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件:第四单元 单元写作 用心品读 锤炼语言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件:第4单元 16 琵琶行(并序)
(6)使快弹数曲。(省略句)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极为广泛。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诗歌创作 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 3 000 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明年 秋 ..
第二年。 古义:________
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 长句 .. 古义:“因此作”,是连词“因此”和动词“为”构成两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歌行体 歌行体,诗体名。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 正式形成于唐代。这类诗歌的基本特点是:篇幅一般较长,内容较为充实, 保留了汉魏乐府诗的叙事特点,用韵自由,音节、格律不限,平仄不拘;句 式灵活,富于变化,一般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九言。人们称这种 从古诗演化出来的,以长歌浩叹为主要特征的诗叫作歌行体。标志着这种诗 体正式确立的代表作是骆宾王的《帝京篇》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刘希夷 的《代悲白头吟》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在……中心。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指小心、留神。 (7)铁骑突出 刀枪鸣 ..
奔突而出。 古义:_________
今义:指鼓出来或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8)整顿 衣裳起敛容 ..
整理。 古义:_________
今义:指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 (9)弟走从军阿姨 死 ..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琵琶行(并序)》课件(共27张PPT)
• 诗前小序写了什么内容?对全诗 有何作用?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 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 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2.小序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 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020/7/29
5
用一句话概括诗节内容
⒈江头送客闻琵琶 ⒉江上聆听琵琶曲 ⒊歌女倾诉身世苦
⒋同病相怜伤迁谪 ⒌重闻琵琶青衫湿
2020/7/29
• 那“弹者”究竟是谁?不仅诗人发问,读者也急欲知道,但是 ,琵琶女不仅“欲语迟”,而且不肯露面,这让读者心中更添 了一层悬念。为下文写琵琶女出场蓄势。
2020/7/29
10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琵琶女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来,“千呼万唤”出来之后还 用“琵琶半遮面”,写出了她的羞涩神情,反映出她此时的 复杂心理:一方面自惭身世,抑郁不平;另一方面对于别人的 盛情邀请既有所顾忌又不好拒绝。 • 表现了她不愿意见陌生人又不好不见的不安与局促,为下 文写琵琶女的身世作铺垫。
(互 文)
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 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
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琴技 高超
2020/7/29
9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寻声暗问”,写出了听者因被乐声吸引而急欲见到弹奏者 的迫切心情,从侧面写乐声的感染力。从诗开头的环境描写 所营造的氛围来看,琵琶声或许是凄苦的,“暗问”,也暗含 了对弹奏者的同情和关注。“迟”,迟疑,写出了琵琶女犹 豫不决的心理。
2020/7/29
11
第二次(明写详写) 江上聆听琵琶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序曲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ppt1(3份) 粤教版1
趾 ) 址 )
边jiānɡ( 疆 jiānɡ( 僵 jiānɡ( 缰
) )化 )绳
荣yù (誉 nɡ(誊 té n( juà 眷
) )写 )恋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字形小贴士
栏 目 链 接
②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________,是保 机制 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预 习 检 测
5.积累名句 (1) 日 月 之 行 , 若 出 其 中 。 ________________ , 星汉灿烂 ________________ 若出其里 。 (2) 天 接 云 涛 连 晓 雾 ,
预 习 检 测
3.解释词义
(1)
好
大
喜
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 浮夸的作风。 __________________
(2)
面
目
全
非
:
