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田园之乐背后的寂寞和悲凉——品读《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下面是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1古人有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处之于世,我们难以自由行路,自由追寻,被外者施禁锢,加以否定,在一切外在因素中,我们失去了原有的执着,原有的梦想,原有的渴望。
问天“何者为天地之间大残忍。
”曰“一语轻若鸿毛的否定。
”“归去来兮”是一种隐者,一种不甘于命运的波折、否定,独自追寻梦想的隐者之举。
隐者分圣隐和圣隐。
年少的陶渊明就曾怀有“大志寄于苍生”的志向。
一生为官五次,因不为五斗米所折腰,便在到任八十余天弃官归隐。
在辞官时,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在我看来,隐士分圣,贤。
贤隐便是拥有高尚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看不惯一些世俗之事,不喜欢做一些事,所以隐起来,安逸生活。
圣隐就是“上能洞察宇宙之万能,下能取纳百川之雄心,腹有广大胸襟”,高尚的品质与纯洁的灵魂。
因“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归田隐忍。
在这,我先不给陶渊明的“贤”,“圣”下定义,先来听一段故事吧,鲁迅。
完全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环境下的国家。
在远赴他国的学习中,几经坎坷,嘲讽。
深知国力衰竭。
但他因此而作罢了吗?没有,他满腹雄心壮志,弃医从文,想要以文字来唤醒千万麻木已久的中国人。
其借用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无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己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五柳先生亦是如此,飘飘然而去,用了了豆苗与青青南山,为自己铺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一次学生请愿中,四十七位请愿者遭受士兵屠杀,二百多个请愿者受伤,死者中包括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鲁迅听到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沉痛和悲怒的感情,一口气写出了六节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控诉了北洋军阀在这一天犯下的罪行。
在通缉中,他便带着家人选择暂时避世。
在这样痛苦,悲愤的心理压力中,他放弃过吗?不但没有放弃,并且明知其路险象环生,却执意前行。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通用8篇)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通用8篇)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1陶渊明又叫陶泉明,是一位田园诗人,在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当中我感受到了:他热爱大自然,因为家里穷,粮食也不够吃,只是为了维持生活而强迫自己去当一位小官,从小官到了彭泽令,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所以他回归田园,由此看出陶渊明这个人,不喜欢杂乱、庸俗的官场,只喜欢能够亲近大自然的田园生活。
所以当人们走向只有钱财的社会时,他就能使自己走向一种平静和心灵的世界。
我对陶渊明有喜欢的一面也有一般般的一面,喜欢是因为他不会追求钱财,走向含水分的社会,把自己身上变得俗气很重。
一般般是因为他也要有一份工作,才能维持家境,使家人们不会饥饿。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陶渊明回归田园时,这就话写了他激动的心情。
在他看来,田园生活是丰富多彩、有趣的.。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田园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可以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拥有着心灵的呼吸,是田园风格的文章,欧阳修说过:“东晋没有文章,只有陶渊明写的《归去来兮辞》一篇。
”陶渊明把这篇文章写得如此优美,使读者仿佛跟这作者走向田园。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2辞是战国后期楚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韵文;赋体起源的时间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滥觞。
两汉时期,辞赋不分,均重文采、讲铺陈、善用典,区别在于辞重韵而抒情,赋重在咏物说理。
《归去来兮辞》是辞赋的结合,既咏物说理,又抒发情感。
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阐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
陶渊明坦陈是为贫而仕,“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于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诸侯、家叔帮忙,“遂见用于小邑”。
最后,“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质性自然”,与官场的污浊格格不入,在彭泽当县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职”。
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写了归途的心情、到家时的心情和在田园里的心情,洋溢着诗人欣慰无比、怡然自乐的幸福。
对归去来兮辞的感悟作文
对归去来兮辞的感悟作文哎呀,这题目可真是让我想起了那首经典的《归去来兮辞》。
那时候我们班上的小伙伴们都争着背诵这首诗,仿佛这样就能变得多么有文化似的。
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搞笑呢。
不过,既然题目是这个,那我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
那就让我来谈谈我对这首诗的感悟吧。
我觉得这首诗的主题就是“归去”。
所谓“归去”,就是回到过去的生活,回到那个让我们感到舒适、安心的地方。
这种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有时候会感到很疲惫。
这时候,我们就会想念那些简单的日子,想念那些没有压力的时光。
这就是“归去”的一种表现。
我觉得这首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来兮”。
所谓“来兮”,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学会适应它,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
这就是“来兮”的一种表现。
