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背影

合集下载

背影的课文赏析

背影的课文赏析

背影的课文赏析背影的课文赏析1《背影》写于1925年10月,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

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 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 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办完后, 父亲去南京谋事, 作者返北京上学, 父亲同行一段路以后, 不得不在浦口车站分手时的情景。

《背影》的题材极其平常, 表达的感情却极为真挚深沉。

它通过描绘父亲为给儿子送行时无微不至的父爱, 抒发了拳拳思亲的感情, 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 一般人们的困苦生活境遇以及凄凉灰暗的社会世态。

《背影》篇幅短小, 却具有经久不衰、叩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首先它构思巧妙有新意, 布局凝炼更精美。

作者把描写的焦点凝聚在一个极普通又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

作品开门见山地写道: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全篇写提真切感人的父子之情, 开头却只说忘不了他的"背影"。

这是用诗的具象方法来构思并点题的。

但是点题的, 作者也没有扣住背影写下去, 而是由远及近地、层次有序地描述了祖母的丧事, 父亲的亏空, 并再三强调父亲对远行儿子的慈爱温情。

在这简洁的叙述中, 笼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切气氛, 这为下文重点描写父子离别情景作了铺垫, 十分自然地为主题的展现起了过渡作用。

作品在着力刻画背影时, 避免平均着墨, 尽量做到浓淡相宜, 虚实结合。

如作品中除开头以背影点题外, 又三次提到背景。

第二次是为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过铁道, 作品饱含深情, 用笔较重, 具体细腻地勾画了父亲的背景, 实中有虚。

第三次是写离开车站时, 父亲一刹那的背影, 只虚带一句: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这淡淡的一笔, 将父子不忍分离的悲酸怅惘都活画了出来, 是对前面描写的有力补充, 这里虚中又有实。

第四次则是结尾, 作者引用父亲来信中的话说明父亲晚年心境的凄凉, 仿佛又一次见到父亲的背影, 这完全是记忆中的背影, 是多年后由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景象, 是幻觉, 也是实情, 它把全篇情感升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 并与开头呼应。

背影课文赏析

背影课文赏析

背影课文赏析《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

这种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结合抒情。

“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潸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

文章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它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这是因为: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

文章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去着意描写,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

《背影》ppt课件

《背影》ppt课件

思考探究
2.为什么要写得这样详细?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 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 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 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 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 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 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 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 快地流下来了。
思考探究
1.第6段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 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 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 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 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 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 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 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 快地流下来了。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 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以 文笔洗练、语言秀丽箸称,散文代 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 等。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 《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 《朱自清文集》里。
读准字音
xiè sāng chóu chú yū
课堂小结
本文仅一千多字,却蕴含了极丰 厚且复杂的情感,感人至深。它以 “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和父亲 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生动地刻画 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 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 父亲深切的思念。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是 重中之得,将父亲的慈爱与迂 执、艰难与努力、困顿与挣扎 都聚集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 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 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合作探究(一)
一段“望父买橘”的描写,让我们看 到了深沉的父爱,但父亲的爱又何止于 此,它还隐藏在很多细节和看似简洁的 语言中,你发现了吗?请说一说。

《背影》ppt课件

《背影》ppt课件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
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 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 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当堂检测
1.第6段“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处流的是什么泪? 在“望父买橘”中,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
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作者这时流的是对父亲的感激之泪。
当堂检测
2.“我”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请结合课文具体谈 谈。
开始“我”对父亲不理解,甚至觉得他迂,到后来看见父亲为 “我”买橘子的背影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的眼泪很 快地流下来了。可以说,“我”对父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顿 悟”的过程。
第14课 背 影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鉴赏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姓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籍贯: 江苏扬州,原籍浙江绍兴。 身份: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 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重点探究
(3)感人 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
而十分感人。由于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 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 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4)白描手法
文中“望父买橘”的场面运用白描的手法,把父亲一系列的动作 表现出来,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PPT课文课件

