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漂移与制度整合:研究型大学教师分系列制度改革刍议——以“双一流”建设中的北大清华人事制度改革为背

合集下载

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定位与职能整合

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定位与职能整合
第 9卷
第 6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URNALOF JXIUNI RST O I VE I Y
V0 . No 6 19 .
De . o 编 号 : 7 6 5 (o 9 0 0 2 — l 2— 7 8 2 o )6— o 1 2 6
研究型大学是以科研 为特色 的大学 , 研是促 进其 科 自身发展 的主 要动力 。研 究 型大学 将科研 置 于首要 位 置, 通过科学研究 服务于 人才培养 和社会发 展。科 研是 其特色所在 , 科研工作是其工作重点 , 科研 和研究生教育 是研究型大学的核 心任务 。由于研究型大学拥有一大批 重量级的学术大师 ,许多 高水平 、 高学 历 的科 研人 员和 学科带头人 , 并能吸收一些有 探索精神和创新精 神的青 年, 这样 就易于形成梯 队合理 、 活力 充沛 、 思维活跃 的研 究团队 , 因此研究型大学 在科技研 究上具有 其他研 究组 织难 以比拟的优势 。科技的发展需 要进行 大量的科学研 究, 而科研将推动科技的不 断发展 , 科技进一 步发展的需 要必将推 动研究 型大 学 的发展 。不 论是科 研人 员 的素

综上所述 , 笔者认 为研究 型大学是 以知识 的生产和
应用为 己任 ,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 目标 , 以培养的尖 端精英人才和产出最前 沿的科研 成果直接 服务于社会 、 政治 、 经济 、 科技与文化发展 的大学。
二 研 究 型 大 学 的 科研 定 位 1 .科学研究是促进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研 究 型 大 学 的 科 研 定 位 与 职 能 整 合
任 彦 民
摘 要 : 究型大学以科学研 究为主导 , 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科学研究是促进研究型 大学发展 的主要 研 培

刍议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刍议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刍议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摘要]双师型教师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和实用性人才的中坚力量,是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发挥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文章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探讨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建设20世纪末,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一大批办学基础较好的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陆续升格为本科院校,并被赋名“新建本科院校”。

截止到2013年5月,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总数超过600所,占据全国本科院校数一半左右。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本科院校新成员,是承担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双师型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令人担忧。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审视(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1.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偏少。

为了达到升本条件和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采取公开考试或直接考核招聘等方式引进了大批研究生,充实了教师队伍,达到本科办学对师资数量的要求。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数量陡增,使原本偏少的双师型教师显得更少。

2.双师型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升本前,学校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忽视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力较弱;升本后,学生来源较广、综合素质较高,部分教师难以满足本科办学需要,加之新进教师多属于应届毕业生,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3.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不足。

教育部对学校升本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专任教师数量、高级职称人数和硕博士学位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

学校针对指标体系要求,制定相应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投入大量经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和加大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晋升职称等。

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层次体系结构改革(一)

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层次体系结构改革(一)

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层次体系结构改革(一)作者:葛耀峥周永明陶国良摘要:培养21世纪良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研究型大学学生,除了革新理论课程外,改革实践教学也是重中之重。

本文提出建立实践教学有层次的体系结构,建议增设体现21世纪新的通用性强的公共高级实践课和研究性实验课是时代的必然。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层次体系结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同时必须兼具高水平的实践能力。

这要求教育事业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发展相结合,使各层次学生始终处在理论与实践、科研和发展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相比较而言,根据国情尤其应该注重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学和培养,这却是我国高教事业的薄弱环节。

为此,本文提出改革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体系结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进行具体探索。

1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未来首先,应该从21世纪的今天来考虑,社会进步已深入发展到信息化时代,学科门类繁多,但又相互渗透和依赖,而我国实践教学环节还是比较传统的,再加上由于过去投入不足,该设置的实验课的类型和数目不仅没有明显地与时俱进地发展,却呈下降趋势。

这是造成目前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能力比较低下的主要原因,也会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实际上,创新能力来源于知识和实践,而实践是第一位的。

国内外的教学和科技界无不例外地强调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根据国情,首先应改革实践教学的体系结构,低年级的实践环节既可以配合理论课教学,也可以(相对)独立开课,分阶段完成。

但是高年级的实践教学应该先开设独立的高级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写出实践报告。

这就是说,实践教学要有层次结构,以满足迅速发展的高科技社会对培养高级创新新型人才的需求。

2实践课的层次结构建立前已述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飞快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也必需进行及时改革。

