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第2节第2课时力的测量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课件:3.2.3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共16张PPT)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课件:3.2.3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共16张PPT)

知识点❷ 力的示意图 6.用50牛的力沿与水平面成60°角斜向右上方拉 物体,使之在水平面上运动,下列力的示意图正确 的是( B )
7.如图所示,电线对电灯的拉力为4牛,试作出 该拉力的示意图。
8.如图所示,有一物块放在倾角为30°的斜 面上,在一个大小为6牛、方向水平向右的推力 作用下沿斜面向上运动。试作出这个推力的示 意图。
知识点❶ 力的三要素 1.(温州中考)如图所示是一种常用核桃夹,用大小相 同的力垂直作用在B点比A点更易夹碎核桃,这说明力的 作用效果与( C )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受力面积有关
2.如图所示实验,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C )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作用点有关 C.力的方向有关 D.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16.如图所示,将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 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使钢片受力而发生如图甲、乙、丙 、丁的四种形变。
(1)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乙中钢片的形 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 力的___大__小_有关。
(2)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丁中钢片的弯 曲方向,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 力的__方__向__有关。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①和④
D.②和④
13.根据要求画出下列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1)用10 N的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弹簧。 (2)用200 N的力提水桶。 (3)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50 N的力向右上
方拉小车。
14 .实 验 证 明 , 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 _大__小__有关,还跟力的_方__向___和__作__用__点_有关; 如图所示,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不同 位置,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说明力的作用效 果跟它的_作__用__点___有关。

《第2节__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节__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的含义,了解质量对于物体惯性和重力影响的重要性。

2. 学习应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正确应用天平的方法。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应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教学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掌握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实验操作中的误差控制。

三、教学准备:1. 天平一台,砝码一盒,实验器械若干。

2. 设计PPT课件,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准备学生实验所需的物品,确保安全可靠。

4. 设计实验报告模板,方便学生记录和整理数据。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简述质量的观点: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 介绍质量的测量在平时生活、工业生产、科学钻研等方面的意义。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实验器械展示1. 实物展示天平、砝码、镊子等测量工具。

2. 介绍应用方法,并强调安全操作。

(三)实验操作与质量测量1. 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学生应用天平、镊子等工具,尝试测量不同物品的质量。

2.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确保安全与准确。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发现质量的基本属性——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四)小组讨论与分享1. 小组内分享测量经验,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汇总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

3. 鼓励学生在班级内分享本组实验效果,提升学生的自大心和表达能力。

(五)知识拓展1. 介绍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干系,让学生了解国际单位制(SI)。

2. 展示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感受质量的实际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小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质量测量的重要性。

2. 安置作业:回家后继续练习应用天平,并尝试测量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天平的应用方法,能够正确应用天平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1、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2、让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模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体验并感受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3、让学生动手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些文具用品所受重力的大小,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第1节力
第二课时:第2节弹力
第三课时:第3节重力
第四课时:第3பைடு நூலகம்重力
第五课时:本章小结
说明
1、力的示意图作图方面:明确作图要求,养成正确的作图习惯和方法。
2、实验探究方面: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实验。本实验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等方面。
单元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事例或实验,掌握重力、弹力,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重点、难点与关键
教学重点:力、弹力、重力的概念,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重力的方向,画出重力的示意图。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讲授法、实验教学法、情景创设法等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第七章《力》》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描述、重力和弹力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等。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的基础,是后续学习力与运动、压强、浮力、功与功率等知识的前提,在整个初中物理力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好本章即是开了个好头,为本学期的力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初中二年级物理力的作用和测量

初中二年级物理力的作用和测量

初中二年级物理力的作用和测量物理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它具有方向和大小。

在初中二年级的物理学习中,理解物理力的作用和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初中二年级物理力的作用以及常见的测量方法。

一、物理力的作用1. 推力:推力是将物体向着某个方向移动或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推力,比如推门、推车等。

推力的大小取决于推的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而方向则与推的方向相同。

2. 拉力:拉力是将物体从一个地方拉向另一个地方的力。

与推力类似,拉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拉的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

3.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使物体朝向地球的中心。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在地球上,物体的重力近似于其质量与9.8的乘积。

