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高职院校的规模扩张和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改革显得日趋重要。

对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必要性进行分析,通过此方面进而分析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的建议和方法。

标签:高职院校二级管理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在办学层次升格和规模扩大以后,高职院校的发展就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实践教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而对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普通高校管理模式改革研究已日臻成熟,尤其在实施二级管理方面有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

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问题既有一定理论上面的价值,也有比较强的实施实践意义。

1 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是学校自主进行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主要是通过宏观发展战略决策、制定政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管理、协调、监督、指导院(系)工作来完成自我发展和自主办学的目标[1]。

也就是说高职院校院(系)将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教科研办学实体的管理模式,这就需要办学自主权转变为由学院领导层宏观调控,院(系)及其职能部门来行使,以达到自主办学的目的。

1.1 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需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得到迅猛发展,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在校生超过万人的学校比比皆是。

因此一级管理体制在管理力度上很难适应高职事业的迅速发展,在监控力度上很难适应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大。

就目前情况来说,推行校、院(系)二级管理有利于高职院校改善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其管理效率。

学校的各种资源可以通过二级管理得到充分调动、并且发挥办学优势、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1.2 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实行二级管理,校级管理层可集中精力思考和解决学校总体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发展问题,大量的具体性日常事务由院(系)自己解决。

高等职业教育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关键还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职责和职权向院(系)转移,院(系)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决策,从而有利于院(系)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2]。

1.3 贯彻以人为本育人理念,调动高职院校院(系)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行二级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构建学校民主管理体系,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

院(系)职权增加后,普通教师将有更多机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院(系)的管理,院(系)的决策也会更多地征求普通教师的意见,尤其是专家的意见;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院(系)的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

院(系)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院(系)能够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工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我发展。

由于全员参与管理,可以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育人理念。

2 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院(系)管理主体地位不明确
使学校原有的将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学校宏观调控、二级学院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是校院二级管理的实质,其核心是调整校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3]。

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二级管理方面缺乏顶层制度设计,没有分清校级层面、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基本职能。

校级层面、院(系)各部门的基本职能没有明确的划分,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在职能方面存在过多的交叉和重叠,所以高职院校管理仍然过多地集中在校级层面和职能部门,二级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到院(系),以致造成校级层面、职能部门和院(系)责、权、利相分离的现象。

另一方面,二级学院其自身管理的主动性不够强,较多的发生等靠要现象。

在管理过程中,其创新意识不强,过多的依赖校级层面。

主要以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为目的,其工作重心不能很好地落实在二级学院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上面来。

发生矛盾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推给学校,平时工作方面仍习惯于校级层面的推动,并没有真正理解二级管理体制赋予发展空间有多大。

2.2 二级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畅
高等学校系统内的各个要素构成了高校的运行机制,并形成了与高等学校系统运行密切相关,与其它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

这种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影响着高校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发挥[4]。

由于种种现实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大多数高职院校二级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还不够健全,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管理制度改革。

正如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样,人的思想观念同样存在惯性,有保持原有的状态不愿改变的现象。

由于权力下放、利益调整及角色的转换使职能部门感到权力被削弱,产生失落感。

责任和利益不对称,利益少、责任大工作下放院(系)早,反之,利益大、责任小工作下放院(系)迟。

职能部门仍然按照原有管理路径习惯于发号施令,工作推诿扯皮,机关作风问题仍然存在。

其次,行政管理队伍庞大,二级管理体制推行阻力大。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的职称评聘、各种荣誉的获得既与其工作实绩有关,也离不开自己手里掌握的资源。

由于这样的原因导致职能部门的岗位设置仍然很多,一些优质教师资源滞留
在职能部门岗位,院(系)师资力量不足,发展能力受限。

由于职能部门岗位多,各个部门为了自己的工作实绩,需要开会和上报总结,这样院(系)就得不断应付这些事情,使得自身管理创新受到时间的制约,难于出成果。

再次,二级管理的制度缺位。

因为工作程序设置笼统,实施管理中经常出现无章可循的情况。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及监督约束机制,干与不干、干好与干坏的结果差不多,这也就使得更多人员都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

