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通用版)中考化学 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 巧学离子的形成与符号书写(含解析)
初中的化学离子知识点梳理
初中的化学离子知识点梳理化学离子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化学反应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离子可以是正电荷的阳离子,也可以是负电荷的阴离子。
初中化学中的离子知识点梳理如下:一、离子的概念及特点: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通过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带电荷的物质。
离子有正负之分,正离子带正电荷,负离子带负电荷。
离子的电量等于其所得或失去电子的个数。
二、离子的命名及公式:1. 阳离子通常按照元素名称命名,如钠离子Na+、铵离子NH4+等。
2. 阴离子通常以元素名称末尾加上“-ide”表示,如氯离子Cl-、氧离子O2-等。
3. 多原子阴离子需要记忆其特殊名称和公式,如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等。
三、常见离子的性质及用途:1. 钠离子(Na+)是一种常见的阳离子,在食盐中起重要作用。
它具有导电性、可溶于水等特性,可以在冶金、玻璃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氧离子(O2-)是一种常见的阴离子,对于生物体呼吸和燃烧过程有重要影响。
氧气中的氧离子也可以用于刺激和灭菌。
3. 氢离子(H+)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离子,是酸性溶液中的主要离子。
它与氢氧根离子(OH-)结合形成水分子,在酸碱中起到调节pH值的作用。
4. 硝酸根离子(NO3-)广泛用于肥料和火药的制造,同时也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5. 硫酸根离子(SO42-)可以用于制造肥料、制酸和脱色剂等。
四、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1. 离子之间的化学结合形成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的特点是由离子构成的晶体,在固体状态下往往具有高熔点和高沸点。
2. 离子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离子之间通过交换离子而改变组成。
例如,硝酸铜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铜和硝酸钠。
3. 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的吸引力是离子之间反应的主要驱动力。
离子之间的吸引力越大,离子化合物的稳定性就越高。
五、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离子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盐在食品中用作调味剂;肥料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水处理领域用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中的杂质等。
初三化学离子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离子知识点总结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初三化学课程中,离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化学反应中离解出来的带电粒子。
离子的形成、性质、离子方程式等都是初三化学的核心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三化学离子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离子的概念离子是原子或分子中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有电荷的粒子。
离子根据带电的正负可以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离子,通常是通过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的。
而阴离子是带负电荷的离子,通常是通过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的。
二、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通常发生在化学反应中。
化学反应中,某些原子或分子因接受或者捐赠一个或多个电子,从而形成离子。
例如,钠(Na)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一个带正电荷的钠离子(Na+)。
氯(Cl)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后,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氯离子(Cl-)。
这样,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氯化钠(NaCl)。
三、离子的性质离子具有以下一些性质:1. 离子在溶液中电离:离子在溶液中可以解离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例如,氯化钠在水中溶解时,离解成钠离子和氯离子;2. 离子容易与其他离子或分子相互吸引或排斥: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互相吸引,形成离子晶体;带相同电荷的离子互相排斥;3. 离子可以在电场中导电:因为离子带有电荷,它们在电场中运动,导致物质具有导电性;4. 离子的合成和分解反应:离子可以通过合成反应合成新的物质,也可以通过分解反应分解为原始的离子。
四、离子的命名离子的命名有一套规则,主要是根据原子或分子的化学式进行命名。
通常,金属元素形成的阳离子使用原子的元素名加“离子”来表示。
例如,氯离子(Cl-)是氯元素(Cl)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
而阴离子则在原子或分子名字后面加上“-ide”。
例如,氧化物离子(O2-)是氧原子(O)获得两个电子形成的。
五、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描述离子反应的一种化学方程式。
在离子方程式中,只包含参与反应的离子及其状态变化。
初中化学《离子》知识点归纳及其典例导析.doc
初中化学《离子》知识点归纳及其典例导析初中化学《离子》知识点归纳及其典例导析
离子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掌握离子的形成和离子的表示方法;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能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判断粒子的种类;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电子层
核外电子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精品-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讲练:巧学离子的形成与符号书写
中考化学复习备考精品资料巧学离子的形成与符号书写一、离子1. 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 形成元素的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都有一个趋势:通过得失电子使自己的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3. 分类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一般由原子失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一般由原子得电子形成。
4. 符号书写离子符号的主体是元素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数字和正负号,用来表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量和正负。
书写的基本规则是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例如:Mg2+。