栏 目 链 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谓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变化很 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为贬义。 (3) 沧 海 桑 田 :
栏 目 链 接
探 究 与点拨 (2)合理的说明顺序。
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
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 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 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 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课件:第四单元 单元写作 用心品读 锤炼语言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涨潮落,
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
颗丹心,早已载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若无意气,他
们又怎会有如此壮举? (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2)陈述句、疑问句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精心设计问句,可以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反问句,更有加强语气,引人深思的作用。 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有同学选择的答案竟然是“悄悄走开”!为什么?为 什么他们要抛弃他们赞赏的助人为乐的品质?试问,在复杂的社会里,还 有什么人能像学生这般纯洁?在茫茫人海中,还有谁比我们青少年更热诚, 更有同情心?但是,为什么,就连他们也做出了如此卑怯的选择? (优秀作文《请不要“悄悄走开”》)
具有表意准确、周详、严密、细致的表达效果,便于用来精确地说明事实,
多,容易造成急促的气势;便于用来描写人物的对话,或用来表达激烈的
情绪、强烈的感情等。
2.短句变长句。其步骤有二:第一步,找到主、谓、宾语的核心词;第二
步,把有关内容按照它们的逻辑关系由主到次、由内到外依次安臵在恰当
恰当位臵上。 3.长句变短句。长句变短的方法有二:一是外移,就是把句子中心语的 附加语分离出来,移到句子主干之外,明确主语后让它们独立成句。二 是重写,就是把长句的内容要点加以分解,重新组合成短句。 要注意的是,不论是短变长,还是长变短,原句的意思不能改变。 三、衔接与呼应 文章是缀句成篇,要使这看似一个个独立的句子成为一个整体且表达完 整的内容,它们连接,包括意思(语义)和语气(衔接、 呼应)两个方面,前者与思路和文章结构有关系,这里只谈如何使语句前
文本借鉴 1.用词贴切 选用形象、新鲜的词语来表情达意。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绿”、“闹”,形象传神,渲染出无限春意,盎然生机。 2.句式灵活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6课 琵琶行(并序)精品课件 粤教版必修3
5.第2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结尾,有什么作用?
提示:从侧面烘托(hōngtuō),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 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第二十五页,共42页。
6.如何理解“醉不成欢惨将别”中“惨”的含义? 提示:①自然环境:秋的寒意,又值夜晚。一个“秋”字境界 全出。秋风、秋声、秋色(秋意)与夜联系起来,自然出现了一个秋 夜阴冷、凄凉的境界。②官场境况:直言(zhíyán)被贬,失意谪居 ,又送别好友,更是冷落寂寞,心情压抑。与自然环境一起奠定全 诗的基调。再加上喝酒没有音乐作伴助兴,于是心情很不愉快,怀 着凄凉的心情同朋友道别,见到的只有寒江冷月,即“惨将别”。
第三十页,共42页。
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 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zhèyàng),既能使人 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 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 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第二十六页,共42页。
7.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描写了几次有 关琵琶女的演奏?
提示:共写了琵琶女的三次(sān cì)演奏。①第一次:“忽 闻水上琵琶声”,只听见琵琶声(暗写,未见其人),“寻声暗问 弹者谁”,见人听琴的急迫心情(侧面烘托琴技);②第二次:邀 见琵琶女,琵琶女再弹琵琶(明写、详写),琵琶女自叙身世,诗 人述“迁谪意”感情相通(点明题旨);③第三次(sān cì):成知 音三弹琵琶(明写、略写),“却坐促弦弦转急”“江州司马青衫 湿” (照应题旨,侧面烘托)。
在夜里 (在yè梦l中i)
敲碎
重: 看重 轻: 轻视
2018版高中语文第3单元小说(2)单元写作导学案课件粤教版必修4
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他被迫娶薛宝 钗为妻,终因双方思想不同,且无法忘怀精神上的伴侣林黛 玉,婚后不久,宝玉就出家当和尚去了。
【运用方向】 觉醒 选择 名与利 追求自由 屈服 与反抗 先驱者的抗争