《背影》PPT课文课件
写作背景
听课文录音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细节重点
第二节
识 字 识 词
交 卸 奔 丧 踌 躇 迂 腐 蹒 跚 颓 唐
xiè
sāng
chóu chú

pán shān
tuí
琐 屑 晶 莹 差 使狼 藉 簌 簌 擦 拭
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火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开篇点题,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这篇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四写流泪
《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
——辛酸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动作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
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朱自清
- .
主目录
第一节
课 文 导 读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名篇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收在《朱自清全集》里。《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背影》课文赏析

《背影》课文赏析

《背影》课文赏析《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描绘父亲送别儿子时的一系列细节,展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这篇文章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细腻的人物刻画、巧妙的叙事技巧、质朴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而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

一、情感表达《背影》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

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父子之间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描述父亲送别儿子的一系列细节,如买橘子、叮嘱、离别时的背影等,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

这种情感表达深入人心,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二、人物刻画在人物刻画方面,《背影》也表现出色。

朱自清先生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父亲的形象不仅在外观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在内心世界中展现出深沉的父爱和对儿子的无尽关怀。

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刻画,作者表现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感人,让读者在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叙事技巧《背影》的叙事技巧也非常巧妙。

朱自清先生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描述了离别的场景,再追溯到过去的回忆,最后回到现实。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也使得故事更加紧凑有力。

同时,作者在叙事中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语言特点《背影》的语言特点也非常突出。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和深刻。

同时,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寓庄于谐,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这种语言特点使得《背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朱自清先生文学风格的重要体现。

五、主题思想《背影》的主题思想是展现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呼唤亲情和人性的回归。

朱自清先生通过描绘父亲送别儿子的一系列细节,展现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感人。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主题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于我们理解亲情和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佳作。

___《背影》课文原文

___《背影》课文原文

___《背影》课文原文我已经有两年没有见到父亲了,但我最深刻的记忆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去世了,父亲也辞去了他的职务,这是一段非常不幸的时期。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回家。

当我见到父亲时,看到了满院子的狼藉,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

父亲说:“事情已经这样了,不要难过,好在还有希望!”回家后,我们卖掉了一些财产,父亲还清了债务,然后借了钱来办理祖母的丧事。

这段时间,家里非常困难,一半是因为丧事,另一半是因为父亲失业了。

丧事结束后,父亲要去南京谋生,我也要回北京上学,于是我们一起出发。

到了南京,有朋友邀请我们去游玩,我们在那里呆了一整天。

第二天早上,我们必须要过江到浦口,然后乘车北上。

父亲因为事情很忙,本来说不会送我,让一个熟识的茶房服务员陪我去。

他多次嘱咐那个服务员,非常仔细。

但是他最终还是不放心,担心服务员不可靠,犹豫了一会儿。

其实我当时已经二十岁了,去过北京两三次,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劝他不要送我,但他只是说:“没关系,他们不太可靠。

”我们过了江,到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必须要给脚夫一些小费才能过关。

他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当时我觉得自己非常聪明,总觉得他说话不够好听,必须插嘴。

但最终他还是讲定了价钱,然后送我上车。

他为我挑选了靠车门的椅子,我把他给我做的紫色毛大衣铺在座位上。

他嘱咐我在路上小心,晚上要保持警觉,不要感冒。

他还嘱咐茶房好好照顾我。

当时我暗自嘲笑他的迂腐,因为那些人只认钱,让他们照顾只是白费。

而且我已经这么大了,难道还不能照顾自己吗?现在想想,当时的我真是太聪明了!这篇文章是___的《父亲》。

文章通过父亲去买橘子的一幕,描绘了一个贫困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父子之间的感情。

父亲为了家庭的生计,不得不出门谋生,但年老体弱,生活颓唐,心中郁闷,常常对家庭琐事发怒。

然而,当他和儿子分别时,却流露出深深的关爱和牵挂,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文章朴实无华,却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背影》课文原文(通用8篇)

《背影》课文原文(通用8篇)

《背影》课文原文《背影》课文原文(通用8篇)《背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散文,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背影》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背影》课文原文篇1作者: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背影》课文解析

