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从风火痰虚论治

合集下载

从痰论治眩晕治验

从痰论治眩晕治验
光明中医 21 0 0年 4月 第 2 5卷 第 4期
C G M A r 0 0 V l 54 J MC pi2 1. o 2 . l
・6 5 ・ 8
从 痰 论 治 眩晕 治 验
苏谨 河 南 中医学院 ( 州 4 0 0 ) 郑 5 0 0 摘要: 本文总结王宝亮教授对眩晕从“ 辨证论治和灵活遣方的经验。王宝亮教授认为痰浊在眩晕病发生发展过程 中起重要 痰” 作用, 从痰热、 痰火、 风痰、 痰郁、 痰瘀、 痰湿、 虚痰方面辨证, 创立治眩晕五法,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兼加虚实之不同辨证论治, 临床疗
用 。 “ ” 由水 液 内停 而 凝 聚所形 成 的病理 性 产 物 。 痰 是 根据 痰 的性 状 及所 兼 见 的不 同证 候 , 证 有 痰 热 、 痰 痰 火、 风痰 、 痰瘀 、 痰郁 、 湿 、 痰等 。痰 浊停 阻于 脏腑 痰 虚 之间, 或见 于某些局 部 , 或流 窜 全 身 , 可导 致 诸 多 症状 和病 证 , 故有 “ 百病 多因痰 作祟 ” “ 病多 痰 ” 说法 。 、怪 等 眩晕病 证 , 代记载 颇多 。《 问 ・ 历 素 至真要 大 论 》 为 : 认 “ 诸风 掉眩 , 皆属于肝 ” 《 , 景岳全 书 ・ 眩晕 》 : 无 虚不 日 “
必致 血瘀 , 血瘀 内阻 , 必生 痰 , 久 痰迷 瘀 闭则 眩晕 生 ; 体
虚 年老多虚 , 虚可生 痰 , 之起 , 于脾 肾 , 痰 源 而脾虚 生痰
高某 , ,3岁 , 男 5 工人 , “ 晕伴恶 心 4年 , 以 头 加重 3
天” 2 0 于 0 9年 6月 1 日来 诊 。4年前 无 诱 因 出现 头 5
( 文校对 : 宝亮 本 王 收 稿 日期 :0 9—1 20 0—0 ) 7

晕眩 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 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中医辨证及治疗
晕眩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颈椎病、内耳问题、药物副作用等。

中医认为晕眩是气血失调或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因此在辨证论治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和经验。

辨证
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症所属的证候。

对于晕眩,常用的证候包括:
1. 痰浊证:晕眩伴有头重、恶心、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中医认为痰浊阻塞了脏腑,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肝阳上亢证:晕眩伴有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等症状,中医认为肝阳过盛导致阴阳失衡,影响了头部的正常功能。

3. 脾虚证:晕眩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脾气暴躁等症状,中医认为脾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了身体的营养吸收和代谢。

治疗
中医治疗晕眩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达到疗效。

常用
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草药疗法: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师会开具相应的草药方剂。

例如,对于痰浊证,可以使用化痰祛湿的草药,如半夏、茯苓等;
对于肝阳上亢证,可以使用清肝泻火的草药,如柴胡、黄芩等。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风池、太冲、涌泉等。

3.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调理饮食也对晕眩有一定疗效。

例如,
对于脾虚证,可以适量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饭、小
米粥等。

总之,中医对于晕眩的辨证论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来进
行个体化的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时寻求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和帮助,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细目一:概述一、眩晕的概念及源流1.眩晕的概念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敌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2.眩晕的源流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索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饮致眩学说。

《景岳全书》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治疗弦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

此外,还指出:“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二、熟悉有关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三、眩晕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

如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眩晕的常见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虚,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头脑外伤。

二、眩晕总的病机及与虚、火、风、痰、瘀的关系及转化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理性质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或痰火上蒙、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眩晕多属实证。

治疗眩晕立效方

治疗眩晕立效方

治疗眩晕立效方
[主方]柴胡 10g,黄苓 10g ,法夏 10g,党参 15g,甘草5g,大枣 12g,生姜 10g ,陈皮 10g ,夜苓 15g,白树15g,泽泻15g,天麻(轧细吞服> 10g,钩藤(后下) 12g,菊花 10g。

[主治]眩晕。

出处:现代经方大师江尔逊老先生论治眩晕
眩晕是常见病、多发病,有的是缠绵癌疾,根治不易。

历代医家论治眩晕,有“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 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等学说,虽各具道理,终是一隅之见。

而现代经方大师江尔逊老先生论治眩晕,则是对上述各家学说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倡言眩晕之基本病机为风、火、痰、虚综合为患,治疗大法为怯风清火豁痰补虚面面俱到,自拟柴陈泽泻汤泊之。

