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详解
星型细胞瘤
星型细胞瘤[病因病理]星形细胞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低分级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年轻人的脑白质,肿瘤呈灶性或弥漫性浸润,常有囊腔形成,可为肿瘤内有囊或为囊内有肿瘤结节。
15%-20%瘤内有钙化,瘤周无水肿。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呈弥漫浸润生长,轮廓不整,与脑质分界不清。
半数以上有囊变。
肿瘤易发生大片坏死和出血。
MR表现:星形细胞瘤由于细胞内外水分增多,造成T1和T2延长,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钙化在T1T2上一般为低信号。
(2)[影像学表现]1.CT表现:①平扫:Ⅰ级表现为颅内低密度病灶,与脑质分界较清。
Ⅱ、Ⅲ级者表现为略高密度、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Ⅳ级则显示为略高或混杂密度病灶,边缘不规则,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更为明显。
②增强:Ⅰ级瘤由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紧密、没有或仅有少量造影剂血管外溢,故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Ⅲ级肿瘤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临床表现]可发生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还有因脑组织受压、浸润或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诊断1.肿瘤直接造成的密度和信号强度改变以及站位征象。
2.Ⅰ、Ⅱ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程度低3.Ⅲ、Ⅳ肿瘤密度和信号多不均匀,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肿瘤强化明显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或瘤中有囊,肿瘤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梗阻性脑积水。
[鉴别诊断]1.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脑梗死,脑脓肿恶性淋巴瘤相鉴别:脑梗死符合一定的血管分布区,增强扫描呈脑回状强化;脑脓肿呈环形厚壁强化,内壁光滑;单发脑转移瘤多有原发瘤的病史;淋巴瘤常为多发。
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
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星形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根据WHO分类标准,星形细胞瘤可分为四个级别:I级~IV 级。
其中,III级和IV级是属于高级别的星形细胞瘤,通常具有较差的预后。
影像学是星形细胞瘤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介绍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和常见表现。
1. CT影像CT影像是显示星形细胞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度。
对于III~IV级星形细胞瘤,CT影像可以显示以下特点:1. 肿瘤边界不清: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肿瘤边界往往模糊不清,边界呈不规则或分叶状。
2. 强化程度高:经造影CT扫描后,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肿瘤组织强化程度较高,呈现较为均匀的强化。
3. 周围水肿:星形细胞瘤的周围组织往往会出现水肿表现,表现为低密度区域,且可呈现半月形分布。
4. 前后矢状窦扩张:由于星形细胞瘤在压迫邻近结构时,常常引起前后矢状窦的扩张。
2. MRI影像MRI影像在显示星形细胞瘤中具有优势,包括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多序列成像。
对于III~IV级星形细胞瘤,MRI影像可以显示以下特点:1. T1加权像上,III~IV级星形细胞瘤呈等低信号。
2. T2加权像上,III~IV级星形细胞瘤呈高信号,且肿瘤边界不清。
3. 强化效果明显:经造影MRI扫描后,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肿瘤组织强化效果明显,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4. 囊变表现:少数III~IV级星形细胞瘤可出现囊变表现,呈低信号。
