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海尔的全球品牌攻坚战

合集下载

海尔的跨国经营成功原因分析

海尔的跨国经营成功原因分析

海尔的跨国经营成功原因分析海尔跨国经营的成功是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成功,也是海尔人十几年来不断追求卓越的成果。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分析海尔的跨国经营成功原因吧!分析海尔的跨国经营成功原因正文:1995年5月22日,海尔集团总部东迁海尔工业园,完成了海尔发展史上的重大战略转移,掀开了海尔的二次创业,挑战国际市场的崭新一页,也是海尔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的开始。

通过17年的努力,海尔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向世界500强迈进。

十几年的海尔成功投资及跨国经营的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经营管理体系制胜海尔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上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并且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管理模式的发展。

海尔的管理从无序到有序、有序到形成体系、由体系到高度、由高度到延伸,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环环相扣,步步相接。

从管理上在每一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使海尔不断走向辉煌。

我认为海尔的经营管理模式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采用自己独创的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因人制宜,灵活掌握。

例如:海尔独创的OEC管理模式,PDCA管理法以及为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而开创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来迅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是追求全员自主管理。

海尔对自主管理的认识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只有尊重员工,相信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将员工真正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培养员工的公司主人翁意识,才能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1991年冰箱二厂总装前排班长梁军采用的“25分钟班长制”是海尔的一项伟大的实验,也是海尔追求自主管理的成果,为海尔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狠抓基础管理,独创OEC管理模式海尔的基础管理非常严格,它的监督管理体系覆盖了所有员工。

张瑞敏说:海尔在管理上的成功就是“抓反复,反复抓”狠抓基础管理,同时他也提出另一个要求就是“抓重点,抓提高”。

为此他根据海尔和和员工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套管理方法—OEC管理,概括起来就是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一张图看懂四代海尔精神海尔作风

一张图看懂四代海尔精神海尔作风

一张图看懂四代海尔精神海尔作风海尔精神、海尔作风是海尔集团在持续创业过程中孕育发展并不断成熟的思想观念体系和制度行为风格,其内涵和构成是跟随时代变化持续迭代的,来自于海尔人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创新实践,是海尔人创业创新实践的价值观反映,又能动地指导和促进海尔人的创新探索。

图为四代海尔精神海尔作风在六大战略阶段过程中的迭代这个图上面非常关键的一个交叉点就是2005年,从这里开始提出人单合一,此后一直以人单合一为主轴持续发展。

此前虽然没有明确提人单合一的概念,但其实做的也是符合人单合一的,其中:纵轴“人是目的”,体现了人单合一的引领性,横轴“有生于无”,体现了品牌的时代性;纵轴是海尔企业文化的四次迭代,横轴是海尔发展战略的六次转型。

第一代:“海尔,中国造”(1984年12月26日—2005年12月26日)海尔精神:无私奉献追求卓越海尔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时代内涵辨析:第一代海尔精神的孕育和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984年,张首席等创始人面对的现状是“整个车间没有一块玻璃是完整的、员工随地大小便、资不抵债亏空147万元、员工发不出工资、一年中连换三任厂长”。

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海尔人开始了创业的征程。

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张首席等创始人发扬无私奉献的忘我奋斗精神,夜以继日、焚膏继晷,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高起点引进,差异化地确立名牌战略指导思想,由此开启了持续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模式。

与同时代的企业相比,海尔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用户导向的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把用户满意作为组织卓越绩效的关注焦点,企业内部建立高效一致的创造顾客价值的流程和“用户永远是对的”强执行力文化,在管理上融汇贯通创造性地发明日清管理法,以日清管理法为基础逐步发展出OEC管理模式。

对外,海尔强调“用户永远是对的”,“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创新的课题”;对内,海尔强调“优质的产品是优质的人创造出来的”,“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创造力和潜能。

海尔品牌成功的总结

海尔品牌成功的总结

海尔品牌成功的总结海尔集团是中国率先的家电创造商和全球家电品牌,其成功的暗地里有着多年的努力和创新。

本文将对海尔品牌成功的原因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一、产品质量和创新海尔品牌向来以来都注重产品质量和创新。

他们不断投入研发,推出高品质、高性能的家电产品。

海尔的产品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适合户的需求和期望。

同时,海尔也积极引入新技术和创新设计,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二、市场定位和品牌形象海尔品牌在市场定位上非常准确。

他们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根据市场调研数据进行产品定位和市场划分。

海尔品牌以智能、环保、高效等关键词来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使其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三、全球化战略和国际化团队海尔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

他们在全球建立了广泛的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海尔还组建了一支由不同国籍的员工组成的国际化团队,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和市场环境。

四、客户导向和服务体系海尔品牌向来以来都将客户放在首位。

他们通过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海尔还积极倾听客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五、品牌口碑和社会责任海尔品牌凭借优质的产品和出色的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消费者对海尔品牌的认可和信赖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了优势地位。