这反映在实践教学的体系结构应该要有层次,以配合理论教学的深入和进展,实践(验)教学应该分成三个层次。

2022-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 - 副本

2022-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 - 副本

2022-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50题)1、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对学生的需要做出敏感反应()。

A.讲授法B.讨论法C.多媒体教学法D.案例教学法【答案】 B2、“习明纳尔”在性质上类似于常规的()。

A.练习法B.讲演法C.安全教学法D.讨论法【答案】 D3、高校课程的设置和组织超越以往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过分强调,越来越重视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相联系。

这种倾向指的是()。

A.课程内容综合化B.课程实施多样化C.课程方向人文化D.课程性质职业化【答案】 D4、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郝钦斯B.阿德勒C.布鲁纳D.贝格尔【答案】 C5、一般来说,对于()的高校,其教师队伍建设的职务结构最好是“金字塔型”。

A.以教学为主B.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为主C.教学与科研并重D.研究型【答案】 A6、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场所多样化和()。

A.高关联化B.综合化C.短学程化D.融合化【答案】 C7、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B.实验法C.经验总结法D.个案研究法【答案】 A8、相对于中小学教育,高校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是()。

A.前沿性和职业倾向性B.操作性C.系统性D.历史性【答案】 A9、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必须进一步()。

A.收归上级高等教育管理部门B.扩大C.保持D.减少【答案】 B10、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A.大众化和普及化B.民主化和终身化C.国际化和全球化D.上述三种趋势【答案】 D11、在学制方面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的代表国家是()。

A.意大利B.美国C.澳大利亚D.法国【答案】 A12、“习明纳尔”在性质上类似于常规的()。

A.练习法B.讲演法C.安全教学法D.讨论法【答案】 D13、我国第一所新式高等学堂是()。

A.北京大学B.京师同文馆C.清华大学D.天津大学【答案】 B14、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为了()。

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的几个悖论

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的几个悖论

制挂钩 这种定位完 全将 教师置 于被监 督 和管理 的

被 动地 位 忽视 高校教师群 体的多种心 理 需 求 存在
, , 。
着错误 导 向和扼 杀 创新 的弊端
”J

大 学 教 师评 价 内容 往 往 只 反 映 教 学 和 科 研 的外
教师评价属于教育评价范畴 中期 开 始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掀 起 新
凭 主 观 印象 甚 至 凭 个 人 好 恶 个 人 感 情 进 行 评 价

、 、

教学 时数 发表 的科研 论 文 论 著 的等级 和 数量
、 、




很 难 对 教 师 的 实 际 情 况 做 出恰 当 的 公 正 的 判 断 其

取 的科 研 经 费 的多 少 等容 易量 化 的指标 作 为教 师 评 价 的主要 指标 而 对 教 师 的教 学效 果 教 学 革新


反 映 教 师 的 工 作 成 果 及 目标 的 实 现 程 度 ( 杜 育 红
2004

”J

高校 教 师 评 价 在 方 式 方 法 上 主 要 以
、 、

他评

)