那么,这首诗给我带来了什么启示呢?我觉得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也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首诗也让我想起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比如说,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他非常喜欢背古诗词。
有一次,他突然背起了《归去来兮辞》,结果被老师叫住了。
当时我们都觉得很好笑,因为他背得并不好,甚至有些地方都快念错了。
但是,他却非常认真地说:“我要传承中华文化!”哈哈,这就是我们年轻人的精神啊!我觉得《归去来兮辞》是一首非常有意义的诗。
它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也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希望我们都能在这首诗的启示下,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1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
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
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
在那个门阀等第森严的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比比皆是,而唯独他却做出如此的骇世之举,也唯有他不媚权贵守住了精神的纯净。
很多人惊叹他的傲岸壮举,却不能拥有他那般的胆量,更不敢步他的后尘。
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率真的几近孩童的文人,更是一位孤高的智者。
他看清了世俗的污秽,他洞明了人生的真谛。
性质自然,本爱丘山的他只有回到故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呵护心中纯洁的梦想。
四十一岁的他归心似箭,敛裳宵逝,载欣载奔地回家了。
家,那个温暖的字眼,多少个夜晚让他魂牵梦萦;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多少次疗治了他的创伤;家,这个熟悉而荒芜的生命终极,令他热泪盈眶……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抑得太久,呼入胸腔的是缕缕的馨香。
一丝笑容挂在他疲惫的脸上,一行老泪洒在他眷恋的故土上。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多么热烈的场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多么温馨的爱意,家人把他这个漂泊游子的褶皱心灵抚平,心中的激情汹涌,泛红了他的脸颊。
陶渊明研究《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研究《归去来兮辞》赏析赏析一:《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
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与不快一吐而出,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饱含了多少怀念、留恋和向往啊!因此,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胡不归?"的自问,表现诗人归隐田园之心的迫切,又带出下文对自身经历的反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诗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为官,只是为了免于饥寒,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
这种生活让自己悲愁失意,内心痛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是诗人深深反省的结果,坚定了自己归隐的决心。
诗的第一段即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紧接着,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按时间顺序,突出表现归田园前后的感受。
先写归途之上。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遥遥",漂遥放流的样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而一"问"一"恨",所揭示的正是归隐田园心情的急切。
次写抵家时的欣喜若狂。
这种欣喜,用长句很难形象地再现,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变六字句为四字句,略去了虚词,既使句子简练,有效地表达出欢欣畅快的心情,又使本诗的句式长短相间,便于抒发不同的感情,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心情与为官时完全不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写自己"载欣载奔",写家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写家中"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实的景象!"三径",院中小路。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文章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人生的反思。
这篇文章的开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回归田园的决心和渴望。
接下来,作者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心远地自偏”这一思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高洁和对世俗的不屑。
同时,作者也通过“已往之不谏,来者之可追”这一句,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总的来说,《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领悟到了自由和自然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同时,这篇文章也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同时也会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语文(心得)之田园之乐背后的寂寞和悲凉——品读《归去来兮辞》
语文论文之田园之乐背后的寂寞和悲凉——品读《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之时,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
他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欢乐背后的人生悲凉。
认真思考作者出仕的原因,仔细斟酌文章的某些字词,我们会发现陶渊明的归去含有许多无奈与忧虑,《归去来兮辞》中诸多欢乐与美好是增强自己归隐信心的理由,但它却遮不住自然流露出来的忧愁。
陶渊明是因为家里极端贫穷才去做的彭泽县令,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中说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便是明证。
