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肿瘤]“少突-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颅内少突—星形细胞瘤的MRI影像学的特征分析
混合性胶质瘤为起自神经上皮组织的一组恶性肿瘤,由于包含了少突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因此病理类型较多,其中少突-星形细胞瘤最常见[1]。
近年来,少突胶质瘤及少突星形细胞瘤的正确诊断越来越受到神经医学界的重视[2-3]。
因为相对于星形细胞瘤来说,大多数少突胶质瘤患者对放化疗敏感,生存期也较长,未能发现肿瘤组织中的少突胶质成分,可能会使患者接受不恰当的治疗或延误治疗。
并且因少突-星形细胞瘤内含有少突细胞成分和星形细胞成分以及两者比例不同,影像学表现各异,使得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4]。
本组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MRI影像资料完整的少突-星形细胞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MRI影像特点,旨在进一步加深对于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脑少突-星形细胞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62岁,平均33岁。
就诊时主诉:抽搐、癫痫样发作4例,头痛8例(伴恶心呕吐4例),四肢无力、反应迟钝各1例,星形细胞瘤术后复发演变为少突-星形细胞瘤3例,外伤后偶然发现1例。
1.2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MRI采用Siemens TrioTim 3.0 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MRI平扫(T1flair、T2WI和DWI、SWI)及T1flair增强扫描,专用头颅线圈,行横轴位T1flair(TR 220 ms/TE2.46 ms),T2WI(TR 3000 ms/TE 113 ms),矢状位SE T1flair(TR 220 ms/TE 2.46 ms),SWI(TR 27 ms/TE 20 ms)。
增强扫描采用静脉团注Gd-DTPA,剂量为0.1 mmol/kg,作轴位、矢状位SE T1flair扫描,采用256×256矩阵。
1.3 图像分析由2名高年资神经影像学医师联合分析肿瘤的形态、部位、病变范围、肿瘤边界、信号特点、瘤周水肿、强化程度等信息。
好文推荐星形细胞瘤分类及影像诊断
好文推荐星形细胞瘤分类及影像诊断星形细胞肿瘤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其中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包括有:1、星形细胞肿瘤弥漫生长的星形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 级)、间变形星形细胞瘤(3 级)、胶质母细胞瘤(4 级)、大脑胶质瘤病(4 级)边界清楚的星形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 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2 级)、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1 级)2、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2 级)、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3 级)3、少突-星形细胞肿瘤少突-星形细胞瘤(2 级)、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3 级)4、室管膜细胞肿瘤室管膜下瘤、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室管膜瘤、间变型室管膜瘤5、脉络丛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不典型性脉络丛乳头状瘤、脉络丛癌6、其他神经上皮肿瘤星形母细胞瘤、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血管中心性胶质瘤7、神经元及混合神经元-胶质肿瘤神经节胶质瘤、间变性神经节胶质瘤、神经节细胞瘤、Lhermitte-Duclos 病、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中枢性神经细胞瘤、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终丝副节瘤8、松果体区肿瘤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中等分化的松果体实质肿瘤9、胚胎性肿瘤髓质上皮细胞瘤、室管膜母细胞瘤、随母细胞瘤、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不典型畸胎瘤弥漫生长的星形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 II 级-好发于儿童,20-40 岁中青年。
-好发于大脑半球,局灶性或弥漫性肿块,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微不均匀强化。
-可有囊变,15-20% 可合并钙化,罕见出血,灶周水肿。
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III 级-弥漫浸润生长。
-占星形细胞瘤 30%,好发 40-60 岁。
-常表现为大脑白质内不均匀信号肿块,瘤内可见坏死,有时可见出血,钙化少见,周围水肿明显,常常有不规则强化。
胶质母细胞瘤-WHO IV 级-弥漫播散性迅速生长,可通过胼胝体跨越半球。
-占星形细胞瘤 50%,好发 50 岁以上。
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
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星形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根据WHO分类标准,星形细胞瘤可分为四个级别:I级~IV 级。
其中,III级和IV级是属于高级别的星形细胞瘤,通常具有较差的预后。
影像学是星形细胞瘤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介绍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和常见表现。
1. CT影像CT影像是显示星形细胞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度。
对于III~IV级星形细胞瘤,CT影像可以显示以下特点:1. 肿瘤边界不清: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肿瘤边界往往模糊不清,边界呈不规则或分叶状。
2. 强化程度高:经造影CT扫描后,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肿瘤组织强化程度较高,呈现较为均匀的强化。
3. 周围水肿:星形细胞瘤的周围组织往往会出现水肿表现,表现为低密度区域,且可呈现半月形分布。
4. 前后矢状窦扩张:由于星形细胞瘤在压迫邻近结构时,常常引起前后矢状窦的扩张。
2. MRI影像MRI影像在显示星形细胞瘤中具有优势,包括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多序列成像。
对于III~IV级星形细胞瘤,MRI影像可以显示以下特点:1. T1加权像上,III~IV级星形细胞瘤呈等低信号。
2. T2加权像上,III~IV级星形细胞瘤呈高信号,且肿瘤边界不清。
