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简史-推荐

学前教育简史-推荐
教育儿童从小就懂得不能损人利己,不能侵犯氏族公 共利益,否则就要受到公众的谴责;教育他们要尊敬 长辈,要听从指导,照顾孤老,爱护幼小,培养团结 互助的精神。
3.原始宗教教育
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普遍存在自然崇拜、图腾 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 拜、巫术占卜等原始宗教 活动形式。
祭日活动 祭祖仪式
4.原始艺术教育
1.生产劳动教育
生产劳动是原始社会最重要、最普通的活动,儿童 教育也必然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
原始社会生产劳动的内容 简单劳动工具的使用、制造 钻燧取火 捕鱼打猎 采集和农作物栽培 捻麻线、织布、缝制衣服、制造陶器
2.生活习俗教育
在氏族公社内,没有压迫和奴役,没有法律、也没 有暴力统治,一切都按照传统习俗行事,财产属氏 族集体所有。
文舞---手执羽麓而舞 武舞---手持干戈而舞 舞的具体要求是行列整齐,动作合乎节奏(军事训练)
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 奴隶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二)
宫廷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三)
宫廷学前教育制度
(四)
最早的学前教育记载
(一)奴隶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3.养老 :看管照料者均是那些生产生活经验丰富、年老体弱、 不能外出狩猎的老年人,于是,“庠”还同时具备养老的功能。 《礼记·王制》中有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 庠。”
庠具有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养功能,成为学校的萌芽,成 为对儿童实施公育的专门机构。
(三)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内容
1.生产劳动教育 2.生活习俗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 4.原始艺术教育 5.体格和军事训练
LOGO
目录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三章 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章 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五章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第六章 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七章 中国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一、胎教:是指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胎教内容包括: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3、注意环境的影响三、中国家庭学前教育的影响1、道德教育2、礼仪教育3、生活能力教育4、文化教育其中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部分四、蒙养园教育的材料“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一、颜之推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影响十分广泛的家庭教育名著. 二、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

人伦是传统的儒家道德理论。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思想一、1904年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的学制。

内涵《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二、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为了蒙养院。

官办的蒙养院以湖北的武昌蒙养院最为著名。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和传播:福禄贝尔(恩物、作业)、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论)二、1922年“王戍学制”颁布,学制采用的是美国的“六三三”制。

三、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机构按办园模式分为:日本式幼稚园,宗教式幼儿园,普通式幼儿园. 四、民国时期幼稚师范教育的发展:1940年建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幼稚师范学校。

五、南京鼓楼幼稚园1923年春,陈鹤琴在自己家客厅办的。

后成为东南大学教育科的幼儿教育实验基地。

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1927年张宗麟创办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

七、193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颁布规定了幼稚园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学方法。

八、老解放区对保教人员的培训,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

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一、蔡元培无语并举的教育思想: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德育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

目标:培养幼儿完整的人格。

(精品) 中外学前教育史

(精品)  中外学前教育史

• 第四节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生平和学前教育实践 • 二、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注意幼儿园课程研究,创立幼儿园行为课程 • (二)论幼儿教育的对象和目的 • (三)论幼稚师范教育
• 第五节 张宗麟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生平和学前教育实践 • 二、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论幼稚教育应采取的方法和遵循的原则 • (二)论我国幼稚教育之症结及其补救方法 • (三)重视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研究 • (四)论幼稚园之课程
•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 一、王守仁的生平及“致良知”的教育思想 • 二、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 (一)教育应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志趣 • (二)开展“歌诗”“习礼”“读书”的教育 • (三)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 三、评价与启示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的学前教育
•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 一、晚清时期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使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有
• 第二节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生平和幼教实践 • 二、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 (二)幼儿普及化、平民化、大众化 • (三)主张素质教育,提倡动手 • (四)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 第三节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生平和学前教育实践 • 二、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早期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 •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原则 • (三)活教育思想 • (四)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
中外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 一、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 • 二、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 • 三、原始社会末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 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订 • 二、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 (一)宫廷学前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 (二)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 • 三、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二章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二章