做官八十余天后归隐,那是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贫穷依旧,他还得面对“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的窘境。
许多人看到的是诗人“陶渊明”,却没有看到家主“陶渊明”、父亲“陶渊明”;诗人“陶渊明”会为重获自由而欢欣,家主“陶渊明”、父亲“陶渊明”会为没有俸禄而忧虑。
因此,陶渊明是出仕违背本性而痛苦,归隐面对困窘而忧虑,他的归去断没有表面那么风光。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不是写给别人看的,那会让人看轻的;他自己也定没有那般高兴,否则,他就不会出仕了。
据此,愚以为,作者把归去后想象的那般自由美好,正说明内心的矛盾,是为了加重归去这边的砝码。
可见,在陶渊明的内心是藏有忧虑的,他会为“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而发愁,他不知如何面对妻小亲友,这在文章中读不出来的。
我们细读文章还会读出一些忧愁。
陶渊明是官场中的另类,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官时“惆怅而独悲”;但热爱自然,生性淡漠的他居家时同样没有知音,依然孤独。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已二十余载,教授《归去来兮辞》也已不止一次了,每次我都会有一些小小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古往今来中国文人之所以青睐《归去来兮辞》,是因为人们看中的是文文章字里行间肆意流淌的隐逸情怀。
而这种隐逸情怀我们一般表达为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归隐田园生活的快乐。
此说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总感觉太笼统、太粗糙,没有真正读懂陶翁。
当再次学习这一课时,我认为此文表现了陶渊明的悲乐人生,乐乃其表,悲乃其里。
一、先说其表——乐尽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由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为现实生活所迫的陶渊明最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实际陶翁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但官场这个大染缸由于太过污浊不堪,陶翁度日如年,灵魂备受煎熬,所以“三十年”的深义藏而不露。
所以在“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时,他很庆幸自己作者“实迷途其未远”“知未来之可追”,这是乐之一。
一旦冲破世俗的牢笼,“复得返自然”,作者归途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轻松愉悦与“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归心似箭,这时乐已难以掩饰。
紧接着看到久违的家的“载欣载奔”,以及受到家人的欢迎和重享天伦的快乐,曾经的痛苦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
回到家后的陶渊明犹如羁鸟归旧林,池鱼游故渊,其乐融融。
一是家居之乐。
闲暇之际,偶尔喝点小酒,在自家小院走走歇歇,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彩,或是和亲朋好友说说知心话,亦或是弹弹琴、看看书,一切是那么的悠闲惬意。
二是农耕之乐。
辞别了官场也就意味着生活完全得依靠自给,尽管作者对耕种并不在行(“草盛豆苗稀”),但当春及之时,作者“将有事于西畴”或是“植杖而耘籽”,累可能是累了点,但“衣沾不足惜”,这种与愿不违带给作者的快乐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出游之乐。
或驾着简陋的小车,或是划着一叶扁舟,路过幽深难测的深谷,历经崎岖不平的山路,有時登上高高的山峰对天长啸,有时面临清澈的山泉吟诗作赋……这些无不体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官一身轻的悠闲与自在。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
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
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失去了艺术形象性和生动性。
直到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风格独特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的隐士风范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时就去世了。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度过少年时代,“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被江州招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这年冬因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他的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余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是唐代文学家元稹所作的一篇辞章,以后来者对故土的思念和追忆为主线,以现实与虚幻、归去与来兮的对立和交融为思想内核。
这篇辞章以其深情和华丽的语言,以及独特的艺术构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归去来兮》中,元稹以纷繁复杂的辞章,将自己内心的思绪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奈何以世害形。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他对故土的无尽思念与追忆。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乡村田园的美丽,他给我们展示了自己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
这些描写形象生动,情感真挚,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此外,《归去来兮》还运用了许多虚幻与现实、归去与来兮的对立与交融,给人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感觉。
元稹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种写法使人们感到他的思想既超越了现实,又揭示了存在于现实之中的超越性。
通过这种手法,元稹展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感慨,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一种眩晕之感。
《归去来兮》还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与人间的苦难,展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悲愤之情。
元稹写道:“流风余情共白首,醉里吟明月,舞弄青春。
六幺如梭,五更分付金鸡。
”这些词句中充满了对战争的痛苦和对苦难的悲愤。
