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资料
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第一节气象水文一、气象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阳光充足。
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最低14.9℃,最低气温为0.2℃,7月平均气温最高28.6℃,最高气温为38.7℃。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
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
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
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是1月,只有30mm。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
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9.3天。
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
据水文部门雨量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531.7mm,1小时最大雨量为104.9mm。
年日照时数1933.8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
深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和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和14%)。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
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
1997年、1999年、2000年每年两次台风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深圳均出现6~9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8月20日连续两日的暴雨,深圳市诱发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达208处,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
深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
深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摘要: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到民生和人民安居的大事,尤其是近年来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导致深圳市地质地理环境的变异,进而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深圳市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研究就显的格外重要。
文章中既对深圳市的地貌和环境做了调查也分析目前深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并针对地质灾害情况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这既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看参考的依据,也为地质灾害防治部门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1 绪论1.1 深圳市地质灾害的研究背景深圳地区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构造发育、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靠近海域且降雨量充足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加上改革开放后经济急速发展,城市大幅度建设等人类的对自然的改造幅度巨大带来的明显地质环境问题,存在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多、群发性、高隐蔽性、高突发性和时间上的集中性等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深圳地区泥石流、崩塌等突发地质灾害共造成四百余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地质灾害在学术上的定义是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引起,可以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质作用类灾害。
在生活中通常给人们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失的是突发类的灾害,因其是突如其来的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结束灾害过程,所以在预报和监测方面具有较大困难,常常会使人防不胜防、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这一类的灾害主要有火山喷发、塌坡、泥石流和地震等,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前兆不明显。
在我国因地理原因有很多地方地质灾害多发且分布极广,深圳就是这类地区的代表之一。
近年来深圳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稳步进行,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就是要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其潜在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意义将是十分巨大的。
1.3 研究现状我国对于泥石流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70年代。
此后,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但由于其极具复杂性,在泥石流学科研究中,每取得一点进展研究者都要付出极高的代价。
深圳市工程地质条件
深圳市工程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深圳市位于粤港澳三角洲东部,东邻大鹏湾,南部、西北部与香港、东莞、惠州等接壤。
深圳市总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818.6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78.78平方千米。
市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和平原相间,地形起伏约300米至800米之间,最高点为松岗三角山,海拔920米;最低点为深圳河出海口,海拔0米。
深圳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4-25℃,最冷月均温约14℃,最热月均温约28℃,年总降雨量1523.8毫米。
气候适宜,全年可持续建设。
二、地质条件深圳市由华南地区构造的广东岩溶域和新构造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交汇部分组成。
市域地质构造复杂,多为断裂控制。