4. 弹力:弹力是物体被压缩或拉伸后恢复原状的力。

当我们用手指按住弹簧并释放时,会感受到弹力的作用。

弹力的大小与被压缩或拉伸的距离成正比。

二、物理力的测量方法1. 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物理力的工具。

它由一个弹性弯曲的弹簧和一个指示器组成。

当受力作用于弹簧上时,指示器会指示出力的大小。

通过读取指示器上的刻度,我们可以准确测量出物理力的大小。

2. 弹簧天平:弹簧天平也是一种测量物理力的工具。

它由一个弹簧和一个指针组成。

当物体挂在弹簧上时,弹簧会被拉伸或压缩,指针会指示出力的大小。

通过读取指针指示的位置,我们可以获得物理力的大小。

3. 测力仪:测力仪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物理力的仪器。

它通常由一个固定支架、一个测力传感器和一个显示器组成。

测力传感器可以将物理力转变为电信号,显示器则可以显示出力的大小。

测力仪可以在实验室等环境中精确测量物理力。

4. 水平力的测量:当需要测量水平方向上的力时,可以使用水平力测量仪。

它由一个可调节的平台和一个指示器组成。

通过调整平台的位置,使其水平,然后将待测物体放在平台上,在指示器上可以读取到力的大小。

第二节 滑轮(第2课时)

第二节  滑轮(第2课时)

铁佛中学活页教案授课教师李中权授课日期课型新授课班级三(4)、(5)、(6)课题第二节滑轮(第2课时)定、动滑轮的实质及滑轮组的组装与特点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这两种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

2、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变形杠杆。

3、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组成滑轮组,达到既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学习,初步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和课堂实验等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实质教学难点1、动滑轮的瞬时支点的确定方法。

2、根据设计要求,连接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集体备课个人修改教学过程一、复习纠正作业中的错误1.滑轮的识别,尤其是乙图中的滑轮,它是动滑轮,作用力作用在中心的轴上,虽然费力但是省距离。

2.讲清动滑轮重力不能忽略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二、预习设计、成果展示三、小组合作、师生探究讨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2.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不变。

3.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4.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5.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

6.得出结论: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

三、滑轮组1.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2.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四、简单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组装口诀:单从动,双从定,从里向外绕。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课件 (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课件 (新版)浙教版

__和反_光_镜 __;要使视野(shìyě)变暗,光可圈调小__
__,使平用面__镜 __;要使视野(shìyě)变亮,光可圈调
大__ __凹,面使镜用__
__。
第六页,共29页。
认识(rèn shi)显微镜 1.(19分)如图是普通(pǔtōng)光学显微镜,读图回答问题:
第七页,共29页。

第三页,共29页。
3.练习使用低倍显微镜: a.安放:左手托__ 镜座__,右手握__ 镜_臂_,镜筒在
_前___,镜臂在__后__,放在___左_前方。 b.对光:转动__ 物镜(wùjìn_g_),转使换_器_ 低倍物镜(_w_ù正jìn对g)
通光孔,再转动__ 遮光_器_,让__ 较大_光_对圈准通光孔。
第二节 细胞(xìbāo)
第一页,共29页。
第2课时(kèshí) 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
第二页,共29页。
1.实验目的: (1)认识__ 显微镜 __的结构,知道各结构的 __ 操作方法 __。 (2)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__ 微小(wēixiǎo_)_的,物并体学习 绘制__显微图__。 2.实验器材:__ 显微镜__、__“上”字载玻_片_、铅 笔(qiānbǐ)、头发、线、纸片、透明塑料尺。
A.凹面镜换成平面镜 B.调节粗准焦螺旋 C.换用高倍镜 D.用更大的光圈
第十八页,共29页。
11.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对光时,用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B.要使视野变亮,可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C.镜筒下降,当物镜靠近载玻片时两眼注视目镜 D.要使刚观察到的物像更清晰,可调节(tiáojié)细准焦螺

第二十六页,共29页。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是( ) B

机械能第2课时(PPT课件(初中科学)28张)