此方实为小柴胡汤、二陈汤、泽泻汤、六君子汤之合方。

其中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透达郁火,升清降浊:二陈汤化痰降气:泽泻汤涤饮利水。

方中尚寓有小半夏为日夜苓汤,亦可降逆化痰,涤饮止呕:又寓有六君子汤,运牌和胃以治本。

加天麻、钩藤、菊花者,旨在柔润以息肝风。

据大量临床病案验证,此方一般仅服 2-4 剂,多能迅速息止眩晕之急性发作,可为高效验方。

眩晕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中医辨证论治眩晕在中医看来以风、痰、虚引起清窍失养。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病变也可以引起眩晕,也可参照中医加以辨证论治。

偏方释疑由于缺乏调理治疗的眩晕反复危害较大,所以在日常的调理也是必须的,中医在这方面效果较好,能更好地长期调理跟进。

偏方一:天麻煲汤天麻10~30克,猪骨或者鱼适量。

此方中,天麻平肝息风止痉的功效,归肝经,性味甘平、不热不凉,适合长期有眩晕的老人使用。

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等。

偏方二:清肝茶枸杞、菊花、山楂适量泡茶喝。

此方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也能适当地降低血脂,适合于血压偏高的老人日常服用,特别是经常容易急躁、烦热的老人。

偏方三:黑豆煲汤黑豆(胡萝卜)适量,日常煲汤食用(也可以配合其他肉类使用)。

此方中,黑豆性味甘平,有解表清热、养血平肝、补肾壮阴、补虚黑发之功效,适合长期体质虚弱的老人调理。

“针对无风、无痰、无虚不作眩三个方面,中医治疗眩晕在古时就已经有很好的方药可以治疗调理。

方剂重要的是要对症,适当加减而用,效果更佳。

”林兴栋教授提醒。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杜仲、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益母草、牛膝加减。

此方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的功效,常用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眩晕,高血压患者常见,常伴有头痛、失眠等表现。

半夏白术天麻汤黄柏、干姜、天麻、苍术、白茯芩、泽泻、人参、白术、炒曲、半夏、橘皮加减。

此方有补脾燥湿、化痰息风的功效,适合由于脾胃不健而致的水湿内停,热蒸水,水气上扰于脑的眩晕,是“痰眩”首推的方药。

眩晕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眩晕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眩晕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

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

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眩晕多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总结出治疗眩晕很有效的八种方法,现分述如下:1 养血熄风法肝藏血,血虚不能养肝则肝阳暴亢,虚风内动。

叶天士谓:“肝为风木之脏,全赖肾水以滋之,肝血以濡之”。

今血不养肝,感阳化风,眩晕作矣。

治取养血熄风,方选当归地黄饮加减。

2 滋水涵木法肾水不足,厥阴化风,上扰清窍致眩晕。

叶天士谓:“水亏不能涵木,厥阴化风鼓动,烦劳阳升,病期发矣”。

治当滋水涵木,使风阳潜藏,自无升动之意。

常选枸菊地黄汤加减。

3 补气升阳法劳倦过度,中气下陷,清气不升,元气亏虚,眩晕乃作。

正如《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止眩。

常选补中益气汤化裁。

4 健脾养心法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

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眩晕发生。

治宜健脾养心,用归脾汤加味。

5 燥湿化痰法清阳不升则湿痰生,内风上冒则眩晕起,风火挟痰上扰清窍则头重目眩,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

”张璐玉谓:“无火不作痰,无痰不作眩。

”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和胃,选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6 疏肝解郁法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可致眩晕。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理气为法。

选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化裁。

7 温阳化饮法脾主后天,职司运化;肾主先天,温煦气化,共同维持水液代谢。

如素体阳虚或误用汗、吐、下、损伤阳气,以致水湿停留,饮凝不化,痰饮乃发。

饮邪上逆,清阳阻遏,则头目眩晕。

《金匮要略》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治以温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8 补肾活血法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

《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

”症见眩晕,动则尤甚。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眩晕的发生主要与情志不遂、年老体弱、饮食不节、久病劳倦、跌仆坠损以及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内生风、痰、瘀、虚,以致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突发眩晕。

一、病因1.情志不遂长期忧惠恼怒,肝气结,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风阳扰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2.年老体虚若年高肾精亏虚,不能生髓,无以充养于脑,或房事不节,阴精亏耗过甚,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均可致肾精亏耗,髓海不足,而发眩晕3.饮食不节若平素嗜酒无度,暴饮是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清窍失养,而引发眩晕。

4.久病劳倦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气随血耗,或忧思劳倦,损伤脾胃,暗耗气血。

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皆可发生眩晕。

5.跌仆坠损素有跌仆坠损而致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使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此外,外感六淫之中,因“高颠之上,唯风可到”,风邪与寒、热、湿、燥等诸邪,皆可导致经脉运行失度,挛急异常,使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二、病机1.眩晕的基本病机包括虚实两端。