3. PET-CT影像PET-CT影像在评估星形细胞瘤的代谢活性和疾病分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对于III~IV级星形细胞瘤,PET-CT影像可以显示以下特点:1. 代谢活跃:III~IV级星形细胞瘤在PET成像上常表现出高代谢活性,呈现明显的摄取阳性。
2. 强化程度高:PET-CT影像上,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摄取值常较高,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的摄取值相比较明显增加。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见于20-40岁,老年人少见。
•无明显性别差异。
•多以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颅内压增高、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
•绝大多数位于大脑半球白质,以额、颞叶多见。
•WHO Ⅱ级,可转变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
•治疗:手术切除。
•肿瘤呈胶冻状、质地偏韧, 切面局部灰白质交界不清,呈灰褐色。
•镜下见胶质细胞弥漫增生、浸润性生长,细胞轻-中等密度,轻-中度异型,核圆形卵圆形,部分见核周空晕,核分裂罕见,未见明显微血管增生及坏死。
•CT平扫:低密度灶,境界多不清楚,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偶可见小斑点状钙化,一般无出血。
•MRI平扫: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均质或不均质,可有囊变、钙化。
•增强:多不强化或呈轻度斑片状强化。
•弥散:多不受限。
•MRS:NAA及Cr波降低,Cho波升高, Cho/ Cr比值通常大于2。
•病变范围与脑血管分布一致,同时累及灰白质。
•发病突然,老年人多见。
•出现Lac波,而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一般不出现。
•数周后复查,占位效应逐渐消失,境界变清,并可出现局部脑萎缩。
•主病灶以外的其他部位脑回常同时受累,MRT2加权表现为脑回样高信号,散在或弥漫性分布。
•增强扫描多不强化。
•急性发热,病程短,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增多。
•Cho波不升高, Cho/ Cr比值通常小于2。
•强化显著,常呈不规则环形强化。
•Cho/ NAA比值常在4以上,而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在2-4之间。
•高灌注,弥漫星低灌注。
•弥散多有不同程度受限,弥漫星多无受限。
•常以脑皮层为基底,可累及皮层,而弥漫星位置常较深。
•少突钙化率更高,且钙化更明显。
•大脑半球囊变明显的室管膜瘤主要见于青少年,而弥漫星多见于中年。
•室管膜瘤的实质部分位于囊的一侧,且常位于靠近脑表面侧,内常见钙化,弥漫星无此特点。
•大脑半球囊变明显的肿瘤以室管膜瘤最常见,应首先考虑。
•好发于20-40岁,额颞叶多见。
•CT平扫:低密度灶,境界多不清楚,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偶可见小斑点状钙化,一般无出血。
脑功能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治疗进展
t i o n l e v e l d e p e n d e n t 。 B O L D) 效应 而产生 , 该 效 应 是
由O g a w a等 于 1 9 9 0年 首次 发现 , 他 们注 意 到 当含 氧
血 红 蛋 白含 量 减 少 时 , 磁 共振 信 号 在 血 管 内外 均 降
振( i — MR I ) 、 术 中超声 定位 、 荧 光显像 技 术 、 全 麻 术 中 确 的解 剖 影像 资 料 , 为 手 术 计 划 的制 定 提 供 了部 分 唤 醒结 合直 接 电刺 激技 术 , 术后 的放 化疗 、 基 因治疗 参 考依 据 , 避免 了给 患者带 来更 大 的医源性 损伤 。 其
低, 于是 提 出这 种效 应 可 能 是 由血 液 的磁 场性 质 变
化 引起 的1 4 1 。 由于 肢体 活动 、 声 音及 光线 的强 弱等 刺 区域 的血 流量 会 明显 增 加 . 由增 加 血 流 量 带来 的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同 时该 质瘤 5 %左右 ) 和 Ⅱ级 ( 为一般 的星形 细胞瘤 或 星形 一 激 下 会 导致 大 脑皮 层 相 应 的功 能 区被 激 活 , 从 而 由于一 系 列 的 变化 导 致 形 细胞 瘤 。 近 年对 星形 细胞 瘤研究 1 3 益 深入 , 应 用不 却 不 会 被更 多 的利用 .
