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出塞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二首》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出塞古诗赏析
出塞古诗赏析王昌龄是古代的一名著名的诗人,他的很多诗词我们都有学习过。
相信大家对《出塞》并不陌生!下面是有为你整理的出塞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持续不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越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出塞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王昌龄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
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
有作品集《王昌龄集》。
出塞赏析一这是王昌龄著名的两首边塞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诗人一着笔,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这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却从不曾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
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极言边塞和内地距离之遥远,空间之辽阔。
“人未还”又令人不得不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诗人悲愤的情感在此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时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让,不允许。
“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同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弦外之音,令人寻味无穷。
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出塞古诗——精选推荐
《出塞》是唐朝诗⼈王昌龄创作的⼀⾸七⾔绝句。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
下⾯⼩编为⼤家带来了关于出塞古诗相关内容,欢迎⼤家欣赏。
出塞古诗1 ⾦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
(1)第⼆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物形象。
试题答案: (1)①“冲”,冲向,写出了将⼠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往⽆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概。
②“缺”,缺⼝。
战⼠作战使宝⼑出现了缺⼝,极⾔拼杀之惨烈,战⽃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畏的英雄⽓概。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动作描写,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戍边将⼠。
第⼀句⽤“⾦带连环”束“战袍”等⾐着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 第⼆句“马头冲雪”的环境描写,以天⽓恶劣、⾏军艰难突出戍边将⼠们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四句中,“卷旗”的动作细节,写出勇⼠们夜赴战场的决⼼,“乱斫”和“缺宝⼑”既表现了战⽃场⾯的激烈,更表现了将⼠们奋⼒杀敌、拼死搏杀的⽆畏精神。
(能从外貌、环境和⾏动三⽅⾯选两点进⾏分析即可)出塞古诗2 古诗原⽂ 男⼉⽣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买马鞍,百⾦装⼑头。
闾⾥送我⾏,亲戚拥道周。
斑⽩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惨不骄。
借问⼤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重守边,今⼈重⾼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奋⾝勇所闻。
拔剑击⼤荒,⽇收胡马群; 誓开⽞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继踵,两蕃静⽆虞。
王之涣出塞 古诗
王之涣出塞古诗古诗《出塞》道出无数将士们的心声,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杰作,写出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古诗《出塞》,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简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
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出塞古诗译文及赏析
出塞古诗译文及赏析出塞古诗译文及赏析出塞古诗译文及赏析原文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古诗赏析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出塞古诗的意思翻译简单
出塞古诗的意思翻译简单《18。
出塞》【唐】王昌龄《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秦时的明月,汉代的边关,都照耀着边远荒凉的地方。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镇守龙城,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评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作者】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天明发都,日已夕矣。
命仆夫而告之曰:“如有不幸,汝必覆之。
”上皇曰:“古有训,凡人无信,则不能立。
予非不信人也,人实不信予。
”明朝驿使如相问,一报家书三报魂。
《出塞》赏析(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长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即使在一个太平盛世,明月和边关也决不是一件平常的东西。
诗人遥望边关,想到当时的月光和边关,写下了这首边塞诗。
王昌龄出塞的古诗
王昌龄出塞的古诗:全诗为: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一般指《出塞二首》,这首诗作者是唐朝的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人。
知识拓展:释义: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离家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其二: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后战场上只剩下月光清寒。
城头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血迹还没有干。
注释:①出塞:出关,出征。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秦汉时代的明月和雄关,即明月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一样。
③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关万里参加远地征戍的人都没有回来。
④但使:只要。
⑤龙城:指卢龙城,一作“卢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长城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⑥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治卢龙县。
一说指西汉名将卫青。
⑦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⑧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⑨度:越过。
⑩阴山:昆仑山的北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⑪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⑫新:刚刚。
⑬沙场:指战场。
⑭震:响。
⑮匣:刀鞘。
赏析:第一首诗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写景物,为千古名句,受到历代学士的激赏。
此句互文见义,含蕴丰富深远。
在时空的大背景上诗人挥洒如椽巨笔,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
