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一般指明朝(1369-1644年)和清朝,那么同学们知道明清的历史知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朝历史知识点1一、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二、历史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而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文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方面: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方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一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方案-浅谈清代的历史特点

浅谈清代的历史特点'摘要清朝专制主义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又急转直下而消失,给后人留下清除帝王崇拜心态的使命。
清朝满洲族统治对多民族国家巩固有巨大贡献,她在民族地区的多种体制政策颇有成效。
鸦片战争之前文化具有前近代因素,可以与近代社会相衔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已经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在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形势下,汉人和清朝之间,出现“外忧”与“内患”“反帝”与“反清”先后论,难得有圆满的解决方案。
自清朝开始的反帝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与传统的中华中心论纠缠在一起,有着正负两方面作用。
关键词专制主义皇权,民族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转型,爱国主义讲述清代的历史特点,是属于宏观研究范畴的大题目。
将近五十年前,郑天挺先生在《清史简述》一书中,概述清代历史的六个特点,他认为清代是封建社会晚期,而不是末期,即封建制度尚未走到尽头;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满洲人关之初,满族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抗拒殖民主义侵略;历史上最大的农民战争之后的朝代。
总论一个朝代的历史特点是必要的,有利于历史。
在当前微观研究盛行之时,就有学者倡议加强宏观研究。
我的治史基本上是微观研究的,遵循小题大做的原则,今日来做大题目,讲述清代的历史特点,包含着对清朝历史地位的认识和评价,同时涵盖着对清朝满洲族为主体的执政者的评价,我现在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即清代的皇权发展与衰落,清代民族矛盾与清朝中国的疆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状态与传统社会的开始转型,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与中华中心论的纠缠。
一、专制皇权登峰造极1,军机处设置,相权彻底变成参谋权,专制皇权登峰造极雍正朝创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晋见皇帝,面奉旨意。
撰写上谕,发给朝内外有关衙门,尤其是督抚去执行。
军机处任务是撰拟并廷寄上谕,内容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
而其撰拟,是在军机大臣面奉谕旨之后进行的。
军机大臣的面见皇帝,是有议事权,然而只是参议性质,故而当过军机章京的赵翼在《檐曝杂记·军机处》中说到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即毫无决策权。
清朝历史概括总结

清朝历史概括总结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1644年-1912年)。
以下是清朝历史的概括总结:
1. 建立:由满洲族族人努尔哈赤建立,1626年成为后金国,后改称清朝,在1644年出兵入侵中原,推翻明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权。
2. 雍正、乾隆盛世:清朝的初期,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扩张政策,促进了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使清朝达到了极盛时期。
3. 关于文化:在清朝早期,满洲族实行了一定的封闭政策,严禁汉族与满洲族混婚,但后来放宽限制,使得满汉融合逐渐实现。
清朝还实施以儒学为主导的士人教育制度,并推行了康熙字典等文化事业。
4. 渐衰: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逐渐陷入衰落。
外部压力增大,遇到了大量来自欧洲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要求,尤其是鸦片战争后,清朝的主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5. 晚清改革:晚清时期,清朝面临了诸多问题,如外国势力的入侵、农民起义和内部改革的需求。
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提出了大量的改革方案,企图拯救国家危机。
其中,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尝试。
6.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各地爆发了许多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1912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结束。
总的来说,清朝成为封建制度的终结者,虽然在早期的几代皇帝期间,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繁荣昌盛,但满洲族的统治以及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清朝的特点有哪些?有何区别?