【运用示例】 名利是场,名利是网,几多较量,几多迷茫。名利是帆, 名利是樯,几多奋斗,几多沮丧。“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 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的确,许多人在名 利场上失掉了理智的指南针,陷入了名利的漩涡,结果越陷 越深,难以自拔。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但是,名 利虽然做了一切恶事,而很多好事也是由名利而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失街亭》中的马谡固执狂妄,不听劝告, 致使兵败被斩。 问题(2) 联系给定的话题,根据《失街亭》的相关情节, 想一想你准备拟定一个怎样的作文题目。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马谡的悔过书》、《兼听则生,固执则 亡》。
承担的责任。诸葛丞相此举,令多少掌权者、执政者汗颜自 愧。当是与非、情与理冲突的时候,也正是拷问一个人灵魂 的时候。天理昭昭,法网恢恢,法情之间一杆秤,是非曲直 后人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多少人从历史 中读懂了处世之道。
5.点击素材——《棋王(节选)》 小说不仅表现了主人公王一生的精湛棋艺,更极力弘扬 了一种“棋道”,进而以“棋道”悟“生道”,寻觅一种“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追求精神和拼搏精神。小说中“不做俗人 ,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 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 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这些话,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 【运用方向】 棋道 拼搏进取 人生如棋 【运用示例】 人生如棋,当然要当好棋子。同样一块木材,可能被制 棋师制成不同的棋子,这纯属偶然,但也如人生机遇,一生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ppt(课件+习题,13份打包) 粤教版1
三、阅读课文第 3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所守或匪亲 “________”通“________” 答案:“匪”通“非”,不是
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侧身西.望长咨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作状语,向西
二、阅读课文第 2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使人听此凋.朱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动用法,使……凋谢 (2)砯崖转.石万壑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动用法,使……滚动
4.“但见悲鸟号古木”以下四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四句描绘了洪荒丛林中悲鸟的号鸣和月夜子规的啼叫,增添 了旅人的悲凉孤独之感,也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实难于上青天。这里 用自然环境气氛烘托人的主观感受,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 法。
[分析概括] 6.开头四句极言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开头四句是全文的总纲。开篇即连用三个叹词,强烈的咏 叹凭空而起,震撼人心,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切入正题。
◎名家视角 王运熙、杨明:《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 言夸张。全诗色泽光怪陆离,动人心魄,充分显示出积极的浪漫主义 的特色。诗人从各个角度摄取画面,多方面突出蜀道之险。其结构则 回旋往复,又层次井然。诗的句式多样,参以散文句法,节奏鲜明而 富于变化。
高二语文配套课件单元写作规划4(粤教版必修3)
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
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这些变形,包括改变词性、颠倒词序、 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 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技巧点拨】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品语义 要读懂诗歌类材料,首先要学会品语义,把握“诗家
语”的一些特殊性:诗歌常对语言进行变形,在语法上主要
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以增强语言 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美。
2.抓意象,抓关键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语言的含蓄美,也 多体现在诗歌所描绘的意象中。这些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或
指代性,审题时,我们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体会,捕
来的磨难、难
堪,有勇气继 续走进阳光。
挥去暗淡的光影,任一捧清泉映照内心的
尘埃,于自己,是明朗和温暖的。所谓 “见贤思齐”不过是看清了美好的品质并 心向往之。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 食,非醴泉不饮,人性向善,正如喜欢寒
冷中极欢腾的火光。
纵使自己不是完美的,纵使自己 依旧是丑小鸭般的卑微着,但谁阻碍 承认人生的 缺陷与不完美 —到之处, 即如泉水浸岩,叮咚清脆, 荡涤心间。
看太阳,而一旦天光熄
灭,我也仍将歌唱 。 我要 歌颂太阳,直到人生的最 美时光!