注意:当离子所带电荷为1时,1可以省略不写,直接用正负号表示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如Na+、OH-等。
二、离子与其它粒子的区别与联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电性不显电性带正电带负电性质一般情况下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容易得失电子因电子层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故一般情况下性质比较稳定相互联系2. 注意粒子与离子的区别(1)粒子并不等同于离子,粒子的范围更广泛,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等,则离子只是粒子的一部分。
(2)原子变成离子时,由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3)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并不一定是离子,所以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粒子也并不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例如:和,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但核内质子数不同,一个是氖原子,一个是镁离子,所以它们不是同种粒子,化学性质也不一样。
3. 原子转化为离子后的变化(1)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变化的是其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没有变化,所以元素种类保持不变。
形成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等于该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的电子数。
(2)原子转化为离子,电子层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①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后,少了一个电子层;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
注意: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两种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初三离子知识点总结
初三离子知识点总结一、离子的概念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者分子,它们通过失去或者获得电子而形成带电荷的粒子。
通常来说,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原子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
离子通常在固态中存在,比如盐分就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的。
由于离子带有电荷,因此它们在外磁场中会受到电磁力的影响。
二、离子的形成1. 正离子的形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比如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离子。
通常来说,具有活泼性的金属元素会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
这是因为金属元素的外层电子较少,失去一个或者几个外层电子可以使得原子变得稳定。
2. 负离子的形成原子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比如氯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形成Cl-离子。
通常来说,非金属元素会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
这是因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具有较多的外层电子,获得一个或者几个外层电子可以使得原子变得稳定。
三、离子化合物离子可以组成离子化合物,比如氯化钠(NaCl)。
在氯化钠中,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离子,氯原子获得这个电子形成Cl-离子。
这些带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形成了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通常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在水中能够解离为离子。
四、离子的特性1. 电荷性质:离子带有电荷,正离子带正电荷,负离子带负电荷。
2. 溶解性:离子化合物在水中能够解离为离子,因此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3. 导电性:由于离子带有电荷,它们在溶液中能够导电。
4. 晶体结构:离子化合物通常具有晶体结构,其中正离子和负离子以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在一起。
五、离子的应用1. 治疗疾病:离子在医学上被用于治疗疾病,比如利用钾离子来调节心脏功能。
2. 工业应用:离子在工业上被用于电解制备金属,以及用于生产化学品等。
3. 水处理:离子交换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方法,利用具有特定电荷的树脂来去除水中的离子杂质。
4. 燃料电池:离子在燃料电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帮助实现能源的转化。
六、离子的研究1. 离子与生物学:离子在生物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调节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可以影响细胞代谢。
初三关于化学离子的知识点
初三关于化学离子的知识点化学离子是化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学习化学离子的知识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本文将逐步介绍初三学生需要掌握的关于化学离子的知识点。
1.原子与离子化学反应中的原子可以获得或失去电子,从而形成带电的离子。
当一个原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时,它将带有正电荷,并被称为阳离子。
相反,当一个原子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时,它将带有负电荷,并被称为阴离子。
2.离子的符号表示为了方便表示离子,化学家使用带电离子的符号。
阳离子通常用原子符号后跟上带正电荷的数字来表示,例如,氢离子为H+,钠离子为Na+。
阴离子通常用原子符号后跟上带负电荷的数字和一个负号来表示,例如,氯离子为Cl-,氧离子为O2-。
3.离子的价态和离子键化学元素的原子可以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来达到稳定的电子结构。
原子的电子结构决定了其离子的价态。
当金属元素失去电子时,它们将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这些离子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离子键。
离子键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
4.离子化合物离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的特点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的晶体结构。
离子化合物通常具有高熔点和高沸点,并在溶液中能够导电。
5.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命名化学离子的命名遵循一定的规则。
阳离子的命名通常使用原子元素的名称,后面跟上带正电荷的数字。
例如,钠离子为Na+,被称为钠离子。
阴离子的命名通常将原子元素的名称后面加上-ide。
例如,氯离子为Cl-,被称为氯化物离子。
6.离子的相对质量离子的相对质量可以通过原子质量表来确定。
相对质量是以C-12同位素为标准进行比较的。
相对质量的单位为原子质量单位(amu)。
7.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离子参与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可以通过离子方程式来表示,其中显示了离子之间的转化和生成。
