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美育的作用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教学的美育意义

初中音乐教学的美育意义

初中音乐教学的美育意义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一、学好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初中阶段,音乐教学的美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育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创作和演奏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习音乐,学生可以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4.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力,能够让学生在欣赏和演奏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情感,陶冶情操。

5.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音乐教学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主要学习内容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歌唱、器乐、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等四个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学会识谱、演奏和指挥等技能,同时了解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的特点。

三、学习注意事项1.注重实践: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演唱、演奏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学生应该多听、多看、多思考,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坚持练习:音乐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练习,学生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地加以练习。

四、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视听结合法: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聆听音频等方式,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2.分散练习法:将复杂的音乐片段分解成若干小部分,逐一进行练习,最后再将各部分合成整体。

3.模仿法:学生可以模仿优秀音乐家的演奏和演唱,从中学习技巧,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力。

五、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考试大纲:学生需要了解中考音乐考试的要求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音乐教研中落实美育教育(3篇)

音乐教研中落实美育教育(3篇)

第1篇一、引言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音乐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

在音乐教研中,如何落实美育教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本文将从音乐教研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美育教育。

二、音乐教研中落实美育教育的必要性1.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音乐教研中,教师通过教授音乐知识、欣赏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追求美。

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具有全面性、渗透性,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

在音乐教研中落实美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音乐教育具有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在音乐教研中,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音乐教研中落实美育教育的策略1. 注重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性(1)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其审美价值,如旋律优美、节奏感强的作品。

(2)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创设审美教学环境(1)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教师可以布置教室,悬挂音乐相关的图片、海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2)利用多媒体技术。

利用音乐教学软件、音响设备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音乐体验。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1)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音乐知识、分析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音乐。

(2)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活动,如歌曲改编、器乐演奏等,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4. 开展音乐实践活动(1)组织音乐欣赏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欣赏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2)举办音乐比赛。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比赛,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3)开展音乐志愿服务。

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情感、艺术性和美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接受音乐教育,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音乐本身的美感,同时促进其素
养的增长,塑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音乐美育是一种全面的美育教育,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技能和智力培养,而且能够鼓励学生践行文明、和
谐和多样性,使学生深入领悟音乐所蕴含的道德意义。

首先,音乐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

音乐中有着大量的情绪成分,
而通过听、读和演奏音乐,可以锻炼学生的情绪识别和表达能力,让
他们深入审视和理解不同样式的音乐,从而更好地运用自身情感内在。

其次,音乐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性情操。

孩子们在学习音乐时,
能够学习如何创造自己的作品,学习知识只是学习音乐表达的基础,
而艺术性情操是音乐创作的根本动力。

学习音乐更是培养他们沟通、
创新和表达个人特点的重要手段。

此外,音乐美育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美感。

通过音乐美育,学生们能
够更好地倾听、体会和感悟音乐的美感,培养其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丰富其艺术素养。

总之,音乐美育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情感、
艺术性和美感,促进孩子们更为全面理解音乐的重要性,营造和谐的
学习环境。

神奇的音乐使美育更“美”-浅谈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

神奇的音乐使美育更“美”-浅谈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

216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4年第9期艺术教育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潮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都是喜欢追逐美感的,而音乐就有着巨大的魔力,能在美育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使美育变得更美!关键词:美;音乐;美育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是寻求心灵的美善的”,音乐的节奏及和声最能深入人心,留下深刻的影响,带来优美的一切,那是一种美与善相统一的心灵的和谐。

柏拉图认为文学和音乐是教育的基础,在接受科学教育、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之前,应当先受到文学和音乐教育。

所以,他非常强调音乐在审美教育中的重大意义。

音乐的美是奇妙的美,它会使我们受到感染、得到教育,并会在不知不觉中帮助我们识别美与丑,使我们向着健康的、美好的方向发展。

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简称,它借助于艺术美和现实美,影响人、感染人、陶冶人和教育人,提高人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的特征在于能够让人直接感觉到那柔缓的、悲哀的、激动的、欢快的乐音,让我们的情绪也随着节奏的强弱、音符的上下而波动。

美育的特点是以美好的形象和事物去影响和感染人,所以说音乐是美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美育展示自己美丽的一对翅膀。

音乐的美是声音的美,是靠耳朵来感受的。

正如林海创作的《琵琶语》,从听到的那一刻起,便将我们带入到一种凄情婉转的情绪里,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反复的前奏,淡淡忧伤的琴键声,有如天籁般吟唱的女声,在琵琶声声泣泣的背景下,将琵琶欲表之情展露得淋漓尽致!息心静听,忧伤之情油然而生。