此外,海尔还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参预公益事业和环保活动,提升了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

六、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海尔品牌在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他们采用多种渠道和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海尔还与一些知名的体育赛事和明星签约合作,借助明星效应提升品牌形象。

总结起来,海尔品牌的成功离不开产品质量和创新、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品牌形象、全球化战略和国际化团队、客户导向和服务体系、良好的品牌口碑和社会责任以及有效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

海尔战略三阶段与国际化之路

海尔战略三阶段与国际化之路

海尔战略三阶段与国际化之路一、海尔的三个战略阶段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是中国首批公布的10大驰名商标中唯一的家电名牌。

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产品包括42门类8600多个品种,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稳定增长,1998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62亿元。

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6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1.名牌发展战略阶段—名牌战略与国际化的关系—只有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才有资格谈国际化的问题这一阶段海尔艰难起步并确立冰箱行业的名牌地位,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通过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砸醒职工的质量意识,树立名牌观念。

海尔84年起步时管理混乱,无优势产品,职工人心涣散,要摆脱这种局面,必须高起点切入,给企业注入生存的希望。

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冰箱厂蜂拥而起,但没有名牌,因此我们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出冰箱行业的中国名牌。

1988年获得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1枚国家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

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

海尔品牌战略

海尔品牌战略

海尔品牌战略一、背景介绍海尔集团是中国领先的家电制造商和品牌之一,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青岛市。

多年来,海尔以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创新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海尔需要制定一项全面的品牌战略,以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和提高品牌价值。

二、目标1. 提升品牌知名度:通过积极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宣传活动,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认可海尔品牌。

2. 增加市场份额: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3. 建立品牌形象:塑造海尔作为可靠、创新和高品质的品牌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选择海尔产品。

4. 提升品牌忠诚度:通过提供卓越的客户服务和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增强消费者对海尔品牌的忠诚度。

三、品牌定位海尔将定位为高品质、可靠和创新的家电品牌。

海尔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卓越的用户体验,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突破,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和功能的需求,并为他们创造更加舒适和便捷的生活方式。

四、市场推广策略1. 广告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渠道,以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和广告推广。

广告内容应突出海尔产品的优势和创新特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2. 产品展示:参加国内外的家电展览和展销会,展示海尔的产品线和最新的技术创新,向消费者展示海尔产品的品质和功能。

3. 品牌合作:与知名品牌和设计师合作,推出联名产品或限量版产品,提升品牌的时尚和高端形象。

4. 品牌大使:邀请知名明星或体育偶像担任品牌大使,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

5. 线下体验店:在主要城市开设海尔品牌体验店,让消费者亲身体验海尔产品的品质和功能,并提供专业的产品咨询和售后服务。

五、产品创新与质量提升1. 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化、节能环保和健康生活的需求。

2. 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和消费者的期望,提供可靠和耐用的产品。

海尔创业初期的故事

海尔创业初期的故事

海尔创业初期的故事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海尔创业初期的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海尔发展历程从1984年创业至今,海尔集团经过了名牌战略发展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四个发展阶段,2012年12月,海尔集团宣布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

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时代机遇: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用大锤亲自砸毁76台有缺陷的冰箱一般企业做法:只注重产量,而忽视了质量海尔创新做法: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海尔管理创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

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

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

这一阶段,海尔专心致志做冰箱,在管理、技术、人才、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用的大锤证书资金、企业文化方面有了可以移植的模式。

1985年,一位用户来信反映海尔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让员工用大锤亲自砸毁76台有缺陷的冰箱,砸醒了员工的质量意识。

这把大锤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为国家文物;文物收藏编号为:国博收藏092号;文物命名是:1985年青岛(海尔)电冰箱总厂厂长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用的大锤。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1—1998):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时代机遇:国家鼓励兼并重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一般企业做法:兼并后发展不下去;反对多元化发展海尔创新做法:兼并国内多家家电企业海尔管理创新:实施OEC管理模式,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兼并重组后无法持续下去,或认为应做专业化而不应进行多元化。

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分析

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分析

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分析引言概述: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一直致力于走向国际市场。

本文将对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功之处。

一、海尔的国际市场战略1.1 多元化产品线海尔在国际市场推出了多元化的产品线,涵盖家电、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领域,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1.2 强大的研发能力海尔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1.3 本土化营销策略海尔在国际市场采取本土化营销策略,根据当地文化和消费习惯进行产品定制和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二、海尔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2.1 优质的产品质量海尔一直注重产品质量,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技术创新,赢得了国际消费者的信任和好评。

2.2 全球化生产布局海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实现了全球化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3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海尔与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新产品和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海尔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挑战3.1 本土化难题海尔在国际市场遇到了本土化难题,需要根据当地文化和法规进行产品定制和营销,增加了市场推广的难度。