3. 强化效果明显:经造影MRI扫描后,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肿瘤组织强化效果明显,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4. 囊变表现:少数III~IV级星形细胞瘤可出现囊变表现,呈低信号。
3. PET-CT影像PET-CT影像在评估星形细胞瘤的代谢活性和疾病分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对于III~IV级星形细胞瘤,PET-CT影像可以显示以下特点:1. 代谢活跃:III~IV级星形细胞瘤在PET成像上常表现出高代谢活性,呈现明显的摄取阳性。
2. 强化程度高:PET-CT影像上,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摄取值常较高,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的摄取值相比较明显增加。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二、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少突胶质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 40%,占颅内肿瘤的 17%;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 I-Ⅳ级: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 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 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 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1.CT:1幕上 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肿瘤内出血多数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钙化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 CT;Gd—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2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囊变区T1WI 信号更低;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亦可轻度强化;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淋巴瘤等鉴别;小脑星形细胞瘤尚需与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鉴别;三、髓母细胞瘤:四、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6%;主要见于儿童,75%发生在 15 岁以下,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几乎全部发生在小脑,主要在小脑蚓部;此瘤最好发生脑脊液转移,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对放射线敏感;影像学表现1.CT显示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边界清晰;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约半数的肿瘤四周有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增强.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2.MRI 示肿瘤常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常见有中度或重度;鉴别诊断需与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鉴别;五、:六、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与硬脑膜相连;多见于成年人;居脑实质外,多为球形,包膜完整,可有钙化或骨化,质地坚硬,少有囊变、坏死和卒中;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出现颅内压增高、松果体钙斑移位及骨质改变;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存在;2.CT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大部分肿瘤有轻度瘤周水肿;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或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显着强化,边界锐利;可有局部颅骨增厚等征象;3.MRIT1WI等信号,T2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内部信号可不均匀;四周水肿在T1WI 上为低信号, T2WI 上为高信号;钙化在MRI呈低信号,因肿瘤血管丰富,其内尚可见流空血管影;有时在脑膜瘤与水肿之间可见低信号环;注射Gd—DTPA,肿瘤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可显示肿瘤邻近区脑膜尾征;鉴别诊断位于大脑凸面的脑膜瘤需与胶质瘤鉴别;位于鞍结节者需与、脑鉴别;位于颅后窝者需与、鉴别;四、垂体腺瘤: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8%;成年人多见;多见于女性; 按肿瘤的大小分为垂体微腺瘤:限于鞍内,直径不超过l cm;垂体大腺瘤,直径大于 1 cm 且突破鞍隔;按肿瘤分泌功能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 泌乳素腺瘤、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性腺激素腺瘤等;无分泌激素功能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临床表现有:①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等;②内分泌亢进的症状,如泌乳素PRL腺瘤出现、泌乳,生长激素H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库欣综合征等;影像学表现1.X 线平片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鞍底下陷;2.CT:1垂体微腺瘤:CT需采用冠状位薄层扫描;CT 主要表现为:①垂体高度异常,正常垂体一般在8 mm 以下,高于8 mm 者为异常;②垂体内密度异常,多为低密度;③垂体上缘膨隆,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凸;④垂体柄偏移;⑤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2垂体大腺瘤:肿瘤多呈圆形,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大多数强化均匀,坏死、液化区不强化;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下可突入蝶窦,向旁侧侵犯海绵窦,延伸至颅中窝,可将明显强化的颈内动脉推移向外甚至包裹;3.MRI:1垂体微腺瘤:T1WI 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 垂体柄偏斜与 CT 