中 国现 代 医药 杂 志 2 0 1 3年 2月第 1 5卷 第 2期 MMJ C, F e b 2 0 1 3,V o l 1 5,N o . 2
・
99 ・
。纫 综
・
述 ‘ ・
脑 功 能 区低 级别 星 形 细胞 瘤 治 疗 进 展
邓伟 综述 杨福 兵 审校
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诊疗及新进展
流行病学特点
•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最常发生于 年轻成人,平均年龄大约为35 岁,在20-40岁之间有一发病 高峰。诊断年龄大于50岁的病 人患星形细胞瘤是值得怀疑的
• 0.63/100,000/年
• 大部分研究都显示,55%-65% 的低级胶质瘤发病患者为男性。
• 唯一确定的危险因素是电离辐 射,含有氯化物的饮用水可能 导致肿瘤的发生。
胶质母细 胞瘤”
最差
分子分型发展
分型
IDH突变
1p+19q缺 失
ATRX突变
星形胶质细 胞瘤
有
无
无有
少突胶质细 胞瘤
有
无有
无
胶质母细胞 瘤
无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子分型发展
G1
G2
G3
高发IDH突变 年轻患者 预后良好
介于G1/3之间 1p/19q联合缺失发生率高
低IDH突变率 年老患者 预后较差
• 2012年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对225例胶质瘤样本进 行研究,提出了围绕主要基因突变的新分型
高级别胶质瘤(High Grade Gliomas)
是一种具有异质性的WHO III,IV级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少 突星形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性室管膜瘤及胶质母 细胞瘤的统称。
低级别胶质瘤(Low Grade Gliomas) 是一组具有异质性的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细胞瘤, 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及室管膜瘤的统称。 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Diffuse low grade gliomas) 是指 WHO II级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星形胶质细胞 瘤及少突胶质细胞瘤。
• 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过敏 体质的人预后较好。
[颅脑肿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颅脑肿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
别诊断~~~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Dysplastic gangliocytoma of cerebellum)
1.要点(Key concepts)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WHO Ⅰ级)又称之为Lhermitte-Duclos病,
是一罕见的良性小脑病变,常与Cowden综合征伴发。
疾病进展缓慢或基本无进展。
■ Cowden综合征是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黏膜病变、系统性错构瘤、高发乳腺、甲状腺和泌尿生殖器的恶性病变为特征。
本病并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高达40%。
2.概述(Briefintroduction)
■罕见。
■多见于成年人。
■病灶位于小脑皮质。
3. 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 MRI平扫:特征性表现为小脑半球界限清楚的“纹状”病灶,可有或无占位征象。
T1WI上病灶多为稍低信号改变;T2WI呈高信号强度(图1)。
■ MRI增强扫描:无强化。
■ MRS:NAA峰、Cho峰和MI峰下降,有报道乳酸可升高。
4.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脑梗死:病变区按血管分布。
可有脑回样强化。
图1轴位T1WI(a):左侧小脑半球可见一类圆形稍低信号团块影,右侧小脑半球受累,可见“纹状”改变。
轴位T2WI(b):病灶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周围无水肿;四脑室受压变形。
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增强扫描(c、d、e):病灶未见强化。
星形细胞瘤的科普知识课件
目录 细胞瘤简介 症状和风险因素 诊断和治疗 预后和复发 研究和未来展望Leabharlann 细胞瘤简介细胞瘤简介
星形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中枢 神经系统肿瘤。 星形细胞瘤起源于星形细胞, 一种存在于大脑及其他中枢神 经组织中的细胞。
细胞瘤简介
星形细胞瘤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 多见于成年人。
预后和复发
预后和复发
星形细胞瘤的预后因多种因素 而异,包括瘤体位置、瘤体大 小和分级等。 星形细胞瘤可能会复发,需要 长期的随访和治疗监测。
研究和未来展 望
研究和未来展望
目前,科学家们正积极研究星形细胞瘤 的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 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精准的诊断方法和更 有效的治疗策略,帮助患者战胜星形细 胞瘤。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症状和风险因 素
症状和风险因素
星形细胞瘤的症状可能因肿瘤 位置和大小而有所不同,常见 症状包括头痛、肌肉无力、感 觉异常等。
星形细胞瘤的风险因素尚不清 楚,但一些遗传突变可能增加 患病风险。
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治疗
星形细胞瘤的诊断通常通过神经影像学 检查(如MRI)和组织活检来确认。 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 放疗和化疗。
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IV级)