3.2 品牌认知度海尔在国际市场的品牌认知度相对较低,需要加大市场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3.3 市场竞争激烈海尔在国际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市场份额。

四、海尔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4.1 智能家居市场随着智能家居市场的快速发展,海尔在国际市场有望进一步拓展智能家居产品线,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4.2 智能制造领域海尔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先进技术和研发实力,有望在国际市场引领智能制造潮流,实现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4.3 生态链建设海尔在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生态链,与各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实现产业链协同和共赢,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海尔国际化之路

海尔国际化之路

海尔的前身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

15年来,在创世界名牌思想指导下,通过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和国际化战略,海尔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企业.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至1991年。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增强质量的核心竞争能力.海尔用了7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个冰箱产品,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1988年海尔摘取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通过做冰箱积累了一套经验,形成了“OEC”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海尔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至1998年。

这一阶段是增强整体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名牌战略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战略创新和转移。

按“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战略指导思想,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

发挥海尔文化的优势,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全部系列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1999年开始。

这个阶段旨在增强国际上的核心竞争能力.以1999年为转折点,在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基础上,又一次进行战略创新和转移,海尔到海外去发展。

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至今海尔产品目前已出口10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占60%以上,进入了19家世界大的连锁集团,并在海外设厂6个,在建厂达到10个.国际市场布局日趋合理,海外销售增长迅速,在美国180升以下的冰箱中海尔占20%的市场份额;在德国,海尔占中国出口冰箱的95%以上。

1999年,海尔出口创汇1.38亿美元,今年1至5月出口创汇1。

39亿,超过去年全年出口创汇总额.二、国际化战略海尔的国际化的目标是“三个三分之一”,即最终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1/3,海外建厂海外销售1/3。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EFE-IFE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EFE-IFE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报告EFE IFE一、海尔集团背景介绍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

截至2009年,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

2009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182亿美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2010年,海尔集团全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其中海尔品牌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占总营业额的26%,全年实现利润62亿元人民币。

二、外部环境分析(1)PEST分析模型(PEST Analysis)1.政治法律环境要素(Political Factors):随着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口产品整体关税下降,将有利于企业降低采购原辅料和零部件的成本,引进先进技术;面对日益严重资源紧张的现实,中国政府迫切地感到了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家用电器是资源消耗品,社会保有量巨大,中国作为世界家电最大的消费市场,节能和废旧物处理问题显得非常突出。

目前,政府在家用电器行业推出了一系列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管理规定和技术法规,其必将影响到家用电器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经济要素(Economic Factors):出口在未来若干年内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近几年我国家电产品出口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家电工业将面对的是全球大市场,这些需求将带给中国家电业更多的机会,今后若干年,随着中国家电工业国际化步伐和世界家电产业转移的加快,中国家电产品出口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我国轻工行业分析

我国轻工行业分析

中国轻工行业产业竞争力分析一、轻工行业竞争潜力表现1、入世以来轻工行业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升2006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5年,也是入世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轻工行业作为市场发育较为成熟的行业,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所受的保护较少,但轻工行业经过努力发展,顺利度过了入世后过渡期。

相比与入世前的2001年,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见表1、图1、图2)。

表1 2006年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部分经济指标情况万元图1 入世以来轻工总产值与资产增长图图2 入世以来轻工利税、利润增长图轻工行业国际化水平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资大量进入中国,资本国际化水平提高。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调用原料。

以造纸工业为例,我国每年都进口大量木浆原料,有效缓解了国内纤维资源短缺与造纸工业发展需要的矛盾。

2006年,进口木浆796万吨,用汇43.9亿美元,可支撑生产1000万吨高档纸张。

——国内产业装备、技术、产品水平显著提高,出口大幅增长,国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与国际规则接轨程度得以提高,处理国际贸易摩擦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轻工行业正在向产业强国发展轻工行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通过发展,我国已成为国际上的轻工产业大国,目前正向产业强国方向迈进,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潜力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

(1)一批在总量和生产技术水平上已经走向世界大国的轻工行业,正在努力争取在“十一五”期间率先实现世界轻工业强国的目标。

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电池、羽绒、口腔清洁护理用品等行业总量和生产技术水平上已经走向世界大国,这些行业正在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其发展目标是能掌握行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通过全面采用高新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工艺创新、装备创新、产品创新,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推出新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新领域,扩大占有率,使这些行业与国际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发展,并积极引领国际市场新潮流。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

2008年6月,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声望大企业600强”评选中,海尔排名13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国企业。

2008年7月,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五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

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据世界著名消费市场研究机构欧洲透视(Euromonitor)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海尔在世界白色家电品牌中排名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5.1%。

这是中国白色家电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品牌。

同时,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分别以10.4%与8.4%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均排名第一。