所见相同;Gd—DTPA动态增强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可高于垂体;2垂体大腺瘤: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状;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鞍上池受压变形、闭塞;肿瘤向鞍旁生长,影响颈内动脉和 WIllis环;鉴别诊断微腺瘤需与空蝶鞍鉴别;大腺瘤需与颅胭管瘤、脑膜瘤、动脉瘤等鉴别,能否见到正常垂体为其主要鉴别点之一;四颅胭管瘤占颅内肿瘤的2%-4 %,占鞍上肿瘤的 50%常见于儿童,20岁以前发病接近半数多位于鞍上;肿瘤可分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占 %囊壁和肿瘤实性部分多有钙化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影像学表现1.CT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呈低、等、高或混杂密度,大多数病例在实体部位与囊壁可出现钙化,可呈囊壁壳组称化或实体肿瘤内点状、不规则形钙化增强扫描:2/3 的病人有强化,囊性者呈环状或多环状囊壁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若室间孔阻塞则会出现脑积水;2.MRI颅胭管瘤MRI信号变化多;T1WI高、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与病灶内蛋白、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的含量多少有关;T2WI以高信号多见,但钙化可为低信号;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肿瘤呈环状增强;鉴别诊断囊性颅胭管瘤需与囊性、上、皮样囊肿、蛛鉴别;实性颅胭管瘤需与脑膜瘤、垂体瘤、巨大动脉瘤、生殖细胞瘤等鉴别;六、听神经瘤:瘤中最常见的一种;颅内肿瘤的8%- 10%,占后颅窝肿瘤的 4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好发于中年人;早期位于内耳道内,生长缓慢,可长入桥小脑角;肿瘤长大可囊变,内听道扩大;多为单侧,偶可累及两侧,可与或脑膜瘤并发;临床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表现为内耳道、内耳道口的扩大和邻近骨质破坏;2.CT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听道为中央,内耳道漏斗状扩大;肿瘤多为类圆形;平扫多呈等密度,也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合密度,易发生囊性改变;半数肿瘤四周有水肿但较轻;桥小脑角池闭塞,而相邻脑池扩大;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形成阻塞性脑积水;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未强化区为囊性坏死;3.MRI肿瘤位于桥小脑角,与硬脑膜呈“D”字相交,不均匀长T1、长T2 信号;多有囊变,囊变区在 T1WI 上显示为明显低信号,在T2WI 则显示为高信号Gd—DTPA 增强检查,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变部分无强化;当听神经瘤较大时可出现明显的脑外占位征象;管内微小听神经瘤T1WI仅表现为双侧听神经不对称,T2WI 略高于正常听神经,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表现为听神经束增粗且明显强化;鉴别诊断当听神经瘤不典型或肿瘤较大时,需与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及三叉神经瘤鉴别;七、血管母细胞瘤:又称成血管细胞瘤或血管网状细胞瘤,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2%该瘤90%发生于小脑半球多见于 20-40 岁中青年人分囊性和实性两种;在小脑多呈囊性,常有小的壁结节;影像学表现1.CT:大多数在后颅窝出现边界清晰的囊性低密度区,壁结节较小,多为等密度,突人囊内;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增强,囊壁可呈细条、不连续的强化;实性肿瘤中间坏死,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实性肿瘤四周可有轻度或中度脑水肿;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梗阻性脑积水;2.MRI:T1WI低信号囊性肿块,囊壁上可见较小等信号壁结节,T2WI囊肿表现为高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病灶外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人病灶;用Gd—DTPA增强扫描,壁结节强化明显,囊壁不增强或仅有稍微增强;鉴别诊断囊性血管母细胞瘤需与小脑囊性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小脑单纯性囊肿等鉴别; 血管母细胞瘤呈环形强化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脓肿鉴别;八、脑转移瘤:较常见,占颅内肿瘤的3%-13%,CT证明的颅内肿瘤中约15%-30%为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原发肿瘤男性以转移最多,女性以转移最多;临床上lO%-15%查不到原发肿瘤;转移瘤多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区;转移途径以血行转移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共济失调、视乳头水肿等;5%-12%的病人无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表现1.CT平扫肿瘤高、等、低、混杂密度均有;60%-70%的病例为多发,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肿瘤小者为实性结节,大者中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小肿瘤大水肿为转移瘤的特征,但 4 mm 以下小结节常无水肿;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环壁较厚,不规则;2.MRI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肿瘤四周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明显;注射Gd—DTPA 后,肿瘤有明显强化;转移瘤强化形态多种多样,如结节状、环形、花环状,有时内部还有不规则小结节;有出血的转移瘤,提示来自黑色素瘤、绒癌、和肺癌等;鉴别诊断多发性病灶需与多发脑脓肿及淋巴瘤、多中央性胶质瘤、多发性结核瘤鉴别单发大的转移瘤需与星形细胞胶质瘤及脑梗死等。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本文对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流行病学、病理、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梳理,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传统影像学表现为位置表浅,肿瘤呈团块状,密度/信号不均匀,钙化是其主要特征,可囊变,出血、瘤周水肿轻,增强表现呈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同时要与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脑炎、脑梗塞做鉴别;Ⅲ级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常表现为坏死、囊变、出血、瘤周水肿明显,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应与胶质母细胞瘤及单发转移瘤鉴别。