●成人恶性度最高的星形细胞肿瘤,预后差 ●占星形细胞瘤的60-75% ●发病年龄高峰为40-60岁 ●可继发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 瘤,也可为原发(更常见)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表现为混杂密度,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 不清;单或多脑叶受累;常有广泛坏死、出血, 常有重度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常呈明显 强化,形态多不规则或呈花环状;
概述
❖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
●为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高峰是40-50岁 ●起源于低级别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演变成胶质母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表现为低、等或混杂密度影,水肿较重 ,边界常不清楚,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呈不 均匀强化;
❖ MRI:在T1WI呈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间以更 低或高信号,体现了瘤内坏死或出血;T2WI呈不 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斑块状、花环状或结节 状强化;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 MRS:各级星形细胞瘤中,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均 有异常表现;肿瘤中N-乙酰天冬氨酸(NAA)含量 明显降低;胆碱(Cho)含量增高,肌酸(Cr)、 肌醇(MI)含量轻度下降;Cho/Cr比值上升,且 肿瘤级别越高,比值越大。胶质母细胞瘤的 Cho/Cr比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 DWI和ADC:由于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越高,细胞数 目就越多,细胞间隙就越小,导致水分子扩散更 加受限。DWI和ADC值测量有助于评估肿瘤分级, ADC值越低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
影像学表现
❖ DTI(弥散张量成像):能清楚显示瘤体与白质纤维 束间关系及白质纤维束破坏情况,对肿瘤术前计 划、术中处理和术后评估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星形细胞瘤科普讲座PPT
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方案: 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结合手术、化疗 和放疗等方法。
预后与后续治 疗
预后与后续治疗
星形细胞瘤的预后取决于许多 因素:
- 星形细胞瘤的级别: 高级 别星形细胞瘤的预后通常较低 级别的瘤体差。
- 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肿瘤 的位置和大小可能会影响手术 的可行性以及治疗的成功程度 。
星形细胞瘤科普讲座PPT
目录 简介 病因与诱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方法 预后与后续治疗 预防与注意事项 总结
简介
简介
了解星形细胞瘤的定义和特点: - 星形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
神经胶质细胞肿瘤,起源于星 形细胞,可发生在大脑或脊髓 等中枢神经系统部位。
- 星形细胞瘤通常生长缓慢 ,但具有侵袭性,在早期常难 以察觉,而且容易复发。
总结
总结
星形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胶质细胞 肿瘤,需及早诊断和治疗。
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 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较为常见。
总结
注意定期体检和保持健康生活 方式,可以有助于预防和早期 发现星形细胞瘤的情况。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预后与后续治疗
后续治疗: 对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可 能需要进行辅助治疗,如复发预防治疗 、维持治疗等。
预防与注意事 项
预防与注意事项
目前尚无明确的方法可以预防 星形细胞瘤的发生。
注意事项: -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有助
于早期发现疾病,包括星形细 胞瘤。
- 健康生活方式: 遵循健康 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 量运动、避免有害物质等,可 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痛可能是星形细胞瘤的症状之 一。
- 呕吐: 星形细胞瘤的压迫 作用可能导致呕吐感。
星形细胞瘤ct诊断要点
星形细胞瘤ct诊断要点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起源于星形细胞,通常发生在大脑的星形细胞区域。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CT为基础的星形细胞瘤诊断要点。
一、CT扫描的基本特点在CT扫描中,星形细胞瘤呈现出一些特征性的表现,这对于其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星形细胞瘤在CT图像上呈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的肿块,与周围正常的脑组织相比较。
其次,星形细胞瘤可出现边界清晰或模糊的情况,这与瘤体的浸润性生长有关。
此外,星形细胞瘤还可能伴有囊变、出血和钙化等病理改变,这些改变在CT图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星形细胞瘤的分类与分级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星形细胞瘤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Ⅰ级和Ⅱ级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Ⅲ级和Ⅳ级为高级别星形细胞瘤。