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海尔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创新驱动”型的海尔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截止到2009年年底,海尔累计申请专利9738项,其中发明专利2799项,稳居中国家电企业榜首。

仅2009年,海尔就申请专利943项,其中发明专利538项,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2项发明专利。

海尔电器案例答案提示

海尔电器案例答案提示

海尔电器案例答案提示第一篇:海尔电器案例答案提示海尔电器案例答案提示:1)海尔集团实施两种战略:品牌发展战略,是从1984年到1991年为期七年的品牌发展阶段。

七年间只做冰箱一种产品,通过冰箱逐渐建立起品牌的声誉和信用;多元化战略,从1991年到1998年的又一个七年,海尔通过多元化战略成功避免了产品单一带的竞争风险,同时形成了网络和产品互补。

2)海尔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特征是:(1)根据企业能力控制多元化的节奏。

充分使企业的能力与多元化的节奏相匹配,当能力一般时就放慢节奏,让能力较高时就加快节奏,随着企业竞争能力的逐步提高,多元化的节奏也就逐步加快。

(2)根据行业的相关度进入新的行业。

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与行业之间的相关度成正相关,相关度越高成功率越高。

海尔的多元化正是根据行业相关度,从高度相关,到中度相关,最后到低度相关甚至是不相关。

计算题答案提示:1、继续使用旧设备时:旧设备年折旧=150*(1-10%)/10=13.5 万元旧设备账面净值=150-13.5*5=82.5 万元初始现金流量=[100-(100-82.5)*33%]=94.225 万元营业现金流量=1500-1100-(1500-1100-13.5)*33%=400-127.55=272.45 万元终结现金流量=150*10%=15 万元继续使用旧设备净现值=272.45*(PVIFA10%,5)+15*(PVIF10%5)-94.225=272.45*3.7908+15*0.6209-94.225=1032.80+9.31-94.225=947.89 万元2、更新设备时:新设备年折旧=200*(1-10%)/5=36 万元初始现金流量=200 +100(1-33%)=267万元营业现金流量= 1650-1150-(1650-1150-36)*33%=500-153.12=346.88 万元终结现金流量=200*10%=20 万元采用新设备净现值=346.88*(PVIFA10%5)+20*(PVIF10%5)-267=346.88*3.7908+20*0.6209-267=1314.95+12.42-267=1060.37 万元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购买新设备净现值较大,所以该设备应更新。

海尔公司国际化战略

海尔公司国际化战略

海尔公司国际化战略第二章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海尔是中国最早实旋国际化战略的企业之一,同中国其他企业一样,并未因国际化道路坎坷而放弃,一直在做国际化的探索和尝试。

海尔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都刚绕着刨国际化品牌为目标,此目标的实现靠海尔的“两只脚”:在国内的这只脚要站“实”,靠的是确保国内市场优势;在国外的另外一只脚要走“稳”,靠的是品牌本七化。

这一特点非常鲜明,贯穿海尔国际化道路的每个环节。

第一节海尔国际化战略的制定海尔经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名牌战略”和90年代的“多元化战略”,海尔国内市场的这只“脚”已拥有了相当的实力;自1998年,海尔开始进八“国际化战略”阶段.另外一只“脚”开始走出国门,寻找发展机会,抢夺市场蛋糕。

每一次战略都是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亲手制定的。

海尔同际化战略的第一步是巩固国内市场,让在国内市场的这只脚站“实”,国内市场是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基础。

企业国际化一定要首先立足国内,为开拓国外市场打好举实的基础,即“无内不稳”。

海尔在国内传统家电领域稳居第一,传统家电领域再增长一个百分点都非常困难。

企业为了做大做强,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另外一只脚要走出去,即“无外不强”。

海尔存国内市场的优势是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曜强后盾,国际化使海尔保持持续增长发展成为可能。

一、海尔品牌国际化巾崮企业要想做实国内市场、做强国外市场的制约性因素很多,张瑞敏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品牌形象支持不足,对市场难以形成实质性拉动。

海尔认为,企业展主要的因素就是品牌形象支持不足,对市场难以形成实质性拉动。

海尔认为,企业国际化首先是品牌国际化。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世界名牌,那么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将永远是配角,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工业。

企业只有拥有知名度的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E获得超额利润,才能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为此,海尔国际化战略的目标就是实现海尔品牌国际化,并以此为定位制定海尔国际化战赂。