这种评价是


种静态终结性 评 价 往往 以
, 。
为 主 如领导评 价 专家评 价

同行 评 价 等


由于 他
奖惩为 目的 国 内有学 者称 之 为奖惩 性 评 价

套科 学合理 的高校 教师评 价
领域 但在 实际操 作 中却往 往 以 科 学 研 究 能 力 的 高

校之大器——研究型大学教师文化建设的刍议

校之大器——研究型大学教师文化建设的刍议
科 技信 息
校之大器
研夯型大学教 师文化建设硇 刍议
赵 纯 王琴 惠
华 南理 工大 学理 学院 王小伍
[ 摘 要] 研究型大学的 办学质量关 系到 国运的兴衰起敝 , 但我 国研 究型大 学的社会形 象和影响 力也颇受 国民质疑 , 关键原 因在 于研 究型大学教 师文化 建设 的滞后 。只有积 累厚 实的教 师文化底 蕴, 以教 师文化 的葱浓郁勃 带动 学校文化的繁荣 , 才能 实现研究型大学 培 养高素质人 才、 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精神 和高效率高质量地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 [ 关键词 ] 研 究型大学 文化 教 师文化 教育功能 研 究功 能
一Leabharlann 、刘智运教授在《 大学教育哲学》 一书中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了大学文 化建设论 题 , 认为 “ 和谐 的大学文化建设 的构 成要素包括 : 大学精 神文 化 系统 的和 谐 ; 大 学 制 度 文 化 系 统 的和 谐 ; 大 学 学 术 文 化 系 统 和 行 为 文 化 系统 的和谐 ” , 而大学学术文化则包括“ 一批高水平 、 结构合理的课程 和学科 ( 专业 ) , 一批具有人格魅力 、 学术造诣精深和善于治学育人的教 授 队伍 ” , 指 出教 师队伍的建设决定 了学校 的教育质量 、 科研水平 和社 会 服务的成效 。陈永 明 、 田以麟 、 肖宪 、 张宝昆 、 高平叔等 在分析国外 教育发展历程 、 取得 的成就的基础上 , 也 指出 r教师 的思想道 德文化 、 专业水平建设 的重要性u 。万剑峰在文章 中谈到 “ 在 高校中, 没有科 研 实力 , 就不会有社会地位 , 青年教师需要通过参与科研来提高 自身的 素质, 通过 科研来 对所学专 业获得新 情感, 传授 学生对所 学专业 的情 感” , 从大学教 师科研教学并重 的角色文化的建设这一 角度 , 阐述 了大 学教师对 熏陶学 生的情感意 志所起 到的正 面效果 。林浩亮认为“ 应从 提 升 大 学 教 师 的 自我 发 展 意识 、 反 思意 识 和创 新 意 识 , 创 造 教 师 平 等 合 作与群体发展的氛围, 以及 建立人 文管理机制等方面人手, 逐步构建大 学的创生型教 师文化, 以促进大学教 师的专业发展 ” ・ 。车丽娜在其文 章 中谈到教师文 化具有人格塑造功 能 、 丰 七 会区隔功能 、 团体凝聚功能 、 学 校 民 主 管理 功 能和 社 会 伦 理 发 展 功 能 一 。 研 究型大学 的行 为活动 的基本要素 是教育者 ( 大学教 帅 ) 、 受教 育 者( 学生) 、 教育内容 、 教育方法和教 育环境 。在 这五个要素 中, 教育者 是一个特殊而关键的要素 , 是研 究型大学的砥柱 , 也 是将其他几个要素 整合成 一所研究 型大学 的纽带 ; 直 接 面对 受教育者 ; 是教育 内容 的载 体; 是教育方法的实施者 ; 是教育环境的缔 造者 , 一言以蔽之 , 教 育者是 研究型大 学的主体 , 因此 , 研 究型大学的文化建设 就其 实质而 苦, 就是 研 究 型 大 学 教 师 文 化 建 设 。 因 为 文 化 的 无 穷 魅 力 和灼 耀 本 质 , 急 功 近 利 的虚荣 之心才不至于在教 师群 体里泛滥膨胀 , 踏实本真 的求是之 风 才会得到尊重弘扬 , 对权利物质的追求才会适 可而止 , 对真知实学的载 重 力才会有深的认识 , 对品质道德的穿透力才会有新 的感悟 , 从 而 自觉 地履行传 承文化 、 传道授业 的教师职责 , 蓄积爱 国忧民 、 天下 为公 的国 民意识 。 自此 , 学生将受 益于教师宽广胸怀 和精深思想的熏 陶感 染而 不扶 自直 , 学校将受益 于教师认 同态度 和归 属情怀的责任心境 而秩序 井然, 社 会将 受益 于教 师不息进 取 和笃实求 知 的创新奉 献 而硕果 累 累。因此 , 研究型大学 教师文化 的深厚直接关 系着研究型大学教 育质 量 的好坏 、 学术水平 的高低 , 决定 了研究型大学对社会风尚 、 科技进步 、 经济发展 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 研究型大学教师文化建设 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 、 从研究型大学教育价值 的多样性来看 , 其教师需要充实 、 提升 自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部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实践目标和路径选择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部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实践目标和路径选择

里龙江哲藏可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No.8,2019 Serial No.3042019年第8期总第304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部制改革的厦辑起点、卖践目标和路径选择杨辉,钱峰(上海大学,上海200444)摘要: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产生极大的变化,伴随着“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学部制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需求。

文章认为,学部制改革应该与大部制改革协同推进,学部内部应努力形成具有雁阵效应的学科生态,在学部管理体制上应该形成有利于协同治理的权力运行结构体系。

具体的学部制改革路径选择应该坚持“虚”与“实”相结合、“学科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合”和“整合”相结合。

关键词:学部制改革;雁阵效应;学科生态;协同治理;“双一流”建设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学部制改革是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全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一环。

从本质上看,高校实施学部制改革实际上是“双轮驱动”: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更为深入,更多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学科不断被细分,原有的学科体系已经逐渐不适应甚至是反过来阻碍了科学的不断进步,同时高校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被更多地强调,在当今的时代任何重大问题的解决已经无法由任何单一的学科独立承担,跨学科的知识和组织变成高校应对新形势下必然需要采取的路径选择;另一方面,从高校的具体办学实践来看,实施学部制改革是高校集中资源凝练办学特色、建设一流学科的一种战略方式的选择。