清朝的特点有哪些?有何区别?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8年,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清朝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还与之前的历史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以下将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变迁等角度展开分析。
一、政治制度:1. 皇权至上:清朝政权的核心是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通过大学士、内阁等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但实际上仍由皇帝决策。
这种强调皇权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是独特的。
2. 汉族与满族融合:清朝建立初期,满洲民族建立了政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族地位得到提升。
康雍乾时期,满汉融合的政策得到推行,汉族逐渐成为清朝的主体民族。
二、文化传统:1. 满族文化影响:清朝统治者是满洲人,因此满族文化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风貌。
满族的服饰、礼仪、音乐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元素,同时也取得了广泛的影响。
2. 多元文化交流:清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王朝,与各族人民进行了广泛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还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
三、社会变迁:1.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清朝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相比之前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比较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封建等级体系:清朝继承了封建等级体制,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封建等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流动和个人发展,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束缚。
总结起来,清朝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政治制度的集权、汉族与满族融合的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与封建等级体系的社会变迁。
与之前历史阶段相比,清朝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然而,清朝的统治也面临着各种挑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其灭亡。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清朝的特点和区别,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明清时代特征八个字

明清时代特征八个字
1.繁荣: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绘画艺术和科技成就。
2.稳定:明清时代社会相对稳定,政治制度相对固定,封建皇权得到巩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3.官僚化:明清时期,官僚体制逐渐形成,全国分层级建立官员管理制度。
官员选拔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4.海外贸易: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的贸易有很大发展,明朝时期有郑和下西洋,清朝时期有广州、厦门等沿海城市对外贸易。
5.文化疏导:明代中后期,程朱理学逐渐兴起,强调传统儒家思想,清代时经过康乾盛世的荣华发展,士人文化盛行。
6.反外侵:明清时代,中国社会积极抵御外来侵略,有明朝抵御蒙古族、清朝抵御满洲族侵略。
7.封建化:明清时代封建制度进一步加强,社会阶层严格分化,地方封建势力得以巩固。
8.文化整合:明清时代中国陆续融合了众多少数民族,将他们纳入中国文化圈,形成现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面貌。
清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清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在历史地位和影响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封建社会的终结:清朝的统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革,标志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转型。