从历史上看,秦汉时起便筑城备胡,在千年漫长的岁月中,边关内外一直与胡人征战不断,如今与戍边战士日夜相伴的秦月汉关自然便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写怨情。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久戍边关的战士,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城“关”,不禁触发起乡关之思,不禁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整个民族的悲剧命运!万里长征没有归期,古代秦汉已经如此,今天唐代依然如此。
古诗《出塞》(作者虞世基)原文全文及意思翻译
出塞
虞世基[隋代]
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徵兵广武至,候骑阴山归。
庙堂千里策,将军百战威。
辕门临玉帐,大旆指金微。
摧朽无勍敌,应变有先机。
衔枚压晓阵,卷甲解朝围。
瀚海波澜静,王庭氛雾晞。
鼓鼙严朔气,原野曀寒晖。
勋庸震边服,歌吹入京畿。
待拜长平坂,鸣驺入礼闱。
译文
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
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注释
沧海:指大海。
骨:螃蟹身上坚硬的外壳是一种特殊的骨头,叫外骨骼。
莫道:休说,不要说。
海龙王:传说海中的龙神。
横行:横着行走。
喻肆行无忌。
作者:虞世基。
古诗出塞的意思
《出塞》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的意思:仍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与边关,守卫边关的将士们仍未归来。
假使龙城的飞将李广现今尚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表达出诗人希望早日平息战事、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
赏析
《出塞》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描写景物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后两句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全诗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出塞古诗的意思
出塞古诗的意思
《出塞》古诗意思为: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出塞》古诗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
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出塞》古诗王昌龄_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古诗王昌龄_王昌龄《出塞》
原文及赏析
作者: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
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出塞唐王昌龄的古诗
出塞唐王昌龄的古诗
出塞二首⑴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⑵,万里长征人未还⑶。
但使龙城飞将在⑷,不教胡马度阴山⑸。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⑹,战罢沙场月色寒⑺。
城头铁鼓声犹震⑻,匣里金刀血未干⑼。
白话译文
其一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离家万里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其二
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后战场上只剩下月光清寒。
城头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血迹还没有干。
创作背景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
诗人关心边
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因此借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
其中第二首诗在《全唐诗》中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军行》。
出塞古诗译文
出塞古诗译文出塞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译文及注释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2、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
这里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令有说法,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3、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王昌龄的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塞王昌龄的诗1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的诗2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塞下曲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出塞王昌龄的诗3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补充:文学成就成就综述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
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出塞王昌龄诗意解释
出塞王昌龄诗意解释
《出塞》——唐·王昌龄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作品赏析: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地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
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练明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型:讲读课学习内容:古诗《出塞》一课时主备人:集备:语文组审核人:赵楚涛学生姓名:学习目标知识链接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文学成就: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受后人推崇。
主要作品: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做品有《王昌龄集》
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评价指南
灵动导入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中间蕴含着一种心情,一
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
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走进诗歌《出塞》。
1、朗读课文时能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1分
我能得()分
2、能记住并正确书写难写的
字。
1分
我能得()分
3、能自己概括文章的主要内
容。
3分
我能得()分
灵动互学(10分钟)解诗题
1.我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注意生字“还”“教”“度”的
读音。
2、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明诗意
我能理解古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
思考: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
让你想到了什么?“人”指的是谁?“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两
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能独立思考,不开小差。
1
分
我能得()分
2、讨论时,能发表自己的
看法,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3分我能得()分
我能理解古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思。
思考:“龙城飞将”是谁?作者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
悟诗境
古人常说:“诗以言志”。
就是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灵动展示(22分钟)1、解诗题 2、明诗意(一,二句)
3、明诗意(一,二句) 4. 悟诗境
1、能参与展示,做到大方自
信,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3分
我能得()分
2、能补充自已评价他人的意
见。
3分
我能得()分
灵动反馈(5分钟)我能正确朗读诗歌,为古诗的生字注音。
还()教()度()
我能解释词语:
飞将:
不教:
胡马:
整理学案、梳理知识
我知道了(明白了):
我的收获我今天表达了次观点和意见,在这个方面表现很;在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一般)愉悦指数(非常高兴,高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