全面掌握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影像诊断要点,有助于术前分级诊断和鉴别。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oligodendrogliomas, OGS)是成人常见的胶质瘤之一,患病率仅次于星形细胞瘤,肿瘤具有弥漫浸润生长特点,影像表现多样,术前诊断和鉴别存在困难。
近年来,有关OGS的较多研究表明,肿瘤的分级、分型与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术前评估OGS级别意义重大。
本文对不同分级OGS 的流行病学、病理、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做出梳理总结,旨在提高对该类肿瘤分级诊断的认识。
1.病因:OGS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是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或未成熟的神经胶质前体细胞的肿瘤转化。
WHO将OGS分为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OD)和Ⅲ级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 AO)。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Ⅲ级AO为原发或由Ⅱ级OD进展而来。
2.临床:OGS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5%~10%,WHOⅡ级OD好发于40~50岁成年人,WHO Ⅲ级AO 平均发病年龄较OD更大,幕上额叶皮层或皮层下白质区是其好发部位。
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和局部神经功能缺损。
该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应辅以放、化疗。
3.预后:该类肿瘤的预后与分级有关,也与分子分型相关。
2016年新版WHO分型将OGS增加了分子分型,分为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型和非特殊类型。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星形细胞肿瘤(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1、基本病理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白质,以额叶、颞叶及其相邻区域多见,也可发生于丘脑、脑干及小脑半球。
星形细胞瘤包括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等亚型肿瘤。
星形细胞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0%,占神经胶质瘤的78%以上。
肿瘤可达数厘米大小的结节至巨大肿块。
分化较好的肿瘤境界不清,而分化程度较低的肿瘤由于生长速度较快易有变性、坏死和出血,加之肿瘤组织的细胞数量更为密集,肉眼观似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楚,但两者之间并无包膜或变性细胞形成的假分隔存在,在分界外的正常组织中仍有瘤细胞侵入。
肿瘤内含有多少不等的胶质纤维,约50%肿瘤的胶质部分形成囊腔。
星形细胞瘤内微囊形成是肿瘤分化良好的重要标志。
囊内多含有清亮液体,蛋白含量较高。
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通常为一个大囊,囊壁有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只要切除肿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肿瘤称之为“瘤在囊内”型。
肿瘤细胞可分为纤维型胶质细胞、原浆型胶质细胞和肥胖型胶质细胞。
前两者为良性肿瘤,后者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生长缓慢。
瘤细胞较小,分布均匀,大多数不见胞浆仅见细胞核,极少见核有丝分裂相。
瘤内血管少,偶可见小的钙化和小的囊腔。
瘤周脑水肿轻微,无炎细胞浸润。
•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主要见于大脑。
瘤体大,无包膜,多有囊性改变。
•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浸润性生长,肿瘤质软,常可见小的囊性变形成。
如肿瘤细胞出现间变,细胞密度增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则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2、临床主要信息以癫痫发作、颅内高压、运动及智力障碍等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
儿童的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小脑半球或小脑蚓部,常阻塞或压迫第Ⅳ脑室引起颅内高压。
脑干肿瘤主要表现为头晕、复视及颅神经、锥体囊受损症状。
3、影像诊断病理基础星形细胞瘤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内的占位性病变。
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 MRI表现:病灶在T1W I呈较低信号,部分不 均匀,少数稍低或等信号,合并出血者则有 高信号;T2W I为高信号,FLA IR序列病灶仍 呈高信号且病灶边界更清楚。增强:多无明 显强化,或有轻度斑片状强化;边缘可出现 脑回样强化,提示脑膜受累可能。
A.T2W I示右颞、顶、枕叶大片状、脑回状较长T2 信号 灶,脑中线结构左移及右枕角受压变窄且前移,有占位效 应。B. 增强T1W I显示病灶呈斑片状及脑回状强化
图3 病毒性脑炎。T2W I示左颞、枕叶大片状脑回状较 长T2 信号灶,左枕角受压变窄且前移,有占位效应。 图4 病毒性脑炎。T2W I示右顶叶大片状脑回状较长T2 信号灶。
急性脑梗塞
• 临床症状:头昏、头痛、呕吐,偏瘫、偏身 感觉障碍及偏盲,亦可表现为失语、抽搐及 共济失调,重者可出现意识丧失、两便失禁 及呼吸不规则等脑疝症状。 • MRI表现:表现长T1长T2信号,脑回肿胀, 脑沟变浅,可有占位效应,发病16-18小时 后增强可见脑回样强化,到发病后第3天最 明显,此后由于脑梗塞区血管源性水肿继续 加重,影响微循环,增强效应减弱。
环形强化脑转移瘤
• 临床症状一般与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 要是发病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 • 常为多发,亦可单发,主要发生与皮髓质 交界处。主要为血源性转移,肿瘤细胞来 源于同一个细胞亚克隆,分化程度基本相 同,各个方向生长速度一致,并且为膨胀 性生长,因此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外侧壁 多光整。
脑脓肿
I-Ⅱ级星形细胞瘤
女,57岁,四肢抽搐。
增强后
Ⅱ级星形细胞瘤
男,65岁,头痛半月。
增强后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主要鉴别诊断
I、Ⅱ级星形细胞瘤 • 病毒性脑炎 • 脑梗塞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 环形强化脑转移瘤 • 脑脓肿
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神经外科。