通过描写这些残酷和苦难,他向读者展示了现实世界的黑暗面,并对这些现实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反省。
《归去来兮》的艺术构思非常独特,通过层层叠叠的对联和辞章,将内心的情感与现实的残酷相结合,构成了一座悲壮的思想建筑。
元稹通过这种构思,展示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反思,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美好的向往。
总之,《归去来兮》通过其深情和华丽的语言,以及独特的艺术构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描绘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故土的无尽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与悲愤。
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产生了一种超然的美感。
这篇辞章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在后世也被赞誉为唐代辞章的巅峰之作,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意义。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篇诗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向往和对于世俗的厌倦,以及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
这篇诗歌深刻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读完这篇诗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于自由和纯粹生活的向往,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向往。
诗中说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渴望,他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回到田园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和烦恼。
这种向往故乡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家乡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其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的厌倦。
诗中说到“彼童而未足,忧心有余。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厌倦,他觉得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让人心力交瘁,让人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这种对于世俗的厌倦,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清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中说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够回到田园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和烦恼,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这种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纯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阅读《归去来兮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对于自由和纯粹生活的向往,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被功利和名利所左右,追求物质和权力,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渴望和追求。
我们应该学习诗人的向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纯粹,远离世俗的纷扰和烦恼,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希望我们都能够学习诗人的向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纯粹,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作品,是他在寂静田园中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写照。
这篇作品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人生启示。
《归去来兮辞》通过表达陶渊明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给予了现代人一个思考人生的角度。
现代社会以高效快捷的节奏和商业化的价值观凌驾于一切,导致很多人内心感到无所适从,追求满足感的同时却忽视了内心的声音和真实的需求。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他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意义,向现代人传递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追求。
《归去来兮辞》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感悟,传达给现代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现代人生活在物质繁华的世界中,忙碌于工作和生活的琐事,经常让人忘记去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和感受生命的神奇。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述了夜晚的星空、早晨的鸟鸣和田野的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提醒现代人关注自然,珍惜生活。
《归去来兮辞》通过陶渊明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告诉现代人要善待自己、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追求精神的升华。
现代人追求利益、功名和物质财富,往往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和修养。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反思了自己的过去和当下的生活状态,通过忍辱负重、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的方式,一步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这给了现代人一个警示,需要从内心去寻找平衡,提升自己的内在力量。
《归去来兮辞》通过表达对现实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考,给予现代人一个审视自己、重新评估人际关系的机会。