品牌是企业国际化道路上的风帆,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外衣。

定稿-海尔国际化战略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

定稿-海尔国际化战略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

海尔国际化战略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目录一、海尔的发展历程(一)初创 (2)(二)发展 (2)(三)壮大 (2)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从内到外,稳步发展(一)巩固国内市场 (3)(二)国际化战略构建 (3)(三)从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 (3)三、海尔国际化成功的经验(一)先立足国内做大做强,再图国际市场 (4)(二)先难后易,少走弯路 (5)(三)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建设 (5)(四)提高产品质量和完善客户服务 (5)(五)加大品牌的推广力度,正确运用品牌延伸策略 (5)(六)追求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6)(七)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 (6)四、海尔的经验对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启示(一)企业经营观念要更新,树立国际化经营意识 (6)(二)看准国际市场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国际化路线和国际化战略 (7)(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 (7)(四)优异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是品牌国际化的基础 (7)(五)品牌推广是树立国际化品牌的重要手段 (7)(六)明确的品牌延伸界限是国际化成功的保证 (8)(七)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是国际化的关键 (8)(八)“世界级品牌”是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8)参考文献 (10)后记 (11)【摘要】海尔在人们不断质疑的目光中成长起来,成为中国家用电器中成长最迅猛,实力最强的一个企业集团。

同时,也受到中国政府以及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的企业。

人们希望通过它来证明中国同样可以造就众多的国际化大型优秀企业,通过它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企业文化,同时海尔也把这一伟大而神圣的使命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重点对中国家用电器龙头企业海尔集团经营战略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企业在日益深入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的经营问题。

【关键词】海尔;国际化;战略;启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成为世界投资关注的热土,在这片热土上涌现了海尔、联想、TCL等名牌企业,拉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腾飞①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以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根据公司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当前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了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4年营业额200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海尔已跃升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海尔的成就成为中国公司成功的一个典范。

海尔从产生到发展一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

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

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专心从事自己的擅长领域,专攻取得了最后的优势。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多元化的发展阶段(1991—1998)。

别的企业搞“独生子”,而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了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国际化的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

海尔认为走出去不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开创中国自己的品牌。

因此海尔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以“先难后易”的思路,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其优势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

使得海尔快速的适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第四阶段是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2012)。

海尔整合全球的研发、制造、营销资源,将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创造本土化主流品牌。

这一阶段,海尔探索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创建全球性的品牌赢得自身的名气,扩大自己在世界市场的占有额,逐步实现海尔的目标。

最后一个阶段是网络化战略阶段(2012年至今)。

海尔创客平台以投资驱动平台和用户付薪平台作为驱动机制,通过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创新让员工成为开放创新平台上的创业者,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海尔不能回避的三道坎

海尔不能回避的三道坎
了 坚战 。 攻
我们从 18 4年创业至今只是较 9
好地抓住 了国内机 遇 ,但完成全球化
品牌的战略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全球
化品牌战略 阶段 ,对海尔来说还是非 常困难的 , 我觉得 至少要过三道坎 。
第 一 道 坎 :产 品 和 企 业 运 营 的 竞 争 力 问题 。就 是 从 入 围 资 格 到进 入 决
维普资讯
理 课 J_臣 I 人 堂岛 曩 雹圆
‘ 1

回 _ ● _■ I
袁 自 网
20 0 6年 , 海 尔将 实施 新 的 战 略 发
造自己的品牌 。
艮方 向 , : 球 化 品 牌 战 略 。这 个题 即 全 目不仅 是 对 海 尔 。对 于 全 国 的 企 业都 黾一 个 新 课 题 。 为 海 尔 , 作 已提 前 进 入
际市场的一部分 。孟 加拉 国是 全球 9个最贫穷国家之 一 , 但是 , 国际名牌
八 围 资 格 首 先是 解 决 布 局 的问 题。海 尔在全世界有 3 O个制造 基地 ,
要想在 全世界都布满 了 ,那还需要很
釜 在它tf儿有竞争。所以, rJ 3I ] 这是不能
垦 而 且 必须 迎 上 去解 决的 一 个 问 缩
是做不成的 。 到中国来的外 国企业 , 他
们在全世界都布局完了,中国是他最
后一个 进八的市场 ,他可 以利用原来
海 尔 集 团首 席 执 行 官 张瑞 敏
年 ,寸 5于我们呢?所 以我觉得这是 场 c
攻坚战 , 而且是刚刚拉开序幕 。我们在
上百年的积蓄、上百年的力量把中国 的市场做好。 我们只有二十年, 集中这
点小小的力量要进八 那/ 多的世界市 厶

海尔的全球化品牌战略

海尔的全球化品牌战略

海尔的全球化品牌战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品牌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牌化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品牌经营应受到企业的重视。

良好的企业品牌有助于企业吸引人才,激励士气,增加销售,强化融资的能力。

品牌战略关系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企业长期策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已是企业必然的选择。

本文以海尔的全球化品牌战略为例,对其进行浅析,从中得出海尔应该做到品质量优先,服务到家,树立好海尔的产品的形象,产品差异化。

【关键词】海尔;品牌战略;全球化;一、品牌、品牌战略及全球化的内涵(一)概念1、品牌是生产者,经营者为了标识其产品,以区别于竞争对手,辨认消费者认识而采用的显著的标记。

