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4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2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件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2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6925e1b9f3f90f76c61b98.png)
提示: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5.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试 答
提示: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 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 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 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6. 图片中的文字为何种字体?秦汉瓦当具有怎样的史学 价值?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 无稽之谈, 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 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 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 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史料三反映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产生了什么
四 及群生也。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思考 4 试 答
史料解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 守意识。
史料四反映出儒学什么功能?
归纳总结 辩证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 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 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 护中央集权, 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 应当 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解析
汉武帝的推恩令实质上是削弱王国,加强中央
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也是通过思想统一以 维护政治统一,故选 B 项。
通史综合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政治上: (1)削弱地方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推 恩令”,另外打击豪强地主势力,将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 视;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 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2)改革官制,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 相权;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 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fc3d552195f312b3069a566.png)
课后限时集训(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西汉时法家思想开始得到重视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A[“霸道”即法家思想,“王道”即儒家思想,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故A项正确;汉宣帝强调“霸王道杂之”,这并非在抨击儒家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兼采百家之长,故D项错误。
] 2.(2019·郑州一模)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天命的象征,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项;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无法反映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故排除A项;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故排除B 项;自然环境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故排除D项。
] 3.(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这说明( )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D[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官注重忠孝节义,这与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三纲五常”相符,说明当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选D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故排除A项;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项;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材料表达信息无关,故排除C项。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一先秦、秦汉(含解析)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一先秦、秦汉(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5d5a637c1cfad6185fa74e.png)
位和分封制的崩溃,排除D项。
答案:B4.[2020·四川南充模拟]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为(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解析:夏、商、西周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说明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国家没有真正实现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度,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本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项;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是统一的意义而不是内涵,排除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太过绝对,排除D项。
答案:A5.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有绝对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古代妇女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农业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男子,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6.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新兴的地主阶级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
这一状况表明春秋后期(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B.铁器牛耕得到了推广C.租佃制度开始出现D.自耕农成为国家税源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把一些逃亡的奴隶和破产的平民招到自己手下耕种土地,收取地租,这属于租佃制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
2021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
![2021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2b329f8e227916888586d786.png)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一、选择题1.(2020·唐山摸底)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
这一措施( )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C.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2.(2020·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都尽力削夺宗藩权力,但主要是裁抑先帝所立宗藩;与此同时,他们又尽量封自己的儿子为王。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西汉前期( )A.对血缘族群力量的依赖B.血缘亲疏决定政治稳定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D.分封制取代郡县制成为主流3.(2020·中原名校质评)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
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
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 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4.(2020·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
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
朝议制度( ) A.便于皇帝集思广益B.易造成权臣的专政C.是君权衰微的产物D.标志着君主制确立5.(2020·济南二模)下表反映的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
据此可知秦朝( )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A.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6.(2020·江西名师联盟调研)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
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从历史角度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生版)板块1 第1单元 训练4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生版)板块1 第1单元 训练4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https://img.taocdn.com/s3/m/6fe9134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c.png)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编户齐民起源于诸侯争霸,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编户齐民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行,从而建立了家户与国家的直接联系,而个体家户对于国家施政的敏感性显著增加,一旦出现苛政,家户极易破产。
这种状况()A.埋下社会周期性动荡的客观隐患B.旨在使地方行政组织体系精简化C.为国家获取赋税提供有利的借口D.倒逼西汉统治者大量征收算缗钱2.(2023·天津河东区一模)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蓾(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