8.离子的电荷平衡在离子反应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总电荷应该保持平衡。
初中化学离子知识总结
初中化学离子知识总结离子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物质的形成和反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们会学习离子的基本概念、命名规则以及离子的性质和应用。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离子知识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离子。
一、离子的基本概念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失去或获得而形成的带电的粒子。
当原子或分子失去电子时形成正离子,带正电荷;当原子或分子获得电子时形成负离子,带负电荷。
离子的带电荷大小等于失去或获得的电子数目。
二、离子的命名规则在化学中,离子通常会通过名称来表示其化学成分和带电荷数。
正离子的命名通常与所对应的元素名称相同,而负离子则要在元素名称的末尾加上“-ide”。
例如,氧离子为O2-,氧化物离子的化学式为O2-。
另外,一些常见的正离子也有特定的命名法,如钠离子(Na+)通常被称为钠离子。
三、常见离子的性质及应用1. 正离子(1)氢离子(H+):是最小的正离子,常与非金属元素形成酸性溶液。
在化学反应中,氢离子经常参与酸碱反应。
(2)钠离子(Na+):在溶液中,钠离子呈现出强碱性,常与氯离子(Cl-)形成盐类,如食盐NaCl。
(3)铵离子(NH4+):常与阴离子形成氨基盐,如氨氯化铵(NH4Cl)。
2. 负离子(1)氯离子(Cl-):是一种常见的负离子,常与钠离子形成盐类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即食盐。
(2)氧离子(O2-):是一种常见的负离子,常与金属离子形成金属氧化物化合物,如氧化铁(Fe2O3)。
(3)氢氧根离子(OH-):在溶液中,氢氧根离子呈现出强碱性,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钠(NaOH)。
四、离子的重要性和应用离子在化学反应和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离子反应:离子在溶液中能够迅速反应,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比如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类的形成反应。
2. 盐类的应用:离子形成的盐类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食盐、白矾等。
3. 电解质:溶解在溶液中的离子能够导电,因此具有重要的电解质性质。
九年级化学离子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化学离子知识点总结归纳离子是化学反应中不断转移电荷的粒子。
在化学学科中,理解离子的性质和反应机制对于学习化学非常重要。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涉及了许多有关离子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九年级化学中的离子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离子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离子是指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的带电粒子。
离子可以是阳离子(正离子)或阴离(负离子)。
阳离子是指原子或分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后带正电荷的离子,而阴离子是指原子或分子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后带负电荷的离子。
二、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是化学中表示离子的方式。
阳离子命名时,通常是将原子名称后面加上“离子”二字,如氢离子(H+)。
阴离子则根据元素名称的特点加上“-ide”、“-ate”、“-ite”等后缀,如氧化物离子(O2-)、硝酸根离子(NO3-)、亚硝酸根离子(NO2-)等。
化学式则是表示离子的符号,以阴离子在前,阳离子在后的形式表示,如NaCl表示氯化钠。
三、离子的价态和化合价离子的价态是指离子带有的电荷数,用+$n$或-$n$表示,其中$n$代表电荷数。
离子的化合价则指离子在化合物中所表现出的价态,可以根据元素的周期性和元素的电子构型推导出来。
化合价反映了元素的活泼性和化合能力,有助于理解元素之间的反应机制和化学性质。
四、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是指离子之间发生的反应,包括溶液中的离子溶解、离子的沉淀反应、酸碱中的离子反应等。
离子方程式则是表示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用离子形式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离子方程式直观地展示了离子的转化和反应过程,对于理解离子反应有很大的帮助。
五、离子的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离子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程度。
离子溶解度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溶解度限制了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和反应的进行。
另外,离子的溶解度也涉及到溶液的浓度问题,溶液浓度通常用溶质的摩尔浓度表示。
初中化学《离子》的知识点
初中化学《离子》的知识点离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离子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和应用。
下面将对初中化学《离子》这部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1.离子的概念离子是由于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有电荷的化学粒子。
离子根据带电荷的正负不同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带有正电荷;阴离子是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带有负电荷。
2.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的符号表示法一般采用元素符号和电荷数目的组合。
例如,氧离子的符号为O2-,其中O表示氧元素,2-表示氧离子带有2个负电荷。
3.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金属元素失去电子会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称为金属离子。
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会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称为非金属离子。
4.离子化合物的命名离子化合物的命名分为金属离子命名和非金属离子命名两部分。
金属离子命名时直接使用金属元素的名称,非金属离子命名则在元素名称之后加上-ide。
例如,NaCl为氯化钠,CaO为氧化钙。
5.离子的相对稳定性离子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电子层数、电荷数、电离能和电子亲和力等。
一般来说,具有更多电子层数和较小电荷数的离子更加稳定。
6.离子的同位素离子的同位素是指带电中子数目相同而质子数(即元素序数)不同的离子。
例如,氧的同位素有氧-16、氧-17和氧-18等。
7.离子的电化学性质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电导性和电解性质,可以被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流分解成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
8.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离子在化学反应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催化剂中的离子可以加速反应速率,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可以进行电解反应,离子可以形成盐。