本虚为肝肾亏虚,气血亏虚,或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标实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2.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或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亦可发为眩晕。

3.眩晕的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虚。

眩晕从_痰_论治_刘文华

眩晕从_痰_论治_刘文华

对于化疗无效及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应果断的放弃化疗,将不断尝试新方案所需的宝贵时间和体质节省下来,依靠中医中药,在给予祛痰、化瘀、扶正等辨证治疗的同时,重视辨病治疗,酌情加用夏枯草、半枝莲、八月札、猫爪草、白花蛇舌草、喜树果、黄药子等,常轮换应用,味少而功专,量小而力著,且不易耐药。

3小结目前已有较多对中医药治疗恶性淋巴瘤的论述,收稿日期:2011-03-18作者简介:刘文华(1962-),女,河北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心内科治未病亚健康。

辨证分型较为繁杂,治则治法各抒己见,但该病总的治则不外乎祛痰化瘀扶正,临证时重视与化疗周期的配合,并参考病人辨证的不同,三因制宜,进行整体规划,斟酌治疗策略,以期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9.[2]肖志伟.林丽珠教授治疗恶性淋巴瘤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0(3):46.[3]李道睿,崔太荣,吴皓,等.林洪生辨治肿瘤学术思想初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6):86.眩晕从“痰”论治刘文华1,欧洋1,邵敏2,崔吉英3(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辽宁沈阳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3.大连市中医院,辽宁大连116100)关键词:经典理论;眩晕;从痰论治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9-1798-02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

元代医家朱丹溪提“无痰不作眩”。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从“痰”论治眩晕,收到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1对痰的认识“痰”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指由口鼻分泌的经咳唾而出的稠浊之物,即有形之痰。

李妍怡教授治疗眩晕经验总结

李妍怡教授治疗眩晕经验总结

李妍怡教授治疗眩晕经验总结摘要李教授认为眩晕的病理因素以风、痰、虚为主,主张从风、痰、虚三个角度入手辨证论治眩晕病,治疗当以平肝熄风、健脾化痰、调养心脾,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关键词眩晕;风;痰;虚;李妍怡李妍怡主任医师为甘肃省名中医,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尤擅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

现将李教授治疗眩晕经验介绍如下。

1疾病概述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

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

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

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1]。

本病中老年人多发,近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对眩晕所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载,如《凑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

《灵权·海论》指出“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获苓汤治疗眩晕。

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运》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做了详尽论述,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上耳”。

《医学正传·眩运》言:“眩运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现代有学者认为,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风、火、痰、虚、瘀等引起清窍失养,其病位在脑,病机可归纳为肝阳上亢、气血不足、肾精不足、痰湿中阻、气虚血瘀等证[2]。

天旋地转,头晕犯了怎么办?中医有验方

天旋地转,头晕犯了怎么办?中医有验方

天旋地转,头晕犯了怎么办?中医有验方头晕相信朋友们都有过这样的感觉,确实是难受,有些朋友还会反复发作,特别是美尼尔氏综合证,颈椎病引起的头晕,中医有良方。

中医上讲:有“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学说,也可以看出眩晕多由“风,火,痰,虚”等病因病机引起,治法上多以熄风,清热,化痰,健脾补虚为主。

柴陈泽泻汤作为老中医手中的眩晕验方,有哪些独到之处,与朋友们浅谈如下。

组成:柴胡、陈皮、泽泻、钩藤(后下)、白菊花、黄芩、白术、甘草、半夏、党参、茯苓、天麻、生姜、大枣解析:此方是由小柴胡汤、二陈汤、泽泻汤、六君子汤组合加天麻,钩藤,菊花而成。

其中:小柴胡汤(柴胡,半夏,党参,黄芩,生姜,大枣),具有和解少阳,透达郁火的功效。

二陈汤(半夏,陈皮,甘草),化痰降浊。

泽泻汤(泽泻,白术)健脾利水。

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痰,以绝生痰之源。

天麻,菊花,钩藤平肝阳,熄肝风。

由上可以看出,此方疏肝清热,健脾化痰,平肝熄风,治疗以风,痰,火,虚,为病机引起的头晕胀痛,耳鸣,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等症,治疗各种眩晕,都受到良好效果。