固然有美中不足,固然达不到至善至美,但美好的品质 不能被阴影遮掩,正如一个纯真的微笑足以拂去晦暗的心 情,不畏惧光明,尽管它凸显我们晦暗的一面;不逃避高 大,尽管它印证我们渺小的一面,青青河畔之草,于苍茫天 空下谱写“绵绵思远道”的思情。这举止,近乎微茫,但情 意,却已在浩渺天空下被播洒。
朵朵花儿绽放,颜色纷繁,于阳光下各具情态,那样鲜
活的生命,谁会在乎它的花朵是否沾染过泥淖?丑小鸭灰色 的过去,又如何掩盖得了白天鹅的瑰丽? 岁月积淀,品质凝结,日臻完善自我,沐阳光,采撷其 温暖,糅合成内心的绵软的情感。心灵愈宽广,生活的土壤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ppt(课件+习题,13份打包) 粤教版2
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句式:被动句 译文: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 在动词“学”后 译文: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
二、阅读课文第 1~2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理解词句]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曲终收拨当心画. “________”通“________” 答案:“画”通“划”,用拨子划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使明显;使超过一般。 答案:古:突然,发出。
⑤话,名词
(2)命 ①遂命.酒________ ②命.曰《琵琶行》________ 答案:①叫,吩咐,命令,动词;②取名,动词 (3)因 ①因.为长句________ ②因.利乘便________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________ 答案:①副词,于是;②介词,趁着,就着;③介词,经由,通 过
(3)转徙于江湖间。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 状语。“于”相当于“在”。 译文: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 (4)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句式:省略句“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译文: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
粤教必修三第四单元《琵琶行》原创课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两人此刻境遇的共同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请根据乐曲的起伏变化,对它 进行相应的划分
调弦校音——珠落玉盘——幽咽 冷涩——凝绝暂歇——银瓶乍 破——曲终裂帛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琵琶女是带着满腔幽怨在弹奏 的,诗人是带着失意的耳朵 来听的,这音乐的曲折回环 ,其实也是琵琶女和诗人内 心感情的跌宕起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请大家根据人物的经历,乐曲 的变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测 一下乐曲背后琵琶女复杂的 感情变化。可任选一句自己 有感触的来分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如果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 ,诗的结尾似乎太仓促, 是否应该修改或在添加一 些什么?若不,请说明原 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序”中点明内心的句子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根据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时的心情
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 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 ?为何?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根据第三段概括琵琶女的经历以前:色艺双绝 众星捧月
现在:年老色衰 独守空闺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 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 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 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 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她内心在想些什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吊白_居_易_ 唐.李忱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根据第四段,概括诗人的经历
以前:高居朝堂 诗酒流连,
兼济天下 丝竹不绝
现在:谪居僻壤 有酒无乐,
独善其身 不闻丝竹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 粤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单元写作导学案 课件
【运用方向】 谎言 胆识 蔑视皇权 历史的真实 悲剧英雄 见仁 见智 【运用示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 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
当然不是。 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
单元写作导学案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单元写作导学案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5
2.点击素材——《蜀道难》 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 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 的难行,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托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单元写作导学案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6
单元写作导学案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9
4.点击素材——《宋词四首》 本课中的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他们的人生经历、 他们精美的诗词名句,深深打动了读者,虽穿越千年却耳熟能详,成 为高考写作时的经典素材,出现在一篇篇的高考优秀作文中。
单元写作导学案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10