二、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
(一)汉代胎教学说 的形成
儒家思想的影响
贾谊:是西汉的政治家、保傅教育家。
胎教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A、父母选择配偶是胎教首要的根本问题。 B、进行正礼的胎教 C、安排诸师官对孕妇及胎儿进行调教。
评价:贡献在于把前人零星的胎教学说汇 总起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胎教学说, 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胎教学说的 人。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慈幼观念及实施
第一节 慈幼观念的产生及古代儿童的社会 公育
一、慈幼观念的产生 “人不读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二、古代儿童社会公育机构 ◆最早的儿童学校——庠。
三、古代儿童社会公育的主要特征
◆内容简单、多样
古代儿童社会公育的内容 (P5) 1.生产劳动教育 2.道德教育(生活习俗教育) 3.宗教教育 4.艺术教育 5.军事教育
◆没有专门场所和教师 ◆言传身教
第二节慈幼观念的发展、政令与 机构
一、慈幼观念的发展、慈幼政令措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 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 缘关系的小孩。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与发展的需要。作用:慈幼 之政客观上保护婴幼儿健康
2、概念:指母亲在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 列自成的和外部的措施,用以对胎儿发生作用, 使胎儿得到良好的发展。(P13)
3、西周在宫廷中已施行胎教。
第一节 胎教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是胎教的策源地之一
最早在西周时期(王室)。
“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 教。” ——《烈女传》

第1节:【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二章 (上传课件)

第1节:【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二章 (上传课件)

学前教育史XUEQIANJIAOYUSHI第一部分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二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三部分 清末的学前教育第四部分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五部分 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六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七部分 古代东方国家及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第八部分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九部分 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第十部分 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课程框架介绍学前教育史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1.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2.古代的胎教3.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4.古代的蒙养教育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慈幼:爱护幼小者。

起源: 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演变:原始氏族社会中,儿童就得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抚养和爱护。

实行“罐葬”。

私有制社会慈幼观念表现为政治举措。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首要两条,也是“老老”和“慈幼”。

春秋末年鼓励妇女生育,保护幼儿。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单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 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

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

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1662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慈幼礼俗:(1)“试儿”:“试儿”或称“试晬”“试周”和“抓周”,始见于魏晋南北朝。

(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儿童的命名仪式。

“吐情”: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单选,名词解释)第一部分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第一章 第二节 古代的胎教胎教的作用:(1)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2)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3)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

学前教育史笔记

学前教育史笔记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1。

教育的形式:社会公养公育.2.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年长一代把劳动技能和社会经验传授给儿童。

(2)思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3.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成均和庠庠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4。

教育形态:自然形态的教育。

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1。

教育形式:宫廷学前教育2。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是西周王公贵族在家庭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

已经形成按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计划。

《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3.宫廷学前教育:(1)概念: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处于学龄前的世子为教养的对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宫廷内实施的教育。

它包括实施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和实施与各诸侯王宫内的学前教育。

(2)保傅之教与乳保之育:①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早在殷商时期就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设“三公"、“三少"。

“三公"指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徳义;师,道之教训。

保其身体,负责身体的教育;傅之徳义,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

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三少”指少师、少傅、少保,他们时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②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姆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设“三母”即子师、慈母、保母,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姆,安其寝处者。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与现代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与现代学前教育
• 当然,古代限于科学认识水平的低下,特别是对胎儿生理心理发育缺 乏系统的科学研究,因此,胎教的理论和措施中也有不少非科学的东 西。 “ 外象内感” 这一理论,强调客观环境对胎儿的决定性影响,应 该说具有唯物主义观点,但过于绝对化,忽视了胎儿的遗传因素和自 身的固有发展规律,无限夸大了 “ 外象” 的作用,以至认为胎儿 “ 见 物而化” ,“ 因感而变” ,不仅品德、 才能可因胎教而定型,甚至相 貌、 性别也可由胎教来决定,这显然是错误的。 至于一些稀奇古怪 的禁忌,如食兔肉则子缺唇,食鳖肉则子短颈,食骡肉则难产,看神 怪戏及猴戏则子貌酷肖之,等等,将所接触事物的某些特征与胎儿、 孕妇的某些疾患牵强附会在一起,都是违背现代科学的认识。
• 文王之孙成王的母亲周妃也实施过胎教,汉代学者贾谊在 «新书胎教 » 中说: “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 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的胎教
• 意思是说成王的母亲在怀孕时,不把重心偏倚一足而立,不半倚半躺 而坐,不高声大笑,一人独处不呈张狂态,发怒时也不骂人。 «大戴 礼记保傅»中也有类似记载。 古人认为,成王正是由于与文王一样在 母体内即 “ 气禀贤妣之胎教” ①,故终亦成为贤明君主。
• (3) 有关少生的主张。 中国古代 “ 多子多福” 的观念,造成多生的社 会现实。 王充依据 “ 禀气说” 指出: “ 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 他 认为,禀气的多少,由父母所决定;多生则禀气薄,少生则禀气厚。 他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主张少生,指出: “ 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 死,何则? 疏而气渥,子坚强;数而气薄,子软弱。” ( « 论衡气寿») 少生是优生的前提之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古代的胎教