音乐就是这样,它凄凉,你忧伤;它欢快,你愉悦;它威严,你肃穆;它阳光,你向上。

正因如此,音乐才成为了美育的一把魔杖。

音乐的美是个性的美。

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有着不同风格的旋神奇的音乐使美育更“美”—浅谈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辽宁省葫芦岛第六中学 孙 畅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个性的作曲家,也会创作出不同风格的旋律。

浅论音乐美育的功能

浅论音乐美育的功能

浅论音乐美育的功能【摘要】音乐美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对个体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对整个社会和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音乐美育,个体可以提升自身的情感认知能力,培养情感和情绪的调节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社会层面,音乐美育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传递正能量,还可以在教育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未来,音乐美育将持续发展壮大,其重要性不可替代。

通过对音乐美育的深入探讨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和人们整体素质的提升。

我们应该重视音乐美育,让其在教育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以造福个体和整个社会。

【关键词】音乐美育、重要性、定义、影响、个体、社会、教育、情感、情绪、调节、认知能力、促进、未来发展、不可替代。

1. 引言1.1 音乐美育的重要性音乐美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音乐美育可以帮助个体发展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个体对美的感知能力。

通过学习音乐,个体可以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音乐作品,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音乐美育可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

音乐具有治愈和舒缓心灵的功效,可以帮助个体释放压力和消除焦虑,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音乐美育还可以培养个体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合唱团或乐队演出中,个体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创作出优美的音乐,从而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音乐美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升个体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合作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

1.2 音乐美育的定义音乐美育是指通过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培养个体对音乐进行欣赏、理解和创造的能力,以及提高个体的审美情感和文化修养。

音乐美育旨在通过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个体认识音乐艺术的内涵和意义,提升个体的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培养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激发个体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音乐美育是以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旨在通过音乐教学、音乐活动和音乐表演等方式,促进个体的心智发展、情感表达和社会交往,从而提高个体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浅谈小学音乐课的美育渗透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课的美育渗透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课的美育渗透教学小学音乐课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更是传递美育理念和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教育。

因此,在音乐课中渗透美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感受美的能力音乐是一门感性的艺术,因此在音乐课上,需要通过让学生感性认识音乐、感受音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例如在音乐课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听音乐、模仿音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营造出来的情感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

二、强化审美教育,培养良好的审美品味音乐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更是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领悟美的过程。

因此,在音乐课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培养其音乐审美的品味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音乐,让学生对音乐的多样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三、强调文化熏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课中应该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传统。

通过学习民歌、古曲等,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与魅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四、注重人文关怀,培养爱心和同理心音乐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美,更是让学生关注别人、关心别人的过程。

在音乐课中,可以通过参加慈善演出、做志愿者等方式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传递者和帮助别人的助手,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理心,传递音乐和温暖。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中的美育渗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其人文关怀能力,传承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美育渗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教育、文化熏陶和人文关怀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浅谈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

浅谈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

浅谈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音乐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其中之一就是美育功能。

一是音乐教学的音乐实践功能。

音乐实践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音
乐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审美意识。

比如学生学会了如何演奏乐器,通过演奏可以增
加其领悟音乐的经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使美育效果更加深刻。

因此,音乐教学中
的音乐实践是美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是音乐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

音乐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在演奏或欣赏音乐时
能够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激发人的情感共鸣。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音乐情感
的表达和体验,可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其情感敏锐度和情感共鸣能力,从而使学
生在美的赏析以及日常生活中更加具有真挚的情感体验。

三是音乐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音乐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在音乐
教学中,通过学习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在学生心
中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加强其文化素养。

音乐教学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和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审美标准。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作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作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作用音乐是一把万能钥匙,打开学生的心门,叩击学生的心灵,“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习者的精神境界,全面促进其发展。

一、美育的内涵“礼为德育、乐为美育” 是中国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思想,成为现当代基础教育指导思想。

所谓“美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教育”,通过人们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认识、体验、深入,使其具有美的观念、美的思想、美的素质等,朝诗意的人生迈进就是美育追求的目标。

本文所说的美育,就是在培养学生美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完善。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作用的体现(一)体悟音乐之美,培养高尚情操音乐就是美的化身,音乐的美无处不在。

节奏、音色、和声等无不体现出和谐和生动之美来。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优秀音乐作品,来激起学生对于音乐之美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共鸣,以此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在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的《有趣的声音世界》教学中,我准备了各种大自然的声音录音,有小雨声、瀑布声、风声、松树声、狮吼声、大象声、琴声、鼓声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注意到声音的特质,激发他们探究音乐的热情。

