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矫正的?
(2)成像在什么位置?
(3)如何进行矫正?
(4)完成反馈练习三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目标四:眼镜度数自学:阅读课本P101-102页[科学世界]
眼镜的度数,回答下列问题:
【归纳式探究】
1.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

2.+300度和-200度的镜片,是
近视镜片
2.已知某凸透镜的焦距是0.2m,它的焦度
是______(填数值和单位),它的度数是
学生自主探究科
学的世界——眼
镜的度数
培养学生总结
归纳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提
升思维品质。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建构
思维导图,理顺本节知识与方法。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
容,把自己所学到
的知识与老师同学
交流,最后总结出
本节课的知识点
对学习的知识
进行巩固,加
深。

达标检测完成本节的达标检测检测找出问题所在,
并改之

布置作业
同步P94-95
【拓展】李老师的新眼镜能不能给你灵感,小组之间讨论、设计一副既能解决老花眼又能解决近视的眼镜。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八年级学生通过生物课程中对眼睛的结构从生理角度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学生已经进行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因此学生具备关于眼睛生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为该节课的教学活动展开奠定了基础。

从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分析: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容易接纳比较直观的事物,对比较抽象的事物难以理解。

该节课有两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一是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二是透镜对视力的矫正。

限于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实际教学中会对学生形成困难。

本节课将通过模型、实验来克服。

效果分析
教学是八年级二班进行的,二班的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与老师互动良好。

教学采用自学方式,由于教学前对教材分析比较到位,我将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定位为“知道、了解”层次。

这些知识简单明了有比较琐碎,我的自学指导是填空练习的形式。

学生通过看书完成练习,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第二部分我定位为“经历、知道”层次,里边有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光学矫正,我的自学指导是以提示、线索和提问的方式呈现,为学生的自学提供指导。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做中学”。

课堂中还设计了当堂训练的内容,有效地对本节知识要点进行了训练和检测。

不满意的地方有一点:在实录过程中,学生的演示实验摄像镜头没有充分录到。

《眼睛和眼镜》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4节的内容。

前边学生通过探究和总结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成像规律及生活应用有了一个了解。

眼睛是一个复杂的凸透镜成像系统,但是其基本原理和规律还是凸透镜成像规律。

眼睛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中学生不健康的用眼会使眼睛发生病变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教材安排本节内容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探讨凸透镜的应用;二是通过光学和生理的角度认识视觉形成的原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5.4眼睛和眼镜
基础3我们是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眼睛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厚度,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较,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较,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较,对光线会聚能力比较,使光成在视网膜上,看清近处的物体。

反馈练习(一)1.人的眼睛是一种“神奇的照相机”,右图中____ __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能将光线_________(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眼睛能在视网膜上成一个、
的像。

为了爱护我们的眼睛,最理想的读书距离是cm,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

目标二 1.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导学(二)思考: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长时间使用不正确的读书姿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提出问题】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
【猜想】长时间盯着近处的物体,致使晶状体(凸透镜)变(填“厚”或“薄”)
【实验检验】
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在光具座上摆出正常眼的成像情况。

(已知透镜焦距f=10cm)
问题1:换一个厚的晶状体(凸透镜),像去哪里了?用一张白纸找到像的位置通过实验发现像成在光屏(视网膜)
问题2:由上述现象可知,近视眼会聚光线的能力变强还是变弱了?
因为像成在光屏(视网膜),所以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变
问题3:在晶状体(凸透镜)和视网膜(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将像重新会聚在视网膜(光屏)上,应该在晶状体(凸透镜)的前面再加一个什么透镜矫正?
晶状体(凸透镜)变厚以后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强,所以在光通过晶状体(凸透镜)之前,先通过一个,使光线适当发散,再到达视网膜(光屏)时就可以会聚成一个清晰的像
【得出结论】
(1)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折光能力太,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

(2)近视眼的矫正:配戴。

反馈练习(二)1.下图是某人看近处物体时的光路图,由图可知他是_________眼(选填“近视”或“远视”)。

若他配戴的眼镜镜片中心的厚度为1.7mm,则该镜片边缘的厚度应____1.7mm(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目标三 1.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导学(三)类比探究近视的成因及其矫正实验,小组内部讨论完成本实验的探究。

