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书笔记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化学重点知识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重点知识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重点知识笔记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酸、碱、盐的定义和性质。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判断。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二、元素及化合物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空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

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

常见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常见物质的制取、分离和提纯方法。

三、化学实验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常见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方法。

实验安全知识和事故处理方法。

四、化学计算化学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等。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反应速率等。

溶液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稀释和浓缩等。

化学反应的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反应速率等。

五、化学与社会生活化学与环境保护: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及其防治措施。

化学与健康:营养均衡、食品安全、合理用药等。

化学与能源: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消耗,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等。

化学与材料:常见材料及其性质和用途,新型材料的发展和应用等。

化学与科技:化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等。

六、实验探究与活动实践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七、化学史与化学文化了解化学发展的历程和重要事件,认识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化学家的贡献和成就,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了解化学与文化的关系,认识化学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优秀5篇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一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7、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① 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③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一、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由原子构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

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真实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值。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二、物质的分类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三、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四、化学用语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或一个原子。

化学式:表示一种物质或一个分子。

离子符号:表示一个离子。

化合价标注:元素符号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五、常见元素和化合物氢气(H2):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氧气(O2):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碳(C):常温下稳定,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一氧化碳(CO):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有毒。

二氧化碳(CO2):无色、无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水(H2O):无色、无味、能溶于水,通电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Fe2O3)、氧化铜(CuO)等。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二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二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物质基本单位:原子和分子-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可以是相同种类的原子或不同种类的原子。

2.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单一种类的物质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性质。

-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组成和性质可变化。

3.纯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为其他物质。

-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可通过化学方法分解为元素。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1.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 化学性质是物质通过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物质组成改变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如相态的转变、形状的改变等。

- 化学变化是物质通过与其他物质反应而导致的物质组成改变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三、元素与化合物1.化学符号和化学式- 元素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

- 化合物通过化学式表示,如水的化学式是H2O,表示其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2.元素的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

-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分组有:金属、非金属和过渡金属等。

3.元素的周期性-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电子转移而形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

- 共价化合物是由通过共用电子而形成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

四、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1.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物质组成和反应过程。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手写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手写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手写一、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化学的定义。

-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 例如,研究水(H_2O)的组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研究铁(Fe)的性质,铁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等。

2. 化学的发展历程。

- 古代化学。

- 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取暖、熟食等)。

- 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有造纸、制火药、烧瓷器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近代化学。

- 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 现代化学。

- 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探索。

例如,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和分子的图像。

- 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铜具有超塑延展性,在室温下可拉长50多倍而不出现裂纹。

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石蜡受热熔化等。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例如,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MgO);铁生锈,铁表面生成红棕色的铁锈(主要成分是Fe_2O_3)。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1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氧气的制取(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3)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元素1.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化合价口诀正一钾钠银氢氨,正二钙铜镁钡锌,铝三硅四磷正五,氯常负一氧负二,铁变二三碳二四,硝酸盐酸根负一,碳酸硫酸根负二,二四六硫均齐全。

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3.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4.镁还原氧化铜:Mg+CuO加热Cu+MgO金属与氧气反应: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4.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3O2=2Al2O3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2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初三化学上册笔记-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笔记-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第一章1.导言:介绍一下化学这门学科2.变化:①物理:只是形状,状态的改变②化学: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会伴随发光发热(完成习题P11,P27习题1,7)①②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①②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3.性质:①物理:色,态,味,熔点,沸点,凝固点,导电性,密度,硬度等②化学:发生化学变化时才变现出来的性质4.实验操作,药剂和仪器使用注意点(1)三不原则:①不用嘴尝②不用手拿③不用鼻子闻(招手入鼻法)节约原则:未说明用量时,按最少量量取,固体盖满试管底部,液体1-2mL(2)药品的取用a.固体①粉末:钥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竖②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竖b.液体①大量:直接倾倒②用滴管吸取c.注意点①瓶盖倒放,防止污染试剂②标签对准手掌心,防止腐蚀标签③试剂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液体洒落(3)仪器使用a.滴管:吸取或转移少量液体注意点:①转移时滴管不能碰到容器壁或进去②清洗后橡胶头朝上摆放b.量筒:只能测量液体体积(唯一用途)无0刻度读数:①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②若仰视,则读数偏大,用时偏少③若俯视,则读数偏小,用时偏多c.酒精灯:用来加热的仪器三禁止:①禁止用嘴吹,应用灯帽盖灭②禁止过火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火焰①外焰,温度最高②内焰③焰心酒精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二,最少不少于三分之一d.天平①精确到0.1g②若干燥无腐蚀性,垫滤纸称量③若液体或有腐蚀性,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e.试管加热①若固体,试管口向下倾斜45°,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破裂②若液体,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一,试管口向上倾斜d.试管破裂的原因:①未预热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未向下倾斜③试管外壁有水④加热后直接清洗⑤加热后直接放在实验台上⑥试管底部靠在焰芯上e.试管洗干净的标准: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5.实验P3(1)碳酸氢铵(NH4HCO3):白色固体(2+水+二氧化碳(3)现象:白色固体逐渐减少,有刺激性气味。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课笔记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 化学的概念-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化学的作用- 认识物质- 帮助我们认识身边各种各样的物质,如空气,我们知道它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 利用物质- 利用物质的性质制造新物质。