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

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1。

试儿: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试儿又称试周,抓周,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在小儿一岁生日时,为其制作新衣,盥洗装饰以后,在男孩面前摆上弓矢笔纸等器物,在女孩面前摆上刀剪针线之类等物品,再加上实物和珍宝玩具,让小儿自己抓取. 32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女的命名仪式,并通过命名仪式以“吐情自纪”。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323. 胎教:是指为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而采取的早期教育措施。

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思维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334.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1)胎教的内容①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实施胎教的必要条件。

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求孕妇必慎所感②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内容可分为“饱饥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③注意环境的影响要求有四方面:“居处简静”“行坐端言”“避寒暑”“劳逸以节"(2)方法:“监督法”、“小劳法"、“瘦身法"5。

简述古代胎教的作用①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圣明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6.简述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1)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2)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3)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4)此外,也包括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7.简述《礼记·内则》中有关儿童分年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1)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学前教育史1-11章节

学前教育史1-11章节

学前教育史1-11章节第一章学前教育史一.填空题1、原始社会时期,中国的儿童公育的主要内容有生存教育,做人教育,___________,体格和军事教育。

2、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学校叫___________,它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的虞舜时期。

3、中国最早的专门的慈幼机构是西周的__________。

4、清代后期,经一些学者和社会贤达的倡导,育婴堂之类的慈幼机构逐渐具备_________功能。

5、据史籍记载,我国最早在_________时期实践胎教。

6、古代胎教重视孕妇食物外在形式,要求___________。

7、中国古代孺子室的保育人员分为教孩子为善的___________,了解孩子个性好恶而加以引导的慈母、管理孩子饮食起居的保姆和奶妈。

8、中国古代孺子室的保育人员分为教孩子为善的子师,了解孩子个性好恶而加以引导的___________、管理孩子饮食起居的保姆和奶妈。

9、中国古代孺子室的保育人员分为教孩子为善的子师,了解孩子个性好恶而加以引导的慈母、管理孩子饮食起居的__________。

10、中国古代保傅制度中,_________是“三公”的副职和辅助人员。

11、中国古代保傅制度中,“三少”是_________的副职和辅助人员。

二、选择题()1、中国最早的专门的慈幼机构出现在___________。

A.唐朝B.东汉C.西汉D.西周()2、中国第一个具有教育性质的慈幼机构出现在_________。

A.唐朝B.东汉C.西汉D.西周()3、中国最早的专门的慈幼机构是西周的__________。

A.慈幼局B.孺子室C.举子仓D.育婴堂()4、据史籍记载,我国最早在________时期曾行胎教。

A.唐朝B.东汉C.西汉D.西周()5、汉代出现了记载和研究胎教实践与理论的一系列著作,促进了我国胎教理论的初步形成。

这些著作主要有贾谊的《新书》、_________、戴德的《大戴礼记》、王充的《论衡》。

A.张华的《博物志·杂说》B.刘向的《列女传》C.孙思邈的《千金方》D.徐之才的《胎产书》()6、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专有《养胎》一篇,系统地阐述了妊娠脉象、妊娠饮食居处禁忌、胎教等问题,并且提出了________的胎教理论。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02学前教育史00402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上编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第二节古代的胎教第三节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第四节古代的蒙养教育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第二节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第二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与实施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实验与探索第四节学前教育法规的颁行第五节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三节张雪门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四节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五节张宗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至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学前教育下编外国学前教育史第七章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第一节远古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二节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三节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目录第四节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八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一节中世纪学前教育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第二节法国的学前教育第三节德国的学前教育第四节俄国与苏联的学前教育第五节美国的学前教育第六节日本的学前教育第十章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卢梭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二节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三节杜威的学前教育理论第四节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五节克鲁普斯卡娅的学前教育理论第六节皮亚杰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七节加德纳的学前教育理论上编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慈幼观念与礼俗是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组成部分。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