临床运用:多用此方治疗颈源性(颈椎病)头晕:酌加葛根,川芎,丹参。

高血压引起头晕:酌加龙骨,牡蛎,夏枯草,生赭石,石决明,珍珠母,镇肝潜阳。

美尼尔氏综合征头晕:酌车前子,石菖蒲,苍术,丹参。

鼻源性头晕:酌加苍耳子,辛夷,荆芥,防风。

眼源性头晕:酌加枸杞子,贡菊花,密蒙花,决明子。

脑梗塞头晕:酌加丹参,红花,川芎,地龙,全蝎,鸡血藤,桃仁,赤芍。

医案分享:张XX,女,54岁,起床时突然头晕,天旋地转,不能睁眼,恶心呕吐,耳鸣,面色黄,乏力,脉弦,舌苔黄腻。

证型:痰蒙清窍治则:健脾化痰,清热熄风方药:柴陈泽泻汤+石菖蒲,苍术,车前子用法: 水煎服,恶心呕吐时浓煎频服,不恶心呕吐,正常服用,一副一天,一天两次。

疗效:两剂后头晕明显减轻,无恶心呕吐,食欲增加,乏力好转,先后调理一周,无头晕,无呕吐,无乏力。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眩晕(头晕)】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眩晕(头晕)】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眩晕(头晕)】眩晕(头晕)眩晕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证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神经衰弱等病,临床表现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有条件者可做CT、MRI 检查。

4、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鉴别要点1、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为主证。

而眩晕无昏迷及半身不遂等症。

2、头痛与眩晕可同时互见,但以头痛为主证。

3、厥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主证。

而眩晕欲仆或晕旋仆倒后始终神志清醒。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病位:眩晕病位在脑,但以肝、脾、肾三脏失常最为常见。

肝阴不足,或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有头胀痛,面潮红等兼证。

脾失健运,痰湿中阻,可有眩晕头重,食欲不振,呕恶,耳鸣等症;气虚血少,则有面色无华,纳差,肢体乏力等症。

肾精不足,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状。

(2)辨病性:眩晕以本虚标实为主,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为病之本,风、火、痰、瘀为病之标。

2、治疗原则治疗大法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气血。

本病的发生以阴虚阳亢者居多,应注意滋阴潜阳。

3、分证论治(1)风邪上扰【证候】眩晕,可伴有头痛,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或伴咽喉红肿,口干口渴,苔薄黄,脉浮数;或兼见咽干口燥,干咳少痰,脉浮细;或肢体困倦,头重如裹,胸脘闷满,苔薄腻,脉濡。

【治法】风寒表证治宜疏风散寒,辛温解表;风热表证治宜疏风清热,辛凉解表;风燥表证治宜轻宣解表,凉润清热;风湿表证治宜疏风散湿。

论眩晕必因风、火、痰、虚

论眩晕必因风、火、痰、虚

论眩晕必因风、火、痰、虚例案:患者8岁时因不慎落水,着凉受惊,卧病月余,体质渐差。

11岁即患眩晕,发时头昏目眩,耳鸣,呕恶,每年发作五六次。

迁延至20岁时,一游医令服铅粉18g(1日吞服6g)治疗眩晕,导致急性铅中毒。

经华西医大附院排铅治疗4个月,铅中毒的主要症状消失,但眩晕明显加重。

患者经常头昏目眩,甚至感觉天旋地转,不敢睁眼,眼球胀痛,视物有飘动感,耳鸣耳闭塞,手足振颤,干口区心烦。

西医诊断:内耳眩晕病。

曾经省市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

中药曾用过乎肝潜阳,熄风止痉,滋养肝肾,健脾化痰,虫类搜剔通络等,服药达数百剂,均无显效,经常无法坚持工作。

刻诊:症如上述,舌红苔薄白,脉沉细。

借鉴江尔逊老中医论治眩晕的独到经验,拟诊为脾肾亏虚,风火痰上扰,试投“柴陈泽泻汤”加味:柴胡10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5g,茯苓12g,陈皮10g,甘草3g,白术10g,泽泻30g,钩藤12g(后下),菊花10g,天麻10g(轧细吞服),生姜10g,白芍12g,生牡蛎30g。

效果:服3剂,头昏目眩、眼球胀痛、干呕、心烦明显减轻;守服25剂,诸症基本消失。

曾随访2年,惟诉情怀不畅时感觉头昏,或轻微眩晕,而照服本方二三剂,便可息止。

按:本例眩晕缠绵17年,又曾受铅粉毒害,身体一直较差,堪称顽固性眩晕,故屡经中、西医治疗未获显效。

中医接诊后,虽未收迅速息止之功,但能守法守方,服至25剂终于基本息止,疗效满意。

柴陈泽泻汤,临床验证数百例,一般服2—4剂便能迅速息止眩晕,不失为一首高效验方。

但也有自行缓解的,但临床所见较少。

至于眩晕急重症,屡用西药如镇静、安定、止吐及抗胆碱能药物,却收效甚微,而转诊于中医者,却不少见。

何谓眩晕?眩者眼目昏花,晕者头脑晕转。

但细检中医古书及现代教材,竟有将头昏、头重足轻而无旋转感觉亦赅于其中者,这只能叫做广义的眩晕。

而西医的眩晕,则分为“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两大类,堪称泾渭分明。

其真性眩晕,亦称“旋转性眩晕”,由前庭神经或内耳迷路病变所致,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并感觉自身旋转,或周围景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头痛、共济失调等,此为真性眩晕的特征。