品牌可以是一个名称,一个术语,一种记号,一种象征或设计,也可以是上述若干因素的组合。

换言之品牌是用以辨别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文字,图形或文字,图形的有机组合等。

现在,品牌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标记了。

按照营销学权威P•道尔的说法,品牌是"一个名称、标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用以区分不同企业的产品。

" P•费尔德维克关于品牌的解释是:"品牌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

"费尔德维克是著名的广告代理商BMP公司的执行董事。

在过去的大约20年里,该公司开创性地使用较完善的研究技术来了解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2、品牌战略,顾名思义,是企业以品牌的营造、使用和维护为核心,在分析研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企业总体行动计划。

品牌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要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品牌战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的迅速上升有其深刻的社会和经营背景,品牌战略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演变历程。

品牌绝不是一个单独存在于市场之中的东西,它是在许多市场之外的东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一旦形成,最终会在潜在消费群体中产生类似迷信的概念。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

海尔的腾飞①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以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根据公司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当前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了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4年营业额200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海尔已跃升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海尔的成就成为中国公司成功的一个典范。

海尔从产生到发展一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

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

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专心从事自己的擅长领域,专攻取得了最后的优势。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多元化的发展阶段(1991—1998)。

别的企业搞“独生子”,而海尔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吃“休克鱼”,建海尔园,“东方亮了再亮了西方”,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国际化的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

海尔认为走出去不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开创中国自己的品牌。

因此海尔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以“先难后易”的思路,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其优势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

使得海尔快速的适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第四阶段是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2012)。

海尔整合全球的研发、制造、营销资源,将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创造本土化主流品牌。

这一阶段,海尔探索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创建全球性的品牌赢得自身的名气,扩大自己在世界市场的占有额,逐步实现海尔的目标。

最后一个阶段是网络化战略阶段(2012年至今)。

海尔创客平台以投资驱动平台和用户付薪平台作为驱动机制,通过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创新让员工成为开放创新平台上的创业者,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简析海尔国际化的原因

简析海尔国际化的原因

简析海尔国际化的原因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已进入世界经济体系。

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化经营,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一趋势面前,我国多数企业正在由国内经营迈向国际化经营。

中国家电行业的排头兵——海尔集团,率先迈出了国际化经营的步伐,正驰骋在广阔的国际市场。

短短几年,海尔(集团)已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化雏形的企业集团,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探究海尔成功的奥秘,借鉴海尔经营的谋略,无疑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一、搭建国际化企业发展战略海尔的国际化,是将国际化纳入其战略体系,在战略统筹下设计国际化路线的,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后自觉进行的发展战略。

这一点和国内其他企业明显不同。

国内很多企业目前的国际化,在很大程度是以抓机遇为核心的自发国际化,导致国际化的步伐、举措相对比较仓促。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下面三个阶段:1、名牌发展战略阶段;:只有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才有资格谈国际化的问题。

其代表事件就是“砸冰箱”。

通过砸掉76台有问题的冰箱砸醒职工的质量意识,树立名牌观念。

为摆脱没有品牌的局面,于是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出冰箱行业的中国名牌。

2、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要靠国际化,而国际化必须要多元化。

海尔认为多元化不仅是产业的多元化,而主要指市场多元化。

海尔从84年到91年做了7年冰箱,然后进入了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97年我们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从现在开始我们又进入电脑行业;现在是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

总之,谁拥有市场资源,谁就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3、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第一阶段时期是海尔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时期。

不断开拓欧洲海尔、美国海尔、中东海尔等,世界都知道中国的海尔。

第二阶段时期是海尔全球化战略时期。

二、创建具有海尔特色的世界品牌创世界名牌是海尔一直以来的夙愿和追求。

海尔国际化的最大特点,坚持创建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不做OEM(贴牌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海尔的全球品牌攻坚战海尔集团CEO 张瑞敏去年12月2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海尔创业21周年暨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研讨会”上,外交部李肇星部长等官员、学者到会,共同关注并阐述了对于海尔作为我国龙头企业其未来战略的构想。

本刊总编应邀到会,现在此独家刊发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的会上演讲。

今天我们探讨的是海尔的新战略发展方向,即:全球化品牌战略。

这个战略我们准备从2006年开始实施。

这不仅是对海尔,对于全国的企业都是一个新的课题。

作为海尔,我感到已提前进入了攻坚战。

为何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主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逼迫。

加入WTO之后,如果从市场的角度来讲,现在你不可能在全世界找到一块不是国际市场的市场,都是国际市场。

中国市场现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已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