第四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一 单元文本素材运用 二 单元写作训练定向
1.点击素材——《唐诗五首》 唐代的许多诗人,以及唐诗中诸多的名句,运用在平时和高考的作文中, 能为我们的文章增光添色。
单元写作导学案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3
【运用方向】 唐之风 文化传统 大家气象 【运用示例】
单元写作导学案 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28
问题(2) 请阅读下面两处描写“愁”的佳句,并分析其中的奇妙所在。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②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 玉案》 提示 ①“愁”用船来载,化抽象为形象,把无形之愁写得真实可见, 突出了愁之多、愁之重。 ②“若问”一呼,“一川”三句作答:“烟草”连天,喻愁之大;“柳 絮”飞扬,喻愁之乱;“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断。三个比喻将不 可捉摸的感情转化为可见的实景,抒前人所未发,新颖精巧。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ppt(课件+习题,13份打包) 粤教版5
[分析概括] 4.本文是叹世,那么,作者感叹时世的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借历史事件(“项废东吴”、“刘兴西蜀”)表明兴衰成 败,是非恩怨,不过是一场梦,表现了诗人蔑视封建统治者争夺功名 之意。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pǒ)测。 (3)“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 世事的态度。
[分析概括] 3.曲中“杨花雪”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 4.“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图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飞絮的杨花,描绘了一幅感伤凄迷的氛围。运用了“以景 衬情”的表现手法。
[辨析筛选] 5.对本文构思巧妙的理解,评述有误的一项是(B) A.前五支曲子写“我”在高祖还乡时所见,后三支曲子写 “我”所想。 B.作品通过一位熟知刘邦底细的乡民来揭刘邦的老底,正表现 了这种揭露是真实可信的,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C.本曲采用漫画化的夸张手法来描绘乡里郑重其事地准备迎驾 的景象,高祖还乡的庄严盛大场面和刘邦的倨傲作态,正是为了使这 个封建帝王毫无神圣可言。 D.这套曲子中的“我”,是作者实现作品立意和施展讽刺技巧 的凭借,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关键。
◎上下求索 这套曲子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在元散曲中还是不多见 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具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呢? [探究思路] 审清题干,明确方向→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举例分析人物形象 [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册教案(word版,33页)
第一单元感悟自然一、活动目的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诗意情怀,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2、掌握多种描写技巧,学习用游记体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二、活动中心:感悟自然,亲近自然。
三、活动方式1、成立小组: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9人左右,推举一个小组长,分小组活动;2、制订方案:每个小组按“活动指引”进行规划,要求可行性与创造性结合;3、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个活动记录本,记录别人的言论和自己的思想,发言的提纲等,活动结束上交。
四、活动时间:8个课时。
第一至四课时一、活动主题:欣赏大自然的声、形、色、味,感悟自然之美;了解自然的人文内容,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从人与动物的关系变化中,思考自然生命的发展变化。
二、活动过程:(一)研读《瓦尔登湖》1、问题探究:⑴速读课文,找出道出瓦尔登湖总体特点的词句,看看文章怎样体现这些特点。
【深邃和清澈(或清亮、深碧)】⑵课文对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细致入微。
把有关的描写找出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⑶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2、总结,谈体会。
(二)研读《黄山记》1、问题探究:⑴速读文章,谈谈文章怎样描写黄山山峰、云海的。
⑵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⑶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⑷第二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⑸第二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2、总结,谈体会。
(三)研读《巩乃斯的马》1、问题探究:⑴找出文中有关马奔跑的两个典型场面,体会其中所融入的作者的情感。
⑵作者在对马的描写和赞美中寄托的怎样的人生理想?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教益?2、总结,谈体会:马和其他一些充满力与美的动物,历来是艺术家钟爱的表现对象。
广泛欣赏此类题材的艺术作品,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思考不同的艺术种类在表现动物之美时有什么异同之处。
(四)组织一次游览活动:1、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全部感官,去捕捉大自然的美,发挥想象和联想,想想自然美景哪些与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的经验知识相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其语言都很整齐。所谓排比,就是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词、短语或短句,组合在
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如“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