2. 疆域的扩大和稳定:清朝时期疆域达到鼎盛,其稳定和发展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条件。
3.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清朝时期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近代历史的开端:清朝末期,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现代化进程带来了许多变革和挑战,清朝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主导地位,中国开始了近代历史的历程。
总的来说,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

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作者:杜家骥来源:《历史教学》2010年第02期[关键词]满汉矛盾,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3—0003—09中国古代,每一王朝的历史都有其特点,而清朝的特点尤多。
清朝是少数民族为主体统治的王朝,又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而且处在世界历史格局主要是西方势力的影响之下。
这三点,是清朝历史呈现诸多特点尤其是政治方面形成特点的主要原因。
以下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四方面,对清朝历史的特点作简要叙述。
一、政治方面(一)满汉矛盾清朝是满族以军事征服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在清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又实行剃发、易衣冠及圈地、投充、逃人法等一系列政策,使汉族遭遇重大灾难,尤其是强制推行剃发令,以剃发作为屈从满族统治的标志,极大地摧残汉民族成员的自尊心。
以后康雍乾时期所兴起的文字狱,也有残酷打击、震慑汉人士绅民族意识的用意。
此外,官场中的“首崇满洲”政策,满人人仕、升迁赋予特权,汉官受到压抑,八旗兵待遇高于汉人绿营兵,又都造成满汉隔阂。
凡此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隔阂,长期存在于清代社会。
满汉民族矛盾,清初尤为尖锐。
南北方也有差别,南方较北方强烈。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统治者又着意笼络汉族官绅士人,实行减轻百姓赋税负担等所谓“爱民”政策,这种矛盾才逐渐缓和,但并没有消失,清后期南方的一些反政府活动及起义,仍以反满之所谓“驱除鞑虏”为号召,就反映了这种矛盾的存在。
同时又应看到,作为国家的清王朝,又不完全是满族统治者单一组成的国体,并非满族单一民族之国家,而是以满族为统治主体,联合汉、蒙等民族统治者共同组成,历史的发展导致民族间在国家这一大范畴之下进一步融合,汉、蒙、藏、回等民族对满族主体统治的民族联合性国家接受并认同,清王朝之国家,也发展为更多民族为国体的中华民族国家,在这一大前提及客观历史条件下,满汉民族矛盾也发生变化。
当初满族征服中原之时,满汉民族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乃至与明王朝统治者水火不容的李白成、张献忠余部势力,也联合南明一致抗清。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清朝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清朝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
其中,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它的存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清朝的历史背景、统治者、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进行简要介绍。
清朝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明朝末年,当时朝廷内外大规模动荡,民变和军阀割据现象频繁出现,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在这个背景下,满洲王爷努尔哈赤在后金(满洲地区)建立了崛起的势力,成为了后来的清朝开国君主。
崇祯皇帝时期,明朝政权日渐衰落,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成功发动反明起义,最终在1644年攻入北京,建立了清朝。
清朝的统治者主要是满族,而满族是一个少数民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清朝建立后的前几个皇帝,如顺治、康熙、雍正都是非常有韬略和行政能力的君主,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其中,康熙皇帝的统治时间最长,他提倡文治武功,重视科举制度,使得清朝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发展。