【提出问题】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猜想】可能是晶状体(凸透镜)变(填“厚”或“薄”)
【实验检验】利用器材在光具座上摆出正常眼的成像情况。

(目的是确定视网膜的位置)
问题1:换一个薄的晶状体(凸透镜),像去哪里了?
通过实验发现像成在视网膜(光屏)
问题2:由上述现象可知,远视眼会聚光线的能力变强还是变弱了?
通过实验发现像(填“能”或“不能”)成在光屏(视网膜)前面,可以合理猜测像成在视网膜(光屏)
晶状体(凸透镜)变薄以后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在光通过晶状体(凸透镜)之前,先通过一个,使光线适当会聚,再到达视网膜(光屏)时就可以会聚成一个清晰的像了
矫正前矫正后
问题3:在晶状体(凸透镜)和视网膜(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将像重新会聚在视网膜(光屏)上,应该在晶状体(凸透镜)的前面再加一个什么透镜矫正?
【得出结论】
(1)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折光能力太,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

(2)远视眼的矫正:配戴。

反馈练习(三)1.在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①②③④
A、②、②
B、②、②
C、②、②
D、②、②
2.李老师在上课时,看近处课本时要戴上眼镜,观察远
处同学时又摘下眼睛,由此可知李老师的眼睛是
_________(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用_______
(填“凹透镜”或“凸透镜”)来矫正。

李老师每天将
眼镜戴上摘下,非常不方便,后来他配了一副新型眼睛,
如右图所示,镜片A区厚度相同是平光镜,B区可以用
来矫正视力,现在李老师可以通过______区看书,通过_____区看同学,再也不需要频繁戴、摘眼镜了。

目标四 1.了解眼睛的度数
导学(四)自学:阅读课本P101-102页[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回答下列问题:
【归纳式探究】
1.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
2.+300度和-200度的镜片,是近视镜片
3.已知某凸透镜的焦距f是0.2m,它的焦度是______(填数值和单位),它的度数是
矫正前矫正后
A
A B B
课后反思
眼睛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

它是我们看到外界美丽景象的窗口,是我们心灵的窗户。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把握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设计提问、课件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

首先我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引入,用游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顺利引入眼睛的教学。

这样的导入学生可以轻松进入课堂,并很清楚这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的。

同时也引起学生对自己视力的关注,调动了学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关问题。

对关于人眼看远处、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是由于晶状体的厚薄在发生变化来调节的这个问题,通过模拟眼睛实验,让学生体会人眼由远
形成性 检测
1.如图甲是来自远处的光线经某人眼球折光系统的光路。

下列关于该人远、近视眼的判断及矫正所需配戴的眼镜镜片的选择正确的是( )
A 近视眼;乙
B 远视眼;乙
C 近视眼;丙
D 远视眼;丙
2.(不定项)某人戴的眼镜如右图所示,则( ) A .此人的眼睛可能是近视跟 B.此人的眼睛一定是远视眼
C.照相机镜头与该眼镜属同种类型的透镜
D.汽车后视镜镜头与该眼镜属同种类型的透镜
家庭作业
同步P94-95
【拓展】李老师的新眼镜能不能给你灵感,小组之间讨论、设计一副既能解决老花眼又能解决近视的眼镜。

甲 乙 丙
及近看物体时晶状体的变化。

实验完毕后,让学生总结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晶状体是如何调节的。

由于实验时学生很难完整的总结出眼睛的调节过程,我又采取第二种方法,利用flah课件的优点,形象直观总结演示眼睛的调节过程。

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治,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光路图,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孩子们自主设计探究实验,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本节课我在设计中的最大特点是尽可能将一些内容利用实验和课件并用的手段显现出来,使学生既有理性的思维,又有感性的认识。

这节课中我发现很多学困生掌握的也很好,都能很流利的说出眼睛的调节和视力缺陷的矫正,因此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教师认真设计,学生都能轻松的掌握。

课标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的要求:“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因此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即是《眼睛和眼镜》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实际教学中要借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使学生在头脑中获得丰富、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

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归纳的方法,找到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科学用眼、保护视力这一部分应作为本节课的最终目的,学生学习完本节课后能主动将爱眼成为一种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