机械能第2课时(PPT课件(初中科学)28张)
第2节 机械能
第2课时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学习目标
• 1.知道机械能的概念。 • 2.能通过实验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能
解释与机械能转化有关的现象。 • 3.掌握判断机械能转化的标准,理解机械能守恒。
上图中有没有产生能量的变化呢?
一、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滚摆的运动
课堂小结
一、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二、机械能 1.机械能的概念 2.机械能守恒 三、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应用 撑杆跳高、水力发电等
及时巩固
1.一辆汽车匀速上坡,它的( B ) A.动能增加,势能增加 B.动能不变,势能增加 C.势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D.势能增加,机械能减少
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 能的总量就保持不变,或者说,机械能 守恒。
三、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应用
撑杆跳高
水力发电
风力发电
跳台滑雪
近地点:卫星离地球中心最近的点 远地点:卫星离地球中心最远的点
从地面上看,卫星在近地点时势能最小,动能最大;在远地点 时势能最大,动能最小。卫星从近地点运转到远地点时,动能 转化为势能;从远地点运转到近地点时,势能转化为动能。
及时巩固
4.分析皮球从手中落下又弹起的过程中的力__势___能转化为__动___能;撞击地板 时,__动____能转化为__弹__性__势___能,离开地面向上弹跳时, ___动____能转化为__重__力__势___能。
课下作业
一盆花放在你的身边,你会看到它的美。可是当把这盆花 放在楼顶的边沿处,你从下边走过时,这时你注意到的不 是它的美,而是危险。这是为什么呢?
及时巩固
2.下列现象中,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 D) A.秋千由最高处向最低处荡去 B.张开的弓把箭水平射出去 C.骑自行车匀速上坡 D.腾空上升的礼花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观察生物2、2细胞第2课时显微镜的使用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观察生物2、2细胞第2课时显微镜的使用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

7 如图所示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规范的操作顺序是 ( B)
A.a→b→c→d B.c→a→b→d C.a→c→d→b D.c→a→d→b
8 读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显微镜以下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A.__粗__准__焦__螺__旋__;C.____目__镜______; D.__物__镜__转__换__器__;E._____物__镜_____。
11 如图所示为显微镜视野内某生物体所处位置及运动路 线,则此生物体的实际位置及运动路线应为( A )
12 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两个视野,要把
视野中的物像从图甲转为图乙,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序 是( C ) a.转动细准焦螺旋 b.调节光圈 c.移动装片 d.转动转换器 A.c→a→b→d B.d→c→b→a C.c→d→b→a D.c→a→d→b
15 【中考•丽水】根据你所学的显微镜知识,回答下列 问题:
(1)对光时,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__倍__物___镜_正对通光孔。
(2)调距时,先使镜筒下降,再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 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进行 的操作是____C____。 A.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继续寻找物像 B.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继续寻找物像 C.眼睛注视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靠 近载玻片
13 若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四次,每次仅调整目 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下面各图。试问其 中视野最暗的是( D )
【点拨】 视野最暗是指放大倍数最大的。
14 在观察细胞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其中描述 正确的是( )
A.甲图在换用高倍镜后,调节②来观察物像 B.乙图清晰物像的视野中,细胞数目多的是② C.丙图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往右下方

《第2节__走进科学实验室》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2节__走进科学实验室》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走进科学实验室》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设备,掌握应用方法。

2. 学习并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实验设备的应用方法,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所需实验设备和材料,如试管、量杯、烧杯、试剂瓶等,以及各种实验试剂。

2. 预先安置实验任务,以便学生在课前预习。

3. 制作实验操作步骤的PPT或视频,以便学生参考。

4. 安排实验室应用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

5.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恪守实验室规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实验图片,如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二)实验室介绍指挥学生参观实验室,介绍实验室的设施和设备,照实验台、实验器械、实验药品等,让学生了解实验室的基本构成和操作规范。

(三)实验操作基础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器械的准备、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等。

同时,向学生介绍实验室安全知识,如如何正确应用实验器械、如何处理实验废弃物等。

(四)具体实验操作以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为例,如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器械,安全处理废弃物。

(五)实验总结与评判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收获,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判,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拓展学习推荐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项目和书籍,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继续探索科学实验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科学测量》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科学测量》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 .
/kejian/kexue/
物理课件: .
/kejian/wuli/
化学课件: .
/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 .
/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 .
/kejian/dili/
历史课件: .
/kejian/lishi/
c长度体积体积 Nhomakorabea测量工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第四节 科学测量(第2课时)
- .
1.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
2.学会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2.50cm
2.50cm
2.50cm
2.50cm
2.50cm
2.50 × 2.50 = 6.252
cm2
2.50 × 2.50
量筒
刻度均匀
量杯
刻度不均匀
一选
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二放
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缓缓倒入液体。
俯视
三看