”据此可知,当时()A.釆取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C.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3.(2023·洛阳高三模拟)西汉初年,政府明令禁止杀牛,重惩盗牛。
东汉末年,“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
以上举措()A.折射出牛耕在全国普及B.适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C.可以有效缓解土地兼并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导向4.(2022·德化一中月考)据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南方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有犁、锸、锄、镰、斧等,出土地点涉及南方多省。
据此可知,秦汉时期()A.已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南方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C.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逐渐成熟5.汉文帝在王畿内“开籍田,亲率耕”,并命寄居在长安的诸侯各回本国督促生产;对外不用兵,对内不兴造,各种赈恤多用实物而不用钱;因为“钱益多而轻”,故税收之钱储存于国库,改铸更重的四铢钱。
这一系列措施旨在()A.釜底抽薪,打击地方割据B.奖励耕战,增加财政收入C.双管齐下,稳定币值物价D.改弦更张,摒弃黄老之学6.(2022·运城月考)西汉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优化训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优化训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2904806137ee06eff91869.png)
课后优化训练(二)(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这说明(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贵族政治已取代官僚政治【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讨论’仅仅是个过场,即使没有这场讨论,郡县制也必然会取代分封制,即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秦朝的朝议制度,故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推行郡县制是秦李斯提出的,故排除;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标志,故排除D项。
2.(2019·长沙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 B【解析】材料中出现的“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故答案为B项。
3.(2018·黑龙江牡丹江期末)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了(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了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决定性作用”表述不准确;D项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表述不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二课时2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 名师公开课精品课件(31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二课时2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 名师公开课精品课件(31张)](https://img.taocdn.com/s3/m/5d210b5827284b73f2425028.png)
人感应”和“ 君权神授 ”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2. 综合上述史料,分析说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发
展的深远影响有哪些? 提示:(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符合
时代潮流,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 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 的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
知识清单
深化突破
高考调研
2.书法艺术
①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 书写为形式。 (1)主要特点②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 意境 ,具有特殊 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 的 审美价值 。
知识清单
深化突破
高考调研
(2)发展演变
字 体 时 间 特 点
甲骨文、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知识清单
深化突破
高考调研
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纸的发明
①西汉早期发明书写用纸。 (1)概述 改进造纸术,独创“蔡侯纸”。 ②东汉 蔡伦
①在四大发明中, 纸的发明 影响最为久远。 (2)意义②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③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知识清单
深化突破
高考调研
2.手工业
①田庄手工业: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 (1)经营 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 形态②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代起, 政府 垄断 煮盐、冶铁等行业。
①纺织业: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 (2)主要 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 丝国 ”。 成就②冶铁业: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 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水排 。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4讲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4讲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https://img.taocdn.com/s3/m/2df7718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4.png)
返回
落实
典题演练
(2022·山东卷)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
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
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命题设计
聚焦考点
秦汉时期的军事、文化
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 广泛
造纸术
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竹木简策和帛书; (选必3,P79)西汉出现造纸术
西汉
《 黄帝内经 》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隔离患者,注意公共卫生(选必2,
疫病防治
P81)
科技
《 神农本草经 》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医学
外科手术,创制麻醉药“麻沸散”、
华佗
东汉
12345
2.(2022·6月浙江选考)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
√A.西汉
B.唐代
C.北宋
D.元代
由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西安灞桥、甘肃天水、敦煌等地几次发现 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在西汉时已出 现书写用纸,A项正确。
第4讲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
课标要求
1.了解秦汉时期主要经济制度、措施以及这些制度与措施 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 的重要角色。 3.通过了解两汉文化的成就,认识两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及 其特点。
考点定位
1.汉朝经济措施及特点。 2.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的措施及意义。 3.古代丝绸之路的整体特点及历史价值。 4.两汉文化时代特征。
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f787ae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a.png)
力进一步扩展,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历史(通规史模版大) ,多种主经干营点 ,生产真题中链实接 行综集合提约升化的协作劳动,自给自足;聚族而— 居10—, 特点
宾客相附,等级森严;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拥有私人武装 田庄既有田庄主对田庄内的劳动者进行残酷剥削、作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 作用 和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一面
夏(骨贝)
春秋战国—秦 黄金为上币, 单位,铜钱为 下币,单位两 (24铢),以 半两钱(12铢) 通行全国。铢 也是重量单位, 一两的1/24为 1铢。
汉武帝时发行五 铢钱(三官钱)
唐高祖武德年间发行开 元通宝,不再标记钱重, 成为封建社会的钱范
宋
铜钱
同时发行铁钱
交子
元 宝钞
明
趋势: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进 (2)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进 (3)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进 (4)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进 (5)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演进 (6)晚清金属、纸质货币共用
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最初动机是? 这一动机实现了吗? 联络大月氏对抗匈奴,军事动机。军事动机没有实现
那张骞出使西域之事就无意义了吗?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商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 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唐朝,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到朝鲜,向西通今天的印度、 伊朗、阿拉伯至欧洲和非洲。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到朝 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到达波斯湾。
势力
史论归纳 汉代工商业发展的原因 (1)秦汉统一货币(秦半两钱、汉五铢钱)、 度量衡,修建驰道。 (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农业、手 工业的发展。 (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2021届高考历史课标通史版一轮复习夯基提能作业本:第4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021届高考历史课标通史版一轮复习夯基提能作业本:第4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a936f7e679563c1ec4da717c.png)
