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技巧:马原唯物论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有什么学习技巧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有什么学习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d61542efab069dc502201e6.png)
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有什么学习技巧考研政治马原认识论有什么学习技巧1.点线面有机结合点线面结合是学习马原认识论的最佳途径。
这里的“点”指的是具体的考点,也就是三级标题以下的考点,这里会有林林总总的考点,尤其是其中的重要考点、高频考点需要重点掌握;“点”指的是二级标题以下的考点,这是部分考点较之三级标题以下的考点粗略些,但是对其中的难点、重点,也需要一一掌握;“面”指的是认识论部分的框架结构,也就是一级、二级、三级标题的名称。
2.做习题巩固考点做一定量的习题,巩固马原认识论是必需而且是必要的。
这里的“一定量”不是“海量”,而是“适量”。
这其中的习题既包括历年真题,也包括高质量的模拟习题。
总之,做习题要把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有机结合,当然,对于真题的练习,可以贯穿整个复习过程的始终。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自由与必然。
一、从考试地位来看:考生需要知道其是一门投入产出比高的科目。
政治对基础一般没有要求,考生在掌握一定复习方法的情况下认真备考复习,均有取得高分的可能。
因此,2018考研考生在复习中需要并且值得投入一定时间备考这门科目。
二、从考查内容来看:考生需要以纲为纲,但也不能拘泥于大纲所列的考查要点。
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法规性文件,其所列的考查要点规定了考试的考查内容,是考试命题和考生复习的依据和范围,这是不同忽视的,考生需要仔细研读考试大纲,把握它的主要内容和能力要求。
但同时考生需要知道这些考点只是一个框架,是知识理论的考查范围,即其所列的知识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必要的非考查内容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大有裨益的。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0a7c37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3.png)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 个核心、3 大规律、4 对范畴2 个核心:联系、发展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 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 个核心、3 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 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 个核心、2 大规律2 个核心:社会、人2 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 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 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 3 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二、辩证法2 个核心、3 大规律、4 对范畴2 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 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 5 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着,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着、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 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 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 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 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 必须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4 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 现象是多变的, 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 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 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 是深刻的, 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 本质是单纯的;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 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 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 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 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 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 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 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 即概率的大小;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 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三、认识论3 个核心、3 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 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 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真理客观性、具体性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 既有原则区别, 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3 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指导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认识发展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 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PS1: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 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 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4、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PS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与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 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 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PS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1、相互区别: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绝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3、相互联结: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时间a、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具体、过程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c、因此, 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四、历史观2 个核心、2 大规律2 个核心:社会、人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 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人本质、价值、自由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PS2: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 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PS3:自由与必然1、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2、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2 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社会发展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 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匹配是关键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 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PS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反之阻碍;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2020考研政治马原三大规律核心知识点总结
![2020考研政治马原三大规律核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6d440c8f524ccbff021843f.png)
2020考研政治马原三大规律核心知识点总结导读:本文2020考研政治马原三大规律核心知识点总结,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很多考生认为考研政治只要考前突击背诵一下,就可以拿高分了,实则不然。
马原作为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尤其是哲学部分,只靠死记硬背是很难得分的,今天老师就帮大家梳理一下哲学中的一大板块——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这是我们哲学部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今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极有可能命制分析题的,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辩证法的核心考点包括三个部分:两大特征、五对范畴和三大规律,其中三大规律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是分析题的重要命题点,不仅需要大家理解,而且需要识记下来。
下面就带大家梳理一下具体的内容:考察形式:对立统一规律常以分析题的形式考察,是哲学部分的一个重要考点,去年这里没有命制考题,今年要引起重视,其他两大规律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
(一)对立统一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常考的是第一和第四点,一定要理解掌握。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重要的分析题考点)(1)含义: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特点: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联系:①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0cfc409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6.png)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要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1.2 基本矛盾和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基本矛盾是事物内部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以及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的产生等。
1.3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改造的过程,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进行反映和理解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国家理论2.1 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
•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
2.2 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财富的分配而形成的,阶级之间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社会上层建筑得到改变,实现新的社会秩序。
2.3 国家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和机构,是一种阶级压迫的产物。
•国家具有保护阶级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管理社会事务等职能。
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1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社会公有制、按劳分配、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包括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高级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
3.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3.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内容。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十大原理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十大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f0c793ec3a87c24128c411.png)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十大原理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