三、教以正,守以常
(一)坚持正面教育;重视教育者的 言传身教 (二)在教育内容上“教之以义方” (三)教以正须守以常 (四)父母教育子女时应要求一致

四、信而勿诳
在坚持正面教育过程中,家长
应守信用,不欺骗儿童。否则 儿童会效仿家长而养成不诚实 的、欺诈的坏毛病,同时也会 降低家长的威信。
欧美学前教育机构在19世 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不断出现 , 19世纪末已有相当发展,正适应 了欧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需 要。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就其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外国资本主义在
中国非法开设的工厂; 清政府洋务派官僚兴
办的工业企业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适
应这三种近代工业的需要,教育上也出现

湖北幼稚园已经附设女子学堂,招收15—35岁 的女子专门学习幼儿师范课程,这是我国幼儿 师范最初的萌芽。 张之洞开办敬节学堂和育婴学堂,培养乳媪和 家庭教师,主要为官宦之家服务。 1902年,严修创办严氏女塾。 1902年,吴馨在上海创办务本女塾。 1907年,清政府颁发《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 章程》,明确规定了师资问题。 1909年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发行《保姆传习所讲 义初集》,为我国最早的幼儿师范教科书之一, 1907年,由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印行、顾倬编辑 的《幼儿保育法》也是参考了日本、德国的幼 教书籍,选择最重要的内容编辑而成。
五量资循序与培养兴趣?一量资循序既要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要教育内容本身的特点一量资循序既要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要教育内容本身的特点?二采用儿童喜闻乐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二采用儿童喜闻乐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三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来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三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来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第三节论婴幼儿保育的原则和方法?一正本优生观?二抑爱节欲的保健观?一戒饱暖?二节嗜食?三任啼哭?四绝惊扰?五避险物第二篇中国近代的学前教育第三章清末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与制度的实施第一节章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一经济基础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经济基础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五、蒙养教育的内容与教材 1.道德伦理与礼仪规范。《弟子规》 2.初步的识字教育。“三百千”
《三字经》:南宋王应麟编写。全书采用三言韵语 的方式,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典故、名言、人物等知识。 是一部博物知识教育的启蒙读物。也是中国古代影响最 大、流传最广的经典蒙学读物。【2016年真题】
整理课件
18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四、家庭学前教育的原则 1.以身示教 2.因材施教 3.重视环境陶冶 4.爱与教相结合 5.重视趣味性的原则 6.“知子”与“均爱”的原则
整理课件
14
第三节 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
【2017年4月真题】 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儿童早 期教育的目的就是() A. 不为力事 B. 正本慎始 C. 忠孝仁义 D. 光宗耀祖
3.鼓励儿童读书进取、培养意志。《劝学》 4.启发儿童智慧的故事传说。 5.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浅近知识。《兔园册府》 6.结合歌舞进行陶冶性情。《神童诗》《幼学歌》 7.有关性理大义。朱熹的《小学》
*专门针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需要编撰的蒙学教材,最早 出现在西晋,是西晋史学家束皙编撰的《发蒙记》。
【2016年4月真题】古代家庭学前教育最主要的部分是() A.道德教育 B.礼仪教育 C.生活能力教育 D.文化教育
整理课件
15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一、蒙养教育的含义 是一种介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一种特
殊的幼儿教育组织形式。 二、蒙养教育的目的 “蒙以养正”--《周易・蒙卦》 三、蒙养教育的内容 1.培养完善其道德品质 2.保养性真 3.打好文字基础
2.五岁以下的婴幼儿的发育特点: 身体、知、情、意、自观力
整理课件
33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初 步形成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慈幼观念及实施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慈幼观念及实施
16
命名
一、尊古 二、述志 三、祈福 四、消灾 五、添寿
张氏宗谱
忠良胜金玉 逢时耀盛名 华国振家声
二、婴幼儿身体的养护
(一)“正本”优生观
1.同姓不婚 2.门当户对 3.反对早婚,主张优生、少育 4.重视胎教
(二)抑爱节欲的保健观
一、慈幼观念的发展、慈幼政令与机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
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 关系的小孩。 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与发展的需要。 作用:慈幼之政客观上保护婴幼儿健康
二、慈幼观念的发展与家庭教育
7
第一编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远古社会至鸦片战争前)
8
第一章 古代慈幼观念及实施
慈幼是中国古代婴幼儿教育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
第一节 慈幼观念的产生及原始氏族社会 的儿童公育制度
一、慈幼观念的产生
保护抚养儿童是一种天然的观念及共同责任——“本能”
二、慈幼与最古老的教育机构
“庠”
1、古代的学校 2、场所——赡养、教育 3、“公堂”——集会娱乐场所
机构。
法令:
《清朝通典﹒蠲juan赈下》 《长芦育婴堂实行简章》
15
第三节 慈幼礼俗与婴儿养护
一、慈幼礼俗
定义:P9 内容:生子;试儿(试晬);命名;满月······· 意义:虽有一定迷信成分,但是寄托了父母对于儿女的
慈爱情感和期待,期望儿童健康成长,也是古代儿童教 育和规范人生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起点。
1 .戒饱暖 2 .节嗜食 3 .任啼哭 4 .绝惊扰 5 .避险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 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
到父系氏族公社后期,教养的责任也就落在
父母身上。儿童的家庭教育替代了儿童社会公育。
• (二)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机构 儿童教育是无所谓学前与学龄的划分的。 史书记载,夏代学校叫“序”。 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