而在《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单元教学中,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旗国旗真美丽》等歌曲的学习,我还播放了《我爱你,中国》《五星红旗》等传唱歌曲,让学生通过感悟不同乐曲的旋律,体悟其中蕴藏的深情厚意,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明白祖国在自己心中的位置。

音乐是最好的精神产物,是最生动的审美作品,能直抵人的心灵深处。

一味的说教不能让小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美”,也不能真正陶冶其情操。

有了音乐这个桥梁,学生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美的真谛、幸福的真谛。

(二)解读音乐故事,增加生命感悟在优美的旋律背后,每一首优美的曲子背后都有一段或动人、或曲折的故事,这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是音乐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在小学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非常普遍且效果很好,音乐教学也不例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音乐美育的作用
摘要:音乐美育有很多作用,其中培养人类的秩序感、协调感和合作精神是很重要的方面。

只有在音乐审美教育下,人类的人格得到了完善,审美理想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一、培养人类的秩序感、协调感和合作精神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结果。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社会。

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就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如果我们培养的人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就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

音乐美育的价值就在于为人们的心理成长和精神发展提供一种内在的精神营养和文化价值,进而提高人的精神性,培养人的文明性。

音乐美育有很多作用,其中培养人类的秩序感、协调感和合作精神是很重要的方面。

除了节奏节拍外,音乐中的曲式结构同样也培养人类的秩序感和协调感,曲式是旋律乃至整个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音乐是听觉的、时间的艺术,是音响运动的艺术,人需要通过听觉、记忆和思维,使连续出现的音乐瞬间,在脑子里统合而最终成为曲式结构感知。

曲式的规律和逻辑使人从心理上产生趋向“完形”的追求。

常见的音乐曲式结构中有重复、对比、再现、层递、变奏、回旋等与大自然、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相关。

基本的音乐曲式结构是多样统一、和谐、对比、均衡、匀称等美的形式原理的体现,而且与人感受事物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相吻合。

二、完善人类和谐人格的发展
我们提倡培养和谐人格,所谓和谐人格是人的身心和谐统一和全面发展的人格,和谐人格能够完整的体现人的身心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在改造自然、社会的同时,按美的规律来改造和完善人的身心,在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达到美的境界,实现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人类的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人类的学习与发展是这两种因素的综合效益,人格因素在能力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

只有在逐渐完善学兴趣、动机、世界观、信念、意志、性格等人格因素的基础上,科学的培养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因素,促使二者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得以实现。

对人格进行调适的根本途径是音乐审美教育,音乐美育对培养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音乐本身是有节奏性、平衡性、协调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它含有表达、交流、创造的意义,它积淀了人类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作用于人类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能力,它使它们处于一种自由与和谐的状态。

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可以获得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丰富自我表达的内涵,满足自我表现的的需要,并增强情感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另外,音乐美育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专注、适度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人的精神与人的价值方面提升。

也就是说,和
谐社会所要建构的理想人格是一种情感丰富、深刻和审美化的人格。

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和谐人格、和谐社会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

人格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这是一个顺序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依赖和促进的过程。

其中一方的和谐总是要建基于、依赖于另两方的和谐,这样的和谐才有基础,才更稳定、更长久。

人应当融入社会,社会也应当融入人,这才是高度和谐的社会。

三、对人类审美理想的建构
审美理想是在生活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产生的,它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把实现理想的目的与手段统一起来,它是按照美和艺术的规律,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审美理想对人的审美活动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往往作为人衡量事物美丑的最高标准。

它还构成人的一种心理动力,促成人的意志行为、推动人将理想与美的旋律统一起来去创造美、克服丑,从而改造世界。

审美理想是人类追求至善至美生活的完整的、具体的形象,它是实践活动的强大精神动力。

人对现实生活总有不满,期望通过主观的想象等思维活动编织理想的生活图景。

它是人类主体不断自我超越的动力,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对精神彼岸的向往。

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是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音乐审美教育不是技能或记忆能力的精英教育,它注重的是受教育者的涵养和高尚情操,使实现其审美心理结构建构,使其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成为具有完善个性的人,只有在音乐审美教育下,人类的人格得到了完善,审美理想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一个资深的观众,他对音乐有很好的审美趣味,了解音乐的构成、风格以及特性,也深知其背景,一曲终了,余味无穷,完成了一次音乐审美过程,同时审美趣味得到满足,同时他对于人生的种种观念,也会得到审美情感的支持,起到了审美效应,实现完整的审美过程。

参考文献:
[1]蔡薇陈燕:《音乐教育中和谐意识的培养》2007年《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宋翔霞:《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艺术教育》
[3]周怡:《音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6年《新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