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本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
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2、大综合: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规律原理。
(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3、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1)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
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4、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整体是各部分有机之和。
(4)整体的作用就在于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5)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大综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1)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666468687c24028905fc3a5.png)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万能答题模板一、唯物论部分(一)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内容】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四)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考研政治马原难点归纳之唯物论.doc
![考研政治马原难点归纳之唯物论.doc](https://img.taocdn.com/s3/m/163344bc7e21af45b207a84c.png)
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五)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意识(一)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可能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质、量、度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2.量变和质变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 概念记忆准确掌握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 概念记忆准确掌握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f6a13b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e.png)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概念记忆准确掌握知识点1. 马原学科概述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理论体系,旨在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物质世界是本体,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赋属性。
历史是社会发展的本体,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它认为,资本家的剥削源于雇佣工人无条件付出的“剩余价值”,而工人的利益则是要争夺或维护自己的“剩余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政治实践,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为目标。
1.2 具体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由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一、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二、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学说、社会形态、产权制度,等等。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主义远景等。
2. 概念记忆准确2.1 马原的基本概念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考研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对于事物在哲学上的总的观点和态度。
方法论:对于研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和规律,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的总称。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马克思著作之一,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原理和发展趋向。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合作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里程碑。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在对哥达纲领进行批判时所著,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颇大。
2.2 马原的主要概念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指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生产力生产力: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的能力。
马原考点清单之唯物论
![马原考点清单之唯物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000036c1c708a1294a4442.png)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1.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本条件: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绪论——马克思主义内涵、哲学基本问题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的标志:1848 年2 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5.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个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阐述)剩余价值学说(在《资本论》中阐明)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7.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8.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实践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9.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0.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任何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都是统一的。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哲学基本问题(世界本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串联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串联](https://img.taocdn.com/s3/m/fa344f8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63.png)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串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唯物史观。
本文将通过六大知识点来串联考研政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即唯物史观。
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和观点,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点二:马克思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马克思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唯一不可分割的。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所决定的,而意识则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表达。
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知识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社会的进步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则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产生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规律和路径。
知识点四:唯物史观的价值观和实践观唯物史观注重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逐步实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物史观还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倡导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坚守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信仰,并注重实践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知识点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考研政治背诵口诀
![考研政治背诵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d83d1d7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2.png)
考研政治背诵口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政治知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考研政治背诵口诀及其回答:1. “马原”部分口诀哲学原理总结版:马哲原理记不变,辩证唯物物规律;世界统一物质性规律,永恒发展内因联系;对立统一斗争讲,质量互变循环往;现象本质两分法,科学发展规律忘。
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一)需要牢记,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联系的根本特性是客观的、普遍的,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我们要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2. “史纲”部分口诀历史线索串为线,三代形成线索线;新旧民主转折点,五四运动新起点;国共合作和抗战,新民主主义路线;建国前夕和建国,社会主义线索;三大改造和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
回答: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需要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脉络: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些阶段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等都要有明确的认识。
3. “思修”部分口诀六大内容思修全,三带(爱国)一树(修身)很重要;四分(道德)六分(法律)一意识(意识),律己还要尊重人;恋爱独生科学看,底线不可轻易谈;成才积极投实践,勿以恶小而为之。
回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品质、法治观念、道德和法律的关系等。
在恋爱、婚姻、家庭方面也要有正确的态度。
同时,要积极投身实践,学以致用。
以上口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还有很多其他的背诵口诀。
通过背诵口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政治知识,提高政治成绩。
同时,背诵口诀只是辅助记忆的一种方法,还需要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才能够真正掌握政治知识。
总之,对于考研政治背诵口诀的应用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69c378c4af45b307e9719795.png)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注:这16大原理,唯物论部分有2个,辩证法部分有6个,认识论部分有6个,唯物史观部分有2个。
一、唯物论原理原理1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主观能动性):①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能动创造性。
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有时在第二问出现)【方法论意义】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原理2 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所造成的。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辩证法原理原理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3.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固有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之唯物辩证法