岩石类型多样,有火山岩、凝灰岩、流纹岩、花岗岩、石英闪长岩、深成岩等岩石类型。
岩体强度和稳定性不同,对预制构筑物等的支撑力作用不同,需根据地质情况进行选址和方案设计。
深圳市主要地层有第四系淤积层、第三系红色粘砂岩和扇形砂岩,及二叠系花岗质和安山岩等。
第四系是市区及主要开发区的表土,为淤泥、粉质黏土和砂土,厚度普遍较薄;第三系为砂岩、粘性黏土和黏性砂岩等,最大埋深约150米,良好的地基基础;二叠系花岗岩和安山岩质地坚硬,可用于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地震条件深圳市位于华南地区的地震带上,遗留了丰富的活动断层,并且与其它区域一样仍存在较大的地震危险。
市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应符合规制标准,结构抗震稳定性得到充分的保证。
地震对于深圳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建筑、桥梁、隧道、水库等工程建设应当注重抗震性能设计、施工控制及日常维护,以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四、水文地质条件深圳市境内水文地质条件优越,分布着便于开采和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和针对性的矿泉水资源。
深圳市地表水资源少,需多长输远供,而地下水资源则十分丰富,多在120米深度以下分布,水质优良、含水层稳定,深受市民欢迎。
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第一节气象水文一、气象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气候温与,雨量丰沛,阳光充足。
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最低14、9℃,最低气温为0、2℃,7月平均气温最高28、6℃,最高气温为38、7℃。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
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
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
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就是1月,只有30mm。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
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9、3天。
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
据水文部门雨量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531、7mm,1小时最大雨量为104、9mm。
年日照时数1933、8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
深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与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与14%)。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
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
1997年、1999年、2000年每年两次台风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深圳均出现6~9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8月20日连续两日的暴雨,深圳市诱发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达208处,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就是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就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
深圳市东部片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深圳市东部片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摘要:深圳市城市整体呈东西向展布,由于东西部地形地貌条件差异较大,城市的功能差别也各异,因此东西部水文地质条件也不同。
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对工程建设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
关键词: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Shenzhen Eastern Area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Zhou XiangpengShenzhen Municip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Abstract: Shenzhen City as a whole was EW, east and west because the condi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topography, different cities have different functions, so the eastern and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different. The complexity of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has a huge impact.Keywords: hydrological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aquifer; impermeable layer深圳市东部地区地形上以低山丘陵为主,工作区则以低丘为主,在低丘之间分布有较开阔平坦的河谷冲洪积平原,如西涌、南澳、王母、葵涌、大小梅沙和盐田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影响各自的水文地质条件。
一、含水层东部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基岩裂隙含水层、岩溶溶洞裂隙含水层。
各类含水层由于所处地形地貌条件、地层结构不同,致使地下水动力性质、富水性、水化学特征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类型地下水,其水文地质特征也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深圳环境 调研报告
深圳环境调研报告深圳环境调研报告一、引言深圳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之一,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在经济、科技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样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本报告将对深圳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提供对深圳环境的全面认识。
二、深圳的气候状况深圳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则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为22℃左右。