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量筒读数不需要估读。
四记
34mL
仰视
例1、实验课中老师要求同学们测量出36毫升水,明明同学站着俯视量筒
测出的36毫升水 ( A )
A.少于36毫升
俯视
课堂小结
一、体积
1.定义: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
2.单位:cm3(mL)、dm3(L)、m3
二、体积的测量
1.工具与使用:
2.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 : = −
一选
二放
三看
四记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观察生物2.2细胞2.2.2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课件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观察生物2.2细胞2.2.2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课件新版浙教版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的同学一味追求课堂笔记做得“漂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特意把笔记做得很
第2课时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
4.调距:先用低倍物镜寻找物像,先降镜筒后升高镜筒,降低 镜筒时要在侧面观察是否压片,升高镜筒时正对着目镜寻找物像。 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换用高倍物镜观察只调节细准焦螺旋,使 物像变得清晰。 5.观察: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用右眼睁开,以便及时观察 记录结果。
第2课时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
新知二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安放:___右_____手握着镜臂,___左_____手托着镜座, 将显微镜放置在接近光源,靠身体前方略偏____左____的地方, 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2.对光:___低__倍_物____镜正对通光孔,调节___反__光__镜___,使视野 中出现一个明亮的__圆__形____视野。 3.放片:将玻片放在___载_物__台____上,用__压__片_夹_____压住,正对 ___通_光__孔____。
课堂小结
显微镜
基本结构
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成像特点: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操作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距—观察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第2章 观察生物

第2节 力的存在(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

第2节 力的存在(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

3、力的单位:牛顿 用字母 N 表示
版权所有4、弹簧秤的结构: 5、弹簧秤的使用:
牛顿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 1、力的单位是_____ 弹簧测力计, ____ 1牛 。实验室中测量力的常用工具是________ 量程 。 使用时不能超过它的____
2、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 (1)测量范围是______ 0~5N ,分度值是_____ 0.2N 。 不能 (填“能”或 (2)该弹簧测力计_____ “不能”)马上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如不能,应进行的操作是: 将指针调节到零刻度 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所有1.6N 。 (3)如图弹簧秤的读数为 _____
版权所有标力的数值和单位 —— 力的大小
(4)作图时的注意事项
①、每个受力图上不论作用着几个力, 其标度必须统一。 ②、每条有向线段至少含二个标度大小的长度, 且是标度的整数倍。 ③、作用点可以是线段的起点、也可以是终点。 ④、辅助线用虚线(如表示角度)
版权所有-
线段的长短 箭头所指的方向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版权所有-
力 的 三 要 素
为了精确表示力的大小,还要在图中附上标度, 指出某一长度表示多少牛的力。
10N
F = 20N
通过作图的方式全面完整地表示“力”的三要 素 力的大小: 20N
力的方向: 垂直于墙面 力的作用点:在图钉帽上
版权所有-
四、常见的力 --- 弹 力 1、定义: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
这个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 a、接触
b、弹性形变
五、力的测量 1、测量仪器: 测力计
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秤
2、弹簧秤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第2节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第2节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的定义,了解质量的测量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天平的应用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树立周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天平的应用方法,学会测量物体的质量;2. 教学难点:理解质量的定义,正确应用天平进行测量。

三、教学准备:1. 天平一台;2. 砝码、小物体(如小石头、小纸片等);3. 实验台及实验器械;4. 黑板、白板、笔等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请同砚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2. 引入观点: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 展示实物:请同砚们观察并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

教师分别请几位学生回答,并强调需要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

(二)探究活动1. 讲解应用方法:请同砚们认真阅读天平的应用方法,教师进行演示并强调注意事项。

2. 学生实践操作:每位同砚应用天平测量一个物品的质量,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讨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教师提问并总结:请同砚们举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天平的正确应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教师对同砚们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强调误差问题。

(三)知识应用1. 阅读材料:请同砚们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材料,了解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判断题:教师出示一些判断题,请同砚们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3. 小组活动:请同砚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质量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汇报讨论结果。

