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2024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2011

【2024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2011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号:学时数:理论20学时,实训20学时学分数:2学分适用专业:全校本科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讲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教学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以及异常心理的表现,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二是帮助学生增进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三是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如学习发展技能、人际沟通技能、情绪管理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第一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的表现,能够初步的识别和诊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咨询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以及拥有自主求助意识。

教学重点: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应对4.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意义和特点教学难点:1.大学生异常心理的识别和诊断2.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咨询观念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讲授2学时,实训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与掌握自我意识的内涵、结构和特征,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以及常见的困扰;掌握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途径与方法,学会正确评价自我、积极接纳自我;能够有效调控、不断努力发展与完善自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自我,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掌握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应学会自我评估,制定心理健康计划,通过积极思考、行为调整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压力应对、心理危机应对、心理疾病预防与康复等。

三、教学要求与方法1.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2.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应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与评估1. 考核方式:考核应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来评定;期末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操作等形式进行。

2. 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应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度和积极性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五、师资要求与资源条件1. 师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 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有效沟通与合作。

4. 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保持积极心态和乐观态度。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重要性。

2. 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3. 人际交往与合作:教授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沟通与合作。

4. 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介绍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

5. 心理危机干预:介绍心理危机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方法,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机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

2. 实践训练: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参与互动式学习,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心理测评:利用心理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

4. 讲座与互动:邀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增强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参与度等,占总成绩的30%。

2. 作业:完成心理健康相关作业,占总成绩的20%。

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察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六、课程资源1. 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公众号等,供学生自主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3. 实践教学:组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提供实践机会。

七、课程设置原则1. 科学性原则:课程内容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准确无误地传达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XL00001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授课系(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部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一、课程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学生众多关键能力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的成人成才成长,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生涯规划等方面正确认知,学会珍爱生命,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应对心理危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成人成才成长教育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本课程标准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二、课程基本目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知识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2.认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能够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能够对其进行调适,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3.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特点及类型,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因素,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4.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恋爱的利与弊,形成对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5.了解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与学习心理特点,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学会调适学习心理障碍,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6.了解情绪的产生、情绪的内涵,了解负面情绪的积极作用,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7.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了解不同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8.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9.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适应大学生活,获得自我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201908)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制订本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1课程的性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程是学院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养的主干课程,也是学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课程之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向大学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能初步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能,有效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升其心理素质。

本课程将教学内容形成课内十二个教学。

力求切合学生心理实际,将知识、体验和训练融为一体,切实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建议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

学时数为32课时,其中课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26学时,其他6学时,2个学分。

2.课程目标2.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我保健意识,保持乐观和自信的心态,正确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 社会的生活状态。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序号 1 2
项目/章节
知识点
课程内容
能力要求
心理健康与幸福 人生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心理问题的分 类,心理健康的维护。
2
序号
项目/章节
知识点
课程内容
能力要求
问题的合理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 实生活中处理恋爱中遇
的爱情观。
到的各种问题。
13 压力与心理健康 压力产生的原因,调适压力的方法。 掌握应对压力的策略
掌握网络心理障碍的预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网
14 网络心理与调试
防策略和自我调节的方
络心理障碍及调试办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0250013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
各专业
总学时
36
适用类别
考核形式
考查
学分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执笔人
畅相韦
2 36
审核人 李秋实
二、课程性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了解 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大部分的内容,每个部分包括不同的专题,涵盖学校 适应、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压力应对、恋爱与性心理健康等内容。课程旨在增强学生 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 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深化自 我认识,尽早适应大学生活,搞好专业学习,做好大学生涯规划乃至终身发展垫底了良好的、健康 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二〇一三年一月修订)一、基本信息管理1.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2.学时:36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属大一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及必修课,定位于素质培养。

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能够反映该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指导思想明确,能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强调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的任务该课程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系统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互动教学及体验式教学实践,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及助人自助意识,掌握维护自身及朋辈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大学生开发个体潜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

对主讲教师来说,必须通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教学风格稳健而又不失幽默风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而又注重师生互动。