由于其地理位置接近海洋,并且植被覆盖较为丰富,深圳的气候条件相对比较好。
三、空气质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深圳的空气质量已成为一项关注的问题。
首要污染物主要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据调研数据显示,深圳的空气质量较差,PM2.5和PM10的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的限值。
主要原因是工业排放、车辆尾气和建筑扬尘等。
针对这一问题,深圳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如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并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实现空气质量的长期改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采取更多有效措施。
四、水污染深圳地处珠江口,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近年来,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深圳的主要水污染源是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这对当地的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在政府的引领下,深圳大力推行水环境治理工程,加强了对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处理工作。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提高水处理技术等措施,深圳的水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五、噪音污染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深圳的噪音污染也日益严重。
主要原因是交通噪音、工地施工噪音和社会活动噪音。
为了减少噪音污染,深圳政府对噪音控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政策。
例如建设噪音屏障、限制建筑施工噪音时间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噪音污染问题,但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噪音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六、环境保护意识在深圳市民的环保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尽管政府积极开展环保教育和宣传活动,但部分市民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还存在不足。
深圳自然环境
深圳自然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之南,东经113°46′~114°37′,北纬22°27′~22°52′。
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侧。
南隔深圳河与香港相望,北与东莞、惠州市接壤。
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东起大亚湾,西邻伶仃洋,地形呈东西向狭长形,东南部多山脉,西北部地势相对较为平缓。
深圳地处南海之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短冬,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气候宜人,四季鲜花盛开。
年平均气温22.5℃,若以气候寒暖为具体指标来划分深圳的四季,春季平均有76天,夏季平均有191天,秋季平均有76天,冬季平均只有22天。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深圳冬季时间有减少的趋势,近10年中有7年没有冬天。
深圳的气候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均居全省前列,但又是灾害性天气多发区,春季常有低温阴雨、强对流、春旱等,少数年份还可出现寒潮天气;夏季受锋面低槽、热带气旋、季风云团等天气系统的影响,暴雨、雷暴、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常有发生;秋季尽管多秋高气爽的晴好天气,是旅游度假的最好季节,但由于雨水少,蒸发大,常有秋旱发生,一些年份还会出现台风和寒潮天气;冬季雨水稀少,大多数年份都会出现秋冬连旱,寒潮、低温霜冻也是这个季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从自然地理环境而言深圳是宜居之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气温,对装修而言气温太高或太低都很不利,影响装修质量。
就深圳而言,年平均气温22.5℃,而11月份气温基本降至25℃,一直到12月份都在20℃左右,是相当适于装修的温度。
2.气温跟据1971-2000年3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1.5℃,极端最低达0.2℃(1957年2月)。
7月为全年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32.2℃(见图2),极端最高达38.7℃(1980年7月)。
受地形影响,地势平坦地区气温较高,山区温度随海拔和纬度增加而降低,平原与山区过渡带温差大。
深圳市地质遗迹保护现状与管理建议探讨
深圳市地质遗迹保护现状与管理建议探讨发布时间:2021-12-03T09:02:54.524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19期作者:董蕾[导读] 地质遗迹保护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内容,地质演化与人类活动的作用影响下,董蕾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地质遗迹保护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内容,地质演化与人类活动的作用影响下,深圳市就此形成特色鲜明的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如地貌景观与矿业遗迹等,同样涉及到古生物化石等,重点加强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地质遗迹可持续发展。
对深圳市地质遗迹保护现状与管理建议进行了分析,有利于深圳市地质保护管理的有效落实,以此推进美丽深圳建设。
关键词:深圳市;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前言:地球经过长时间的地质演化,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影响,就此形成、发展的地质自然遗产,即地质遗迹。
全球各国均对地质遗迹有了高度重视,并建设自然保护区与地质公园,对地质遗迹采取重点保护。
在此方面,我国同样保持高度重视,并相继制定出台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技术规范,促使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得以高质量落实开展,地质遗迹资源得以有效保护。
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同样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务必对此保持高度重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推动地质遗迹可持续发展。