第4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A组根底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21湖北恩施月考)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根本原那么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2.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A.可以解决地方无权问题B.保证了民主决策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D.防止了官员腐败3.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行省制C.郡县制D.察举制4.(2021安庆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
为此,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中央集权制B.实行郡县制C.实行三公九卿制D.统一文字5.(2021贵州黔南模拟)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
这说明汉代()A.权利重心在中书B.皇权逐步加强C.外朝受内朝牵制D.三省已具雏形6.“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稳固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概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李白材料二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①汉代贾谊评价:“秦王……废王道,立私法,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②李贽评价:“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③唐太宗那么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为稳固北部边防采取的措施,请简述“秦王扫六合〞的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精耕细作的农业1秦汉时期
汉代的经济政策2的经济
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3
汉代思想特点4秦汉时期的
汉代私人讲学5思想文化
秦汉时期汉字字体演变的意义6
综合7
一、选择题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石)”。
这说明( )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解析:B 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
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2019·广东六校联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
上述制度的推行( )
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解析:D 禁榷制、管工制以及土贡制都扩大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同时削弱地方豪强力量,限制富商大贾牟利,所以这是与当时的抑商政策相配合的,D项正确。
工商食官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A项错误;这些
制度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不利于激发经济的活力,B项错误;C项是就材料部分信息立论,以偏概全。
[新知生成] 禁榷制度
禁榷制度是对关系国计民生和最有利润的工商业由政府垄断而禁止民营的制度。
一般被纳入禁榷制度的行业有盐、铁,后扩展到茶、酒等。
其积极影响为限制了富商大贾牟利;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是阻碍私有产权的发展;滋生了官商勾结;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压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3.(2019·江西上饶六校联考)如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良种马、苜蓿、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
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和
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
这说明( )
A.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
B.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绸之路的繁荣
解析:B 分析材料可知,从中原传入西域的基本上都是手工业产品或先进技术,而西域传入中原的主要是原始的农牧业产品,对比可知,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西域来说是较高的,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生活”因“外来物品传入”而“改善”的信息,故排除A 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原和西域之间的物种交换和技术传播,并未提及贸易方式,也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故排除C、D两项。
4.(2019·江苏南京二模)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
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
他认为汉代( )
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解析:C 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官方政治地位上儒学是独尊的,高于其
他学派;第二,民间学术上,其他学派可自由发展,故可判断C项正确。
A项只适用于第一层意思,排除A。
材料没体现地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挑战,B项错误;由“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可知,当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D项错误。
5.(2019·湖南长郡中学适应性考试)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两汉私人讲学的历史叙述。
记述出处
(吴章)治尚书经……教授尤盛,弟子千余人《汉书·云敞传》(疏广)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汉书·疏广传》(夏恭)习韩诗、孟氏易,讲授门徒常千余人《后汉书·文苑列传》(刘茂)习礼经,教授常数百人《后汉书·独行列传》由此可见,当时( )
A.官学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B.重学风气推动士人阶层壮大
C.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脉
D.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
解析:B 材料吴章、疏广、夏恭、刘茂讲习《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弟子门徒“千余人”“数百人”“自远方至”,可反映出当时私人讲学推动士人阶层的壮大,而私人讲学的兴盛又和儒学官方地位确立、社会形成重学风气有关,故B项正确。
私人讲学兴盛,不等于官学制度遭到破坏,逻辑上推不出,A项错误;材料只能看到吴章、疏广等人讲授不同的经书,而不是一种经典在同一个世族内部
传承,C项错误;材料记述涉及五经,但不涉及四书,D项错误。
[背景知识]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南宋
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
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
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
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
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
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6.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
了象形的特点。
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减省,容易辨认。
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
”可见,郭
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解析:B 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强调“隶变”与现实政治之间的联系,
A项单纯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不合题意,故排除A项;另据题
干中隶书易书写、易辨认的特点可以判断,隶书便于书写和掌握,故秦
始皇采用隶书,比小篆更有利于下层人士书写和掌握,更有利于中央政
令的贯彻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
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故选B项;C项表述与事实不符;D项与材料没有
关系,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7.(2019·江苏扬州期末)董仲舒新儒学深刻影响着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
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
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
”“虐政用于下,而欲
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
化于邑。
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材料三 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
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
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
家知道。
——吕思勉《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施政的重点应该是什么?他认为古代天子治天下的手段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特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新儒学被统治者采用的理由。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重点,根据材料一“人亦应以德政为主……莫
不以教化为大务”得出施行德政,推行教化;第二小问手段,根据材料
一“教化行而习俗美”得出教化;第三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得出仁义礼乐。
第(2)问,第一小问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二“受命于天”得出君权神授;第二小问特色,结合所学可得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
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是一种新儒学思想体系。
第(3)问,从新儒学理论本身及统治者需要两方面思考。
答案:(1)重点:施行德政,推行教化。
手段:教化。
内容:仁义礼乐。
(2)核心思想:君权神授。
特色: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是一种新儒学思想体系。
(3)理由:统治者好大喜功;儒家擅长教化和典礼;教化手段有利于维护统治;君权神授顺应统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