眩晕的辨证治疗

眩晕的辨证治疗

眩晕的辨证治疗不少医家但见眩晕,便谓气血虚弱或肝阳上亢。

殊不知外感六淫,内伤气血脏腑,皆可导致眩晕,包括“真眩晕”和常见的头晕眼花。

以风火、湿痰、正虚者居多。

外感眩晕有风眩、风热眩晕、风寒眩晕、燥火眩晕、暑湿眩晕、中暑眩晕等。

内伤眩晕有气虚、血虚、失血、阳虚、肾虚、气郁、肝阳、肝火、湿痰、痰火、痰饮、停饮、风痰等。

分述如下:真眩晕:多见于内耳病变。

症见眩晕突然发作,自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并伴呕恶。

治宜和中化痰,随症选用二陈汤(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泽泻汤(《金匮要略》:泽泻5、白术2)加减。

风眩,又称风头眩,由于体虚,风邪入脑所致。

症见头晕眼花,呕逆,甚则厥逆,发作无常,伴有肢体疼痛。

治宜扶正祛风。

随症选用川芎散(《丹溪心法附余》:山药、甘菊花、人参、茯苓、川芎、山茱萸肉)、独活散(《外台秘要》:独活、白术、防风、细辛、人参、干姜、蜀天雄、桂心、栝蒌)等方。

风邪眩晕,由外感风邪所致。

症见头痛,骨节烦痛,身热多汗,上气喘逆,躁扰时眩。

治宜解表祛风为主,方用羌活防风汤(《病因脉治》:羌活、独活、柴胡、前胡、防风、荆芥、甘草、川芎)加减。

风热眩晕:因风热上壅所致。

症见头目昏眩,甚至旋晕欲倒,胸中不舒,呕吐等。

治宜祛风清热为主。

随症选用羌活汤(《兰室秘藏》:炙甘草、泽泻、酒洗栝蒌根、白茯苓、黄柏、柴胡、防风、黄芩、酒黄连、羌活)、防风通圣散(《宣明论》:防风、荆芥、麻黄、连翘、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大黄(酒蒸)、芒消、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等。

寒邪眩晕:外感寒邪所致。

症见身热无汗,恶寒拘紧,头痛身痛,时时眩冒(自觉头昏重眼前发黑欲倒)。

治宜解表散寒为主,方用羌活败毒汤(《病因脉治》:羌活、防风、广皮、甘草)加减。

燥火眩晕:外感燥热之邪所致。

症见身热烦躁,口渴引饮,夜卧不宁,头眩眼黑,小便赤涩,脉躁疾。

治宜清火润燥,随症选用柴胡清肝饮(《病因脉治》:柴胡、青皮、枳壳、栀子、木通、钩藤、苏梗、黄芩、知母、甘草)、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炙甘草、粳米)等。

治疗眩晕的验方

治疗眩晕的验方

治疗眩晕的验方
经方大师江尔逊先生(1917~1999)有一个治疗眩晕的验方——靖眩汤,此方由13味药组成:
柴胡、黄芩、茯苓、制半夏、生姜、党参、白术、大枣、泽泻、陈皮、钩藤、天麻、菊花。

功效:舒郁清火,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平肝熄风。

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眩晕,如美尼尔氏病、高血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链霉素中毒、头部外伤等。

临床见症:头晕目眩,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不敢转动头部,可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甚则汗出、面色苍白等。

眩晕的病因病机,概言之,不外风、火、痰、虚四字,如《内经》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目为之眩",约皆言风言虚。

仲景论眩,則主心、脾、肾阳虚,少阳火升,痰饮上逆。

后世医家,则主火、主痰、主虚,各有偏重。

本方用柴胡疏达肝木,佐黄芩以清泻相火;
党参、白术、甘草、大枣,补气健脾,以为治本之图,其义有三:一则实脾(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以御木旺乘土;二则脾健自能运化水谷精微,输精及肾,滋养先天;三则崇土以制水饮上逆。

半夏、生姜、茯苓、泽泻、陈皮,和胃降逆,涤饮止呕;
钩藤、天麻、菊花,平肝熄风。

加减运用:
1、剧烈呕吐者,以生姜汁易生姜(每服2一3匙,兑服);
2、腹痛、便溏,或情绪不畅者,去黄芩加白芍;
3、脾肾阳虚,头重眩苦极者,加熟附片;
4、高血压者,加代赭石、石决明、夏枯草;
5、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当归;
6、链霉素中毒者,加骨碎补;
7、颈椎病或头部外伤者,加丹参、三七、川芎。