CT扫描可以帮助确定星形细胞瘤的等级,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和预后评估。
三、星形细胞瘤的位置与形态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大脑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的部位是脑室周围、额叶和颞叶。
在CT图像上,星形细胞瘤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或模糊。
其大小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
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形态特点,可以对星形细胞瘤进行初步的鉴别诊断。
四、星形细胞瘤的强化特点CT增强扫描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可以增加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准确性。
星形细胞瘤在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特点与瘤体的血供和血管通透性有关。
一般来说,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强化程度较轻,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强化程度较重。
此外,星形细胞瘤的强化模式还可能呈现出环状、结节状或斑点状等不同的形态。
五、星形细胞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星形细胞瘤的生长方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密切相关,这在CT图像上可以得到体现。
当星形细胞瘤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时,往往提示肿瘤为低级别,有利于手术治疗。
相反,当星形细胞瘤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或出现浸润性生长时,往往提示肿瘤为高级别,预后较差。
星形细胞瘤的分类有哪些
星形细胞瘤的分类有哪些?星形细胞肿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
患有星形细胞瘤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了解星形细胞瘤的分类对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立体定向籽粒内放疗专家熊鹰飞主任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下!星形细胞瘤的分类:(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归属于wH0 I级,有学者又称之为良性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发生于儿童和青年,20~30岁为发病高峰,平均年龄为22岁;和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相比,发病年龄平均约早10年。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可生长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而以中线结构如小脑、下丘脑、视觉通路、脑干和脊髓等部位多见;幕上可见于颞顶叶或额顶叶。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相对局限性生长的肿瘤,可使其周围脑组织移位,较少侵袭性生长,故它的预后较好。
(2)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在脑内呈浸润性生长,界限不清,属wH0Ⅱ级,又称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主要包括纤维型、原浆型和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的瘤组织质地致密、硬而富有弹性;原浆型星形细胞瘤的瘤组织常有微囊变而呈明胶海绵样;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瘤组织中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呈半透明胶冻状?此型肿瘤病程较长,进展较缓慢,常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切除后可能复发,复发的肿瘤有部分恶性程度高于原发肿瘤。
(3)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恶性星形细胞瘤,属wH0Ⅲ级,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A)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之间。
此型肿瘤好发于中年,以35~60岁多见。
病程较短,进展较快,可有神经功能障碍或高颅压表现。
wisoff等报道75例儿童问变性星形细胞瘤,认为肿瘤切除程度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4)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星形细胞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约占成人胶质瘤的50%,属WHO 1V级。
GBM 可原发于脑实质内,亦可呈继发性。
继发性GBM多由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进一步恶变而来。
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简洁范本
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星形细胞瘤是一类常见的脑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标准,星形细胞瘤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其中III~IV级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较为罕见但具有较高的恶性度。