特别是在2017年开始的高校“双一流”建设,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紧迫感促使高校不断推进以大部制改革为主要特征的管理体制改革和以学部制改革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布局调整优化,以不断促进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校实施学部制改革,一是不能简单地把其视为一种管理模式的变革、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切割,就简单地在学校和二级学院之间增加层级;二是不能仅仅将其理解为简单的院系归并和学科办学布局调整,而就去做“同类项合并”;三是不能将其视为一种单向性改革,只将其就学部制改革本身进行改革。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落实重大课改任务的组织与进度管 理, 日常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
执行各类程序文件及作 业指导书
执行性自我管理
稳定可靠管理体系
ISO质量管理
(1)抓好关键点(2)把好质量关
工学一体化课程落地实施管理 关键点
确保课程实施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做到不走样、有实效。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组织 管理
教学场地 管理
升级优化场地
3 场地建设
学习氛围
融入行业企业文化、管理标准
世界技能大赛标准
国际技能培训或认证标准
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
技能认证中心
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
技能大师工作室
3 场地建设
改造优化场地
引入
工作页编制要以学习活动推进为主线 工作引导、 学习引导有效整合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学习能力
企业实践 专家
课程指导 专家
上级主管 领导
工学一体 化教师
对外交流与培训处
学院 教务处
学院 教研室
组织层
实施层
开发层
指导层
学院领导
确保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条理明晰,一体化课程及其学习任务
确保课程体系结构合理
质量控制
四层 “确保”
1 课程开发
适应符合
贴近符合
推动
管理部门
管理范畴
代表性管理文件
管理属性
质量监测 中心
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9001 , 包括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全过 程管理
《质量手册》
体系性质量管理
教研室
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的 技术路径和评价标准 ,重要课改任 务的统筹管理、师资队伍培养
《专业设计开发控制程 序》《教研过程控制程 序》

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三题

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三题

现代大学教育 2019年第2期管理经略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WTB1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世界一流学科成长机理研究”,项目编号:XJK08AGD011。

收稿日期:2018-12-25作者简介:庞青山(1966-),女,湖南宁乡人,教育学博士,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李望梅(1994-),女,湖北荆州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蓝清华(1994-),女,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黄健柏(1954-),男,湖南临武人,管理学博士,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长沙,410083。

Email:pangqs799@126 com。

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三题庞青山 李望梅 蓝清华 黄健柏摘 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引擎,理清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问题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一流大学运用大师成就大学、师资管理观念匹配办学理念、用一流人才吸引一流的人等观念构建师资队伍结构;在将学术型博士作为基本入职条件的基础上,注重博士学位的“含金量”,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比例合理,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为占比较少的教师服务;一流大学的师资招聘具有复杂、公开、程序化的特点,教师考核体现大学共治原则,重视校外中立第三方,多层面协同促进教师发展。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师资管理理念;师资结构;师资引留;教师发展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9)02-0080-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才队伍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人才流动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日益同全球统一的师资人才大市场联系在一起,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启示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师管理制度的启示
用。
的或固定 的专门委员会 , 作为大学 内部专门事务决 展 。在这种协调 、 协商机制下 , 通过大学校长与教授
( 工资、 三) 福利体制难 以争取、 留最具潜力 的 策 的咨询机构 ,直接 以决策报告的形式影响大学发 保
人 才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机制中,最具竞争潜力的人 会沟通 、 协商的过程 , 校长与教授会之间以诚相待和 才始终是大学成功的关键 , 他们是大学的生命 。 耐心倾 听会建立起一 种相互 信赖与相互支持 的关 为了
言,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对研究型大学的衡 在许多学校 中, 除职称评审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和学
量标准 , 第一条就是教师的素质 , 这是大学的灵魂 。 术委员会以外 ,教授的学术权力没有起到应有 的作
纵观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的成功经验 ,拥有一流 的 用 。 即使在职称评审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 中, 各级领
校岗位津贴 ( 学校 自 筹资金 ) 和校外收入 , 国家发 的 同与尊重。
工资仍然很少 , 福利待遇跟不上时代 的发展 , 这在一
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一流人才的吸引。
到体 现
另外 , 作为公立研究型大学 , 其组织结构和行政
并包” 的办学理念 , 为“ 认 大学是包容各种学问的机 独立角色 ,而行政权力则作为外在 的结构形式维系
第4 7页
维普资讯
ZHoN GGUoYETNTAoYU I I
着高等学校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起着绝对 的支配作 大方针 、 政策。同时 , 以教授为主体组成 的各种临时
维普资讯
中国冶金教育
20 年第 5 06 期
世 界 一 流 研 究 型 大 学 教 师 管 理 制 度 的 启 示