《背影》课文解析

《背影》课文解析《背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优秀课文,通过对一个平凡的背影故事的讲述,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爱的认同与感慨。

本文将从背影的象征意义、情感表达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对《背影》进行详细的解析。

1. 背影的象征意义在《背影》这篇课文中,背影具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背影象征着父爱的无私和坚定。

在文中,鲁迅先生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展现了他父亲默默奉献、默默付出的一面。

其次,背影也象征着成长中的离别与牵挂。

当作者告别父亲时,他看到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这一幕不仅仅代表着他离开家乡上学,更是意味着他逐渐长大与成熟。

2. 情感表达《背影》一文中融入了作者对父爱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默默奉献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对成长过程中的牵挂与思念之情。

例如,文中作者提及了父亲为自己辛苦攒下的银元,这种实际的付出让作者倍感心疼与感动,同时也意识到了父亲的爱是无私的。

这种情感的描写,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与思考。

3. 人物形象塑造在《背影》中,作者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塑造,更加深化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父亲在书中被描绘成一位朴实、勤劳的农民,他默默奉献于家庭,从不张扬。

这种平凡而伟大的形象,使得父亲的背影更加真实可感,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同时,父亲的形象也象征着一种亲情和慈爱,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塑造,读者更容易理解父爱的伟大与无私。

4. 思考与评价通过阅读《背影》,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无私,更能思考与回顾自己与父辈的关系,进而对家庭、亲情和成长等话题进行深度的思考。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关切。

无论是文学性还是思想性,都使得《背影》成为了一篇经典之作。

总结:通过对《背影》课文的解析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意义。

背影在作品中起到了象征、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

读完《背影》,我们可以思考与回顾自己与父辈的关系,思考家庭、亲情和成长等话题,并且对传统家庭观念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教案模板高中语文背影

教案模板高中语文背影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背影》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

(3)学会赏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孝道观念。

(2)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2. 学会赏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

2. 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查字典理解字词含义。

2. 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三、合作探究1. 小组讨论:文章标题“背影”有什么含义?2. 小组讨论: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有何特点?3. 小组讨论: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有何表现?四、课堂展示1.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情感。

二、赏析文章1.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三、写作练习1. 教师布置写作练习:以“父爱如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展示1.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教师点评。

2.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写作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背影》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背影》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词汇学习:(1)解释并练习使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通过语境理解,加强对词语的记忆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的故事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3.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想象并写下自己家人的背影。

(2)通过分享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练习和分享,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背影》课文。

2. 图片或视频:与家庭和亲情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写作纸张和文具:用于学生写作练习。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亲情主题,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和感受。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人物关系和情感。

七、课堂互动1. 问题回答: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并解释自己的观点。

2. 讨论交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背影》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和体验作者的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父爱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家庭情感的认同感。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介绍和作品背景。

解析课文“背影”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2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知识。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解释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通过举例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第四章:作业与评估4.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选择一个段落进行细致分析和解读,展现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关注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深度和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以及他们的写作表达水平。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春》等,以加深对作者风格的理解。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父爱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思考。

5.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开展文学社团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才华。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课堂氛围营造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发表见解。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6.2 多元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一系列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领悟文章的主旨,体会父子深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3)通过情感体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父子深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2)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3)学会珍惜亲情,提高人际关系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深入体会父子深情,培养感恩情怀。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父子深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为进入文章内容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父子深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活跃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练习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3. 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父爱的感受和体会,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庭、亲情的感悟。

2. 选取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进行阅读,分析其表达技巧和主题思想。

3. 写一篇读后感,加深对《背影》的理解和感悟。

背影的教案模板语文高中

背影的教案模板语文高中

年级:高中教材:《背影》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作者情感。

2.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作者情感。

2.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

2.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生平。

2. 提出问题:背影在文中有什么含义?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新课导入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意境。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情感。

三、深入分析1. 分析背影的含义:背影是父亲的形象,代表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

2. 分析作者情感: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充满了敬仰和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亲情的渴望和珍惜。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白描、象征等手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1. 学生仿写一篇以背影为题材的文章,提高写作能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亲情的力量。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情感。