浅析余国俊教授治疗眩晕经验

浅析余国俊教授治疗眩晕经验

浅析余国俊教授治疗眩晕经验刘安东【摘要】目的对余国俊教授治疗眩晕病的经验总结,向同道在临床治疗中提供治疗眩晕病高效专治方,进一步提高眩晕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运用柴陈泽泄汤在临床上治疗眩晕病的病例,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整理总结.结果余国俊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针对眩晕病的病因病机,以“风、火、痰、虚、瘀等相互为患,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核心,治疗上主张:发作期标本同治,寓祛风、清火、豁痰、补脾等治法一炉,以求迅速达到疗效,待眩晕缓解后,再缓治其本,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余国俊教授治疗眩晕病在临床实践中确实有很好的疗效,值得广大同仁学习推广.【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23【总页数】2页(P3408-3409)【关键词】眩晕病;中医药疗法;名老中医经验;余国俊【作者】刘安东【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临江镇中心卫生院开县405400【正文语种】中文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眩冒”。

在《黄帝内经》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灵枢·卫气》云:“上虚作眩”。

汉张仲景曰:“少阳相火上炎,痰饮上逆”,因少阳相火与厥阴风木为表里,风助火势,火助风威,相因为患;痰饮上逆多缘于脾肾亏虚。

陈修园《医学从众录》论眩晕,以风为中心,而以火、虚、痰串解之,颇能阐幽发微,切中肯綮。

他说,“风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木旺则生风;且因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风生而火发”;虚者,“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又“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而头重”,即子盗母气;痰者,“土病则聚液成痰”。

这就是说,风火痰为眩晕之标,脾肾虚为眩晕之本。

所以陈修园总结说,“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其言实者,言其病象”。

而眩晕的发生总离不开肝、脾、肾三脏,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髓海失充,亦可发为眩晕。

眩晕论治—“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眩晕论治—“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眩晕论治—“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大多以虚实分之,其实者可由风、痰、火引起;其虚者多为阴阳气血不足所致。

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

1、“无风不作眩”:眩晕涉及肝脾肾,三者之中,又以肝为主。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再到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云:“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突出了内风的重要性。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肝郁化火伤阴或肾水素亏,致水不涵木,木少滋荣,阴不维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发眩晕。

2、“无虚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从《内经》时代的“上虚、髓海不足致眩”,至景岳时代的“无虚不作眩”,均强调本病以虚为主。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灵枢·大惑论》曰:“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认为外风入脑导致眩晕,必逢虚人。

张仲景对眩晕成因的认识并不局限于“痰饮致眩”之说,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或胃阳虚,清阳不升;或阴液已竭,阳亡于上”。

宋元以后医家在前人因虚致眩学说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发展。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提出了“风头眩者,由血气亏虚,风邪入脑”的病源学说,认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内外之风邪上犯于脑窍是眩晕发生的基本病机。

明代渐渐产生了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的医家,其中最著名是薛立斋和张景岳。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证治准绳·杂病》眩晕

《证治准绳·杂病》眩晕

《证治准绳·杂病》眩晕眩谓眼黑眩也,运如运转之运,世谓之头旋是也。

《内经》论眩,皆属肝木,属上虚。

丹溪论眩,主于补虚治痰降火。

仲景治眩,亦以痰饮为先也。

赵以德曰∶丹溪先生主火而言者,道也。

然道无所之而不在,道之谓何?阴阳水火是也。

其顺净清谧者水之化,动扰挠乱者火之用也。

脑者,地气之所生,故藏于阴,目之瞳子,亦肾水至阴所主,所以二者皆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扰散乱,是故脑转目眩者,皆由火也。

《灵枢》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目而为之精,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所谓邪者。

风寒湿热内外之诸邪也。

然诸邪昼谓以火之所成眩者何?《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者,是专言风邪矣。

《原病式》释之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头目为之眩晕而旋转,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于是乎掉眩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此非风邪之因火所成者欤。

然风有内外,外入者、兼火化者、则如是。

若内发者,尤是因火所生之风也。

及诸篇中考之,有谓厥阴司天,客胜,耳鸣掉眩。

厥阴之胜者亦然。

此司天之气,从上受者,外入者也。

又谓发生之纪,与岁木运太过,皆掉眩巅疾,善怒。

肝脉太过,善忘,忽忽冒眩巅疾。

又徇蒙招尤,过在足少阳、厥阴者,言目动蒙暗也。

巢氏亦谓胁下痛头眩者,肝实也。

此或得于肝脏,应天气者所动,或因本脏虚实之气自动,皆名之为风,非火之烈焰,何能上于巅也。

至于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者,尤是肝木中火发之甚也。

此天气内应于脏,与肝虚实之气动者,是皆名内发之风者也。

又谓太阳之胜,热反上行,头项顶脑中痛,目如脱。

注文谓寒气凌逼,阳不胜之,太阳之气,标在于巅,入络于脑,故病如是。

谓太阳司天,善悲,时眩仆。

《灵枢》谓邪在心者病亦同。

二者皆是邪逼于心下,致神志不安则悲,心火不行则妄动上炎。

《医学三字经》(眩晕第十五)