9.离子的溶解度规律离子在溶液中溶解时受到溶解度规律的限制。
溶解度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溶解度最大的是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离子,而溶解度相对较小的是非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分子。
10.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平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平衡是指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离子的数目相等。
梳理初中化学离子与化学方程式知识点
梳理初中化学离子与化学方程式知识点初中化学中的离子与化学方程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们是理解化学变化和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下面将梳理初中化学离子与化学方程式的知识点。
一、离子:1.离子的定义:离子是一个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是失去了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带正电的粒子,而阴离子是增加了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带负电的粒子。
2.离子的符号:以元素符号和电荷符号表示,如Na+表示带正电荷的钠离子,Cl-表示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3.离子的生成:离子的生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实现。
化学反应的方式包括原子的电子转移和共振,物理方法包括电离和溶解等。
二、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条件等信息。
2.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条件组成。
反应物在反应中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物是反应的结果,化学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3.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在反应过程中保持不变,称为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可以通过调整系数的大小来平衡方程式。
4.化学方程式的类型:a.组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物质的反应,如2H2+O2→2H2O。
b.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为两个或多个物质的反应,如2H2O→2H2+O2c.双替反应:两种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交换位置的反应,如AgNO3+NaCl→AgCl+NaNO3d.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如2Ag+2HCl→2AgCl+H2e.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如HCl+NaOH→NaCl+H2O。
f.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热和光的反应,如C3H8+5O2→3CO2+4H2O。
三、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计算:1.平衡系数的确定:平衡方程式的系数表示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摩尔比例关系。
通用版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巧学离子的形成与符号书写含解析
巧学离子的形成与符号书写一、离子1. 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 形成元素的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都有一个趋势:通过得失电子使自己的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3. 分类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一般由原子失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一般由原子得电子形成。
4. 符号书写离子符号的主体是元素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数字和正负号,用来表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量和正负。
书写的基本规则是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例如:Mg2+。
注意:当离子所带电荷为1时,1可以省略不写,直接用正负号表示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如Na+、OH-等。
二、离子与其它粒子的区别与联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电性不显电性带正电带负电性质一般情况下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容易得失电子因电子层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故一般情况下性质比较稳定相互联系2. 注意粒子与离子的区别(1)粒子并不等同于离子,粒子的范围更广泛,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等,则离子只是粒子的一部分。
(2)原子变成离子时,由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3)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并不一定是离子,所以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粒子也并不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例如:和,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但核内质子数不同,一个是氖原子,一个是镁离子,所以它们不是同种粒子,化学性质也不一样。
3. 原子转化为离子后的变化(1)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变化的是其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没有变化,所以元素种类保持不变。
形成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等于该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的电子数。
(2)原子转化为离子,电子层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①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后,少了一个电子层;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
注意: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两种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3)同种元素所形成的离子,因其所带电荷不同,性质也不同,如Fe2+和Fe3+。
离子的形成中考知识点归纳
离子的形成中考知识点归纳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它们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考化学中,离子的形成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对离子形成相关知识点的归纳:离子的形成原理:离子的形成是由于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的得失。