三、宫廷儿童教育制度
古代学前宫廷教育:
(一)君主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保傅制度 (三)“三母”制度


第四节
古代的胎教
•1、识记:胎教的内容与方法 •2、领会:中国古代胎教的作用与目的 •3、应用:对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评价
• •
第四节
古代的胎教
一、胎教的实施与演进 (一)、早期胎教的实施 1、《列女传》的记载 2、《新书.胎教》的记载 3、《韩诗外传》的记载 4、《青史氏之记》的记载

(五)早期的知识教育 1、早期知识教育的内容(识记) (1)语言教育
• •
• •
• •
(2)识字教育
(3)计算 (4)自然常识


(五)早期的知识教育
•2、神童教育:
• • 中国古代,少数有良好天赋又有良好 的严格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便被培养成 “幼慧”儿童或“神童”。历代朝廷都非 常重视. • 出类拔萃的早慧儿童,采取措施,对 神童加以选拔任用。
•对封建社会胎教的评价(识记)
• • 1、限于科学认识水平的低下,特 别是对胎儿生理心理发育缺乏系统的 科学研究,因此胎教理论和措施中有 不少非科学的东西。 •
•对封建社会胎教的评价:(识记)

•“外象内感”理论,强调客观环境对胎儿 的决定性影响。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但过 于绝对化,忽视了胎儿的遗传因素和自身固 有发展规律。无限夸大了“外象”作用,以 致认为胎儿“见物而化”,“因感而变”, 不禁品德,才能因胎儿教而定型,甚至相貌、 性别也可由胎教来决定,这显然是错误的。 •
“三少”是“三公”的副职和辅助人员。

三、宫廷儿童教育制度 • (二)三母制度:
“三母”:子师、慈母、保母合成“三母”。 子师主要负责对太子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 慈母要根据太子的需要,供给衣食和其他所需; 保母负责安置料理睡眠。 在宫内,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 导太子、王子的职责。他们共同承担教养太子的 任务。

• •
第四节
古代的胎教
二、胎教的作用和目的
• 胎教的作用: • 胎教是指孩子未出生以前的教育,是生 命还处于胚胎时期,通过母体的影响实现的。 这是人的早期教育的起始阶段,它体现了中 国"正本慎始"的思想传统,希望给孩子出生 后的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给其将来的 发展起一个好头。
胎教的目的:
1、才德过人 2、健康长寿 3、形貌端正 4、选择男女

•思考题:

•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社会公育:
1 识记: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 2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
第二节
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 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母系大家庭,经济基础是原始 公有制,实行共产制家庭经济,一对配偶的个体家庭尚 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存于母系家庭公社,公社中所有 成员,共同劳动,平分财富。抚养孩子是公社的责任, 对儿童实行的是公养公教。
(四)初步的道德教育(识记)
1.自幼培养正确的志向 2.鼓励自幼行善积德 3.要求自幼养成诚实无欺的品德 4.礼让
(四)初步的道德教育(识记)
பைடு நூலகம்
幼儿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树 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养成一 些良好的道德习惯。
(四)初步的道德教育(识记) • • • 1、培养志向 2、教以孝娣 3、勤俭耐劳 4、诚实无欺 5、行善积德 6、礼貌谦让