孟加拉是全球49个最贫穷国家之一,但是,国际名牌全在他们那儿有竞争。

所以,这是不能退缩而且必须迎上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而且在全球化运作的能力方面,那些国际化名牌对手,有着我们所不具备的全球市场网络和全球化竞争的素质。

在全球竞争中取胜的标志是品牌,因此必须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

但是要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品牌,又取决于你的全球化品牌战略。

我们上一个阶段叫做国际化战略阶段。

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有很多类似之处,但是又有本质的不同:国际化战略阶段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但是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是在当地的国家形成自己的品牌。

这一点是有非常大的不同。

国际化战略阶段主要是出口,但现在是在本土化创造自己的品牌。

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要过哪些坎?我们从1984年创业至今只是较好地抓住了国内机遇,但完成全球化品牌的战略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对海尔来说还是非常困难的,我觉得至少要过三道坎:第一道坎,是从入围资格到进入决赛圈现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市场上有没有资格都是一个问题,更不要说参加决赛了。

就像奥运会一样,你要参加跳高,可能入围标准是2米,你现在才跳1.8米,连入围资格都不够。

入围资格首先是解决布局的问题。

海尔在全世界有30个制造基地,要想在全世界都布满了,那还需要很大的力度。

我们这几年利润下降,其中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你到全球去布局,为品牌打广告,没有钱是做不成的。

到中国来的外国企业,他们在全世界都布局完了,中国是他们最后一个进入的市场,他们可以利用原来上百年的积蓄、上百年的力量做好中国市场。

我们只有20年,集中这点小小的力量要进入那么多的世界市场,对我们是一种制约。

人家是集中力量以十攻一打中国市场,我们则是全面出击以一攻十,需要建立三位一体的营销体系以打造当地名牌。

所以我们是刚刚开始,后边的路还很长,也非常艰苦。

有一个跨国大公司到中国来,目标就是战略性亏损5年,听说2005年他们开始盈利了,但已经历了9年。

这么大一个公司尚且需要9年,我们呢?所以我觉得这是一场攻坚战,而且是刚刚拉开序幕。

其次要提升产品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

产品的竞争力包括: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研发。

在质量方面,中国的企业都有质量管理体系,但是现在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否入围国际市场都非常困难。

为什么?因为你可能只是小规模的生产。

现在要求的质量水平是在大批量、多品种、新品多的情况下,仍能满足不同国家、地区用户的需求,只有这种满足全球化要求的质保体系,才可能进决赛圈。

具备高质量是入门的资格。

如果做不到,市场就会抛弃你,连入围资格都没有。

研发也是一样的,有可以参与竞争的基本素质才可能入围,如:专利、标准等。

我们的专利在中国家电企业算是最多的,但是到国际市场这只是一个竞争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是你必须把这个专利转化到市场中有差异化的产品上。

我们的产品差异化最后能做到多大?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到全球的差异化。

现在我们的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做得非常好,世界各国政府肯定会支持,为什么呢?因为洗衣粉对环境污染非常厉害,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没有污染,另外也可以节约很多水。

目前我们还需要取得全世界各地的水样,因为洗衣机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取决于当地水的特性。

比如:我们到印度去,在印度新德里卖得很好,到孟买就不行。

所以我们现在准备解决不用洗衣粉洗衣机不管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的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全世界销售了。

要参与国际竞争很重要的是企业运营的竞争力。

归结起来就是三个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这三个流我们在中国做得很好,到国际上就还有差距。

比方说物流,我们是中国物流协会确定的中国物流示范基地企业,但到国际市场上还不行。

为什么呢?因为入围就是要进入全球的物流网络,但要进决赛就要能保证货物不落地,因为你落不起那高昂的价格。

在资金流方面,正现金流是入围的标准。

现在我们中国企业的出口坏帐率是5%。

5%的概念就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

在资金流方面,我们在国内是唯一一个现款现货的,但在国外我们的品牌还不够大,就不可能做到现款现货。

再一个就是信息流,信息流方面的内容归结起来就是说每台产品都有条形码,不管到哪个地方去,都有可追溯性。

在国内我们基本上大城市都可以做到人码、物码、定单码三码合一,但是在国外还有很大的问题。

所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说到底都要有很好的客户网络支持,否则不可能流起来。

比方到国外去,产品必须到仓库,原因在于你的客户网络还不支持,如果支持的话可以直接发到店里去。

所以说到家,还是企业的竞争力。

要有产品的竞争力和营销的竞争力,体现的是系统整体的能力。

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道难题。

第二道坎,是从机遇利润到双赢利润有的可能刚刚过了入围的资格,但进入决赛还不行;有的进入决赛,但是竞争力还不行。

如果进到决赛了,那不是目标,还有第二道坎就是利润问题。

因为进入决赛不等于你有利润,没有利润你赔钱进去,最后还要退出来,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能从机遇利润到双赢利润。