当原子失去电子时,它会变成带正电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当原子获得电子时,它会变成带负电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在其右上角标出所带电荷数和电荷性质。
例如,钠离子Na+表示钠原子失去了一个电子,带有+1的电荷;氯离子Cl-表示氯原子获得了一个电子,带有-1的电荷。
离子电荷的规律:- 金属元素通常形成阳离子,因为它们容易失去电子。
- 非金属元素通常形成阴离子,因为它们容易获得电子。
- 电荷数的绝对值通常等于失去或获得的电子数。
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当一个阳离子和一个阴离子结合时,它们会形成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中的离子通过静电吸引力相互结合,形成晶体结构。
离子键的特点:- 离子键是一种电荷间的吸引力,通常在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
- 离子键通常比共价键强,但不如共价键灵活。
离子的溶解性:- 离子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取决于离子的极性。
极性离子化合物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 溶解过程中,离子化合物会分离成离子。
离子的电离:- 电离是指离子化合物在水或其他溶剂中分离成离子的过程。
- 电离是化学反应中离子参与反应的前提。
离子反应的应用:- 离子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洗涤剂中的离子帮助去除污渍,电池中的离子参与电能的转换。
结束语:掌握离子的形成原理、表示方法、电荷规律、化合物形成、离子键特点、溶解性和电离等知识点,对于理解化学中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至关重要。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为进一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初中五个离子符号教案
化学初中五个离子符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的概念和构成。
2. 掌握五个常见的离子的符号和名称。
3. 能够根据化学式判断离子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五个常见离子的符号和名称。
难点:根据化学式判断离子的种类。
三、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或黑板。
2. 化学教材。
3. 五个离子的示意图或实物模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简单的离子介绍引起学生对离子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2. 讲解:简要介绍离子的定义和构成,然后依次讲解五个常见离子的符号和名称。
3. 实践: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判断化学式中的离子种类。
4. 小结:总结五个离子的符号和名称,让学生复习巩固。
5.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课堂反馈
1. 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点评,激励学生继续学习。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思考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学生出现困惑,下节课如何针对性解决。
2. 学生表现如何,是否需要加强巩固。
以上是化学初中五个离子符号教案的范本,希最能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离子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离子知识点归纳离子是化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尤其在初中化学中,离子的了解和应用是学习基础化学知识的关键。
本文将系统归纳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离子知识点,包括常见离子的命名与化学式、离子的合成和分解反应等内容。
1. 常见离子的命名与化学式:- 阳离子(正离子)是失去了一定数量的电子的离子,如氢离子(H^+),钠离子(Na^+),铵离子(NH4^+)等。
- 阴离子(负离子)是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电子的离子,如氟离子(F^-),氯离子(Cl^-),氢氧根离子(OH^-)等。
- 一些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包括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盐酸(HCl)等。
2. 离子的合成和分解反应:-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更多物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的过程。
离子的合成反应包括离子间的电子转移,例如氯离子和钠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钠。
-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化合物分解成两种或更多物质的过程。
离子的分解反应通常涉及到离子间电子的重新分配,例如氯化钠在加热下分解成氯化氢和氧化钠。
3. 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 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
这种反应称为离子交换反应,例如氯化钠与硫酸银反应生成盐酸和硝酸银。
- 氯离子和银离子之间的反应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反应,称为氯离子与银离子的沉淀反应。
通过检查沉淀的颜色和形态,可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氯离子。
4. 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在水溶液中,离子是游离状态存在的,由于静电作用,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形成离子晶体结构。
- 溶解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不同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度显示出不同的特征。
5. 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离子可以用于电解质溶液和电池中,如电池中的阳离子(正极)与阴离子(负极)之间的电子流动产生电能。
- 离子也广泛应用于水处理过程中,如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溶液中的离子,提高纯水的纯度。
通过对初中化学离子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离子的概念和应用。
初中化学离子知识点梳理
初中化学离子知识点梳理离子是化学中一种重要的概念,对于初中化学的学习来说,理解离子及其相关的知识点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梳理初中化学离子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离子的定义和分类离子是指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根据电荷的正负不同,离子可以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当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时,就会形成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称为阳离子,通常表示为M+;原子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称为阴离子,通常表示为M-。
二、离子的组成和命名离子的组成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离子的标记和离子的电荷。
离子的标记是指离子所代表的元素的符号,而离子的电荷是指离子带有的正负电荷。
