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为什么会轰然解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斯拉夫为什么会轰然解体?
想当年,南斯拉夫有东南欧地区巨⼈之称,是欧洲乃⾄世界颇具影响⼒的国家。
中国民众对南斯拉夫的了解,或许是从波斯纳电影制⽚⼚出品的《⽡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反映⼆战影⽚开始的,尤其上个世纪五六⼗年代出⽣的,对影⽚中故事情节都能讲出⼀⼆,对影⽚中插曲都能哼唱⼏句。
然⽽,就是这样的⼀个国家,继苏联解体之后没有多久就分崩离析了,先是⼀分为五,后来⼜分裂为七个国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有东南欧地区巨⼈之称的南斯拉夫轰然解体?
民族的分裂——国家混乱
南斯拉夫是南欧巴尔⼲半岛西部的⼀个联邦制国家,⾯积不到27万平⽅公⾥,⼈⼝2300万左右。
境内有20多个民族,这其中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尼亚⼈、⿊⼭⼈、马其顿⼈、穆斯林⼈的6个共和国,此外,在塞尔维亚境内,还有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治省。
⾃古以来,巴尔⼲半岛就是东西⽅商贸交往的要道,多民族为了这⾥的统治权⽽争夺激烈,所以,这⾥外患频⽣,屡遭蹂躏。
受此影响,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和马其顿信仰了东正教,克罗地亚和斯洛⽂尼亚信奉了天主教,波⿊⼀部分居民崇尚伊斯兰教,总之,因为民族的不同导致⽂化、宗教、语⾔、习惯的迥异,也为彼此间分裂对⽴埋下了伏笔。
⼀战后,按照《凡尔赛条约》,使这些格格不⼊的民族成为了“南斯拉夫王国”。
可是作为统治者塞族⼤⼒推⾏“⼤塞尔维亚主义”,致使国家和军队绝⼤多数的⾼层职务都由塞族⼈担任,同时排挤打压其他民族,从⽽加剧了塞族与其它民族间⽭盾,致使国家失去了凝聚⼒向⼼⼒。
1945年,以铁托为⾸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实施了民族平等政策,建⽴了社会主义联邦国家,从⽽很⼤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的⽭盾,也使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经济发展进⼊了为期30多年的速车道。
不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难以消解沉淀已久民族纠葛。
上世纪70年代末,民粹主义泛滥,各共和国和⾃治省的代表都乱⽤“否决权”来维护⾃已民族利益,从⽽削弱了国家权⼒,⼲扰了国家⾏政秩序。
⽆奈之下,在1990年南斯拉夫决定实⾏多党制,⼀个2000多万⼈⼝的国家,⼀下⼦冒出来300多个打着民族主义旗号的政党,他们蛊惑⼈⼼,到处拉票,使本就复杂的民族问题更加扑朔迷离,南斯拉夫陷⼊⽆政府主义状态,滑向⾃我毁灭的深渊。
政改的失败——南共失权
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实⾏的联邦制度和社会主义⾃治制度,⼀⽅⾯,促进了南斯拉夫的全⾯发展,提⾼了综合国⼒,但同时也催⽣了盲⽬乐观思想和骄傲⾃满情绪,对民族⽭盾和经济发展等问题重视不够。