![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之唯物辩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645a70dd5ef7ba0d4a733bfe.png)
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之唯物辩证法
作为考研政治当中最难的学科之一,“马原”部分的原理往往比较抽象,在真题中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其出题形式都比较新颖抽象,要求考生具备更高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考研政治当中最难的学科之一,“马原”部分的原理往往比较抽象,在真题中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其出题形式都比较新颖抽象,要求考生具备更高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很多同学的反馈,在“马原”课程当中,又尤其以“唯物辩证法”较为抽象。
因此,老师就再针对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的这一重要考点进行梳理,帮助考生理清思路。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围绕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就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只有唯物辩证法才是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要识记唯物辩证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记住“两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一、两大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两大特征。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内部。
考研政 治马原部分重点解析
![考研政 治马原部分重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d1ba9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4.png)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点解析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马原)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来对马原部分的重点进行一番解析。
首先,要明确马原的整体框架。
马原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是重中之重。
唯物论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核心。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辩证法是马原中的难点也是重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这一规律的重要应用。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的飞跃创造条件。
否定之否定规律则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相信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认识论部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至关重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并将认识运用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重点内容。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一理论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增殖。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让我们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2020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讲解
![2020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0feae28cc1755270722082b.png)
2020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讲解考研是一个知识的积累和深化的过程,是能力与细节之间的较量。
政治在考研中是相对于其他科目性价比最高的科目,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最少,而且产出的分数较多,相对来说较容易。
但是在考研中最容易拿分也最容易失分,因此拉不开差距,所以要提早知识点。
马原的唯物辩证法部分在复习过程中可按照“二三四五五”的框架来进行复习,分别是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四个方法、五对范畴、五个思维。
两大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这一部分我们要掌握联系的内涵、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发展的内涵、过程、新事物与旧事物。
三大规律则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多也是比较难的,首先我们要了解规律的定义、特点、人与规律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矛盾分析法,包括矛盾的内涵、属性、精髓、不平衡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我们则需要掌握质、量、度和量变质变的关系;而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要从认识肯定和否定到学会辩证否定再到掌握否定之否定。
五对范畴是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这五个部分。
在学习辩证法的时候我们需要具有五个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
其中辩证思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法: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和具体;理论和发展过程的结合——逻辑和历史。
明确辩证法的逻辑框架,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分类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与技巧应用。
以上是中公考研小编整理的“2020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技巧:辩证法框架梳理”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预祝大家都能考上理想的院校!更多考研政治马原部分备考资料尽在中公考研政治马原频道!。
政治考研如何攻克马原难关
![政治考研如何攻克马原难关](https://img.taocdn.com/s3/m/14f14ed7aa00b52acfc7ca4a.png)
政治考研:如何攻克马原难关说到考研政治,令很多同学头疼的想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子科目,相信很多同学都处在这样一种纠结的状态:想学吧,可是很多知识点看不懂,马哲部分诸多原理让同学学起来大有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感觉,做题时错误率又极高,而政治经济学部分很多考点也不容易理解,复习起来挫败感极强;不学放弃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试题分数基本占据1/4。
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子科目的复习,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掌握学科的逻辑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哲学部分,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逻辑框架,缕清其逻辑思路,例如,宏观来讲,马哲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一点来讲,马哲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这四个部分中,每一部分都包含着相应的概念和原理,如辩证法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四种方法、五对范畴等等。
答题时需要用相应的原理去分析,切忌扣错帽子,用辩证法的原理去分析认识论的题目,这是同学们做题时常犯的一个错误。
第二,理解记忆,活学活用。
例如马哲,是考研政治中出题方式最灵活的,最能体现举一反三的学习特点的。
特别是纵观历年真题,考研政治也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非像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政治仅是死记硬背而已。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其次才是记忆,否则,即使烂记于心,也不能灵活运用,题目依然是做不对。
建议同学们在备考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活学活用,锻炼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建立起概念与概念、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组团记忆。
例如马哲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成对出现的概念,例如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它们不仅各自成对,而且每组概念也有其内在的联系,因此,将这些概念组团记忆为上策。
再看政治经济学中,也有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如资本积聚、资本积累等等,那么我们在记忆时,一定要分别找出其对立和统一的点,比较记忆。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汇总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4e3802ef01dc281e53af0bf.png)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汇总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我们要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4、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没有鼓励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间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5、因果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马原第二章之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
![马原第二章之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https://img.taocdn.com/s3/m/193d64d69ec3d5bbfd0a744c.png)
马原第二章之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一、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考点1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考点2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定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点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通俗表述。
2.提出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
3.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意义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5.理论性质(1)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2)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3)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考点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技巧:马原唯物论
一、马原唯物论的主要内容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有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创立在哲学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
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
会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2.社会生活本质上一致的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有;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性的关系;准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二、马原唯物论的学习技巧点拨
1.点面结合
在学习马原唯物论章节考点内容时,应该坚持点面结合的学习方法。
这里说说的点面结合就是坚持宏观考点和微观考点有机结合的原则。
宏观考点就是要从整体上上把握考点,唯物论是马原第二章的的
内容,它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内容。
我们知道,马原这门学科
分为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
会主义。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是出分析题和选择题的重要章节。
当然,把握宏观考点主要指的是熟知这个部分考点的框架结构,其次
要掌握到二级标题的内容;至于微观考点部分,要求同学需要掌握一级、二级、三级的具体考点,并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做适量习题
同学在学习马原唯物论时,应该一边学习考点,一边做适量的习题巩固考点。
这里的习题既包括真题,又包括模拟练习题。
真题有用吗?相当一绝大部分习题可能会质疑真题的有用价值。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真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为真题中的高频考点会反复考查。
除了做真题之外,还应做一些模拟练习题。
我们做题不能仅仅强调速度,最重要的是注重质量,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