在命名离子时,通常会根据标记和电荷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命名方式。
1. 阳离子的命名阳离子的命名通常是直接使用元素的名称,并在后面加上“离子”二字。
例如,钠离子表示为钠离子(Na+),镁离子表示为镁离子(Mg2+)。
2. 阴离子的命名阴离子的命名通常是使用元素名称的根部分,再在后面加上“-ide”作为后缀,并在前面加上所带的正负电荷的数量。
例如,氯离子表示为氯化物离子(Cl-),氧离子表示为氧化物离子(O2-)。
三、离子的稳定性和价数离子的稳定性和价数是离子性化合物中的重要概念。
1. 离子的稳定性离子的稳定性取决于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的大小和电子结构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带正电荷的离子在周期表较上一周期的元素更稳定,而带负电荷的离子在周期表较下一周期的元素更稳定。
2. 离子的价数离子的价数是指离子中所带电荷的绝对值。
对于主族元素,价数通常等于元素所带的正或负电荷的数量;对于过渡元素,价数通常为多个值。
四、离子的合成与分解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离子可以通过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方式进行转化。
1. 合成反应合成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在合成反应中,常常涉及到离子的形成。
例如,氯气和钠金属反应生成氯化钠,离子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2Na + Cl2 → 2NaCl2. 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为两个或多个新物质的反应。
初三化学离子形成知识点
初三化学离子形成知识点一离子的共存离子能否共存取决于两种离子相遇后能否生成水,气体或沉淀,若能生成上述物质则离子不能共存.常见的有:1:H+和OH-反应会生成H2O2:H+和CO3(2-在数字3上面,初中历史,打不起..)反应会生成H2CO3,分解后生成H2O和CO2气体3:NH4+和OH-反应会生成H2O和NH34:Ca2+和CO3(2-在数字3上面,打不起..)反应会生成CaCO3沉淀,Cu2+,Fe3+与OH-反应会生成Cu(OH)2,Fe(OH)3沉淀,Ag+与Cl-反应以及Ba2+和SO4(2-在数字4上面,打不起..),生成AgCl和BaSO4,不溶于硝酸.初三化学离子形成知识点二1、化合价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b、几种数字的含义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2、化学式(1)写法: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
b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2)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化学式Fe的意义:3点(3)计算: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初三化学离子形成知识点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初三化学离子知识点整理
初三化学离子知识点整理份耕耘,一份收获,上苍从来不会忘记努力学习的人!尽量去考,因为天道酬勤。
大胆去考,没必要杞人忧天患得患失,天生我才必有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三化学离子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三化学要点之离子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是离子化合物吗不是,绝大部分都是,但如氧化铝就不是离子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是指氧元素与另外一种金属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氧化铁(Fe₂O₃)、氧化钠(Na₂O)等。
氧化物包括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活泼金属(如钠、钾、钙、镁等)与活泼非金属(如氟、氯、氧、硫等)相互化合时,活泼金属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如Na+、K+、Ca2+、Mg2+等),活泼非金属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如F-、Cl-、O2-、S2-等),阳离子和阴离子靠静电作用形成了离子化合物。
例如,氯化钠即是由带正电的钠离子(Na+)和带负电的氯离子(Cl-)构成的离子化合物。
在离子化合物里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整个化合物呈电中性。
初三化学要点之检验铁离子1、加苯酚显紫红色(络合物)。
2、加SCN-(离子)显血红色(络合物)。
3、加氢氧化钠有红褐色沉淀,从开始沉淀到沉淀完全时溶液的pH(常温下):2.7~3.7。
1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方法1.三价铁离子溶液呈棕黄色2.加苯酚显紫红色(络合物)Fe3++6C6H5OH=[Fe(C6H5O)6]3-+6H+。
3.加SCN-(离子)显血红色(络合物)Fe3++3SCN-==Fe(SCN)3(络合反应,是可逆的,两种离子结合的比例不唯一,是检验三价铁的特征反应,二价铁无此特性)4.加氢氧化钠有红褐色沉淀从开始沉淀到沉淀完全时溶液的pH(常温下):2.3.75.NH4SCN试法:Fe3+与SCN-生成血红色具有不同组成的络离子.碱能分解络合物,生成Fe(OH)3沉淀,故反应需要在酸性溶液中进行.HNO3有氧化性,可使SCN-受到破坏,故应用稀HCL溶液酸化试液.其他离子在一般含量时无严重干扰。
初中化学常见离子巧计教案
初中化学常见离子巧计教案一、学习目标1. 掌握常见离子的名称、符号及化学式。
2. 初步了解离子的性质和特点。
3. 能够准确地通过简单的技巧记忆常见离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常见离子的名称、符号及化学式。
难点:能够准确地通过记忆技巧记忆常见离子。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板书。
2. 黑板、彩色粉笔。
3. 化学离子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介绍离子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
2. 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正离子和负离子,讲解它们的名称、符号和化学式。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较简单的离子进行讲解,如Na+、Cl-、Ca2+等。
3. 记忆技巧(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记忆常见离子的技巧,如:- 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记忆元素的符号和化学式。
- 利用元素的英文首字母来记忆元素的符号,如Fe代表铁元素。
- 利用离子的价来记忆化学式,如Ca2+代表钙离子。
4. 练习与检查(15分钟)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检查他们对常见离子的记忆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填空题或选择题,加深学生对离子的记忆和理解。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练习,加深对常见离子的记忆。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习题作业,让学生巩固对常见离子的记忆。
六、板书设计化学常见离子巧记- 正离子:Na+、Ca2+、K+、Fe2+等- 负离子:Cl-、Br-、I-、NO3-等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熟练记忆常见离子的名称、符号及化学式,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巩固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学离子的形成与符号书写一、离子1. 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 形成元素的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都有一个趋势:通过得失电子使自己的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3. 分类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一般由原子失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一般由原子得电子形成。