《医学三字经》(眩晕第十五)

《医学三字经》(眩晕第十五)《医学三字经》为清代医学家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福建长乐人) 所著,以《内经》、仲景之书为宗旨,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一、诵读摘要眩晕症,皆属肝,肝风木,相火干,风火动,两相抟,头旋转,眼纷繁。

虚痰火,各分观,究其指,总一般,痰火亢,大黄安,上虚甚,鹿茸餐,欲下取,求其端,左归饮,正元丹。

二、逐条释义眩晕症皆属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风木相火干厥阴为风木之脏,厥阴风木为少阳相火所居。

风火动两动抟风与火皆属阳而主动,两动相抟,则为旋转。

头旋转眼纷繁此二句,写眩晕之象也。

虚痰火各分观仲景主痰饮。

丹溪宗河间之说,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

《内经》云∶精虚则眩。

又云∶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诸说不同如此。

究其指总一般究其殊途同归之旨,木动则生风,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

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

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空,脑空则旋转而耳鸣。

故《内经》以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

言虚者言其病根,言实者言其病象,其实一以贯之也。

痰火亢大黄安寸脉滑,按之益坚者,为上实。

丹溪用大黄一味,酒炒三遍为末,茶调下一二钱。

上虚甚鹿茸餐寸脉大,按之即散者,为上虚,宜鹿茸酒。

鹿茸生于头,取其以类相从,且入督脉而通于脑。

每用半两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许服。

或用补中益气汤及白术膏之类。

此症如钩藤、天麻、菊花之类,俱可为使。

欲下取求其端端,头也,谓寻到源头也。

欲荣其上,必灌其根,古人有上病下取法。

左归饮正元丹左归饮加肉苁蓉、川芎、细辛甚效,正元丹亦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 , 用 右 归 丸 ( 剂 ) 选 汤 。
3 论 虚 : 为气血生 化之 源 , . 脾 若久 病不 愈耗 伤 气血 ,
或 失 血 之 后 虚 而 不 复 , 思 虑 劳 倦 使 脾 胃 虚 弱 而 生 化 乏 或
古代 医家对 眩晕证 的治疗都 有较 详细 的记 载 ,医学 《
心 悟 》 :肝 火 内动 者 , 风 掉 眩 , 云 “ 诸 皆属 肝 木 是 也 , 遥 散 主 逍
枳实 、 茹、 连 。 竹 黄
火痰 之实 为眩晕 之标 , 临床上 以本 虚标实 为常 见 。 在
眩 晕 病 以风 火 痰 虚 论 治 的 理 论 依 据
1 .论 风 火 : 为 风 火 之 脏 , 升 主 动 。若 情 志 所 肝 主
伤, 肝郁化 火 , 阳偏亢 , 升火 动 , 扰清 窍而 致眩 晕 。 肝 风 上
维普资讯
经 验 交 流 中围民间 疗法
CHI NA’ S NATURC P ATHY
眩 晕 病 从 风 火 痰 虚 论 治
苏 保 华
( 南 省 卫 生 学 校 , 阳 4 50 ) 河 安 5 0 0
眩晕 是患者 自觉 有晕旋 之感 。轻 者可 见站 立不 稳 , 而无 旋转 的感觉 , 目可 止 ; 者 感 到 自身 和周 围的 环 闭 重 境都 旋转 , 如坐 车船 , 旋转 不定 , 能 站立 , 不 或伴 有恶 心 、
之 。“ ”有痰湿壅遇眩 , 有气虚夹痰者 , 头旋眼花非天麻 、 半夏
不除是也 , 半夏 白术天麻 汤主之 。“ 阳不升 , 阴不降则 ”清 浊