最后,院(系)执行力的缺失。

随着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院(系)由管理主体代替了过去的管理客体,这种转变能够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的管理模式赋予院(系)很大的自主空间,这对于院(系)管理团队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部分管理者可能不会积极推动改革,而是处于观望。

原有院(系)管理队伍的单一化现象一时难以改变,一个强大的管理团队难以迅速建立,这都会影响院(系)的执行力。

3 完善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建议
3.1 科学设计二级管理实施方案,明确二级学院管理主体地位
实施院(系)二级管理,要科学设计并制定好院(系)二级管理实施方案,明确校级层面、职能部门和院(系)的管理职责与管理权限。

校级层面主要职责是依法实施管理全局性工作,把握学院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和战略性问题等。

学院的职能部门应从管理方式上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沟通协调、服务保障、检查评价、监督考核为主,对于院(系)的具体事务决策,不应干预太多。

院(系)作为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实体,承担着高职院校办学的多方面责任,校级层面应赋予院(系)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决策权,并依法给与相应的人事权和财权。

也就是要合理配置权力,在推进院(系)二级管理的过程中,合理分配权力结构,逐步做到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最大限度地确立院(系)办学独立自主权力。

院(系)职责对称,不能有责无权,同样也不能有权无责。

通过科学设计二级管理实施方案,明确二级学院管理主体地位,明确院(系)的责任与权利,使院(系)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3.2 系统学习现代管理理念,理顺二级管理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管理者要系统学习现代管理理念,一方面要设法将科层制模式和扁平化模式相结合,创新新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高校的管理经验。

国外高校内部管理机构,尽管各有各的不同特点,但国外的高校管理机构与我国的相比,确实要精简得多,同时它们的职能也比较全面,与此同时其所拥有的职权范围也比较大。

国外高校管理带给我们许多的启示:高等院校内部管理应较多和显著地出现分权与制衡管理的机制;高等院校内部
管理应体现出依法治校的原则;高等院校内部管理应体
现出民主治校的原则;高等院校内部管理具有外部性的
特点[5]。

建立“以市场导向(生源与就业、供求价格、竞争机制等)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运行机制下,以追求社会效益与办学效益双重目标为前提,自主调整、配置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的生源与资源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要素”的运行机制则是一种理想模式[6]。

首先,提升高职院校校级层面的宏观调控能力。

科学高效的院(系)二级管理模式需要校级层面的宏观调控和院(系)的自主办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校级层面的宏观调控可通过预算管理、制度管理、指标管理、契约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来实现。

其次,构建科学的二级管理评价、监督和保障机制。

成立校级考核评价机构,完成校级层面、职能部门和院(系)相互之间的考核评价,对校级层面来说主要是宏观调控能力、决策能力的评价,对职能部门来说主要是对办事效率和服务态度的评价,对院(系)来说主要是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评价。

在此情况下还应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充分发挥监督在高职院校二级管理运行中的积极作用。

既要做到监督形式多样化,又要做到多途径来约束各主体的权利,二级管理能够顺畅运行要有健全的保障机制。

主要的保障机制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等。

最后,加强二级管理下的院(系)内部管理。

院(系)核心领导应加强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学习,提升管理层的凝聚力和管理能力;充实院(系)管理力量,构建组织齐全的管理团队;构建和完善院(系)的管理制度,做到凡事有据可依。

参考文献:
[1]易善安.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伍建桥,杨文涛.高职院校实行二级管理的实践与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86-87.
[3]仇美云.完善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路径探析[J].管理观察,2013(11下):101-103.
[4]刘鲁庆.两级教学管理初探[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6).
[5]陈明珠.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6]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华伟峰(1979-),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