另⼀⽅⾯,随着联邦制和社会主义⾃治制度运⾏时间的增长,也滋长的民族对⽴情绪。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1969年的南共九⼤上进⾏了放权改⾰,其⼀,⽤南共联盟代表会议常设委员会取代了南共联盟中央委员会,这就意味着南共失去了国家的统治地位。
其⼆,不再由南共联盟代表⼤会选举产⽣南共联盟领导成员,⽽改为由各共和国、⾃治省的共盟组织按均等原则选派,⽽选派来的代表都是地区利益的代⾔⼈。
其三,各地⽅的共盟代表⼤会有权制定本地的⽅针政策,之后再去南共联盟代表⼤会审查,实为讨价还价,从⽽使南共联盟代表⼤会丧失权威,形同虚设。
1974年,南共⼗⼤上已经意识到如此下去国家将会分裂,但也没有采取断然措施加以解决。
铁托在世时,还可以压制住各种社会问题。
但1980年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顿时群龙⽆⾸,⽆⼈能⽀撑混乱的局⾯。
政治改⾰弊端突显,加速了南斯拉夫的解体。
经济的衰退——社会危机
在南斯拉夫与苏联分裂后,南斯拉夫过上了相对宽松⾃由的⽣活,可以看到西⽅的⽂学、电影,每年⾄少有600万游客到访南斯拉夫,到1976年,每3⼈就有1⼈拥有家⽤汽车,平均每两个家庭就有⼀台电视和⼀个冰箱,实⾏免费8年义务教育,虽然不能和西⽅国家相⽐,但与同期的社会主义国家相⽐,南斯拉夫是相当富裕的。
然⽽,后来随着各共和国党的⾃治和各共和国⾏使“经济主权”,导致南斯拉夫财政拮据,经济下滑,主要问题是中央收缴财⼒的权⼒不断下降。
据数据显⽰,1972年,中央财政收⼊占GDP的20.7%,中央财政⽀出占GDP的21.1%,⾄1989年,这两项指标下降到了5.6%和5.3%。
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全国地区⼈均GDP总体相对差异系数由1965年的45%,上升⾄1988年的53%。
使南斯拉夫成为世界上地区贫富差异最⼤的国家之⼀,最发达的斯洛⽂尼亚与邻国奥地利、意⼤利差不多,⽽马其顿、科索沃则是欧洲最贫穷的地区之⼀。
1981年开始,南斯拉夫社会产值连续四年低迷,通货膨胀率由1982年的30%增长⾄1989年的1256%,1985年的外债⾼达240亿元美元,年付利息多达50多亿美元,成了世界上⼈均外债最多的国家之⼀。
同时,失业率上升,1990年全国失业率⾼达五分之⼀,⽣活质量的下降,使各地区、各民族之间贫富差距不断加⼤,也促使⽭盾分歧不断加深,最终成为⽆法阻挡的分裂洪流。
外部的介⼊——加速衰亡
铁托建⽴了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后,西⽅就视南斯拉夫为眼中钉,认为它是“除苏联以外东⽅对西⽅的⼀⽀最强⼤的⼒量”,所以对南斯拉夫的和平演变⼀刻都没有停⽌过。
1988年,斯洛⽂尼亚成⽴了南斯拉夫第⼀个反对派政党——“斯洛⽂尼亚同盟”。
⽽德国、意⼤利、匈⽛利等国为了恢复对巴尔⼲地区特别是南斯拉夫的传统影响,则公开⽀持斯洛⽂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分裂势⼒。
据资料显⽰,1990年后,斯洛⽂尼亚和克罗地亚分裂势⼒的武器装备,都来⾃于奥地利、德国、意⼤利、瑞⼠等国。
梵蒂冈单独为克罗地亚提供了40亿美元资⾦⽤于购买军⽕。
德国⽆偿培训斯洛⽂尼亚地⽅武装。
⽽此时的苏联已经⾃⾝难保,没有精⼒管南斯拉夫的事,南斯拉夫失去了苏联这个最⼤的依靠。
于是,斯洛⽂尼亚和克罗地亚在1991年6⽉25⽇毫⽆忌惮地宣布了独⽴,就此南斯拉夫的解体只是个时间问题。
虽然南斯拉夫⼈民军为维护国家的统⼀,与斯洛⽂尼亚分裂武装展开激战,但是仍然阻⽌不了南斯拉夫⾛向解体的脚步。
之后,波⿊、马其顿相继宣布独⽴。
1992年4⽉27⽇南斯拉夫联邦彻底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