例如,利用铁矿石冶炼铁,铁可以用于制造各种工具、建筑材料等。

- 保护物质- 了解物质的性质,有助于保护物质。

比如知道金属生锈的条件后,可以采取措施防止金属生锈,延长金属制品的使用寿命。

3. 化学发展历程- 古代化学- 火的发现和利用- 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的实例就是火的发现和利用。

火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使人类学会了熟食、取暖、照明等。

- 古代三大化学工艺- 造纸术-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造纸的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如将植物纤维经过一系列处理制成纸张。

- 制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的主要成分有硫磺、硝石和木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火药的发明对军事、工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烧瓷器-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烧制瓷器过程中,陶土在高温下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最终形成精美的瓷器。

- 近代化学- 原子 - 分子论的创立-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他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 - 分子论的创立,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现代化学- 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 现代化学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如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可以观察到原子、分子的微观结构。

通过这些仪器和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合成更多的新物质。

-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现代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例如纳米铜具有超塑延展性,在室温下可拉长50多倍而不出现裂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归纳(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归纳(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归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人教版)一、走进化学世界。

1. 化学的概念。

-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专门探究物质的各种小秘密。

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 物理变化。

-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变成冰,只是状态变了,从液态变成固态,本质还是水,就像一个人换了身衣服,但还是那个人。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换)、形状改变(比如把铁丝弯曲)等。

- 化学变化。

- 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像铁生锈,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等发生反应,变成了铁锈,这铁锈可就不是铁了,就好比孙悟空变成了房子,完全是另外一个东西了。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比如发光、发热(像燃烧)、变色(如铁生锈变成红棕色)、产生气体(碳酸盐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沉淀(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 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 区别: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这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

- 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因为化学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可能会先发生物理变化;但是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水变成冰可没有产生新物质哦。

3.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 物理性质。

- 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比如颜色(铁是银白色的)、状态(氧气是气态的)、气味(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熔点(冰的熔点是0℃)、沸点(水的沸点是100℃)、硬度(金刚石硬度很大)、密度(铁的密度比水大)等。

这些性质就像人的外貌特征一样,一眼就能看出来或者简单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 化学性质。

-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氢气能燃烧)、助燃性(氧气能支持燃烧)、氧化性(氧气有氧化性)、还原性(一氧化碳有还原性)、酸碱性(盐酸呈酸性,氢氧化钠呈碱性)等。

化学性质就像人的内在性格,只有在发生某些事情(化学变化)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

绪言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区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C25H32+33O225CO2+16H2O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九年级化学重点笔记上册

九年级化学重点笔记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续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研究,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成新的分子。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融化等。

2.化学变化: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3.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性质,如灯泡通电发光)等。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物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溶于水等。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收集呼出的气体:排水法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

2.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处的最低保持水平。

3.碳酸钠粉末中加入盐酸,产生大量气泡,粉末消失;锌粒中加入盐酸,产生气泡。

4.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5.氢氧化纳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物。

6.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以洗干净。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1.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1/5的结论。

2.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3.空气中所含的体积: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4.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5.纯净物: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红磷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等分别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净物。

6.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氧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为懒惰气体,常用作保护气和霓虹灯(物理性质)。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笔记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笔记知识点总结

【内部资料】人教版初中化学笔记问花笑谁绪言1有的物质。

2.化学的迅速发展运用,对促进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在:1)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动力;2)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的农药和化肥;3)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药物保证;4)为人类改善生存条件提供新能源和新材料;5)为人类拥有美好的生存环境而保护环境。

3.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有:造纸,制火药,烧陶瓷,制青铜器,冶炼铁和钢等,其中前三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456.1)从宏观上讲,世间万物是由100多重元素组成的,有的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如:铁,氧气;硫等。

有的物质由多种元素组成;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2)从微观上讲,各种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组成与结构。

3)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反映了物质的结构。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123)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不是一有上述现象就发生了化学变化,一定要以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来判断。

如灯泡发光,放热,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吸收或放出:达到某一条件就能自发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需持续加热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蜡烛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冲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物质的性质1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在于表现这种性质时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34.温度升高,物质的熔化温度叫熔点,物质的沸腾温度叫沸点,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高,沸点高。

5.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

体积大,质量小的密度小;体积小,质量大的密度大。

6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1.蜡烛燃烧实验1)实验步骤:(1)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笔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笔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笔记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对于化学学习中盐酸的知识点,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

盐酸1、酸是HCl的水溶液。

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

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盐酸在空气里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从浓盐酸里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强调闻气味的方法。

)2.用途:盐酸(HCl)重要化工产品。

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希望上面对化学中盐酸知识点的总结学习能很好的提供同学们的复习学习,同学们认真学习,相信一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还熟悉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通过上面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下面是对化学中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知识的讲解内容,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通过上面对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内容知识的讲解,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三大化石燃料关于三大化石燃料的知识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知识。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整理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整理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整理人教版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及其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化学是理解和应用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整理九年级上册化学课程的笔记,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此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1.1 物质的分类在化学中,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粒子组成的,而混合物则是由不同种类的粒子组成的。

