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哲学是关于精神自身、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 的文化创造之原动力的“知识”,我们称这种知 识为“智慧”
精品课件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是以感性表象的形式讲无限的、普遍 性的整体;而哲学则是要通过概念、推理 来说明这无限性或整体,而不是靠默祷来 与无限整体合一
精品课件
接上页
五行的特性,以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 的特性;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金具有洁净、收杀的特 性;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五行学说采取比类取象的方法,将具有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 象朴素地分为五类,将具有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 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规律解释和说明 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及变化。
精品课件
时间空间与运动的物质不可分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所有的运 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进行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运动的物质——对时空 的认识和度量
年、月、日、秒的定义
精品课件
长度和空间的测量
古时常用人体的一部分选作长度单位,如: 寻——两臂伸开的长度 肘尺——中指尖到肘的长度 “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1791年,法国科学院受议会委托,决定以通过巴黎的地球
长度/静长度
0.995 0.867 0.436
精品课件
质量/静质量
1.005 1.155 2.294
精品课件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静止(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
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 哲学范畴。
从一定的参考系看,物体与物体之间,没有发生 位置移动,从而保持一定的平衡;
精品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关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不能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可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的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Ⅱ、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列宁对物质作出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来规定物质范畴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是从意识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的。
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意识不过是对物质的反映。
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所以意识不能成为世界的另一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所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水
金
物质=具体实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
牛顿 化学原子论
道尔顿
物
物质结构图
分
子
原
……
物质=原子
质
子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物质 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 和中抽象出来 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的。 ‛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主张社会 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主张社会 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Nhomakorabea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联系、发展、 矛盾的观点 孤立、静止、 否认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 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 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过去 现在 将来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质只能按照 长、宽、高这三个方向延伸。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自 在 世 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答案是】:C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正确答案是】:D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正确答案是】:A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正确答案是】:B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正确答案是】:C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答案是】:D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正确答案是】:C8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9‚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正确答案是】:D1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1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正确答案是】:C12发展的实质是()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正确答案是】:D13‚拔苗助长‛的事例是()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正确答案是】:C14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A.辩证法的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C.相对主义观点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正确答案是】:C15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正确答案是】:D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正确答案是】:A1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B18《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正确答案是】:D19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A2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正确答案是】:B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正确答案是】:A2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正确答案是】:D23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C24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C25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原理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正确答案是】:C26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正确答案是】:B27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B.唯意识论的观点C.机械论的观点D.物与物的关系【正确答案是】:A28‚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D29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C3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正确答案是】:B3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正确答案是】:A3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是()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B33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自然界的变化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D.脑量的增加【正确答案是】:B34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正确答案是】:D35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正确答案是】:D36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A.人脑主观自生的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正确答案是】:C3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C.夸大了真正的相对性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正确答案是】:A38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答案是】:B39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说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正确答案是】:B40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正确答案是】:C4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双方彼此对立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正确答案是】:C42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4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正确答案是】:B44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正确答案是】:C45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正确答案是】:B46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正确答案是】:C47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正确答案是】:D4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属于()A.矛盾不平衡性的两种形式B.矛盾普遍性的两种情形C.矛盾斗争的两种形式D.矛盾运动的两种形式【正确答案是】:A49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确答案是】:B5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51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忽视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5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正确答案是】:B5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正确答案是】:D5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正确答案是】:A55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发展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正确答案是】:A5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是】:C57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正确答案是】:C5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正确答案是】:C5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正确答案是】:B60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正确答案是】:B6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正确答案是】:B62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D.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正确答案是】:C6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6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确答案是】:A65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66一切哲学都是()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答案是】:B6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6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正确答案是】:C6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正确答案是】:D70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A.无限的B.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C.被动的D.可以为所欲为的【正确答案是】:B7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正确答案是】:D7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正确答案是】:A73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正确答案是】:D7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答案是】:D75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C76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正确答案是】:B77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正确答案是】:D7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正确答案是】:C79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A.广延性B.持续性C.绝对性D 规律性【正确答案是】:B8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正确答案是】:D81《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A.朴素辩证法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A8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正确答案是】:A83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正确答案是】:C8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正确答案是】:D85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风来雨至B.冬去春来C.摩擦生热D.电闪雷鸣【正确答案是】:C8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正确答案是】:D8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B.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答案是】:C88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正确答案是】:C89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正确答案是】:C90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正确答案是】:B9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正确答案是】:B92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正确答案是】:C93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A.必要准备B.外在表现C.一种特殊状态D.一种必然结果【正确答案是】:C94相对静止是指()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正确答案是】:C9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A.主观反映B.歪曲反映C.虚幻反映D.正确反映【正确答案是】:A96‚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正确答案是】:D97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正确答案是】:C9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正确答案是】:B99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有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正确答案是】:D100‚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正确答案是】:B101毛泽东指示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能厚古薄今,又不能崇洋媚外毛泽东的思想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A.事物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的原理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原理【正确答案是】:C10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B103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正确答案是】:B104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2)静止的表现形式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
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 件的,因而相对的。
联系: 在相对静止中有 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 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 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 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两种错误倾向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回答的是世界 是什么的问题,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由此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 本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物质第 一性;精神是物质的 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 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 物质是精神 的产物或表 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 1、什么是发展?