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功利化,往往让人失去了真诚和信任,关系表面而虚假。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和期盼,表达了对真挚情感和珍贵人际关系的追求。
这给了现代人一个启示,引导人们回归真实和亲情,重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联系。
《归去来兮辞》通过表达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感悟,告诉现代人要善待自己、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追求精神的升华,以及通过对现实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考,给予现代人一个重新评估人生的机会。
2024年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赏析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赏析2
原文: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魏晋〕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为德,就宰吾县之沃野。至心不可求,虚怀若谷,应物而不藏。以其无心,不求不应,应物适时,不遗小贤。若遗之以大礼,则弗敢辞。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读后感1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
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
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
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种幸福,那“修国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种幸福?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
因为唯小不壮志而国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
自古以来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后有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这种壮志豪情。
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怀千钧之任方能忠义于自己的祖国。
历为小幸,抛大志者也不是没有。
身为当时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对赵高的威逼利诱时,竟然为了其小幸与赵高同流合污。
历史并没有因他犯下的错误而原谅他,最终还是难逃在咸阳城的一刀,这一刀定格了他的历史与宿命,并且让他臭名远昭。
这种一心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识终究还是会将你毁之于刀下。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出身于贫寒家庭的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但却能“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揭开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
如果不是胸怀大志,辛弃疾又何会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
文天祥又何会在身陷困境中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们应向先人学习,发扬自我,视忠义天下为自任,以鸿鹄之志而自勉。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1今天我读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思: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心为形役?心为形体所奴役!无论是当今还是以前,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少年时立下了造福百姓的志向。
但无奈,在后来的生活中并没有坚定自己的志向,反而被世俗的尘埃恶垢所污染,被形体上的贪念利益所蒙蔽,逐渐变成了他们少时最不屑的奸逆小人。
古如严嵩,原有“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的骨气。
后混迹官场,追逐个人利益,逐渐成为“江右士大夫往往号之为父”的大奸臣;近如汪精卫,为推翻清王朝,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志。
然而随着日军地侵入,他感叹着“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市寒烟”,最终降日投敌,成为民国最大的汉奸。
虽然历史上也有如文天祥那样正直的君子,但始终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想在乱世而保持清高,非常困难!清高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一生贫寒,为常人难以忍受;清高的人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处处受排挤,常人气节难存。
而能坚持自己理想、抱有骨气的人,就是真正有毅力的人,他们就像石灰一样,不怕千锤万凿,不怕烈火焚烧,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当然如周党、严光那样“不事权贵宁耕田,铮铮铁骨愿钓鱼”的隐士,他们厌倦官场的阿谀尔诈,却个个都是和屈原那样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勇士啊!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2今天学完了《归去来兮辞》,才慢慢的开始有了对“隐士文化”的初步了解,在没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对陶渊明也是非常不理解,明明是那么的才华横溢,明明以前有那么大的雄心大志——大济与苍生,可到最后他却放弃了,为此,我不得不对他,他这个人有着莫名的好奇心。
他曾经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的诗质朴,冲淡,充满了诗意。
他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形象代表,他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与富贵”的旷达的情怀确实让我钦佩。
就像老师说的,如果在现今社会,我们凭借自己的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一张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们能够坚定地说放弃,不要吗?我想是不可能的。
《古文观止——归去来兮辞》读后感900字
作一曲归去来兮读《古文观止——归去来兮辞》有感远方晓雾依稀,山岭孕育温纱落寞一席暖光,竹杖芒鞋,他于阡陌中走来,又独立江畔,听流莺啼燕换来春日,嗅芝兰玉树熏香隐士胸怀。
