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控新闻语言的“软硬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控新闻语言的“软硬度”
新闻语言应把握怎样的“软硬度”?企业内刊新闻偏“硬”的现象如何避免?本文从消息、通讯两类体裁入手,分析新闻语言“硬”的现象、弊端,并结合写作实例,提出了让新闻“软硬”适宜的解决思路。
消息和通讯是企业内刊中最常用的两种新闻体裁,这两种文体不仅在形式上有差异,语言上也有不同的表达艺术。
因为工作的原因,笔者经常翻阅烟草行业内一些企业内刊,发现其采编人员往往更重视新闻本身在“圈子”内部的传播信息功能,而忽视恰当的语言表达。
这种语言表达上的误区,常常突出地表现为:语言偏“硬”。
学会将“硬新闻”软化处理,使其因更富文采和情调而引人入胜、易于阅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新闻的传播功能。
那么,如何练好从“硬”到“软”的功夫,把握新闻恰当的“软硬度”呢?
一、企业内刊新闻偏“硬”的体现及其弊端
(一)企业内刊消息偏“硬”
烟草行业内刊消息写作偏“硬”,往往表现在两个层面。
内刊上的消息多以会议新闻为主,多是材料语言的堆砌,书面语较多,如同会议讲话、总结的概括版,“材料味”十足。
这种语言通常是传达式的语言,多用于上级对下级,这是第一个层面。
除了会议新闻,烟草行业企业内刊的常见报道题材还有领导调研新闻。
在此类消息中,常常用到的语言表达是这样的:“领导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领导对某事给予高度评价”“领导表示,某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等等。
这些评价性的语言往往失之客观,而消息讲求的是真实、准确。
领导口语中传达出的“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到底有多少能做到客观,又有多少真实成分,编辑往往无法判断。
使用这样的语言也会使文章僵硬,这是第二个层面。
(二)企业内刊通讯偏“硬”
烟草行业企业内刊通讯写作偏“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都知道,通讯应当具备形象性、趣味性以及抒情性等特征。
在企业内刊中,常写的通讯形式是工作通讯。
其写作的“硬”往往体现为两个趋势:“写得实”和“写得空”。
“写得实”表现为工作中的经验性做法写得全面具体且通顺无比,但读起来缺乏形象性、趣味性等,感觉硬邦邦的。
“写得空”则表现为刻意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用了大量华丽的辞藻,看上去很“美”,仔细一看却只有“花架子”。
二、如何把控内刊新闻的“软硬度”
(一)知異同补短板
消息语言与通讯语言具有确切、简洁、朴实、通俗、鲜明的共同点。
对比这几个共同点,我们可能会发现烟草行业企业内刊的消息语言偏“硬”的原因所在。
确切、简洁一般容易做到,但朴实、通俗、鲜明的特点却很难在烟草行业企业内刊的消息中体现——语言不够朴实、不够通俗、不够鲜明。
那么,如何让这些消息文章变得通俗、朴实、鲜明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版本一:
调研期间,行业领导走访了昆明市石林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等地,考察了土地整理工程、生产基地建设和节水抗旱技术应用等情况,对膜下小苗节水移栽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当地种植成本、村民收入、劳动强度等情况进行了询问。
版本二:
烟叶生产是此次调研的重点。
调研期间,行业领导先后来到昆明市石林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等地,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土地整理工程、生产基地建设和节水抗旱技术应用等情况。
在石林县长湖镇豆黑村,他们走进烟田,详细询问种植成本、烟农收入、劳动强度等情况。
在弥勒市西三镇法依哨村,认真查看烟叶长势,向基层技术人员了解膜下小苗节水移栽技术应用情况。
同为领导调研消息,不一样的语言带给大家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两个版本相比,第二个版本更生动。
在通常的消息里,大家往往会直奔主题,介绍领导的调研走访线路和内容,而版本二中一句“烟叶生产是此次调研的重点”,让整个段落的语言鲜活起来。
“他们走进烟田,详细询问种植成本、烟农收入、劳动强度等情况。
”一句朴实的“走进烟田”,不仅给人亲临现场的感觉,也让领导更“接地气”,使消息更可读。
(二)有细节更出彩
消息语言表达注重直叙,通讯语言表达跌宕多姿;消息语言表达更注重概括,通讯语言表达则更细腻、形象。
那么,针对这两种体裁,语言表达怎么才能跌宕多姿、细腻、形象呢?
文似看山不喜平,让通讯有起有伏、有张有弛、跌宕多姿,要注重情节。
但凡好的通讯,都是通过阐明主体情节立起来的,这也更加突出了通讯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仅要有叙述,也要有描写、抒情、议论等。
举例:
我们继续前行,来到淌水崖水库的连拱坝上,郝冲又将车停下,指着前面山坡上一段蜿蜒的山路告诉我:“前面是这条线路上弯道最多的一段,共有48个弯。
”
“你们数过?”
“是啊!我们当初唱着‘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去走访山上的零售客户,后来出于好奇,就数了数这条路到底有多少个弯。
现在,我们到了这儿就唱‘这里的山路四十八道弯’。
不过,你唱到‘四十’时要快点,要不就合不上拍了。
哈哈……”郝冲爽朗地笑了。
大约30分钟后,摩托车终于拐过了最后一道弯,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迎着山风,我不禁由衷地对郝冲说:“小郝,你们真是太不容易了!”
烟草行业企业内刊里的工作通讯,一般我们看到的大多是通过描写的方式体现工作状态,而这篇通讯则通过设置唱着“这里的山路十八弯”才想起数山路有几个弯的情节,用直接引语而非描写的方式,很自然地写出了具体路况,使文章鲜活起来。
通讯语言表达更详细细腻、具体形象,就要注重细节。
通过典型的、有表现力的、能感染人的细节,使通讯的语言更有表现力。
细节的表现方式不仅可以是描写,也可以用到记叙、抒情、点评等方法。
下面是描写一个短跑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突出表现的例子:
版本一:
跑得好快呀!像一阵旋风似的,100米的赛道眨眼间就冲到了终点,这个成绩让他兴奋不已。
版本二:
他跑得好快呀!几乎与发令枪的响声同时射了出去,9秒钟就跑完了100米,他冲过终点后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两个版本都是描写同一个瞬间,但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同样是表达“跑得快”和“兴奋”的意思,一个“射”、一个“跳”描写出了运动员的细节,稿子生动形象了不少。
(三)软硬度需适宜
那么,软化处理是不是企业内刊中文章出彩的不变法则呢?笔者的经验是,一般性的“硬新闻”在经过上述软化处理后,往往能更加引人入胜,易于阅读,可以更好地实现传播功能。
所以,采编人员要有把硬新闻写软的意识、掌握软化处理文章的本领。
比如,对待一般性的会议消息、活动新闻,既可以用先软后硬的写法,即在文章的开头段,用比较轻松的笔调,描写一个场景、一个人物的对话或是一个人的行为,再引出相对“严肃”的新闻事实;也可以用先硬后软的写法,即在报道的第一段概括陈述事实,再在其后叙述、描写并用,告知详情,让读者先了解概况,再看到细节,从而对新闻事实有个深入浅出的全面了解。
但对待不同的新闻素材,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究竟是偏软一些,还是偏硬一点,取决于内刊采编人员对新闻素材的熟练驾驭、灵活对待。
在报道中,语言或硬或软,描写与叙述交替运用,才能让企业内刊的新闻语言不再枯燥乏味,让采访报道的事和人有形可感、逼真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