1深圳市地质遗迹保护现状1.1区域调查评价深圳市地质遗迹保护,相关调查工作早已开展,对原特区与内、原宝安区以及原龙岗区进行调查评价,了解掌握地质遗迹分布、特征以及类型等,为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2016年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基于最新标准要求,编写制定《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2017年,则出台行业相关标准,即《地质以及调查规范》(DZ/T 030—2017)。
基于此,《深圳市1∶50000地质遗迹详细调查评价》项目得以顺利实施[1]。
1.2保护规划编制2008年,基于前期调查汇总,设立专题开展深入研究,并编写制定《深圳市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深圳市地质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加剧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 沿海地质环境更加恶化。
9 8 4年完成的《 深 全新世以来活动进一步减弱, 据1 圳区域稳定性评价》 , 得出深圳不具备发生 Ms ≥5 级的地震条件。迄今深圳市区尚未有发生过 3级以 5 6 7年 上地震的历史记载( 仅在其外围的宝安南头 1 。仅在沙头角和南头两地各 发生过 1次 3级地震) 发生过 1次 3<Ms< 4级地震。由此可见, 深圳地 区的地震记载引证了其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好。 虽然断裂活动不会引起强烈地震, 但是断裂的 活动会对城市建筑设施造成危害。作为区域主导构 造的北东向断裂, 连续性较好且穿越市区。断层现 处于缓慢释放应力蠕动状态, 并且沿一个方向滑动, 如黄贝 岭 F . 1 7~0 . 3 5 8断 层 趋 向 性 蠕 动 速 率 为 0
1 9 9 5年以来广大的乡村地区 城市化进程互动发展, 基本上进入了城市化成熟阶段。近年来城乡一体化 和都市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使仅有 7 6 0 k m 的可 建设用地上, 5 0 0多平方公里已是高楼林立。 城市化进程是人口聚集、 产业聚集、 经济增长的 过程, 也是大规模资源消耗、 空间聚集、 自然地貌格 局破坏和人工地貌形成的过程。城市化进程一方面 要受到城市区域地质环境因素的约束; 另一方面高 聚居的社会或工程因素不可避免地引发地质环境问 题, 如大规模工程建设盲目的采石取土, 造成深圳水 土流失面积约 1 6 9 k m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1 0 0 4- 9 6 6 5 / 2 0 0 6 / 1 4 ( S u p p l . ) 0 0 3 3 0 5
深圳市地质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深圳市比较全面的气候分析资料
第1 章深圳市气候特征和主要灾害性天气孙晓玲李辉深圳濒临南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陆域位置为东经113°45′44″~114°37′ 21″,北纬22°26′59″~22°51′ 49″。
全市总面积1952.84 平方公里,呈东西狭长形,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为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和阶地丘陵。
东南部的大鹏、葵涌主要为低山;中部和西北部主要为丘陵,也有500 米以上的低山突起,山间有较大片冲击平原;西南部主要为较大片的滨海冲击平原,平原占陆地面积的22.1%。
海岸线长257.96 公里,海域面积1145 平方公里。
1.1 深圳市气候特征深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短,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
夏季长达6 个月,春秋冬三季气候温和。
受季风的影响,深圳旱涝季节明显:4~9 月为雨季,主要受锋面低槽、热带气旋和季风低压影响,盛行偏东南风,湿热多雨;其它时间为旱季,主要受中高纬度西风带天气系统影响,盛行偏东北风,干燥少雨。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深圳城市发展的影响,深圳气候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强度加大,日照减少、湿度下降、能见度降低的趋势。
深圳市年平均气温22.5 ℃,东北部气温较低,特区内和西部气温较高,东南部居中。
一年中,以1 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4.9 ℃,7 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8.6 ℃。
根据深圳国家标准气象站50多年观测记录,极端最高气温为38.7 ℃(1980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0.2℃(1957 年2月11日)。
建立经济特区以后,气温逐渐增高,1980年以后的平均气温比1980年以前提高0.9 ℃,增幅超过1.0 ℃的月份有1、10、11月,其中10月增幅最大,达到1.5 ℃,而5月气温变化较小,为0.3 ℃。
深圳南山环境现状分析报告
深圳南山环境现状分析报告1. 简介深圳南山区是广东省深圳市的一个行政区,位于深圳市西部。
作为深圳市的发展旗舰区域之一,南山区是中国经济特区的核心区域。
本报告旨在分析深圳南山区的环境现状,包括自然环境、空气质量、噪音污染、水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2. 自然环境南山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该区域的自然环境以山地、丘陵和海岛为主。
南山区的山脉交错,植被丰富,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
区内的著名景区有世界级的深圳湾公园和大梅沙等。
3. 空气质量近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南山区的空气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南山区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普遍在良好到轻度污染之间。
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包括PM2.5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包括减少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加强环保监管等。
4. 噪音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南山区的噪音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主要的噪音源包括交通噪音、建筑施工噪音和社会噪音等。
在繁忙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区域,噪音水平普遍较高,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噪音污染的治理力度,采取了限制噪音源扰民时间、加强噪音监测和加强噪音隔离措施等措施。
5. 水资源南山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珠江和深圳河。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南山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区内已建设了一系列水库和水处理厂,以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和灌溉用水需求。