鸟儿不恋旧地,轻轻振翅,散落世俗的尘埃,涤荡心中的污秽之气,欲寻求灵魂的起舞。
他是刚弃职而去的陶潜,亦是将回归田园的陶渊明。
天将破晓,金光穿云而落,一篇《归去来兮辞》落文,一首归隐山林的牧歌唱响。
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眷恋山林,幽恨官场。
哀叹着,心念乡间草木,于飘飘风中乘帆归去,回念官场,担任彭泽县令时,随行官吏提醒自身需着官服,佩腰带,否则会被他人看低,曾经的他听至此,不觉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心性如此,陶潜怎会甘愿被世事束缚。
此时的陶潜只觉今是而昨非,遗憾晓光来临得如此之慢,而无法早日归林。
他愿与高洁菊花相对,与傲世青松相伴,摒弃一切来自官场的尘埃。
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的返璞归真,感知自然。
见那苍翠山头戴白云冠,倦鸟振翅盘旋归巢,陶潜归园的日子无不悠闲自在,戴月荷锄,乡间苍陌,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叹“善万物之得时”。
以自然为友,与草木相伴,以手抚慰苍松,却用心感悟其呼吸,将自身置于自然之中,才能恰合土地的律动。
笔下所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另多少人神往这这片土地。
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的固守穷节,淡泊怀远。
为广厦华居,灯红酒绿而迷失自我,跌入囚笼者不在少数,陶潜却住着穷巷荆扉更欣喜于住在朱门绮户,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
他的淡泊如月华般散落后人的心间。
无论是李白沉梦醒后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还是苏轼举酒赏山月从“荣华轩冕”至“竹杖芒鞋”。
无数仁人志士追随着五柳先生的步伐,濯洗凡尘里的欲念,于淡泊宁静中寻一方天地。
在此桃园中,无朝堂上的血腥倾轧,告别了人际关系的尔虞我诈,无需为功名利禄而劳碌奔波,不用为迎合上司而折腰屈膝,一切俗愿,计较,功名都渐次脱落,只留下一片澄澈的心脏,与天地合流,与万物同体,于生生不息的宇宙大化之中感悟生命的至乐。
语文教学论文:田园之乐背后的寂寞和悲凉――品读《归去来兮辞》
田园之乐背后的寂寞和悲凉――品读《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之时,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
他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欢乐背后的人生悲凉。
认真思考作者出仕的原因,仔细斟酌文章的某些字词,我们会发现陶渊明的归去含有许多无奈与忧虑,《归去来兮辞》中诸多欢乐与美好是增强自己归隐信心的理由,但它却遮不住自然流露出来的忧愁。
陶渊明是因为家里极端贫穷才去做的彭泽县令,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中说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便是明证。
做官八十余天后归隐,那是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贫穷依旧,他还得面对“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的窘境。
许多人看到的是诗人“陶渊明”,却没有看到家主“陶渊明”、父亲“陶渊明”;诗人“陶渊明”会为重获自由而欢欣,家主“陶渊明”、父亲“陶渊明”会为没有俸禄而忧虑。
因此,陶渊明是出仕违背本性而痛苦,归隐面对困窘而忧虑,他的归去断没有表面那么风光。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不是写给别人看的,那会让人看轻的;他自己也定没有那般高兴,否则,他就不会出仕了。
据此,愚以为,作者把归去后想象的那般自由美好,正说明内心的矛盾,是为了加重归去这边的砝码。
可见,在陶渊明的内心是藏有忧虑的,他会为“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而发愁,他不知如何面对妻小亲友,这在文章中读不出来的。
我们细读文章还会读出一些忧愁。
陶渊明是官场中的另类,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官时“惆怅而独悲”;但热爱自然,生性淡漠的他居家时同样没有知音,依然孤独。
陶渊明——快乐田园生活背后的无奈——解读《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快乐田园生活背后的无奈——解读《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陶渊明,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被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歌通过描写幽美恬静的田园生活,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一般而言,对于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解读,都如上所言,我们于他的田园诗歌中看到的是一个鄙弃官场、不愿与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宁以清贫守余生、保持自己高洁志向的陶渊明。
然而,带领学生学习了他的《归去来兮辞》后,我却分明看到了一个带着快乐面具的、矛盾的陶渊明。
他的矛盾是什么,又由何而来?且看以下分析。
一、快乐表象背后潜存的是深沉无尽的痛苦——矛盾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诗人归家为线索,描写了诗人的归途之乐,归家之乐、流憩之乐,农事之乐以及畅游之乐。
于全文中,我们似乎看到的是一位痴迷于田园生活,执着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诗人,他的生活恬淡、安逸又不失高雅,好一幅世外桃源之境。
然,我们细究文本,就会发现,文章中处处都流露出了诗人的痛苦与无奈。
我们从文中摘出了以下几个词语或句子细加分析:1.惆怅而独悲文中“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诗人既然意识到自己心被形体所累而奔波在官场之上,那么现在已然得到解脱,又为何要惆怅和独自悲伤呢?可见,诗人的快乐不是由衷的。
1.抚孤松而盘桓文中“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有人解读为夕阳西下,鸟儿疲倦了返回了巢穴,而诗人却独自停留,是因为美景使人陶醉,流连忘返。
我愿意将其解读为鸟儿有巢可归,而诗人真正要归的巢却不知在何处,因此,置身园中,却抚摸孤松,犹豫徘徊,这棵不就是诗人自己吗?1.孤舟、感吾生之行休文中“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有时驾车,有时驾一叶扁舟,“孤”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洒脱,但我却看到了一个孤独的,缺少知己的陶潜,正因如此,他在畅游之时才发出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生命短暂,命不久矣的悲伤慨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文之田园之乐背后的寂寞和悲凉——品读《归去
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之时,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