我国及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及研究—--基于学术职业的视角

我国及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及研究—--基于学术职业的视角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研究——基于学术职业的视角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高等教育学指导教师:***20090524摘要教师聘任制改革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题之一。

20余年来,多所高校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了探索,但总体而言,收效甚微。

2003年,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率先出台了教师聘任制改革方案,以此为标志,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步入一个更加深化的阶段。

目前看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人们更加关注改革所引发的争议及出现的问题,聘任制改革再前进一步似乎都非常艰难。

在此背景下,研究当前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从聘任制应坚守的核心价值出发,对未来改革提出相应建议尤为必要。

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是个大而宽泛的课题,很难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本文试图就其关键性问题——改革如何保障学术职业的根本地位进行探讨。

出于需要,以学术职业为研究视角,采取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论文研究了我国高校教师任用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对当今聘任制改革的影响;选取了三所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改革实践为案例,剖析了当前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及突出问题,并探讨为促进改革进一步发展而值得尝试的对策。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特殊国情和历史传统使我国的高校教师任用制度从一开始就缺乏相应学术传统和学术信念的支撑;当前改革在考核评价、聘任合同、解聘制度、争议处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和争议反应了这种缺失。

针对此,文章最后围绕如何捍卫学术自由、坚持学术平等、维护学术公正等几个维度对聘任制的几个重要环节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学术职业教师聘任制学术自由学术公正学术平等AbstractThe reform of faculty employment-appointment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one of the main themes in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institutions. In recent 20 year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carried out the reform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ituation. However, the practice has little effectiveness. Beijing University and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omulgated the program about faculty employment-appointment system firstly in 2003. As a symbol, the reform of China’s faculty employment-appointment system has gone into a deeper phase.Honestly, although the reform has some effectiveness, people alway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troversy and the problems triggered by the reform. It seems that it’s difficult for the reform to go further .Considering this situ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give som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core value that the reform should uphold.Because the reform of faculty employment-appointment system is a big and broad issue, it is difficult to research comprehensivel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key issue----how to protect the fundamental status of Academic Profession. I choose Academic Profession as the angle of view and take the methods of theory explaining and case studies. The paper selects thre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universities: Beijing University, Sun Yat-sen University, and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ter analyz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the major problems and controversies of the reform, I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for it.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are as follows: Because of the speci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s of China, the faculty employment- appointment system lacks support of academic tradition and academic beliefs from the beginning.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access of Academic Profession, post setting, the assessment of faculty, employment contracts, firing system and so on reflect this lack. So,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paper, advices mainly consider how to defend academic freedom, how to uphold the academic equality and academic fairness.Key words: Academic Profession Faculty Employment-Appointment System Academic freedom Academic fairness Academic equality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科教学评估促进高校“一流”建设的功效、问题与改进

本科教学评估促进高校“一流”建设的功效、问题与改进

2019年第04期作者简介:郭锦鹏,男,山东人,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政教育。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

1引言2015年,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具体实施就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在突出“世界一流”和“中国特色”的建设中,逐步推动我国高校管理和评价机制的改革,顺利实现大学和学科的转型发展,使中国高等教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目前,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在世界各国的不同研究者看来,“一流”的内涵丰富多元,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术声誉、科研成就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大学或学科;二是在师资力量、教育管理、教学资源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大学或学科;三是在人才培养、人才流动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大学或学科,可以说这些观点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丰富了“一流”的内涵。

[1]“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在国际化的视野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绝对优势的大学和学科,而一流大学的建设基础是一流学科的建设,学科是实体化的大学组织,建设一流大学首先要从具体学科出发,进而提升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对于国家长治久安、走向世界至关重要,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大学和学科建设与发展将直接影响着人才的产出,由此观之,高校“一流”建设任重而道远。

无论是从学术声誉,还是教育管理,亦或是人才培养等角度观之,“质量”无疑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词,尤其是本世纪以来,“质量评估”风靡世界教育领域,加之教育质量评估涉及内容的复杂性,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估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研讨的热门话题。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涉及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探析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探析

大学
系在人 评价 有 分的
, 评价内

个体

注个体在 队建设
中的投入
$
大学于2019年4月发布

学评价制度的
(,⑫提出了
制 合学
的分类评价制度, 建设

的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 系

作 , 改革校内
制度,

教 和 制度等改革 $ 近来
热议的聘-长聘制度(tenure-track),近年来
国内数顶尖高校(
8 东南大学 办法》
贡献"
强 师 考核评价、推 教师分类 、引 导教师
、鼓励技术
9
《山东大学教师职务及岗位聘用 山东大学
申报条件(修订)》
与成果转 、完
差异、不拘一格选人才0
学教师评价标准、坚持质 导 、尊 学科