政府还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监管和保护,推广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和方法。
6. 生物多样性南山区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有大量珍稀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如深圳湾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多个珍稀濒危鸟类的栖息地。
此外,南山还有多个树木园和植物园,保护着许多稀有的植物资源。
政府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推广生物多样性教育等措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7. 结论综上所述,深圳南山区在自然环境、空气质量、噪音污染、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深圳地区岩溶分布特征分析
科技/施工技术/T e chno l ogy深圳地区岩溶分布特征分析程凯华(中铁十六局集团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101100)摘要:针对岩溶地质对工程建设的危害,结合深圳地铁勘察报告,总结深圳主要岩溶发育区的岩溶发育情况,并着重介绍深圳地区主要岩溶发育区的岩溶分布特征。
关键词:岩溶;不良地质;岩溶特征0引言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盐岩)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的综合地质作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地质现象,属不良地质范围。
据统计,广东省碳酸盐岩岀露地区面积约2.9万km?,肇庆、韶关、清远、佛山、广州、深圳等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岩溶分布,但岩溶发育程度不均匀,肇庆是岩溶发育最高的地区。
岩溶的发育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尤其是覆盖型岩溶,要确定其大小、位置、形状和规模等性质较困难,若处理不当,极易发生各种工程事故。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深圳市的岩溶地质主要发育在龙岗、坪山、坪地和葵涌盆地4个地区,且主要发育特征为覆盖型岩溶。
因此,在该地区进行隧道工程等工程建设时,应对岩溶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处理不好,往往会引发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区域地质条件对深圳岩溶发育的影响深圳市的岩溶地质主要发育在龙岗、坪山、坪地和葵涌盆地4个地区,且以龙岗区发育最好,属于岩溶塌陷多发区。
深圳地区基岩主要以花岗岩为主,该岩层属于可溶性岩层,在长期的岩溶地质作用下,成为隐伏岩溶发育区,即覆盖型岩溶发育区。
在区域大地构造上,深圳区域被北东向五华-深圳大断裂切割,后又有花岗岩侵入破坏,逐渐形成如今的复杂地质构造背景。
同时.深圳龙岗向斜轴向呈北东50。
-60°反“S”形延展,长约20km,其影响宽度3~5km。
核部由石炭系下统测水组第2段粉砂岩、粉细砂岩组成,两翼由石炭系下统测水组第1段粉砂岩、砾砂岩,石蹬子组大理岩、白云岩组成,向斜向南东翼岩层出露较完整.产状较稳定,为北西300°,倾角30。
深圳地区地层岩浆岩综合一览表
及秤头角
白 上 南雄群 K2n (12) 花岗质砂砾岩。 锦绣中华、
垩统
西部通道
系 下 官草湖 统群
K1g
粗砾岩、含角砾流 大鹏镇、下
(13)
纹岩。
沙海边
流纹质凝灰岩、熔
结凝灰岩及流纹
岩、含角砾熔结凝
灰岩、凝灰岩、含 梧桐山、大
集块角砾晶屑凝灰 棚七娘山、
上 高基坪 统群
J3g
质砾岩、凝灰质含 南澳水头 (14) 磷砂岩、长石石英 沙、葵涌坝
粘 5- 土、 ① 粉质
粘土
松
冲、洪
岗 Q41 积
组
Q4a1+p1 5- 细~
② 中砂
砾 5- 砂、 ③ 卵石
含泥
湖沼沉 6- 炭质 积 Q3h ① 粘性
土
浅黄色, 含较多粘 性土或夹 薄层粘性 土。饱 和,稍密
褐黄色为 主,隐斑 状结构, 含少量砂 粒。湿, 硬塑~可
塑
黄白~灰 白色。饱 和,稍密
深圳地区地层岩浆岩综合一览表
界
系
统
群 (组)
代号
地层 序号
岩性描述
主要分布范 围
燕山期
小梅沙、大
鹏半岛、羊
台山岩体、
细、粗粒花岗岩为 蛇口半岛;
主,局部穿插有黑 红花岭;盐
γ53 ⑨ 云母花岗岩、辉绿 田三湖田水 岩、角闪岩岩墙、 库、福田~
岩脉。
南山~带、
梧桐曲以东
大部分花岗
岩体、坪地
加里东期
主要分布在
新 近 沉Q 积
Q1、 Qa1、 Qd1
浮 新近沉 泥、 积,表现 流 形式多 泥、 样,因沉 淤 积相不 泥、 同,海相 2 塘 为浮泥、 泥、 流泥、淤 粘性 泥(Q1),陆
深地规地基基础SJG 01-2010附录
附录A 深圳地区地貌图1附录B 深圳地区第四纪地质图2附录C 深圳地区地质图3附录D 深圳地区构造纲要图4附录E 深圳地区地层层序表5附录F 岩石风化程度划分F.0.1 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按表F.0.1进行。
注:①波速比K 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②风化系数K f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F.0.2 对强风化花岗岩厚度大于10m时,可按表F.0.2分为强风化上、中、下三个亚层。
6附录G 路基土分类2 表中的土指除巨粒组外的各粒组以S1表示;S1的进一步定名应以除巨粒土组以外的土粒为100%。
782.含粗粒土的细粒土分类中,根据粗粒土为砾类土或砂类土采用相应的名称及符号。
3.有机土名称可在相应的细粒土名称前加“有机质”,如MIO的名称为有机质中液限粉质粘土9附录H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应用表10注:表中“+”表示适用,“-”号表示不适用。
11附录I 原位测试项目表12J.0.1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可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
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2,对于软土不应小于0.5m2。
J.0.2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
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
宜在拟试压表面用粗砂或中砂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
J.0.3 加荷分级不应少于8级。
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两倍。
J.0.4 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量,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J.0.5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1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2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3在某一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4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0.06。