星形细胞肿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
根据病理形态,星形细胞瘤分为3种类型,即原浆型、纤维型和肥胖细胞型。
星形细胞瘤为浸润性生长肿瘤,多数肿瘤切除后有复发可能,且复发后肿瘤可演变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母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星形细胞瘤与多形性胶母细胞瘤之间。
占颅内肿瘤得13~26%,占胶质瘤的21.1~51.6%,男性多于女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
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2年,有的可长达10年。
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局部症状起决于病变部位和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性。
星形细胞瘤经手术和(或)放疗后,预后尚佳。
肿瘤全切者5年生存率可达80%,而部分切除肿瘤或行肿瘤活检者5年生存率仅为45%~50% 对40岁以上肿瘤次全切除的患者,放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肿瘤复发预后不佳,约半数肿瘤复发后恶变。
二、临床表现:(一)一般症状:肿瘤的不断生长占据颅内空间或者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积水和脑水肿,脑脊液回流吸收障碍等均可造成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视野改变、癫痫、复视、头颅扩大和生命体征的改变。
(二)局部症状:1、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约60%有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的形式与肿瘤部位有关,额叶多为大发作,中央区及顶叶多为局限性发作,颞叶肿瘤可出现沟回发作或精神运动性发作。
侵及胼胝体至对侧半球者常有精神症状,表现为淡漠、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定向能力及计算能力下降等。
在额叶后部前中央回附近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对侧偏瘫。
在顶叶下部角回及缘上回者可有失读、失算、失用及命名障碍。
在颞枕叶累及视觉通路者可能幻视或视野缺损。
约有20%病人无局部症状。
肿瘤发展至晚期,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2、第三脑室星形细胞瘤:颅内压增高症状。
[神经影像]“脊髓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脊髓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脊髓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病史摘要】男,33岁。
头晕、颈痛,四肢麻木无力,走路不稳8月余。
图1脊髓星形细胞瘤MRI检查【影像所见】图1A,矢状面T1WI可见延髓、颈髓明显增粗、肿胀,呈不均匀低信号,内有多发更低信号。
图1B,T2WI示病变呈不均匀长T2信号,并可见其内多发囊性高信号。
图1C,横轴面T2WI示脊髓弥漫性增粗,其内可见不均匀高信号。
图1D、E、F,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部分强化。
【诊断和分析】本病例诊断为脊髓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T1WI示髓内等或低信号,T2WI示高信号;②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本病需要与脊髓内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脊髓脱髓鞘等鉴别。
1.脊髓内室管膜瘤(1)脊髓增粗。
(2)T1WI上呈等信号,内有囊变、坏死或出血时信号不均匀。
(3)T2WI上通常为高信号。
(4)多数室管膜瘤呈明显强化。
(5)髓内肿块边缘于T2WI上呈现低信号时通常提示室管膜瘤的诊断,但有时髓内星形细胞瘤与室管膜瘤影像学表现相同,鉴别困难。
2.血管母细胞瘤(1)囊性病变并有富血供的壁结节。
(2)胸段较颈段多见。
(3)发病年龄较大。
3.脊髓脱髓鞘(1)病变为多发,90%患者有脑内病变。
(2)病灶位于脊髓周边,后、外侧。
(3)轻度强化,边界不清楚。
【检查方法及选择】星形细胞瘤在X线平片上通常显示正常,少数病例可见椎管扩张。
脊髓造影术可显示非特异性、多节段的脊髓增粗。
CT也只能显示椎管的扩张。
MRI是诊断脊髓内星形细胞瘤的最佳检查方法。
【临床病理和随访】脊髓星形细胞瘤平均发病年龄为21岁,男女之间发病率无差异。
其中颈髓最常见,其次为胸髓,可以多个节段同时受累。
脊髓内星形细胞瘤多数为低级别肿瘤Ⅰ、Ⅱ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仅占15%~2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更少见,占0. 2%~1.5%。
颅脑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星形细胞瘤(15-year-old male)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常可同时累及一个或两个脑叶; 其CT、MR表现有时与脑梗死表现相似。鉴 别要点为脑梗死的低密度影均位于脑动脉 分布区内,一般不会跨跃颈内动脉系统和 椎基底动脉系统分布区;
少枝胶质瘤CT表现
CT平扫多表现为混合密度影,边缘常不甚 清楚。钙化灶多为弯曲条带状、管状或斑 块状。肿瘤内部低密度影为囊变区。当瘤 内有出血时则在CT图 像上为稍高密度影。 肿瘤的实性部分多为等密度影。静脉注入 造影剂后,肿瘤实性部分呈轻到中度不规 则增强,边缘尚清楚。
少枝胶质瘤MR表现
MR平扫时,少枝胶质瘤多表现为信号不均 匀、形态不规整的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影。 由于钙化灶的存在,因此少枝胶质瘤与星 形细胞瘤相比,其内部更不均匀。肿瘤边 缘一般尚清楚,常常伴有轻到中度的瘤旁 水肿。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可见肿瘤实质部 分有轻到中度不规则条块状或不完整花环 样增强影。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MR表现
中线部位(第四脑室和小脑蚓部)髓母细 胞瘤的MR影像表现多为圆形实性肿块,边 缘清楚。肿瘤内小囊变、坏死区较常见。 MR T1加权像上肿瘤多为稍低信号强度影, 边缘清楚,肿瘤内可见低信号囊变、坏死 灶;T2加权像肿瘤为稍高信号影或高信号 影。肿瘤位于第四脑室时,肿瘤侧边多可 见残存脑脊液信号影。
星形细胞瘤MR表现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 占位效应显著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可呈不规则环状或花环
状强化,在环壁上可见
瘤节,若沿胼胝体向对
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
右额叶星形细胞瘤(Ⅲ-Ⅳ级)
精选ppt
22
MR表现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信号不均匀,多见 囊变、坏死、出血,呈 混杂信号
病灶边缘不规则,边界 不清,可跨胼胝体向对 侧扩散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理 局部肿瘤的扩延