清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专制制度,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威和权力。
清朝的政权礼仪非常严格,所有政治和军事事务都要经过皇帝亲自批准。
清朝还实行了八旗制度,将满族分为八个旗,每个旗下又分为内、外两旗,各旗负责不同的军事任务和管理职责。
这种制度为满族提供了相对独立和优越的地位,但也对其他民族造成了一定的歧视和压迫。
清朝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和手工业,封建农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
清朝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清朝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扶持和鼓励手工业工艺品的制作和贸易,使得清朝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较大的繁荣和发展。
在文化方面,清朝延续了以往朝代的文化传统,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成就。
清朝时期,文人墨客以诗词、书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清代诗词风格追求豪放、洒脱的意境;在书画方面,清代文人注重笔墨的独特性和品位感。
此外,清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历史文献整理和编纂工作,使得历史学的研究在清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
中国古代,每一王朝的历史都有其特点,而清朝的特点尤多。
清朝是少数民族为主体统治的王朝,又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而且处在世界历史格局主要是西方势力的影响之下。
这三点,是清朝历史呈现诸多特点尤其是政z方面形成特点的主要原因。
以下分政z、社会、经济、文化四方面,对清朝历史的特点作简要叙述。
一、政z方面
(一)满汉矛盾
清朝是满族以军事征服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在清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又实行剃发、易衣冠及圈地、投充、逃人法等一系列政策,使汉族遭遇重大灾难,尤其是强制推行剃发令,以剃发作为屈从满族统治的标志,极大地摧残汉民族成员的自尊心。
以后康雍乾时期所兴起的文字狱,也有残酷打击、震慑汉人士绅民族意识的用意。
此外,官场中的“首崇满洲”政策,满人人仕、升迁赋予特权,汉官受到压抑,八旗兵待遇高于汉人绿营兵,又都造成满汉隔阂。
凡此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隔阂,长期存在于清代社会。
满汉民族矛盾,清初尤为尖锐。
南北方也有差别,南方较北方强烈。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统治者又着意笼络汉族官绅士人,实行减轻百姓赋税负担等所谓“爱民”政策,这种矛盾才逐渐缓和,但并没有消失,清后期南方的一些反政府活动及起义,仍以反满之所谓“驱除鞑虏”为号召,就反映了这种矛盾的存在。
总之,满汉矛盾,是清代一直存在的问题,这种矛盾又是不断地向弱化方面变化,同时,由于清王朝的国家在民族性方面的变化,满汉矛盾及人们的观念、行为也在发生变化,由此又呈现当时看似矛盾的诸多复杂现象。
(二)满族因素对清朝历史的特殊影响
满族与历史上长城以外其他社会形态较落后的民族一样,具有主动进取性,它们均起始于小部族,通过对邻近部族、政权的兼并而发展壮大,进而割据中国北方,乃至入主中原。
建立中原统一王朝后,仍保有这种进取性。
满族入主中原后,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主动进取、经营,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西南少数民族地
区,秦汉以来长期延续土酋世领部民制,汉族中央王朝对其也不甚重视,实行所谓“羁縻”政策。
长城以外边区民族问题的解决,使历代困扰中原王朝的所谓“北患”问题至清代而结束,长城也失去以前的防御作用,中原、塞外联为一体,这是中国古代王朝及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是以前汉族王朝从未做到的。
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也较少汉族王朝的“华夷之别”观念,与其他少数民族易于接近联合,主动地与蒙古贵族领主长期联姻,主动招徕笼络藏、蒙民族宗教首领,对少数民族首领封以高爵,并实行年班、围班等制度,加强联系,增进情感,就是这方面的诸多体现。
满族统治者实行的这些有异于汉族王朝的措施,对密切民族关系,增强边疆民族对中央的向心力,具有积极作用。
满族人关前社会形态较落后,入关后属于主体统治民族,某些落后因素仍以残存的形式影响清代政z。
在满族社会中,落后的主仆等级关系广泛存在,主仆等级观念强烈,在满族观念中,皇帝就是“主”,臣僚就是“仆”,君臣关系因而具有主奴性,皇权专制具有极端性。
处于仆从地位的官员对主子皇帝唯诺服从,主子皇帝的至尊威严要绝对维护,因而清代极少有像唐、明等朝指摘皇帝行为过失、甚至集体极力诤谏的现象。
