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题申报:基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创新创业教育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
国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 世纪早期。

美国在1919 年就开始在大学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是最早开设创业课程的国家之一。

德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50 年代职业院校的“模拟公司”。

相对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而言,在我国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整体上起步较晚,并以“挑战杯”、“创青春”等比赛形式为主。

多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存在着教育目标体系不够全面,形式主义比较严重,没有构建创新素质教育与开展创业实践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另外,由于管理不规范、资助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越发显得捉襟见肘。

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前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严峻形势引起了高校教育
工作者的共鸣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2课题界定大多数院校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创业者协会、计算机协会等社团,进行社会实践创业活动等。

以上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欠缺,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等问题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所以实践条件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基础。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上,许多学校之所以选择“空谈”,主要是因为缺乏实训条件和途径。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同时满足高校与企业发展过程中各自的内在需求。

首先,企业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提供了相适应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都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企业中生产设备、生产经验等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实习的机会,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的产学研项目能够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效益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高校为企业提供了更多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同时在技术、知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

此外,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树立各自良好的形象,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好发展。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体系。

如美国至少有400 个学院和大学提供一种或多种创业课程,许多顶级大学
现在也提供创业方面的课程和学位。

英国政府1998 年启动了大学生创业项目( The Graduate Enterprise Programme),日本也在1998 年由国会通过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在高校倡导创业教育。

而在澳大利亚,大学里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 年左右。

从学者的研究和各国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业教育包含三层目标: 第一层是通过学习了解创业;第二层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第三层是通过学习成为经营企业的创业家。

各国围绕着创业教育的这三层目标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主要是注重学生就业观点的转变,促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 注重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使学生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 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创业教育组织非常活跃; 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部分资金的资助。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 世纪末,至今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

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形成了以课程教育为中心、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以构建孵化创业基地为中心的三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但总体看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试点阶段。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本课题主要通过研究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使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在校企共建的创业平台上,发挥学校、企业资源优势,运用个人知识、技能、经验等,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对促进我国高校深入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体系,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2.1课题理论依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 》明确提出: “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高函[2012]5 号) 要求各高校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提出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储备人才。

国家已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对高等学校来说,这是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面临的重要机遇。

2.2研究目标(1)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工作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初步建立校企交流与合作机制,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经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2)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在云教学平台和云项目平台,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在线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建立教师加上企业员工的“创新创业”双导师制,加强教师和企业员工的交流和双向流动,实现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企业员工进入高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为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2.3研究内容本课题以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为例,研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相关问题。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和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大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现阶段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典型的运行模式,即校方主导、企业主导和校企共建等。

(2)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

企业和高校共建校内实践基地,企业向高校提供适当经费,高校提供场地,双方共建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其最终的成果可以回馈给企业。

(3)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的云平台。

云平台包括云教学平台和云项目平台:云教育平台向高校提供教学资源服务云,有利于整合教学,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降低教学成本,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云项目平台汇聚全国企业真实互联网项目,学生团队可在平台上承接项目,帮助学生团队积累项目开发经验,激发创业热情。

2.4研究假设(1)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最终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2)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云平台,提高大学生课堂外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通过云平台承接真实企业项目,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2.5创新之处本课题提出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包括线下实践平台,即创新创业工作室和软件开发俱乐部;以及线上实践平台,即创新创业云教学平台和云项目平台。

在目前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经费投入不足和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等共性问题困挠和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情况下,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对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3.1研究思路本课题以湖北地区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为例,研究和探索基于校企
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相关问题。

在此基础上,探索和研究校企合作建创新创业工作室、云教育平台和云项目平台,将校企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并进行一系列创新实践。

3.2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1)结合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选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合作积极性的企业4-6个,进行调研。

(2)搭建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云教育平台和云项目平台,建立长期、稳固地的校企交流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开展校企的交流和研讨活动。

(3)建立教师+企业员工的“双导师”制,制定包括教师去企业实践、企业员工进高校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校企间的合作方案,推行校企间“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把学校的人才培养由校内延伸到企业生产和科研实践第一线。

3.3实施步骤2016年6 月---2016年8月开展深入调研和讨论制定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交流工作计划及课题实施方案2016年9月---2017年12月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云教育平台和云项目平等工作,制定校企合作方案和细则,启动校企之间教师和企业员工的交流合作计划。

2017年1 月---2017年12月组建由高校教师加企业员工的“双导师”指导团队和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启动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大学生科技竞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企之间的合作机制。

2018年1月——2018年6月整理各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及时找到不足并进行修改,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完成总结性材料,检查预期成果的达标率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专家论证并将进行经验推广。

发表相关教研论文4~5篇。

课题编号:15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