当满足前三种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
深圳地区地层岩浆岩综合一览表(完整资料).doc
6-③
中砂、粗砂、砾砂
浅如灰白色,石英质,底部多含卵石,偶夹薄层粘土,(局部见漂、块石)。饱和,中密
晚、中更新统
科技馆组
Q32
坡、残积Q3-2d1+e1
7-①
砂土、粉质粘土
褐红、铁红、黄白等杂色相间,网纹(蠕虫)状结构,含较多石英砾和铁氧化物。稍湿,坚硬~硬塑
按风化(脱硅)速率1m/2万年计算约10万~70万年
罗湖火车站、罗芳、莲塘、仙湖、横岗、西坑、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冲
石磴子组
C3s
(18)
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砂岩、白云岩。
坪山碧岭、横岗大康、龙岗爱联
泥盆系
上统
双头群
D3s
(19)
石英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斜长透辉石岩、透辉石绿帘石岩、变质粉砂岩、石英岩、云母石英岩。
大鹏半岛排牙山、磨刀坑、坪山、横岗西坑、安良
台地上部
Q2
花岗岩风化
8
粘性土、砂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
肉红、褐黄、灰白等色,由粗粒花岗岩风化而成,则为砾质粘性土,含石英角砾20%~40%。局部含孤石。由细粒花岗岩风化而成则为砾质粘性土,多呈紫红色。由二长岩风化而成则为粘性土,几乎不含石英角砾
广泛分布于以各类岩石为基底岩石的各地貌单元
变质岩风化
粘性土
梧桐山、大棚七娘山、南澳水头沙、葵涌坝岗、罗湖区国贸一带
中统
塘厦群
J2t
(15)
石英砂岩、粉砂岩夹长石石英砂岩、泥质含钙砂岩、含砾石英砂岩、薄层状泥质页岩、不等粒砂岩、粉砂质、砂质、泥质岩(砂质板岩)、泥质岩(绢云母板岩)、复成分砾岩、流纹质凝灰岩、英安~流纹质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长石石英砂岩,底为含钙质复成分砾岩或砂砾岩。
深圳市地质图版-地层解读文本
第四系全新统(Qh)全新统由砂砾、淤泥质砂、砂质粘土、粘土、淤泥、淤泥质粘土等组成。
层厚~36m。
第四系上更新统(Qp3)主要岩性为由砾砂、砂砾、卵石、粗砂、细砂、杂色粘土、砂质淤泥、有机质淤泥、泥炭等组成。
层厚~20m。
古近系古新统莘庄村组(E1x)主要岩性为上部为紫红色含砂砾钙质粉砂岩夹砂质砾岩、砾质粉砂岩、细砂岩;下部为以紫红色砂质砾岩为主,中夹含砾砂岩、粉砂岩、粉砂岩薄层或透镜体。
层厚大于1379m。
白垩系上统大塱山组(K2d)主要岩性为褐红色、砖红色厚层状花岗质砾岩及花岗质砂砾岩,夹细砂岩、粉砂岩。
层厚大于943m。
白垩系下统官草湖组(K1g)主要岩性为紫红色复成分粗砾岩夹复矿砂岩、含角砾凝灰砂岩、砂砾岩,夹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层厚大于210m。
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上统七娘山组(J3-K1qn)白垩系下统七娘山组(J3-K1qn2):主要岩性为上段顶部出现岩流自碎角砾岩、泡沫状角砾熔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上部为流纹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气孔状流纹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流纹岩;中部为火山角砾岩、流纹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球粒流纹岩流纹岩、多斑流纹岩;下部为含黑曜岩、流纹岩、石英砂岩、泥质岩集块的火山集块岩或英安质火山角砾岩,流纹岩。
厚度大于1510m。
侏罗系上统七娘山组(J3-K1qn1):主要岩性为下段主要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玻屑、浆屑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流纹岩、少斑珍珠岩、霏细岩,底部流纹斑岩,未见底。
层厚大于1670m。
w)侏罗系梧桐山组(J2-3主要岩性为上部为流纹斑岩、流纹岩、凝灰熔岩、角砾熔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下部为流纹岩、球粒流纹岩、英安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含英安岩、流纹岩、石英砂岩、泥质岩集块的火山集块岩,在第三韵律层爆发相中夹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及泥岩。
最新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资料
最新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资料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第一节气象水文一、气象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阳光充足。
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最低14.9℃,最低气温为0.2℃,7月平均气温最高28.6℃,最高气温为38.7℃。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
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
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
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是1月,只有30mm。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
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9.3天。
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
据水文部门雨量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531.7mm,1小时最大雨量为104.9mm。
年日照时数1933.8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
深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和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和14%)。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
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
1997年、1999年、2000年每年两次台风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深圳均出现6~9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8月20日连续两日的暴雨,深圳市诱发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达208处,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
深圳自然环境
深圳⾃然环境深圳⾃然环境1.⾃然地理环境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之南,东经113°46′~114°37′,北纬22°27′~22°52′。
地处⼴东省南部,珠江⼝东侧。
南隔深圳河与⾹港相望,北与东莞、惠州市接壤。
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东起⼤亚湾,西邻伶仃洋,地形呈东西向狭长形,东南部多⼭脉,西北部地势相对较为平缓。