对学生而言,全程听讲,认真记录,才可以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技术;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更能够体验应用心理学课程的专业魅力。

四、课程设计(一)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以学科交叉与综合的优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德育特色教育等联手)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了建设以人为本,育德为先,育心为重,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想。

该体系是一个以课程建设为龙头,融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标,同时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级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和多种工作机制(如教育机制、辅导机制、互助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外援机制、保障机制等)在内的立体型工作网络。

课程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

课程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

课程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作者:————————————————————————————————日期: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课程标准系(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课程名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〇一四年十一月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用对象: 全校一年级各专业学生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总学时: 6学时主撰人:杨莉任课教师意见签字: 年月日系主任意见签字: 年月日教务部意见签字: 年月日编写/修订日期:2014年11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部分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程适用专业:全校大一年级各专业学生总学时数:6学时使用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面向全院各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1055)学分:2学时:36适用专业:学院各专业一课程简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集知识讲解、行为训练、心理体验与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活动等内容为一体的大课程。

本课程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有针对性的课内专题与课外活动,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将课程的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与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开放性相结合,将课内的学习体验与课外的活动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动意识。

旨在提高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高职学生心理成长、潜能开发,增进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养。

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相关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关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健康,树立起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能从容地应对生活。

能力目标: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友谊和爱情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磨砺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大学生。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情绪的作用、挫折的意义,人际心理效应,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

素质目标:通过教学,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营造和谐的阳光校园。

1.在学生心里种下一棵种子——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学会自我分析,培养内省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积极主动地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突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3学期总学时:32(2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是一门结合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实践课程。

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心理调适技能,促进个人成长,为以后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具有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本课程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核心,以提升高素质艺术人才心理健康素质为目标,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提升维护和增进自身心理健康能力,应对心理危机,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在设计思路上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课堂行为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典型案例、心理测试和课堂活动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切实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理论适度,内容洗练,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情理性、针对性、生动性、可读性和实践性并重视方法论指导,以实现本课程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情绪,不断增强自信心、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养。

(二)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能正确面对生活中出现的自我意识、学习、人格、情绪、挫折、人际关系、恋爱、职业选择等心理问题,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预防和缓解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升增强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2017122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2017122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修读学期1制订时间2017 年 8月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时16课时学分1课程大类素质教育课课程小类公共基础课合作开发企业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执笔人王星飞合作者朱岚审核人徐秀兰一、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我院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指导大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指导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节和挫折应对等方面的困惑,化解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发生,促进健康成长;指导大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悦纳自我,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学习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

引导他们拥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坚强意志,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成才。

(二)课程设计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 的理念,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营造和谐的阳光校园。

1.在学生心里种下一棵种子——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激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学会自我分析,培养内省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积极主动地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突破。

2.培育并滋养学生心中的沃土——探寻心理成长的途径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以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而开展的专题式体验教学,通过课堂当下的问题讨论、知识讲述、案例分析、心理测验及心理游戏为课程支点开展教学,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促进自我心灵的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我院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指导大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指导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节和挫折应对等方面的困惑,化解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发生,促进健康成长;指导大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悦纳自我,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学习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

引导他们拥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坚强意志,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成才。

(二)课程设计思路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

具体表述如下: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1、课程总计8学时,其中:理论2学时;活动体验6学时。

建议学时分配表如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课时分配一览表2、教学要求:(1)心理健康为你的大学生活保驾护航(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学重点: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学内容:科学健康观的确立、心理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2)成长路上你我他(2学时)活动目的:促进新同学相识,建立信任关系,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为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活动菜单:①热身活动:相识接龙、偶像哈哈镜②相识活动:滚雪球(你我相识、对对碰、连环自我介绍)③小组游戏:同舟共济④游戏活动:爱心天使⑤手语操表演:相亲相爱一家人(3)我的大学我做主(2学时)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畅谈个人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遇到的困惑,并分享解决这些问题的成功经验。

活动菜单:①热身活动:抓与逃②进行心理适应能力测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③成长的故事。

分小组畅谈个人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遇到的困惑,并分享解决这些问题的成功经验。