影像学表现在影像学检查中,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 病灶位置:这类恶性星形细胞瘤通常发生在大脑半球的深部,尤其是胼胝体周围、基底节区或颞叶内侧。
较少见的位置包括小脑、脑干及脊髓。
2. 肿瘤形态: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多样,可呈结节状、结节融合状或浸润状。
结节状肿瘤一般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界模糊。
结节融合状肿瘤则呈现多个相互融合的结节,形态更不规则。
浸润状肿瘤则是指肿瘤无明确边界,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相混杂。
3. 强化特点:恶性星形细胞瘤在增强扫描中通常呈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可较为明显。
在肿瘤内部常可见到囊变、坏死或出血灶。
4. 水肿区:恶性星形细胞瘤周围常常伴有明显的水肿区,表现为在T2加权成像上呈现高信号。
水肿区的程度与肿瘤的恶性度密切相关。
5. 挤压效应:由于肿瘤的增大及周围水肿的存在,恶性星形细胞瘤常会对周围结构产生明显挤压效应,如胼胝体向对侧移位、脑室受压等。
6. 血供特点:恶性星形细胞瘤多具有丰富的血供,动脉瘤样血管可见于肿瘤周围。
,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常具有肿瘤位于深部、多样化的形态、明显的强化、周围水肿和明显的挤压效应等特点。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对这类脑肿瘤进行初步鉴别和评估,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以上为1500字的内容)。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引言:星形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相对较为良性。
然而,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临床上依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而利用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成像工具,对该病进行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是非常关键的。
MRI技术:MRI技术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成像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与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获得各种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常用的MRI技术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FLR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CE-MRI)等。
MRI特征: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T1加权图像: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边界较清晰;2. T2加权图像:病灶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界模糊;3. FLR序列:病灶呈高信号,边界模糊;4. DWI:病灶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值较高;5. DCE-MRI:动脉期呈稍高信号,静脉期呈等或稍低信号。
MRI诊断:基于上述MRI特征,我们可以进行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诊断。
然而,由于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表现与其他病变相似,如脑膜瘤、胶质瘤等,因此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程、其他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综合评估。
此外,MRI还可以用于定位病灶的具体部位,评估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对病灶进行评估和观察。
MRI进展: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成像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如现代MRI技术中引入了功能性MRI(f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和观察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功能和代谢。
此外,利用MRI动态对比增强成像技术,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灶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结论:MRI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工具,在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读书笔记。。。星形细胞瘤
读书笔记。