深圳地处南海之滨,属亚热带季风⽓候,长夏短冬,夏⽆酷暑,冬⽆严寒,阳光充⾜,⾬量丰沛,⽓候宜⼈,四季鲜花盛开。
年平均⽓温22.5℃,若以⽓候寒暖为具体指标来划分深圳的四季,春季平均有76天,夏季平均有191天,秋季平均有76天,冬季平均只有22天。
随着全球⽓候的变暖,深圳冬季时间有减少的趋势,近10年中有7年没有冬天。
深圳的⽓候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热量资源、降⽔资源均居全省前列,但⼜是灾害性天⽓多发区,春季常有低温阴⾬、强对流、春旱等,少数年份还可出现寒潮天⽓;夏季受锋⾯低槽、热带⽓旋、季风云团等天⽓系统的影响,暴⾬、雷暴、台风等灾害性天⽓常有发⽣;秋季尽管多秋⾼⽓爽的晴好天⽓,是旅游度假的最好季节,但由于⾬⽔少,蒸发⼤,常有秋旱发⽣,⼀些年份还会出现台风和寒潮天⽓;冬季⾬⽔稀少,⼤多数年份都会出现秋冬连旱,寒潮、低温霜冻也是这个季节的主要灾害性天⽓。
从⾃然地理环境⽽⾔深圳是宜居之地,接下来我们来看⼀下⽓温,对装修⽽⾔⽓温太⾼或太低都很不利,影响装修质量。
就深圳⽽⾔,年平均⽓温22.5℃,⽽11⽉份⽓温基本降⾄25℃,⼀直到12⽉份都在20℃左右,是相当适于装修的温度。
2.⽓温跟据1971-2000年3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1⽉份为全年最冷⽉,平均最低⽓温为11.5℃,极端最低达0.2℃(1957年2⽉)。
7⽉为全年最热⽉,平均最⾼⽓温32.2℃(见图2),极端最⾼达38.7℃(1980年7⽉)。
受地形影响,地势平坦地区⽓温较⾼,⼭区温度随海拔和纬度增加⽽降低,平原与⼭区过渡带温差⼤。
深圳地区地层综合一览表
金鸡组
J3j
⒃
细砂岩、泥质页岩、石英砂岩、砂岩,局部为变质石英砂岩、板岩
龙岗清林径水库、龙岗杨梅岗;葵涌、葵冲水头沙、坝岗、横岗荷坳
上古生界
石炭系
下统
测水组
C3dc
⒄
上部以砂岩、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为主;下部以砂泥质页岩、粉砂岩夹炭质泥岩为主,局部夹薄煤层;底部常夹灰岩透镜体。
罗湖火车站、罗芳、莲塘、仙湖、横岗、西坑、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冲
深圳地区地层岩浆岩综合一览表
界
系
统
群(组)
代号
地层序号
岩性描述
主要分布范围
燕山期
53
⑨
细、粗粒花岗岩为主, 局部穿插有黑云母花岗岩、辉绿岩、角闪岩岩墙、岩脉。
小梅沙、大鹏半岛、羊台山岩体、蛇口半岛;红花岭;盐田三洲田水库、福田~南山一带、梧桐山以东大部分花岗岩体、坪地
加里东期
M3
⑩
混合花岗岩为主,局部见二长花岗岩。
中统
塘厦群
J2t
⒂
石英砂岩、粉砂岩夹长石石英砂岩、泥质含钙砂岩、含砾石英砂岩、薄层状泥质页岩、不等粒砂岩、粉砂质、砂质、泥质岩(砂质板岩)、泥质岩(绢云母板岩)、复成分砾岩、流纹质凝灰岩、英安~流纹质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长石石英砂岩, 底为含钙质复成分砾岩或砂砾岩。
分布于布吉、横岗、沙湾、平湖白泥坑、公明、观澜、黄贝岭一带
石磴子组
C3s
⒅
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砂岩、白云岩。
坪山碧岭、横岗大康、龙岗爱联
泥盆系
上统
双头群
D3s
⒆
石英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斜长透辉石岩、透辉石绿帘石岩、变质粉砂岩、石英岩、云母石英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第一节气象水文一、气象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阳光充足。
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最低14.9℃,最低气温为0.2℃,7月平均气温最高28.6℃,最高气温为38.7℃。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
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
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
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是1月,只有30mm。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
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9.3天。
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
据水文部门雨量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531.7mm,1小时最大雨量为104.9mm。
年日照时数1933.8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
深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和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和14%)。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
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
1997年、1999年、2000年每年两次台风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深圳均出现6~9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8月20日连续两日的暴雨,深圳市诱发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达208处,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
二、水文深圳市由于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较发育,特别是东部地区的断裂构造甚为发育,山体坡度较陡,切割也较强烈,地表水系较为发育,大小河流共160余条,集水面积大于10km2者13条,其中集中面积大于100km2的主要河流有5条。
这些河流以海岸山脉为分水岭,以汇入海湾为归宿;其中分为三大水系:海湾水系、珠江口水系和东江水系。
海湾水系位于本市南部和东南部,计有大小河流120余条,其中流入深圳湾的主要河流有深圳河、大沙河;进入大鹏湾和大亚湾的河流有盐田河、大梅沙河、小梅沙河、葵涌河、东涌河、西涌河、王母河以及新大河。
珠江口水系位于本市西部,共有40条河流,主要的有茅洲河和西乡河,均注入珠江口内伶仃洋。
东江水系位于北部,有龙岗河、坪山河和观澜河,分别注入东江或东江的一级、二级支流。
这些河流及其支干流在空间上组合成树枝状、放射状及梳状水系。
多年平均径流量18.27亿m3,特枯年97%保证率时,年径流量7.67亿m3。
雨量较充沛,历年平均降水总量34.22亿m3,年径流量较大,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加之河流短小,暴雨集中滞留时间短,境内可利用水资源有限。
地下水资源总量6.5亿m3/年,年可开采资源量为1.0亿m3。
全市现有水库24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总库容5.25亿m3。
天然淡水资源总量19.3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500 m3,约为全国和广东省的1/3和1/4。
第二节地形地貌深圳市的平面形状呈东西宽、南北窄的狭长形,东西的直线距离:自东宝河口的滩地西缘至大鹏半岛最东端为282.2km。
南北的直线距离:自罗田水库北缘至蛇口半岛南端为155.2km,至大鹏半岛最南端则为157.2km,南北较窄处,自雁田水库南缘至莲塘河仅10.7km,最窄处自北部边界至沙鱼涌海岸直线距离仅6km。
深圳市总面积1953km2。