④锦囊妙计:确立目标才能更好的适应(4)学会学习成就自我(2学时)活动目的:知晓未来人才所具备的素质,明确大学的学习内涵,探讨大学的学习特点和方法,学会时间管理技巧。

活动菜单:①热身活动:数青蛙②游戏活动:驿站传书③分小组讨论未来人才所具备的素质④分小组讨论大学学习的内涵,它与中学学习有什么不同?⑤如何结合大学的学习特点,确立自己新的奋斗目标。

⑥探讨激发学习动机和创造思维的方法。

⑦采用“脑力激荡法”,将学生分组,就给定的题目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大家集思广益。

⑧时间馅饼:学会时间管理(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1、课程总计38学时,其中:理论14学时;活动体验18学时;总结2学时;考核4学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课时分配一览表2、教学要求:第三章了解自我提升自我(6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能够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能够对其进行调适,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积极主动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升自我。

教学重点:了解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自我认识的途径教学难点:建立自尊自强的自我意识,主动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概述2、自知者明认识自我3、自立者强提升自我第五章学会交往开心生活(6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特点及类型,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因素,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了解人际交往中常见问题及调适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建立良好的人关系。

教学内容:1、人际关系概述;2、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3、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及调试第六章认识情绪管理情绪(6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和危机防御的途径,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自主调控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

教学重点:了解情绪的特点,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教学难点:自主管理情绪,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状态。

教学内容:1、情绪概述2、管理情绪优化性格3、大学生的情绪问题与情绪调节4、危机干预(情绪与犯罪)第七章享受真爱完善自我(6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理解爱的层次与本质,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在爱自己的基础上,发展爱他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大学生恋爱的特点,理解爱的本质、层次,形成爱的能力教学难点:学会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鉴别爱和处理恋爱中的矛盾冲突教学内容:1、爱情的真谛2、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及调试3、发展爱的能力第八章巧对挫折走向成功(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了解大学生压力及挫折的主要来源,了解压力与挫折对人生的意义。

了解心理防御机制,学会正确管理压力和应对挫折。

教学重点:了解压力及挫折的来源,正确理解压力与挫折对人生的意义,能够鉴别并利用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正确地管理压力与应对挫折。

教学难点:正确地管理压力与应对挫折,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1、挫折概述;2、挫折产生的原因3、心理防御机制4、应对挫折培养成功心态第九章职业生涯合理规划(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方法,使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和所学专业在职场上的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在大学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适应大学生活,获得自我发展。

教学重点: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方法,简单了解求职就业的实战技巧教学难点: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书教学内容:1、职业生涯基础2、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3、大学期间生涯规划的制定;4、择业的方法四、课程实施1、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

也可以调动社会资源,聘请有关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各类活动补充教学形式。

五、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采用过程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考查成绩由二部分组成:1、过程评价占60%。

其中,出勤10%、学习态度10%、课堂参与20%、作业20%。

2、课程结束综合考核占40%(采用开卷形式,如实践性作业、学习总结、学习心得、案例分析、心理剧展示等均可),试卷纸最好统一,试卷暂由授课教师保管)。

总评成绩折合成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次。

六、课程资源与开发利用(一)硬件条件1、学院有课程活动必须的团体活动室(聚心苑)和常用的团体活动器材,可满足一般的活动课程要求;2、有“个体咨询室”、“团体沙盘室”可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面询;3、有“身心反馈调节”系统,可以适时测试师生亚健康人群的压力水平,并且提供放松调节方案。

(二)推荐教材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训练》(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杨志家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6月(三)信息化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电子图书、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

七、参考书目1、弗罗姆:《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2、沈德立等:《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3、郭亨杰:《大学生适应心理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5、袁贵仁:《人的素质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6、贺淑曼蔺桂瑞:《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67、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8、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9、聂振伟《高职心理健康》北师大出版社10、欧阳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教程》辽宁出版社八、其他说明1、本课标制定依据: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

2、建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各专业根据学校要求在大学二年级开设。

3、本课程不同专业开设的学期不一样,请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社会热点和节日特点,有所针对调整教学内容。

执笔人:邵肖琴2012年11月1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