• •
第四节
古代的胎教
一、胎教的实施与演进 (二)、古代胎教的发展演进 1、隋代以前的胎教理论 2、唐代以后的胎教理论

• •
第四节
古代的胎教
一、胎教的实施与演进 (三)、古代胎教的经验及局限 1、高度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2、高度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 影响 3、高度注重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4、胎教即母教


第三节 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

• 二.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 1、巩固政治统治,明君与昏君。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人. 天子也,言天子有善,则兆庶获其利。 • • 2、加强早期教育,人们认识到后 天的教育和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三、宫廷儿童教育制度
(一)保傅制度: • 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 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道德、 知识、身体训练,即为保傅制度。 这些人员称师、保、傅, “三公” : 太师、太保、太傅 “三少” : 少师、少保、少傅
主要内容
• •

上卷 下卷
中国学前教育史 外国学前教育史

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
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 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
主要内容
• •

上卷 下卷
中国学前教育史 外国学前教育史
•对封建社会胎教的评价:(识记)
• • 2、禁忌:食兔子肉则予缺唇,食鳖肉 则予短颈,食驴肉则难产,看神怪戏及猴戏 则子貌酷肖之等等,将所接触事物的某些特 征与胎儿、孕妇的某些疾患牵强附会在一起, 都是违背现代科学的东西。

第五节
古代儿童教材
一、儿童教材及其发展 • 比较著名的教材: • 有《仓颉篇》、《爰历篇》、《凡将 篇》、《急救篇》、《三字经》、《百家 姓》、《千字文》等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书言故事》、《日记 故事》、《蒙养图说》、《二十四孝图说》 等
•三、 胎教的内容与方法:(识记) •(一)胎教的内容: •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与陶冶; •2注重饮食影响与调摄; •3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 •4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
•三、 胎教的内容与方法:(识记)
• (二)胎教的方法: • 1、监督法:主要是用于宫廷之中; • 2、小劳法:指孕妇要参加一些轻微的 体力劳动或一些户外活动; • 3、瘦身法:使胎儿在母腹中长得不过 于肥胖。
充分利用历史资源,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更好 地为现实教育事业服务.

3、 激励我们发展中国的学前教育事业。
• 了解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传统,把握学前教育发 展的国情所在。 • 4. 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个人素质。
“读史使人明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 ——英国哲学家 培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名臣 魏征

•二、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的意义、目的
• • (一) 儿童家庭教育是齐家治国的基础
(二)获取功名,光耀明媚
( 三)立志做人,休养品德
三、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前教育计划
1、按年龄安排的学前教育计划
(1).《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2).古代学前教育无统一的和明确的年龄划
•二、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儿童公育机构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
•学校叫“庠”。史书上的记载和解释都说 明。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识记)
第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形式实行儿童公育。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虽然简单, 但却多样。 第三,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四,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


三、学习方法
教学为主,自学为辅。
• • • •
1、同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评价 2、史论并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的联系 4、比较研究法的运用


三、学习方法
学好的条件: 1.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作指导。 2.要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还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来阅读史料。 4.还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联系现实的能力。
•第三节 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
• 一、宫廷儿童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早期教育中的宫廷教育史是家庭教 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教育,这种教育不具有普 遍性,但在当时社会确有相当的影响。
•第三节 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
• 一、宫廷儿童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主要对象:处于学前年龄的王子为教养对象。 教师: 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
三、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前教育计划
1、按年龄安排的学前教育计划
古代没有严格的按年龄分期与知识深浅划分阶 段的学校教育体系,只有小学与大学的划分,小学 没有统一的教育体系,只有民间自办的小学或宫廷 办的宫廷小学,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不一。
三、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婴幼儿身体的养护 (识记) 我国古代婴幼儿养护的主要经验是:

(按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 教育制度史 教育思想史
二、参考资料
喻本伐编著《中国幼儿教育史》,大象出版社(郑州)2000年11月 版。 何晓夏等《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 年版。 乔卫平、程培杰《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版。 李定开《中国学前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 版社1989年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杜成宪、王伦信著《中国幼儿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