上重下轻也 , 四君子汤 主之。“ ” 亦有 肾水不足 虚火上炎者 , 六味汤 ; 亦有命 门火 衰真 阳上 乏者 , 味 汤。《 匮要 略 》 八 ”金 云 :心下有支饮 , “ 其人苦 冒眩, 泽泻汤主之 。“ 呕吐, ”卒 心下 痞, 膈间有水 , 眩悸者 , 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 ”
用 天麻 钩藤 饮 。若肝 阳化 火 扰 动心 神 , 不 得 安 , 可 神 则
见 眩 晕 , 疼 , 眠 , 情 急 躁 , 赤 口苦 。 治 以 清 肝 泄 头 失 性 目 热 , 以安 神 , 用龙 胆泻 肝汤 加磁石 、 齿 。 佐 可 龙
2 .治痰火 : 失健运 , 浊 中阻 , 湿 上逆 , 蔽 清 脾 痰 痰 蒙 窍 则见 头晕 如蒙 , 闷 恶心 , 少 不 寐 , 苔 白腻 , 胸 食 舌 脉濡 缓 。当燥 湿 祛痰 、 脾 和 胃, 健 用半 夏 白术 天 麻 汤 。若痰 浊 郁而 化火 , 当清 化 痰热 , 半 夏 白术 天麻 汤 去 白术 加 用
健 运脾 胃, 用 归 脾 汤 或 十 全 大 补 汤 , 补 中益 气 汤 。 选 或
“ 为诸 阳之地 , 头 阳升风 动 , 上扰巅 顶 、 目及清 窍 , 阳 耳 风 旋沸 , 眩晕作 焉 。 斯 ” 2 .论痰 火 : 主运化 , 为生 痰 之源 , 嗜酒 肥 甘 , 脾 又 若 饥饱无 常 , 或思 虑劳倦 , 及 于脾 , 脾 失 健 运 , 湿 生 伤 使 聚
悟》 “ 日: 眩为眼 黑 , 者头旋 也 , 称 头旋 眼花是 也 。 眩 晕 故 ” 晕是 常见 的疾病 , 引起 发 病 的原 因甚 多 , 发 病 机 理 较 其 为复杂 , 归纳起 来不 外风 、 、 、 四个 方面 , 位 以 但 火 痰 虚 病
肝 、 、 三脏 为常 见 。总 之 , 腑之 虚 为 眩 晕 之本 , 脾 肾 脏 风
呕 吐 、 出 等 症 状 , 重 者 可 突 然 昏 倒 正 如 《 学 心 汗 严 医
临 床 分 型 论 治
1 .治 风 火 : 阳 上 亢 , 火 生 风 , 火 上 扰 清 窍 , 肝 化 风 则 眩晕 , 鸣 , 痛且 胀 , 怒加 重 , 部 潮 红 , 寐 多 梦 , 耳 头 恼 面 少 口苦 , 红 苔 黄 , 弦 细 数 。 当 平 肝 熄 风 、 阴 潜 阳 , 舌 脉 滋 可
源, 以致气血 两虚 。气虚 则 清 阳不展 , 虚则 脑 失充 养 , 血 皆导致 眩晕 。正 如《 枢 ・口问篇 》 灵 所说 : 上气 不 足 , “ 脑 为之不满 , 为之 苦鸣 , 耳 头为之 苦倾 , 目为之 眩 。《 ” 医灯 续 焰 》 日:气不 足 则 不 能 上 达 , 亦 “ 以致 头 目空 虚 而 眩 晕 人 矣 。《 ” 证治汇 补 》 云 :凡 吐衄 、 亦 “ 崩漏 、 产后 亡 阴, 肝家 不
正 如《 内经 》 :诸 风 掉 眩 , 属 于 肝 。 《 证 治 载 》 : 日 “ 皆 ”类 云
3 .治虚 : 气 血 两 虚 , 失 所 养 则 见 眩晕 , ① 脑 动则 加 剧 , 劳则发 , 遇 伴有 心悸 失 眠 , 疲乏力 , 欲减 退 , 神 食 面色 眺 白, 甲不 华 , 色 不泽 , 唇 发 舌淡 , 脉细 弱 。当补养 气血 、
晕 。若 痰浊 郁而 化火 , 痰火 上扰 清窍 而致 眩晕加 重 。正 如《 匮要 略 》 说 :心 下 有 支饮 , 人 苦 冒眩 。 《 溪 金 所 “ 其 ”丹 心法 》 云 :头 眩 , 亦 “ 痰夹 气 虚并火 , 痰为 主 , 痰不 眩 , 治 无
无 火 晕 。 ”
阴潜 阳 , 可用 左归 丸 ( 汤剂 ) 。若兼 四肢 不温 , 形寒 肢冷 , 舌质 淡 , 脉沉 细无 力 , 于 阳虚 者 , 偏 当补 肾填 精 、 肾助 温
痰 , 浊 中 阻 , 阳 不 升 , 阴 不 降 , 闭 清 窍 , 为 眩 痰 清 浊 蒙 发
② 肾精 亏损 不能 生髓 , 虚不 能 充脑 , 髓 脑失 所养 , 可见 眩 晕 , 鸣 , 神委靡 , 眠多 梦 , 膝酸 软 , 精 。若兼 五 耳 精 失 腰 遗
心 烦热 , 质 红 , 沉 细数 , 于 阴虚者 , 补肾 填精 、 舌 脉 偏 当 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