专制皇权造成的某些行政失误,得不到及时纠正,不少情况是只有等老子皇帝死后,才由新继位的儿子皇帝改正,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皇帝继位之初实行的纠偏、新政等,都属这方面情况,而老皇帝在位时造成的损失,却是无法弥补的。
主奴性的君臣关系,也压抑臣下职能的发挥,因而清前期也很少有政z作为的名臣,直到同治以后才有所改变。
入关前的八旗领主分封制,在入关后仍然残留,且继续实行,宗室王公统下五旗,仍领旗下佐领,延续实行世代分领制,即使道光以后仍在实行。
下五旗旗人与宗室王公具有主仆关系,其任官者难免受到王公主子的挟制、勒索,这种情况在雍正以前较为严重,主子勒索其奴才官员,奴才官员便勒索于下属官员及商、民,甚或侵用公帑。
王公主子之家役使、殴打官员及其子弟的现象也不鲜见。
雍正朝曾严厉制止、整顿,这类现象有所减少,但并未绝迹,以后仍有发生。
满族入关前的贵族政z因素,对入关后的政z也有影响。
贵族政z的核心内
容是贵族凭身份、爵位掌权、任官。
清入关后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中的议政王、贝勒、贝子、公等是议政的主导者,其充任议政成员,是凭宗室王公身份。
康熙中期以后虽很少任命王公议政,而旗人异姓贵胄高官,仍是充任议政大臣的重要资格条件,以致该机构“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终被其他机构所取代。
世爵世职任官,是清代选任官员的方式之一,它属于贵族政z内容,即“世卿世禄”制度。
在清代主要是宗室以外的异姓旗人世爵世职之家,凡身为公、侯、伯、子、男及轻车都尉以下云骑尉以上者,不仅爵位传之子孙,而且有爵者可凭爵等授以不同品级之官,年幼者先入世爵世职官学学习。
男爵以上还可荫子为官。
满族开国功臣多有爵位,世爵又主要由军功所授,以旗人为多,因而满族多贵族世家。
以功封爵,以爵任官,是国家私属性较强的领主分封制时期,王族对异姓家族中有开国之功、维护家天下统治有功者的奖酬,对国家某些政z经济权益的分赐,带有私交性,而这种做法,是把管理国家的严正性官职,作为物来酬劳私近之人、对本家族有功之人。
这种做法,在当时满族统治者的观念中是天经地义的,而这种落后的政z观念,也同样影响着清代职官的选授。
其主要表现,就是清代皇帝将官职中的所谓“肥”“瘠”作为授受的考虑因素,以某些灰色收入较丰的“肥缺”官职,私相授受,加惠私近之人,主要是以满洲为主的旗人。
盐政、关差(即税关收税官),是最丰腴的肥缺,为使利益均沾,而规定一年更换。
关差因缺额较多,还曾规定,由京官差任的关差,划分比例,六分之一归汉官,六分之五划归旗人官员。
清朝皇帝公开说明这样选授的目的和原则,就是“此等得项较优之差,自应令其均沾普及”,而实际分配又是大部分(六分之五)划归了旗人,而且主要是满洲旗人,其中又有六分之一划归内务府包衣旗人即皇帝的私家近人家奴。
其余如织造、户部司库、工部各司司员,也是优、肥之缺,均主要以旗人充任。
这种“肥缺”官职,在清代的河务官、漕务官乃至一般官职中也普遍存在,其授受在清代官场中已是半公开之事,甚至出现某些潜规则,成为清代政z中的一种特有现象。
以贵胄世爵身份任官,排挤才干之士的选任;把官缺划分出优、肥与否,作为选任时的考虑因素,以肥缺作为赐予物相授受,亵渎国家公职的严正性。
这些领主制贵族政z时代的制度、理念及做法,实行于高度发达的官僚政z时代,便显现出它的落后与腐朽性,造成不良影响。
(三)对往代政z经验、教训的吸取及政z制度的集成与发展
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中原广土众民的汉族,满族皇帝常具忧患意识与危机感,尤其是清前期,因而异常重视对往代汉族王朝高度发达的统治经验、教训等等政z文化的汲取,处于中国王朝时代末期的清代,也为满族皇帝提供了得以集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之大成的历史条件。
清代皇帝异常重视对皇室、宫廷人员、皇族的管制与约束,实行严厉的皇家家法、宫室制度,因而清代基本上内无宦官之祸、外戚乱政,清帝改历代的公开立太子为密建皇储制,又避免了以前的皇子竞争、太子与皇帝之矛盾及由此而引起的朝政混乱。
此外,清代皇帝鉴于明代宗禄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皇庄王庄侵蚀民田造成社会矛盾等教训,实行宗室王公爵位降袭制、皇家子孙在小范围地域内旧有庄园中分拨庄田的制度,消除了明代的这些弊端。
以上制度、措施,有利于治世的形成与延续,社会的稳定。
清朝皇帝在其满族入主中原之始,即吸取明代因三饷加派激化社会矛盾而导致王朝速亡的教训,向全国臣民宣布,在赋税征收上“永不加赋”,并形成清帝严格循守不变的“祖制”。
与此同时,为了缓和满汉矛盾,换取广大汉民对满族统治者的好感,清帝还经常蠲免田赋,实施其“爱民”政策。
这种财政制度,对缓和满汉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实行的相关措施,却又造成诸多弊端。
税收“永不加赋”,还经常实行蠲免,遇到财政拮据又如何解决?清朝皇帝另有其开源、节流措施。
开源的主要途径是捐纳,以及咸丰以后的厘金之征、晚清的苛捐杂税等。
节流的主要措施是减少皇室、皇族开支,压低百官俸禄、缩减官衙行政经费。
清代的官俸是中国古代王朝中最低的,晚清曾任中央户部官的何刚德在清亡后曾总结:“前清官俸之薄,亘古未有。
”甚至低到不足以维持一般开支的地步。
官衙办公经费也压缩到很低的额度。
这两项都是清初时的定制,以后相沿不改。
尽管如此,清朝皇帝也从不以加赋的形式解决,尤其是开支较大的项目如俸饷、军费、河工、赈济、赔款等,财政拮据时,皇帝也从来不下令“加赋”,而是开捐,或征“厘捐”、由官员们去增加苛捐杂税名目以解决。
赋税中的“陋规”,则是常行的,且贯穿有清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