.4 癌 Carcinoma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4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经 脑(脊)膜肿瘤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局部肿瘤的扩延 理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1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脑(脊)膜肿瘤
.1 拉克氏囊肿 Rathke cleft cyst .2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3 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4 第三脑室胶样囊肿Collid cyst of
经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the third ventricle .5 肠生性囊肿 Enterogenous cyst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6 神经胶质囊肿 Neuroglial cyst .7 粒细胞瘤 (迷离瘤, 垂体后叶细胞 瘤) Granular cell tumor (Choristoma,
.2 浆细胞型 Protoplasmic
星形细胞瘤ct诊断要点
星形细胞瘤ct诊断要点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起源于星形细胞,通常发生在大脑的星形细胞区域。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CT为基础的星形细胞瘤诊断要点。
一、CT扫描的基本特点在CT扫描中,星形细胞瘤呈现出一些特征性的表现,这对于其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星形细胞瘤在CT图像上呈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的肿块,与周围正常的脑组织相比较。
其次,星形细胞瘤可出现边界清晰或模糊的情况,这与瘤体的浸润性生长有关。
此外,星形细胞瘤还可能伴有囊变、出血和钙化等病理改变,这些改变在CT图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星形细胞瘤的分类与分级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星形细胞瘤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Ⅰ级和Ⅱ级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Ⅲ级和Ⅳ级为高级别星形细胞瘤。
CT扫描可以帮助确定星形细胞瘤的等级,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和预后评估。
三、星形细胞瘤的位置与形态星形细胞瘤可发生在大脑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的部位是脑室周围、额叶和颞叶。
在CT图像上,星形细胞瘤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或模糊。
其大小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
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形态特点,可以对星形细胞瘤进行初步的鉴别诊断。
四、星形细胞瘤的强化特点CT增强扫描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可以增加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准确性。
星形细胞瘤在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特点与瘤体的血供和血管通透性有关。
一般来说,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强化程度较轻,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强化程度较重。
此外,星形细胞瘤的强化模式还可能呈现出环状、结节状或斑点状等不同的形态。
五、星形细胞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星形细胞瘤的生长方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密切相关,这在CT图像上可以得到体现。
当星形细胞瘤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时,往往提示肿瘤为低级别,有利于手术治疗。
相反,当星形细胞瘤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或出现浸润性生长时,往往提示肿瘤为高级别,预后较差。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少突胶质细胞瘤【临床表现】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组织学上为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的颅内神经上皮肿瘤,WHO分类为少突胶质细胞瘤(Ⅱ级)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Ⅲ级)。
发病高峰为30~50岁,男女发病比例约2: 1。
常以长时间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部分表现为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
大多数肿瘤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良好。
【MRI表现】(1)病灶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在T1WI呈低信号,T2WI和T2 FLAIR呈不均匀高信号,DWI上呈等、低信号。
瘤内出现钙化时均呈低信号。
(2)肿瘤边界较清楚,瘤周无或有轻度水肿。
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斑片状、不均匀性强化。
(3)肿瘤间变后出现边界不清楚,占位效应明显。
(4)增强扫描肿瘤的非钙化实质部分呈较明显强化(图1)。
图1左额叶少突胶质细胞瘤A、B.分别为T1WI及T2WI,示左额叶表浅部位不规则形占位,信号不均匀,以稍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内可见点状及条索状均匀低信号影,病灶周边小囊变区,病灶边界清楚,瘤周无水肿,占位征象轻;C.DWI,示病灶呈等或略高信号;D.横断面T1WI增强扫描,示病灶呈轻度不均匀斑片状强化【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好发于30~50岁,常以癫痫为首发症状。
好发于额叶表浅部位,CT可见点片、条索、脑回或团块状钙化,是特征性表现之一。
2.鉴别诊断(1)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白质区,钙化较少见且呈点状或斑片状。
(2)节细胞胶质瘤:颞叶最多见,以囊性变伴强化壁结节或局部脑回增厚为典型表现,实质内钙化呈斑点状。
(3)脑结核球:呈结节状,边界清楚,可多发,钙化多呈斑点状,强化呈实性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脑底池钙化斑出现及结核病史、脑脊液生化检查等有助诊断。
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简洁范本