2. 强调背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六、课后作业1. 仿写一篇以背影为题材的文章。

2. 收集有关亲情的名言警句,进行摘抄和赏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背影》这篇文章,使学生深入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文学素养。

背影 朱自清 上海 高中 语文

背影 朱自清 上海 高中 语文

背影朱自清上海高中语文「背影」是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所写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散文的巅峰之作。

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1年,当时朱自清任教于上海的南洋公学,全文真情流露,打动人心,颇具感染力。

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通常会将《背影》作为重要的散文进行学习,通过阅读、分析和体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

整篇文章以朱自清回忆起自己的父亲离世前后的一件事情为线索进行叙述。

文章以真实而温情的笔触,抒发了朱自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情感真挚,文字简练而含蓄。

通过作者的一段段回忆,逐渐展现出朱自清与父亲之间深厚的亲情和师生关系,同时也表达出对父亲离世后的思念与失落。

在文章的开头,朱自清回忆起自己赴京参加考试前夕,父亲为他准备行装的情景。

作者以细腻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父子之间的温馨亲密。

文章中,父亲的每一个周到的准备都表达着对儿子的关心和期望。

父亲默默无闻地把毛衣、手套等一一放入行装中,他知道这些东西是儿子在北方的寒冷冬天需要的。

而他对儿子的叮咛更是倍加温暖,更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未来的美好寄托。

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得整个场景更为真实感人,也让读者对父亲的爱与关怀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而在文章的中段,作者回忆起自己在离家时的眼泪,准确地描绘了离别时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作者写道:“我怕他听出来,怕他骂我,打我,然而他毕然不语,只是默默地看着我。

”这是一个韵律感的句子,通过短短的五个字加一个停顿,展示出父亲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及透过父子之间的眼神、心灵交流,传递出的强烈的深情。

此时父亲没有责骂,没有宽慰,只是默默相视。

这种含蓄而坚定的父爱,让人感叹至深。

文章的高潮部分是朱自清回忆起自己参加考试回家后,看到父亲将他留宿的房间布置得干净整洁时的场景。

这时,父亲已经年迈,而儿子已经长大成人。

在这个场景中,朱自清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一切都已尽力了解的心意。

父亲察颜观色,欣赏他的进步以及听他述说考试情况,这种以儿子为中心的关怀,让朱自清感动不已。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爱的伟大。

2.学习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爱。

2.教学难点: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朱自清散文,如《荷塘月色》等,让学生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要学习的《背影》,提出问题:“背影”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提出问题:“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3.合作探究a.《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特点?b.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背影”这个词?c.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情感?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如:生动、细腻、真挚等。

5.案例分析教师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分析其语言特色。

6.课堂小结提醒学生学会关爱家人,珍惜亲情。

7.作业布置要求作文内容真实、感人,语言生动、细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亮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能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讨论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点评到位,能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2.不足部分学生对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把握不够准确。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环节匆忙结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时间安排和教学细节上加以改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爱的细腻情感。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当读到‘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背影》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途径,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和珍贵,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正直的品质;(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的人物形象和情节;(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及其含义;(3)欣赏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亲情的珍贵和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文章主题和情感;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4.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5. 案例分析法: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亲情的珍贵和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文章主题和情感;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5. 朗读展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6. 案例分析: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亲情的珍贵和孝敬父母的重要性;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背影》全文;2. 总结课文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及其含义;4.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孝敬父母,并将心得体会与同学分享。

高中《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背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作品中父亲形象的特点及其对儿子的影响。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文本细节,把握作者情感倾向。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增强家庭观念。

(2)学会珍惜亲情,尊敬父母。

(3)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父亲形象的特点及其对儿子的影响。

3. 领悟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本细节,把握作者情感倾向。

2.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父亲形象特点和作者情感表达。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细节,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

4. 课堂讲授: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相关文学知识和道德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父亲形象特点和作者情感表达。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细节,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

5. 课堂讲授:讲解相关文学知识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感悟亲情。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思考改进措施。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分组合作探讨,分析父亲形象特点和作者情感表达。