(四)小结与作业1. 小结:请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的基本观点和测量方法。

2. 作业:请同砚们回家后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并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的定义,掌握应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每课教学反思第1节物质的构成分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初中学生刚接触的微观世界,还不能很好地认识分子的特点。

本节课力争在引入、类比等方面加强学生对分子的认识,由宏观现象的观察进入微观世界,再由微观世界走出宏观世界是这门课的一条教学路线。

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不多,在设计上安排了一课时。

课上完感觉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还是不很到位,所以觉得还是应该安排两个课时比较合适。

第一课时可以讲分子的认识和分子的质量体积较小及分子间存在空隙。

第二课时可以讲分子是不停的运动和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如下: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用一杯水让学生思考不停的分辨,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来进行猜想。

通过蔗糖在不同情形下的观察引入分子的概念。

分子的大小通过数据的说明来得以体现,而分子之间有空隙用酒精和水的混合现象引起思考,再用黄豆和芝麻的混合来体现分子之间有空隙。

第2节质量的测量在质量的测量中学生经常会发生一些错误,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1、测量前的调节:将天平放平后,移动游码到零刻度线,并调节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测量时的调节:左物右码,通过加减祛码并移动游码式天平平衡。

注意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3、如果测量前没有将游码归零,则测量结果要偏大,应将测量结果减去游码没有归零的读数。

4、如果测量时将物体和祛码放反了位置,测量结果也偏大,应将祛码质量减去游码读数。

5、如果天平的祛码使用时因为生锈或粘上污迹使祛码偏重,则测量结果偏小。

6、如果天平的祛码使用时因为磨损使质量偏小,才测量结果就要偏大。

第3节物质的密度总的教学思路:一、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七年级科学第2章教材分析

七年级科学第2章教材分析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无论物体放在什么位置,无论物体是静止 还是运动,无论物体做什么运动,无论外界条 件如何变化,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始终保持 竖直向下。
画出物体A所受的重力的示意图
A
第6节
摩擦的利和弊
关于气体的摩擦
在真空中可飞行40千米
在空气中只能飞行4千米
子弹出射速度为620 m/s,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
第2章 运动和力
玉环县教育局教研室 郑青岳
一、本章总体安排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机械运动 重力 参照物 速度

弹力
摩擦力
力 和 运 动 的 关 系 惯性
二 力 平 衡 条 件
二、本章的主要特点
1、内容丰富
2、注重探究 3、联
机械运动(最基本的运动) 声运动 光运动 物理运动 电磁运动 热运动
4.把太阳能板遮掉一部分,
再看看显示屏的变化。
第2 节
机械运动
(1)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
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
(2)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 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两类问题:
(1)叙述一个具体的运动,让学生指出
运动的参照物是什么。
(2)对一个物体,给出不同的参照物,
第4 节
力的图示
作力的图示的要领
• • • • 确定受力的物体; 根据力的大小选定合适的比例线段; 确定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从力的作用点画力的作用线,按比例确 定线段的长度,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牛
9牛
9牛
5牛
1牛
5牛 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为5牛 1牛
4牛 1牛 1牛
3牛
第5 节
物体为什么下落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科学第2章 第2节 形形色色的植物(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浙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科学第2章   第2节 形形色色的植物(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第2节形形色色的植物(第2课时)【核心概念】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学习内容与要求】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④说出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的主要特点。

⑥观察和描述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感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种子植物的概念;了解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区别;了解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与人类的关系。

2.科学思维:能够根据观察对种子植物进行分类;3.探究实践:通过分析图文资料等信息,辨别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分类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的观念。

【教材分析】本课时为新浙教版七上第二章第2节的第2课时:种子植物;教材首先给出种子植物的概念,再从学生熟悉的植物的种子着生情况比较入手,引入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教学中注意“果皮”和“种皮”的区别,教材还罗列了一些常见的并具有代表性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使学生对这类植物有一个概念性的分类。

【教学思路】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教学过程】我们熟悉的许多植物都能产生种子,如马尾松、苹果、豌豆等。

这样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属于种子植物。

1、种子植物:(1)种子植物:能产生种子并种子繁殖的植物,称为种子植物。

探索活动:(1)切开葡萄、剥开豌豆,观察种子的着生情况。

(2)观察马尾松球果中的种子着生情况。

(3)比较上述几种植物的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

葡萄和豌豆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而马尾松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