深圳市地貌类型比较丰富,根据地势高低变化,将地貌类型划分为以下五种:(1)低山和高丘陵:代表300m以上高程区。
本区低山高程多为500~700m,500m以上的山峰共有29座。
低山分布在三片,即海岸山脉的东、西两岸和大鹏半岛。
高丘陵高程多为300~400m,主要分布在海岸山脉、大鹏半岛、鸡公头、羊台山等四片。
(2)低丘陵:代表100~150m的高程区。
市区低丘陵的117个高程点,105~117m的占68%,表明具有较清楚的等高性。
低丘陵的分布较分散,但仍有一定规律,共有三片:即海岸山脉及大鹏半岛;龙岗河与坪山河的分水岭,呈北东向排列;羊台山周围,呈环状分布。
(3)高台地:代表45~80m的高程区。
四级台地中有62%的高程点为65~81m,三级台地70%的高程点为30~45m,表明台地的齐顶特征。
高台地主要分布于坪山河、沙湾河、观澜河的河谷平原两侧及西部三大水库的库区。
(4)低台地和阶地:代表5~25m的高程区。
其中低台地主要呈弧形分布在深圳市西部及西南部沿海地带,阶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河谷。
(5)平原:代表5m以下的高程区。
主要包括冲积平原及西部滨海的冲积、海积平原。
冲积平原的高程多为20~50m。
但比高小于5m;滨海平原的高程多为1.2~3.8m。
按主要地貌类型的面积统计,低山和高丘陵占土地面积的17.95%,低丘陵占30.94%,台地及二级阶地占23.11%,平原及一级阶地(两者的农业地貌条件相似)占26.45%,其余为陆地的水面。
斜坡类地质灾害多发生于高台地地区,特殊岩土、海水入侵地质灾害发生于西部滨海的冲积、海积平原,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所致。
第三节地层岩性一、地层工作区地层由沉积地层与火成岩地层共同组成,沉积地层时代有中元古界、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第四系;火成岩地层主要是侏罗系。
由于地处莲花山断裂带的南西端,区域构造运动活跃,区域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频繁,对地层的破坏明显,造成地层连续性差,缺失多,除中~新生代地层外,其它各时代地层的岩石多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
现将工作区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震旦系震旦系是区内出露的最老地层,分布在宝安区公明北部、白花及其西部、福永—西乡—西丽、梅林—银湖及北部、深圳水库北西部等地。
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经区域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系。
剖面岩性以变粒岩、黑云母片岩、条带状混合岩互层出现,夹石英岩、含砾中粒石英砂岩等,为一套砂泥质碎屑岩变质而成,自下向上,混合岩化作用有所加强,底部出现较多的混合花岗岩,局部见有片麻岩。
厚度>1487.4m。
2、泥盆系泥盆系分布于横岗山子吓、坪山镇南东蜈蚣岭—田头山、王母径心背、大鹏镇未木岭—钓神山、排牙山—高岭山、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南门头一带。
测区仅发育中上泥盆统老虎头组(D2-3l)、春湾组(D3c)。
老虎头组(D2-3l):该群主要分布在山子吓南部、大鹏镇未木岭—钓神山、排牙山—高岭山、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南门头一带,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
该组岩性为灰、灰白、灰紫色中—厚层状石英质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局部夹含炭泥质粉砂岩。
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未见顶底。
春湾组(D3c):分布在龙岗区大鹏镇排牙山—高岭山、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南门头一带,是一套滨海潮坪相细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岩,区域与上覆大乌石组为连续沉积,厚度1418.73m。
组内岩石按其粗细变化大致可分为2个大的沉积旋回,即2个岩性段,每一段都以底部含砾(砾质)细粒石英砂岩(局部砾岩)开始。
第一段较薄,以砂岩为主(约占73%),按其粗细变化又可划分出2个小旋回:下部(第一小旋回)以黄白色中层状细砂岩为主体,底部含砾(局部砾岩)夹薄层泥质砂质石英粉砂岩;上部(第二小旋回)自下而上出现3个沉积韵律,以黄白色底部含砾不等粒岩屑砂岩(局部砾岩)、细粒石英砂岩为主体夹薄层粉砂质千枚状页岩,顶部灰白色石英细砂—绢云千枚岩与第二段含砾(局部砾岩)细粒石英砂岩为界。
第二段以页岩为主(约占2/3),其次是细粒石英砂岩,少量粉砂岩,根据粗细变化大致可分出6个沉积韵律,它们之间厚薄不等,岩性变化不大。
横向上含砾砂岩层位稳定,但含砾不均,局部较多可称砾岩。
本组岩石多已变质成变质砂岩、粉砂岩、千枚岩、绢云板岩、斑点板岩,下部具片理化。
3、石炭系区内仅出露下石炭统大塘阶,根据岩性、岩相可分为大赛坝组、石磴子组和测水组。
大赛坝组(C1d s):该组分布于龙岗区北西角清林径水库及其南部,该组未见顶底,厚度>383m。
该组岩性为灰白、灰黄、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不等厚互层,夹含炭质泥岩及微薄层—薄层状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组成的韵律层,底部夹少量泥灰岩。
由一种基本层序叠置而成,纵向上自下而上砂岩由多变少;横向上清林径水库一带为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砂岩,向西逐渐变为以砂岩为主夹少量泥岩。
该组具水平层理和韵律层理,属滨浅海相沉积。
石磴子组(C1s):该组在龙岗区较发育,广泛分布于横岗、坪山河谷平原区及葵涌,地表露头少见,多为第四系及第三系覆盖。
石磴子组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夹砂泥质岩,受燕山期岩体影响多已经变质为白色、灰白色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及灰、深灰色结晶灰岩。
厚度123~680m,与泥盆系为断层接触。
测水组(C1c):主要出露在中部龙岗、横岗、罗坊及东部葵涌。
与下伏石磴子组整合接触,本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砂泥质碎屑岩含煤建造,局部夹碳酸盐岩。
依岩性可划分为上、下两段:下段(C1c1)为一套砂泥质岩夹炭质页岩,局部含砾,厚度>377.2m;上段(C1c2)岩石粒度比下段粗,以石英砂岩为主,底部以砂砾岩或含砾砂岩为标志层与下段分界。
厚度>197.1m。
4、三叠系三叠系仅见上统小坪组(T3x),在工作区零星出露于北西部宝安区观澜~松岗一带。
小坪组岩性主要为灰、灰白、灰黄色薄层~中厚层状含砾粗粒石英砂岩、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
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炭质页岩及煤线。
底部以砂砾岩不整合于下古生界片麻状细粒二长花岗岩或震旦系之上,厚度341.1m。
5、侏罗系侏罗系分布于宝安区公明—光明北部、宝安区龙华北部—龙岗区平湖—布吉—横岗、梧桐山脉、葵涌北部—坝岗、大鹏半岛东部七娘山等地。
是区内发育类型比较多样的地层,有海相、海陆交互相、湖泊相夹火山碎屑、火山喷发岩等,与古生界为不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岩相及古生物依据,可划分为上、中、下统。
1)下侏罗统下侏罗统仅在深圳市西部宝安区光明镇北部、观澜镇北西部、龙岗镇与东莞交界处、葵涌北部有少量露头,与下部石炭系地层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上部与中侏罗统间为连续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