2. 第二课时:(1)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细节,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

(2)课堂讲授:讲解相关文学知识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感悟亲情。

高中《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背影》教案设计

高中《背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会运用文学作品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父爱的深情表达,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爱与付出,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课文《背影》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探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亲情主题。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2. 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亲情故事。

教师批改和反馈,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讨论分析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结构和表达能力。

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背影》全文。

2. 相关资料:朱自清的生平介绍、课文背景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课文背景介绍和内容分析。

2.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讨论和写作练习。

3. 第三课时:学生展示和评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中的亲情主题。

2. 深入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背影》高中教案赏析

《背影》高中教案赏析

《背影》高中教案赏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父亲的形象描绘,体会父爱的伟大。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一聊: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背影这个词语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2.谈一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某个背影让你记忆深刻?二、课文阅读1.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课堂讨论: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了什么?2.分析父亲形象:课文中有哪些描写父亲的地方?这些描写展现了父亲的哪些品质?3.分析课文情感: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是如何体现的?四、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型,描述一个你记忆中的背影。

2.小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课文结构、父亲形象和课文情感。

2.谈一谈:你们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情感?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课文中有哪些细腻的描写?这些描写对表现父爱有何作用?2.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课文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四、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2.小组交流:互相评价作文,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课时一、作文评析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谈一谈:你们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情感和描写手法?三、课后作业1.根据修改意见,完善自己的作文。

2.阅读其他关于父爱的文章,比较分析其与《背影》的异同。

四、教学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背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次背影
父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 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 点?
惦 记 背 影
思念父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刻 画 背 影
望父买橘
惜 别 背 影
父子分别
再 现 背 影
别后怀念
你认为哪次的背影最 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 儿子真挚的爱?
这段动词准确精当, 请据课文填空:
戴 我看见他—着黑布小 穿 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 走 棉袍,蹒跚地—到铁道边,慢 探 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穿 爬 他—过铁道,要—上那边月台, 攀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 缩 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 倾 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 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情感目标: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听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uchú yū sāng chó xiè 交 卸 奔 丧 踌 躇 迂 腐
高台三中
王政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朱
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
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去世,父
写 作 背 景
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
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
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古往 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爱, 今天在课堂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父 子之间浓浓的爱意。请大家结合自己的 体会将你感受到的爱用最美的语言表达 出来:示例如下:爱是 ,……

示例1:爱是生活中朋友一个会心的微笑,爱是亲 友一句鼓励的话语,爱是同学一句温馨的祝福,爱 是父母一句深情的叮咛……
将你课外收集的反映父母关爱 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诗句等 给大家展示出来。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 国谚语) 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英国谚语)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苛罗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法国谚 语)
迂腐: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触目伤怀: 看到家庭败落,心里感到悲伤。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记叙了八年前作者 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 景。
(2) 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最 不能忘记的是背影”。本文一共 写了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示例2:爱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香醇。
示例3:爱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人感到无限温暖。 爱心是( ),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活 的希望。
请你欣赏

让我怎样感谢你
---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读 yí ng suŏ xiè pánshān tuí 准 蹒 跚 颓 唐 琐 屑 晶 莹 · ·· 字 ·· · jí sù fù 音
狼藉
·
· ·· ·
· ·
簌簌
·
赋闲
祸不单行: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来临。
奔丧:从外地急忙赶回家处理亲属的丧事。
解 释 生 词
Q
(满院)狼藉: 乱七八糟的样子。
赋闲: 指失业在家。
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流 的泪很快地—下来了。
儿子理解了父亲的 深情吗? 为什么?
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每次都在 什么情况下写的?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l--------------++-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惜别之泪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四次流泪 悲哀之泪 感动之泪 惜别之泪 伤心之泪
四个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用简洁 的文字产生出无限深情。平时的生活中 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感动过,也许 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 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打开记忆 ··· 的闸门,让思绪飞扬,为同学们叙述一 次让你最为感动的爱的故事。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 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 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 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 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 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 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 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