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 一段,可以说语言文采飞扬,排比句式使语意连贯延伸,更给人以赏心悦 目之感。 2.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排比句中的变化。它一是指重复,具有强调或呼 应的作用;二是指字眼的变化或句式的变换。 3.整齐中求变化。句子的整齐中求变化又有三种情况。一是替换词语,如 “向往”可用“希望”、“仰慕”等词替代;二是变换句式;三是巧排序。 二、句子的松与紧 1.关于句子的“松”与“紧”。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价值 和适用范围,自然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西方修辞学里的“松句”与“紧
后呼应、流畅的问题。语句的衔接有三种形式:重现、称代、省略。①重 现,就是同样的词语或类似的词语反复出现,也可以是同义、近义词语, 或母项下的子项的出现 (比如“脸”和“眼睛”“鼻子”等),起到呼应的 效果。重现体现着语义的前后联系。②指称,就是使用代词进行前后的衔 接,具体一点就是在后面的句子里用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等词语去替代前 句中所出现的词语。③省略,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使上下文的 关键信息直接衔接,省略掉一些信息,让句子紧紧地粘合在一起。 2.一篇之中的衔接与呼应。句与句之间要搞好衔接与呼应,段和段之间, 乃至一篇文章之中也要搞好衔接与呼应。段与段之间用语言衔接常用的有 三种类型。第一,使用衔接性词语衔接。用于衔接的词语很多:如表现肯
定的语气词有 “ 是啊 ”“ 不错 ”“ 当然 ”…… ,表序列的有 “ 第一、第 二……其一、其二……首先、其次……”,表递进的有“再说、再者、更 有甚者、推而广之……”。第二,使用过渡句衔接。利用句子衔接又可分 两种情况:①在上下两段话题不变的情况下,组织一个句子,使下一段内 容是上一段内容的拓展和延伸;②在上下两段话题发生转换时,过渡句最 好是上半句接应或概括上段,下半句引出下段或点出下文的话题。第三, 使用过渡段衔接。遇到篇中重要的层次转换,可以使用过渡段。过渡段前 几句总结概括前文内容,后几句转换到下一层意思。
文本借鉴 1.用词贴切 选用形象、新鲜的词语来表情达意。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绿”、“闹”,形象传神,渲染出无限春意,盎然生机。 2.句式灵活
技法指导
(1)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等灵活搭配,语言就会变化多姿,表现出一 种参差错落、灵动自然之美,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涨潮落,
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
颗丹心,早已载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若无意气,他
们又怎会有如此壮举? (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2)陈述句、疑问句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精心设计问句,可以激发读者的阅
一、整齐与变化
1.整齐。汉语讲究整齐,整齐的核心是对称,其在语言运用中的表现就是
对偶与排比。所谓对偶,就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
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
来节奏铿锵,便于记诵。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很多就是很好的对偶,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
(3)反问句,更有加强语气,引人深思的作用。 试问:天下豪杰,哪一个不经历任何坎坷、不经受任何挫折、不克服 任何困难就可以扶摇直上、一举成才? (傅锋《立志成才》) 为了强调所阐述的道理和所作出的判断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作者 选用的是一个反问句,是因为反问句有突出和强化论点的作用。 (4)要发挥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的作用。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 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读兴趣。反问句,更有加强语气,引人深思的作用。 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有同学选择的答案竟然是“悄悄走开”!为什么?为 什么他们要抛弃他们赞赏的助人为乐的品质?试问,在复杂的社会里,还 有什么人能像学生这般纯洁?在茫茫人海中,还有谁比我们青少年更热诚, 更有同情心?但是,为什么,就连他们也做出了如此卑怯的选择? (优秀作文《请不要“悄悄走开”》)
具有表意准确、周详、严密、细致的表达效果,便于用来精确地说明事实,
多,容易造成急促的气势;便于用来描写人物的对话,或用来表达激烈的
情绪、强烈的感情等。
2.短句变长句。其步骤有二:第一步,找到主、谓、宾语的核心词;第二
步,把有关内容按照它们的逻辑关系由主到次、由内到外依次安置在恰当
恰当位置上。 3.长句变短句。长句变短的方法有二:一是外移,就是把句子中心语的 附加语分离出来,移到句子主干之外,明确主语后让它们独立成句。二 是重写,就是把长句的内容要点加以分解,重新组合成短句。 要注意的是,不论是短变长,还是长变短,原句的意思不能改变。 三、衔接与呼应 文章是缀句成篇,要使这看似一个个独立的句子成为一个整体且表达完 整的内容,它们之间就必须衔接与呼应好。 1.句子之间的衔接与呼应。语句的连接,包括意思(语义)和语气(衔接、 呼应)两个方面,前者与思路和文章结构有关系,这里只谈如何使语句前
句”,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长句与短句。长句是指所含词语多、结构复
Hale Waihona Puke 杂、形体较长的句子。其特点为:句中并列成分或者修饰、限制成分较多, 严密地阐述事理,细致地描写景物,细腻地抒发情感。短句是指所含词语 少、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其特点为:句中修饰、限制、并列的成 分较少,短小活泼,结构简明,常带口语色彩。它句式短小,语音停顿较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用心品读 锤炼语言
训练目标 明确语言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学会锤炼作文语言的方法。
知识链接
古人在写诗作文时,特别讲究锤炼语言。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一诗中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关贾岛的推敲的故 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他的《题诗后》中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读来更让人体会到诗人锤炼语言的辛苦。今人也特别重视语言的锤炼,唐 弢就专门写了《作家要铸炼语言》,大声疾呼作家要铸炼语言。 语言的修改与锤炼有两个层面。一是纠正、弥补自己的失误;二是打磨、 润色,提炼和完善。 接下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语言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