学教师考核 办法(
10
学 )》
分类指导、分层考核、合同管理、奖惩结合0
《兰州大学关于深化教师分类考 分类分层考核、强 教学考核基
探索分类考核评价阶段$ 2008年学校出台调整和
加强学功能的有
,在全国较早、较为彻底
地推行学部制改革,推动开展学术分类 $ 2010 年, 师资队伍建设体规划,启动实施教师岗
位分类 $这一阶段,学校逐步从 拉动型发
方式转变为教学 互动型发展方式$第三阶
段,强调质量导向和内涵发展的评价阶段$ 2014 年起,在教师岗位分类 改革的基础上,启动教
体学术成果 导向的同行评议制度依然成为
一流大学学术评价的主流方式。第二,建立多
144
浙江社会科学
维度评价体系。围绕教师的学术责任,展开对教
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全方位评价,如英国

新时代“双一流”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新时代“双一流”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新时代“双一流”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作者:张小锋李欢欢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年第12期摘要:“双一流”建设是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也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正兵”与“奇兵”同建,“一流”与“非一流”兼顾;“高峰”与“低谷”俱赢,以“重点”带动“一般”;教学与科研并重;重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硬实力”与“软实力”共抓,有“大楼”也要有“文化”。

关键词: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点回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时引起的巨大社会关注,可谓聚讼纷纭,争鸣之声不绝于耳,折射出社会上对“双一流”建设的背景、意义及达到的目标仍存有疑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不统一,步调则很难一致。

这不利于新时代“双一流”建设。

笔者愿就此问题,谈一些认识。

深刻理解“双一流”建设的深远意义1.“双一流”建设是实现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强盛依赖于其高等教育的强盛。

只有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

当代中国虽然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过少、水平偏低,在综合实力、学科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在世界顶尖大学和顶尖学科群中还鲜见中国大学身影。

目前,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科学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历史方位、一流大学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规律和趋势,绘制了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清晰路线图,为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明确了任务路径,吹响了打造顶尖学府、冲刺国际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迈进高等教育强国的“冲锋号”[2]。

“学术漂移”难以遏制的趋势

“学术漂移”难以遏制的趋势

“学术漂移”:难以遏制的趋势朱芝洲S俞位增21.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324000;2.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324000《高教探索》2019年第11期,约10000字"学术漂移"的内涵解读及其形态分析“学术漂移”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

概而 言之,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指非大学的高等教 育机构按照更接近于大学“面目”的方式来确定其活 动实践的一种趋势;二是指大学和学院复制那些更有声望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程式化项目及服务的 趋势。

就本质而言,两种观点是一致的,即“重学术”而 “轻技术”。

但严格说来,两种观点略有不同:前一种 观点强调“一种类型(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向另一 种类型(传统大学)的转变”,因而这类机构的“学术 漂移”呈现出明显的“类型漂移”特点。

后一种观点 则强调“层次、声望较低的院校模仿层次、声望更高 院校的向上发展趋势”,因而其“学术漂移”呈现出 “垂直漂移”或者“向上漂移”的特征。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在拓展“学术漂移”内涵的过程中,形成了“四形态说”和“六形态说”。

“四形态说”即政策漂移、院校漂移、学术漂移、课程漂 移,分别指政府制定的政策对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的定义、办学目标、定位模糊,院校强调学术价值,院 校内部机构和教师更注重科研,课程内容脱离实践等现象。

“六形态说”即政策漂移、院校漂移、学生漂 移、教师漂移、项目漂移、行业漂移。

以上划分主要 是出于理论层面分析的需要,而在现实中不同层面、形态的“漂移”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国高等院校“学术漂移”的现实图式事实上,不仅在欧美国家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学术漂移”现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最为突出的体现是“院校漂移”,进而 导致学校的政策漂移、课程漂移、教师漂移和学生漂移。

