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4课 黄州快哉亭记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第4课黄州快哉亭记训练(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黄州快哉亭记
一、根底过关
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肆.大(sì)倏.忽(shū) 谪.居(zhé)开阖.(hé)
B.瓮牗.(yǒu) 洗濯.(zhuó) 指数.(shù) 憔悴.(cuì)
C.骇.目(hài) 舟楫.(jí) 骋骛.(wù) 庶.人(shù)
D.沟壑.(hè) 飒.然(sà) 衣襟.(jīn) 骚.人(sāo)
解析:选B。

“数〞读“shǔ〞。

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窃.会计之余功
窃:利用
B.其势益.张
益:更加
C.不以.物伤性
以:因为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成功
解析:选D。

胜:忍受、承当。

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至于
..赤壁之下
②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玉之言盖.有讽焉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①此其所以
..为“快哉〞者也
②此世所以
..不传也
解析:选C。

①大概;②连词,表原因。

A项,至,到了,到达;B项,却、竟然。

D项,均表示“……的原因〞。

4.以下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B.夜那么鱼龙悲啸于其下
C.有风飒然至者
D.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
解析:选C。

A、B、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
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假设
..。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那么舟楫出没于.其前,夜那么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
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5.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南合.湘、沅
合:集合
B.以览观江流之胜.
胜:景观
C.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
睥睨:城墙上的女墙
D.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数:计算
解析:选C。

睥睨:斜视,带有傲慢的意思。

6.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至于赤壁之.下
②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B.①波流浸灌,与海相假设
..
②假设
..入前为寿
C.①昼那么舟楫出没于.其前
②乃设九宾礼于.庭
D.①以.览观江流之胜
②亦足以.称快世俗
解析:选B。

假设:①动词,相似;②代词,你。

A项,助词,的。

C项,介词,在。

D 项,连词,表目的,来。

7.以下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文章从亭的建造和命名写起,竭力描绘渲染江景的壮观,以及观览江景、凭吊古迹的
快意。

B.长江流出西陵峡以后,地势逐渐平坦,聚集了湘水、沅水、汉水、沔水后,水势进一步增大。

正基于此景,张梦得先生建了快哉亭。

C.对于这个亭子,苏轼十分喜欢,不仅因为这所亭子所见宽敞,能够看到方圆几十里的风景,更因为这个面临长江的亭子能给人以开阔的胸怀。

D.文段辞采精美,运用对偶,音韵和谐,婉约含蓄,表现了作者的赏景之乐。

解析:选D。

“婉约含蓄〞错,应是“雄放雅致〞。

8.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译文:
(2)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译文:
答案:(1)现在竟能坐在亭子里玩赏风光,抬眼就能饱览。

(2)他们的风采和遗迹,也足以让世人称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南康直节堂记[注]
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假设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

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

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
..随物,不能自保。

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

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
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
..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仍在筠州。

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9.对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
..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
..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解析:选D。

特立:独立,挺立,高高耸立。

10.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B.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C.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D.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解析:选B。

抓住重要实词即可断句。

11.以下对文意的表达或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

外表状物,实那么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解析:选A。

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

译文:
(2)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
译文: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虚词。

“虽〞,即使;“之良〞“之坚〞的“之〞是代词,这样;“为〞,动词,做。

答案:(1)即使像竹箭这样优良,松柏这样坚贞,都免不了这样。

(2)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
吗?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

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规量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

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

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

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是直的。

不幸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

即使像竹箭这样优良,松柏这样坚贞,都免不了这样。

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

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蔼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

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

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

《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

〞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思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思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