4. 符号书写离子符号的主体是元素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数字和正负号,用来表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量和正负。
书写的基本规则是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例如:Mg2+。
注意:当离子所带电荷为1时,1可以省略不写,直接用正负号表示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如Na+、OH-等。
二、离子与其它粒子的区别与联系2. 注意粒子与离子的区别(1)粒子并不等同于离子,粒子的范围更广泛,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等,则离子只是粒子的一部分。
(2)原子变成离子时,由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3)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并不一定是离子,所以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粒子也并不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例如:和,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但核内质子数不同,一个是氖原子,一个是镁离子,所以它们不是同种粒子,化学性质也不一样。
3. 原子转化为离子后的变化(1)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变化的是其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没有变化,所以元素种类保持不变。
形成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等于该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的电子数。
(2)原子转化为离子,电子层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①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后,少了一个电子层;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
注意: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两种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3)同种元素所形成的离子,因其所带电荷不同,性质也不同,如Fe2+和Fe3+。
例题下图是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B、C中属于离子的是。
(2)若D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m=,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选填“得”或“失”)电子。
(3)在A、C形成的化合物中,A、C的原子个数比是。
解析: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其核外电子总数与核内质子数不等;阳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如果是原子,则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D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应该是17,因此m=17-10=7,若是A、C形成化合物,A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可以失去一个电子,而C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需要得到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它们形成稳定化合物时,正负电荷的数目必须相等,故原子个数比应为2∶1。
答案:(1)B (2)7;得(3)2∶1点拨:电子是原子结构的一部分,不会凭空产生和消失,因此无论是分子中电子的转移还是离子中电子的得失,其总数必须相等,保证电荷守恒。
【方法提炼】用等电子数法判断物质形成时的原子个数比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阴离子和阳离子不能单独存在,它们彼此所带电荷不同,往往通过互相吸引形成稳定化合物。
原子在形成离子时,电子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得失电子的过程其实是电子的转移过程,所以在形成离子的过程中,得失的电子总数是相等的。
解题时应用等电子数法往往可以使解题变得更为简单。
等电子数法的解题要领:1. 得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2. 原子个数=电子个数或者失单个原子得电子总数或者失得)()( 例题 已知A 原子核外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B 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则A 、B 所形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是( )A. AB 2B. A 2BC. ABD. A 3B 2解析:A 原子核外最外层的电子数为2,所以A 原子可以失去两个电子形成A 2+离子;而B 的核外有7个电子,按照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其最外层有5个电子,需要得到3个电子形成阴离子B 3-,根据等电子数法可知,A 、B 形成物质时,得失的电子数必须相等,可以确定其得失电子总数为6,则需要A 原子的个数为3,需要B 原子的个数为2,因此其粒子模型中A 、B 原子的个数比应该是3∶2。
答案:D点拨:得失电子总数相等,一般可通过确定其得电子与失电子的最小公倍数来实现,然后根据得失电子总数确定相应的原子(离子)个数即可解题。
(答题时间:30分钟)1.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2. 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 硫B. 氯化钠C. 氧气D. 水3.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 钴元素COB. 4个氢原子2H 2C. 铵根离子NH 4+D. 氮分子N 4. 对于下列化学用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 N 2 ②Mg 2+ ③S ④⑤A. ①可表示两个氮原子B. ③中硫可形成的阴离子是S 2-C. ②和⑤均表示阳离子D. ④和⑤表示的微粒化学性质相同5.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A. 氢原子B. 钠离子C. 氯离子D. 氧原子6. 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B. 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C. 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得多D. 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7. 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
结合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碘原子的质量是126.9 gB. 碘离子(I-)的核外电子数为54C.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摄入越多越好D. 碘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参加化学反应时易失去最外层电子8. 粒子M通过一定方式转化为N,如下图所示,变化前后保持不变的是()A. 核电荷数B. 带电情况C. 核外电子数D. 化学性质*9. 下图是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一般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填阳或阴)离子。