2、种子植物的分类:种子植物分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

(1)裸子植物:①裸子植物:种子直接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这样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如,马尾松、苏铁、银杏、柏树、杉树等都是裸子植物。

科学拓展:马尾松的种子生长在球果时,难道球果不是果实吗?其实马尾松的球果不是果实,那一片片木质的结构称为鳞片,种子就裸露在鳞片之间的缝隙中。

苏铁、银杏上长出的那些颗粒也都是种子,外面都是种皮。

20242025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新教材第1章第2节科学测量第2课时体积测量讲义教师版

20242025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新教材第1章第2节科学测量第2课时体积测量讲义教师版

第2节科学测量第2课时体积测量必备知识点一、体积的定义及单位1.体积是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

2.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m3)。

还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等。

3.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4.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m)3=(100cm)31m3=106m3二、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和量杯1.认识量筒和量杯:量筒和量杯都没有零刻度,不同点是量筒中的刻度是均匀的,量杯上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上密下疏(如图所示)。

2.量筒(或量杯)的正确使用方法(1)弄清量筒(或量杯)的量程和最小刻度(每小格表示多少毫升);(2)量筒精确度:分度值相同时,量筒越细,精确度就越高。

(3)测量时要把量筒(或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量筒不可以加热、溶液配制、化学反应;亦不可放到天平上使用)(4)读数时,视线跟液面相平:观察量筒(或量杯)内液面时,如果液面是凹形的,那么要以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为准;如果液面是凸形的,那么要以凸形液面中央最高处为准。

水、酒精、煤油等的液面是凹形的,水银的液面是凸形的。

3.误差分析:读数时如果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记作:“俯大仰小”取液体时:俯视,体积偏小;仰视,体积偏大。

三、体积的测量1.对形状规则的固体,如长方体,可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宽、高,再利用公式计算出其体积。

2.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或量杯,取定量体积的液体时,最后用胶头滴管补足。

3.对形状不规则的小块固体(该物体不溶于水也不吸水,在科学实验中用排水法测其体积),可用量筒、水、细线进行特殊法测量。

4.特殊法测量体积A.用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图):(1)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正确读出水的体积V1(适量水是指既能浸没固体小物体,又能使浸没固体小物体后液面不超过量筒的量程);(2)将小固体用细线拴住,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 力的存在
[归纳提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它是以英国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手托2个鸡蛋的力约为1 N。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 力的存在
[情景展示2]
第2节 力的存在
第2节 力的存在
(2)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越长。 (3)使用方法 ①检查: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__零_刻__度_线___。 ②观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③测量:测量时,所测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__量__程____,要沿 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施力。 ④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面板垂直,需与指针__相__平____。
[归纳提升] 1.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前应先进行调零,使指针正对零 刻度线,并认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测力时注意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所测拉力的方向一致,指针不 要与测力计的外壳摩擦。 3.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面。 [注意] 拉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否则弹簧测力计会损 坏。
[问题探究]怎样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 力的存在
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力的存在
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课时 力的量
新知学习 互动探究 课堂小结
第2节 力的存在
考纲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弹力的概念。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第2节 力的存在
重要提示: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公认的基准进行比较的过程。我们称这个公 认的基准为一个单位。力的单位是牛(N),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提及, 所以我们要大概知道1 N、10 N、100 N相当于什么。测量是需要工 具的,在测量过程中也会产生误差,所以测量时会有许多的注意事 项。
第2节 力的存在
新知学习
新知一 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牛__顿____,简称 ___牛_____,用字母 ____N____表示。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1 N。
第2节 力的存在
新知二 力的测量
1.弹簧受到手的拉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 态,弹簧的这种性质叫作___弹_性____。手拉弹簧时也会受到弹簧反 抗拉伸的作用,这种力叫作___弹_力____。 2.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作__测_力__计__。实验室常用的 测力计是__弹__簧__测_力__计___。 3.弹簧测力计 (1)结构:弹簧、拉环、指针、拉杆、面板、秤钩。
第2节 力的存在
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 力的存在的制取
[情景展示1]
第2节 力的存在
[问题探究]大象与蚂蚁力的大小差别很大,怎样测量力的大小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 力的存在
课堂小结
力的测量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