• 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人类 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 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 动。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 样性。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 用事物。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 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1)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 定绝对运动
道之大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 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指物 质运动中的相对的 稳定和平衡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 状态。
(2)静止的表现形式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
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 件的,因而相对的。
联系: 在相对静止中有 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 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 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 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贝克莱(Berkeley,1685年— 1753年)
• 西方哲学史上被称为 近代主观唯心主义的 创始人
存在就是被感知
• 在贝克莱看来,一切物质的客观存在,即人所认 识的东西,都是人的感觉经验。如果离开了感觉 经验,一切的客观事物都是不存在的。贝克莱曾 这样指出:“我看见这个樱桃,我触到它,我尝 到它……它是实在的。……我肯定说,樱桃不外 是感性的印象成为各种感官所感受的表象的结 合。”他还指出:“天上的雷露风雨,地下的花 木鸟兽,总而言之,构成宇宙的万物离开精神就 不能存在……万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认识, 可见,如果它们确实没有被我所感知,或者不存 在于我的心中或其他被创造出来的精灵的心中, 那么,或者它们根本不存在,或者存在于某种永 恒精灵的心中……”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1)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2)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空间的含义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 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 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Y P(X1,Y1,Z1) 高
Y1
O
Z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思考:是否人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两种世界观:个人自发形成的;经过抽象概括的2、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3、世界的构成5、哲学的基本问题(1)本原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两种回答:回答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判断:1、贝克莱:¡°存在即为被感知¡±2、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反映存在?两种回答:回答一: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能够认识和反映存在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1)唯物主义的两个阶段、三种形态:两个阶段:旧唯物主义阶段;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阶段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世界的本质在于物质局限:把作为世界本质的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局限: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2)马恩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①物质是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逻辑结构]茌章共三节,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应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本章重要知识点]1.世界的物质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本节逻辑结构]本节是全书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实践的观点。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它的产生和解决都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直接相关。
它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从属于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划清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界限;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劳动实践是任何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四,人类社会既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应该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本节重要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定义。
3.意识。
4.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5.实践的定义、要素、特点、基本形式。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单项选择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1 )什么是运动?恩格斯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 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 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 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 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 程的哲学范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 不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存在。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就是机械的形而 上学唯物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我们生活的世界,奥妙无 穷,生机勃勃,自有人类开始 以后,人们一直不断地探索追 问: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人与 世界的关系怎样?„„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 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 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凡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根本不存 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就是唯心主义。
物理 运动
分子
原子 核酸
基本粒子
……
生物 运动
社会 运动
蛋白质
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 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形: 其一 ,是指一事物相对另一事物而言,未发生位置 的移动。(如地球上的房舍、山川都是静止不动的。)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其二 ,是指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 性质的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知识要点1、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运动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时间和空间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性物质活动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其客观性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学习要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发展及其本质3、对立统一规律及矛盾分析法4、掌握规律,应用规律课程讲义一、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的本原呢?这里有三种看法。
即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二元论。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物主义有三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认为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即心灵和物体。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二而不是一,但它不可能保持在唯物和唯心观念中的中立地位,最终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物质世界是否可知?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识”和“不可知论” 。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很多。
如这图片上的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认为“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
”认为我们认识的对象是物之理,是事物的规律。
我们可以任籍认识的东西是我们的思维。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1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 “无限者”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阴阳说”和“八卦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 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世界 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 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 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 的问题、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 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 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 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 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 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五行”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 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
火
木
土
水
金
阴阳、八卦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 —— 伯阳父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中子星、黑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8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唯心主义运动观 有无物质的运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慧能
39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 固有属性
——物质运动的相对稳 定状态和特殊状态。
第一、相对一定参照物没有发 生空间位置移动; 第二、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 没有发生质变。
40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标志物
世
决定
方
界
法
观
体现
论
4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特殊规律
哲学 整个世界 一般规律
5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
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 的工具。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形态。
6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 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32
一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元
世
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界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物质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精神
的 统
二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笛
元 论
各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
卡 尔
一
性
多 元 论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 原: 物理世界 、 知 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用的表现。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 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使对 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使对立面相互贯 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 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量变,即推 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实现事物的质 变即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性质转化。毛泽东 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 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 动。”
10
3 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 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把共性 和个 性,普通性和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同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划清了界限。
4 它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 基础。
11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什么是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 有共同的本质和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 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志为转移。联系概念是客观存在的联系 的反映。
25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
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 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 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 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 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4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之后,还要回答世界是 怎样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 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 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 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世界观是()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A统一的B不统一的C相反的D矛盾的3、哲学是()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6、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论B不可知论C诡辩论D二元论7、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10、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1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1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13、“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真实性 B客观性 C物质性 D客观实在性15、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16、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1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20、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21、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2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23、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24、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2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26、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C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2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8、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 )A社会精英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2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30、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31、空间是指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32、空间的特性是 (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33、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二元论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论观点34、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C欧氏几何学 D爱因斯坦相对论35、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36、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37、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38、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B人类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C人类实践活动是有创造性的D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39、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4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C 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4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42、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 ( )A庸俗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43、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C折衷主义 D二元论4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物质性 B客观性 C现实性 D可知性4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D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46、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47、人类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48、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的49、人类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这种社会性决定了它的()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50、人类存在的方式是()A社会活动 B社会生产 C社会斗争 D社会实践51、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A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B一定的社会共同体C经济、政治共同体 D一定的人群共同体52、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A科学的理论 B正确的自然观C正确的历史观 D正确的实践观53、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A社会的物质生活 B社会的政治生活C社会的精神生活 D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54、全部社会生活()A在本质上是真实的 B在本质上是客观的C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D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56、辩证联系的含义是()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57、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B各事物之间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D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5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59、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6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6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6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63、辩证矛盾的含义是()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64、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65、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66、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6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68、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69、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A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B各自分别起作用的C同一性先起作用D斗争性先起作用70、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71“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