我国“院校漂移”最为普遍的情形是改变学校的性质、层次,实现从高等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的 更迭。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长聘制改革初探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长聘制改革初探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86
吕黎江 卜杭斌 刘 红:“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长聘制改革初探
依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目前,美国终身教职的 一流大学的要求仍存在明显差距。建设一流师资队
竞争机制在加速学术职业分层的同时,也有助于形 伍是 “双一流” 建设的首要任务,而长聘制改革
2019年第 5期 现 代 大学教育
85
管理经略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长聘制改革初探
吕黎江 卜杭斌 刘 红
摘 要:教师长聘制历史上缘起于保障学术自由之目的,在国内高水平大学中逐渐成为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的重要手段。长聘制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遴选、流动制度,鼓励真正具有学 术志趣和学术潜力的优秀人才从事长周期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以实现教师队伍结构的持续优化。长聘 制是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需要岗位分类、非升即走制度配合,以及有相对较高水平的师资 队伍作为基本前提,同时必须加强制度框架的整体设计,以保障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长聘制;非升即走;人事制度;双一流;教师流动;人才遴选;岗位分类;学术潜力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9)05-0085-05
收稿日期:2019-06-27 作者简介:吕黎江 (1969-),男,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副研究员,从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卜杭斌 (1984
-),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人事处六级职员,从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刘红 (1971-),女,安徽淮南人,浙江 大学人事处副研究员,从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杭州,310058。Email:zdllj@zjueducn。

功能漂移与制度整合:研究型大学教师分系列制度改革刍议——以“双一流”建设中的北大清华人事制度改革为背景

功能漂移与制度整合:研究型大学教师分系列制度改革刍议——以“双一流”建设中的北大清华人事制度改革为背景

作者: 陈平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高教探索
页码: 17-22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7期
主题词: 教师分系列;研究型大学;双一流;人事制度改革
摘要:作为大学的两项核心功能,教学与科研对高深知识的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两者远非自然的匹配,反而具有相互漂移的趋势,此即教师分系列改革的制度根源.然而,这种趋势仅在单个教师有限时空范围内才具备一定合理性,卓越的教学是科研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所以应通过制度设计整合漂移趋势.北大清华肩负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使命,瞄准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学习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组织制度,以教师分系列管理作为引入准长聘制度的先导基础,设置教研系列教师为核心职位强化科研与教学的联结.此项改革应当系统设计配套政策以发挥协同效应,避免 “ 教师分系列”成为 “ 教师分优劣”的制度诱因,避免教师功利评判教学投入、科研不断挤占教学的学术棘轮效应.。

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的路径选择_马利凯

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的路径选择_马利凯

第9卷第6期2015年11月高校教育管理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Vol.9No.6Nov.2015doi :10.13316/j.cnki.jhem.20151019.004专题主持/马陆亭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的路径选择马利凯1,2(1.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吉林大学发展规划处,吉林长春130012)收稿日期:2015-07-30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廉政建设专项研究课题(2014LZY008)作者简介:马利凯,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大学学科建设研究。

主持人简介:马陆亭,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从事高等教育发展与管理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2015-10-19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cnki.net /kcms /detail /32.1774.G4.20151019.0944.008.html摘要:文章以系统论理论为基点,系统审视了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领域中学科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就构建研究型大学综合改革路径的原则以及具体路径进行思考。

文章认为,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多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视阈下,推进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处理好学科发展近期、长远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学科建设中学术、行政与民主监督权力的关系,学科建设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学科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关键词:系统论;研究型大学;学科综合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6-0017-05学科是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大学内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配置的基本要素和组织基础。