他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欢乐背后的人生悲凉。
认真思考作者出仕的原因,仔细斟酌文章的某些字词,我们会发现陶渊明的归去含有许多无奈与忧虑,《归去来兮辞》中诸多欢乐与美好是增强自己归隐信心的理由,但它却遮不住自然流露出来的忧愁。
陶渊明是因为家里极端贫穷才去做的彭泽县令,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中说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便是明证。
做官八十余天后归隐,那是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贫穷依旧,他还得面对“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的窘境。
许多人看到的是诗人“陶渊明”,却没有看到家主“陶渊明”、父亲“陶渊明”;诗
人“陶渊明”会为重获自由而欢欣,家主“陶渊明”、父亲“陶渊明”会为没有俸禄而忧虑。
因此,陶渊明是出仕违背本性而痛苦,归隐面对困窘而忧虑,他的归去断没有表面那么风光。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不是写给别人看的,那会让人看轻的;他自己也定没有那般高兴,否则,他就不会出仕了。
据此,愚以为,作者把归去后想象的那般自由美好,正说明内心的矛盾,是为了加重归去这边的砝码。
可见,在陶渊明的内心是藏有忧虑的,他会为“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而发愁,他不知如何面对妻小亲友,这在文章中读不出来的。
我们细读文章还会读出一些忧愁。
陶渊明是官场中的另类,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官时“惆怅而独悲”;但热爱自然,生性淡漠的他居家时同样没有知音,依然孤独。
“景蘙蘙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写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写苍松兀立,孤独无靠,更隐喻诗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怆。
一个人孤独到象李白看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内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谓“知音世所稀,抚松独徘徊”啊!“引壶觞以自酌”流露出诗人自酌自斟,无以为伴的孤独和苦闷。
“倚南窗以寄傲”颇有几分出尘傲世,孤愤不平之意。
“门虽设而常关”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
这些文句,貌似逍遥闲谈,实则忧愤满怀,我们读到了陶渊明隐隐作痛的心。
诗人心性高洁,与世相违,风流雅致、高标独步,这远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市井小民所能理解、所能认同的,和乐欢悦的交谈之中饱含世无知音的隐忧。
文中“乐琴书以消忧”无疑又暗示了一点,只有诗书琴韵才可以寓情传志,消悉解忧,而一般的“亲戚”、“农人”则只可形交,不可神往。
再说诗人的出游方式。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径丘。
”孤舟独往,自娱自乐,有时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有时翻越崎岖不平的山丘,瑰怪之观,人迹罕至,诗人情有独钟,乐而忘返,这又何尝不是景示诗人隐而不发、深藏不露的遗世情怀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诗人就是一位遗弃世人也被世人遗弃的山林隐士。
特立独行,遗世独立,诗人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
最后看看诗人的所见所感。
“木欣欣以向荣,泉消消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性大发,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份敏感与哀伤决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偶尔一泻,绝对是诗人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
一个年迈体衰、生命苦短的诗人,面对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除了喟叹,还能有什么呢?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诗人貌似平和欢乐的田园生活之下,其实充满更多的世无知音的苦痛、遗世独立的绝望和生命流逝的无奈,我们读陶文,切不可乐而忘忧啊。
陶渊明不是天生要做隐士的,他之辞官归隐实是看透官场黑暗,建功立业无望转而寄情山水罢了。
文章第四段卒章显志,抒发诗人
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
固然强化了我们对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守节养性的人生理念的理解,不过,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又使我们分明意识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委心任运,顺其自然,其实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难耐。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自己乐天安命,坚信不疑,正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
“聊”是姑且、暂时之意,是不是也暗示出诗人这种选择也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呢?事实上,归隐田园之后的陶渊明并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归隐,因为他总有不忘尘世,感时伤怀的时候。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写自己醉情山水,逍遥自在,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谴责和抗议,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
这些文句,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觉到诗人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绝决。
所以《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之歌,有诗人逃脱牢笼、得返自然的无尽欢欣,也有在临困窘、无以生生的内心焦虑;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的悲愁苦叹;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一句话,诚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说的“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品读《归去兮辞》,切不可忽略了诗人的隐痛衷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