星形细胞瘤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术语1、分化良好、生长缓慢的浸润性肿瘤2、起源于星形细胞的原发肿瘤,具有恶变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倾向影像1、呈局灶或弥漫性无强化的脑白质占位2、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占位3、可蔓延到邻近皮质4、通常不强化强化提示肿瘤向更高级别进展5、MRS:典型表现为胆碱(Cho)峰高,N-乙酰天冬氨酸(NAA)峰低,但无特异性6、PWI: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低7、最常见发病部位:大脑半球幕上2/3:额叶和颞叶幕下1/3:脑干(50%的脑干“胶质瘤”是低级别星形细胞瘤)8、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可能与其他肿瘤难以区别9、影像学可表现为局限性,但在影像学异常信号之外常能发现肿瘤细胞主要鉴别诊断1、其他肿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2、非肿瘤性病变:脑缺血、脑炎病理学1、WHO II级2、若IDH1(一)(非突变型),临床表现会类似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临床问题1、癫痫发作是最常见的发病形式2、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年龄是20-45岁,平均年龄34岁3、中位生存期:6-10年4、生存率增加:年龄小、全瘤切除5、预后好:IDH1(+),ATRX(+),MGMT(+)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语具有间变性及显著增殖潜能的呈弥漫性浸润生长的恶性星形细胞瘤影像1、浸润性肿块,主要累及白质,强化方式多样2、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3、几乎总能在异常信号强度区之外发现肿瘤细胞4、可累及、蔓延到皮质5、通常不强化;局灶、结节样、均匀、斑片状强化并不少见环形强化应该怀疑为胶质母细胞瘤(GBM)6、MRS:Cho/Cr比值升高,NAA峰降低7、MRP:最大局部脑血容量升高8、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组织学和影像学特点介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之间主要鉴别诊断1、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胶质母细胞瘤3、少突胶质细胞瘤4、脑炎5、脑缺血病理学1、WHO III级2、通常由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 II级)发展而来(75%)临床问题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50岁最常见;占所有星形细胞瘤的1/32、预后:中位生存期2-3年IDH1(+)和MGMT(+)患者生存期较长IDH1、ATRX野生型(非突变型)预后差。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 MR上大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异常信号灶,部分界清 可形成类圆形肿块影,T1WI等低信号,T2WI呈高 信号,病灶内可有囊变,周围大多无水肿,占位 效应轻,增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有强化代表 间变区,有恶变倾向),DWI以等低信号为主, 当伴高信号出现时,提示病灶内细胞密集,异形 性增多。
• 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 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大囊伴小结节”为典型表现,增 强强化高强度,结节强化较其明显。
• 转移瘤:“小结节,大水肿”+原发病灶。
幕上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 分化良好的星形细胞瘤主要位于白质内,肿瘤含 神经胶质纤维多,可有囊变,肿瘤血管趋于成熟。
• 临床表现为癫痫样抽搐及头痛、头晕、呕吐症状 为主,与肿瘤浸润生长和颅内压升高有关。
大体病理
• 肿瘤边界不清,受侵犯的脑结构常扩大、扭曲但 无破坏,当伴有大小不等囊变时局部可呈海绵样 改变,病灶位于额叶者可侵犯对侧。
• 镜下以肿瘤细胞高度分化,弥漫分布,主要以分 化好的纤维型及肥胖型星形细胞分布在微囊样疏 松肿瘤基质中,核深染,圆形或椭圆形,偶见核 异形,缺乏核分裂,无坏死及微血管增生,其中 肥胖型有恶变为更高级别的倾向。
• 免疫组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特 征性标记,毛星呈阳性或强阳性。CD34为血管标记物,毛 星表达呈阳性,说明新生血管丰富。Ki-67(细胞周期相关 性核抗原),是细胞增值活性标记物,毛星表达低,说明 增殖活性低。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表现为明显低密度,CT值约3-15HU, 增强后肿瘤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壁结 节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其强化可能与肿 瘤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神经影像]“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弥漫性星形细胞瘤(diffuse astrocytoma)为WHO分类Ⅱ级肿瘤,以细胞高度分化、缓慢生长、弥漫浸润脑组织为特征,包括纤维型星形细胞瘤(fibrillary astrocytoma)、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和原浆型星形细胞瘤(protoplasmic astrocytoma)。
好发于儿童和20~40岁人群,多见于大脑半球。
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小脑、脑干和丘脑。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3临床常见症状为癫痫发作。
【MRI表现】(1)好发于大脑半球,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肿块,以额、颞叶常见。
(2)瘤周水肿多较轻,有占位效应,表现为受累脑回肿胀,脑沟裂变浅或消失,中线结构亦可移位。
(3)病变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在T2 FLAIR 呈高信号,DWI多以等、低信号为主,生长活跃区域(间变或恶变区)呈稍高或高信号。
肿瘤内可见有更长T1、T2的囊性变区(图1、图2)。
(4)增强扫描病灶多无明显强化,局部亦可呈轻度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
图1弥漫性星形细胞瘤A、B. T1WI,示右侧额叶、颞叶、枕叶、脑桥,左侧额叶弥漫性长T1信号,无明显肿块影,无明显坏死、囊变;C、D.T2WI,示大片状不均匀的长T2信号,脑组织肿胀明显;E、F.增强扫描,示病灶大部分无明显强化,少部分病灶呈斑片状强化三人行医学课堂知识店铺神经系统解剖进阶课小程序图2弥漫性星形细胞瘤A.T1WI,示右侧额叶见局限性生长、囊性为主的肿块,囊内呈长T1信号,内侧缘见少许分隔状实质成分;B.囊腔呈长T2高信号,实质部分呈等信号;C.DWI,呈明显低信号;D.增强扫描,示囊性区无强化,实质部分呈中等强化【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好发于儿童和20~40岁人群,常见癫痫发作。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星形细胞瘤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