因此,学科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发挥系统作用的载体,也是研究型大学管理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高校的综合改革是一系统工程,学科作为该系统中的子系统,其体制机制改革也存在综合性与系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认为这次改革仍然意义深远,不仅为当前的改革 奠定制度基础、做好舆论准备、积累行政智慧,北 大的特殊地位也使其对其他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思 想理念和制度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启发。
两校从 2003年持续至今的人事制度改革有着两 个极为重要的共同点。其一,都将人事制度改革视 为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大举措;其二,都有 两个非常关键又具体的改革目标:教师分系列管理 和准长聘制度 (TenureTrack)。北大 2014年改革将 教师分 为 3个 系 列:教 学 科 研 并 重 (教 研 系 列)、 教学为主 (教学系列) 和研究技术为主 (研究技术 系列)。清华 在 2014年 改 革 中 也 将 教 师 分 为 “教 研、研究、教学” 三大 系列。两 校对 教 师如此分 系 列,都是希望将最核心的师资队伍 (教研系列) 纳 入准长聘制度轨道当中。对此两校的制度设计也大 体遵循美国研究型大学惯例: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都为预聘,副 教 授 (AssociateProfessor) 为预聘或长聘,正教授 (Fullprofessor) 都为长聘。 对于预聘期设置,北大为 6-8年,清华为 2-3个
在国高等教育的分类与等级系统中,在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北大清华占据特殊地 位、承载重大使命,其一举一动都可能产生强大的 示范效应。教师分系列管理是引入准长聘制度的先 导性基础工作,与薪酬体系改革一起构成人事制度 改革主 体 内 容。 虽 然 不 少 研 究 非 常 关 注 更 加 敏 感、 更为要害的 “非升即走” 机制,但因 “非升即走” 过于凸显预聘期内的竞争压力,也是北大 2003年改 革遭遇极大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并未成为两校当 前改革的 “显规则”,缺乏明确的事实与文本依据, 因此本研究着重关注教师分系列管理。
收稿日期:2018-01-27 作者简介:陈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2016级博士生。(北京 /100871)
·17·
·教育管理·
功能漂移与制度整合:研究型大学教师分系列制度改革刍议
聘任周期 (6-9年)。教研系列教师要想预聘期结 束后获得长聘职位必须通过一系列考核评议,否则 就必须离职,因此这项改革的关键特征被总结为预 聘期内的 “非升即走” (UporOut)。
2018年第 7期
高教探索 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
功能漂移与制度整合: 研究型大学教师分系列制度改革刍议
———以 “双一流” 建设中的北大清华人事制度改革为背景
陈 平
摘 要:作为大学的两项核心功能,教学与科研对高深知识的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两者远非自然的匹 配,反而具有相互漂移的趋势,此即教师分系列改革的制度根源。然而,这种趋势仅在单个教师有限时空范围 内才具备一定合理性,卓越的教学是科研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所以应通过制度设计整合漂移趋势。北 大清华肩负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使命,瞄准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学习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组织制 度,以教师分系列管理作为引入准长聘制度的先导基础,设置教研系列教师为核心职位强化科研与教学的联 结。此项改革应当系统设计配套政策以发挥协同效应,避免 “教师分系列” 成为 “教师分优劣” 的制度诱因, 避免教师功利评判教学投入、科研不断挤占教学的学术棘轮效应。
二、相关研究简要述评与问题聚焦
国内现有文献中研究 “教师分系列管理” 的成 果尚不多见。王希勤等在 2017年的一篇文章在对高 校组织架构的分析基础上,引入了角色和角色识别 的概念,进 而 直 接 论 及 “高 校 分 系 列 人 事 管 理”。 该文章认为,高校教职工分为教师和其他人员两大 类别,教师可分为教研系列、研究系列、教学系列 和其他系列,其他人员则包括事务人员、决策人员、 勤务人员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分角色管理的一些经 验和问题解决思路。[6]令笔者略微意外的是,该文没 有引用一篇参考文献,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直接研究 教师分系列的成果尚不多见。
关键词:教师分系列;研究型大学;双一流;人事制度改革
一、研究背景
在国务院 2015年 10月颁布的 “双一流” 建设 方案中,人事制度改革被列为需要突破的四个关键 环节之一。事实上,人事制度早被许多大学列入重 要的改 革 靶 向,而 且 因 为 事 关 教 师 利 益 格 局 调 整, 被视为 大 学 治 理 体 系 改 革 中 “最 难 啃 的 一 块 硬 骨 头”。2013年,党 的 十 八 届 三 中 全 会 作 出 全 面 深 化 改革的重大决定,随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简称 清华、北大) 主动请缨,希望在 国家 深化 教 育 领 域 综合改革中先行先试。清华坚定选择人事制度改革 来 “破局”[1],而北大提出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 师资人事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2]。
众所周知,这两所中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在人 事制度改革道路上已探索多年。北大 2003年的人事 制度改革成为当年教育领域热点问题之首[3],这次 率风气之先的改革引发了旷日持久的讨论甚至争论。 清华在 2003年也开始了人事制度改革[4],采用的是 局部试点这种更为稳妥低调的方式。虽然有学者认 为北大这次人事制度改革 “以失败告终”[5],但笔
虽然如此,仍有一个与 “教师分系列管理”内涵 非常相关、成果较多的研究主题,这就是 “教师分类 管理”。实际上在 “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有关人事制度 改革的条文里就明确提到 “积极完善岗位设置、分类 管理”。李汉学对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做了全面 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将研究历程分为初步探索阶段 (1993-1999年)、稳步发展阶段 (2000-2006年)、反 思争鸣阶段 (2007-2009年)、全面深化阶段 (2010年 至今),划分主要依据是政府部门的重大改革政策,例 如 2000年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 见》、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2010 -2020年)》;在阶段划分基础上总结教师分类管理研 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作用、策略、途径等。[7]潘文华 等也对高校教师分类管理进行了综述性研究,但侧重 概括教师分类方式及不同类型岗位的职责要求、评价 方式,还大致介绍了美国大学的职工分系列方式。[8]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