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星形细胞瘤是一类常见的脑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标准,星形细胞瘤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其中III~IV级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较为罕见但具有较高的恶性度。
影像学表现在影像学检查中,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 病灶位置:这类恶性星形细胞瘤通常发生在大脑半球的深部,尤其是胼胝体周围、基底节区或颞叶内侧。
较少见的位置包括小脑、脑干及脊髓。
2. 肿瘤形态: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多样,可呈结节状、结节融合状或浸润状。
结节状肿瘤一般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界模糊。
结节融合状肿瘤则呈现多个相互融合的结节,形态更不规则。
浸润状肿瘤则是指肿瘤无明确边界,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相混杂。
3. 强化特点:恶性星形细胞瘤在增强扫描中通常呈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可较为明显。
在肿瘤内部常可见到囊变、坏死或出血灶。
4. 水肿区:恶性星形细胞瘤周围常常伴有明显的水肿区,表现为在T2加权成像上呈现高信号。
水肿区的程度与肿瘤的恶性度密切相关。
5. 挤压效应:由于肿瘤的增大及周围水肿的存在,恶性星形细胞瘤常会对周围结构产生明显挤压效应,如胼胝体向对侧移位、脑室受压等。
6. 血供特点:恶性星形细胞瘤多具有丰富的血供,动脉瘤样血管可见于肿瘤周围。
,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常具有肿瘤位于深部、多样化的形态、明显的强化、周围水肿和明显的挤压效应等特点。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对这类脑肿瘤进行初步鉴别和评估,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以上为1500字的内容)。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v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
l 钙化较少见,囊变、出血、坏死多见。 l 瘤周水肿多见且较重,占位效应较明显,可跨越中线生长。 l MRS检查Cho/Cr升高。 l 增强:实质部分常出现强化,且强化不均匀,强化模式多样,
可呈明显强化,为环状、多灶性点状、斑片状等。
影像学表现
组织病理
• 一般为实体性肿块,色粉红,质硬易碎,境界可 辨,但无包膜。
• 肿瘤向外生长,有时可与脑膜相连。 • 70%的肿瘤内有点状或弯曲条带状钙化,钙化多 沿血管壁分布。
• 肿瘤深部可囊变,且其级别越高越易发生囊变, 但发生显著囊变者相对少见。
•WHO Ⅱ级肿瘤出血、坏死不常见;间变型少突胶 质细胞瘤常有出血、坏死及血管增生。
分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
v 其他高级别胶质瘤:
l 好发于大脑的深部。 l 钙化少见。 l 水肿明显,占位效应显
著。 l 增强扫描多呈中度以上
强化。 l 有时鉴别较困难。
鉴别诊断
小结
• 好发成人,病程发展缓慢,以癫痫及神经功能障碍为主 要表现。
• 多发生于幕上半球脑表面,以额叶多见。 • CT以混杂密度多见;水肿轻,强化程度轻,弯曲条带状
女,34岁,突发意识障碍。
影像学表现
女,31岁,头晕头痛1月余。
少突胶质细胞瘤伴局灶间变
影像学表现
男,53岁,头痛1周。
鉴别诊断
v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l 80%发病年龄<20岁,尤以5-10岁 儿童多见。
l 幕下系统多见,多为囊实性;幕 上系统少见,多为实性。
l 约20%可见钙化。 l 囊壁和壁结节显著不均匀强化。
概述
• 好发于脑表面(发生于皮层下白质并向皮层延伸),额叶最多(超 半数),其次为颞叶、顶叶和枕叶。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节细胞神经瘤: •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颞叶多见,于FLAIR 序列
常呈低信号而少突的囊液信号多高于脑脊液信号。 • 以囊性变伴强化壁结节或局部脑回增厚为典型表现,实
质内钙化呈斑点状。
鉴别诊断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 • 星形细胞瘤起源肿瘤,生长缓慢,在临床上有相对良性的病程。 • 其影像学表现多样,以囊腔型最常见,呈圆形或椭圆形、瘤体相
• 部分略呈分叶状,周围轻-中度水肿。 • OG可发生钙化和囊变,且其级别越高越易发生囊变,但发生显著囊变者
相对少见。 • 实性结节偏向囊腔外侧,且实性结节更靠近脑表。 • 病灶实性结节以轻度不均匀强化为主、囊壁以轻度均匀强化为主,强化
是影响肿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1 患者男,19岁,WHO Ⅱ级OD A.T2WI示右侧侧脑室内完全囊性病变,内见平及低信号分隔,病变周缘 未见明显水肿;B.增强T1WI示囊壁及分隔局限性强化;C.病理检查示瘤细胞胞质透亮,胞核圆形、卵圆形,核居中
患者男,27岁,WHO Ⅱ级OD A.T2WI示右侧额叶-基底核完全囊性病变,肿瘤囊壁光滑,囊液信号均匀,瘤周无水肿, 囊壁前缘嵴样突起,颅脑CT平扫证实为钙化;B.T1WI增强示囊壁无强化;C.病理检查示胞浆透亮,核圆形的少突胶质细胞 成星形细胞瘤为主,好发年龄为5~1 5岁,有强化壁结节的囊性肿块,边界清,周 围无水肿,约20%肿瘤可见钙化,但出血不 常见。
少突胶质细胞瘤 的影像诊断与鉴
别诊断
概述
神经上皮组织起源,属于弥漫胶质瘤,好发于额叶皮层 下白质并向皮层延伸,可发生于白质纤维走行区域。
中年人,峰值年龄为40-60岁多见,幕上以额叶多见。 大囊伴结节或完全囊变的影像征象将其定义为囊性少突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影像
肿瘤周围水肿情况
03
轻度水肿
中度水肿
重度水肿
少突胶质细胞瘤周围水肿一般较轻,表现 为肿瘤周围轻度低密度影或高信号影。
部分肿瘤周围可见中度水肿,表现为较明 显的低密度影或高信号影。
少数情况下,肿瘤周围可出现重度水肿, 此时应注意与恶性胶质瘤相鉴别。
04
鉴别诊断
与其他胶质瘤的鉴别
影像学表现
少突胶质细胞瘤在CT上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MRI上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 加权像呈高信号。其他胶质瘤如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等也有类似的影像学表现,但具体 的信号强度和病灶形态可能有所不同。
神经功能改善
03
评估放射治疗或化疗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为治疗方案的调
整提供依据。
06
总结与展望
影像学诊断在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意义
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直观 地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 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更 准确地判断是否为制定
影像学诊断不仅可以帮助医生确 定肿瘤的性质,还能提供关于肿 瘤分期、恶性程度等方面的信息 ,为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神经功能恢复
通过影像学技术观察术后肿瘤残留情 况以及复发迹象。
评估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为康 复治疗提供依据。
