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
”
[1]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的“家”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___)
(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
(_______)
(3)这则文言文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来写的。
(________)
(4)这则文言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________)[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2. 小古文阅读。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②所提囊。
取视之,数十金也。
公度③其醒必复④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⑧金耶?”为⑨指其处。
其人喜,以一铤⑦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以:因为。
②遗:丢失。
③度:估计,思考。
④复:再。
⑤尔:你,你的。
⑥为:替,给。
⑦铤:同“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与群儿戏水滨(___________)(2)其人果号而至(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故事发生在王华六岁时,地点是水边。
B.王华将金子投到水中,是想等人们走后,自己再取走,没有想到那人找回来了,于是只好把金子还给他。
C.其人“号”是因为担心找不到他的金子,其人“喜”是因为金子失而复得。
D.王华拒绝那人的报酬更加体现了他拾金不昧的可贵品格。
3. 阅读乐园。
怀素练字
怀素是唐朝有名的和尚。
他从小入庙出家,可他始终坚持了对书法的爱好,他的代表作《自序帖》可谓草书史上的典范之作。
成就的取得,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的结果。
能有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为僧人的本职是事佛、坐禅念经,要练字,就要把分分秒秒的休息时间全占满。
这一点,怀素完全做到了。
他的毅力是令人赞叹的。
练字还需文房四宝俱全。
寺庙中的生活本来就是清苦的,买笔买墨就得不少钱,还哪有钱去购买砚台、纸张呢?可这并未难住怀素。
聪明的怀素想出了一个省钱的办法——以芭蕉叶代替纸张。
长沙的气候温暖、潮湿多雨,非常适合芭蕉的生长。
芭蕉叶子又肥又大,代替练字的纸倒也凑合。
于是,怀素在房前屋后的隙地上栽了上万株芭蕉,以供摘取叶子挥洒笔墨。
他给自己掩映在芭蕉丛中的庵堂取名为“绿天庵”。
由于怀素练字过勤,芭蕉叶子不够使用。
他又找了块木板,刨平后刷上油漆。
每年在
芭蕉叶子没长成之前,他就用木板练字。
写满一板后,擦掉之后再写。
如此反复不已,时间长了,一场木板竟磨穿了。
练字离不开笔,怀素对笔十分爱护,每写完字都把它洗得干干净净。
他没有合适的盛水器皿,便就地取材;到屋外的一个小石头池子里洗笔,拿它当了“笔洗”。
日久天长,池子里的水全都变成了黑水。
人们就叫它“墨池”了。
怀素每天在芭蕉叶、木板上耐心地写着字,笔用秃了一支又一支,几年后,用秃的笔有一大堆。
怀素对这些笔感情很深,把它们葬在山下。
他还为这些笔树立了墓碑,名之为“退笔冢”。
怀素就是这样努力创造条件,勤习苦练,终于练就一手用笔盘旋、狂放,变化繁多而又挥洒自如的狂草,由一个爱写字的小和尚成为一名值得效法、赞颂的书法大师。
(1)文中有些词语我们不常见到,请你试着说一下它们的意思。
事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坐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狂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二自然段中“结果”加了引号,这里引号的作用是。
(3)短文的文章结构是,请你用曲线画出文章前后呼应的句子。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①(有志则
____);②(有识则_____,______),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③(有恒者则_______)。
此三者缺一不可。
[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
[2]曾国藩认为,读书要“三有”,即有_______,有______,有______。
[3]根据选段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的“志”是指“志向”,“识”是指“知识”,“恒”是指“恒心”。
(_______)
(2)“学问无尽”可以用现代成语“学无止境”来形容。
(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中的句子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外阅读。
守株待兔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奔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冀复得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父不在,乃。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补充原文。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____)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____的作用。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孔君平的话刚说完,杨氏之子马上就做出了回答,说明小孩子的反应速度快。
B.杨氏之子的话让孔君平感到羞愧,无言以对。
C.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且用了否定的方式,回答婉转。
D.杨氏之子回答的话很正确,没有一丝纰漏,说明了小孩子心思缜密。
7. 阅读理解。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梁国/杨氏/子九岁
B.孔君平/诣/其父
C.孔指/以示/儿曰
D.儿应声/答曰
[2]给下面句中“此”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此是君家果()
A.表示此时或此地。
B.这;这个。
C.这样。
[3]用文中语句填空。
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从“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杨氏之子反应很敏捷,从“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4]用“________”画出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
[5]写一写妙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按课文内容填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陷。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鬻:_____ 誉:______ 坚:_______ 陷:_______
利:_____ 或:_____ 以:_______ 何如:________ 弗: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篇文言文的____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_____的人,夸张
_____,他说的话_________。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课文采用了“事+理”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请分别用“”和“﹏﹏”在文中画出来。
[3]根据故事内容,在横线上填写人物语言,人物动作,并完成练习。
楚人:“吾盾之坚,___________”(人物动作:__________)。
“吾矛之利,______”(人物动作:他高高举起自己的矛,不时用矛盾在盾前比画着。
)
路人:“_________________”
其人弗能应也。
“弗能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下列事例属于自相矛盾的是()
A.我已经洗好衣服了,可妈妈总是不放心,要再洗一遍。
B.嚷着要减肥的姐姐总是控制不住食量,还说:“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呢?”
C.每天出门前,奶奶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路上小心。
D.爸爸总是夸哥哥的字写得好,责备我的字写得不好。
10. 阅读理解。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
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齐宣王:齐国的国君。
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
⑧南郭处士:南郭先生。
④说:“悦”,喜欢、高兴。
⑤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官府供给的粮食和那几百人一样。
⑥湣(mǐn)王:齐宣王后的继任国君。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必三百人(______)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生活中那些()
A.弄虚作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B.溜须拍马,喜欢阿谀奉承的人
C.夸夸其谈,经常言过其实的人
11. 古文阅读。
赵普读书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①,阖(hé)户②启箧(qiè)③取书,读之竟日④。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hōnɡ)⑤,家人发箧视之,则⑥《论语》二十篇也。
(注释)①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
②阖户:关门。
③箧:小箱子。
④竟日:整天。
⑤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
⑥则:乃,就是。
孙权劝学
初,权谓①吕蒙曰:“卿今当涂②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③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④,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⑤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①谓:告诉。
②当涂:当道,当权。
③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④涉猎:粗略地阅读。
⑤士:读书人。
[1](理解词语)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普少习吏事(__________)(2)及为相(__________)
(3)家人发箧视之(__________)(4)肃遂拜蒙母(__________)
[2](合理选择)下列加点字与“太祖常劝以读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自以为大有所益
C.跪而拾之以归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体会含义)翻译下列句子。
(1)太祖常劝以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辨别)仔细研读两则文言文,说说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
(至少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理解。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用现代文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强国梦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请写出最少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身为中国少年,你现在能为祖国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聪惠(__________)为设果(__________)
[2]“孔君平诣其父”中的“其”指的是____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特点,起到________作用。
[4]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小古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口:“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解释下列字词。
甚(________)诣(________)乃(________)未闻(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