中国企业一开始利润都很好,现在利润都非常困难,甚至是全行业亏损,为什么呢?我们一开始的利润是怎么来的?不是靠我们企业的竞争力来的,是靠改革开放的形势带来的。

我们海尔也不例外。

但是现在再进入全球化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剩下的就要靠自己。

我觉得今后的利润没有机遇利润,而是双赢利润,就是你有什么样好的资源,人家给你什么样好的资源,是资源换资源。

上游的分供方能否给你优质资源完全取决于你的资源。

像英特尔这种很大的公司,他给你的东西绝对取决于你自己,你要的量很大,你的发展前景很好,它给你的产品就很好,而且价格会很低。

还有的分供方可以提供他的设计专利和资源,但这也取决于你的产品竞争力。

下游企业是否给你提供最好的位置,完全取决于你的产品是否能比它现在销售的产品赚得更多。

我去欧洲到一个一个的连锁店拜访他们,我们说海尔的产品如何好,人家只是一句话:我这个商场一共就四五个品牌,你可以进来,进来之后,你能超过哪个产品你就进,超不过你就别进;我现在卖得最差的产品是什么,他给我的毛利是多少,你能超过他,我就叫他走掉。

所以全球化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竞争力。

同样,对用户也是一样。

你的产品可不可以变现,取决于用户能不能掏钱。

用户能否掏钱则取决于你的产品能否比其它产品为他带来更多的实惠。

第一个就是性价比,第二个就看你的产品能不能给他创造更大的附加值,也就是更大的差异化。

如果做不到,就很难换来利润。

第三道坎,是从单一文化转变到多元文化有双赢能力才能获取利润,也才有了真正在市场上发展的后劲。

但双赢能力取决于你比竞争对手更多更快地创造需求。

但这一切又取决于遍布全球的人的竞争力,因此就有一个企业文化的问题:怎么样从单一文化到多元文化。

海尔能够发展到今天,很大一方面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被大家认同了。

但是我们原来的企业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而且面对的是中国员工,大家有共同语言。

比如“三纲”,就是我们文化的基础。

第一条就是“明明德”,现在中国很多企业都缺少一个氛围:就是透明的人际关系,所有人的提拔都靠竞争,所有东西都是公开透明的。

现在很多企业做不好,就是因为有小帮派。

但开拓国际市场所有的都是靠公开竞争,人们心情很舒畅地工作。

第二条是“亲民”,每个人都要有创新。

第三条是“止于至善”,目标无止境。

我们以这三条制定了海尔不同的发展战略、海尔的精神,也保证了海尔能够在国内得到员工的认同。

但是到国际上又有不同,文化的差异很大。

比方到欧美,休闲就是不可侵犯的。

我们一开始到美国去,李肇星部长给我们很大的支持,到今天为止,我们的空调在美国销售很快,短短几年从1亿美元达到5亿美元。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大,这种融合非常困难。

我们到日本去,他们对你很恭敬,但是日本人没法接受海尔的文化,因为日本传统的“年功序列”工资制度与海尔的“彻底的成果主义”文化有冲突。

所以,我们现在制定了新的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其目的就是适应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

企业精神就是“创造资源,美誉全球”。

这和原来的企业精神最大的不同,一个是强调以中国为据点,向全世界辐射;新的企业精神就是强调全球化,美誉全球。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它的前提就是要创造优质的资源以换取美誉的资源。

杜拉克有句话叫做“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

代工费与品牌售价的巨大差价就是他创造的资源。

而世界名牌要靠创新来创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另外我们新的工作作风是“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原来我们主要是强调速度,在市场机遇多、市场空间大的形势下,速度是第一位的。

但今天不仅要有速度,还要有速度与精准的统一,因为环境变了。

人单合一就是要解决速度与精准统一的问题。

“单”是市场第一竞争力,人与之合一就要服从这个要求,在事先确定的、而不是上级下达的市场空间里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商机,产生快于对手的竞争力。

人单合一就是要解决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拓展两张皮的问题。

管理历程的各阶段,中国企业未经历过。

历程可以压缩,但不能跨越。

人单合一就是在以外部市场目标为中心强化内部的管理。

人单合一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接受。

因为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这个创新的发展模式被许多国际商学院和管理界人士看好,但均认为实施很难。

何时看山还是山?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虽然艰巨但对中国企业来说必须要走的道路!我自己感觉现在越做越难做。

到海外去,刚出去的时候觉得挺好,出去之后就觉得很难了,现在想退也退不回来,也没有退路。

所以有一点像禅宗所说的那种境界: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入门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道后,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我现在就是处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所以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让我们尽快能够“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编辑。

标题为本刊所拟。

)责任编辑:杨光从海尔看全球化竞争中的中国企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要建立创新型国家,本质上要建立创新型企业。

提倡和鼓励企业不断增加对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比重,是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根本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