(2)该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是。
(3)钠原子与下面哪种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填选项)。
10. 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地表达化学信息。
请用化学符号和数字填空。
(1)硝酸根离子;(2)2个碳酸根离子;(3)铵根离子;(4)氢氧根离子。
11. 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A、B、C、D共表示______种元素,其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________(填元素名称)。
(2)Cl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________(填化学符号)(3)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_。
*12. 下面是部分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仔细观察、分析,然后回答问题:(1)上述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_;(2)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的离子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3)能与①形成AB4型分子的是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1. C 解析:A中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B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C中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D中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选C。
2. B 解析:硫属于非金属固体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3. C 解析:钴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o,而CO表示的是一氧化碳;4个氢原子用4H表示,2H2表示两个氢分子;氮分子用N2表示,N表示氮元素或一个氮原子。
4. B 解析:“N2”表示氮气,还可表示一个氮分子、一个氮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2N”表示2个氮原子,A错误;S是16号元素,核外一共有16个电子,最外层有6个,可得到两个电子形成阴离子S2-,B正确;②表示阳离子——镁离子,由⑤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C错误;④和⑤表示的微粒属于同一种元素,但由于两者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因此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D错误。
5. B 解析:区分原子和离子的关键是看质子数和电子数是否相等,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为原子,否则为离子,所以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B中表示的是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6. D 解析:金属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阳离子,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阴离子,因此离子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等,A错误;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表现为易失去电子,钠离子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B错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一个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因此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质量差不多,C错误;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质子数和中子数没有变化,D正确。
7. B 解析:根据碘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碘的原子序数为53,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质量单位,所以A不正确;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碘离子,所以碘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4,即B正确;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微量元素在体内有一个合理的浓度范围,高于或低于这一范围对人体健康都不利,所以C不正确;根据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碘原子核外有五个电子层,但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所以D不正确。
8. A 解析:通过观察粒子M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M表示的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变成离子,也就是粒子N,在此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核电荷数没有改变,故选项A正确;粒子M失去1个电子变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N,故选项B错误;粒子M变成粒子N,失去1个电子,故选项C错误;M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而N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选项D错误。
9. 失去;阳;2∶1;A解析: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离子形成稳定化合物时,得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故钠原子和氯原子的个数比应为2∶1,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A中最外层电子数与钠原子相同。
10. (1)NO3-(2)2CO32-(3)NH4+(4)OH-解析:表示离子要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正负号与数字,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数字为“1”时要省略不写;表示几个离子要在离子前面加数字,故2个碳酸根离子可表示为2CO32-。
11. (1)两;钠(2)得到;Cl-(3)1∶1解析:不同元素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氯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根据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可知形成化合物时原子个数比为1∶1。
12. (1)⑤;③(2)③④⑤(3)⑥解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阳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指的是电子层数相同,每一层容纳的电子数也完全一样,注意与粒子的种类无关,可以是原子,也可能是阴离子或阳离子;①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只能转移或失去一个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