠,脩明设烽候,以方略御之。
在边六年,关塞清静,高祖嘉之”(《裴修传》)。
张掖所遭受的寇掠来自其北面的柔然,柔然可汗庭即在张掖正北⑥;虽然路途遥远,但大漠地区柔然骑兵可长驱南下,其活动范围可达张掖附近,从而造成严重破坏。
即使如此,北魏仍然牢牢地控制着河西地区。
北魏加强北边防御而减少攻战,适应了它与柔然关系趋于缓和的客观形势。
延兴五年(475),柔然可汗予成“求通婚娉”,魏廷未予同意,故“终显祖世,更不求婚”。
联姻虽未实现,但双方通使关系却日益频繁,见于史书记载的主要是柔然通使北魏。
延兴六年(承明元年,476)有四次,直至太和六年(482),几乎每年都有柔然使者到北魏京师平城“贡献”(《高祖纪上》)。
南朝曾经派使者经河南道去柔然,欲相互联络以夹攻北魏⑦。
由于双方之间路途遥远,使者通行困难重重,信息难以及时勾通,所以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太和三年(479)十一月,北魏派遣假梁王拓拔嘉督二将出淮阴,陇西公拓跋琛出广陵,河东公薛虎子出寿春,进攻南齐(《高祖纪上》,参各本传)。
就在其后不久,柔然可汗予成率十余万骑南寇魏边,至塞而还。
或许这就是前此联络计划的一次反映。
事实上,柔然此行并无与魏军交战之意图,而是借机徙牧漠南,“校猎”一番罢了。
二中书监高闾在太和八年(484)九月上表“安边之策”,提出“为国之道,其要有五”:文德、武功、法度、防固、刑赏。
他主要就防固问题展开论述,《通鉴》卷136载其辞曰:北狄悍愚,同于禽兽,所长者野战,所短者攻城。
若以狄之所短夺其所长,则虽众不能成患,虽来不能深入。
又,狄散居野泽,随逐水草,战则与家业并至,奔则与畜牧惧逃,不赍资粮而饮食自足,是以历代能为边患。
六镇势分,倍众不斗,互相围逼,难以制之。
请依秦、汉故事,于六镇之北筑长城,择要害之地,往往开门,造小城于其侧,置兵扞守。
狄既不攻城,野掠无获,草尽则走终必惩艾。
计六镇东西不过千里,一夫一月之功可城三步之地,强弱相兼,不过用十万人,一月可就;虽有暂劳,可以永逸。
凡长城有五利:罢游防之苦,一也;北部放牧无抄掠之患,二也;登城观故,以逸待劳,三也;息无时之备,四也;岁常游运,永得不匮,五也。
表上之后,孝文帝诏曰:“览表,具卿安边之策,比当与卿面论一二。
”《魏书·高闾传》记述更加详实,并对筑长城方法有全面说明。
高闾安边之策是北魏王朝北边防务政策由进攻改变为防御为主以来,首次在理论上总结历代安边防卫经验,并进一步在实践上加以改进的建议。
他从分析北魏与柔然不同的战争特点出发,认识到双方的优劣所在,从而利用我之所长攻敌之所短,使敌之所长难以发挥作用,而我之所短则又转化为优势。
这样在北边防务中便可获得主动,收到良好的功效。
我们知道,鲜卑拓跋部本徙自漠北,游牧业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因此一直到北魏前期,其军队仍以骑兵为主力,骑兵的特点是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城,这在北魏初年统一兼并战争中有充分表现。
北魏统治中原汉地时间已久,鲜卑族汉化程度不断加深,其野战能力减弱,同时,大量汉人服徭役,参加征戍,步兵的成分在逐渐增加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