脑水肿与颅内压变化
监测术后脑水肿的消退情况以及颅内 压的变化。
放射治疗与化疗效果评估
肿瘤缩小与消失
01
通过影像学技术观察放射治疗或化疗后肿瘤的缩小或消失情况
。
脑水肿与颅内压变化
02
监测放射治疗或化疗后脑水肿的消退情况以及颅内压的变化。
PET-CT检查
01
代谢显像
PET-CT通过代谢显像技术,可 显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异常代 谢区域,有助于定位肿瘤病灶
颅内星形细胞肿瘤的CT诊断分析
颅内星形细胞肿瘤的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的 CT表现提高疾病诊断正确率。
方法:选取40例经手术证实的星形细胞瘤患者的CT诊断影像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行平扫加增强扫描34例,平扫6例,星形细胞瘤I级13例,II级16例,III~IV级11例。
CT表现分型:水瘤型3例,水肿型8例,囊型7例,环型6例,结节型6例,混合型10例。
结论:星形细胞瘤的CT定性诊断率可达80%以上,结合CT表现与病变部位、临床症状综合分析,以提高对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颅内星形细胞肿瘤;CT诊断;颅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颅内肿瘤的发生以20~50岁年龄组最常见,男性稍多于女性。
以星形细胞肿瘤、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和转移瘤等较常见[1]。
CT检查目的主要在于确定有无肿瘤,并对其作出定位、定量乃至定性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及典型CT表现,星形细胞瘤的CT定性诊断率可达80%以上。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颅内星形细胞肿瘤患者CT诊断表现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星形细胞瘤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45±3.5岁。
临床症状体征:头痛34例,呕吐18例,行走不稳13例,抽搐 9例,偏瘫,神志必变6例,失语2例。
星形细胞瘤分析:I级13例,II级16例,III~IV级11例。
1.2 方法取仰卧位,以OM线为基线,扫描参数140KV350MAS,层厚5~10mm,螺距10mm,行平扫加增强扫描34例,平扫6例。
2 结果2.1 CT表现 I级星形细胞瘤:毛细胞型常位于颅后窝,具有包膜,一般显示为边界清楚的卵圆形或圆形囊性病变,但内部囊液CT值较普通囊液高,20~25HU。
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较轻。
部分可呈实质性,但密度仍较脑实质为低。
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强化,延迟扫描可见造影剂进入囊内[2]。
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
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李少朋;钱银锋;余永强;王海宝【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年(卷),期】2011(027)006【摘要】目的探讨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20例中,少突-星形细胞瘤18例,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2例,均发生于大脑半球,以额叶较常见,可跨脑叶生长,部分发生于胼胝体.10例肿瘤出现囊变,5例肿瘤见钙化.CT见病灶多呈混杂密度,增强后无强化或不均匀性强化.MRI示肿瘤多以长或稍长T1长T2信号为主;DWI 5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信号,ADC值约(1.40±0.25)×10-3 mm2/s;增强后肿瘤呈环状、花环状或不均匀性强化.肿瘤周围多可见轻度水肿.结论少突-星形细胞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以实性病灶为主,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总页数】4页(P1125-1128)【作者】李少朋;钱银锋;余永强;王海宝【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R445.2;R739.41【相关文献】1.脑室内少突神经胶质瘤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6例报告) [J], 肖翔;林洁;许乙凯;代月黎;郝鹏;黄其鎏;吴元魁2.颅内少突-星形细胞瘤的MRI影像学评价 [J], 高明;郭爱菊3.少突星形细胞瘤MRI分型及特征分析 [J], 蒋健;张学凌;白亮彩;董莉;刘建莉;周俊林4.颅内少枝胶质细胞瘤CT特征性表现分析(附75例少枝胶质细胞瘤与81例星形细胞瘤CT表现的相互对照) [J], 谢学斌;方昆豪;廖惜云;罗柏宁5.颅内少突-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 [J], 宾精文;许传波;彭湘晖;布桂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肿瘤]“少突-星形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
诊断~~~
少突-星形细胞瘤
少突-星形细胞瘤(Oligoastrocytoma)
1. 要点(Key concepts)
■少突-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是混合型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由两种不同的肿瘤细胞组成,组织形态上分别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肿瘤细胞相似。
■临床病理诊断上很容易将该肿瘤描述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或是单纯的少突胶质细胞瘤。
相对于星形细胞瘤来说,大多数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对放、化疗敏感,生存期也较长。
2. 概述(Brief introduction)
■占脑低级别胶质瘤的10%~19%。
■成年人多见,发病高峰年龄为35—45岁。
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3:1。
■好发于大脑半球,常见部位依次为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
3.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 MRI平扫:影像表现无特异性,约14%的肿瘤可见钙化。
T1WI 多为均匀性或欠均匀性等、低信号强度的肿块影,位于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区。
肿瘤形态多不规整。
T2WI为非均匀性高信号影(图1)。
■ MRI增强扫描:肿瘤多无或轻微斑块样强化。
4.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少突胶质细胞瘤:当有钙化时信号多不均匀;无钙化的肿瘤多表现为信号均匀的肿块,常位于大脑半球的皮质及皮质下,边界清楚。
图1 轴位T1WI(a):左额叶皮质及皮质下见不规则稍低信号团块影。
轴位T2WI(b):病灶呈稍高信号,边界欠清。
轴位及矢状位增强扫描(c、d):病灶未见明显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