星形细胞瘤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东方传统医学起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对医疗卫生行业基本概念
“星形细胞瘤”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是神经胶质瘤中最常见的类型,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细胞,在颅内肿瘤中占15%左右。
男性多于女性,20~45岁发病率高。
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半球,儿童多发生在小脑半球和蚓部。
按组织细胞学分化程度分为4级,即星形细胞瘤Ⅰ,Ⅱ,Ⅲ,Ⅳ级。
Ⅰ级为良性;Ⅱ级偏恶性;Ⅲ、Ⅳ级为恶性星形细胞瘤。
CT扫描多显示低密度影,少数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形态多不规则,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
增强扫描肿瘤多为高密度效应。
治疗可采用:①手术全切除及部分切除。
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X刀或γ刀。
③化学治疗。
通常于手术后辅助化学疗法,应用ACNu,BCNu,CCNu等,局部或超选择颅内动脉内治疗。
弥漫性星型细胞胶质瘤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
MRI ✓增强
通常无强化,可呈轻度斑片状强化; 当出现强化时,应将其视为将进展到更高等级胶质瘤的警告信号 ✓MRS NAA及Cr波降低,Cho波升高, Cho/ Cr比值通常大于2 Lac一般不高
女,39y,体检发现颅内肿瘤4天
女,40y,发作性双下肢抽动1年
女,40y,发作性双下肢抽动1年
女,7y,头晕、嗜睡12天
室管膜瘤
大脑半球囊变明显的室管膜瘤主要见于青少年,而弥漫星多见于中青年 室管膜瘤的实质部分位于囊的一侧,且常位于靠近脑表面侧,内常见钙
化,弥漫星无此特点
大脑半球囊变明显的肿瘤以室管膜瘤最常见,应首先考虑
男,12y,头痛3天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强化显著,常呈不规则环形强化 Cho/ NAA比值常在4以上,而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在2-4之间 高灌注,弥漫星低灌注 弥散多有不同程度受限,弥漫星多无受限
女,59y,左侧面部抽搐半月余
小结
小结
好发于20-45岁,额颞叶多见 CT平扫:低密度灶,境界多不清楚,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偶可见小斑点
状钙化,一般无出血,瘤周水肿少见 MR平扫: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均质或不均质,可有囊变、钙化 增强:多不强化或呈轻度斑片状强化 弥散:多不受限
谢谢
镜下显示瘤细胞轻-中度异型,结构疏松,常见微囊变及细小纤维 背景。免疫组化染色胶质酸性蛋白(GFAP)、异柠檬酸脱氢酶-1 (IDH1)及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2)染色(+)。
影像表现
MRI是诊断的首选方式,对于较小的肿瘤,在CT上很难被发现,特别 是因为它们往往不强化
CT ✓ 等密度或低密度,边界不清,有占位效应,少有瘤周水肿 ✓ 通常没有强化(强化明显提示更高级别的肿瘤) ✓ 钙化少见(10-20%) ✓ 囊变可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详解
继上期的英文版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之后,本期继续详解这个肿瘤。
病理特征:
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主要由微囊性肿瘤基质组成,微囊性肿瘤基质内嵌有纤维状瘤样星形细胞,核不典型,细胞密度低。
存在含有粘液的微囊腔,是纤维状星形细胞瘤的典型发现,但这在原生质性星形细胞瘤中更具特征性和显著性。
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中偶有双子细胞的出现不能作为双子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依据。
双子细胞性星形细胞瘤虽然与WHOⅡ级星形细胞瘤相同,但其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进展要快于纤维状星形细胞瘤。
无核分裂、微血管增生和坏死都可能存在(如有则提示为高级别肿瘤)。
CT特征
典型的低级别浸润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区域的正性肿块效应,通常没有任何增强(事实上,增强的存在提示高级别肿瘤),尽管双子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尤其能显示出微弱的增强。
钙化并不常见(10-20%的病例),可能与少突胶质成分有关。
囊性或液体成分也可见。
MRI特征
一、T1
与白质相比,等信号到低信号;
通常局限于白质并引起邻近皮质的扩张。
二、T2/FLAIR(以下为重点,掏出小本记下来)
(1)类肿块样高T2信号,在FLAIR上信号稍低;
(2)总是跟着白质的分布,引起周围皮质的扩张;
(3)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相比,晚期病例也可累及皮质,少突胶质细胞瘤从一开始就是以皮质为基础的肿瘤;
(4)沿浸润性星形细胞瘤扩散线的“微囊性改变”是浸润性星形细胞瘤的一种独特表现;
(5)高T2信号与细胞性或细胞异型性无关,而是与水肿、脱髓鞘和其他退行性改变有关;
三、DWI/ADC
ADC值越低,表明等级越高。
四、T1 C+(钆)
无强化通常是规则,但小的不明确的强化区域并不少见;然而,当看到强化时,应将其视为进展到更高级别的警告信号。
五、磁共振波谱
通常表现为胆碱峰升高、NAA峰降低、胆碱浓度升高choline:creatine ratio
肌醇和肌醇/肌酸比值升高;
乳酸峰值出现在1:33;
乳酸峰值代表侵袭性的WHO IV级肿瘤的坏死。
从上至下,依次为同一个患者的T2WI、DWI、T1增强扫描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