1.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1.3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粒子,而离子则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2.1 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物质本质的性质,例如颜色、硬度、密度等。

2.2 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物质等。

第三章:化学反应3.1 化学反应的标志化学反应的标志包括外部可观察到的现象,如气体产生、沉淀生成、颜色变化和能量释放等。

3.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的方法。

包括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等。

第四章:常见的物质转化过程4.1 酸和碱的反应酸和碱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即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4.2 金属的活动性根据金属在溶液中是否被溶解或和其他物质反应的能力,将金属分为活动金属和非活动金属。

4.3 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性质介绍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如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并探索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第五章:物质以能量为基础的研究5.1 电能和化学能电能是以电流形式表现的能量,化学能是物质间存储的能量。

5.2 燃烧和火的形成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通过燃料与氧气反应形成火焰。

5.3 光的特性和应用介绍光的传播特性,如折射、反射和折射率等,并探索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章:酸碱和盐6.1 酸、碱和盐的性质分析酸、碱和盐的特性,如酸的酸性、碱的碱性和盐的中性等。

九年级上册笔记重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笔记重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笔记重点归纳一、化学。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灯泡发光等。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本质没有变化。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 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操作要点为“一横二放三慢竖”,例如取用大理石时。

- 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要点为“一斜二送三直立”。

- 液体药品:- 较多量液体药品用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 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吸取,胶头滴管要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

- 物质的加热。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试管要倾斜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组成。

-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₂)78%、氧气(O₂)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₂)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红磷燃烧实验)- 原理:4P + 5O₂点燃2P₂O₅,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通过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体积。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 注意事项:红磷要过量,装置气密性要好等。

2. 氧气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实验仪器和操作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九上化学书笔记

九上化学书笔记

九上化学书笔记一、化学的物质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中,物质的形态、状态等发生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

化学变化则涉及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的改变。

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则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二、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合金等。

2. 化合物和单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硫酸等。

单质则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铁、氧气等。

3. 酸、碱、盐: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硫酸、盐酸等。

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盐则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的化合物,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如氯化钠、硫酸钠等。

三、化学反应的原理1.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这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之一,反映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原理:化学反应总是向着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这就是所谓的自发反应。

反应的焓变和熵变是影响反应自发性的重要因素。

3.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改变这些因素,可以控制化学反应速率,从而实现工业化生产。

4. 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得到电子的过程称为还原,失去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

氧化和还原总是同时发生,并且电子转移数目相等。

5. 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其本质是酸和碱相互中和生成盐和水。

酸碱指示剂是用来指示酸碱反应是否完成的工具。

6.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一种或多种离子在溶液中以难溶物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通过沉淀反应可以分离和提纯某些离子。

7. 络合反应:络合反应是指一种或多种配位体与中心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成络合物或螯合物的过程。

化学九年级上册元素笔记

化学九年级上册元素笔记

化学九年级上册元素笔记一、元素的概念。

1. 定义。

-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氧元素就是所有质子数为8的原子的总称,不管这些原子是单独存在的氧原子,还是存在于氧气分子(O_2)、水分子(H_2O)等物质中的氧原子。

2. 理解要点。

-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例如,我们可以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说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二、元素符号。

1. 书写。

- 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例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钙元素的符号是“Ca”(“C”已被碳元素占用)。

2. 意义。

-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例如,“H”表示氢元素。

-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H”还表示一个氢原子。

- 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

例如,“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还表示铁这种物质。

三、元素周期表。

1. 结构。

- 横行(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

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从左到右,原子序数(质子数)依次递增。

- 纵行(族):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除了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

同一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2. 单元格信息。

-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占据一个单元格。

单元格中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例如,对于氢元素,原子序数为1,元素符号是“H”,元素名称是“氢”,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008。

四、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1. 概念区别。

-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 联系。

-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个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化学书笔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表示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则表示有新物质生成;
2、物质的性质:物质性质中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比如说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而物质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比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一般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毫升;
(2)注意事项:记住不闻、不尝和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需要用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此外试管要倾斜放置。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和氧气,还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其它气体和杂质。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为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点燃4P2O5,得出的结论是空气是混合物,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⑤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氧气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三、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四、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生铁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实验
实验现象为两极产生气泡,正极产生的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正负两气体的体积比为1:2。

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O===2H2↑O2↑,实验结论是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1、分子、原子的性质:
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三、净化水的方法:
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
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最好的是蒸馏。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

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

五、爱护水资源
措施:(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改变习惯减少用水
(2)防治水体污染:
①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②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方法: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是其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一些微小的电子组成的。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结构各部分的意义: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表示的意义:
(1)宏观上表示某种元素;
(2)微观上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3)此外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四、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

3、原子和离子:
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的特征:
①核电荷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

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五、化合价
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n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

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1、意义:(以H2O为例)
(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
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微观: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
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1、金刚石、石墨和C60
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1、燃烧和灭火
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八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6、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7、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8、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